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利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安徽地区地壳厚度
被引量:
12
1
作者
洪德全
王行舟
+1 位作者
李军辉
倪四道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53-863,共11页
据安徽台网18个台站的远震波形资料,用频率域反褶积方法提取接收函数,由H-Kappa叠加方法反演得到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及平均波速比.研究结果显示,安徽地区地壳厚度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主要表现为:秦岭大别造山带地壳厚度...
据安徽台网18个台站的远震波形资料,用频率域反褶积方法提取接收函数,由H-Kappa叠加方法反演得到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及平均波速比.研究结果显示,安徽地区地壳厚度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主要表现为:秦岭大别造山带地壳厚度较厚,如佛子岭台下方地壳厚度达38km;皖南地区地壳厚度在34km左右;皖北平原地区地壳厚度基本都在30 ~ 32km,变化较小.分析认为,安徽地区地壳厚度分布和波速比分布与安徽省地质构造背景有很好的关联性.在波速比方面,除嘉山台、宿城台和六安台之外的其他15个台站下方波速比变化不大,为1.70 ~1.75.而处在秦岭大别造山带和华北平原地块交界处的六安台和宿城台以及位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西侧的郯庐带上的嘉山台,具有较高的波速比,分别为1.79、1.80和1.82.高波速比可能与台站下方深大断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h
-
kappa
叠加
地壳厚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鄂尔多斯地块西缘莫霍面起伏及泊松比分布
被引量:
7
2
作者
许英才
王琼
+3 位作者
曾宪伟
马禾青
许文俊
金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63-581,共19页
收集了鄂尔多斯地块西缘的21个宁夏区域地震台网台站和183个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台站记录到的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的远震P波资料,通过对其进行反褶积提取接收函数,并利用H-Kappa叠加方法计算了研究区内的莫霍面深度和泊松比。结...
收集了鄂尔多斯地块西缘的21个宁夏区域地震台网台站和183个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台站记录到的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的远震P波资料,通过对其进行反褶积提取接收函数,并利用H-Kappa叠加方法计算了研究区内的莫霍面深度和泊松比。结果表明:研究区的莫霍面深度在36—58 km范围内变化,大体呈南厚北薄、西厚东薄的特点,且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即以香山—天景山断裂为界,莫霍面在南北向呈现明显的起伏变化,该断裂以南的地壳增厚方式可能与青藏高原的水平挤压力所导致的上地壳重叠有关;贺兰山东麓断裂两侧的莫霍面深度落差明显,这可能是由于青藏高原东北缘NE向的挤压力以及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之间NW-SE向的拉张力共同作用所致。研究区的泊松比整体较高,其中鄂尔多斯地块的平均泊松比要高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平均泊松比,银川地堑内的高泊松比现象可能与黄河—灵武断裂为超壳断裂有关;研究区内的莫霍面深度与地表高程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说明其地壳均衡效应较好,而整个研究区内泊松比与莫霍面深度的线性关系并不明显。此外,本研究还进一步揭示了研究区内莫霍面深度与泊松比反相关最明显的两个区域,这种明显的反相关关系也表明,构造上的挤压力或拉张力更容易集中在长英质的弱岩层而使地壳增厚或减薄。综上进一步认为,从海原断裂至香山—天景山断裂这一区域及贺兰山东麓断裂两侧区域下方的地壳成分以长英质岩石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地块西缘
接收函数
h
-
kappa
叠加
莫霍面深度
泊松比
构造应力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太行山前断裂南部地区地壳厚度
被引量:
2
3
作者
陈睿
闫俊岗
+2 位作者
闫楷
万娜
张予川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5年第5期1-7,共7页
利用太行山前断裂南部地区宽频带数字化地震台站的远震体波记录,采用频率域反褶积方法提取接收函数,由H—Kappa叠加方法反演得到各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结果显示:1该区域地壳厚度分布为西部较厚,东部较薄,莫霍面呈小角度向西倾斜...
