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3篇文章
< 1 2 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史学和新汉学:中国现代史学的两种形态及其起伏 被引量:40
1
作者 王学典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25,共21页
中国现代史学是同时循着两条几乎完全不同的路线一步步产生出来的。从乾嘉汉学逐步演化而来的化经为史的过程,是其中的路线之一;生发于"西洋史学"、对中国学术传统而言意味着炉灶重起的过程,则是其中的另一条路线。前者是所谓... 中国现代史学是同时循着两条几乎完全不同的路线一步步产生出来的。从乾嘉汉学逐步演化而来的化经为史的过程,是其中的路线之一;生发于"西洋史学"、对中国学术传统而言意味着炉灶重起的过程,则是其中的另一条路线。前者是所谓的"新汉学",后者是所谓的"新史学"。"新史学"是指向历史本体的,"新汉学"则从一开始就是着眼于历史记录的。这两条路径起初各有轨辙,齐头并进,但由于"新汉学"凭借深厚,一段时间内压倒了"新史学";而"新史学"因为符合社会历史潮流、国际学术潮流,又后来居上,再立潮头。"新史学"中经"唯物史观派史学",如今已经开花结果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新汉学"最富有象征性的学术遗产,事实上已经归并到当今的"古籍整理"和"史料学"学科中来了。"新汉学"所主要致力的"文本考据"工作,已变为现代学术构成中的一个部分,治学过程中的一个初始环节;在"文本考据"之外和之后,实际上还存在一个更大的学问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史学 新汉学 学术史 社会经济史 古史辨 梁启超 胡适
下载PDF
翻译规范与译者惯习——以胡适译诗为例 被引量:22
2
作者 骆萍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0年第2期75-78,共4页
布迪厄社会学核心概念"惯习"的引入及其译者惯习与翻译规范的相互关系研究把翻译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结合起来,承认两者之间的互动形态关系。译者惯习促成了翻译规范的形成,而翻译规范又反过来帮助塑造翻译语境中译者惯习。... 布迪厄社会学核心概念"惯习"的引入及其译者惯习与翻译规范的相互关系研究把翻译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结合起来,承认两者之间的互动形态关系。译者惯习促成了翻译规范的形成,而翻译规范又反过来帮助塑造翻译语境中译者惯习。本文以胡适的诗歌翻译为个案,通过考察"五四"时期胡适译诗从主题到诗体的嬗变来剖析译者惯习与翻译规范的相互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规范 译者惯习 胡适 诗歌翻译 五四时期
下载PDF
当代中国的文言与白话 被引量:18
3
作者 陈平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6-18,共3页
什么是文言,什么是白话,二者界限何在,能否互相跨越,曾是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重要话题。该文站在新世纪的高度,审视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思想文化的进程,揭示文言重新崛起的原因:一时代学风的转移,中国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顺利推广等... 什么是文言,什么是白话,二者界限何在,能否互相跨越,曾是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重要话题。该文站在新世纪的高度,审视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思想文化的进程,揭示文言重新崛起的原因:一时代学风的转移,中国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顺利推广等,同时对高考作文《赤兔之死》以及新时代文言写作的主要特征,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 白话 胡适 鲁迅 学风
下载PDF
论胡适诗歌翻译的转型 被引量:14
4
作者 廖七一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3-58,共6页
胡适是中国白话新诗创作和白话诗体翻译的先锋。他的诗歌翻译主题、诗体和语言的转变,反映了胡适文学理念、翻译功能观的发展和翻译手法的成熟。研究胡适的诗歌翻译能够揭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主体文化的操控力量,同时也反映出胡适在... 胡适是中国白话新诗创作和白话诗体翻译的先锋。他的诗歌翻译主题、诗体和语言的转变,反映了胡适文学理念、翻译功能观的发展和翻译手法的成熟。研究胡适的诗歌翻译能够揭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主体文化的操控力量,同时也反映出胡适在新文学草创阶段的首创精神和个人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诗歌翻译 转型
原文传递
胡适的文学进化论 被引量:14
5
作者 庄森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4-81,共8页
胡适文学进化论的理论基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运用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来审视中国文学的发展,指出文学“随时代而变迁”,所以“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胡适的文学进化论不但高度重视文学形式和语言工具的发展变迁,而且充分强调文学的内... 胡适文学进化论的理论基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运用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来审视中国文学的发展,指出文学“随时代而变迁”,所以“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胡适的文学进化论不但高度重视文学形式和语言工具的发展变迁,而且充分强调文学的内容也是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一种记载,反映时代的社会生活,奠定了新文学的写实主义基础。胡适同时还从文学进化论的立场出发,提出了文学革命的思想主张,认为白话文学是文言文学的进化,必定优于文言文学,从而替代文言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的正宗,催生了新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文学进化论 文学革命 白话文学
