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惠洪与换骨夺胎法——一桩文学批评史公案的重判 被引量:16
1
作者 周裕锴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1-98,共18页
本文对历来公认为黄庭坚提出的“夺胎换骨”说发表异议。作者以惠洪的著作为内证,以宋人文献为外证,证明“夺胎换骨”的原名应为“换骨法”与“夺胎法”,是惠洪总结的若干种作诗法中的两种,与黄庭坚无关,不能视为黄氏的诗论。
关键词 文学批评史 黄庭坚 “夺胎换骨” 惠洪 诗歌创作 “换骨法” “夺胎法”
原文传递
再论“夺胎换骨”说的首创者——与周裕锴兄商榷 被引量:13
2
作者 莫砺锋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9-109,共11页
本文对周裕锴《惠洪与换骨夺胎法》一文提出商榷。作者认真检查了周文的论证,认为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尚无法否定黄庭坚首创“夺胎换骨”说的旧说。文章沿着周文的思路展开论证,首先以惠洪著作的内证入手,证明惠洪著作中并不存在他首创... 本文对周裕锴《惠洪与换骨夺胎法》一文提出商榷。作者认真检查了周文的论证,认为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尚无法否定黄庭坚首创“夺胎换骨”说的旧说。文章沿着周文的思路展开论证,首先以惠洪著作的内证入手,证明惠洪著作中并不存在他首创此说的坚确证据。其次从宋人文献的外证入手,证明此说在惠洪之前已有人记录,且宋人引此说者也明言其为黄氏所创。结论是:“夺胎换骨”说确是黄氏首创,惠洪则是较早的引述者,周文之翻案不能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夺胎换骨” 首创者 诗法 惠洪 黄庭坚 《冷斋夜话》 文献学
原文传递
“逆笔”:翁方纲论黄庭坚学杜 被引量:9
3
作者 唐芸芸 《云梦学刊》 2011年第1期99-102,共4页
黄庭坚学杜,历来学者都十分关注。翁方纲重新加以考究,以"逆笔"命名,并为其诗中用典作了新的定义。但由于没有贯彻他所透析的"逆笔"之术,翁方纲自己的诗作则多成了典故的罗列。
关键词 翁方纲 杜甫 黄庭坚 逆笔 用典
下载PDF
论黄庭坚的书法美学观和书法创作成就 被引量:7
4
作者 文师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8-101,共4页
黄庭坚在书法理论上提倡“自成一家”,重视“学养韵味”,开创了以禅喻书的品评方式;其书法创作成就主要在行书和草书两个方面,行书中内收外放的结构,狂草中动静相间的章法,体现了作者旷达而深沉的文人性格。
关键词 黄庭坚 书法理论 行书 草书
下载PDF
论黄庭坚诗学思想和书法理论的互通与互补 被引量:7
5
作者 王水照 由兴波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6-97,共12页
黄庭坚注重诗学思想与书法理论的精神互通,“免俗”是其文学、艺术观中一贯的主张和核心思想。山谷以重“韵”作为品评文艺作品的标准,在形式上则求“拙”。其诗论同书论中有通过诗、书外在现象来达到本质的观念,通过字句推敲、点画模... 黄庭坚注重诗学思想与书法理论的精神互通,“免俗”是其文学、艺术观中一贯的主张和核心思想。山谷以重“韵”作为品评文艺作品的标准,在形式上则求“拙”。其诗论同书论中有通过诗、书外在现象来达到本质的观念,通过字句推敲、点画模拟来实现精神上相似,“自成一家”是他一生中对诗、书的不倦追求。山谷晚年的诗、书创作形成了互补,成为其情感表达的双重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庭坚 诗学思想 书法理论 互通 互补
下载PDF
唐宋咏茶诗繁盛的文化背景探析——以黄庭坚茶诗为例 被引量:6
6
作者 窦道阳 《茶叶通讯》 2013年第1期29-32,共4页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因独特的功效,已深深地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历代文献中皆有茶的记载,而到了唐宋时期,茶文化的发展已臻高峰,以黄庭坚为代表的咏茶诗更是大量出现...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因独特的功效,已深深地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历代文献中皆有茶的记载,而到了唐宋时期,茶文化的发展已臻高峰,以黄庭坚为代表的咏茶诗更是大量出现,体现出卓越的艺术特色。唐宋咏茶诗繁盛的背后有着复杂的文化背景与原因,包括有唐宋诗歌题材的不同选择有禅宗"以俗为雅"的深远影响与"茶禅一味"哲学命题的时代滋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茶诗 黄庭坚 艺术特色 文化背景
