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儿Prader-Willi综合征13例临床表型分析 被引量:22
1
作者 詹实娜 何玺玉 +4 位作者 王春枝 杨尧 王艳 吴虹林 李昊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3期200-204,共5页
目的分析Prader-Willi综合征(PWS)新生儿期的临床表现,为临床早期筛选及进一步行分子诊断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依据MS-PCR和MS-MLPA方法确诊为PWS患儿的诊断、分型和临床表型... 目的分析Prader-Willi综合征(PWS)新生儿期的临床表现,为临床早期筛选及进一步行分子诊断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依据MS-PCR和MS-MLPA方法确诊为PWS患儿的诊断、分型和临床表型资料,分析中国PWS新生儿期典型特征。结果 13例PWS进入分析,男9例,女4例,确诊年龄4~28d。足月儿10例,早产儿2例,过期产儿1例。孕母高龄9例(69.2%),羊水污染8例(61.5%),羊水过多3例(23.1%),胎膜早破5例(38.5%),异常胎位4例(30.8%),宫内窘迫9例(69.2%)。9例为父源性15q11.2-q13区域缺失致病,4例为母源性同源二倍体。4例母源性同源二倍体患儿均可见中枢性肌张力低下和皮肤色素减退,吸吮缓慢2例(50.0%)、哭声微弱3例(75.0%)、男性隐睾1例(25.0%)、女性小阴唇3例(75.0%);均未见特殊面容和唾液黏稠,均不需特殊喂养。9例父源性15q11.2-q13区域缺失患儿均可见中枢性肌张力低下、皮肤色素减退和哭声微弱,吸吮缓慢2例(22.2%)、需特殊喂养7例(77.8%)、特殊面容5例(55.6%)、男性隐睾7例(77.8%)、阴茎短小4例(44.4%)、女性小阴唇1例(11.1%)、唾液黏稠5例(55.6%)。结论母源性同源二倍体患儿的特殊面容和男性生殖器发育不全的发生率低于父源性15q11.2-q13区域缺失患儿。新生儿期皮肤色素减退及中枢性肌张力低下是中国PWS新生儿普遍存在的特征,可作为进一步行PWS分子诊断的初步筛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ADER-WILLI综合征 临床表型 肌张力低下 皮肤色素减退
下载PDF
针刺督脉为主治疗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疗效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倪兴平 《四川中医》 2016年第10期184-186,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为主治疗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纳的98例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头针治疗方案加上推拿按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治疗上加用针刺督脉治疗。观察...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为主治疗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纳的98例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头针治疗方案加上推拿按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治疗上加用针刺督脉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以及GMFM评分,采用尼莫地平法对两种治疗方案的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两组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治疗前在ADL评分以及GMFM评分上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在ADL评分以及GMFM评分上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总有效率95.9%,对照组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总有效率77.5%,观察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治疗后肌张力波动水平对比,有显著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督脉为主治疗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疗效显著,明显改善患儿前后坐位肌肉相关肌张力,减轻肌张力波动水平,提高患儿ADL评分以及GMFM评分,通过改变血清中的抑制因子,促使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从而改善神经因子生存的脑内微环境,达到改善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症状的效果。其临床选择优势较高,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督脉 肌张力低下 脑瘫 价值研究
下载PDF
前庭训练结合常规康复对全面发育迟缓伴肌张力低下患儿整体发育水平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艳 乌云塔娜 +2 位作者 项栋良 赵明月 袁一鸣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67-873,共7页
