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BV DNA重组质粒转染小鼠卵母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清健 黄天华 +1 位作者 谢庆东 曾丽萍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04年第6期324-327,331,F003,共6页
背景与目的:乙型肝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为了探索乙肝病毒通过卵母细胞垂直传递的可能性,对HBV DNA重组质粒能否转染小鼠卵母细胞进行了研究。 材料与方法:将小鼠卵母细胞与pBR322-HBV DNA重组质粒进行共培养后,分别提取卵母... 背景与目的:乙型肝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为了探索乙肝病毒通过卵母细胞垂直传递的可能性,对HBV DNA重组质粒能否转染小鼠卵母细胞进行了研究。 材料与方法:将小鼠卵母细胞与pBR322-HBV DNA重组质粒进行共培养后,分别提取卵母细胞DNA及制备小鼠卵母细胞中期染色体。用PCR、Southern、斑点杂交及FISH技术证实HBV DNA能否转染小鼠卵母细胞。结果:PCR试验在受检样本中观察到HBV DNA阳性条带。Southern试验在受检PCR产物中观察到明显的阳性杂交信号。用每次实验的最后3次洗液进行斑点杂交未发现HBV DNA阳性信号,排除了PCR和Southern阳性结果来自洗液污染的可能性。荧光原位杂交在1000个卵母细胞中的36个中期相内发现HBV DNA杂交信号。结论:HBV DNA序列能够通过卵母细胞的透明带和细胞膜,进入卵母细胞内并整合到卵母细胞染色体上。此类卵母细胞与正常精子受精时,有可能作为载体将HBVDNA带进胚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 dna 转染 小鼠 卵母细胞 整合 染色体
下载PDF
早期积极抗HBV治疗有益于降低肝癌发生风险及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重建 被引量:3
2
作者 石宇婧 张大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14-315,共2页
作者以为《扩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专家意见》[1](以下简称《专家意见》)中最大的亮点为:对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阳性者,无论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高低、是否合并家族史,只要年龄>30岁,即建议抗病毒治疗。慢性HBV感染... 作者以为《扩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专家意见》[1](以下简称《专家意见》)中最大的亮点为:对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阳性者,无论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高低、是否合并家族史,只要年龄>30岁,即建议抗病毒治疗。慢性HBV感染患者是否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主要取决于HBV是否对肝细胞造成了损害以及不良预后的风险大小。一般情况下,对于没有或者极轻肝脏炎症的患者,不管HBV DNA载量多高,过去均认为不需要抗病毒治疗[2]。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免疫耐受期"。现在研究已证实"免疫耐受期"的高载量HBV虽未造成肝脏明显炎症及纤维化,但其HBV DNA会与肝细胞基因组发生整合,增加肝癌的发生风险[3]。因此,携带高载量HBV DNA的慢性HBV感染患者在"免疫耐受期"已发生肝细胞损害,只是这种损害可能仅存在于分子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抗病毒治疗 hbv dna整合 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 免疫功能重建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后仍然发生肝癌的原因探讨
3
作者 刘新 杜欣雨 鲁凤民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32-1036,共5页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主要致病原因,也是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慢性感染病程的进展,HBV DNA不断整合进入宿主DNA,并带来对宿主基因的整合插入突变。携带有HBV DNA整合的肝细胞具有...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主要致病原因,也是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慢性感染病程的进展,HBV DNA不断整合进入宿主DNA,并带来对宿主基因的整合插入突变。携带有HBV DNA整合的肝细胞具有增殖优势,在反复的慢性炎性坏死和代偿性再生过程中往往能够形成克隆性扩增,使突变随时间积累并最终导致肝细胞的恶性转化。尽管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核苷(酸)类似物(NAs)能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延缓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疾病进展并显著减少了终末期肝病的发生,但依然有很多患者进展成肝癌,甚至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清除的临床治愈的患者中,长期的肝癌发生依然存在,提示在既往治疗策略下NAs降低肝癌发生风险的作用有限。究其原因,可能与启动抗病毒治疗的时机选择有关,此时患者已经有众多的携带整合的细胞增生集落的积累,而NAs对整合的HBV DNA片段及其病毒蛋白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表达并无治疗作用。据此建议应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追求临床治愈,以最终降低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癌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肝细胞癌 核苷(酸)类似物 hbv dna整合 克隆性扩增
原文传递
慢性HBV感染者HBsAg血清学清除后为什么还发生肝细胞癌? 被引量:1
4
作者 庄辉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2-284,共3页
