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海南地区Pb震相的识别及康拉德面的确定
被引量:
8
1
作者
陈祥开
曾维顺
+3 位作者
丁有兴
张华美
陈向军
孙冬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11-418,共8页
选取海南省地震台网2009年1月1日至2016年8月25日记录到的281次ML≥2.0地震,利用PTD方法重新定位其震源深度,采用折合走时分析海南Pb震相,并对Pb震相的速度拟合进行佐证,进而确定海南岛Pb震相的存在。结果显示,从其中的52次地震事件中...
选取海南省地震台网2009年1月1日至2016年8月25日记录到的281次ML≥2.0地震,利用PTD方法重新定位其震源深度,采用折合走时分析海南Pb震相,并对Pb震相的速度拟合进行佐证,进而确定海南岛Pb震相的存在。结果显示,从其中的52次地震事件中可识别出57个Pb震相,其相速度为6.68 km/s,在此基础上以地震波走时方程反演得到的海南地区康拉德面的平均深度为21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震相
海南地壳
康拉德面
折合走时
PTD定位方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海南岛屯昌晨星地区变基性岩体变质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
14
2
作者
许德如
夏斌
+4 位作者
Nonna Bakun-Czubarow
马驰
李鹏春
Robert Bachlinskl
陈广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987-3006,共20页
海南岛屯昌晨星地区变基性岩体原岩可能包括辉长岩(粗粒的斜长角闪岩)、辉长-辉绿岩(中细粒和中粗粒的斜长角闪岩)和枕状熔岩(细粒或块状斜长角闪岩)。由于受多期变质和蚀变作用的影响,组成这些岩石的多数矿物如角闪石、斜长石和绿泥石...
海南岛屯昌晨星地区变基性岩体原岩可能包括辉长岩(粗粒的斜长角闪岩)、辉长-辉绿岩(中细粒和中粗粒的斜长角闪岩)和枕状熔岩(细粒或块状斜长角闪岩)。由于受多期变质和蚀变作用的影响,组成这些岩石的多数矿物如角闪石、斜长石和绿泥石等常表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世代。角闪石环带矿物化学分析表明,从核到边,钛、铝、(钠+钾)含量增长,反映了压力和温度同时升高的进变质演化过程;相反,角闪石环带从核部到边部钛、铝和钾+钠含量降低,则暗示温度和压力同时降低而进入另一个退变质演化阶段。所获得的 Sm-Nd 全岩及角闪石的内部等时线年龄为128±12 Ma、Rb-Sr 全岩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31.8±6.2 Ma和344±11Ma。根据角闪石环带、矿物共生组合、微结构以及变质温压条件的半定量计算和同位素定年,屯昌晨星地区变基性岩体的变质作用可能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第一阶段(~527~450 Ma)可能记录了与洋底变质作用有关的(亚)绿片岩相至角闪岩相条件,早期的阳起石、钙质角闪石及镁铁质角闪石残余核为该阶段的产物;第二阶段(~330~240 Ma)进变质作用达到高峰的P=~0.9 GPa、T=~700℃,显示了过渡的高角闪石相-麻粒岩相变质条件。广泛的剪切变形及韭闪质普通角闪石-韭闪石边是该阶段的产物;第三阶段(~130 Ma~90 Ma)显示一个绿片岩相变质条件(P=~0.1~0.3 GPa、7=~300~400℃),可能与区域/热接触变质有关。因而屯昌晨星地区变基性岩体的变质作用演化显示了一个逆时针 P-T-t 轨迹,最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的大陆边缘裂解及洋壳化和随后的年轻洋壳消亡、陆(华南大陆)-陆(印支板块)碰撞事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基性岩体
海南岛屯昌晨星地区
角闪石环带
逆时针P-T-t轨迹
洋壳消亡残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琼西南晚白垩世千家岩体矿物学特征及其对岩石成因的约束
3
作者
陈沐龙
吕昭英
+7 位作者
马昌前
薛桂澄
何玉生
魏昌欣
袁勤敏
黄武轩
常振宇
吕嫦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3-515,共13页
千家岩体为海南岛典型的晚白垩世早期花岗质杂岩体,岩石类型主要有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及正长花岗岩,常见造岩矿物有黑云母、角闪石、斜长石、碱性长石、石英等。为进一步揭示岩石形成过程及源区性质,反演壳幔相互作用,本文选取千家...
