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09篇文章
< 1 2 19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艾滋病感染者抗病毒治疗的服药依从性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90
1
作者 李宏 王哲 +3 位作者 崔为国 梁妍 辛天义 李洁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07-510,共4页
目的了解河南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高效联合抗病毒疗法(HAART)的服药依从性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抽取了2个AIDS综合防治示范区、1个AIDS高发县.未服药和服药在2-12个月的HIV感染者作为被调查对象,分别对服药依从性、不... 目的了解河南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高效联合抗病毒疗法(HAART)的服药依从性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抽取了2个AIDS综合防治示范区、1个AIDS高发县.未服药和服药在2-12个月的HIV感染者作为被调查对象,分别对服药依从性、不良反应及临床表现,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状况及治疗保障措施等项目,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同时抽取静脉血,测定评价服药者CD+4 T淋巴细胞,病毒载量,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扩增HIV-1 POL区基因,进行基因型耐药性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时间在4-8个月的人数最多占78.24%,服药依从性达到90%~100%的占67.51%,停服和漏服药物的主要原因是不良反应占66.95%,最显著的不良反应是服药后引起的恶心、呕吐、皮疹等不适.治疗组坚持服药症状明显改善的占87.57%,停服和漏服药症状未明显改善的占11.01%.服药依从性对病情趋势变化具有显著影响(P<0.05).治疗组服药后CD+4T细胞总数保持稳定或有所增加,但实际速度较缓慢.抗病毒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患者的病情好转率分别是55.1%和50.8%,CD+4T细胞数较未服药治疗的患者显著提高.耐药性毒株的流行率显著增加,由未服药人群的13.9%快速上升到服药3个月的45.4%和服药6个月的62.7%,其中对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类药物耐药性的增加最为明显,导致中高度以上耐药率的显著增加.结论采取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以后,HIV/AIDS患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服药依从性直接关系治疗效果以及对治疗计划的实施.避免耐药毒株的出现,必须提高服药依从性,这对今后评价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药依从性 抗病毒治疗 艾滋病感染者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相关 CD4^+T淋巴细胞 hiv/AIDS患者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hiv感染者 不良反应 治疗效果 抗病毒疗法 hiv-1 耐药性分析 药物耐药性
原文传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1型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水平与机会感染及病毒载量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9
2
作者 李铃 古雪 +2 位作者 敬雨佳 李芸 梅小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18,共6页
目的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1(HIV-1)型艾滋病(AIDS)患者体内CD4^+T淋巴细胞水平与艾滋病病毒载量及机会性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通过Real-time PCR OBASAmpliPrep/COBAS TaqMan全自动病毒载量仪(Roche公司)和流式细胞仪(FACSCOU... 目的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1(HIV-1)型艾滋病(AIDS)患者体内CD4^+T淋巴细胞水平与艾滋病病毒载量及机会性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通过Real-time PCR OBASAmpliPrep/COBAS TaqMan全自动病毒载量仪(Roche公司)和流式细胞仪(FACSCOUNT)绝对计数法对95例HIV-1型AIDS患者定量检测血浆中HIV-1 RNA和CD4^+T淋巴细胞数。