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介绍应用跨关节桥接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钩骨-掌骨关节骨折背侧脱位的手术技术及疗效。方法 2008年8月至2015年12月,应用跨关节桥接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55例钩骨-掌骨关节骨折背侧脱位患者。采用Cain分型,其中ⅠA型8例,ⅠB型27例,Ⅱ...目的介绍应用跨关节桥接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钩骨-掌骨关节骨折背侧脱位的手术技术及疗效。方法 2008年8月至2015年12月,应用跨关节桥接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55例钩骨-掌骨关节骨折背侧脱位患者。采用Cain分型,其中ⅠA型8例,ⅠB型27例,Ⅱ型13例,Ⅲ型7例。应用2.3 mm Stryker微型直钢板,切开复位钩骨-掌骨关节骨折背侧脱位并跨钩骨和4,5腕掌关节固定,手术后行早期功能锻炼。术后4个月去除钢板。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获随访6~48个月,平均2.5年。55例骨折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平均5.5周。术后疼痛程度和关节活动度评价,优39例,良14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6.3%。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和脱位复发。结论应用跨关节桥接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钩骨-掌骨关节骨折背侧脱位,复位固定可靠,允许早期关节活动,无术后脱位复发和关节不稳定的风险,有效降低术后关节疼痛和关节活动受限,是治疗钩骨-掌骨关节骨折背侧脱位的有效方法。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微型钛板经腕掌关节固定治疗钩骨体冠状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5年6月采用微型钛板经腕掌关节固定治疗钩骨体冠状面骨折的患者17例,均为男性;年龄18~43岁,平均(28.9±7.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目的探讨微型钛板经腕掌关节固定治疗钩骨体冠状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5年6月采用微型钛板经腕掌关节固定治疗钩骨体冠状面骨折的患者17例,均为男性;年龄18~43岁,平均(28.9±7.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30d,平均(10.6±7.4)d。根据Ebraheim钩骨体冠状面骨折分型,A型2例,B型5例,C型10例。术中均采用腕掌关节背侧入路显露,骨折与脱位复位后,微型钛板经腕掌关节放置于掌骨干和钩骨体的背侧以固定钩骨体骨折与腕掌关节脱位。采用臂肩手功能障碍评估表(the 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Mayo腕关节评分、患侧和健侧手部握力,以及环、小指总的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评价患者术后功能,同时随访摄腕关节X线片。结果1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42个月,平均(18.1±7.2)个月;钩骨骨折均完全愈合,愈合时间6-10周,平均(7.1±1.1)周。除2例超过6个月外,所有患者均于术后3。4个月取出内固定物。末次随访时,DASH评分0-10.8分,平均(1.9±3.5)分;VAS评分0-3分,平均(0.5±0.9)分;Mayo腕关节评分65-100分,平均(93.8±10.7)分。末次随访时,手部握力患侧(42.4±4.8)kg,健侧(41.6±2.9)kg;环指与小指总的活动度患侧分别为280°±5°和271°±6°,健侧分别为281°±3°和272°±4°,握力和活动度患侧与健侧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钩骨体冠状面骨折可采用微型钛板经腕掌关节固定,该术式固定牢靠,有助于维持关节复位,术后骨折愈合及手部功能良好,是治疗钩骨体冠状面骨折有效的手术方法。展开更多