千家岩体为海南岛典型的晚白垩世早期花岗质杂岩体,岩石类型主要有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及正长花岗岩,常见造岩矿物有黑云母、角闪石、斜长石、碱性长石、石英等。为进一步揭示岩石形成过程及源区性质,反演壳幔相互作用,本文选取千家岩体,利用电子探针技术对不同岩石类型中的主要矿物进行了矿物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角闪石、黑云母均属于壳幔混源成因,斜长石发育正反环带及振荡环带,记录了岩浆混合作用的影响。镜下观察发现,千家岩体各类岩石中存在大量的岩浆不平衡结构,如斜长石和角闪石的环带结构,针状产出的磷灰石,以及斜长石、钾长石和石英的嵌晶结构等,结合暗色微粒包体的分布组合及形态特征,认为千家岩体形成中经历了岩浆混合作用。综合来说,岩石及矿物化学证据均表明,岩浆混合作用是研究区岩石形成的主因,矿物学证据表明,千家岩体岩石类型为I型花岗岩,其源区属钙碱性岩浆,黑云母矿物化学数据表明岩石形成环境为相对较低的氧逸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白垩世
海南岛
千家岩体
矿物学
壳幔混合
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海南地区Pb震相的识别及康拉德面的确定
被引量:
8
1
作者
陈祥开
曾维顺
丁有兴
张华美
陈向军
孙冬军
机构
海南省地震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
上海市地震局
出处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11-418,共8页
基金
海南省地震局科技项目(HDKJ201604)资助
文摘
选取海南省地震台网2009年1月1日至2016年8月25日记录到的281次ML≥2.0地震,利用PTD方法重新定位其震源深度,采用折合走时分析海南Pb震相,并对Pb震相的速度拟合进行佐证,进而确定海南岛Pb震相的存在。结果显示,从其中的52次地震事件中可识别出57个Pb震相,其相速度为6.68 km/s,在此基础上以地震波走时方程反演得到的海南地区康拉德面的平均深度为21 km。
关键词
Pb震相
海南地壳
康拉德面
折合走时
PTD定位方法
Keywords
Pb
phase
hainan
crust
Conrad's
discontinuity
reduced
travel
time
PTD
location
method
分类号
P315.63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海南岛屯昌晨星地区变基性岩体变质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
14
2
作者
许德如
夏斌
Nonna Bakun-Czubarow
马驰
李鹏春
Robert Bachlinskl
陈广浩
机构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ciences
出处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987-3006,共2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173017)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所级创新项目(GIGCX-04-04)联合资助
文摘
海南岛屯昌晨星地区变基性岩体原岩可能包括辉长岩(粗粒的斜长角闪岩)、辉长-辉绿岩(中细粒和中粗粒的斜长角闪岩)和枕状熔岩(细粒或块状斜长角闪岩)。由于受多期变质和蚀变作用的影响,组成这些岩石的多数矿物如角闪石、斜长石和绿泥石等常表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世代。角闪石环带矿物化学分析表明,从核到边,钛、铝、(钠+钾)含量增长,反映了压力和温度同时升高的进变质演化过程;相反,角闪石环带从核部到边部钛、铝和钾+钠含量降低,则暗示温度和压力同时降低而进入另一个退变质演化阶段。所获得的 Sm-Nd 全岩及角闪石的内部等时线年龄为128±12 Ma、Rb-Sr 全岩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31.8±6.2 Ma和344±11Ma。根据角闪石环带、矿物共生组合、微结构以及变质温压条件的半定量计算和同位素定年,屯昌晨星地区变基性岩体的变质作用可能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第一阶段(~527~450 Ma)可能记录了与洋底变质作用有关的(亚)绿片岩相至角闪岩相条件,早期的阳起石、钙质角闪石及镁铁质角闪石残余核为该阶段的产物;第二阶段(~330~240 Ma)进变质作用达到高峰的P=~0.9 GPa、T=~700℃,显示了过渡的高角闪石相-麻粒岩相变质条件。广泛的剪切变形及韭闪质普通角闪石-韭闪石边是该阶段的产物;第三阶段(~130 Ma~90 Ma)显示一个绿片岩相变质条件(P=~0.1~0.3 GPa、7=~300~400℃),可能与区域/热接触变质有关。因而屯昌晨星地区变基性岩体的变质作用演化显示了一个逆时针 P-T-t 轨迹,最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的大陆边缘裂解及洋壳化和随后的年轻洋壳消亡、陆(华南大陆)-陆(印支板块)碰撞事件有关。
