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千年尺度气候变率的研究 被引量:29
1
作者 王绍武 谢志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43-153,共11页
2 0世纪后期 ,千年 (ka)尺度气候变率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格陵兰冰芯及深海沉积证明 ,在末次冰期中普遍存在平均周期为 1 5ka的循环 ,有人认为全新世也存在这种循环 ,小冰期就是最近一个循环的冷期。 (2 ... 2 0世纪后期 ,千年 (ka)尺度气候变率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格陵兰冰芯及深海沉积证明 ,在末次冰期中普遍存在平均周期为 1 5ka的循环 ,有人认为全新世也存在这种循环 ,小冰期就是最近一个循环的冷期。 (2 )每个循环由 1个相对暖期 (间冰阶 )及 1个冷期(冰阶 )组成 ,称为Dansgaard/Oeshger循环 (D/O循环 )。 (3)连续几个D/O循环的冰阶气温愈来愈低 ,海因里希事件 (H事件 )就发生在最冷的冰阶之后。 (4 )自 15kaBP到 6 8kaBP共确定出 6次H事件 ,分别称为H1…H6,有的作者认为新仙女木事件 (YD)与H事件形成机制近似 ,可以称为H0 。 (5 )D/O循环与H事件的成因 ,目前尚无定论。但热盐环流 (THC)变化的学说得到了较多作者的承认。这个学说认为 :北大西洋北部的大量融冰使海面为冷的淡水控制 ,影响了大传送带中海水的下沉 ,从而削弱了深水的形成。北大西洋THC减弱 ,使向北输送的热量减少 ,使北大西洋气候更寒冷。一旦深水形成再次增加 ,完成一个D/O循环。H事件形成的机制与之类似 ,不过过程变化更为激烈。 (6 )这样 ,THC有 3种模态 :现代模 (北大西洋有两个泵 )、冰阶模 (一个泵 ) ,及H事件 (无泵 )。 (7)海洋环流模式已经对THC的变化及模态之间的转换进行了模拟 ,至少在一定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年尺度 气候变率 D/O循环 h事件 热盐环流 全新世
下载PDF
“H&M事件”背景下新疆棉花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边之怡 许华 苗志娟 《中国棉花加工》 2021年第5期8-10,共3页
“H&M”抵制新疆棉花事件迅速发酵,引起全社会的强烈反响,同时也反映出西方国家对我国长期以来强烈的打压态度。新疆棉花质量上乘,种植条件优越;“一带一路”倡议及目标价格补贴政策使新疆棉花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但也存在产业附加... “H&M”抵制新疆棉花事件迅速发酵,引起全社会的强烈反响,同时也反映出西方国家对我国长期以来强烈的打压态度。新疆棉花质量上乘,种植条件优越;“一带一路”倡议及目标价格补贴政策使新疆棉花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但也存在产业附加值低、产业链过长、产不对需等问题。基于上述问题,建议政府进一步推进棉花价格补贴政策,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棉花产业融合,提升产业链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M事件 疆棉产业 SWOT分析 目标价格补贴
下载PDF
石笋记录的东亚季风气候H_1事件突变性特征 被引量:34
3
作者 汪永进 刘殿兵 +4 位作者 吴金全 吴江滢 汪永进 蔡演军 H.Cheng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7-233,共7页
据TIMS-U系测年和年纹层计数,建立了南京汤山葫芦洞一支石笋年际分辨率时间标尺(纹层计数年17451~14417aBP).石笋高分辨率氧同位素曲线揭示末次盛冰期东亚季风气候十年至百年尺度高频气温振荡特征,从中识别出响应于北大西洋最后一个H... 据TIMS-U系测年和年纹层计数,建立了南京汤山葫芦洞一支石笋年际分辨率时间标尺(纹层计数年17451~14417aBP).石笋高分辨率氧同位素曲线揭示末次盛冰期东亚季风气候十年至百年尺度高频气温振荡特征,从中识别出响应于北大西洋最后一个Heinrich(H1)事件的特强寒冷事件.该事件开始于16140±100aBP,并在此后36年内降温7~8℃.研究表明,事件所呈现的突发性降温形式以及跌宕式回暖过程(事件内部有10个冷暖旋回,并持续793a)主要受北半球中纬地区日辐照能背景、北大西洋冰漂碎屑带的扩张以及低纬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化诸因素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 东亚季风气候 h1事件 突变性
原文传递