背景目前,全面发育迟缓伴肌张力低下患儿的增多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在临床上对于此类患儿的康复治疗,方法较为单一且起效较慢。目的观察前庭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全面发育迟缓伴肌张力低下患儿肌张力和整体发育水平的影响,旨在优化其... 背景目前,全面发育迟缓伴肌张力低下患儿的增多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在临床上对于此类患儿的康复治疗,方法较为单一且起效较慢。目的观察前庭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全面发育迟缓伴肌张力低下患儿肌张力和整体发育水平的影响,旨在优化其康复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中心儿童康复部接受康复训练的全面发育迟缓伴肌张力低下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前庭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两组均每天进行1次治疗,每周连续治疗6 d,连续治疗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格里菲斯儿童神经发育量表(GMDS)各领域百分比和发育商,以及肌张力评分;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肌张力改善的总有效率。结果干预前两组GMDS各领域百分比和发育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GMDS各领域百分比和发育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肌张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肌张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肌张力改善情况上,对照组显效9例(30.0%)、有效8例(26.7%)、无效13例(43.3%),临床总有效率为56.7%(17/30);观察组显效17例(56.7%)、有效9例(30.0%)、无效4例(13.3%),临床总有效率为86.7%(26/30)。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58,P<0.001)。结论前庭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的实施能够提高全面发育迟缓伴肌张力低下患儿的肌张力水平,并明显改善其发育迟缓状况,且其疗效优于单一常规康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训练 全面发育迟缓 肌张力低下 儿童 康复医学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96例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血串联质谱检测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马彩云 尚清 +1 位作者 吴值荣 吕楠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43-947,共5页
目的探讨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血氨等生化因素及血氨基酸代谢情况与患儿IgA+C3、喂养困难、易疲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郑州市儿童医院康复中心住院的96例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了... 目的探讨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血氨等生化因素及血氨基酸代谢情况与患儿IgA+C3、喂养困难、易疲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郑州市儿童医院康复中心住院的96例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患儿临床症状,常规血生化检测血氨、肝功能、IgA+C3及血串联质谱检测患儿氨基酸代谢情况,分析血氨基酸与血氨、喂养困难、IgA+C3、易疲劳之间的关系。结果96例患儿中检出精氨酸含量降低63例(65.63%1,其中精氨酸含量降低且血氨水平升高的有52例,两者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776,p=-0.000);精氨酸含量降低且IgA+C3含量降低的有42例,两者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351,P=0.000);精氨酸含量降低且喂养困难的有47例,两者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372,P=-0.000)。96例患儿中,肉碱代谢异常30例(31.25%),其中丙酰肉碱/游离肉碱、丙酰肉碱/乙酰肉碱比值降低21例(21.88%),羟棕榈酰肉碱/羟棕榈烯酰肉碱比值升高9例(9.37%),半胱氨酸含量降低3例(3.12%)。结论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存在氨基酸代谢异常。大量运动会引起体内精氨酸、肉碱及半胱氨酸的消耗增加,加速患儿疲劳。血精氨酸降低的患儿常伴血氨水平增高、IgA+C3含量降低,表现出易呕吐、易感染、喂养困难等症状,影响患儿的精神状态、免疫功能和运动耐受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肌张力低下 精氨酸 血氨 免疫力
原文传递
Infantile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at the Albert Royer National Children’s Hospital Center in Dakar
5
作者 Guillaye Diagne Khadim Bop +3 位作者 Sofiatou Dieye Arame Faye Fatou Ly Amadou Lamine Fall 《Open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24年第3期514-521,共8页