利用太行山前断裂南部地区宽频带数字化地震台站的远震体波记录,采用频率域反褶积方法提取接收函数,由H—Kappa叠加方法反演得到各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结果显示:1该区域地壳厚度分布为西部较厚,东部较薄,莫霍面呈小角度向西倾斜。西部长治盆地地壳厚度40.2 km,东部平原地区地壳较薄,厚度31.8 km,地壳变化落差约9 km;2在太行山与平原交接地带,特别是沿太行山弧形分布的主峰外缘,即一级夷平面和二级夷平面的分界线附近地壳厚度变化较快;3接收函数反演的地壳厚度与人工地震测深结果吻合,太行山隆起区地壳变厚,汤阴地堑地壳变薄,内黄隆起地壳变厚,表明深部莫霍面或上地幔的隆起、凹陷与地面起伏呈镜像对称;4区域内泊松比值变化不大,约0.23—0.27,表明该地区地下介质主要由中酸性岩组成,与较大范围的花岗岩分布有关,石英、长石含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h
—
kappa
叠加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龙门山断裂带与其邻区的莫霍面深度及波速比分布
被引量:
14
4
作者
龙锋
倪四道
闻学泽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38-446,共9页
利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邻近地区地震台站的远震波形记录,采用时间域迭代反褶积技术求取接收函数,并用H-Kappa叠加方法计算出各台站下方的莫霍面深度和波速比及其相应的误差。结果除了获得与前人研究大体相同的莫霍面深度分布轮廓外,还获...
利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邻近地区地震台站的远震波形记录,采用时间域迭代反褶积技术求取接收函数,并用H-Kappa叠加方法计算出各台站下方的莫霍面深度和波速比及其相应的误差。结果除了获得与前人研究大体相同的莫霍面深度分布轮廓外,还获得一些新的细节与认识:(1)莫霍面深度在四川盆地内为41~48km,在四川盆地西缘存在一个NNE向的"舌状"莫霍面隆起带,对应了龙门山逆冲构造带的前陆拗陷地带。(2)莫霍面深度从龙门山断裂带东缘的约42km向西很快增加到56km以上,形成一个总体展布为NE-NNE向的莫霍面深度的梯度带;该梯度带在龙门山断裂带北段和中段的走向大体与断裂带平行;然而,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地区,莫霍面深度梯度带展布转为NNE向,与断裂带走向呈15°~20°的交角,且梯度显著增高。(3)龙门山断裂带及青藏高原一侧各台站之下的莫霍面深度误差较大,可能与那里较复杂的地壳-幔结构、构造有关。(4)波速比的空间差异不明显,初步认为四川盆地一侧和青藏高原一侧的中-高波速比异常可能分别与台站下方存在含水沉积层以及壳内低速层(或通道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接收函数
h
-
kappa
叠加方法
莫霍面深度
波速比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用H-Kappa方法反演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邻区的莫霍面深度及波速比分布
被引量:
1
5
作者
江晓涛
程先琼
+1 位作者
宋文杰
王成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12-17,共6页
利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邻近地区地震台站的远震波形记录,采用时间域迭代反褶积技术求取接收函数,并用多次反射波能量扫描求极大值和波形叠加反演的方法(H-Kappa方法)计算出台站下方的莫霍面深度和波速比。结果显示:莫霍面位于扬子地台西...
利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邻近地区地震台站的远震波形记录,采用时间域迭代反褶积技术求取接收函数,并用多次反射波能量扫描求极大值和波形叠加反演的方法(H-Kappa方法)计算出台站下方的莫霍面深度和波速比。结果显示:莫霍面位于扬子地台西缘部分向西侧倾斜缓降,深度在40~48 km变化,地壳平均波速比值为1.81;都江堰、汶川、耿达一带处在龙门山推覆体范围之内的莫霍面起伏变化不大,深度在45 km左右,地壳平均波速比值为1.707 5;龙门山断裂带西侧的松潘—甘孜地块的平均地壳波速比为1.76,莫霍面深度南面部分比北面深约10 km,呈南深北浅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接收函数法
h
-
kappa
叠加方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利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安徽地区地壳厚度
被引量:
12
1
作者
洪德全
王行舟
李军辉
倪四道
机构
安徽省地震局
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出处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53-863,共11页
基金
安徽省地震局基金(20120705)资助
文摘
据安徽台网18个台站的远震波形资料,用频率域反褶积方法提取接收函数,由H-Kappa叠加方法反演得到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及平均波速比.研究结果显示,安徽地区地壳厚度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主要表现为:秦岭大别造山带地壳厚度较厚,如佛子岭台下方地壳厚度达38km;皖南地区地壳厚度在34km左右;皖北平原地区地壳厚度基本都在30 ~ 32km,变化较小.分析认为,安徽地区地壳厚度分布和波速比分布与安徽省地质构造背景有很好的关联性.在波速比方面,除嘉山台、宿城台和六安台之外的其他15个台站下方波速比变化不大,为1.70 ~1.75.而处在秦岭大别造山带和华北平原地块交界处的六安台和宿城台以及位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西侧的郯庐带上的嘉山台,具有较高的波速比,分别为1.79、1.80和1.82.高波速比可能与台站下方深大断裂有关.