末次冰消期亚洲季风强度变化的黄土高原西部万象洞石笋灰度记录 被引量:23
4
作者 张德忠 白益军 +2 位作者 桑文翠 张平中 程海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91-799,共9页
基于对石笋扫描图像灰度值的提取和10个^(230)Th年代数据,建立了末次冰消期万象洞石笋灰度变化时间序列。在17.6~12.8kaB P.期间,石笋灰度值在千年-亚千年尺度上呈现出明显的9次增大(峰)和9次减小(谷)交替变化的特征。对比分析发现,万... 基于对石笋扫描图像灰度值的提取和10个^(230)Th年代数据,建立了末次冰消期万象洞石笋灰度变化时间序列。在17.6~12.8kaB P.期间,石笋灰度值在千年-亚千年尺度上呈现出明显的9次增大(峰)和9次减小(谷)交替变化的特征。对比分析发现,万象洞石笋灰度与密度指数在高频变化上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石笋灰度值的减小对应于密度的增大和葫芦洞石笋δ^(18)O值的偏正,指示在末次冰消期期间石笋灰度与密度的变化同时记录了亚洲季风强度的变化。季风的强烈衰退导致环境温度突然降低,洞穴滴水碳酸氢钙过饱和度的升高,形成晶型规则且排列整齐的方解石晶体,使得石笋透光性增强而反射光能力降低,灰度值减小;反之亦然。Heinrich-1冷旋回期间,万象洞石笋灰度值的逐渐增大与季风强烈衰退造成降水减少和植被恶化使得杂质含量增加有关。同时末次冰消期万象洞石笋灰度记录的千年-亚千年尺度上亚洲季风强度的变化与高北纬气候存在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象洞 石笋灰度 末次冰消期 亚洲季风 h1事件
下载PDF
石笋记录的西南地区MIS4阶段夏季风的演化 被引量:18
5
作者 孙喜利 杨勋林 +3 位作者 史志超 崔古月 方默勤 王宝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70-1380,共11页
基于重庆市丰都县羊子洞石笋Y-02的12个230Th年龄和503个氧同位素数据重建了中国西南地区60~73ka B.P.时段夏季风的演化历史。Y-02的δ18O记录显示中国季风区D/O18、D/O19a和D/O19共3个千年尺度夏季风增强事件与格陵兰间冰阶(GIS)18~1... 基于重庆市丰都县羊子洞石笋Y-02的12个230Th年龄和503个氧同位素数据重建了中国西南地区60~73ka B.P.时段夏季风的演化历史。Y-02的δ18O记录显示中国季风区D/O18、D/O19a和D/O19共3个千年尺度夏季风增强事件与格陵兰间冰阶(GIS)18~19相对应。此外,Y-02记录显示:紧接着D/O18事件以后,夏季风强度突然减弱,而此时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正经历着明显的降温过程。Y-02记录捕捉到的这次东亚夏季风突然且短暂的一次减弱过程,可能是H6事件或者是H6事件季风最弱的时段。Y-02的δ18O记录显示,D/O18事件是一次较强烈的千年尺度季风增强事件,持续时间近千年,而D/O19事件在持续时间和强度上不如D/O18事件,这不同于格陵兰冰芯记录。中国季风区气候变化与格陵兰地区存在着如此紧密的联系进一步支持:东亚夏季风演化受到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但是对具体的气候事件响应可能存在不同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MIS 4 D/O循环 h6事件 三峡库区
原文传递
重庆新崖洞XY2石笋δ^(18)O记录的57~70kaBP古气候变化及其对D-O和H事件的反映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廷勇 袁道先 +7 位作者 李红春 杨琰 王建力 王昕亚 李俊云 覃嘉铭 张美良 林玉石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98-803,共6页
重庆新崖洞XY2石笋57~70kaBP之间的高分辨率δ18O记录在相当于冰芯记录中的D-O18暖事件时期,复现了冰芯记录中的“缓慢变冷,快速变暖”的气候转换特征.δ18O在59和64kaBP分别有极小值,反映气候相对暖湿,夏季风较强;而在60kaBP有极大值,... 重庆新崖洞XY2石笋57~70kaBP之间的高分辨率δ18O记录在相当于冰芯记录中的D-O18暖事件时期,复现了冰芯记录中的“缓慢变冷,快速变暖”的气候转换特征.δ18O在59和64kaBP分别有极小值,反映气候相对暖湿,夏季风较强;而在60kaBP有极大值,夏季风较弱.它们分别对应于北半球高纬度记录中的Dansgaard-Oeschger(D-O)17至18暖事件以及Heinrich6(H6)冷事件.这与葫芦洞(Hulu)MSL石笋的记录相当一致,但是两者与董歌洞(Dongge)D4石笋的记录差异较大.这说明石笋δ18O记录在反映夏季风变化时,空间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差别.要取得中国东部夏季风变化的整个格局,多地点多记录的研究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此外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不同的是,高分辨率石笋δ18O记录均显示在MOIS4的最冷时期(64~65kaBP)中国东部地区的气候对应于D-O18暖事件,说明海陆相的气候变化是有差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新崖洞 石笋 Δ^18O D-O暖事件 h6冷事件 MOIS4