Introduction: Infantile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ISA) is an autosomal recessive disease caused by primary degeneration of cells in the anterior horn of the spinal cord, leading to muscle weakness and hypotonia. Its in... Introduction: Infantile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ISA) is an autosomal recessive disease caused by primary degeneration of cells in the anterior horn of the spinal cord, leading to muscle weakness and hypotonia. Its incidence is estimated at 1 in 6000 births worldwide. In Africa, particularly in Senegal, there are few studies interested on this pathology. We therefore deemed this study necessary, which set itself the objective of describing the diagnostic, therapeutic and progressive aspects of infantile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at the Albert Royer National Children’s Hospital Center in Dakar (CHNEAR). Methodology: We conducted a retrospective descriptive study over a period of two (2) years from December 2020 to December 2022. Included were all hospitalized patients in whom the diagnosis of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was made with or without genetic confirmation.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on a pre-established form then entered and analyzed with the following software: Excel 2013 and R version 4.1.3. Results: During our study period, 2100 children were hospitalized, the annual incidence was 0.76%. The average age of our patients was 9 ± 9 months with a range of 3 months to 32 months and the median was 6.5 months. The sex ratio was 7. The notion of family consanguinity was found in 62.5% of cases and the notion of ISA in the family in 25% of cases. Hypotonia and respiratory distress were found at the forefront in equal proportions (50% of cases). Electromyogram (EMG) was performed in 3 patients (37.5%). Symptomatic medical treatment was administered in 100% of patients, 04 patients had benefited from respiratory physiotherapy, i.e. 50% of cases, and genetic counseling was carried out in one patient (12.5%). The evolution was immediately favorable in 2 patients or 25% of cases, unfavorable in 75% of cases with a death rate of 50% and the average age of death was 5.5 months ± 1 with extremes ranging from 3 to 7 months. Conclusion: The number of Infantile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cases remains low in hospitals in Dak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CHILD hypotonia DAKAR
下载PDF
健脾补肾调督法穴位按摩辅助治疗肌张力低下型小儿脑瘫脾肾虚弱型28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6
6
作者 徐艳 《中医儿科杂志》 2018年第6期80-82,共3页
目的观察健脾补肾调督法穴位按摩辅助治疗肌张力低下型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肌张力低下型小儿脑瘫脾肾虚弱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2组治疗期间患儿均脱失2例。对照组给予中频脉冲电治疗仪治疗,1次/d,每周6次;治... 目的观察健脾补肾调督法穴位按摩辅助治疗肌张力低下型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肌张力低下型小儿脑瘫脾肾虚弱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2组治疗期间患儿均脱失2例。对照组给予中频脉冲电治疗仪治疗,1次/d,每周6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健脾补肾调督法穴位按摩,1次/d,每周6次;2组均治疗1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股四头肌肌力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股四头肌肌力、GMFM评分均升高,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升高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补肾调督法穴位按摩联合中频脉冲电治疗能明显提高肌张力低下型小儿脑瘫脾肾虚弱型的肌力,改善粗大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瘫 肌张力低下型 脾肾虚弱型 健脾补肾调督法 临床观察
