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崇明东滩冬季水鸟的种类和生境偏好 被引量:50
1
作者 赵平 袁晓 +1 位作者 唐思贤 王天厚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87-391,共5页
20 0 2年 11月~ 2 0 0 3年 1月对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的越冬水鸟在 5种生境类型的分布、数量分别做了 2 0 0 0m× 10 0m的样带调查。共观察到水鸟 4 9种 ,整个群落个体总数 345 0 4只。其中低潮盐藻光滩带有鸟类37种 ,占水鸟个体总... 20 0 2年 11月~ 2 0 0 3年 1月对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的越冬水鸟在 5种生境类型的分布、数量分别做了 2 0 0 0m× 10 0m的样带调查。共观察到水鸟 4 9种 ,整个群落个体总数 345 0 4只。其中低潮盐藻光滩带有鸟类37种 ,占水鸟个体总数的 39% ;海三棱草外带有 19种 ,占 6 % ;海三棱草内带有 10种 ,占 5 % ;堤外芦苇带有 4种 ,占 3% ;堤内鱼塘 -芦苇区有 37种 ,占 4 7%。这一结果证实了把围垦地转变为鱼塘 -芦苇湿地的生态恢复行动的合理性 ,因为最大的越冬水鸟物种多样性和个体多度出现在这种湿地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鸟 崇明 种类 生境偏好 冬季
下载PDF
百山祖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的生境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4
2
作者 王伟 骆争荣 +3 位作者 周荣飞 许大明 哀建国 丁炳扬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4-142,共9页
中性理论和生态位理论在解释热带雨林中物种共存机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Torus-translation检测方法对百山祖常绿阔叶林5ha样地中DBH≥1cm、个体数大于5的89种木本植物与4个根据地形和物种组成划分的小生境进行了关联性分析。同... 中性理论和生态位理论在解释热带雨林中物种共存机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Torus-translation检测方法对百山祖常绿阔叶林5ha样地中DBH≥1cm、个体数大于5的89种木本植物与4个根据地形和物种组成划分的小生境进行了关联性分析。同时按植物的胸径径级大小将其分为幼树期、生长期、成熟期3个生长阶段,并分别分析了植物在这3个生长阶段与生境的关联性。结果表明:89个木本植物中,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生境相关性的物种多是稀有种或是个体数较少的物种,而大部分的常见种表现出与生境的显著相关性;通过对每个物种不同生长阶段的生境相关性比较,发现多数物种的生境相关性会发生改变,其中只有麂角杜鹃(Rhododendron latoucheae)、褐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stewardiana)和厚叶红淡比(Cleyera pachyphylla)在生长的3个生长阶段没有发生改变。这表明,生境异质性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木本植物的生物多样性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不同生长时期的物种与生境相关性的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物种与生境的相关性会随着生长阶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生境偏好 地形 生长时期 物种分布 生态位理论
原文传递
高黎贡山冬季白尾梢虹雉运动方式和生境偏好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13
3
作者 罗旭 韩联宪 艾怀森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8-52,共5页
20 0 2及 2 0 0 3年 1月 ,两次对高黎贡山大脑子白尾梢虹雉 (Lophophorussclateri)的运动方式和活动痕迹做了直接观察或样带 /样方取样。该鸟滑翔是下行的主要运动方式 ,上行全为行走 ;所发现的 3个夜宿地均位于坡度大、郁闭度高的近沟... 20 0 2及 2 0 0 3年 1月 ,两次对高黎贡山大脑子白尾梢虹雉 (Lophophorussclateri)的运动方式和活动痕迹做了直接观察或样带 /样方取样。该鸟滑翔是下行的主要运动方式 ,上行全为行走 ;所发现的 3个夜宿地均位于坡度大、郁闭度高的近沟谷地带 ;冬季向低海拔迁移 ,与降雪有关 ,使得近沟谷带成为密集利用带。这样的运动和生境利用方式 ,显然是能耗最小化和觅食效率最大化的行为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尾梢虹雉 运动方式 生境偏好 高黎贡山 冬季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濒危马麝(Moschus sifanicus)秋季利用生境特征 被引量:16
4
作者 孟秀祥 潘世秀 +3 位作者 惠岑怿 张学炎 潘世成 冯金朝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2-417,共6页
