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放大电子色素内镜下急慢性胃炎特点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刘红 吴静 +4 位作者 林香春 蔺武 魏南 宿慧 刘揆亮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7-120,共4页
目的分析放大电子色素内镜下胃窦炎症的微形态特征及其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评价其用于靶向活检的可行性。方法消化内镜室行放大窄带成像内镜检查的连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内镜下黏膜表面形态分5型,以快速尿素酶试验并病理组织学特... 目的分析放大电子色素内镜下胃窦炎症的微形态特征及其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评价其用于靶向活检的可行性。方法消化内镜室行放大窄带成像内镜检查的连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内镜下黏膜表面形态分5型,以快速尿素酶试验并病理组织学特殊染色查H.pylori.结果为标准,比较黏膜表面形态和H.pylori.感染的关系。结果最终共有65例患者的159个部位与病理组织学及H.pylori.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正常胃窦黏膜以A型(70.8%)多见,慢性炎症和急性炎症以B型形态(82.1%)和C型形态(82.8%)为主。肠上皮化生主要表现为D型和E型形态(77.5%)。H.pylori.感染阳性部位共58个(36.5%),以B型和C型形态为多,分别占B型和C型部位的60.0%和60.7%。B型和C型形态预测H.pylori.感染的敏感度为70.1%(95%CI[58.3,81.9]),特异度为73.3%[64.7,81.9],准确度为72.3%[65.3,79.3]。结论胃窦黏膜H.pylori.感染在放大电子色素内镜下微血管和腺管形态有其特征性,预测H.pylori.感染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提高靶向活检的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ylori.感染 放大电子色素内镜 胃窦炎 诊断
下载PDF
根除反复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黏膜炎症和肠上皮化生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马雪芹 胡敏 《青海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2期131-133,共3页
目的 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慢性感染对胃黏膜炎症和肠上皮化生(IM)的意义. 方法 随访150例2~6年前H.pylori感染的患者,其中83例行根除H.pylori治疗(治疗组),67例未完成治疗或仅接受对症治疗(对照组),分析对比其前后H.p... 目的 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慢性感染对胃黏膜炎症和肠上皮化生(IM)的意义. 方法 随访150例2~6年前H.pylori感染的患者,其中83例行根除H.pylori治疗(治疗组),67例未完成治疗或仅接受对症治疗(对照组),分析对比其前后H.pylori感染情况、胃黏膜炎症及IM的变化情况. 结果 2~6年后,对照组中52例H.pylori呈阳性(78.8%);治疗组中20例H.pylori呈阳性(23.5%),胃炎活动性检出率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持续H.pylori感染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程度也显著减轻(P<0.05). 结论 H.pylori感染与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关系非常密切,根除H.pylori可以减轻胃黏膜的炎症和IM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炎 肠上皮化生
下载PDF
包头地区汉族人群COX-2基因多态性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高芳 秦金东 +3 位作者 李晶晶 鲁林 周成江 贾彦彬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220-222,共3页
目的探讨包头地区汉族人群COX-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rs689466、rs5275、rs4648308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在281例研究样本中,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采用Taq Man法对3个SNP进行基因分型;采用Hapl... 目的探讨包头地区汉族人群COX-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rs689466、rs5275、rs4648308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在281例研究样本中,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采用Taq Man法对3个SNP进行基因分型;采用Haploview软件构建单体型,并用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计算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以评估各等位基因、基因型及单体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结果在研究样本中,3个SNP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281例包头汉族样本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为43.1%。COX-2SNP rs689466、rs5275、rs4648308的等位基因、基因型以及单体型频率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和阴性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检测的3个SNP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没有关联。结论包头地区汉族人群中,COX-2基因多态性rs689466、rs5275、rs4648308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发生中不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化酶-2 基因多态性 幽门螺杆菌感染