原文传递
CT低张增强扫描诊断胆总管壶腹癌 被引量:4
7
作者 龚洪翰 姜建 +9 位作者 何来昌 肖香佐 汪丽娅 曾献军 邱春梅 纪玉强 王敏君 王敏 王进华 周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9期1394-1395,共2页
目的 探讨CT低张增强扫描在诊断胆总管壶腹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 15例胆总管壶腹癌 ,其中男 9例 ,女 6例 ,年龄 49~ 71岁 ,平均年龄 5 5岁 ,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采用低张、饮水、增强进行扫描。扫描范围包括右膈顶... 目的 探讨CT低张增强扫描在诊断胆总管壶腹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 15例胆总管壶腹癌 ,其中男 9例 ,女 6例 ,年龄 49~ 71岁 ,平均年龄 5 5岁 ,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采用低张、饮水、增强进行扫描。扫描范围包括右膈顶至十二指肠水平段。结果 全部病例均有肝内外胆管扩张 ,肝内胆管扩张呈软藤状。 9例胰头钩突平面可见“双管征” ,5例可见“双环征” ,3例可见“半月征” ,8例在扩张的十二指肠降段可见乳头状软组织结节影。结论 低张CT增强扫描在胆总管壶腹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很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剂 低张 壶腹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动态脑电图在甲基丙二酸血症继发癫痫中应用价值 被引量:6
8
作者 臧玉萍 王潇娜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0年第10期1034-1035,共2页
目的观察甲基丙二酸血症(methylmalonic aciduria, MMA)继发癫痫患儿动态脑电图特征,分析其在MMA继发癫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新生儿期和婴儿期确诊的MMA并继发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动态脑电图结果。结果 3例患儿均在出生后... 目的观察甲基丙二酸血症(methylmalonic aciduria, MMA)继发癫痫患儿动态脑电图特征,分析其在MMA继发癫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新生儿期和婴儿期确诊的MMA并继发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动态脑电图结果。结果 3例患儿均在出生后3个月内首次发病,初次诊断MMA的年龄为6~80 d;以黄疸、反复呕吐、拒乳、抽搐、呼吸困难、肌张力低下、贫血等为首发症状;3例均出现继发性癫痫,1例有惊厥发作的MMA患儿动态脑电图表现为弥漫性慢波背景伴间歇期局灶性癫痫样放电,并监测到3次电发作;2例无惊厥发作的MMA患儿动态脑电图表现为局灶性癫痫样放电和弥漫性和(或局灶性)慢波背景。结论动态脑电图监测有助于发现MMA患儿的癫痫样放电,对MMA的早诊断、治疗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二酸血症 动态脑电图 继发性癫痫 肌张力低下
原文传递
Prader-Willi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干预 被引量:6
9
作者 罗小平 金圣娟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18年第11期1161-1163,共3页
Prader-Willi综合征(PWS)是一种与染色体15q11-q13区域相关的基因组印迹缺陷性疾病。患者病态性肥胖及其相关并发症以及突出的认知和行为问题给患者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医疗和经济负担。目前PWS在新生儿时期因为严重的肌张力... Prader-Willi综合征(PWS)是一种与染色体15q11-q13区域相关的基因组印迹缺陷性疾病。患者病态性肥胖及其相关并发症以及突出的认知和行为问题给患者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医疗和经济负担。目前PWS在新生儿时期因为严重的肌张力低下和喂养困难得以识别,而近年来分子遗传学的迅猛发展为该病的确诊和遗传分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早期诊断和合理干预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改善该病患儿的远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ADER-WILLI综合征 印迹缺陷 肌张力低下 诊断 干预
原文传递
42例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肌力及粗大运动功能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加亮 唐文晶 王雪峰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96-97,共2页
目的:应用综合康复方案,验证脑性瘫痪肌张力低下型的疗效和转归。方法: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患儿42例,接受综合康复训练4个疗程,对首次康复评定与离院前最后一次康复评定的肌力、肌张力及粗大运动功能评分结果进行治疗前后比较分析。结... 目的:应用综合康复方案,验证脑性瘫痪肌张力低下型的疗效和转归。方法: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患儿42例,接受综合康复训练4个疗程,对首次康复评定与离院前最后一次康复评定的肌力、肌张力及粗大运动功能评分结果进行治疗前后比较分析。结果:经综合方案康复治疗后四肢肌力均提高,粗大运动功能的5个能区亦优于治疗前(P<0.01);肌张力未见升高。结论:(1)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预后良好。(2)脑性瘫痪肌张力低下型不会转变为痉挛型或不随意运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肌张力低下型 肌力 粗大运动功能 综合康复方案 脊背六法