于2006~2007年9~10月间采用样线样带法研究了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马麝的秋季生境利用特征,共布设286个空白对照样地和55个利用样地,测量并比较两类样地内的海拔等17个生境变量.结果表明,马麝秋季利用样地的乔木密度(0.90±0.14... 于2006~2007年9~10月间采用样线样带法研究了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马麝的秋季生境利用特征,共布设286个空白对照样地和55个利用样地,测量并比较两类样地内的海拔等17个生境变量.结果表明,马麝秋季利用样地的乔木密度(0.90±0.14)和灌木均高(1.92 m±0.53 m)显著低于非利用样地(乔木密度1.35±0.07;灌木均高3.01 m±0.53 m),而且距水源距离(〈1 000 m,76.37%)和人为干扰活动距离(〈1 000 m,76.36%)较近的中下坡位生境(82.82%)(P〈0.05).对喜好生境变量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地理因子(由海拔、水源距离、植被类型和坡向构成)是制约兴隆山马麝秋季栖息地选择的首要因子,此外,郁闭度因子(由郁闭度和坡度构成)、食物因子(由食物多度和乔木胸径构成)和隐蔽因子(由隐蔽度和避风性构成)也是影响兴隆山马麝秋季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由于秋季对食物和水源的强烈选择,兴隆山马麝对生境隐蔽性和距人为干扰距离的选择强度较低,即承受较大强度的人为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Moschus Sifanicus) 生境喜好 秋季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暖温带森林优势种群的地形生境变异性 被引量:16
5
作者 刘海丰 桑卫国 薛达元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95-801,共7页
地形是影响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维持群落多样性的重要因子。以东灵山20hm2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内的2个优势种群——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与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2种群同物种不同生长阶段、... 地形是影响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维持群落多样性的重要因子。以东灵山20hm2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内的2个优势种群——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与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2种群同物种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物种相同生长阶段群体的地形生境差异性。结果表明,样地内辽东栎种群主要分布在坡度大、南坡、西坡、凸出及高海拔的位置上,成年树比幼树更偏好凹地形;胡桃楸种群集中分布在坡度大、北坡、东坡、凹陷及低海拔的地形上,成年树相比幼树偏好分布在南坡、东坡及凹陷的位置。每个种群的幼树与成年树群体的地形因子之间差异都不显著(P>0.05),地形特征的分布范围一致;2物种成年树群体的海拔因子差异显著(P<0.05),幼树群体除了海拔外,南北坡向也表现了明显的差异(P<0.05)。同种群不同生长阶段地形因子的选择显示了物种地形生境的限制及保守性,不同种群同生长阶段地形因子的选择显示了物种间空间分布格局及多样性的维持。这对于理解暖温带森林的物种共存及生物多样性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因子 分布格局 生境偏好 东灵山
原文传递
老龄阔叶红松林下层木空间分布的生境关联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丁胜建 张春雨 +4 位作者 夏富才 赵秀海 倪瑞强 范娟 何怀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334-3342,共9页
基于老龄阔叶红松林30 hm2(500 m×600 m)固定监测样地,分析了老龄阔叶红松林下层(1 cm≤DBH≤5 cm)14个主要树种(个体数>300)的空间分布与空间距离、地形因子及郁闭度之间关联性。结果显示:(1)14个种都显示出了聚集分布,绝大多... 基于老龄阔叶红松林30 hm2(500 m×600 m)固定监测样地,分析了老龄阔叶红松林下层(1 cm≤DBH≤5 cm)14个主要树种(个体数>300)的空间分布与空间距离、地形因子及郁闭度之间关联性。结果显示:(1)14个种都显示出了聚集分布,绝大多数种呈现出了在小距离级上呈显著正空间自相关大距离级上呈现显著负空间自相关的趋势。(2)6个种显示与空间距离显著相关即存在本身的聚集效应,占被检验种的42.86%;7个种显示出与环境(地形、郁闭度)有显著相关性即存在显著的生境偏好,占50%。个体数大于1000的7优势种中有5个种空间分布与生境显著相关,5个种与空间距离显著相关。(3)色木槭、千金榆显示出了对低海拔、向阳坡生境类型的偏好,簇毛槭、花楷槭、毛榛显示出对高海拔、坡度陡、向阴坡生境类型的偏好。这表明,老龄阔叶红松林下层木多数树种为聚集分布,其聚集性的空间分布受生境及自身聚集效应的重要影响。多个树种对同种生境的偏好体现了植物利用资源的相似性和生态位的重叠,对不同生境的偏好体现了物种间的排斥性,这是长期适应不同微环境,利用不同空间资源的结果,也是生态位分离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 地形 生境异质 生境偏好
下载PDF
Habitat use and diel activity pattern of the Tibetan Snowcock(Tetraogallus tibetanus):a case study using camera traps for surveying high-elevation bird species 被引量:9
7
作者 Gai Luo Chuangming Yang +3 位作者 Huaming Zhou Michael Seitz Yongjie Wu Jianghong Ran 《Avian Research》 CSCD 2019年第1期21-29,共9页