原文传递
上海地区不同家庭环境中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被引量:45
4
作者 刘伟 许春娣 +1 位作者 奚容平 陈舜年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不同职业家庭不同年龄组的儿童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流行病学情况,以探讨不同经济状况下,儿童感染H.pylori的年龄阶段以及家庭H.pylori人群的分布对儿童H.pylori感染的影响。方法1119名就读于上海地区市中心与郊...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不同职业家庭不同年龄组的儿童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流行病学情况,以探讨不同经济状况下,儿童感染H.pylori的年龄阶段以及家庭H.pylori人群的分布对儿童H.pylori感染的影响。方法1119名就读于上海地区市中心与郊区学校的学生,男性568名,女性551名,年龄7~l4岁。问卷调查每位学生的居住环境、常住人口、父母职业和受教育程度、家庭的经济收入,有无消化道症状及慢性胃炎、溃疡病史等,同时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中H.pyloriIgG抗体。结果无症状儿童中7岁年龄组的H.pylori感染率为30.91%,在7~12岁年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加H.pylori感染率也逐渐上升,平均年递增3.28%;工人和农民家庭的儿童较小的年龄即有较高的H.pylori感染率;生活在父母感染H.pylori家庭中的儿童更容易感染H.pylori。结论经济水平较低的家庭中,儿童H.pylori感染率高,而且较小年龄即有感染;H.pylori感染有家庭聚集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环境 幽门螺酐菌感染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含铋剂四联疗法治疗慢性胃溃疡伴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45
5
作者 陈兆夷 黄志刚 +3 位作者 邓衍部 丁云 夏超 段辉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763-767,共5页
目的研究含铋剂四联疗法治疗慢性胃溃疡伴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宣城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17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A组(n=39)、B组(n=35)、C组(n=43)。A组给予雷贝拉唑(10 mg,2次/d)... 目的研究含铋剂四联疗法治疗慢性胃溃疡伴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宣城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17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A组(n=39)、B组(n=35)、C组(n=43)。A组给予雷贝拉唑(10 mg,2次/d)+克拉霉素缓释胶囊(1.0 g,1次/d)+阿莫西林(1.0 g,2次/d)+胶体果胶铋(H20064288,剂量200 mg,2次/d),疗程为10 d。B组在A组基础上将雷贝拉唑剂量定为20 mg,2次/d。C组在A组基础上延长疗程至14 d。比较3组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情况[ITT(Intention-To-Treat,意向性分析)、PP(Per-Protocol,遵循研究方案分析)]、3组症状缓解情况,并行成本-效果分析,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3组14C-UBT复查阴性、ITT分析及PP分析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且治疗后3组症状评分及胃溃疡面直径均显著下降,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种药物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2.16、2.88、2.69;(4)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胃溃疡伴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含铋剂四联疗法治疗疗效可靠,安全性佳;且无论是标准雷贝拉唑、亦或是双倍剂量效果相当,且延长疗程后并未出现显著的疗效差异,值得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铋剂四联疗法 慢性胃溃疡 幽门螺杆菌感染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镜、胃黏膜病理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2
6
作者 艾春花 黄铭涵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57-61,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中医证型与胃镜、胃黏膜病理及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138例诊断为CAG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中医证型调查,研究各证型分布特点及与性别、年龄、胃镜、胃黏膜病理、H.pylor...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中医证型与胃镜、胃黏膜病理及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138例诊断为CAG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中医证型调查,研究各证型分布特点及与性别、年龄、胃镜、胃黏膜病理、H.pylori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 (1)中医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最高,脾胃湿热证次之;性别脾胃湿热证男性居多,余证型以女性居多;平均年龄分布以胃络瘀血证最高。(2)各证型胃镜下表现,单纯性萎缩形态以脾胃虚弱证比例最高,伴糜烂及胆汁返流均以脾胃湿热证比例最高,伴黏膜内出血以胃络瘀血证比例最高。(3)各证型胃黏膜病理表现,经秩和检验比较,脾胃虚弱证总体萎缩情况最低,与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或P<0.01),而以胃络瘀血证萎缩比例最高,伴肠化和异型增生比例也最为严重。(4)H.pylori总感染率为47.8%,各证型中以脾胃湿热证感染率最高达69.4%,与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弱证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结论 CAG患者中医各证型分布规律,与性别、年龄、电子胃镜及胃黏膜病理特点,以及H.pylori感染等因素存在一定相关性,该研究对临床辨证论治及预防CAG进展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证型 胃镜 胃黏膜病理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相关 临床研究