本文综述了慢性HBV感染者HBsAg血清学清除后发生肝细胞癌的风险、机制及启示。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肝细胞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血清学清除 hbv dna整合
下载PDF
斑蝥灸结合穴注疗效与HBV在PBMCs中不同存在状态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海英 林咸明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55-56,共2页
目的 :探讨斑蝥灸结合穴注疗效与乙肝病毒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不同存在状态的关系。方法 :采用半定量的South ernBlot法 ,建立起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乙肝病毒(HBV)不同存在状态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采用斑蝥灸结合穴位注射灭菌注... 目的 :探讨斑蝥灸结合穴注疗效与乙肝病毒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不同存在状态的关系。方法 :采用半定量的South ernBlot法 ,建立起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乙肝病毒(HBV)不同存在状态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采用斑蝥灸结合穴位注射灭菌注射用水疗法进行治疗。结果 :天灸结合穴注疗法对HBeAg转阴率游离型组和整合型组分别为71 4%、31 3% ,经分析 ,两型有一定的差别 ,但无统计学意义 ;对HBVDNA转阴率游离型组和整合型组分别为66 7 %、18 7 % ,两型存在显著性差异(P<0 05)。结论 :HBV在PMBC中的不同存在状态(游离和整合)对临床血清HBeAg和HBVDNA转阴率存在差异性 ,对HBVDNA的转阴率 ,游离型高于整合型。因此临床应用斑蝥灸结合穴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时 ,应考虑HBV在PBMC中的存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蝥灸 疗效 存在状态 关系研究 穴位注射 乙型肝炎病毒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游离整合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 DNA的PCR检测 被引量:7
6
作者 王修海 王培林 +1 位作者 丛淑英 冯霞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0年第2期95-97,共3页
1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乙型肝炎病毒 (HBV) DNA和血清 HBVDNA的感染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2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对 12 8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和 2 0例健康人进行了 PBMC及血清中 HBV DNA检测。 ... 1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乙型肝炎病毒 (HBV) DNA和血清 HBVDNA的感染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2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对 12 8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和 2 0例健康人进行了 PBMC及血清中 HBV DNA检测。 3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 PBMC中 HBV DNA的感染率为 6 4.2 % ,和血清 HBV DNA的感染率具有一致性倾向 (χ2 =0 .6 3,P>0 .0 5 ) ,慢性肝病病人 PBMC内 HBV DNA阳性率随肝病病情加重而升高。 4结论  PBMC中 HBV DNA整合在 HBV病毒传播和病情进程中起一定作用 ,检测 PBMC中 HBV DNA可作为判断病情和指导治疗的有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反应 慢性乙型肝炎 hbv-dna PBMC
下载PDF
人肝癌细胞株H9101的建立及其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杨善民 颜江华 +4 位作者 陈瑞川 郑耘 林炳珍 陈福 王天叫 《细胞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8-51,共4页
从厦门市肝癌高发的同安地区肝癌病人肝癌组织建立了人原发性肝细胞癌细胞系H9101。它生长迅速,群体倍增时间平均为38小时,对小牛血清的依赖性较低(1%)。体外培养的H9101细胞贴壁生长,扫描和透射电镜下见细胞有丰富细长微绒毛。H9101... 从厦门市肝癌高发的同安地区肝癌病人肝癌组织建立了人原发性肝细胞癌细胞系H9101。它生长迅速,群体倍增时间平均为38小时,对小牛血清的依赖性较低(1%)。体外培养的H9101细胞贴壁生长,扫描和透射电镜下见细胞有丰富细长微绒毛。H9101细胞具有较高的软琼脂克隆形成率(1/200细胞)和裸鼠异种移植成瘤能力(100%)。瘤细胞在(ConA处理后呈较强的凝集性,在ConA 50μg/ml和100μg/ml时细胞凝集率分别为61%和92%。瘤细胞分泌微量的AFP,用1%DMSO和1.5×10^(-5)mol/L地塞米松处理10天后上升到(140ng/ml/1×10^(-5)细胞/24小时),且HBsAg转呈阳性。H9101细胞γ-谷氨酰转肽酶活性达5.42U±0.11U/mg,酪氨酸α酮戊二酸转肽酶活性达14.24U±1.50U/mg,与正常人肝细胞者相比差异显著(分别为P<0.001和P<0.01)。H9101细胞染色体数为非整倍体,众数分布在52条-82条,具人类细胞染色体特征,其DNA经PCR扩增显示HBV DNA特异性条带。H9101细胞具端粒酶活性,是细胞连续传代和建系的保证;它恶性程度高、整合HBVDNA和具人肝细胞癌生物学基本特征,可为肝癌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实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细胞株 H9101 细胞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