报告1例腕钩骨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ABC),男,30岁。体格检查:右腕尺背侧有直径约1.5 cm的隆起包块,局部无红肿,压痛明显;肿物触之质硬,局部皮温不高,无异常活动及骨擦感。右腕关节屈曲正常,背伸70°。右腕关节正位...报告1例腕钩骨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ABC),男,30岁。体格检查:右腕尺背侧有直径约1.5 cm的隆起包块,局部无红肿,压痛明显;肿物触之质硬,局部皮温不高,无异常活动及骨擦感。右腕关节屈曲正常,背伸70°。右腕关节正位X线片示钩骨变形,中心大面积囊变,仅存薄层软骨下骨。CT冠状面重建示右腕钩骨边界清楚的溶骨性改变,其内可见骨嵴。冠状面MRI示右腕钩骨T1WI、T2WI呈混杂信号。入院诊断为右腕钩骨肿物。手术活检可见钩骨背侧皮质变薄,呈深蓝色;骨皮质质软,用手术刀可轻易划开。开窗后可见钩骨内充满暗红色软组织及血液,骨质破坏,残存部分游离松质骨块。组织病理学报告为动脉瘤样骨囊肿。二期手术行右腕钩骨摘除,取髂骨植骨于原钩骨位置,克氏针固定;予头钩关节及第4、5腕掌关节融合。术后石膏固定6周。随访15个月,无复发。既往文献中涉及腕骨ABC很少,均为个案报告。腕部ABC主要发生在年轻人群,超过75%的病例发病年龄低于30岁。主要表现为腕关节疼痛,部分病例伴有局部轻度肿胀,腕关节活动受限以及患侧手握力减弱。X线片、CT及MRI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改变。MRI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横断面可见液平面。腕骨ABC的治疗方法主要为腕骨摘除术和病灶内刮除植骨术。破骨样多核巨细胞、骨化区和被纤维间隔分隔的囊腔是诊断ABC的标志性表现。腕骨ABC的预后较好。展开更多
目的评估使用微型钛板经第四、五腕掌关节固定治疗钩骨体冠状面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2月至2018年9月,采用微型钛板经第四、五腕掌关节固定治疗钩骨体冠状面骨折患者24例,均为男性;年龄18-51岁,平均(29.6±7.9)岁=根据Ebrahei...目的评估使用微型钛板经第四、五腕掌关节固定治疗钩骨体冠状面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2月至2018年9月,采用微型钛板经第四、五腕掌关节固定治疗钩骨体冠状面骨折患者24例,均为男性;年龄18-51岁,平均(29.6±7.9)岁=根据Ebraheim钩骨体冠状面骨折的分型,A型3例.B型8例,C型13例均采用腕背侧入路,复位骨折与脱位后,将微型钛板经第四、五腕掌关节背侧跨关节固定钩骨体骨折与腕掌关节脱位采用臂肩手功能障碍评估表(the 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Mayo腕关节评分、手部握力.以及环、小指总的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评价患者术后功能、结果24例均获得13~44个月的随访.平均(18.5±8.3)个月;钩骨骨折均完全愈合,愈合时间6~10周,平均(6.9±1.1)周”除2例外.其余22例均于术后3~6个月取出内固定物.末次随访时,DASH评分0~10.8分,平均(1.7±3.1)分;VAS评分0~3分,平均(0.5±0.9)分;Mayo腕关节评分65~100分,平均(94.2±10.0)分。手部握力患侧(42.0±4.4)kg,健侧(41.1±2.8)kg;环指与小指总的活动度患侧分别为(281±3)°和(271±6)健侧分别为(28±3)。和(272±4)°;末次随访时.活动度和握力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钩骨体冠状面骨折可采用微型钛板经腕掌关节固定。该术式固定牢固,术后骨折愈合及手部功能良好,是治疗钩骨体冠状面骨折有效的手术方法。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介绍应用跨关节桥接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钩骨-掌骨关节骨折背侧脱位的手术技术及疗效。方法 2008年8月至2015年12月,应用跨关节桥接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55例钩骨-掌骨关节骨折背侧脱位患者。采用Cain分型,其中ⅠA型8例,ⅠB型27例,Ⅱ型13例,Ⅲ型7例。应用2.3 mm Stryker微型直钢板,切开复位钩骨-掌骨关节骨折背侧脱位并跨钩骨和4,5腕掌关节固定,手术后行早期功能锻炼。术后4个月去除钢板。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获随访6~48个月,平均2.5年。55例骨折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平均5.5周。术后疼痛程度和关节活动度评价,优39例,良14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6.3%。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和脱位复发。结论应用跨关节桥接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钩骨-掌骨关节骨折背侧脱位,复位固定可靠,允许早期关节活动,无术后脱位复发和关节不稳定的风险,有效降低术后关节疼痛和关节活动受限,是治疗钩骨-掌骨关节骨折背侧脱位的有效方法。