下载PDF
“主义”概念在中国的流行及其泛化 被引量:17
6
作者 陈力卫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44-154,共11页
在近代知识建构过程中,再没有比"主义"这个词更具有代表性了,各种思潮、各种观点都是以其名义得以传播。这些"主义"最早多出现在欧美,从17世纪到19世纪是其蓬勃发展期。将词缀"-ism"对译为"主义&qu... 在近代知识建构过程中,再没有比"主义"这个词更具有代表性了,各种思潮、各种观点都是以其名义得以传播。这些"主义"最早多出现在欧美,从17世纪到19世纪是其蓬勃发展期。将词缀"-ism"对译为"主义"是日本人所为,而且早期的许多"主义"是经由日本舶来的。关于这一点,只要看看"人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具体例子就可以知道日本的汉字译法是如何炮制的,而且是通过什么渠道在清末的中国得以展开并流行的。这里不容忽视的重要媒介当然是报纸杂志。通过《清议报》里"主义"使用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作为近代知识资源的一面,而进入民国后的知识传播,报纸杂志和近代辞典《辞海》的诠释、采录也为"主义"的传播做出了贡献。20世纪40年代以后,除去日本要素外,中国人对"主义"的翻译和创新更是别具特色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词 媒介 翻译 胡适
原文传递
民国时期的“教育独立”思潮评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晓唯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90-94,共5页
20世纪 2 0年代 ,中国教育界曾经涌动起一股要求“教育独立”的思潮和运动 ,追求思想、学术自由构成该思潮的观念动因 ,而教育经费的奇缺则是其直接成因。这段史实所蕴涵的合理诉求 。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教育思想史 教育独立 学术自由 蔡元培 胡适
原文传递
硬币的另一面——论胡适诗歌翻译转型期中的译者主体性 被引量:10
8
作者 廖七一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2003年第1期97-108,共12页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强调历史文化对翻译的制约,强调翻译研究的高度概括性而忽视对个体译者翻译实践的考察;因而很难解释胡适诗歌翻译中出现的从主题思想、语言到诗体的全面转型.诗歌翻译的转型表现出胡适作为译者主体性的增强,同时也反映...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强调历史文化对翻译的制约,强调翻译研究的高度概括性而忽视对个体译者翻译实践的考察;因而很难解释胡适诗歌翻译中出现的从主题思想、语言到诗体的全面转型.诗歌翻译的转型表现出胡适作为译者主体性的增强,同时也反映出他的文学理念、诗歌翻译功能观和诗学的演进,以及胡适创造中国白话新文学的强烈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诗歌 翻译 译者 主体性 主题 诗体 文学观
原文传递
民国民法典的制定:复合立法机构的组织与运作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生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5-55,共11页
《中华民国民法》(以下简称"民国民法典")的制定,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最为成功的立法,其制度品质赢得了广泛赞誉,其立法效率亦得到充分认可。民国民法典由看似繁琐的"复合立法机构"制定完成: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 《中华民国民法》(以下简称"民国民法典")的制定,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最为成功的立法,其制度品质赢得了广泛赞誉,其立法效率亦得到充分认可。民国民法典由看似繁琐的"复合立法机构"制定完成: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确定民法各编立法原则,确保民法的政治方向;隶属于立法院的民法起草委员会,负责民法各编草案的起草;立法院立法委员会负责草案的审议、议决;经议决的各编法案最后由国民政府予以颁布实施。在"复合立法机构"的运作过程中,胡汉民发挥了重要的政治作用,将四个机构的运行有效地衔接起来;史尚宽发挥了重要的专业作用,为民法各编立法原则的拟定、篇章结构的设计、全案条文的起草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民法 复合立法机构 胡汉民 史尚宽
原文传递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释读 被引量:13
10
作者 黄兴涛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3-44,共12页
1920年9月"新青年社"的正式成立,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主要编辑之间、编辑者与出版者之间双重分裂的产物。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收藏的13封"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对于认知这种分裂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在这... 1920年9月"新青年社"的正式成立,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主要编辑之间、编辑者与出版者之间双重分裂的产物。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收藏的13封"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对于认知这种分裂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在这批书信中,有一封信的作者和另一封信的时间,学界目前的认定尚存在错误,应予纠正。1932年陈独秀致胡适一信,内涵特别丰富,有助于认知托派领袖陈独秀与胡适、李季之间的复杂关系及相关历史真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独秀 胡适 李季 《新青年》 信札