结果低文化程度的35~50岁已婚男性农民是HIV-1型AIDS患者的多见人群,主要通过性传播途径感染;机会感染最常见部位是呼吸系统感染90例次(51.5%);机会感染发病率最多的是细菌性肺炎48例次(27.4%);根据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层水平分为5组,细菌性肺炎、卡氏肺孢子虫肺炎、肺结核、口腔念珠菌感染、隐球菌脑膜炎、感染性腹泻及单纯疱疹各自在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机会感染各自在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T细胞计数低于200个/μl时,机会感染发生例次率为97.7%;病毒量<103拷贝/ml的AIDS中,以CD4^+T细胞数在200~399个/μl的个体较多(75%),病毒量≥10~5拷贝/ml的AIDS中,CD4^+T细胞数在<200个/μl的个体45例(73.8%);CD4^+T淋巴细胞值与病毒载量对数值呈负相关(r=-0.34,P<0.01)。结论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高,随病毒载量上升CD4^+T淋巴细胞数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CD4^+T细胞计数是AIDS患者发生机会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加强对患者CD4^+T细胞计数观察是预测机会性感染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机会性感染 CD4^+T淋巴细胞 艾滋病病毒-1 病毒载量
下载PDF
中国CRF01-AE亚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毒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59
3
作者 邢辉 梁浩 +7 位作者 万卓越 陈曦 魏民 马鹏飞 关琪 全宇 洪坤学 邵一鸣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00-304,共5页
目的 通过对两次全国范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毒株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NationalMolecularEpidemicStudy ,NMES)中发现的CRF0 1_AE重组HIV 1毒株的分析 ,研究该重组型毒株在我国的流行特点和基因变异特征。方法 从HIV感染者血液中提... 目的 通过对两次全国范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毒株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NationalMolecularEpidemicStudy ,NMES)中发现的CRF0 1_AE重组HIV 1毒株的分析 ,研究该重组型毒株在我国的流行特点和基因变异特征。方法 从HIV感染者血液中提取前病毒DNA ,使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 (nested PCR)扩增HIV 1的env基因C2~V4区 ,PCR产物直接测序并使用GCG软件包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到 2 0 0 2年底 ,从全国 31个省市自治区采集的标本中发现CRF0 1_AE重组型样本 16 9份 ,分布在 17个省。虽然CRF0 1_AE重组型仍然以性传播人群为主 [NMES1为 6 2 2 % (2 3/ 37) ,NMES2为5 5 3% (73/ 132 ) ],但吸毒人群中感染该重组型的比例明显增加 ,由NMES1的 2 7% (10 / 37)增加到NMES2的 4 1 6 % (5 7/ 137)。系统树分析可明显看到NMES2吸毒人群流行毒株远离NMES2中性传播人群和NMES1吸毒人群流行毒株。NMES2吸毒人群流行毒株的V3区氨基酸较保守 ,但C3区第 6、8、9、10、12、15、16位氨基酸呈现出规律性变化。结论 CRF0 1_AE亚型已从东南沿海和西南边境扩散至内陆 ,吸毒人群中该亚型比例不断上升。NMES2吸毒人群和NMES1吸毒人群中流行的CRF0 1_AE重组毒株序列明显不同 ,显示其可能有新的来源 ,并呈现扩大流行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F 吸毒人群 亚型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毒株 分子流行病学 hiv-1 组型 氨基酸 流行特点
原文传递
中国HIV-1基因亚型分布及流行趋势 被引量:53
4
作者 苏迎盈 刘慧鑫 +2 位作者 吴静 朱琳 汪宁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64-1168,共5页