原文传递
A quick cooling event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responding to Heinrich Event 1: Evidence from stalagmite δ^(18)O records 被引量:14
7
作者 汪永进 吴金全 +2 位作者 蔡演军 吴江滢 刘殿兵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2年第1期88-96,共9页
Based on TIMS U-series dating results and annual band counting method, an annual-resolution time scale from 17450 to 14420 aBP has been established for a stalagmite from the Hulu Cave at Tangshan, Nanjing. A high-reso... Based on TIMS U-series dating results and annual band counting method, an annual-resolution time scale from 17450 to 14420 aBP has been established for a stalagmite from the Hulu Cave at Tangshan, Nanjing. A high-resolution oxygen isotopic record reveals decadral-centural oscillations in air temperature in the East Asian monsoon climate area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The most conspicuous feature in the oxygen isotopic record in the period is the particular cold event synchronized with the last Heinrich event (H1) in the northern Atlantic deep-sea records. This particular cold event, beginning at 16140 ± 100 aBP, shows a rapid cooling down with a magnitude of 7–8°C in air temperature within 36 years. Furthermore, δ18O record demonstrates that the event lasted 790 years with gradually warming tendency (10 cycles of air temperature oscillations) after the remarkable cooling down. We believed that this unique pattern of event recorded in the stalagmite δ8O might be controlled by various factors including changes of insolation at mid-latitude Northern Hemisphere, the southern extend of the last ice-rafted event in the North Atlantic and changes of the Equatorial Pacif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1 event internal oscillations cave stalagmite oxygen isotope NANJING
原文传递
石笋记录的印度季风Heinrich 2事件结束过程 被引量:8
8
作者 董西瑀 程海 +8 位作者 Kathayat Gayatri 张帆 李瀚瑛 张海伟 赵景耀 宁有丰 李向磊 成星 曲晓丽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78-893,共16页