下载PDF
中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7
作者 彭庆娟 蔡克银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359-362,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治疗近况。[方法]查阅近1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并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综述。[结果]大量研究显示,中医可以逆转或阻断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对CAG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结论]单纯西医药对于本...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治疗近况。[方法]查阅近1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并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综述。[结果]大量研究显示,中医可以逆转或阻断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对CAG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结论]单纯西医药对于本病尚无确切的根治方案,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治疗本病时凸显出了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 幽门螺杆菌
下载PDF
消化性溃疡患者非甾体类抗炎药服用史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协同致病性分析 被引量:21
8
作者 赵忠岩 王江滨 李岩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697-1699,共3页
目的了解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和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在消化性溃疡及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发病中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于1999年7月至2004年12月选取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的803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其中208例溃... 目的了解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和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在消化性溃疡及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发病中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于1999年7月至2004年12月选取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的803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其中208例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者)与同一时期就诊的2061例非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进行NSAIDs服用史的调查和H.pylori感染的检测。结果服用NSAIDs合并H.pylori感染者患胃溃疡的OR值明显高于单纯服用NSAIDs者和单纯H.pylori感染者患胃溃疡的OR值之和;服用NSAIDs合并H.pylori感染的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OR值均低于单纯服用NSAIDs和单纯H.pylori感染的胃溃疡患者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OR值之和;与无溃疡未服NSAIDs者比较,偶尔服药者溃疡出血与短期服药者及长期服药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SAIDs和H.pylori感染在胃溃疡的形成中具有协同作用;在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中无协同作用;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与服用NSAIDs的时间长短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非甾体类抗炎药 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 上消化道出血
原文传递
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326例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赵丽华 林竞 +4 位作者 位嘉 林秋兰 王克杰 吴倩 闫红燕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4-86,共3页