Background:Global climate change has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animal distribution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in mid-latitude alpine areas,but we know little about the basic ecology of high-altitude species due to the d... Background:Global climate change has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animal distribution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in mid-latitude alpine areas,but we know little about the basic ecology of high-altitude species due to the difficulties of conducting field research in the harsh climate and habitat present at high elevations.The Tibetan Snowcock(Tetraogallus tibetanus) is a little-known phasianid distributing in alpine areas at extremely high elevations in the mountains surrounding the Tibetan Plateau.Estimating the species occupancy rate and discussi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its distribution based on infrared-triggered camera techniques would provide both a baseline to measure the influence of global warming and valuable information on its conservation and ecology.Methods:We used infrared-triggered cameras to investigate the Tibetan Snowcock on the western slope of Mt.Gongga from June to November 2016.We used the R package "overlap" to visualize its activity pattern,and used an occupancy model to both examine its habitat use as well as to determine the most influential variables affecting its habitat use.Results:Using 103 camera traps over 9213 camera-days,we recorded 428 instances of Tibetan Snowcock.The diel activity peaks of Tibetan Snowcock occurred during the periods of 8:00-10:00 am and 18:00-20:00 pm.The model estimate of occupancy for Tibetan Snowcock(0.830) 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e na?ve site occupancy based on camera detections(0.663),indicating a wider use of habitat than the camera traps recorded.Elevation,slope,settlement density,road density,and EVI(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 were the most influential variables for its habitat use.Conclusions:The Tibetan Snowcock is confirmed to be diurnal.This species prefers an environment with a high elevation,gentle slope,and low EVI,apparently facing a trade-off between predator risk,foraging efficiency,and food availability.When human impact was low,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habitat use of the Tibetan Snowcock and both its road and settlement d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ity PATTERN habitat preference Mt. Gongga OCCUPANCY model TIBETAN Snowcock
下载PDF
长江八里江江段的江豚种群数量与分布 被引量:10
8
作者 赵修江 王丁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432-1439,共8页
长江八里江江段是长江江豚最为重要的栖息地之一。2005年7月至2008年5月,在八里江江段先后进行了10次截线抽样法考察,调查了该水域的江豚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考察总航程1 460.2km,发现江豚374群次。根据动物密度,将考察区域划分为上游... 长江八里江江段是长江江豚最为重要的栖息地之一。2005年7月至2008年5月,在八里江江段先后进行了10次截线抽样法考察,调查了该水域的江豚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考察总航程1 460.2km,发现江豚374群次。根据动物密度,将考察区域划分为上游水域(九江-湖口)和下游水域(湖口-三号洲洲头),分别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上下游水域的多次考察密度平均值分别为0.67头/km2(范围:0.10~1.28头/km2,s=0.41)和1.75头/km2(范围:0.62~3.0头/km2,s=0.72),数量平均值分别37头(范围:5~71头,s=23)和52头(范围:22~78头,s=17)。八里江江段江豚常年平均数量约为90头,不同考察季节数量有所波动(范围:44~121头,s=24)。与历史考察对比分析显示八里江江段江豚仍处于下降趋势,但该研究未能在3年考察期内监测到统计学意义的种群变动情况。根据动物数量波动幅度和发生时间推测,江豚在汛期至汛末的过渡时期,可能存在一次规模为40头左右的动物迁出过程。面对日益严重的人类威胁,如挖沙、非法渔业、航运、污染和水面设施建设等,建议在该江段尽快建立江豚自然保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线抽样法 栖息地选择 迁移行为 种群动态 鄱阳湖