H2事件是发生于末次冰盛期的一次显著的气候突变事件,对理解千年气候事件和内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具有高精度和精确定年的H2事件气候记录依然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H2事件起止时间、内部细节和触发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本... H2事件是发生于末次冰盛期的一次显著的气候突变事件,对理解千年气候事件和内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具有高精度和精确定年的H2事件气候记录依然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H2事件起止时间、内部细节和触发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基于印度东北部乞拉朋齐洞(Cherrapunji Cave)具有年纹层的石笋CHE-2 (总长940 mm)的21个U-Th年代、 2701条纹层的计数和259个δ18O数据,重建了25. 50~24. 76 ka B. P.和24. 38~22. 42 ka B. P.(99. 5~437. 0 mm样品段)期间石笋δ18O的高分辨率(24. 38~23. 08 ka B. P.时段平均分辨率8年,其他时段平均分辨率14年)、精确时间序列,刻画了印度东北部地区H2事件的结束过程和精细结构.研究表明,乞拉朋齐洞石笋记录的H2事件结束时段为 24. 280±0. 028~23. 436±0. 028 ka B. P.,共持续 844±3年,振幅约为1. 9‰,事件发生时间在误差范围内与东亚季风区石笋记录和格陵兰冰芯记录同步,在此期间,δ18O记录呈现了两次负偏过程(24. 28~24. 17 ka B. P.和23. 90~23. 44 ka B. P.)和一段相对稳定过程(24. 17~23. 90 ka B. P.),叠加了多个百年-十年际尺度的气候振荡.本研究得到的高分辨率δ18O精确时间序列对于改善气候模型和检验气候事件假说有一定意义.从亚洲季风区与高纬地区同时段H2事件记录的对比来看,其发生机制可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淡水注入北大西洋导致AMOC减弱,北高纬温度降低,推动ITCZ南移;北高纬温度变化的信号通过西风带和蒙古冷高压传递到亚洲季风区,从而影响亚洲夏季风;2)H2事件结束过程可能受到南极缓慢变暖的影响;3)低纬和青藏高原的变化也可能对H2事件产生复杂的影响.这些依然有待更多的高分辨率记录和气候模拟结果的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2事件 亚洲季风 乞拉朋齐洞 年纹层石笋
原文传递
末次冰期亚洲季风事件对南北高纬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6
9
作者 周学琴 陈仕涛 +3 位作者 王真军 杨少华 汪永进 邵庆丰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64-876,共13页
末次冰期千年尺度亚洲季风事件与南北高纬度气候变化的关联一直是第四纪古气候领域中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湖北省落水洞长830 mm的LS23石笋15个230Th年龄和830个 δ^18O数据,重建了28.7~22.2 ka B.P.和87.0~82.9 ka B.P.两个时段内平均... 末次冰期千年尺度亚洲季风事件与南北高纬度气候变化的关联一直是第四纪古气候领域中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湖北省落水洞长830 mm的LS23石笋15个230Th年龄和830个 δ^18O数据,重建了28.7~22.2 ka B.P.和87.0~82.9 ka B.P.两个时段内平均分辨率分别为20 a和15 a的亚洲季风变化序列.石笋LS23记录的24.7~23.4 ka B.P.期间的千年尺度亚洲弱季风事件,对应于H2事件(Heinrich 2 Event)和南极暖事件2(Antarctic Isotope Maximum 2,简称AIM2事件).该弱季风事件在24.7~23.4 ka B.P.期间呈缓慢开始、缓慢结束的"V"型结构演化模式,与南极对应暖事件的转型特征基本一致,而与北高纬H2事件呈快速开始、 快速结束的"U"型结构明显不同,表明此时亚洲季风主要受到南高纬气候变化的影响.在84.9~84.8 ka B.P.期间,亚洲季风快速增强,对应于格陵兰冰芯记录的DO21事件(Dansgaard-Oeschger 21 Event)的开始阶段.特别重要的是,在石笋 δ^18O序列中识别出和格陵兰冰芯记录一致的PE事件(Precursor-type Peak Event),这是在南极温度变化中难以发现的,说明此时亚洲季风变化可能主要由北高纬触发.由此推断,末次冰期千年尺度亚洲季风事件与南、北高纬气候的联系受气候背景的影响,冰期(比如H2事件所处的MIS 2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2,深海同位素2阶段))季风强度变化主要受到南高纬温度的控制,而间冰期(比如DO21事件所处的MIS 5a阶段)主要受到北高纬的触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季风 h2事件 DO21事件 高纬气候变化 不同气候背景