目的:分析我国HIV-1基因型的分布及变化趋势。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医院知识总库(CHKD,1994-)、万方数据资源系统(1998-)、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以及PubMed数据库,并结合文献追溯的方法,收集我国HIV-1基因分型的相... 目的:分析我国HIV-1基因型的分布及变化趋势。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医院知识总库(CHKD,1994-)、万方数据资源系统(1998-)、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以及PubMed数据库,并结合文献追溯的方法,收集我国HIV-1基因分型的相关文献,提取符合标准的文献信息,对相同的HIV-1亚型分别按地区、研究时间、研究人群分组,并进行数量合并,计算百分比。结果共纳入175篇文献,包含285条记录。我国HIV-1流行最广泛的毒株为CRF01_AE、CRF07_BC重组型,以及B’亚型,但不同地区基因亚型存在差异。北方地区流行毒株比较单一,且流行较稳定。南方地区HIV-1毒株的亚型分布较为复杂,存在多种亚型及流行重组型,同时存在一定比例新的独特重组亚型流行。我国早期HIV-1以B’及C亚型流行为主,近年来,尤其是2007年以后,CRF01_AE重组型逐渐增高,成为我国优势毒株,同时存在一定比例的CRF07_BC、CRF08_BC重组型和B’亚型流行。结论我国HIV-1基因型地区分布、人群分布差异较大,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基因型分布产生较大的变化,流行更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基因型 系统综述
原文传递
海洋硫酸多糖911体外对HIV-1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3
5
作者 辛现良 耿美玉 +2 位作者 李桂玲 管华诗 李泽琳 《中国海洋药物》 CAS CSCD 2000年第3期8-11,共4页
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 ,研究了海洋硫酸多糖 911(以下简称 911)体外对 HIV- 1感染 MT4 、H9细胞的影响及其细胞毒性作用 ,结果表明 :911可明显抑制 HIV- 1对 MT4 细胞的急性感染和 H9细胞的慢性感染 ,其半数有效浓度 ( EC50 )分别为 4 .... 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 ,研究了海洋硫酸多糖 911(以下简称 911)体外对 HIV- 1感染 MT4 、H9细胞的影响及其细胞毒性作用 ,结果表明 :911可明显抑制 HIV- 1对 MT4 细胞的急性感染和 H9细胞的慢性感染 ,其半数有效浓度 ( EC50 )分别为 4 .4 4 μg· m L-1和 0 .32 μg· m L-1;911体外对 MT4 细胞和 H9细胞的半数中毒浓度分别为 7.78mg· m L-1和 7.4 7mg·m L-1,治疗指数分别达 1752和 2 3714。提示 911为低毒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硫酸多糖911 hiv-1 艾滋病
下载PDF
WB带型分析对HIV感染期和AIDS期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47
6
作者 李楠 缪礼锋 《疾病控制杂志》 2005年第4期376-377,共2页
关键词 hiv-1 免疫印迹法
下载PDF
上海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合并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45
7
作者 马建新 王江蓉 +5 位作者 沈银忠 张仁芳 刘惜年 江雪艳 孙洪清 卢洪洲 《微生物与感染》 2006年第4期207-210,共4页
目的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感染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流行现状及其特点。方法对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中心就诊的170例HIV-1感染者采集血标本,使用微粒子酶联免疫法(MEIA)检测HIV-1感染... 目的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感染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流行现状及其特点。方法对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中心就诊的170例HIV-1感染者采集血标本,使用微粒子酶联免疫法(MEIA)检测HIV-1感染者血清的乙型肝炎二对半(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CV抗体。结果170名HIV-1感染者中,男性146人,女性24人,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74岁,平均年龄41±13岁;HBsAg阳性患者19人(11.2%),抗-HBs阳性者87人(51.2%),HBeAg阳性者7人(4.1%).抗-HBe阳性者49人(28.8%),抗-HBc阳性者111人(65.2%);抗-HCV阳性者77人(45.3%)。HIV-1、HBV和HCV三重感染者9人,约占5.3%。结论HIV-1感染者HBsAg阳性率与普通人群相近,但HIV-1与HCV混合感染的比例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 HBV HCV 合并感染
下载PDF