原文传递
黑龙江凤凰山自然保护区野猪秋季生境选择 被引量:9
9
作者 徐飞 蔡体久 +1 位作者 琚存勇 赵玉龙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6-91,共6页
为掌握黑龙江省凤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猪种群的空间分布现状与迁移规律,于2009年秋、冬两季,应用样线调查法和样方调查法对野猪的生境选择情况进行调查,结合Vanderloeg和Scavia选择系数(Wi)与选择指数(Ei)分析评估野猪对15个生境... 为掌握黑龙江省凤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猪种群的空间分布现状与迁移规律,于2009年秋、冬两季,应用样线调查法和样方调查法对野猪的生境选择情况进行调查,结合Vanderloeg和Scavia选择系数(Wi)与选择指数(Ei)分析评估野猪对15个生境因子的偏爱程度,用秩和检验方法比较了野猪选择样方与非选择样方的差异。结果表明:野猪偏好选择食物相对丰富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通常选择半阴半阳坡、下坡位、平缓坡、中度干扰以及隐蔽程度高、食物丰富的生境类型;不选择陡坡和阴坡,以及隐蔽程度低、重度干扰的生境类型;在所分析的13个因子中,食物丰富度、隐蔽程度、坡度与坡位4个因子是野猪生境选择的决定性因子,秩和检验表明它们在野猪选择样方与非选择样方间的差异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猪 生境选择 选择指数 栖息地偏好 野生动物管理
下载PDF
鸿雁迁徙对停歇地的选择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铣 张路 +2 位作者 曹垒 熊好琴 赵青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0-578,共9页
建立合理的湿地水鸟保护地是缓解水鸟栖息地丧失和种群下降的重要手段。以往的保护地设计中,由于越冬地和和繁殖地水鸟停留时间长、种群数量大,受到较多的关注。分析湿地水鸟对停歇地的选择偏好,掌握停歇地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特征可... 建立合理的湿地水鸟保护地是缓解水鸟栖息地丧失和种群下降的重要手段。以往的保护地设计中,由于越冬地和和繁殖地水鸟停留时间长、种群数量大,受到较多的关注。分析湿地水鸟对停歇地的选择偏好,掌握停歇地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特征可为水鸟保护网络优化和保护地管理提供决策依据。而在水鸟迁徙过程中,停歇地作为保护网络的重要节点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选择鸿雁为伞护种,获取了29只鸿雁项圈追踪数据,分析蒙古国Khukh湖-中国东北鸭绿江口秋季迁徙路线对停歇地生境选择偏好,识别了鸿雁在湿地周边不同距离梯度下的活动频率变化。根据鸿雁停歇数据共识别停歇地63处,以此为基础分析停歇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因素特征。结果表明,鸿雁除选择湖泊和沼泽为停歇地外,周边250m内的裸地和草地也是重要栖息地;当鸿雁停歇地人类活动较少时,鸿雁倾向于选择土壤肥沃、食物丰富区,而人类活动强度加大时,栖息地植被条件提高能够为鸿雁提供遮避条件,也吸引了更多鸿雁停歇。研究建议,在水鸟迁徙重要廊道区应增加水鸟停歇地保护区,保护区的设计应根据关键保护对象活动频率加强对湿地周边的栖息地保护,减少水滨人类活动对鸿雁停歇的负面影响;在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的地区设立水鸟保护地,还应加强对植被的保护,在水鸟利用频率较高的停歇地周边进行植被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鸿雁 栖息地偏好 湿地保护 水鸟停歇地
下载PDF
Combined effects of habitat and interspec ificinteraction define co-occurrence patterns of sympatric Galliformes 被引量:5
11
作者 Lijun Chen Zufei Shu +3 位作者 Wutao Yao Yong Ma Wenhong Xiao Xiaoqun Huang 《Avian Research》 CSCD 2019年第3期344-356,共13页
Background:Disentangling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nd interspecific interaction in modulating co-occurrence patterns of sympatric species is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of comm... Background:Disentangling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nd interspecific interaction in modulating co-occurrence patterns of sympatric species is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of community assembly