下载PDF
从“有法之法”看山谷诗学——浅谈江西诗派黄庭坚的诗学主张 被引量:4
7
作者 沈叶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92-94,共3页
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实际开创者,其诗歌创作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主要论述其“有法之法”的理论内涵,并着重探讨其中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及读书用事的主张,认为黄庭坚的“有法”最终目的是达到“无法”,有其独特的理论价... 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实际开创者,其诗歌创作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主要论述其“有法之法”的理论内涵,并着重探讨其中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及读书用事的主张,认为黄庭坚的“有法”最终目的是达到“无法”,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与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庭坚 有法之法 点铁成金 夺胎换骨
下载PDF
黄庭坚谪居黔、戎时期的词创作研究
8
作者 赵德坤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9-66,共8页
谪居黔、戎时期,是黄庭坚词创作的重要阶段。较之其他文类之写作,词更能全面细微而真实地描述黄庭坚的精神世界。远赴西南的悲愁、谪居黔、戎的心态、亲朋之间的交往是黄庭坚这一期间词作内容的基本面向,而贯穿其中的是谪居心态的演进... 谪居黔、戎时期,是黄庭坚词创作的重要阶段。较之其他文类之写作,词更能全面细微而真实地描述黄庭坚的精神世界。远赴西南的悲愁、谪居黔、戎的心态、亲朋之间的交往是黄庭坚这一期间词作内容的基本面向,而贯穿其中的是谪居心态的演进之迹。由此形成的凄婉、疏快、豪荡与自然等多种审美品质,则拓展了山谷词的内容,丰富了山谷词的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庭坚 黔、戎时期 词创作 谪居心态
下载PDF
论黄庭坚对韩愈诗歌的接受 被引量:3
9
作者 谷曙光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48-155,共8页
黄庭坚对韩愈诗歌的接受、钦许基本停留在诗艺诗法的技巧层面。在实际创作中,韩诗作为一个重要艺术渊源,是黄庭坚进一步学杜的艺术中介。黄之学韩堪称学而不泥、学而能变的典范,"以文为诗"是韩、黄二家诗艺术上息息相关的中... 黄庭坚对韩愈诗歌的接受、钦许基本停留在诗艺诗法的技巧层面。在实际创作中,韩诗作为一个重要艺术渊源,是黄庭坚进一步学杜的艺术中介。黄之学韩堪称学而不泥、学而能变的典范,"以文为诗"是韩、黄二家诗艺术上息息相关的中心线索。中国古典诗歌"变唐入宋"的大转关始于杜甫、韩愈而成于苏轼、黄庭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庭坚 韩愈 诗歌 接受
下载PDF
由黄庭坚《宜州乙酉家乘》对宋人沐浴观的考察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金柱 许启伟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4-70,共7页