目的探讨胃炎的严重程度、活动性、肠化生、萎缩性、腺体不典型增生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为临床胃炎抗Hp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胃镜诊断为胃炎的326例患者行活检病理诊断,按慢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性、活动性分报告... 目的探讨胃炎的严重程度、活动性、肠化生、萎缩性、腺体不典型增生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为临床胃炎抗Hp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胃镜诊断为胃炎的326例患者行活检病理诊断,按慢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性、活动性分报告,进行免疫组化Hp检测及两者相关性分析。结果 Hp感染的细菌密度与慢性胃炎的严重程度、活动性、萎缩程度及腺体不典型增生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但与肠化严重程度不相关(P>0.01)。结论 Hp感染的细菌密度与慢性胃炎严重程度、活动性、萎缩程度、腺体不典型增生呈显著正相关,与肠上皮化生程度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 相关分析
下载PDF
2554例胃息肉病理类型与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周郁芬 罗芳秀 +5 位作者 朱时燕 忻笑容 丁燕飞 袁晓琴 吴云林 陈平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9年第12期1379-1384,共6页
目的分析胃息肉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加强临床工作中对胃息肉的认识。方法收集2012年12月至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消化内科检出的胃息肉病例,共2554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内镜特征、病理结果等数据。结果所... 目的分析胃息肉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加强临床工作中对胃息肉的认识。方法收集2012年12月至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消化内科检出的胃息肉病例,共2554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内镜特征、病理结果等数据。结果所有病理类型的胃息肉均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概率增加,≥60岁的患者中发生各病理类型的胃息肉比例最高;女性胃息肉构成比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3,P<0.01);所有息肉中以胃体部最常见(1024例),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以胃体及胃窦为主,其中胃底腺息肉以胃底和胃体为主。腺瘤性息肉中巴黎0-Ip型比例较高(42.50%),随着息肉增大,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均呈下降趋势,而腺瘤性息肉呈上升趋势。H.pylori感染共561例(21.97%),而胃底腺息肉的H.pylori感染率明显低于其他三组(3.60%)。入组患者中共有54例(2.11%)胃息肉合并上皮内瘤变,腺瘤性息肉、≥2 cm息肉中发生上皮内瘤变比例最高(比例分别为35.00%、17.86%,P值分别<0.01、<0.01)。结论高龄及女性患者胃息肉检出率高,胃底腺息肉主要分布于胃底及胃体,发生胃底腺息肉患者合并H.pylori感染概率明显下降,≥1 cm的息肉中腺瘤性息肉检出率增加,而≥2 cm的腺瘤性息肉发生上皮内瘤变概率最高,以上胃息肉的特点需在临床工作中加以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息肉 病理类型 h.pylori感染 上皮内瘤变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 被引量:13
11
作者 刘炯 李兆申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38-544,共7页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定植于宿主胃黏膜上皮细胞层的、微需氧、螺旋状革兰阴性杆菌。1984年罗宾·沃伦和巴里·马歇尔首次培养并鉴定了Hp,并明确Hp是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主要的病原菌,与胃癌和胃B细胞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定植于宿主胃黏膜上皮细胞层的、微需氧、螺旋状革兰阴性杆菌。1984年罗宾·沃伦和巴里·马歇尔首次培养并鉴定了Hp,并明确Hp是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主要的病原菌,与胃癌和胃B细胞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发生相关。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Hp划归为Ⅰ类致癌物质,这个结论在2009年再次由IARC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癌 流行病学 病因 预防
原文传递
儿童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月芳 马芳莲 +3 位作者 朱亚宁 王伟 杨丽芳 归巧娣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32-35,共4页
目的 探讨抗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治疗对患儿肠道菌群的影响,为预防抗生素所致肠道不良反应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12月~2014年7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儿科共60例患儿,对Hp阳性患儿使用克拉霉素片... 目的 探讨抗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治疗对患儿肠道菌群的影响,为预防抗生素所致肠道不良反应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12月~2014年7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儿科共60例患儿,对Hp阳性患儿使用克拉霉素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和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抗Hp菌治疗10天后,留取新鲜粪便标本进行肠道菌群分析.