and biodiversity. For the two sympatric Galliformes, Silver Pheasants (Lophura nycthemera) and Whitenecklaced Partridges (Arborophila gingica), we know little about the role of habitat use and interspecific interactions in modulating their coexistence. Methods:We adopted a probabilistic approach incorporating habitat preference and interspecific interaction using occupancy model to account for imperfect detection,and used daily activity pattern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cooccurrence pattern of these two sympatric Galliformes in wet and dry seasons. Results: We found that the detection probability of Silver Pheasant and White-necklaced Partridge were related to habitat variables and interspecific interaction. The presence of Silver Pheasant increases the detection probability of White-necklaced Partridge in both the wet and dry season. However, the presence of White-necklaced Partridges increases the detection probability of Silver Pheasants in the wet season, but decreases the probability in the dry season. Further, Silver Pheasants were detected frequently in the sites of high values of enhanced vegetable index (EVI) in both the wet and dry season, and in sites away from human residential settlement in the wet season. Whitenecklaced partridges were mainly detected in low EVI sites. The site use probabilities of two Galliformes were best explained by habitat variables, Silver Pheasants and White-necklaced Partridges preferred steeper areas during the wet and dry season. Both species mainly occurred in low EVI areas during the wet season and occupied sites away from the resident settlement during the dry season. Moreover, the site use probabilities of two species had opposite relationships with forest canopy coverage. Silver Pheasants preferred areas with high forest canopy coverage 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borophila gingica CO-OCCURRENCE habitat preference INTERSPECIFIC interaction Lophura nycthemera OCCUPANCY model
下载PDF
甘肃小陇山暖温带针阔混交林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 被引量:6
12
作者 苏巧灵 李安民 +4 位作者 袁士云 刘文桢 米湘成 丁易 臧润国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305-3312,共8页
处于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区的甘肃小陇山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之一。以甘肃小陇山建立的6 hm^2暖温带针阔混交林森林动态样地为基础,以样地中所有胸径(DBH)≥1 cm的木本植物为对象,分析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探讨物种对不同生境... 处于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区的甘肃小陇山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之一。以甘肃小陇山建立的6 hm^2暖温带针阔混交林森林动态样地为基础,以样地中所有胸径(DBH)≥1 cm的木本植物为对象,分析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探讨物种对不同生境的选择偏好。结果表明:样地内共有木本植物41735株,除去分枝和萌生的独立个体有29251株,共计124种,包含33科65属,其中重要值≥1的树种有28个,占总多度的82.9%。样地中重要值最大的前4个种依次是锐齿槲栎、白桦、小叶乌药和榛,也是该群落乔木层与灌木层的优势树种。样地内所有植株的径级分布整体表现为倒"J"型,群落自我更新良好。指示种分析发现,样地中有11个物种对不同生境表现出一定的偏好,其中2个物种(铁木和四蕊枫)表现出明显的生境偏好。冗余分析和偏分析表明,样地内的物种多度分布主要受地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小陇山 物种多样性 径级结构 生境偏好