原文传递
胡适对图书馆事业的贡献 被引量:12
11
作者 安向前 《图书馆建设》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23,共3页
胡适除了是一个大家熟知的文化名人外,在图书馆领域也做了大量工作,比如,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兴起、图书馆协作、图书馆中心问题的讨论和收书法等工作。
关键词 胡适 图书馆事业
下载PDF
重新解读胡适及“问题与主义”之争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传鹤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2-96,共5页
在研究胡适思想言论的过程中,既要避免掉入政治感情的"陷阱",又要充分把握胡适的思想言论多有偏激性和非严密性这一特点,把胡适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提出的主要观点全面地联系起来加以分析。从总的层面上来说,胡适... 在研究胡适思想言论的过程中,既要避免掉入政治感情的"陷阱",又要充分把握胡适的思想言论多有偏激性和非严密性这一特点,把胡适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提出的主要观点全面地联系起来加以分析。从总的层面上来说,胡适在当时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长远现实意义的问题,即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问题与主义"的关系。从具体层面来说,胡适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提出的某些观点是存在不足和漏洞的,但他同时也提出了不少直到今天也还有生命力的正确观点。"问题与主义"之争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发生的一场以方法论争论为核心的政治色彩很浓但却充满自由平等气氛的健康学术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问题与主义 社会发展
下载PDF
从杜威到胡适——实用主义之变异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玉平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18-22,共5页
胡适将杜威的实用主义介绍到中国 ,使其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异 ,最典型的是将其经验本体论演变为经验认识论 ,将其普遍的哲学方法演变为特殊的治学方法。原因在于因时代错位而作出的理论选择 ,也是中西文化交融过程中的一种诠释的结果。
关键词 杜威 胡适 实用主义
下载PDF
“白话”与“国语”:从国语运动认识文学革命 被引量:8
14
作者 袁红涛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7-71,共5页
胡适对白话文学的倡导与现代"国语"观念密切相关,但是他的这一致思路向并未得到足够的理解和重视。在近代革新运动中除了普及语言的努力之外,追求语言统一的意识也逐步自觉,但与雅俗对立的语言价值观念根本抵触。胡适立足于时... 胡适对白话文学的倡导与现代"国语"观念密切相关,但是他的这一致思路向并未得到足够的理解和重视。在近代革新运动中除了普及语言的努力之外,追求语言统一的意识也逐步自觉,但与雅俗对立的语言价值观念根本抵触。胡适立足于时代,对白话文学的大力倡导带来了价值观念的转变,使国语运动的价值困局得以消解。而"国语"的普遍性要求则支持了白话作为唯一的文学语言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国语” 白话 价值观念
下载PDF
译者意图与文本功能的转换——以胡适译诗为例 被引量:9
15
作者 廖七一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9-82,共4页
创作与翻译都是有目的的心智活动,但译者的翻译意图往往有别于原作者。胡适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翻译意图,而不同的意图又导致译文文本在几种主要的文本功能之间流变:早期以呼唤功能为主,中期以指涉功能为主,而晚期则以表情功能为主。... 创作与翻译都是有目的的心智活动,但译者的翻译意图往往有别于原作者。胡适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翻译意图,而不同的意图又导致译文文本在几种主要的文本功能之间流变:早期以呼唤功能为主,中期以指涉功能为主,而晚期则以表情功能为主。意图与文本功能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揭示主体文化中翻译发生、形成和运作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译者意图 文本功能
下载PDF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被引量:10
16
作者 桑兵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3-184,共22页