下载PDF
婴幼儿肌张力低下的康复评估与治疗进展
11
作者 徐浩繁 钟增泉 +6 位作者 赖燕媚 李威 张欣 历虹 杨帆 李翌鸣 吕智海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4年第5期414-419,共6页
婴幼儿肌张力低下伴发育迟缓是全面发育迟缓的早期症状和敏感体征,是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的早期临床表现之一,且发病率较高。根据神经肌肉损害和累及的部位,将肌张力低下分为中枢性、外周性和混合性3个类型。在进行肌张... 婴幼儿肌张力低下伴发育迟缓是全面发育迟缓的早期症状和敏感体征,是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的早期临床表现之一,且发病率较高。根据神经肌肉损害和累及的部位,将肌张力低下分为中枢性、外周性和混合性3个类型。在进行肌张力低下的病因学诊断基础上,进行临床评估、康复评估。康复评估包括运动发育水平评估、发展性评估、交流能力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和青少年版)》(ICF-CY)理论框架下,采用促进抗重力姿势发育的运动治疗、中医康复、神经肌肉电刺激、肌内效贴、辅助支具等方法提高功能,以功能为导向,以不断提高活动和参与能力为目标,通过使用康复辅具等环境因素改造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张力低下 全面发育迟缓 康复评估 活动和参与能力 儿童
下载PDF
综合疗法治疗肌张力低下型脑瘫28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建文 寄婧 +2 位作者 萧玉婷 张茜娟 解露霞 《中医儿科杂志》 2011年第2期42-43,共2页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对肌张力低下型脑瘫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1例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综合疗法组(针刺+肌兴奋仪+手法治疗)28例和手法康复组33例。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根据患儿的肌肉硬度、摆动度、关节可动域评价疗效。结果:...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对肌张力低下型脑瘫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1例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综合疗法组(针刺+肌兴奋仪+手法治疗)28例和手法康复组33例。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根据患儿的肌肉硬度、摆动度、关节可动域评价疗效。结果:综合治疗组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5.7%;手法康复组显效5例,有效15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0.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综合疗法在改善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的肌肉硬度、摆动度和关节可动域方面有明显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肌兴奋仪 手法训练 脑瘫 肌张力低下
下载PDF
喂养困难伴运动发育落后8个月、眼球震颤4个月 被引量:3
13
作者 祝婕 于飞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8-72,共5页
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AADC)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为AADC缺乏导致的先天性神经递质生物合成的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动眼危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发育落后等,目前尚无成熟的治疗方法。该文报道1例表现为... 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AADC)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为AADC缺乏导致的先天性神经递质生物合成的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动眼危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发育落后等,目前尚无成熟的治疗方法。该文报道1例表现为发育落后、肌张力低下、动眼危象的男性患儿,代谢性疾病基因筛查发现多巴胺脱羧酶(DDC)基因外显子区域存在新的复合杂合突变:c.1063dup A(p.I355fs)、c.250A>C(p.S84R),血滤纸片3-O-甲基多巴明显升高,因此确诊为AADC缺乏症。给予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盐酸普拉克索、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抑制剂恩他卡朋联合维生素B6治疗,患儿肌张力低下、眼睑下垂、动眼危象得到轻度改善。临床医师应提高对AADC缺乏症这一罕见病的识别能力,对肌张力低下、运动落后、动眼危象的患儿应考虑到此病,以期予以早期诊断及治疗,并为有需要的患儿父母提供优生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 肌张力低下 动眼危象 发育迟缓 儿童
原文传递