北京市同性恋HIV-1感染者的包膜基因C2-V3区序列测定和亚型分析 被引量:40
8
作者 姚均 何忠平 +4 位作者 赵红心 李兴旺 冯鑫 徐克沂 张福杰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 2002年第3期131-133,141,共4页
目的 了解北京市同性恋HIV-1感染者HIV-1的亚型类型及传播来源和流行时间。方法 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12份1993~2001年北京市HIV-1阳性同性恋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核酸样品进行扩增,并对其包膜区的C2-V3段的306个... 目的 了解北京市同性恋HIV-1感染者HIV-1的亚型类型及传播来源和流行时间。方法 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12份1993~2001年北京市HIV-1阳性同性恋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核酸样品进行扩增,并对其包膜区的C2-V3段的306个核酸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12份样品全部是B亚型的HIV-1毒株序列,其亚型内的基因离散率为 10.35± 2.06,与国际 A-E亚型共享序列比较后发现其与 A、C、D、E亚型的共享序列的基因离散率均大于 25%,而与国际 B亚型共享序列的基因离散率仅为11.25±3.60。系统树分析显示,12个毒株与B亚型共享序列聚在一起并远离其它国际亚型,并且12个毒株与SF162紧密相连,而与国际B亚型共享序列和泰国B亚型代表株TH14可以分开。对gp120中最重要的中和抗体决定簇V3环序列进行对比分析发现,12毒株在V3环中变化较大,其中4毒株带有GPGR这一欧美B亚型V3环顶端四肽序列特征,占33.33%,1个毒株带有GLGR,占8.33%,而其它7个毒株为GWGR,占58.34%。结论HIV-1在北京市同性恋人群中流行的为B亚型,流行来源为欧美,流行时间10年左右,V3环顶端四肽序列特征以GWGR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同性恋 包膜基因 C2-V3区 hiv-1 亚型 基因变异 序列测定
下载PDF
应用核酸扩增技术对血液中HBV、HCV和HIV-1检测 被引量:43
9
作者 黄呈辉 黄建国 +1 位作者 欧阳玲 黎淦平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02-204,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核酸扩增技术(NAT)对血液进行HCV、HBV和HIV1核酸检测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手工法将血清学检测HBsAg、抗HCV、抗HIV1/2和TPHA呈阴性,以及ALT<40U的血浆标本进行48份×50μl混合;超速离心浓缩病毒后提取病毒核酸,采用Ro... 目的探讨采用核酸扩增技术(NAT)对血液进行HCV、HBV和HIV1核酸检测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手工法将血清学检测HBsAg、抗HCV、抗HIV1/2和TPHA呈阴性,以及ALT<40U的血浆标本进行48份×50μl混合;超速离心浓缩病毒后提取病毒核酸,采用RocheCOBASAmplicor分析系统对微量血浆混合标本进行HBVDNA、HCVRNA和HIV1RNA的检测;阳性反应的混合标本进行交叉混合和单份确认检测。结果18621份血清学检测合格的血液中,发现5份HBsAg阴性、HBVDNA呈阳性的血液,阳性率为0.027%(5/18621)。经进一步随访6~20月显示,2名献血者为HBV低水平感染,1例为HBV血清转换窗口期感染。结论NAT检测能够发现HBV低水平和窗口期感染的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扩增检测HBV HCV hiv-1 输血安全
下载PDF
HIV/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特点分析 被引量:41
10
作者 汪习成 黄晓婕 +4 位作者 张彤 梁连春 焦艳梅 张宏伟 吴昊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79-382,共4页
目的探讨 HIV/AIDS 患者机会性感染疾病谱及其与 CD_4^+及 CD_8^+ T 细胞间的关系,从而为临床防治机会性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2002-2005年收治的181例HIV/AIDS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1例患者中,有10... 目的探讨 HIV/AIDS 患者机会性感染疾病谱及其与 CD_4^+及 CD_8^+ T 细胞间的关系,从而为临床防治机会性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2002-2005年收治的181例HIV/AIDS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1例患者中,有104例发生了机会性感染,部分患者同时有多种机会性感染。