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载激光雷达扫描揭示海原断裂带微地貌的精细结构 被引量:69
1
作者 刘静 陈涛 +6 位作者 张培震 张会平 郑文俊 任治坤 梁诗明 盛传贞 甘卫军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1-45,共5页
第四纪地貌体的位错精确测量是活动断裂研究的基础,提高地形数据的分辨率是关键.激光雷达三维扫描(LiDAR)是一种快速获取高精度地形数据的先进有效方法.在我国一条标志性的大型活动断裂——海原断裂带上成功开展了机载激光雷达扫描,覆盖... 第四纪地貌体的位错精确测量是活动断裂研究的基础,提高地形数据的分辨率是关键.激光雷达三维扫描(LiDAR)是一种快速获取高精度地形数据的先进有效方法.在我国一条标志性的大型活动断裂——海原断裂带上成功开展了机载激光雷达扫描,覆盖128km的区段,获取了高密度的激光点云数据和达0.5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实现了对海原断裂带的微地貌形态和断层几何的高清晰度三维再现.高密度大范围的三维激光扫描促进断裂活动性和古地震复发规律的精细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三维扫描 (LiDAR) 海原断裂 断错微地貌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北部大型走滑断裂带近地表地质变形带特征分析 被引量:55
2
作者 徐锡伟 于贵华 +5 位作者 陈桂华 李陈侠 张兰凤 Yann Klinger Paul Tapponnier 刘静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1-217,共17页
阿尔金断裂带、东昆仑断裂带和海原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的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具有相对高的地质和GPS滑动速率,地表破裂型地震频发。在阿尔金断裂带阿克塞老城西和半果巴、东昆仑断裂带西大滩和玛沁、海原断裂带松山等地点的探槽地质... 阿尔金断裂带、东昆仑断裂带和海原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的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具有相对高的地质和GPS滑动速率,地表破裂型地震频发。在阿尔金断裂带阿克塞老城西和半果巴、东昆仑断裂带西大滩和玛沁、海原断裂带松山等地点的探槽地质剖面揭露了这些走滑断裂带累积地质变形带的基本特征。阿尔金断裂带半果巴探槽和阿克塞老城西探槽、东昆仑断裂带西大滩探槽和玛沁探槽揭露出的地质变形带宽度约12m左右;海原断裂带松山拉分盆地边界单条走滑断层地质变形带宽度不足10m,考虑到地震期间拉分盆地可能会出现较严重的变形,则拉分盆地本身也应作为强变形带处理。由此可见,经历过多个地震地表破裂循环的东昆仑断裂带、海原断裂带和阿尔金断裂带其地质变形带的宽度是有限的,具有变形局部化特征。单条走滑断层的地质变形带宽度一般为10余米,比较保守地估计应<30m,走滑断层斜列阶区的地质变形带宽度取决于阶区本身的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变形带 走滑断层 阿尔金断裂带 东昆仑断裂带 海原断裂带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海原断裂高湾子地点三维探槽的开挖与古地震研究 被引量:47
3
作者 冉勇康 段瑞涛 +2 位作者 邓起东 焦德成 闵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97-107,共11页
对海原断裂高湾子地点进行大比例尺地质地貌填图和三维探槽开挖,揭示出7次古地震事件,除1920年地震外,它们的年龄分别为距今(10004±3196),(6689±169),(6120±505),(4208... 对海原断裂高湾子地点进行大比例尺地质地貌填图和三维探槽开挖,揭示出7次古地震事件,除1920年地震外,它们的年龄分别为距今(10004±3196),(6689±169),(6120±505),(4208±577),(2763±372)和(1005±465)a;重复间隔分别为(3315±3200),(561±532),(1920±766),(1425±686),(1578±595)和(980±465)a。事件Ⅲ,Ⅳ,Ⅴ,Ⅵ,Ⅶ的水平位移量分别为(5.6±2.3),(1.5±1.1),(1.5±1.1),(2±1)和(7±0.5)m。显示出重复间隔时间的分段性和特征行为的分级性。两次类似1920年强度的地震间隔期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震 地震复发间隔 海原断裂 探槽 地震地质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合作—大井剖面地壳电性结构研究 被引量:46
4