分别称取患儿治疗前后的新鲜粪便1.0g,进行肠道菌群培养,鉴定肠道菌群的菌种,将其数量和检出率等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类杆菌和乳杆菌在抗Hp感染治疗前后患儿肠道的检出率均为100%.治疗后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745~49.19,P<0.01),其余肠杆菌、肠球菌、类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和酵母菌五类菌种治疗前后的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儿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值(B/E值)0.69±0.33,较治疗前1.18±0.44降低(t=7.715,P<0.05).结论 抗Hp感染治疗易引起患儿双歧杆菌和乳杆菌菌群紊乱,患儿肠道定植抗力降低.故抗菌药物治疗Hp感染时须注意及时补充以双歧杆菌和乳杆菌为主要成分的益生菌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幽门螺旋菌感染 肠道菌群 治疗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ABO血型及胃肠激素的相关性 被引量:10
13
作者 丁芳林 刘丛 +1 位作者 李卓成 谭永港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4年第1期99-100,110,共3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性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与ABO血型及胃肠激素的相关关系。方法随机选择217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组(PU组)和236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和微柱凝胶法检测胃泌素、生长抑素水平...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性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与ABO血型及胃肠激素的相关关系。方法随机选择217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组(PU组)和236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和微柱凝胶法检测胃泌素、生长抑素水平和ABO血型,比较ABO血型胃泌素、生长抑素水平和H.pylori感染的差异。结果PU组O型血者占48.85%,明显高于O型血在正常人群中的分布(32.20%,P<0.05);无论是消化性溃疡患者还是健康者,O型血人群的H.pylori感染率均显著高于非O血型(P<0.05-0.01);O型对照组胃泌素水平比非O型各组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各组生长抑素水平无差异(P>0.05);而PU组O型胃泌素水平升高,与各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PU组O型生长抑素水平则下降,与其他各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BO血型中O型血者易患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的易感性及胃肠激素分泌紊乱是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ABO血型 胃泌素 生长抑素 h.pylori感染
原文传递
含利福布汀+呋喃唑酮的三联方案与含米诺环素+呋喃唑酮的四联方案根除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梦迪 王梓楠 郑松柏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812-816,共5页
目的观察含利福布汀+呋喃唑酮的三联方案与含米诺环素+呋喃唑酮的四联方案根除难治性H.pylori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经≥2次规范抗H.pylori治疗失败的146例患者,将其分入埃索美拉唑+利福布汀+呋喃唑酮方案治疗组(ERF组74例)和埃... 目的观察含利福布汀+呋喃唑酮的三联方案与含米诺环素+呋喃唑酮的四联方案根除难治性H.pylori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经≥2次规范抗H.pylori治疗失败的146例患者,将其分入埃索美拉唑+利福布汀+呋喃唑酮方案治疗组(ERF组74例)和埃索美拉唑+米诺环素+呋喃唑酮+枸橼酸铋钾方案治疗组(EMFB组72例),疗程均为10 d。于疗程结束后3 d内复查肝肾功能,停药1个月后测定13C或14C呼气试验。治疗期间每2周随访1次,详细记录服药情况和不良反应。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依从性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意向性治疗分析(ITT)和符合方案分析(PP)两种方法比较两组间和组内各亚组的H.pylori根除率。采用成本-效果分析(CEA)对两个方案进行成本-效果评价。采用PP方法计算成本效果比(C/E)。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RF组和EMFB组患者依从性(90.5%比9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ITT,ERF组与EMFB组H.pylori根除率(82.4%比8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PP,ERF组与EMFB组组间(91.0%比93.8%),ERF组组内男、女亚组间(87.9%比94.1%)和<60岁、≥60岁亚组间(89.7%比92.9%),以及EMFB组组内男、女亚组间(89.7%比97.2%)和<60岁、≥60岁亚组间(93.6%比94.4%)H.pylori根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RF组与EMFB组组间(20.3%比22.2%),ERF组组内男、女亚组间(25.0%比15.8%)和<60岁、≥60岁亚组间(26.2%比12.5%),以及EMFB组组内男、女亚组间(19.4%比24.4%)和<60岁、≥60岁亚组间(24.5%比15.8%)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RF组的固定每日费用、总费用和C/E值分别为59.0元、590.5元和648.9,根除率为91.0%(61/67)。EMFB组的固定每日费用、总费用和C/E值分别为32.9元、329.1元和350.9,根除率为93.8%(61/65)。结论含利福布汀+呋喃唑酮的三联方案和含米诺环素+呋喃唑酮的四联方案根除难治性H.pylori感染均有良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福布汀 呋喃唑酮 米诺环素 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 疗效