原文传递
秦岭南坡小麂生物学习性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希明 刘亮 何佰锁 《陕西林业科技》 2022年第1期27-30,共4页
小麂是秦岭南麓广泛分布的有蹄类动物,其种群性比、日活动节律以及生境选择等生物学习性鲜为人知。本研究以位于秦岭南坡的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利用被动式红外触发相机调查技术,研究了该区域小麂的生物学习性。结果表明... 小麂是秦岭南麓广泛分布的有蹄类动物,其种群性比、日活动节律以及生境选择等生物学习性鲜为人知。本研究以位于秦岭南坡的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利用被动式红外触发相机调查技术,研究了该区域小麂的生物学习性。结果表明:秦岭南坡野生小麂种群成年个体雌雄性比为1.3∶1,种群组成中雌性数量略多于雄性;昼夜均有活动,但以白天为主,在晨昏活动频次较高;对生境具有选择性,主要活动于海拔2100 m以下区域,喜欢在坡下部及平地活动,不喜欢在针叶林中活动,不利用坡度>40°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麂 性比 日活动节律 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热带珊瑚礁区海参的生境选择与生态作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高菲 许强 +2 位作者 李秀保 何林文 王爱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301-4312,共12页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一个高生产力、高生物多样性的特殊海洋生态系统,具有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防浪护岸、指示水体污染程度等生态功能。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突出特点是其生境异质性很高,各种各样的生境斑块为种类繁多、...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一个高生产力、高生物多样性的特殊海洋生态系统,具有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防浪护岸、指示水体污染程度等生态功能。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突出特点是其生境异质性很高,各种各样的生境斑块为种类繁多、习性各异的游泳和底栖生物提供栖息场所,这些礁栖生物通过参与各项生态过程而形成各种特定的功能群,共同完成重要的生态功能。在热带珊瑚礁生态系统中,海参是大型底栖动物区系的重要一员。种类繁多的海参具有各自不同的生境选择特征,通过摄食、运动等行为活动发挥着改良底质、促进有机物矿化和营养盐再生等生态作用。近几年来,全球热带海参受人类过度捕捞和珊瑚礁退化的影响而面临资源衰退、物种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深入认识其生态学功能、加强热带海参资源保护迫在眉睫。综述了国内外热带珊瑚礁海参的基础生态学研究进展:海参对珊瑚礁生境斑块呈现显著的偏好选择特征以及种间差异和季节变动,不同生境斑块的食物质量、底质类型和水动力条件是影响海参生境偏好的重要因素;海参通过生物扰动可以改变珊瑚礁生境沉积物的含水量、渗透性、颗粒组成、再矿化率、无机营养物质释放速率以及孔隙水的化学梯度,并增加沉积物中的溶氧浓度、促进溶解在间隙水中的有机物扩散到水体中;海参摄食排粪过程可促进珊瑚礁生长并缓解海洋酸化对珊瑚礁的影响;热带海参可为多种生物提供栖息场所等。下一步研究应聚焦人为采捕压力下海参种群与资源变动、增殖种群变动规律及其与野生海参种群的竞争关系、查明增殖群体对珊瑚礁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海参 珊瑚礁 生境偏好 生态功能
下载PDF
广西涠洲岛蛭态轮虫物种多样性及生境偏好研究
15
作者 陈俊强 汪文博 +1 位作者 王庆 杨宇峰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91,共11页
岛屿生境和生物群落组成独特,但有关岛屿蛭态轮虫的研究报道较少。为研究岛屿环境蛭态轮虫的物种多样性,于2021-2022年在广西涠洲岛苔藓、土壤、竹叶、松树落叶、其他落叶、带柄植物花瓣和燃烧后叶杆共7种生境进行调查,共记录蛭态轮虫3... 岛屿生境和生物群落组成独特,但有关岛屿蛭态轮虫的研究报道较少。为研究岛屿环境蛭态轮虫的物种多样性,于2021-2022年在广西涠洲岛苔藓、土壤、竹叶、松树落叶、其他落叶、带柄植物花瓣和燃烧后叶杆共7种生境进行调查,共记录蛭态轮虫3科8属53种,其中中国新记录种3种,结果显示涠洲岛蛭态轮虫物种多样性高(占全球已报道蛭态轮虫物种数量10.6%)。前4种生境间物种丰富度差异显著(p<0.0001),且不同生境间物种组成差异性显著大于同类生境内物种组成差异(p=0.001),表明蛭态轮虫生境偏好明显;指示种分析(IndVal)表明,共有10种蛭态轮虫显著偏好某一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蛭态轮虫 岛屿 生境偏好 新记录种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中国特色保护类村庄分布的多尺度异质性与生境偏爱性
16
作者 罗飞 芮旸 +1 位作者 王玲 孙玮鸿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6,共14页