作者 金胜 张乐天 +2 位作者 金永吉 魏文博 叶高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979-3990,共12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合作—大井剖面的大地电磁探测结果表明,该区域的电性结构呈明显的纵向分层、横向分块的特点,中下地壳普遍存在高导层.青藏高原东北缘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北祁连南缘断裂带、北祁连北缘断裂带(海原断裂带)及龙首山南缘断... 青藏高原东北缘合作—大井剖面的大地电磁探测结果表明,该区域的电性结构呈明显的纵向分层、横向分块的特点,中下地壳普遍存在高导层.青藏高原东北缘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北祁连南缘断裂带、北祁连北缘断裂带(海原断裂带)及龙首山南缘断裂带等区域性断裂带在电性结构模型中均表现为电性梯度带或低阻异常带.电性结构的横向分区与构造上的地块划分有明显的一致性,各个地块的电性结构存在明显差异.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作是一个大型的板块边界,但板块结合带附近没有明显逆冲或俯冲痕迹,可能主要以左旋走滑为主.北祁连地块向北仰冲与阿拉善地块向南俯冲边界可能不是海原断裂带,而是龙首山南缘断裂带.西秦岭造山带内的壳内高导层与青藏高原内部存在的高导层具有可对比性,可能是由于部分熔融与含盐水流体共同作用的结果.中祁连地块内的高导层可能是含盐水流体引起的.而北祁连与河西走廊过渡带内的高导层则可能是板块俯冲或仰冲的构造运动痕迹,也可能是由含盐水流体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大地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海原断裂 高导层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隅强震构造模型 被引量:33
5
作者 田勤俭 丁国瑜 申旭辉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16,共8页
海原断裂带和中卫 -同心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隅二条主要断裂带。通过区域地质、地貌分析和二条断裂带的结构、活动历史的对比研究 ,建立了该区走滑和挤压活动的应变分配模型。通过对主要断裂带破裂分段的研究 ,确定了该区的强震破裂单元。
关键词 地震构造 应变分配 破裂分段 海原断裂带 青藏高原 地震构造模型
下载PDF
以海原断裂甘肃老虎山段为例浅析 走滑断裂古地震记录的完整性——兼论古地震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31
6
作者 刘静 徐锡伟 +1 位作者 李岩峰 冉勇康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50-660,共11页
在简单介绍海原断裂老虎山段松山探槽点古地震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走滑断裂上古地震记录完整性的因素。松山探槽点跨断裂开挖的2个探槽揭示颜色和粒度不同的地层互层的沉积序列呈近水平面状展布。在断裂带内地层发生错断、旋转和拖... 在简单介绍海原断裂老虎山段松山探槽点古地震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走滑断裂上古地震记录完整性的因素。松山探槽点跨断裂开挖的2个探槽揭示颜色和粒度不同的地层互层的沉积序列呈近水平面状展布。在断裂带内地层发生错断、旋转和拖曳等变形现象。多个层位上的这种变形表明该点揭示了6次古地震事件。炭屑的^(14)C年龄限定了6次事件均发生在距今3500~3900年以来,其中最新的4次事件从老到新分别为0~410aAD、890~1000年之后不久、1440~1640 aAD和1990年景泰-天祝Mw5.8级历史地震。该序列及其他例子表明连续的、高沉积速率的微构造环境是走滑断裂上探槽选取的重要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古地震 探槽位置选择 高沉积速率环境 海原断裂 甘肃
下载PDF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海原断裂带深部几何形态与地壳形变 被引量:31
7
作者 王海燕 高锐 +4 位作者 尹安 熊小松 匡朝阳 李文辉 黄薇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902-3909,共8页
由于活动的青藏高原不断的隆升和推挤作用,在西南向东北的推挤作用和周缘块体的阻挡以及东北缘内部块体挤压形变的作用下,形成了多个走向不同的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体系.新生代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强烈,区内分布多条大型深断裂带.海原断... 由于活动的青藏高原不断的隆升和推挤作用,在西南向东北的推挤作用和周缘块体的阻挡以及东北缘内部块体挤压形变的作用下,形成了多个走向不同的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体系.新生代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强烈,区内分布多条大型深断裂带.海原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发育的弧形活动断裂带中规模最大、活动最为强烈的一条左旋走滑型断裂带,是重要的大地构造区边界,也是控制现今强震活动的活断层.本文利用2009年完成的高分辨率深地震反射剖面的北段资料,对其进行初步构造解释,揭示出海原断裂带的深部几何形态和其两侧地壳上地幔细结构.结果显示海原断裂并不是简单的陡立或者较缓,其几何形态随着深度变化.在海原断裂之下的Moho并未错断的反射特征显示海原断裂并不是直接错断莫霍面的超壳断裂.海原断裂带及两侧岩石圈结构和构造样式的研究为探讨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变形机制提供地震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剖面 海原断裂带 岩石圈结构 几何形态