原文传递
黔西南石笋记录MIS3/2阶段百年尺度季风演变和H事件特征 被引量:6
10
作者 赵侃 汪永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1-128,共8页
基于黔西南雾露洞石笋(Wu32)12个230 Th年龄和371个氧同位素分析,获得了末次冰期29~20.8kaBP分辨率约20年的亚洲夏季风演变序列。该石笋δ18 O时间序列与南京葫芦洞记录在重叠时段基本一致,更为详细地记录了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向2阶段(M... 基于黔西南雾露洞石笋(Wu32)12个230 Th年龄和371个氧同位素分析,获得了末次冰期29~20.8kaBP分辨率约20年的亚洲夏季风演变序列。该石笋δ18 O时间序列与南京葫芦洞记录在重叠时段基本一致,更为详细地记录了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向2阶段(MIS3/2)转换时期亚洲夏季风强度的变化过程。MIS3/2转换期季风强度伴随北半球太阳辐射强度变化,呈逐步减弱趋势,并在此趋势上叠加了数个千年至百年尺度事件。其中弱夏季风事件与格陵兰粉尘浓度增加相对应,表明大气环流对气候信号的全球快速传输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指示末次冰期亚洲夏季风和冬季风在千年至百年尺度上存在反相位关系。石笋δ18 O值在24.2和25.7kaBP左右明显正偏,振幅达1.5‰,指示两次显著的弱夏季风事件,对应于北大西洋冰漂碎屑事件H2的双峰结构。这一结构特征和末次冰消期H1事件一致,说明H1和H2事件可能受控于共同的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 亚洲季风 h2事件 MIS3/2阶段
下载PDF
黄土高原西部石笋记录的H2事件特征 被引量:5
11
作者 吴秀平 吴锦奎 +4 位作者 侯典炯 丁明虎 孙维君 桑文翠 刘伟刚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71-481,共11页
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的甘肃武都万象洞位于现代夏季风的边缘区,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通过洞内一支石笋WX40D的6个高精度TIMS-U系定年数据和616个样品的氧同位素测定,建立了28.3~23.0kaB.P.,分辨率约为10年的亚洲季风气候变化序列.... 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的甘肃武都万象洞位于现代夏季风的边缘区,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通过洞内一支石笋WX40D的6个高精度TIMS-U系定年数据和616个样品的氧同位素测定,建立了28.3~23.0kaB.P.,分辨率约为10年的亚洲季风气候变化序列.石笋δ18O记录揭示Marine Isotope Stage2(MIS2)早期东亚季风气候具有10~100a尺度高频震荡特征,从中识别出北大西洋Heinrich2(H2)特强冷事件,且记录显示该事件开始于24.6kaB.P.,呈突发式降温之后持续跌宕式降温变化.对比研究发现,万象洞石笋δ18O记录H2事件与葫芦洞、天鹅洞的石笋记录有差别,但是与湖南金滩湾洞穴石笋δ18O记录、33°N太阳辐射强度以及极地GRIP冰心记录变化趋势一致,表明季风边缘区气候变化主要受北半球中纬度太阳辐射能背景、北大西洋冰漂碎屑带的扩张以及低纬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化等因素的控制,同时万象洞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区域气候更易受到与极地气候有密切联系的亚洲冬季风和西风环流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象洞 石笋 氧同位素 h2事件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末次冰期山西洪洞高分辨率粒度和磁化率记录的H5事件及其气候演化意义 被引量:5
12