本组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是口腔念珠菌感染(52.9%),其他依次为卡氏肺孢子菌肺炎(PCP)(31.7%)、结核(21.2%)、食管或肠道真菌感染(15.4%)、疱疹病毒感染(12.5%)及肺部感染(6.7%)等;各种机会性感染中,结核组与 PCP 组间 CD_4/CD_8比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按同时伴有机会性感染的种类数分组,机会性感染各组的平均 CD_4^+、CD_8^+T 细胞计数及 CD_4/CD_8比值均显著低于无机会性感染组;随着机会性感染种类的增加,CD_4^+ T 细胞数逐渐降低,CD_4/CD_8比值亦逐渐降低。结论 HIV/AIDS 患者机会性感染多见于消化和呼吸系统,发生频率与 CD_4^+ T 细胞计数及 CD_4/CD_8比值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CD_4^+ T 细胞计数小于200个/μl、CD_4/CD_8比值小于0.20,机会性感染明显增加,且随着病情进展同时发生多种机会性感染的几率也明显增加,此可作为开展机会性感染预防的参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CD4淋巴细胞计数 CD4/CD8比值 艾滋病相关机会致病菌感染
原文传递
BED HIV-1发病监测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42
11
作者 吕繁 赵金扣 +2 位作者 蒋岩 肖瑶 张伟东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2006年第2期179-181,共3页
该文介绍了HIV-1发病监测和检测方法BED的原理,以及用BED检测结果计算HIV-1年发病率,如何运用已有监测资料和样本开展BED发病监测,并对现阶段我国适宜开展BED发病监测的人群以及实施过程可能出现的偏倚和解决方法进行了讨论。目前,我国... 该文介绍了HIV-1发病监测和检测方法BED的原理,以及用BED检测结果计算HIV-1年发病率,如何运用已有监测资料和样本开展BED发病监测,并对现阶段我国适宜开展BED发病监测的人群以及实施过程可能出现的偏倚和解决方法进行了讨论。目前,我国已经开展了该方法的培训和初步试点工作。BED方法能够合理地应用,将为流行趋势分析和防治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 发病监测 监测方法 防治效果评价 流行趋势分析 检测结果 年发病率 监测资料 科学依据
下载PDF
1995年云南瑞丽HIV1毒株的基因变异和分析 被引量:36
12
作者 邵一鸣 管永军 +5 位作者 赵全壁 曾毅 张家鹏 张勇 段一娟 杨贵林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9-17,共9页
从1995年瑞丽静脉注射毒品者及其配偶26人的血样中,经PCR扩增细胞内HIV基因并对其envC2-V3区进行测序,结果发现18人为B亚型HIV1,8人为C亚型HIV1毒株。在瑞丽以B亚型毒株为主,与我们以往报告一致... 从1995年瑞丽静脉注射毒品者及其配偶26人的血样中,经PCR扩增细胞内HIV基因并对其envC2-V3区进行测序,结果发现18人为B亚型HIV1,8人为C亚型HIV1毒株。在瑞丽以B亚型毒株为主,与我们以往报告一致。C亚型毒株的出现曾有报导,我们进一步分析发现,C亚型毒株感染者多在1994和1995年被感染。根据其核苷酸序列测定的基因离散率(2.25%),远小于B型毒株(6.7%),也说明它是近两年才在瑞丽流行的。C亚型毒株感染者明显聚集于城周,而B亚型毒株感染者均匀分布,提示其传染源的定向性。对它的可能来源文中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毒 艾滋病毒1 毒株 基因变异 基因分析
下载PDF
深圳地区男男同性恋人群中HIV-1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34
13
作者 赵广录 冯铁建 +5 位作者 赵锦 王晓辉 石向东 张燕 罗贤如 甘永霞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2008年第2期137-141,共5页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男男同性恋人群中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毒株的分子流行情况,帮助分析HIV-1在该人群中传播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深圳市2006年男男同性恋人群中HIV-1确认为阳性的样本18例,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Nested-PCR)技术,对...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男男同性恋人群中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毒株的分子流行情况,帮助分析HIV-1在该人群中传播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深圳市2006年男男同性恋人群中HIV-1确认为阳性的样本18例,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Nested-PCR)技术,对该样本膜蛋白基因(env基因)和核心蛋白基因(gag基因)进行扩增,并对各基因区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18份样本中共存在CRF01 