特色保护类村庄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存环境的历史选择和长期适应,具有政策意涵和特定分布规律。论文以9381个入选国家级名录的该类村庄为研究样本,立足村庄的政策性地理事物属性,多尺度刻画其分布的空间异质性;着眼于村庄的有机体属... 特色保护类村庄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存环境的历史选择和长期适应,具有政策意涵和特定分布规律。论文以9381个入选国家级名录的该类村庄为研究样本,立足村庄的政策性地理事物属性,多尺度刻画其分布的空间异质性;着眼于村庄的有机体属性,明晰其对生境的偏爱性;进而综合生境和政策两方面揭示村庄异质分布的影响因子和机制。研究发现:①从分层异质性看,特色保护类村庄在其密度低的北方地区分布更集聚,在东西方向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明显,在省域、市域和县域尺度的分布不均程度递增;②从局域异质性看,该类村庄在不同尺度均呈“南热北冷”分布格局,但空间格局的尺度变异明显,在县域尺度下显现出的空间模式更精细;③从生境偏爱性看,该类村庄最多选择中亚热带湿润区、低山区的斜坡及阳坡地带和中小河流沿岸地区,偏好分布在经济欠发达、主要道路沿线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 km以内、中心城市周边20~80 km的区域;④从成因与机制看,该类村庄的分布主要受气候条件、文化资源、交通区位、评选政策等因子的综合影响,是政策导向机制和生境偏好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可为中国特色保护类村庄的振兴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保护类村庄 空间分布 尺度效应 生境偏爱性 中国
原文传递
内陆水体好氧甲烷氧化过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秦宇 黄璜 +4 位作者 李哲 鲁伦慧 汤琼 苏友恒 李欣芮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04-1017,共14页
内陆水体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大气中甲烷(CH 4)的重要来源,每年从内陆淡水与自然湿地排放进入大气的CH 4约为185-357 Tg/a.通常,内陆水体中CH 4主要由分布于水层底部的厌氧区或沉积层内的产甲烷菌介导产生,其向水层表面传输... 内陆水体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大气中甲烷(CH 4)的重要来源,每年从内陆淡水与自然湿地排放进入大气的CH 4约为185-357 Tg/a.通常,内陆水体中CH 4主要由分布于水层底部的厌氧区或沉积层内的产甲烷菌介导产生,其向水层表面传输的过程中易被甲烷氧化菌所氧化.甲烷氧化菌可分为好氧甲烷氧化菌和厌氧甲烷氧化菌,有氧条件下,由好氧甲烷氧化菌介导的好氧甲烷氧化过程是水体中甲烷氧化过程的主要形式,湖泊底部产生的CH 4总量中约有99%可以被上覆水体中的好氧甲烷氧化过程所消耗.本文收集文献综合分析阐明,好氧甲烷氧化过程是由水环境因子、水文条件以及不同内陆水体的生态系统特征共同调控,同时也表现在了好氧甲烷氧化菌的生境偏好上.复杂的调控过程构建了内陆水体向大气输送CH 4的动态平衡,并最终反映在内陆水体对全球CH 4循环、碳循环作出的贡献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水体 好氧甲烷氧化菌 好氧甲烷氧化速率 生境偏好 水体类型
下载PDF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s of Livestock Grazing on Endangered Red Panda (<i>Ailurus fulgens</i>) Habitat in Eastern Nepal 被引量:2
18
作者 Sony Lama Saroj Shrestha +2 位作者 Narayan Prasad Koju Ang Phuri Sherpa Munmun Tamang 《Open Journal of Ecology》 2020年第3期97-110,共14页
Disturbances caused by livestock grazing are considered as a key attributable factor for the habitat loss of red panda. The present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Eastern Nepal mainly focusing on the habitat preferences of ... Disturbances caused by livestock grazing are considered as a key attributable factor for the habitat loss of red panda. The present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Eastern Nepal mainly focusing on the habitat preferences of red panda and impacts of livestock grazing on it. In total, 15 linear transects were delineated at an elevation interval of 100 m assessing indirect signs of red panda and livestock. Habitat preferences of red panda, vegetation abundance, coverage percentage of vegetation layers (canopy and shrub layer) and distance to water source were recorded using randomly plotted 58 quadrats of 10 m × 10 m.