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新史学和新汉学:中国现代史学的两种形态及其起伏 |
王学典
|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40
|
|
2
|
翻译规范与译者惯习——以胡适译诗为例 |
骆萍
|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10 |
22
|
|
3
|
当代中国的文言与白话 |
陈平原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8
|
|
4
|
论胡适诗歌翻译的转型 |
廖七一
|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4
|
|
5
|
胡适的文学进化论 |
庄森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4
|
|
6
|
“主义”概念在中国的流行及其泛化 |
陈力卫
|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7
|
|
7
|
民国时期的“教育独立”思潮评析 |
张晓唯
|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12
|
|
8
|
硬币的另一面——论胡适诗歌翻译转型期中的译者主体性 |
廖七一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
2003 |
10
|
|
9
|
民国民法典的制定:复合立法机构的组织与运作 |
张生
|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4
|
|
10
|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释读 |
黄兴涛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3
|
|
11
|
胡适对图书馆事业的贡献 |
安向前
|
《图书馆建设》
北大核心
|
2006 |
12
|
|
12
|
重新解读胡适及“问题与主义”之争 |
张传鹤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0
|
|
13
|
从杜威到胡适——实用主义之变异 |
王玉平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
8
|
|
14
|
“白话”与“国语”:从国语运动认识文学革命 |
袁红涛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8
|
|
15
|
译者意图与文本功能的转换——以胡适译诗为例 |
廖七一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4 |
9
|
|
16
|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
桑兵
|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0
|
|
17
|
庞德与胡适:诗歌翻译的文化思考 |
廖七一
|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7
|
|
18
|
杜威对胡适的影响 |
罗志田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2 |
5
|
|
19
|
从边缘到中心:《独立评论》的创办宗旨 |
张太原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7
|
|
20
|
“整理国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
卢毅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