作者 卫蕾华 蒋汉朝 +3 位作者 何宏林 徐岳仁 高伟 魏占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93-202,共10页
源于北大西洋的末次冰期千年尺度波动的Heinrich事件在东亚地区不同气候记录中得到较为广泛的识别。但是,哪一次事件对东亚乃至北半球影响最显著还不清楚。山西临汾盆地作为中国东部的山间盆地保存了较为广泛的黄土沉积。本次研究对山... 源于北大西洋的末次冰期千年尺度波动的Heinrich事件在东亚地区不同气候记录中得到较为广泛的识别。但是,哪一次事件对东亚乃至北半球影响最显著还不清楚。山西临汾盆地作为中国东部的山间盆地保存了较为广泛的黄土沉积。本次研究对山西洪洞县洞峪沟剖面末次冰期厚10.5m的黄土进行光释光测年,0.5cm间距的粒度测量、磁化率测量。结果显示,该剖面跨越67.7~13.0ka,粒度和磁化率记录所反映的气候特征可以以H5事件(47.3ka)为分界点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中,早期(67.7~47.3ka)粗粉砂(20~63μm)和砂含量(>63μm)整体较低而磁化率较高,反映该时期亚洲冬季风较弱而夏季风较强;晚期(47.3~13.0ka)粗粉砂含量和砂含量整体较高而磁化率较低,反映该时期亚洲冬季风明显增强而夏季风明显减弱。山西洪洞以H5事件(约47.3ka)为分界点的末次冰期气候演化模式在东亚、东地中海乃至北美均可以对比,可能是北极地区冰量在这一时期得到显著发展,导致东亚乃至北半球气候向寒冷方向发生显著变化。这一认识对理解东亚MIS3气候演化趋势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磁化率 光释光测年 黄土 h5事件 临汾盆地
下载PDF
福建仙云洞石笋记录的Heinrich 1事件突变特征 被引量:4
13
作者 崔梦月 肖海燕 +3 位作者 孙晓双 洪晖 姜修洋 蔡炳贵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6期3078-3088,共11页
Heinrich 1事件(H1事件)是末次冰期一系列冰漂碎屑事件中最为突出的寒冷事件.本文基于闽西连城县仙云洞石笋(编号:XYⅣ-3)8个^(230)Th年龄和256个氧同位素结果,获得了16.8~15.2 ka BP期间平均分辨率达7 a的东亚夏季风演变序列.该石笋氧... Heinrich 1事件(H1事件)是末次冰期一系列冰漂碎屑事件中最为突出的寒冷事件.本文基于闽西连城县仙云洞石笋(编号:XYⅣ-3)8个^(230)Th年龄和256个氧同位素结果,获得了16.8~15.2 ka BP期间平均分辨率达7 a的东亚夏季风演变序列.该石笋氧同位素记录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在16.3~16.1 ka BP时段出现两个阶段的偏正过程,振幅达1.8‰,指示了一次显著的弱季风事件突变过程,对应于北大西洋显著的H1事件.与具有年层时标的南京葫芦洞和神农架青天洞石笋记录对比发现,尽管在定年误差范围内3个洞穴的石笋记录都捕捉到了H1事件的这次突变过程,但我国东南仙云洞记录的H1突变过程的时间(~260 a)明显比长江中下游的青天洞(18 a)和葫芦洞(19 a)长得多,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响应.分析表明,在北半球突变事件诱发后,热带西太平洋的海气过程有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异响应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1事件 石笋 东亚季风 仙云洞
原文传递
闽西仙云洞石笋记录的Heinrich2事件年龄及亚旋回特征 被引量:4
14
作者 车印平 肖海燕 +2 位作者 崔梦月 姜修洋 蔡炳贵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39-1147,共9页
选取福建西部仙云洞石笋(XYⅢ-28),通过利用U系定年和氧碳同位素测试方法分别对9个U/Th年龄和301个氧同位素样品进行分析,从而建立了26.33~22.98 kyr B.P.期间平均分辨率为11 yr的东亚夏季风演化序列。该石笋记录最显著的特征是在24.09... 选取福建西部仙云洞石笋(XYⅢ-28),通过利用U系定年和氧碳同位素测试方法分别对9个U/Th年龄和301个氧同位素样品进行分析,从而建立了26.33~22.98 kyr B.P.期间平均分辨率为11 yr的东亚夏季风演化序列。该石笋记录最显著的特征是在24.09~23.39 kyr B.P.时段内δ^(18)O偏正,振幅为0.7‰,对应于北大西洋显著的Heinrich2(H2)突变事件。根据主要变化过程中间点的位置可以标定H2事件的起止时间分别为24.09±0.06 kyr B.P.、23.39±0.07 kyr B.P.。XYⅢ-28石笋记录的H2事件内部呈现出明显的百年至十年际尺度的"两谷一峰"结构的亚旋回特征。这种百年至十年际尺度的亚旋回事件在H1事件、新仙女木事件以及小冰期等内部同样存在,表明这些千年尺度极端变冷事件内部气候也是不稳定的,可能受控于相同的驱动因素。仙云洞石笋记录与高低纬古气候记录对比发现,南北半球呈现反相位关系,即"see-saw"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2事件 石笋记录 东亚季风 仙云洞 亚旋回