考察一个民族在某一阶段的文明程度和社会公德意识,从这个民族对洗浴的观念入手,不失为切入点之一。沐浴是一种有规律的身体清洗,从社会公德的角度,重要的是去除体味。社会角色越显贵,公众色彩越浓重者,这种需要越必要、越强烈。所以,... 考察一个民族在某一阶段的文明程度和社会公德意识,从这个民族对洗浴的观念入手,不失为切入点之一。沐浴是一种有规律的身体清洗,从社会公德的角度,重要的是去除体味。社会角色越显贵,公众色彩越浓重者,这种需要越必要、越强烈。所以,选择社会名流作为审视对象,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黄庭坚在宜州期间写下的日记《宜州乙酉家乘》,是其人生最后阶段的真实生活写照。在生命结束前夕,黄庭坚能够按照宋时士人约定俗成的频率洗浴,可以想见其有规律的严谨生活,也可想见其社会意识之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沐浴 黄庭坚 考察
下载PDF
山谷诗的自由王国 被引量:5
11
作者 孙立尧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0-71,共12页
黄庭坚作为宋诗的典型,在诗艺的诸多层面继承并拓展了传统,成为"句法诗学"的集大成者。语序是山谷"句法"的核心之一,平仄、节奏以及押韵等因素限制了诗歌语序的形成,但经过诗人的自觉追求,可造就一类特殊格调。山谷... 黄庭坚作为宋诗的典型,在诗艺的诸多层面继承并拓展了传统,成为"句法诗学"的集大成者。语序是山谷"句法"的核心之一,平仄、节奏以及押韵等因素限制了诗歌语序的形成,但经过诗人的自觉追求,可造就一类特殊格调。山谷的"用典法"已构成了一套独特的"典故体系",其重要方法如"用全语""错本旨"等多能体现其"瘦硬"精神,而用典的"程式化"更是宋人诗学的一大异观。在"远境"的追求中,山谷于"篇中远"及"句中远"独擅胜场,以句法的承接、断裂、省略来营造"句中远",则更具"山谷风味"。要之,黄庭坚的"句法诗学"为古典诗歌带来了全面突破,已足以构成一座诗歌领域的"自由王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庭坚 语序 用全语 错本旨 典故程式 远境
下载PDF
黄庭坚行书《苦笋赋》考
12
作者 杨帆 张乂 《艺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5期27-35,共9页
黄庭坚创作《苦笋赋》的时间在北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初夏。因知笋而吃笋,因思笋而乞笋,因悟笋而写笋,这是黄庭坚创作《苦笋赋》的缘由。而黄庭坚的门生廖铎、宗亲黄斌老,是促成其创作《苦笋赋》的两个重要人物。南宋以来的文献不仅... 黄庭坚创作《苦笋赋》的时间在北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初夏。因知笋而吃笋,因思笋而乞笋,因悟笋而写笋,这是黄庭坚创作《苦笋赋》的缘由。而黄庭坚的门生廖铎、宗亲黄斌老,是促成其创作《苦笋赋》的两个重要人物。南宋以来的文献不仅著录《苦笋赋》的赋文内容,也记载《苦笋赋》的递藏情况,还记录《苦笋赋》的书法行款、用印,以及传移摹写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庭坚 《苦笋赋》 书文并美 廖铎 黄斌老
下载PDF
黄庭坚《煎茶赋》与宋代茶文化
13
作者 李光生 《地方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27-33,共7页
黄庭坚一生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其贬官于蜀地所作的《煎茶赋》,是宋代唯一以茶事为主轴的作品,反映了宋代丰富的茶文化现象,具体体现在:宋代“煎茶”与“点茶”混用的情形,呈现感官评鉴与名茶次第,批评唐代以来的饮茶观念并创新饮茶养... 黄庭坚一生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其贬官于蜀地所作的《煎茶赋》,是宋代唯一以茶事为主轴的作品,反映了宋代丰富的茶文化现象,具体体现在:宋代“煎茶”与“点茶”混用的情形,呈现感官评鉴与名茶次第,批评唐代以来的饮茶观念并创新饮茶养生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庭坚 《煎茶赋》 茶文化
下载PDF
宋刻黄庭坚词版本统系新论
14
作者 慈波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9-77,145,共10页