文摘目的探讨微型钛板经腕掌关节固定治疗钩骨体冠状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5年6月采用微型钛板经腕掌关节固定治疗钩骨体冠状面骨折的患者17例,均为男性;年龄18~43岁,平均(28.9±7.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30d,平均(10.6±7.4)d。根据Ebraheim钩骨体冠状面骨折分型,A型2例,B型5例,C型10例。术中均采用腕掌关节背侧入路显露,骨折与脱位复位后,微型钛板经腕掌关节放置于掌骨干和钩骨体的背侧以固定钩骨体骨折与腕掌关节脱位。采用臂肩手功能障碍评估表(the 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Mayo腕关节评分、患侧和健侧手部握力,以及环、小指总的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评价患者术后功能,同时随访摄腕关节X线片。结果1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42个月,平均(18.1±7.2)个月;钩骨骨折均完全愈合,愈合时间6-10周,平均(7.1±1.1)周。除2例超过6个月外,所有患者均于术后3。4个月取出内固定物。末次随访时,DASH评分0-10.8分,平均(1.9±3.5)分;VAS评分0-3分,平均(0.5±0.9)分;Mayo腕关节评分65-100分,平均(93.8±10.7)分。末次随访时,手部握力患侧(42.4±4.8)kg,健侧(41.6±2.9)kg;环指与小指总的活动度患侧分别为280°±5°和271°±6°,健侧分别为281°±3°和272°±4°,握力和活动度患侧与健侧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钩骨体冠状面骨折可采用微型钛板经腕掌关节固定,该术式固定牢靠,有助于维持关节复位,术后骨折愈合及手部功能良好,是治疗钩骨体冠状面骨折有效的手术方法。
文摘报告1例腕钩骨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ABC),男,30岁。体格检查:右腕尺背侧有直径约1.5 cm的隆起包块,局部无红肿,压痛明显;肿物触之质硬,局部皮温不高,无异常活动及骨擦感。右腕关节屈曲正常,背伸70°。右腕关节正位X线片示钩骨变形,中心大面积囊变,仅存薄层软骨下骨。CT冠状面重建示右腕钩骨边界清楚的溶骨性改变,其内可见骨嵴。冠状面MRI示右腕钩骨T1WI、T2WI呈混杂信号。入院诊断为右腕钩骨肿物。手术活检可见钩骨背侧皮质变薄,呈深蓝色;骨皮质质软,用手术刀可轻易划开。开窗后可见钩骨内充满暗红色软组织及血液,骨质破坏,残存部分游离松质骨块。组织病理学报告为动脉瘤样骨囊肿。二期手术行右腕钩骨摘除,取髂骨植骨于原钩骨位置,克氏针固定;予头钩关节及第4、5腕掌关节融合。术后石膏固定6周。随访15个月,无复发。既往文献中涉及腕骨ABC很少,均为个案报告。腕部ABC主要发生在年轻人群,超过75%的病例发病年龄低于30岁。主要表现为腕关节疼痛,部分病例伴有局部轻度肿胀,腕关节活动受限以及患侧手握力减弱。X线片、CT及MRI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改变。MRI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横断面可见液平面。腕骨ABC的治疗方法主要为腕骨摘除术和病灶内刮除植骨术。破骨样多核巨细胞、骨化区和被纤维间隔分隔的囊腔是诊断ABC的标志性表现。腕骨ABC的预后较好。
基金supported by the Beijing Health system project for High-levil Technical Scholars (No 2015-3-036)
文摘目的评估使用微型钛板经第四、五腕掌关节固定治疗钩骨体冠状面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2月至2018年9月,采用微型钛板经第四、五腕掌关节固定治疗钩骨体冠状面骨折患者24例,均为男性;年龄18-51岁,平均(29.6±7.9)岁=根据Ebraheim钩骨体冠状面骨折的分型,A型3例.B型8例,C型13例均采用腕背侧入路,复位骨折与脱位后,将微型钛板经第四、五腕掌关节背侧跨关节固定钩骨体骨折与腕掌关节脱位采用臂肩手功能障碍评估表(the 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Mayo腕关节评分、手部握力.以及环、小指总的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评价患者术后功能、结果24例均获得13~44个月的随访.平均(18.5±8.3)个月;钩骨骨折均完全愈合,愈合时间6~10周,平均(6.9±1.1)周”除2例外.其余22例均于术后3~6个月取出内固定物.末次随访时,DASH评分0~10.8分,平均(1.7±3.1)分;VAS评分0~3分,平均(0.5±0.9)分;Mayo腕关节评分65~100分,平均(94.2±10.0)分。手部握力患侧(42.0±4.4)kg,健侧(41.1±2.8)kg;环指与小指总的活动度患侧分别为(281±3)°和(271±6)健侧分别为(28±3)。和(272±4)°;末次随访时.活动度和握力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钩骨体冠状面骨折可采用微型钛板经腕掌关节固定。该术式固定牢固,术后骨折愈合及手部功能良好,是治疗钩骨体冠状面骨折有效的手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