关键词
接收函数
h
-
kappa
叠加
地壳厚度
Keywords
receiver
function
crustal
t
h
ickness
h
-
kappa
stacking
分类号
P315.61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鄂尔多斯地块西缘莫霍面起伏及泊松比分布
被引量:
7
2
作者
许英才
王琼
曾宪伟
马禾青
许文俊
金涛
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出处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63-581,共19页
基金
宁夏发改委西部开发重点项目“宁夏重大自然灾害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前期研究”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201308011)
宁夏地震科研基金(NX201803)联合资助
文摘
收集了鄂尔多斯地块西缘的21个宁夏区域地震台网台站和183个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台站记录到的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的远震P波资料,通过对其进行反褶积提取接收函数,并利用H-Kappa叠加方法计算了研究区内的莫霍面深度和泊松比。结果表明:研究区的莫霍面深度在36—58 km范围内变化,大体呈南厚北薄、西厚东薄的特点,且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即以香山—天景山断裂为界,莫霍面在南北向呈现明显的起伏变化,该断裂以南的地壳增厚方式可能与青藏高原的水平挤压力所导致的上地壳重叠有关;贺兰山东麓断裂两侧的莫霍面深度落差明显,这可能是由于青藏高原东北缘NE向的挤压力以及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之间NW-SE向的拉张力共同作用所致。研究区的泊松比整体较高,其中鄂尔多斯地块的平均泊松比要高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平均泊松比,银川地堑内的高泊松比现象可能与黄河—灵武断裂为超壳断裂有关;研究区内的莫霍面深度与地表高程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说明其地壳均衡效应较好,而整个研究区内泊松比与莫霍面深度的线性关系并不明显。此外,本研究还进一步揭示了研究区内莫霍面深度与泊松比反相关最明显的两个区域,这种明显的反相关关系也表明,构造上的挤压力或拉张力更容易集中在长英质的弱岩层而使地壳增厚或减薄。综上进一步认为,从海原断裂至香山—天景山断裂这一区域及贺兰山东麓断裂两侧区域下方的地壳成分以长英质岩石为主。
关键词
鄂尔多斯地块西缘
接收函数
h
-
kappa
叠加
莫霍面深度
泊松比
构造应力
Keywords
western
edge
of
Ordos
block
receiver
function
h
-
kappa
stacking
Mo
h
o
dept
h
Poisson’s
ratio
tectonic
stress
分类号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太行山前断裂南部地区地壳厚度
被引量:
2
3
作者
陈睿
闫俊岗
闫楷
万娜
张予川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河南省地震局
邯郸中心地震台
出处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5年第5期1-7,共7页
基金
河南省地震局2014年科研基金资助
文摘
利用太行山前断裂南部地区宽频带数字化地震台站的远震体波记录,采用频率域反褶积方法提取接收函数,由H—Kappa叠加方法反演得到各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结果显示:1该区域地壳厚度分布为西部较厚,东部较薄,莫霍面呈小角度向西倾斜。西部长治盆地地壳厚度40.2 km,东部平原地区地壳较薄,厚度31.8 km,地壳变化落差约9 km;2在太行山与平原交接地带,特别是沿太行山弧形分布的主峰外缘,即一级夷平面和二级夷平面的分界线附近地壳厚度变化较快;3接收函数反演的地壳厚度与人工地震测深结果吻合,太行山隆起区地壳变厚,汤阴地堑地壳变薄,内黄隆起地壳变厚,表明深部莫霍面或上地幔的隆起、凹陷与地面起伏呈镜像对称;4区域内泊松比值变化不大,约0.23—0.27,表明该地区地下介质主要由中酸性岩组成,与较大范围的花岗岩分布有关,石英、长石含量高。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h
—
kappa
叠加
Keywords
receiver
function
crustal
structure
h
-
kappa
stacking
分类号
P315.7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龙门山断裂带与其邻区的莫霍面深度及波速比分布
被引量:
14
4
作者
龙锋
倪四道
闻学泽
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四川省地震局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出处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38-446,共9页