下载PDF
MIS3以来黄土高原东南部石笋阶段性沉积记录的夏季风演化 被引量:3
15
作者 董进国 董梦彩 +1 位作者 熬贵福 黄姜楠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1-177,共7页
基于山西龙洞8个铀钍年代和100个氧同位素数据(δ^(18 )O)重建了深海氧同位素(MIS)3阶段以来东亚夏季风演化历史。石笋L8沉积并不连续,主要生长在58.0~54.5,27.1~18.0和6.8~3.9kaBP 3个阶段。不同于季风边缘区其他洞穴记录,石笋δ^(18 )... 基于山西龙洞8个铀钍年代和100个氧同位素数据(δ^(18 )O)重建了深海氧同位素(MIS)3阶段以来东亚夏季风演化历史。石笋L8沉积并不连续,主要生长在58.0~54.5,27.1~18.0和6.8~3.9kaBP 3个阶段。不同于季风边缘区其他洞穴记录,石笋δ^(18 )O值在24.5kaBP突然增加1‰,表明MIS2早期内陆地区经历了一次显著的弱季风过程,可能响应于北大西洋Heinrich 2事件。石笋δ^(18 )O序列伴随着轨道尺度太阳辐射的变化,晚全新世δ^(18 )O值持续偏重意味着低纬热带辐合带逐步南移,导致北方地区夏季风降水持续减少。Dansgaard-Oeschger(D-O)15事件具有明显的双峰结构,与格陵兰冰心记录的亚千年尺度温度波动几乎同步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石笋 DO 15事件 h2事件
下载PDF
新仙女木事件内部百年尺度弱季风事件的龙腑宫洞石笋记录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璐瑶 赵侃 +3 位作者 黄伟 张伟宏 邵庆丰 汪永进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4-143,共10页
基于湖北省神农架龙腑宫洞一支石笋(LFG21)7个U/Th年龄和461组氧、碳同位素数据,建立了末次冰消期12.42~10.53 ka B.P.平均分辨率达3 a的亚洲夏季风强度演化序列.LFG21石笋δ^(18)O详细记录了新仙女木事件(YD)期间的季风突变细节,揭示... 基于湖北省神农架龙腑宫洞一支石笋(LFG21)7个U/Th年龄和461组氧、碳同位素数据,建立了末次冰消期12.42~10.53 ka B.P.平均分辨率达3 a的亚洲夏季风强度演化序列.LFG21石笋δ^(18)O详细记录了新仙女木事件(YD)期间的季风突变细节,揭示了YD事件内部的不稳定性.在YD事件结构特征和转型模式上,石笋记录与格陵兰冰芯δ^(18)O记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支持北高纬驱动机制以及高低纬之间的气候联系.其中,在~11.71 ka B.P.氧、碳同位素明显正偏,δ^(18)O从-8.6‰快速正偏至-7.9‰,δ^(13)C从-7.4‰快速正偏至-6.0‰,指示YD内部存在百年尺度的弱季风事件,持续时间为~200 a.这些特征与南京葫芦洞石笋δ^(18)O记录H1事件的内部结构和转型特征十分相似,暗示两者很可能受到同一驱动机制的影响.通过高、低纬地质资料的对比研究和波谱分析,本文认为YD内部百年尺度季风突变事件可能与热带大洋水汽输送变化导致的亚洲季风区水文循环异常以及太阳活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 YD事件 弱季风事件 h1事件
下载PDF
陕西地洞河高分辨率石笋记录的DO18季风增强事件 被引量:1
17
作者 翟秀敏 孔兴功 +4 位作者 张远海 张敬伟 王权 邵庆丰 张振球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86-897,共12页
千年尺度事件的结构特征和区域响应是理解和认识冰期气候变化及动力机制的关键.本文基于陕西汉中宁强县地洞河一支长417 mm石笋DDH1的11个U-Th年代和417个氧同位素(δ^18O)数据,重建了末次冰期(64.8~33.2 ka B.P.)亚洲季风演化历史.石笋... 千年尺度事件的结构特征和区域响应是理解和认识冰期气候变化及动力机制的关键.本文基于陕西汉中宁强县地洞河一支长417 mm石笋DDH1的11个U-Th年代和417个氧同位素(δ^18O)数据,重建了末次冰期(64.8~33.2 ka B.P.)亚洲季风演化历史.石笋 δ^18O记录在64.7±0.2 ka B.P.和59.3±0.1 ka B.P.快速负偏,分别指示了DO18事件的开始和H6事件的结束.在DO18事件结束过程,石笋 δ^18O记录在64.0~60.4 ka B.P.持续正偏,振幅达2.9‰,反应季风逐渐减弱,但未出现明显转型阶段.其总体形态与大西洋Cariaco盆地岩芯反射率、南极冰芯的记录较为一致,但是不同于格陵兰冰芯的记录.因地洞河所处青藏高原、 秦岭叠加影响的区域,纬度和地形的双重影响使得其石笋 δ^18O记录较其他地区偏负,振荡幅度更大.因地形阻挡了高纬信号,使得低纬甚至南半球的信号突现出来,ITCZ的移动、南半球温度和水汽潜热的释放作用在这一区域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洞河 石笋 DO18事件 h6事件 东亚夏季风 氧同位素