今存山谷词最早版本是宋刊《山谷琴趣外篇》三卷,久已成为学界共识,但宋刊孤本《类编增广黄先生大全文集》卷五十《乐章》亦为分类编排本山谷词,其具体情形却缺乏讨论。比勘两本收录词作文本与数目,综合考虑两者的词题、词序、讹字及题... 今存山谷词最早版本是宋刊《山谷琴趣外篇》三卷,久已成为学界共识,但宋刊孤本《类编增广黄先生大全文集》卷五十《乐章》亦为分类编排本山谷词,其具体情形却缺乏讨论。比勘两本收录词作文本与数目,综合考虑两者的词题、词序、讹字及题款,可以判定:《山谷琴趣外篇》三卷直接袭自孝宗乾道年间刊刻的《乐章》。类编本《乐章》,而非《琴趣》,才是传世最早的山谷词刻本,山谷词的版本源头需要向前上溯至类编本《乐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编增广黄先生大全文集》 《山谷琴趣外篇》 黄庭坚
原文传递
仙风道骨与琴韵诗心:对唐琴“九霄环佩”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3
15
作者 范子烨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4-155,共12页
本文依据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对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唐琴"九霄环佩"的文化内蕴进行了深入的开掘,从而证明它是集音乐、诗歌和书法之高度成就于一身的艺术典范,是无价的民族文化瑰宝。在论证过程中,作者还考证了该琴的琴主及其与... 本文依据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对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唐琴"九霄环佩"的文化内蕴进行了深入的开掘,从而证明它是集音乐、诗歌和书法之高度成就于一身的艺术典范,是无价的民族文化瑰宝。在论证过程中,作者还考证了该琴的琴主及其与道教文化的关系,并重点考释了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与黄庭坚的题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霄环佩 雷琴 道教 音乐 诗歌 书法 苏轼 黄庭坚
原文传递
论黄庭坚诗歌的转折类型与特点
16
作者 贾兵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9-23,共5页
黄庭坚诗歌的转折主要有表现对象的转换、表达方式的变化、情感状态的起伏、叙事内容的曲折和时空变换五种主要形式。在表现对象的转换时以平行、对立、冲突的结构形式对应不同的主题;在表达方式的变化中通过个别词语的双关作用连接上下... 黄庭坚诗歌的转折主要有表现对象的转换、表达方式的变化、情感状态的起伏、叙事内容的曲折和时空变换五种主要形式。在表现对象的转换时以平行、对立、冲突的结构形式对应不同的主题;在表达方式的变化中通过个别词语的双关作用连接上下文;在情感状态的起伏方面使作品呈现出抑扬变化的抒情效果,表现复杂的心态;在叙事时通过曲折的表达增加情节吸引力,展现祸福变化的无常人生;在时空变换上很少依靠题画诗的突然性叙述层级变化追求震惊效果,而多表达对画面境界的向往。体现了宋诗在唐诗意境美之外,通过表达形式的探索,构建独特美学风貌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庭坚 诗歌 转折 类型
下载PDF
苏轼、黄庭坚七律创作技法之异同及其人格异趣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立荣 《晋阳学刊》 CSSCI 2012年第2期119-124,共6页
苏轼、黄庭坚的七律诗风差异很大,如果以黄庭坚七律作为七律发展过程中的正体,苏轼七律则属变体,二人的合力将北宋的七律创作推向了高峰。从句法、炼字、用典、虚词运用、格式新变等方面比较,可见二人七律创作技法之异同,及在七律技法... 苏轼、黄庭坚的七律诗风差异很大,如果以黄庭坚七律作为七律发展过程中的正体,苏轼七律则属变体,二人的合力将北宋的七律创作推向了高峰。从句法、炼字、用典、虚词运用、格式新变等方面比较,可见二人七律创作技法之异同,及在七律技法上的继承与新变。从对苏、黄二人七律技巧的分析,可以看出苏、黄人格之异趣:苏轼外纵而内敛,黄庭坚却外敛而内纵,这种结论与学界对二人性格的研究与论述正好相反。希望通过对二人七律技巧这一现象的分析,把握其时代特征,特别是诗人的人格异趣,以推进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也希望通过此文的分析,能为学界在诗人诗作的研究上提供方法论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黄庭坚 七律创作技法 人格异趣
下载PDF