下载PDF
海原断裂的古地震及特征地震破裂的分级性讨论 被引量:24
8
作者 冉勇康 邓起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71-278,共8页
海原断裂高湾子地点三维探槽揭露了全新世5次事件的位移量。由老至新走滑位移量分别为:5.6±2.3,1.5±1.1,1.5±1.2,2±1和7±0.5m。古地震对比反映出,晚第四纪以来断裂带发生的14次事件中,仅有2~3... 海原断裂高湾子地点三维探槽揭露了全新世5次事件的位移量。由老至新走滑位移量分别为:5.6±2.3,1.5±1.1,1.5±1.2,2±1和7±0.5m。古地震对比反映出,晚第四纪以来断裂带发生的14次事件中,仅有2~3次事件为贯穿全断裂的破裂事件,说明古地震并不都具有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强度。特征地震和段落存在分级性。破裂分级的现象不是孤立的,但多发生在走滑断裂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原断裂 古地震 特征地震 分级性 地震地质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航测获取高分辨率DEM数据的断层几何结构精细解译与分析——以海原断裂唐家坡为例 被引量:19
9
作者 孙稳 何宏林 +3 位作者 魏占玉 高伟 孙浩越 邹俊杰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50-1365,共16页
与断层活动相关的构造地貌是多次强震活动与长期地表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形态特征包含着丰富的强震活动信息。但由于测量手段和数据精度的限制,如何从形态复杂的构造地貌中准确识别这些信息一直是活动构造研究的难点。近年来,结合运... 与断层活动相关的构造地貌是多次强震活动与长期地表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形态特征包含着丰富的强震活动信息。但由于测量手段和数据精度的限制,如何从形态复杂的构造地貌中准确识别这些信息一直是活动构造研究的难点。近年来,结合运动重建模型(SfM,Structure from Motion)的小型无人机(sU AV,small Unmanned Aerial Vehicle)低空航测技术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高灵活性、快速获取高精度3D地形数据(DEM)和正射影像(DOM)的方法。文中利用该方法获得了海原断裂唐家坡西田埂位错区域的高精度、高分辨率DEM数据,然后基于DEM数据进行了构造地貌解译和断层陡坎形貌分析。通过地貌单元划分并对其与断层的切割关系进行解译,识别出一系列走滑断裂的伴生构造,并讨论走滑断层发育过程中的破裂类型及其样式。基于对冲沟水平位错量、断层陡坎垂直位错量的统计和断层陡坎坡度拐点的分析,认为研究区地貌面形成以来经历了2次地表破裂型地震事件。其中,最新一次事件的水平和垂直位移量分别为(4.3±0.4)m和(0.95±0.14)m,该位移量也代表了1920年海原地震的同震位移量;较老一次事件的水平和垂直位移量分别为(4.3±0.95)m和(0.85±0.22)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貌 精细结构 海原断裂 sUAV(small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水平位错垂直位错 坡折点
下载PDF
基于PS-InSAR技术的断裂带地壳形变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徐小波 屈春燕 +3 位作者 单新建 马超 张桂芳 孟秀军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52-459,共8页
PS-InSAR技术克服了常规D-InSAR技术的空间、时间失相干和大气相位延迟等影响,对高相干点的差分干涉相位采用二维线性(或非线性)回归分析模型获取微小形变。概述PS-InSAR技术的相位组成、技术处理流程,以位于祁连山海原断裂带北盘的海... PS-InSAR技术克服了常规D-InSAR技术的空间、时间失相干和大气相位延迟等影响,对高相干点的差分干涉相位采用二维线性(或非线性)回归分析模型获取微小形变。概述PS-InSAR技术的相位组成、技术处理流程,以位于祁连山海原断裂带北盘的海原县为实验区,采用2003—2009年的21景ENVISAT ASAR数据,以GAMMA软件IPTA模块为软件平台处理得出实验区位移速率为-7~-9 mm/a,运动方向为自东向西,断裂带表现为左旋走滑,实验结果与GPS、库仑应力和地质学方法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INSAR 海原断裂 高相干点 地壳形变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东北缘断层系统的大地震迁移概率及断层滑动速度的分段特征 被引量:9
11