原文传递
亚洲内陆干旱区巴里坤湖记录的H1突变事件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永涛 安成邦 +3 位作者 赵家驹 李渊 段阜涛 苗运法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16-926,共11页
对亚洲内陆干旱区Heinrich (H)事件发生时的气候状况和植被响应过程的研究有利于加深对内陆干旱生态系统与气候突变事件关系的理解.本研究以新疆巴里坤湖BLK11A岩芯450~610 cm段的沉积物为研究载体,基于AMS 14C年代控制,通过岩性、粒度... 对亚洲内陆干旱区Heinrich (H)事件发生时的气候状况和植被响应过程的研究有利于加深对内陆干旱生态系统与气候突变事件关系的理解.本研究以新疆巴里坤湖BLK11A岩芯450~610 cm段的沉积物为研究载体,基于AMS 14C年代控制,通过岩性、粒度、 X射线荧光光谱元素钛含量( XRF-Ti)和孢粉变化特征等对H1突变事件(17~15 cal. ka B. P.)发生时流域的气候特征和植被分布状况进行了重建.研究结果表明: 1)H1时期湖泊岩性以砂质或者粉砂质的浅湖相为主,湖泊水位较低.沉积物粒度分布频率曲线表现出与流域现代扬尘一致的双峰分布特征,同时XRF-Ti含量增加,两者共同指示了流域局地扬尘发生频率增加,且对湖泊物质输入起主导作用;2)该时期耐旱的荒漠植被比例显著增加,植被覆盖度降低,流域生物量也相应降低,代表了流域植被显著退化;3)结合中纬度欧亚内陆干旱区其他地质记录,发现这一区域H1时期整体以冷干气候为主,风沙活动加强,湖泊萎缩,植被退化.主要原因为西风携带水汽的减少,使得能够到达该内陆区域的降水减少,另一方面温度降低导致了冰雪融水补给的减少,两者共同导致了内陆干旱区植被和环境的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巴里坤湖 孢粉 末次冰消期 h1突变事件
原文传递
重庆地区末次冰期H6事件起始时间探讨
19
作者 黄帆 《科技资讯》 2014年第7期140-141,共2页
本文利用重庆地区羊子洞Y02石笋的U/Th年龄数据和δ^12C值建立了末次冰期60~65kaBP时段的石笋碳同位素变化序列。Y02石笋的δ^12C记录显示末次冰期的H6事件起始时间约为63kaBP左右,不同于前人研究的6(1kaBP。通过翻阅相关研究发现... 本文利用重庆地区羊子洞Y02石笋的U/Th年龄数据和δ^12C值建立了末次冰期60~65kaBP时段的石笋碳同位素变化序列。Y02石笋的δ^12C记录显示末次冰期的H6事件起始时间约为63kaBP左右,不同于前人研究的6(1kaBP。通过翻阅相关研究发现:末次冰期H6事件的起始时间尚存争议,早期的研究者将H6事件起始时间定于65~66kaBP,随后的研究者又将其定于60ksBP。通过将羊子洞Y02石笋δ^12C值进行功率谱分析发现:Y02石笋δ^12C记录主要存在228a,102a,77a和60a周期,表明柬次冰期重庆地区的气候变化主要受控于太阳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 h6事件 重庆
下载PDF
末次冰消期内印度洋海温对冰盖融水响应的模拟研究
20
作者 孙宇辰 于华明 +1 位作者 于海庆 李松霖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19年第1期87-97,共11页
第一次海因里希事件(H1)时期大西洋经向翻转流(AMOC)减弱,导致北半球变冷。代理指标表明在这一时期印度洋北部的表层温度变冷而次表层出现增暖。在本文中,我们发现由于北半球的冰盖融化,大量淡水进入北大西洋,导致AMOC在H1早期迅速减弱... 第一次海因里希事件(H1)时期大西洋经向翻转流(AMOC)减弱,导致北半球变冷。代理指标表明在这一时期印度洋北部的表层温度变冷而次表层出现增暖。在本文中,我们发现由于北半球的冰盖融化,大量淡水进入北大西洋,导致AMOC在H1早期迅速减弱。这一过程使得北半球变冷,南半球变暖,热量在南大洋次表层堆积,进而生成南大洋中层水(SOIW)。与此同时,南极海冰融化,上升流加强,促进了SOIW的形成。由此产生的SOIW向北移动到印度洋,导致了印度洋次表层的变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消期 h1事件 遥相关 全球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