新生儿Prader-Willi综合征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娟利 严琴琴 +3 位作者 蔡玉香 杜向阳 王春阳 陈敏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467-470,共4页
目的加强对Prader-Willi综合征(PWS)患儿围生期临床特征的认识,促进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7月西安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确诊为PWS的8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8例PWS患儿均为足月产,4例为小于胎龄儿(SGA),... 目的加强对Prader-Willi综合征(PWS)患儿围生期临床特征的认识,促进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7月西安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确诊为PWS的8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8例PWS患儿均为足月产,4例为小于胎龄儿(SGA),6例剖宫产。Apgar评分1 min评分6例6~9分,无一例合并严重的生后窒息。新生儿期8例均有中枢性肌张力低下、喂养困难、皮肤色素减退和哭声低弱。7例合并有特殊面容,6例有性腺发育不良(5例为男性患儿有小阴茎,其中2例合并隐睾。1例为女性患儿大阴唇发育不良),5例患儿合并有小手小足、手指细长、拇指内收、尺侧缘平直。2例合并甲功异常(TSH升高,T4降低1例,TSH正常,T4降低1例)。结论尽管剖宫产,SGA,低Apgar评分,生后体重不增对PWS患儿的诊断不具特异性,但它们在联合中枢性肌张力低下,持续喂养困难,外生殖器发育不良,皮肤色素减退时提示PWS,应尽早进行基因检测,并定期进行甲状腺功能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ADER-WILLI综合征 新生儿 肌张力低下
原文传递
肌张力低下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君 张风林 樊春晖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8年第2期227-228,共2页
目的:探讨肌张力低下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4例肌张力低下脑瘫患儿进行研究,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采用传统康复技术治疗,观察组62例则在此基础上行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比两组效果。结果:经... 目的:探讨肌张力低下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4例肌张力低下脑瘫患儿进行研究,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采用传统康复技术治疗,观察组62例则在此基础上行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比两组效果。结果:经不同方式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8.7%、72.6%,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粗大运动GMFM88项量表评分比较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肌张力低下脑瘫患儿进行治疗效果显著,且有利于改善患儿运动功能,临床价值显著,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张力低下 脑瘫患儿 康复治疗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下载PDF
低张对胃癌CT检查前处置意义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付佳 唐磊 +3 位作者 孙艳霞 李晓婷 高顺禹 孙应实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8期1490-1493,共4页
目的探讨低张法在胃癌CT检查前处置流程中的价值。方法分别连续入组低张和未行低张CT扫描胃癌患者各52例。根据CT图像盲法评判胃壁各部扩张伸展的情况,轴位图像测量正常胃壁厚度,联合轴位、冠状位、矢状位观察蠕动波情况。结合各参数对... 目的探讨低张法在胃癌CT检查前处置流程中的价值。方法分别连续入组低张和未行低张CT扫描胃癌患者各52例。根据CT图像盲法评判胃壁各部扩张伸展的情况,轴位图像测量正常胃壁厚度,联合轴位、冠状位、矢状位观察蠕动波情况。结合各参数对图像质量主观分级。卡方检验、t检验及秩和检验比较两组CT征象及图像质量差异。结果非低张组正常胃壁厚度大于5mm的比例高于低张组(P<0.001)。非低张组蠕动波出现比例高于低张组(P=0.001)。低张组图像质量分级优于非低张组(P<0.001)。结论低张是胃癌CT检查前处置的重要环节,可延缓胃排空、降低胃壁张力、减少蠕动波,使胃壁充分扩张,利于癌肿检出和范围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质量 胃癌 低张
下载PDF
婴幼儿时期Prader-Willi syndrome喂养困难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廉文君 段培 +3 位作者 梁瑞星 牛冬鹤 陆相朋 郑宏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273-276,共4页
Prader-Willi综合征(PWS)是由于印记基因缺陷所导致的遗传病,该病伴有中枢性肌张力低下,喂养困难,进行性肥胖等问题。喂养困难所导致的营养问题是PWS患儿婴幼儿时期死亡的原因之一。本文对PWS患儿婴幼儿时期产生喂养困难的原因及改善喂... Prader-Willi综合征(PWS)是由于印记基因缺陷所导致的遗传病,该病伴有中枢性肌张力低下,喂养困难,进行性肥胖等问题。喂养困难所导致的营养问题是PWS患儿婴幼儿时期死亡的原因之一。本文对PWS患儿婴幼儿时期产生喂养困难的原因及改善喂养的方法进行了综述,提示PWS患儿染色体片段缺失所造成的功能异常和患儿体内饥饿激素水平的变化是导致喂养困难的主要原因,通过鼻内输注催产素、皮下注射生长激素结合口运动练习,鼻饲胃管等喂养方法可以改善婴幼儿时期PWS患儿的喂养状况,提高营养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ADER-WILLI SYNDROME 喂养困难 肌张力低下