作者 孙云强 罗纲 +1 位作者 尹力 石耀霖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63-1679,共17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高原隆升、生长及变形前缘.区域地震活动频繁,且地震在其主要断层带之间时空迁移.为了研究区域大地震在主要断层带之间的迁移规律与概率,以及主要断层带大地震破裂的时空分布特征,本文建立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高原隆升、生长及变形前缘.区域地震活动频繁,且地震在其主要断层带之间时空迁移.为了研究区域大地震在主要断层带之间的迁移规律与概率,以及主要断层带大地震破裂的时空分布特征,本文建立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三维黏弹塑性有限元模型,模拟了区域断层系统的地震循环,得到了人工合成的万年时间尺度的地震目录.根据模拟的地震目录,并结合古地震数据,计算分析了大地震(MW≥7)在研究区各个主要断层带之间的迁移概率,探讨了黏度、高程、统计时间长度等因素对大地震在各主要断层带之间的迁移概率和大地震在各主要断层带上的发生概率的影响,并且初步调查了海原断层带和香山天景山断层带的大地震破裂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继区域最近两次大地震(1920年海原断层带上的M8.5海原大地震和1927年香山天景山断层带上的M8古浪大地震)之后,下一次大地震(MW≥7)发生在海原断层上的概率最大,约为51%~81%;其次是在香山天景山断层上,概率约为9%~37%.模型结果显示,不同的青藏高原中下地壳上地幔黏度大小,对大地震在各个断层带之间的迁移规律和迁移概率的影响较小;而研究区的高程载荷对地震迁移则有显著的影响:高程载荷易于使得海原断层地震活动减弱及香山天景山断层的地震活动增强.研究结果也显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主要断层带的地震活动与断层滑动速率分布的分段性显著;大地震在断层带上的破裂位置并不固定,呈现不均匀性;并暗示了断层几何形状对地震活动、断层滑动速率分布与大地震破裂位置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黏弹塑性有限元模型 地震循环 地震迁移 海原断层 香山天景山断层
下载PDF
海原活动断裂的地壳脱气作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姜大庸 陈文彬 石雅留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447-451,464,共6页
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了 1 92 0年海原 8.5级大震发震断裂的气体构造地球化学作用 .海原活动断裂带上的脱气以地壳脱气作用为主 ,脱气作用产物主要来源于上中地壳 ,脱气作用的强度与断层应力状态运动特点密切相关 .不同元素所反映的脱气深... 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了 1 92 0年海原 8.5级大震发震断裂的气体构造地球化学作用 .海原活动断裂带上的脱气以地壳脱气作用为主 ,脱气作用产物主要来源于上中地壳 ,脱气作用的强度与断层应力状态运动特点密切相关 .不同元素所反映的脱气深度范围及特征有所不同 ,氡对浅部断层活动及拉张区脱气作用较为灵敏 ,汞、氦能反映较深地壳内的脱气作用 ,氢的异常则与断层的逆冲、推覆作用及断面上岩水作用密切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断层 地壳 脱气作用 气体同位素
下载PDF
海原构造区及其周缘上部地壳结构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林吉焱 段永红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9-187,328,共9页
基于甘肃省夏河县—陕西省靖边县剖面的8次人工地震初至波数据,利用有限差分走时方法反演得到了沿该剖面长约650km的上部地壳速度结构和结晶基底的深度分布.反演结果显示:海原构造区西侧的西秦岭—祁连山褶皱区上部地壳的横向非均匀性明... 基于甘肃省夏河县—陕西省靖边县剖面的8次人工地震初至波数据,利用有限差分走时方法反演得到了沿该剖面长约650km的上部地壳速度结构和结晶基底的深度分布.反演结果显示:海原构造区西侧的西秦岭—祁连山褶皱区上部地壳的横向非均匀性明显,基底深度从1km到5km不等,反映了褶皱区改造变形强烈的构造特征;其东侧的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深度约为5—6km,其速度均匀、稳定,上地壳呈弱速度梯度特征;海原构造区及海原弧形断裂带附近上部地壳的破坏变形最严重,区内横向高低速相间分布.综上可知,海原构造区东西两侧上地壳结构的显著差异揭示了其结构复杂性的成因及其与地震活动性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结构 有限差分 青藏高原东北缘 鄂尔多斯 海原断裂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地区古地震记录与区域构造意义 被引量:8
14
