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论关于两广地区米字纹陶类型遗存和广州汉墓的年代 被引量:4
1
作者 余静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8-89,共12页
通过对两广地区争议较多的米字纹陶遗址和墓葬的考察,发现两广地区米字纹陶的主要流行年代为战国,汉代早期只有零星的发现。按照《广州汉墓》的型式划分标准,对南越王墓出土陶器的型式进行重新划分,发现其年代仍应该与广州汉代早期墓第... 通过对两广地区争议较多的米字纹陶遗址和墓葬的考察,发现两广地区米字纹陶的主要流行年代为战国,汉代早期只有零星的发现。按照《广州汉墓》的型式划分标准,对南越王墓出土陶器的型式进行重新划分,发现其年代仍应该与广州汉代早期墓第二段时间相当,进而得出《广州汉墓》报告对广州西汉早期墓的分段应该还是比较恰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字纹陶 广州汉墓 南越王墓 战国汉代
原文传递
广州地区汉墓出土青铜器腐蚀机理研究
2
作者 吕良波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40,共14页
广州地区汉墓出土不少青铜器,但腐蚀矿化非常严重。为了研究其腐蚀机理,采用金相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锈蚀产物X衍射分析、土壤pH值以及可溶盐测定等多种检测分析手段,对青铜器提取典型样品进行基体、锈蚀产物和埋藏土壤等三个方... 广州地区汉墓出土不少青铜器,但腐蚀矿化非常严重。为了研究其腐蚀机理,采用金相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锈蚀产物X衍射分析、土壤pH值以及可溶盐测定等多种检测分析手段,对青铜器提取典型样品进行基体、锈蚀产物和埋藏土壤等三个方面的分析。结果表明8件样品可以分出2种材质,即铅锡青铜7件、锡青铜1件。合金铅锡配比有一定的波动,机械性能并不是最佳。基体金相组织显示,大部分样品为铸造组织。暗场可见由内向外层状分布腐蚀矿化过程。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均为无含氯铜盐。广州埋藏环境氯离子的含量与国内其他地区比较并不低,而酸性却是最强。三元合金配比中的铅和锡相对于铜来说是阳极。金相组织树枝晶存在大量的晶间和晶界,各种不同的相之间电位存在差异。含有不少夹杂物及缩孔,化学成分的不均匀性,合金杂质电位高于基体部位,形成大量的微阴极和微阳极等等,均有利于青铜器发生电化学反应。而广州地区汉墓出土青铜器腐蚀过程,主要还是H+主导青铜器腐蚀。广州地区丰富地下水的酸性土壤环境下,充足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促使铜离子和铅离子不断往外迁移,造成青铜器腐蚀矿化非常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汉墓 青铜器 检测分析 腐蚀机理
下载PDF
两广地区米字纹陶类型遗存和广州汉墓的年代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龙章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9-80,共12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博罗县的考古发掘取得一系列成果,而银岗遗址的发掘尤其引人注目。该遗址的发掘,揭露出了以夔纹陶为代表的遗存早于以米字纹陶为代表的遗存的地层关系,从而解决了这两类遗存的相对年代问题。不过有学者据此认...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博罗县的考古发掘取得一系列成果,而银岗遗址的发掘尤其引人注目。该遗址的发掘,揭露出了以夔纹陶为代表的遗存早于以米字纹陶为代表的遗存的地层关系,从而解决了这两类遗存的相对年代问题。不过有学者据此认为:“银岗窑址的发掘还将以往被认为是西汉早期的文化遗物(即以米字纹陶为代表的银岗二期遗存——笔者注)回复到先秦时期”,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字纹陶器 南越王墓 广州汉墓 秦至西汉时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