既往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叙述,都以《新青年》为发端和动因,实则新文化运动是在五四运动之后,由国民党、江苏教育会联手发动,以延续五四风潮冲击段祺瑞和安福系的未竟之业,用文化运动的形式推动国民革命的社会运动。《新青年》同人中,... 既往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叙述,都以《新青年》为发端和动因,实则新文化运动是在五四运动之后,由国民党、江苏教育会联手发动,以延续五四风潮冲击段祺瑞和安福系的未竟之业,用文化运动的形式推动国民革命的社会运动。《新青年》同人中,除陈独秀、李大钊予以呼应鼓吹外,胡适明确表示不赞成,甚至认为使得新思潮运动变质,其余成员也不以群众性的社会政治运动为然,文字言论几乎没有响应,行动也相当疏离隔膜。只是在反击章士钊和学衡派的攻击时,对新文化运动有所辩护。不过,新文化运动思想上的确受《新青年》的影响,并将新思潮扩展到全国和社会各界,舆论又将《新青年》同人视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顺序,变成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倒置叙述,掩盖了《新青年》内部分歧所体现的近代中国两种不同趋新取径的矛盾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青年》 新思潮 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 胡适
原文传递
庞德与胡适:诗歌翻译的文化思考 被引量:7
17
作者 廖七一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5-61,共7页
庞德和胡适是美中两国开一代诗风的诗人和翻译家,具有类似的文学理念和翻译功能观。但是,美中两国不同的文化转型类型、不同的文学传统和译者经历的差异,使他们对文化他者的心态不尽相同,因而形成不同的诗歌翻译理念和翻译策略。
关键词 庞德 胡适 诗歌翻译 美国 中国 翻译理念 翻译策略 翻译功能观 外来文化
原文传递
杜威对胡适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罗志田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17-124,共8页
胡适曾多次强调杜威思想对他的全面影响 ,但不少学者觉得此言不那么能尽信。对胡适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了解和掌握了杜威的实验主义 ,学界迄今仍存争议。综观胡适一生 ,他不但在哲学方法上把握了杜威思想的基本精神 ,更像杜威一样希望... 胡适曾多次强调杜威思想对他的全面影响 ,但不少学者觉得此言不那么能尽信。对胡适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了解和掌握了杜威的实验主义 ,学界迄今仍存争议。综观胡适一生 ,他不但在哲学方法上把握了杜威思想的基本精神 ,更像杜威一样希望把哲学从“哲学家的问题”中解放出来 ,使它变作“一般人的问题” ;其主张用“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改造社会” ,尤其是杜威思路的亲切体会和运用。不过 ,胡适也把他通过严复接受的天演学说的竞争性和破坏性融铸进了他的“杜威方法” ,使其更加激进 ,故其所谓的“杜威方法”恐怕是个集大成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杜威 实验主义 自由主义 近代 中国思想
下载PDF
从边缘到中心:《独立评论》的创办宗旨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太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2-69,共8页
近代社会的转型,造成了知识分子的“边缘化”,同时也带来了知识分子重新走向“中心”的凭借——近代报刊。胡适等自由知识分子创办《独立评论》的宗旨,就是要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他们希望以“独立”的旗帜、“负责任的言论”... 近代社会的转型,造成了知识分子的“边缘化”,同时也带来了知识分子重新走向“中心”的凭借——近代报刊。胡适等自由知识分子创办《独立评论》的宗旨,就是要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他们希望以“独立”的旗帜、“负责任的言论”,带动一种新的政治力量,以求在社会“中心”占一席之地,进而把“任何党派”和“任何成见”都纳入自己的麾下,或者至少给它们的社会走向以一定影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逐渐形成了一种自觉的社会“中心”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中心 独立评论 知识分子
下载PDF
“整理国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被引量:6
20
作者 卢毅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5-101,共7页
长期以来,“整理国故运动”被视为一股反动的思想逆流迭遭物议,批评它背离了五 四新文化的方向。而实际上,“整理国故运动”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孕育的产物,不仅没有与之相 背离,而且还是它在学术文化领域的延续和深化,进一步有力地... 长期以来,“整理国故运动”被视为一股反动的思想逆流迭遭物议,批评它背离了五 四新文化的方向。而实际上,“整理国故运动”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孕育的产物,不仅没有与之相 背离,而且还是它在学术文化领域的延续和深化,进一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学术转型。具体 说来,在研究态度与目的上,胡适等人主张用“评判的态度”去“整理国故”,“还他一个本来面目”, 这一思想明显继承了五四新文化的理性批判精神;而在研究对象与方法上,他们也倡导以一种 “平等的眼光”扩大“整理国故”的范围,并号召“以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这一见解更充分弘扬了 五四新文化的民主科学精神。与此同时,“整理国故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也作出了 积极肯定的评价,由是超越了简单一元的文化替代论,极大地深化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西文化 问题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理国故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 胡适 顾颉刚 钱玄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