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Key Informant Interviews were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perception of local community on conservation threats and importance of red panda conservation. Jaccard’s similarity index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spatial habitat overlap of livestock and red panda. Litsea elongata, Lithocarpus pachyphylla and Rhododendron falconeri were the most common species in the study area. Grazing signs were observed from 51% of red panda habitats in the study area. Livestock herding has induced negative impacts on the habitat of red panda inside the community forests. The study findings will extend the existing body of knowledge regarding the status of red panda in Eastern Himalayas. In addition, this research will help in the formulation of effective legal and strategic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grazing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bitat preference Jaccard’s Similarity Index habitat Overlap Red PANDA LIVESTOCK Grazing
下载PDF
广东南岭20hm^(2)样地华南五针松空间分布与生境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龚粤宁 刘志发 +5 位作者 水坤春 张强 吴林芳 郭腾辉 权擎 沈勇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04-1212,共9页
华南五针松(Pinus kwangtungensis)是中国特有种和二级保护植物,因环境变化和人为干扰而导致其生境受损、种群逐渐衰退。为了解华南五针松的种群现状、空间分布格局和生境特征,该研究在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20 hm^(2)的永久... 华南五针松(Pinus kwangtungensis)是中国特有种和二级保护植物,因环境变化和人为干扰而导致其生境受损、种群逐渐衰退。为了解华南五针松的种群现状、空间分布格局和生境特征,该研究在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20 hm^(2)的永久监测样地,对样地内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进行监测,测量土壤、地形等多种环境因子,并采用径级分析预测种群的发展趋势和空间点格局(L function)方法分析个体的空间分布及建立零膨胀泊松(Zero-inflated Poisson,ZIP)回归模型,探讨影响个体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华南五针松径级分布近似“钟型”(“bell-shaped”),小径级的个体数量较少,种群更新受限制;华南五针松偏好海拔较高且地形陡峭的山坡和山脊,呈现较强的生境特异性。(2)空间点格局分析结果显示,个体为显著的聚集分布,其分布格局主要由扩散限制和生境异质性导致。(3)ZIP的结果显示,华南五针松分布的区域(0到1),土壤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较高,有机质含量低;多种环境因子对其多度产生影响(1到N),多度与海拔、物种多样性和平均胸径虽为正相关关系,但与树高、铵态氮、总磷和总钾含量为负相关关系。综上认为,不稳定的径级结构及聚集分布导致的种内竞争将加速其种群的衰退,应重点保护高海拔及土壤养分较低的生境,并减少人为干扰维持其原生生境,该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华南五针松的保护和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五针松 径级分布 空间分布 生境偏好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麝排便点偏好 被引量:5
20
作者 查穆哈 谌利民 +4 位作者 杨双 徐尚华 郭小兵 张宝峰 胡德夫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4-492,共9页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是重要的资源动物,也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由于过度捕猎和栖息地破碎化等导致其种群急剧下降。恢复林麝种群的根本方法是保护和恢复其栖息地。林麝的排便点分布在其整个活动区内,且有很好的指示作用。本研...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是重要的资源动物,也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由于过度捕猎和栖息地破碎化等导致其种群急剧下降。恢复林麝种群的根本方法是保护和恢复其栖息地。林麝的排便点分布在其整个活动区内,且有很好的指示作用。本研究通过分析林麝排便点位置,了解林麝栖息地选择偏好。在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海拔梯度布置17个1 km × 1 km的样方,每个样方内至少1条样线,样线每隔400 m设置搜索样线,以发现排便点为中心设置1个10 m × 10 m 利用样方,若未发现排便点,在搜索样线中部设置1个10 m × 10 m 对照样方,并记录样方内的生境因子。采用Ivlev的选择性指数、广义线性模型及多重对应法分析林麝对生境因子的偏好。结果发现,林麝最为偏好的植被类型为针阔混交林(E=0.528),而规避常绿阔叶林(E=﹣1)、次生落叶阔叶林(E=﹣0.816)和常绿落叶阔叶林(E=﹣0.585)。此外,海拔、灌丛盖度和坡度也显著影响林麝栖息地偏好,其排便点集中分布在海拔2 000~2 600 m区间,并且偏好有一定灌丛盖度且坡度陡的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排便点 栖息地偏好 多重对应分析 广义线性回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