AE、CRF07 BC、CRF08 BC 3种重组毒株及B一种亚型,分别占55.56%(10/18)、16.67%(3/18)、5.56%(1/18)和22.22%(4/18);在env基因区与对应的流行代表株01 AE.TH.90.CM240、07 BC.CN.97.97CN001、08 BC.CN.97.97CNGX 9F、B.US.86.JRFL的基因离散率分别为(8.778±1.296)%、(7.650±0.212)%、11.300%和(13.300±0.819)%;CRF01 AE、CRF07 BC重组株和B亚型组内离散率分别为(10.192±4.179)%、(2.000±0.000)%和(14.367±8.812)%;在gag基因区与对应的流行代表株01 AE.TH.90.CM240、07 BC.CN.97.97CN001、08 BC.CN.97.97CNGX 9F、B.FR.83.HXB2的基因离散率分别为(5.070±1.132)%、(2.167±0.551)%、4.800%和(7.350±1.926)%;CRF01 AE、CRF07 BC重组株和B亚型组内离散率分别为(4.504±1.692)%、(0.700±0.346)%和(10.167±4.352)%。结论深圳地区男男同性恋人群HIV-1流行株以CRF01-AE重组亚型为主,其次是B亚型,也存在CRF07 BC和CRF08BC重组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I型 男男同性恋 序列分析 亚型 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
下载PDF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感染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 被引量:29
14
作者 王福生 金磊 +9 位作者 雷周云 施红 洪卫国 徐东平 施明 蒋建东 汪悦 张冰 刘明旭 李跃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56-260,共5页
目的 调查中国汉族人群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HIV 1)感染相关的CCR5△ 32、CCR2 6 4I和SDF1 3’A等位基因突变频率和多态性的特点。方法 以 12 5 1例汉族人群为研究对象 ,应用PCR、PCR/RFLP(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 目的 调查中国汉族人群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HIV 1)感染相关的CCR5△ 32、CCR2 6 4I和SDF1 3’A等位基因突变频率和多态性的特点。方法 以 12 5 1例汉族人群为研究对象 ,应用PCR、PCR/RFLP(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和DNA直接测序等方法进行检测 ,并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中国汉族人群中存在CCR5△ 32等位基因突变 (均为杂合子基因型 ) ,突变频率为 0 .0 0 119,和西欧及美国白人相比 ,中国人群中CCR5△ 32基因突变频率极低 ,而CCR2 6 4I和SDF1 3’A基因突变频率相对较高 ,分别为 0 .2 0 0 2 3和 0 .2 872 3。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的CCR5△ 32、CCR2 6 4I和SDF1 3’A等位基因的突变和多态性特点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CCR5△ 32突变率低 ,中国汉族人群对性接触传播的HIV 1病毒 (R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化因子受体 hiv-1 基因突变 基因多态性
原文传递
四川省HIV-1流行毒株的基因序列测定和亚型分析 被引量:30
15
作者 秦光明 邵一鸣 +9 位作者 刘刚 苏玲 张灵麟 管永军 郑国英 陈钧 马义才 赵全壁 JosefKostler HansWolf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9-42,共4页
使用PCR对 9份采集于 1996年中旬的四川省经血液途径感染的HIV - 1阳性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s)样品进行扩增 ,获得HIV - 1膜蛋白 (env)基因的核酸片段 ,并对其C2-V3及邻区 350~ 4 50个核苷酸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 ,... 使用PCR对 9份采集于 1996年中旬的四川省经血液途径感染的HIV - 1阳性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s)样品进行扩增 ,获得HIV - 1膜蛋白 (env)基因的核酸片段 ,并对其C2-V3及邻区 350~ 4 50个核苷酸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 ,9份样品中存在B和C两种亚型的HIV - 1毒株序列 ,其中B亚型 5份 ,彼此间的基因离散率为 1.4 % ;C亚型 4份 ,在不包括sc3号样品的情况下彼此间的基因离散率为 2 .6% ,而sc3号样品与其它 3份样品在核苷酸序列上的差异却达 11.5%。