作者 苏德辰 孙爱萍 +1 位作者 郭宪璞 王思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223-2232,共10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质地貌特征与基本构造格架受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东昆仑左行走滑断裂和海源左行走滑断裂控制,在青藏高原的碰撞造山过程中地震作用贯穿始终。2011至2012年,作者对青藏高原东北缘东起靖远(海原断裂东段)西至昌马盆地... 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质地貌特征与基本构造格架受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东昆仑左行走滑断裂和海源左行走滑断裂控制,在青藏高原的碰撞造山过程中地震作用贯穿始终。2011至2012年,作者对青藏高原东北缘东起靖远(海原断裂东段)西至昌马盆地(阿尔金断裂东南)的软沉积物变形(震积岩)进行的系统调研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地区从三叠纪至第四纪各时代(侏罗纪以外)的地层中,均发现丰富的古地震纪录(震积岩)。代表性震积岩发现点和层位有:靖远宝积山上三叠统、靖远糜滩乡下白垩统、昌马盆地下白垩统以及赤金堡和酒泉磁窑口附近的第四系。主要的震积岩类型有:液化脉、负载、球-枕构造、液化卷曲、层间微断裂等。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分析,这些震积岩均分布于区域性大断裂附近。本文简单讨论了主要震积岩发现点与其相邻的区域构造(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根据靖远附近上三叠统普遍发育震积岩,提出海原断裂带的初始活动时间很可能就在晚三叠世,与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印支期的造山地震同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古地震 软沉积物变形 震积岩 海原断裂
下载PDF
Different earthquake patterns for two neighboring fault segments within the Haiyuan Fault zone 被引量:6
15
作者 ZhiKun Ren ZhuQi Zhang PeiZhen Zhang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2018年第1期67-73,共7页
Characteristic slip and 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 models have been proposed for several decades. Such models have been supported recently by high-resolution offset measurements. These models suggest that slip along a ... Characteristic slip and 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 models have been proposed for several decades. Such models have been supported recently by high-resolution offset measurements. These models suggest that slip along a fault recurs via similarly sized, large earthquakes. The inter-event strain accumulation rate(ratio of earthquake slip and preceding interseismic time period) is used here to test the 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 model by linking the slip and timing of past earthquakes on the Haiyuan Fault. We address how the inter-event strain accumulation rate varies over multiple seismic cycles by combining paleoearthquake studies with high-resolution airborne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 DAR) data to document the timing and size of paleoearthquake displacements along the western and middle segments of the Haiyuan Fault. Our observations encompass 5 earthquake cycles. We find significant variations over time and space along the Haiyuan Fault. We observe that on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Haiyuan Fault the rates slow down or increase as an anticorrelated