原文传递
108例肌张力低下患儿疗效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兆芳 邹敏莉 +1 位作者 朱国琴 姜琨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3期250-251,共2页
目的分析对肌张力低下患儿疗效及预后。方法108例肌张力低下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医院集中康复训练半年以上,对照组未进行系统康复治疗,将两组治疗后的平均发育商进行比较,同时在随访中对早期诊断不明的患儿的诊断及时进行... 目的分析对肌张力低下患儿疗效及预后。方法108例肌张力低下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医院集中康复训练半年以上,对照组未进行系统康复治疗,将两组治疗后的平均发育商进行比较,同时在随访中对早期诊断不明的患儿的诊断及时进行纠正。结果治疗组平均发育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最终诊断以脑性瘫痪、良性先天性肌张力低下、智力低下为主。结论除极个别诊断不明外,大多数肌张力低下儿早期康复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张力低下 儿童期 诊断 预后 康复
下载PDF
1例PURA综合征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秋红 张淇 +3 位作者 王杨阳 卢倩 敦硕 邹丽萍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38-941,F0003,共5页
背景 PURA综合征是PURA基因变异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在新生儿期发病,目前国内关于PURA综合征的报道较少。目的 探讨PURA基因变异导致的PURA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的1例... 背景 PURA综合征是PURA基因变异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在新生儿期发病,目前国内关于PURA综合征的报道较少。目的 探讨PURA基因变异导致的PURA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的1例PURA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已报道的PURA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和遗传学特征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该例患儿出生后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发育落后,基因检测提示PURA基因变异,c.463T>C p.Y155H(NM_005859.4),新生变异,诊断为PURA综合征。患儿在经康复治疗后,发育较前进步。文献复习提示共报道160例PURA综合征患者,其中国内2例。该病临床表型常见于发育落后、新生儿期肌张力低下/喂养困难/嗜睡、面部畸形特征、癫痫等,且无基因型-表型相关性。结论 PURA综合征多于新生儿期起病。对于新生儿期出现的肌张力低下、喂养困难、嗜睡等,应考虑到PURA基因变异的可能,尽早完善基因检测,做好下一步的遗传咨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RA综合征 基因变异 新生儿 肌张力低下 发育落后
下载PDF
DNM1基因变异致早发性婴儿癫痫性脑病31型三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20
作者 卢晓栋 陈春智 +7 位作者 周渊峰 邱甜 王新华 王佶 柴毅明 周水珍 王艺 吴冰冰 《癫痫杂志》 2021年第2期104-111,共8页
目的探讨DNM1基因变异导致早发性婴儿癫痫性脑病的临床、基因和预后特征。方法三例经基因检测证实为DNM1基因新发变异的患儿,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和基因表型以及预后,并在国内外数据库以“Dynamin-1”或“DNM1”检索相应文献,利用单因素方... 目的探讨DNM1基因变异导致早发性婴儿癫痫性脑病的临床、基因和预后特征。方法三例经基因检测证实为DNM1基因新发变异的患儿,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和基因表型以及预后,并在国内外数据库以“Dynamin-1”或“DNM1”检索相应文献,利用单因素方差方法分析临床和癫痫发作表型、抗癫痫药物疗效与基因变异位点结构域相关性。结果女1例,男2例;癫痫发病年龄2~17月龄,癫痫发作表型:2例为癫痫性痉挛发作,1例为局灶性一侧肢体阵挛或继发强直阵挛发作。基因检测结果显示3例患儿DNM1基因存在新发错义变异,2例为NM_004408.4:c.415 G>A(P.Gly 139Arg),1例为NM_004408.4:c.545 C>A(P.Ala 182Asp),随访至2~3岁时,均为肌张力低下、严重智力障碍、无行走能力和主动语言、耐药性癫痫、不能自主进食和不会咀嚼固体食物。经文献检索,至今国内外报道DNM1基因相关脑病36例,包括本组病例共计39例,肌张力低下与基因变异位点区域无关,GTPase酶结构域和中间区域变异存在严重或显著智力发育障碍。对31例诊断癫痫并且临床资料完整患儿进一步分析发现,癫痫性痉挛发作是常见的癫痫发作形式,变异位点位于GTPase酶结构域和中间区域的两组病例,失神发作在GTPase酶结构域更常见(P=0.02),而在性别、起病年龄、其他癫痫发作形式和药物治疗反应上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肌张力低下、严重智力和运动障碍及早发型癫痫是DNM1相关脑病的主要表现,癫痫性痉挛发作是最常见的发作形式,除失神发作外,GTPase酶结构域和中间区域变异的临床和癫痫表型无明显区别,本组病例尚合并进食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M1基因 癫痫性脑病 肌张力低下 智力和运动发育障碍 癫痫性痉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