与A~E参考亚型及部分B和C亚型代表株序列相比较 ,属四川B亚型的 5个毒株与包括泰国、缅甸及中国云南德宏在内的B亚型毒株序列十分接近 ,基因离散率在 3.6%~4 .3%的范围内 ;属四川C亚型的 4个毒株除sc3外则与代表印度毒株的C亚型共享序列及德宏C亚型毒株序列十分相似 ,其基因离散率均为 3.1% ,与非洲C亚型毒株nof的基因离散率为13.1% ,而sc3号序列与印度、中国德宏和非洲C亚型HIV - 1的基因离散率却在 10 .1%~ 17.2 %的范围内。提示 ,HIV - 1在四川的流行时间不长 ,且其B和除sc3之外的C亚型毒株的传入与流行在云南德宏州的相同亚型HIV - 1毒株密切相关 ,而由sc3所代表的C亚型毒株则存在目前还尚不了解的其它传入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型 基因变异 艾滋病毒 基因序列 hiv-1
原文传递
Aurantiamide Acetate from Stems of Zanthoxylum Dissitum Hemsley 被引量:30
16
作者 TANGJun SupinyaTewtrakul +1 位作者 WANGZheng-tao TUZhi-ben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2003年第4期231-233,共3页
The genus Zanthoxylum (Rutaceae) is comprised of about 50 species in China.Zanthoxylum dissitum Hems-ley, locally called 'Shanpipa', has been used to treat pains in the loin,limbs and arthritis in Chinese folk... The genus Zanthoxylum (Rutaceae) is comprised of about 50 species in China.Zanthoxylum dissitum Hems-ley, locally called 'Shanpipa', has been used to treat pains in the loin,limbs and arthritis in Chinese folk medicine. Our previous study reported the isolation andidentification of five quinoline alkaloids . In this continuing study on the chemcial constituentsof Zanthoxylum dissitum Hemsley, a phenylalanine derivative was obtained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anthoxylum dissitum Hemsley aurantiamide acetate CHEMOTAXONOMY hiv-1 integrase
下载PDF
中国HIV-1B/C重组病毒的gag-pol区基因序列特征分析 被引量:29
17
作者 关琪 魏民 +8 位作者 黄海龙 邢辉 洪坤学 马鹏飞 梁浩 司雪峰 黑发欣 张卓然 邵一鸣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87-391,共5页
目的 对 6株中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型 (HIV 1)B/C重组病毒的完整 gag基因和部分pol基因进行序列分析 ,从基因水平上分析是否存在新模式的B/C重组病毒并与其母本毒株进行比较研究 ,尝试对其不同的生物学表型进行解释。方法 从确诊的HI... 目的 对 6株中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型 (HIV 1)B/C重组病毒的完整 gag基因和部分pol基因进行序列分析 ,从基因水平上分析是否存在新模式的B/C重组病毒并与其母本毒株进行比较研究 ,尝试对其不同的生物学表型进行解释。方法 从确诊的HIV感染者的全血样本中 ,提取样本基因组DNA ,经套式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后 ,将扩增产物进行纯化和测序。然后将所得序列进行系统进化树和氨基酸变异分析。用Simplot软件进行序列重组分析并确定重组断点区域 ;用MEGA软件按断点分段做基因进化树分析以验证该断点的正确性 ;用GCG软件包的Distance程序计算基因距离。并分析所研究的HIV 1B/C重组毒株长 2 5 5 0bp基因区段的分区段的基因离散率及基因重组对其功能可能造成的影响。结果 新疆 5份样本均未发现重组断点的变化 ,而重庆 1份样本的逆转录酶区内的B/C断点发生了 16 0个核苷酸的移动。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 ,我国流行的B/C重组株与其母本B、C毒株之间发生第 2 86位 (R→K/N)和第 799位 (A→T)的变化。结论 我国现在流行的HIV 1B/C重组病毒仍以CRF0 7 BC和CRF0 8 BC两种模式为主 ,在本研究涉及的基因区内尚未发现新模式重组毒株的流行。初步分析表明我国B/C重组毒株 2 86位和 799位氨基酸的变异可能为B/C重组株在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重组病毒 GAG基因 pol基因 生物学表型
原文传递
中国普通人群中HIV-1感染辅助受体和配体基因多态性的分析 被引量:27
18