原文传递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腔扁平苔藓和鳞状细胞癌相关性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8
15
作者 姚小武 林敏校 +1 位作者 陈仕生 卢子正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5期10-14,共5页
目的研究正常口腔黏膜、口腔扁平苔藓(OLP)和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情况及其与p53蛋白和p16蛋白表达的关系,探讨H.pylori感染与OLP和OSCC的相关性。方法 OLP标本23例、OSCC标本50例和正常口腔黏膜标本10例,采... 目的研究正常口腔黏膜、口腔扁平苔藓(OLP)和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情况及其与p53蛋白和p16蛋白表达的关系,探讨H.pylori感染与OLP和OSCC的相关性。方法 OLP标本23例、OSCC标本50例和正常口腔黏膜标本10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H.pylori的感染、p53蛋白、p16蛋白的表达,应用SPSS 13.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卡方分析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线性回归检验分析。结果正常口腔黏膜组织组、OLP组及OSCC组中H.pylori阳性率分别为0、47.8%和48.0%,正常口腔黏膜组与OLP组和OSC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7,P=0.013;χ2=8.00,P=0.004);OLP标本中H.pylori阳性组和阴性组p53蛋白表达率分别为45.5%和16.7%,p16蛋白表达率为分别36.4%和6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6,P=0.043;χ2=3.89,P=0.048);OSCC标本中H.pylori阳性组和阴性组p53蛋白表达率分别为91.7%和84.6%,p16蛋白表达率为分别20.8%和30.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8,P=0.669;χ2=0.65,P=0.526)。结论 H.pylori感染与OLP和OSCC存在一定的相关性,H.pylori感染在OLP和O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说 陆文夫 令人 生活现象
原文传递
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儿童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病情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蒋丰智 黎小秀 +1 位作者 廖琼 张勇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15期113-115,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胆汁反流性胃炎(BRG)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病情的影响。方法 151例原发性BRG患儿根据13C尿素呼气试验(UBT)、胃窦黏膜组织Hp快速尿素酶试验(RUT)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分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比较2组临床症状分度、胃镜... 目的探讨儿童胆汁反流性胃炎(BRG)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病情的影响。方法 151例原发性BRG患儿根据13C尿素呼气试验(UBT)、胃窦黏膜组织Hp快速尿素酶试验(RUT)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分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比较2组临床症状分度、胃镜下胆汁反流分级、活检组织病理学表现及分级Dixon评分。结果 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在发病年龄和性别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Hp阳性组就诊时临床症状总体上较Hp阴性组重,以中度以上表现为多见。Hp阳性组胃镜下胆汁反流程度重于Hp阴性组,且与临床症状呈正相关;2组胃黏膜炎症活动性、淋巴滤泡增生、胃小凹增生、黏膜浅层血管扩张方面比较有显著差异,而在炎症程度、间质水肿、固有膜内平滑肌纤维增生、肠化生、腺体萎缩等方面则无显著差异。结论 BRG患儿合并Hp感染时临床症状、胃镜下及组织学表现更重,且胆汁反流程度加重,二者在发病中有协同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 临床特征 组织病理学
下载PDF
全家庭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及影响其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杨亮 刘改芳 +1 位作者 朱新影 于春艳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21年第6期589-592,共4页
目的观察全家庭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感染检测情况,分析影响Hp感染的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行^(13)C-UBT且Hp检测阳性的患者的家庭为研究对象,并且所有家庭成员均进行Hp感染检测。全家庭Hp感染检... 目的观察全家庭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感染检测情况,分析影响Hp感染的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行^(13)C-UBT且Hp检测阳性的患者的家庭为研究对象,并且所有家庭成员均进行Hp感染检测。全家庭Hp感染检测情况;比较父母均阳、父阴母阳、父阳母阴及父母均阴的子女阳性率有无差异。同时,分析有无消化道症状、疾病史、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等对^(13)C-UBT结果的影响。结果1550例纳入对象中,Hp感染者阳性者520例,阳性率为33.55%。