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祖先崇拜与四川客家神榜文化 被引量:3
1
作者 严奇岩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8-112,共5页
作为祭祀祖先的象征物,四川的客家神榜几乎浓缩了客家祖先崇拜文化的全部内涵,是祖先崇拜重要的载体。对四川成都东山客家区的神榜考察表明,四川客家神榜从书写、张贴到祖堂的设置等各环节存在一套严格的禁忌体系,反映了四川客家祖先崇... 作为祭祀祖先的象征物,四川的客家神榜几乎浓缩了客家祖先崇拜文化的全部内涵,是祖先崇拜重要的载体。对四川成都东山客家区的神榜考察表明,四川客家神榜从书写、张贴到祖堂的设置等各环节存在一套严格的禁忌体系,反映了四川客家祖先崇拜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客家神榜在祖先崇拜中体现出尊宗报本、宗族文化认同教育、祈福和预兆等各种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先崇拜 四川客家 禁忌 神榜文化
下载PDF
土广东、东山客族与四川客家——洛带闽粤赣移民后裔的身份变迁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思睿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2-129,144,共9页
洛带是成都周边以客家旅游为主要特色的知名古镇,洛带的闽粤赣移民后裔在旅游开发前后发生了从“土广东”到“客家人”这一族群名称和认同的变化。本文指出,首先,在四川客家研究中,要区别“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闽粤赣移民的移民史,... 洛带是成都周边以客家旅游为主要特色的知名古镇,洛带的闽粤赣移民后裔在旅游开发前后发生了从“土广东”到“客家人”这一族群名称和认同的变化。本文指出,首先,在四川客家研究中,要区别“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闽粤赣移民的移民史,及其后裔成为土广东的认同的历史。在清代至民国时期移民的本土化过程中,洛带的闽粤赣移民后裔与湖广移民后裔之间的族群互动,促使土广东这一族群形成。其次,四川客家族群形成受到整体性的客家族群形成和地方文化精英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东山客族”的名称出现,主要受到“民系-文化”客家研究范式的影响;1999年开始,土广东这一族群名称变为了客家人,该变化体现了全球性的客家网络、地方发展、文化精英对于族群形成和认同重塑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客家 族群形成 身份认同 洛带
下载PDF
川西客家民居水浸坝曾家寨推测复原研究
3
作者 杨静 张蓉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32-139,共8页
曾家寨子属川西客家民居聚落,是历史上“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产物,也是抗战时期内迁办学的重要见证。选取其中水浸坝曾家寨,借助地方县志、历史遗留文献,结合实地调研、口述史以及实体空间样本研究,尝试对其原貌进行可视化复原。该... 曾家寨子属川西客家民居聚落,是历史上“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产物,也是抗战时期内迁办学的重要见证。选取其中水浸坝曾家寨,借助地方县志、历史遗留文献,结合实地调研、口述史以及实体空间样本研究,尝试对其原貌进行可视化复原。该成果作为水浸坝曾家寨历史建筑的真实数据保留、历史形式的真实再现,对水浸坝曾家寨未来维护与利用提供重要设计依据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客家民居 水浸坝曾家寨 推测复原 曾家寨子
原文传递
四川、重庆客家话蟹摄开口四等齐韵字的读音
4
作者 陈斯洁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160,共9页
四川、重庆客家话的蟹摄开口四等齐韵字今韵母可分为5种类型。这种分别除了与各方言点原籍地不同有关外,还与语音系统制约下所发生的增生介音、调值分韵、单元音韵母复化等现象有关。文章还指出“梯楼~”读同“胎”[■tai]是东南方言的... 四川、重庆客家话的蟹摄开口四等齐韵字今韵母可分为5种类型。这种分别除了与各方言点原籍地不同有关外,还与语音系统制约下所发生的增生介音、调值分韵、单元音韵母复化等现象有关。文章还指出“梯楼~”读同“胎”[■tai]是东南方言的共性音韵特征,并非方言接触下的语音借用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重庆客家话 蟹摄开口四等齐韵 调值分韵 “梯楼~”的读音
原文传递
四川客家话的实现义助词
5
作者 王春玲 《语言学论丛》 2019年第2期170-187,共18页
四川客家话的实现义助词有"欸"类(欸[he45]/[e45]/[hɛ^(45)]/[ɛ45]/[hɛ^(53)]/[hiɛ^(53)]/[xe^(45)]、撇[phɛ^(21)]/[pɛ^(33)])和L类(了[niau^(31)]/[iau^(31)]、唠[lau^(31)]/[nau^(31)]、哩[li^(31)]/[ni^(31)]、嘞[lɛ^(11)... 四川客家话的实现义助词有"欸"类(欸[he45]/[e45]/[hɛ^(45)]/[ɛ45]/[hɛ^(53)]/[hiɛ^(53)]/[xe^(45)]、撇[phɛ^(21)]/[pɛ^(33)])和L类(了[niau^(31)]/[iau^(31)]、唠[lau^(31)]/[nau^(31)]、哩[li^(31)]/[ni^(31)]、嘞[lɛ^(11)]、啰[lo^(45)]/[no^(13)]等),助词"欸"和"哩"分布最广。"欸"类助词只能用于句中,位于动词、形容词或动结式之后宾语之前,表示动作或变化本身的实现,L类语法形式相同的助词因方言点不同而用法有别,或表动作、变化本身的实现,或表新情况实现或即将实现。从与普通话"了_(1)-了_(2)"相对应的语法位置看,四川客家话表实现义的语法形式总体上是分立型,但其演变趋势是总合型。与闽粤赣客家话相比,四川客家话保留了部分固有助词,但助词"欸"和闽粤赣客家话用法有别,实现义助词"唠""啰"在闽粤赣客家话里鲜见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客家话 实现义助词 类型及用法 闽粤赣客家话 比较
原文传递
地方志所载四川客家话史料整理与研究
6
作者 向学春 晏昌容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97-109,共13页
四川客家话是四川境内的第二大汉语方言,主要由明清时期移居四川的粤、闽、赣籍客家人带入,代代相传保留至今。地方志文献中记录有丰富的四川客家话史料,这些史料反映了客家话在四川境内与多种方言并存与发展的局面,也可以作为客家人移... 四川客家话是四川境内的第二大汉语方言,主要由明清时期移居四川的粤、闽、赣籍客家人带入,代代相传保留至今。地方志文献中记录有丰富的四川客家话史料,这些史料反映了客家话在四川境内与多种方言并存与发展的局面,也可以作为客家人移民入川历史的印证与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志 四川客家话史料 整理 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