作者 王福生 金磊 +13 位作者 刘明旭 洪卫国 施红 雷周云 Wang Jiming 杜清友 侯静 张冰 蒋建东 汪悦 李跃旗 徐安龙 徐东平 刘发军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569-573,共5页
实验目的是分析中国人群中HIV-1感染相关的CCR5-D32, CCR5-m303, CCR2-64I和SDF1-3′A等位基因的突变频率和多态性特点. 研究的人群包括2318例中国普通人群(来自全国各地8个民族), 年龄范围在15~80岁之间, 他们中没有一例是HIV感染者. ... 实验目的是分析中国人群中HIV-1感染相关的CCR5-D32, CCR5-m303, CCR2-64I和SDF1-3′A等位基因的突变频率和多态性特点. 研究的人群包括2318例中国普通人群(来自全国各地8个民族), 年龄范围在15~80岁之间, 他们中没有一例是HIV感染者. 从上述人群外周血的PBMC中抽提基因组DNA, 然后分别应用PCR和PCR/RFLP等方法做基因分型, 用直接DNA测序法进一步证实其准确性. 结果发现: (1) 我国汉族、维族和蒙古族人群中CCR5- D32基因突变频率分别为0.16%, 3.48%和1.12%, 但是在藏族、佤族、瑶族、普米族和彝族人群未检测到CCR5- D32突变基因型. 与白种人相比, 我国人群中CCR5- D32基因突变频率很低. 对具有D32突变家系的调查结果显示该突变可能以孟德尔规律遗传给下一代. (2) 在中国人群中, 未检测到存在CCR5-m303突变. (3) 我国人群的CCR2-64I和SDF1-3′A突变频率分别为19.15%~28.79%和19.10%~29.86%. 统计学分析表明中国汉族人群中上述等位基因型的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 上述结果提示在中国人群中除了维族以外, 其他民族人群的CCR5-D32遗传突变频率很低, 可能不是抗HIV感染的主要因素. 此外中国人群却具有较高的CCR2-64I和SDF1-3′A等位基因突变频率, 它们可能与延缓艾滋病发病进程有关. 这一结论需要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 趋化因子受体5 多态性 等位基因频率 突变 中国普通人群
原文传递
HIV-1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结构改造 被引量:21
19
作者 李振宇 徐开林 +4 位作者 潘秀英 鹿群先 何徐彭 孙海英 主鸿鹄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571-572,共2页
关键词 慢病毒载体 hiv-1 转导 逆转录病毒 腺病毒载体 免疫反应 细胞 目的基因 分裂 质粒
原文传递
上海市常住人口HIV-1感染者基因亚型和耐药性突变横断面研究 被引量:27
20
作者 薛以乐 宫菊丽 +8 位作者 郑晓虹 盖晶 张玮 宁镇 庄鸣华 潘启超 卢伟 钟平 康来仪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7年第3期203-209,共7页
目的: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原则,对本市95例已确诊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感染者进行基因亚型和耐药性突变研究,以了解上海市HIV-1基因亚型及耐药性HIV-1的流行情况。方法:应用巢式RT-PCR扩增HIV-1聚合酶基因,经DNA测序后进行进化... 目的: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原则,对本市95例已确诊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感染者进行基因亚型和耐药性突变研究,以了解上海市HIV-1基因亚型及耐药性HIV-1的流行情况。方法:应用巢式RT-PCR扩增HIV-1聚合酶基因,经DNA测序后进行进化系统树分析和重组分析,以确定HIV-1基因亚型和重组体,并与国际耐药数据库比对,辨别耐药性突变位点,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在95例本市HIV感染者中经RT-PCR扩增并获得基因亚型序列70例,基因分型以CRF01_AE重组体30例(42.9%)为主,其余分别为B亚型6例(8.6%)、B’亚型10(4.3%)、G亚型2例(2.9%)、K亚型1例(1.4%)、CRF02_AG3例(4.3%)、CRF07_BC8例(11.4%)和CRF08_BC7例(10.0%),亚型间或重组体间二重重组体(CRF02_AG/CRF01_AE、B/CRF01_AE、K/G)3例(4.3%);②耐药分析结果表明,本组人群的蛋白酶抑制剂(PIs)原发耐药突变率为4.3%。在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15例中,11例(73.3%)发生反转录酶抑制剂(RTIs)耐药基因突变,其中核苷和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的耐药突变率分别为10例和11例(66.7%和73.3%),远高于未治疗者。结论:本研究分析了上海市HIV-1基因亚型和耐药突变的流行与变迁情况,对HIV-1遗传变异多样性和耐药监测体系的建立及上海市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基因亚型 重组体 抗病毒治疗 耐药突变 上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