500户家庭中,父母均阳者65户、父阴母阳102户、父阳母阴118户、父母均阴215户。其中父母均阳的家庭中子女阳性率为98.57%,高于父阴母阳、父阳母阴和父母均阴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居住地为农村、有吸烟史、饮酒史≥10年、有慢性胃炎史、有口臭症状、有长期服药史的研究对象Hp阳性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配偶和子女感染的Hp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居住地、吸烟史、饮酒史≥10年、慢性胃炎史、口臭症状、长期服药史作为因变量,将^(13)C-UBT结果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口臭症状、长期服药史与Hp感染阳性率密切相关。结论Hp检测阳性的患者家庭检测阳性率较高,尤其是父母双阳的家庭。有口臭症状、长期服药史是Hp检测阳性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感染 家庭 影响因素 回归分析
下载PDF
四君子合剂联合泮托拉唑治疗H.pylori阴性的胃溃疡96例 被引量:6
18
作者 熊健 《中国医药导刊》 2011年第7期1215-1216,共2页
目的:观察四君子合剂联合西药治疗H.pylori阴性的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2例GU各96例,治疗组采用四君子合剂联合西药泮托拉唑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西药泮托拉唑治疗。两组均治疗6周为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治愈为92.7%... 目的:观察四君子合剂联合西药治疗H.pylori阴性的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2例GU各96例,治疗组采用四君子合剂联合西药泮托拉唑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西药泮托拉唑治疗。两组均治疗6周为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治愈为92.7%,对照组的治愈率为7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四君子合剂联合泮托拉唑治疗Hp阴性胃溃疡有显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溃疡 h.pylori阴性 四君子 泮托拉唑
下载PDF
532例贲门部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孟灵梅 李渊 +4 位作者 丁士刚 周丽雅 金珠 崔荣丽 张贺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09-212,共4页
目的探讨胃贲门部增生性息肉的临床、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特征,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15年3月532例确诊为胃贲门部增生性息肉患者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贲门息肉最好发于齿状线处(378例,71%),组织来源主要... 目的探讨胃贲门部增生性息肉的临床、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特征,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15年3月532例确诊为胃贲门部增生性息肉患者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贲门息肉最好发于齿状线处(378例,71%),组织来源主要为胃柱状上皮(436例,82%)。仅16例(3%)息肉组织合并肠化生,8例(2%)合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0.2%)合并癌变。110例(21%)合并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大部分(277例,52%)合并糜烂性食管炎,14例(3%)合并Barrett食管。导致食管黏膜损伤最常见病因为胃食管反流病(330例,62%)。结论胃贲门部增生性息肉是黏膜对损伤的过度再生所致,可能与胃食管反流病及H.pylori感染有关。要注重病史以及内镜检查时注意观察息肉周围病变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息肉 增生性息肉 糜烂性食管炎 幽门螺杆菌感染
下载PDF
从三焦论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六维辨证观
20
作者 柳红良 董斐 谷晓红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7期1249-1255,共7页
六维辨证观强调从病因、病位、病期、病势、病理、病性六个不同维度对病证进行辨析,有利于中医临床思维的锻炼和形成。基于六维辨证观,可以更全面地认知从三焦论治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辨病因,应综合考虑H.py... 六维辨证观强调从病因、病位、病期、病势、病理、病性六个不同维度对病证进行辨析,有利于中医临床思维的锻炼和形成。基于六维辨证观,可以更全面地认知从三焦论治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辨病因,应综合考虑H.pylori致病因素的外感兼内伤属性,要注重三焦疾病“总在一经不移为辨”的病理特点;辨病性,应关注H.pylori作为病原微生物的致病规律,不能简单归结为湿热致病,其“粘附致炎”的病理属性需结合三焦气化的“通透性网状效应”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证型;辨病位,H.pylori留滞部位在中焦胃腑膜层,胃黏膜分布规则的集合小静脉是反映中焦气化“通透性网状效应”的重要标志;辨病理,H.pylori粘附致炎的病理产物以气滞、湿、热、虚、瘀多见,影响三焦气化功能而呈现气机阻滞、湿热中阻、虚瘀共存等不同的病理状态;辨病期,H.pylori感染造成三焦“通透性网状效应”变差,日久生变,毒瘀虚互结,从而衍变经典的Correa模式。临床应注重H.pylori的根治治疗与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共同处理策略;辨病势,根据H.pylori感染的不同阶段,注重对比正邪态势、病理因素态势的不同,叶天士针对“邪留三焦”提出的“分消上下之势”是很重要的治疗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焦理论 “通透性网状效应” 幽门螺杆菌感染 六维辨证观 抗生素替代疗法 分消上下法 方证规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