关键词
变基性岩体
海南岛屯昌晨星地区
角闪石环带
逆时针P-T-t轨迹
洋壳消亡残片
Keywords
Chenxing
metabasites,
Tunchang
area,
hainan
Island,
Amphibole
zoning,
Anticlockwise
P-T-t
paths,
Relics
of
oceanic
crust
分类号
P588.34 [天文地球—岩石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琼西南晚白垩世千家岩体矿物学特征及其对岩石成因的约束
3
作者
陈沐龙
吕昭英
马昌前
薛桂澄
何玉生
魏昌欣
袁勤敏
黄武轩
常振宇
吕嫦艳
机构
海南省海洋地质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海南省地质调查院
海南省资源环境调查院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3-515,共13页
基金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南铺前地区碱性-过铝质岩石的成因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编号:421QN368)
海南省财政项目《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编号:HNDZDC-2020-2)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海南1∶5万加来市、多文市、儋县、中兴镇幅区域地质调查》(编号:1212011220524)。
文摘
千家岩体为海南岛典型的晚白垩世早期花岗质杂岩体,岩石类型主要有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及正长花岗岩,常见造岩矿物有黑云母、角闪石、斜长石、碱性长石、石英等。为进一步揭示岩石形成过程及源区性质,反演壳幔相互作用,本文选取千家岩体,利用电子探针技术对不同岩石类型中的主要矿物进行了矿物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角闪石、黑云母均属于壳幔混源成因,斜长石发育正反环带及振荡环带,记录了岩浆混合作用的影响。镜下观察发现,千家岩体各类岩石中存在大量的岩浆不平衡结构,如斜长石和角闪石的环带结构,针状产出的磷灰石,以及斜长石、钾长石和石英的嵌晶结构等,结合暗色微粒包体的分布组合及形态特征,认为千家岩体形成中经历了岩浆混合作用。综合来说,岩石及矿物化学证据均表明,岩浆混合作用是研究区岩石形成的主因,矿物学证据表明,千家岩体岩石类型为I型花岗岩,其源区属钙碱性岩浆,黑云母矿物化学数据表明岩石形成环境为相对较低的氧逸度。
关键词
晚白垩世
海南岛
千家岩体
矿物学
壳幔混合
地质调查工程
Keywords
Late
Cretaceous
hainan
Island
Qianjia
pluton
minera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rust
-mantle
mixing
geological
survey
engineering
分类号
P534.53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P57 [天文地球—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海南地区Pb震相的识别及康拉德面的确定
陈祥开
曾维顺
丁有兴
张华美
陈向军
孙冬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海南岛屯昌晨星地区变基性岩体变质特征及构造意义
许德如
夏斌
Nonna Bakun-Czubarow
马驰
李鹏春
Robert Bachlinskl
陈广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
1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琼西南晚白垩世千家岩体矿物学特征及其对岩石成因的约束
陈沐龙
吕昭英
马昌前
薛桂澄
何玉生
魏昌欣
袁勤敏
黄武轩
常振宇
吕嫦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