以诗法为文法:黄庭坚文章学理论构建及其创作实践
18
作者 钟诗雅 吴中胜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47-52,共6页
江西诗派有门可入,有法可循,在北宋中后期至南宋影响广泛,蔚为大观。黄庭坚虽以诗名世,但其对文法也有所探索,他打通诗法与文法的界限,从诗法中抽绎出文法,涉及“篇法”“句法”“字法”“用事之法”等方面,提出了“法度”“关键”“布... 江西诗派有门可入,有法可循,在北宋中后期至南宋影响广泛,蔚为大观。黄庭坚虽以诗名世,但其对文法也有所探索,他打通诗法与文法的界限,从诗法中抽绎出文法,涉及“篇法”“句法”“字法”“用事之法”等方面,提出了“法度”“关键”“布置”等概念,用以指导文章创作,之后经由门人后学继承发挥,影响深远,促进了南宋文章学之深化。而黄庭坚本人也因其诗律精深,故在“近于诗者”的短篇文章创作方面取得佳绩,有文章“愈小愈工”之称,他的题跋、尺牍等短篇文章精巧蕴藉、富含理趣,其中很多谈论做人、治学、诗文的文字,有精辟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庭坚 诗法 文法 以诗法为文法
下载PDF
黄庭坚对陶渊明的阐释与接受——从唐宋陶诗接受的整体出发
19
作者 钱志熙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88,共17页
陶渊明在思想与艺术两方面都对后来文学史产生巨大影响,其思想与儒及释道相涉,而又构成一种独立影响历史。陶诗在唐代尚属局部的经典,至宋代则上升为全面的经典,苏轼、黄庭坚在这一接受史过程中是起决定作用的。苏轼运用辩证的艺术思想... 陶渊明在思想与艺术两方面都对后来文学史产生巨大影响,其思想与儒及释道相涉,而又构成一种独立影响历史。陶诗在唐代尚属局部的经典,至宋代则上升为全面的经典,苏轼、黄庭坚在这一接受史过程中是起决定作用的。苏轼运用辩证的艺术思想来论陶,突破了仅以平淡论陶的传统阐释方式,黄庭坚也从自然与法度的辩证结合来认识陶诗的高度。苏黄的观点为南宋以后诸家广泛接受,开启了陶诗接受新的历史。黄庭坚对陶渊明独立的个性、忠义的行为有较强的呼应,其对陶渊明的阐释,往往与庄、禅结合。黄庭坚突破模拟式的学陶法,以一种学而不为、自成一家的再创造的学古方法来学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庭坚 苏轼 陶诗接受史 陶诗评论史 唐宋学陶
下载PDF
中国兰花起源考
20
作者 程杰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75,共20页
兰花是我国传统名花,深受人们重视和喜爱。但对屈原时代所说“兰”是否即是或包括后来人们所说兰花,宋以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迄今未能圆满解决。屈原所说“兰”乃菊科泽兰属植物,汉以来称作“兰草”,与同类蕙草等统归“香草”,以鲜明... 兰花是我国传统名花,深受人们重视和喜爱。但对屈原时代所说“兰”是否即是或包括后来人们所说兰花,宋以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迄今未能圆满解决。屈原所说“兰”乃菊科泽兰属植物,汉以来称作“兰草”,与同类蕙草等统归“香草”,以鲜明的药用、香用价值著称。而今所言兰花为兰科兰属春兰、蕙兰等观赏植物,始见于北宋中叶,所谓《楚辞》与唐五代作品已有兰花的信息均不可靠。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宋祁《益州方物略记》所载石蝉花是最早的兰花信息。宋神宗元丰(1078—1085)以来,周师厚《洛阳花木记》与苏辙、吕大防、黄庭坚等人诗文作品陆续记载和吟咏兰花,主要见于巴蜀、荆湘、江南以及中原洛阳等地。至北宋末年,兰花已广为人知。兰花与古之兰草同为草本而具芳香气息,出现之初多见于澧州(治今湖南常德澧县)、鼎州(治今湖南常德)、江陵(治今湖北荆州)等楚国核心地区,生长又多见于山野幽谷之地,与《楚辞》所言“沅有芷兮澧有兰”“幽兰”等说法多有对应与契合。而此时传统兰草的生活应用衰落,人们日常接触较少,认识模糊,花卉种植欣赏的兴趣却明显高涨。因而新出兰花得以直接袭用“兰”名而喧宾夺主,完成了从实用香草到观赏兰花的形象转换,并直接承袭古兰“香草”的“比德”功能和文化意义,迅速上升为与梅菊、松竹等齐名比肩的传统名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花 兰草 屈原 北宋 宋祁 苏辙 黄庭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