function of the rates of preceding earthquakes. Here, we propose that the inter-event strain accumulation rates on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Haiyuan Fault are oscillating both 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However, along the western segment, the inter-event strain accumulation rate is both 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steady, which is in agreement with quasi-periodic and slip-predictable models. Finally,we propose that different fault segments within a single fault zone may behav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earthquake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iyuan fault LiDAR inter-event strain ACCUMULATION rates variation EARTHQUAKE model
下载PDF
利用构造地貌方法限定走滑断裂第四纪滑动速率的不确定性及意义:以海原断裂带为例
16
作者 王子君 姚文倩 +5 位作者 刘静 邵延秀 王文鑫 沈续文 高云鹏 徐晶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59-780,共22页
断层滑动速率是理解复杂断层系统应变分配与评估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参数,在多种研究方法中,利用构造地貌学方法限定走滑断裂的第四纪滑动速率较为普遍.在青藏高原活动断裂体系中,海原断裂带承载了部分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产生的应变,其滑动... 断层滑动速率是理解复杂断层系统应变分配与评估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参数,在多种研究方法中,利用构造地貌学方法限定走滑断裂的第四纪滑动速率较为普遍.在青藏高原活动断裂体系中,海原断裂带承载了部分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产生的应变,其滑动速率的精细厘定也是高原构造变形动力学分析的重要参数.过去三十年间前人采用构造地貌学方法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滑动速率研究,结果位于2.3~16 mm/a之间,不同研究间相差较大,因此引发了众多争议与困惑.在对已有研究进行详细评述的基础上,指出前人研究结果不确定性的重要原因是上级阶地与下级阶地重建模型的选择.结果认为,基于两种位移累积起始时间定义的模型得到的往往是滑动速率的上限或下限,不能简单地将其等同于滑动速率真实值.当缺乏观测数据可以辅助判别两种模型的可靠程度时,应基于上、下级阶地废弃年龄同时对滑动速率进行限定,这是对滑动速率计算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的尊重和认可.海原断裂带滑动速率的评估将为后续基于青藏高原内部诸多活动断裂进行两种端元变形模型合理性的分析工作提供重要的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动速率 海原断裂带 构造地貌学 河流阶地陡坎 上、下限评估
原文传递
利用GPS数据研究南北地震带北段近期地壳水平形变特征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楠 许文俊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62-573,共12页
采用中国地震局"陆态网络"GPS基准站和流动站观测数据,利用MIT的开源软件GAMIT/GLOBK解算南北地震带北段(33°~42°N,97°~110°E),特别是六盘山地区、祁连地块、银川地堑1999年以来在欧亚框架下、以鄂尔多... 采用中国地震局"陆态网络"GPS基准站和流动站观测数据,利用MIT的开源软件GAMIT/GLOBK解算南北地震带北段(33°~42°N,97°~110°E),特别是六盘山地区、祁连地块、银川地堑1999年以来在欧亚框架下、以鄂尔多斯块体作为参考的GPS速度场。计算南北地震带北段5条断裂两侧50~350km范围内各站垂直/平行于断裂走向的速度投影,以及14个基准站18条基线2010年以来的长度时间序列,试图进一步估计关心区域的应力积累情况,探索断层闭锁段。结合地震活动性,认为南北地震带北段未来50年有发生M8地震的可能性;该段1900年以来的第4个M6、M7地震活跃期可能已经拉开序幕,未来2年有发生M7以上地震的可能性;祁连断裂带、海原断裂、西秦岭北缘地震带具备发生M6和M7地震的优先条件,尤其是海原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北段 GPS 速度场 速度剖面 基线 祁连断裂 海原断裂 六盘山断裂 西秦岭北缘断裂
下载PDF