基金
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编号:LED2008B01)
中国地震局M7工作专项联合资助
文摘
利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邻近地区地震台站的远震波形记录,采用时间域迭代反褶积技术求取接收函数,并用H-Kappa叠加方法计算出各台站下方的莫霍面深度和波速比及其相应的误差。结果除了获得与前人研究大体相同的莫霍面深度分布轮廓外,还获得一些新的细节与认识:(1)莫霍面深度在四川盆地内为41~48km,在四川盆地西缘存在一个NNE向的"舌状"莫霍面隆起带,对应了龙门山逆冲构造带的前陆拗陷地带。(2)莫霍面深度从龙门山断裂带东缘的约42km向西很快增加到56km以上,形成一个总体展布为NE-NNE向的莫霍面深度的梯度带;该梯度带在龙门山断裂带北段和中段的走向大体与断裂带平行;然而,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地区,莫霍面深度梯度带展布转为NNE向,与断裂带走向呈15°~20°的交角,且梯度显著增高。(3)龙门山断裂带及青藏高原一侧各台站之下的莫霍面深度误差较大,可能与那里较复杂的地壳-幔结构、构造有关。(4)波速比的空间差异不明显,初步认为四川盆地一侧和青藏高原一侧的中-高波速比异常可能分别与台站下方存在含水沉积层以及壳内低速层(或通道流)有关。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接收函数
h
-
kappa
叠加方法
莫霍面深度
波速比
Keywords
Longmens
h
an
fault
zone
receiver
function
h
-
kappa
stacking
met
h
od
Mo
h
o
dept
h
wave-velocity
ratio
分类号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P315.63 [天文地球—固体地球物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用H-Kappa方法反演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邻区的莫霍面深度及波速比分布
被引量:
1
5
作者
江晓涛
程先琼
宋文杰
王成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出处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12-17,共6页
文摘
利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邻近地区地震台站的远震波形记录,采用时间域迭代反褶积技术求取接收函数,并用多次反射波能量扫描求极大值和波形叠加反演的方法(H-Kappa方法)计算出台站下方的莫霍面深度和波速比。结果显示:莫霍面位于扬子地台西缘部分向西侧倾斜缓降,深度在40~48 km变化,地壳平均波速比值为1.81;都江堰、汶川、耿达一带处在龙门山推覆体范围之内的莫霍面起伏变化不大,深度在45 km左右,地壳平均波速比值为1.707 5;龙门山断裂带西侧的松潘—甘孜地块的平均地壳波速比为1.76,莫霍面深度南面部分比北面深约10 km,呈南深北浅状。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接收函数法
h
-
kappa
叠加方法
Keywords
Longmens
h
an
fault
zone
receive
function
h
-
kappa
stacking
met
h
od
分类号
P315.3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利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安徽地区地壳厚度
洪德全
王行舟
李军辉
倪四道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
1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鄂尔多斯地块西缘莫霍面起伏及泊松比分布
许英才
王琼
曾宪伟
马禾青
许文俊
金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太行山前断裂南部地区地壳厚度
陈睿
闫俊岗
闫楷
万娜
张予川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5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龙门山断裂带与其邻区的莫霍面深度及波速比分布
龙锋
倪四道
闻学泽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1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用H-Kappa方法反演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邻区的莫霍面深度及波速比分布
江晓涛
程先琼
宋文杰
王成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