海原断裂带刺儿沟剖面烘烤次生黄土的光释光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克旗 陈杰 +3 位作者 刘进峰 尹金辉 王昌盛 王同利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90-401,共12页
选择海原活动断裂带刺儿沟剖面2个烘烤次生黄土样品LEDL0588H和LEDL0365的细颗粒石英,采用改进后的单测片再生法(SAR)和简单多测片再生剂量法(SMAR)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2个样品细颗粒石英的光释光信号均以快速组分为主,其等效剂量(DE... 选择海原活动断裂带刺儿沟剖面2个烘烤次生黄土样品LEDL0588H和LEDL0365的细颗粒石英,采用改进后的单测片再生法(SAR)和简单多测片再生剂量法(SMAR)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2个样品细颗粒石英的光释光信号均以快速组分为主,其等效剂量(DE)的预热坪实验表明,在180~260℃的预热温度范围内均能获得基本一致的DE值。SAR法测量不同预热温度下的释光感量变化、剂量恢复实验和LN/TN比值的关系以及SMAR法测量中LN/TN比值与预热温度的关系的研究表明,文中所采用的流程能有效地校正测量过程中释光信号感量变化。2种方法均适用于采自不同层位的2个烘烤样品细颗粒石英的OSL测年,并获得了非常接近的OSL年龄。2个样品最后一次被烘烤的时间可能代表的是同一时期的人类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L测年 单测片再生法 简单多片再生法 细颗粒石英 海原断裂带 烘烤次生黄土
下载PDF
基于地球物理资料的宁夏南部地区断裂格架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虎新军 陈晓晶 +2 位作者 仵阳 白亚东 赵福元 《物探与化探》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16-925,共10页
宁夏南部地区处于典型黄土塬地区,其内展布5条构造单元分区断裂,均呈半隐伏—半裸露状态。以区域大地构造为依据,根据地层出露状况,梳理了研究区地球物理异常场分布特征,理清了断裂隐伏段的展布形态及各条断裂的相互关系,确立了宁夏南... 宁夏南部地区处于典型黄土塬地区,其内展布5条构造单元分区断裂,均呈半隐伏—半裸露状态。以区域大地构造为依据,根据地层出露状况,梳理了研究区地球物理异常场分布特征,理清了断裂隐伏段的展布形态及各条断裂的相互关系,确立了宁夏南部地区断裂格架。在1∶20万区域重力与区域航磁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技术与边界识别方法,提取反映断裂的深部重磁异常弱信号,并与MT剖面刻画的深部断裂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研究区的5条主要断裂体现为重力2阶小波细节场中明显的重力高异常条带的边界。牛首山—罗山—崆峒山断裂是SN向长条状重力异常与NW向片状、带状重力异常的分界,具有典型的右行走滑特征,为阿拉善微陆块与鄂尔多斯地块的分界断裂;海原断裂在深部一分为二,海原Ⅰ号断裂隐伏于海原盆地内,无重力异常显示,航磁异常场分区特征明显,海原Ⅱ号断裂裸露于南华山、西华山东北麓,显示出清晰的线性重力异常特征,航磁异常微弱,2条断裂共同构成了北祁连早古生代造山带与阿拉善微陆块的复合边界;阿拉善微陆块内部的天景山断裂、烟筒山—窑山断裂与罗山东麓断裂表现为弧形重力高值异常带的东北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南部 地球物理异常 小波分解 断裂格架 海原断裂
下载PDF
天祝—古浪地区双差地震层析成像与古浪地震构造探讨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海鸥 徐锡伟 马文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6-164,270,共9页
利用观测走时、走时残差和波形互相关方法获得走时残差,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方法对1996年6月1日天祝5.2级地震后布设的微震台网资料进行处理,获得了台网下方上地壳三维速度结构的基本特征和地震绝对位置的空间展布特征,并由此勾画出区域活... 利用观测走时、走时残差和波形互相关方法获得走时残差,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方法对1996年6月1日天祝5.2级地震后布设的微震台网资料进行处理,获得了台网下方上地壳三维速度结构的基本特征和地震绝对位置的空间展布特征,并由此勾画出区域活动断裂在深部的延伸情况.地震层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上地壳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地表附近呈现出从南到北高低速相间的速度结构特征.地震主要发生在P波高速度或高低速过渡区域,代表坚硬岩层的壳内高速体为强震的孕育和发生提供了重要基础.祁连山逆冲断裂1927年5月23日古浪8.0级地震的发生与祁连山逆冲断裂下方高速度区有着必然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地震层析 地震定位 海原断裂 古浪断裂 天祝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