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蒙古中南部地区地壳结构 被引量:18
1
作者 何静 吴庆举 +4 位作者 高孟潭 张瑞青 余大新 M.Ulziibat S.Demberel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386-2394,共9页
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与蒙古科学院天文与地球物理研究中心在蒙古中南部区域布设了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这为开展远东地区深部结构的精细探测提供了有利的数据基础.利用台阵记录的远震地震事件,采用P波接收函数... 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与蒙古科学院天文与地球物理研究中心在蒙古中南部区域布设了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这为开展远东地区深部结构的精细探测提供了有利的数据基础.利用台阵记录的远震地震事件,采用P波接收函数的H——(-κ)叠加分析和共转换点(CCP)叠加方法获得了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及平均波速比.结果显示研究区的地壳厚度介于39 km至45 km之间.整体上Moho面埋深从西北往东南方向逐渐变浅.在蒙古主线性构造两侧地壳厚度呈现区域性变化特征,东南部地区地壳厚度较薄,约为39 km,而西北部地区地壳较厚,达45 km,为此推测蒙古主构造线可能是地壳的一个陡变带.此外,研究地区地壳的平均波速比值(V_p/V_s)在1.70到1.79之间,均值为1.75,低于全球大陆的平均值1.78,这可能暗示着该区其地壳是缺少铁镁质的.研究还发现测线的西北与东南地区其地壳波速比值较高,推测是古生代铁镁质地壳的残留或是新生代岩浆底侵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蒙古中南部地区 h-κ叠加 CCP叠加 地壳厚度 波速比
下载PDF
中国华南地区地壳厚度与波速比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8
2
作者 杨晓瑜 李永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6-156,共11页
本研究利用中国国家地震台网336个固定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通过P波接收函数H-κ分析估算了中国华南地区的地壳厚度和地壳平均波速比.研究结果显示,地壳厚度约为25~46 km,整体表现西深东浅的变化特点.研究区地壳厚度变化分别与... 本研究利用中国国家地震台网336个固定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通过P波接收函数H-κ分析估算了中国华南地区的地壳厚度和地壳平均波速比.研究结果显示,地壳厚度约为25~46 km,整体表现西深东浅的变化特点.研究区地壳厚度变化分别与布格重力异常和地形呈现负相关和正相关.扬子块体东部显示较低地壳波速比(<1.7)可能与地表沉积岩的存在相关.四川盆地内部的平均地壳波速比(约1.71~1.8)与全球大陆地盾/克拉通地区相当.但其周围地区地壳平均波速比明显增高(1.81~1.95),推测可能是克拉通形成过程中岩浆的底侵引起下地壳组分以铁镁质麻粒岩为主.华夏块体西部表现为薄的地壳厚度和低的地壳平均波速比(1.65~1.75),暗示该区基性下地壳物质的缺失可能与增厚的地壳发生拆沉有关.华夏块体东南段呈现出较高的地壳平均波速比(约1.77~1.86),地壳组成以中基性铁镁质为主,推断可能与晚中生代铁镁质岩浆底侵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h-κ叠加 地壳厚度 波速比 华南地区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与南北相邻地带远震接收函数与地壳结构 被引量:15
3
作者 司芗 滕吉文 +4 位作者 刘有山 马学英 乔勇虎 董兴鹏 宋鹏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21-1334,共14页
从2013年3月至2014年11月,我们布设了一条延川—涪陵的流动宽频带地震台阵,剖面由70个流动台站组成,全长约900km,穿越华北克拉通、秦岭—大巴造山带和扬子克拉通东北缘陆内三大构造单元.利用记录到的远震波形资料,提取得到5638个远震P... 从2013年3月至2014年11月,我们布设了一条延川—涪陵的流动宽频带地震台阵,剖面由70个流动台站组成,全长约900km,穿越华北克拉通、秦岭—大巴造山带和扬子克拉通东北缘陆内三大构造单元.利用记录到的远震波形资料,提取得到5638个远震P波接收函数,使用H-κ叠加扫描和CCP偏移叠加方法刻划了秦岭造山带与南北相邻地带的地壳厚度、泊松比以及构造界带.研究结果显示,(1)关于地壳厚度:地壳最厚的区域出现在大巴山,地壳厚度集中在47~51km之间,秦岭的地壳厚度相对大巴山较薄,且呈向北减薄趋势,集中在37~46km之间,渭河盆地地壳厚度为本区域最薄地带,在34°N左右处达到最薄为35km,剖面北侧的南鄂尔多斯盆地的地壳厚度变化缓慢,多为44km左右,南侧的四川盆地东北缘的地壳厚度向南缓慢减薄,集中在42~48km之间;(2)关于泊松比:使用接收函数H-κ叠加扫描法得到了沿剖面各台站下方地壳的平均纵、横波速度比VP/VS(κ),进一步计算得到泊松比σ,泊松比具有明显的横向分块特征,秦岭造山带的泊松比明显低于南北两侧区域,其小于0.26的泊松比表征着该区域地壳物质组分主要为酸性岩石,亦即其酸性长英质组分上地壳相对于基性铁镁质组分下地壳较厚,该区域没有高泊松比分布则表明不存在广泛的部分熔融.(3)关于构造界带:秦岭—大巴造山带与扬子克拉通的边界并非在勉略构造带,应向南移至四川盆地的东北缘,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分踞秦岭—大巴造山带南、北两侧,且分别以较陡倾角向南和相对较缓的倾角向北俯冲于秦岭—大巴造山带之下,使得秦岭—大巴造山带呈不对称状扇形向外扩展与向上抬升的空间几何模型.秦岭和大巴山之间33°N附近存在分界面,两区域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特征各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及其南北缘 远震P波接收函数 h-κ叠加 CCP偏移叠加 地壳厚度 泊松比 构造界带
下载PDF
沉积盆地地区地壳结构估计——预测反褶积方法消除接收函数多次波混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朱洪翔 田有 +1 位作者 刘财 冯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664-3675,共12页
接收函数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地壳上地幔结构的研究中,H-κ叠加方法是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对于布设在基岩区台站计算的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可以准确地估计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和平均波速比,但是对于沉积盆地地区计算的接收函数,由于低... 接收函数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地壳上地幔结构的研究中,H-κ叠加方法是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对于布设在基岩区台站计算的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可以准确地估计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和平均波速比,但是对于沉积盆地地区计算的接收函数,由于低速沉积层内会产生多次波混响,干扰甚至覆盖接收函数中莫霍面的转换波和多次波震相,从而影响H-κ叠加结果的准确性.为准确估计沉积盆地地区地壳结构,本文提出使用预测反褶积方法去除接收函数中低速沉积层内多次波混响,其中预测步长由接收函数归一化自相关函数获得,物理意义为沉积层内S波双程走时.合成接收函数和实测接收函数试验表明,本文提出的预测反褶积方法可以有效地去除沉积层多次波混响,并结合改进的H-κ叠加方法可以准确地估计沉积层下覆地壳厚度和平均波速比.相比于其他去除接收函数多次波混响的方法,本文提出的预测反褶积方法具有参数设定简单、运算量小、震相幅值较大等特点,适用于大批量数据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沉积盆地 多次波混响 预测反褶积 h-κ叠加
下载PDF
海南岛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结构 被引量:8
5
作者 黄海波 丘学林 夏少红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5-70,共6页
地壳厚度和泊松比是了解地球内部介质的重要参数,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能够为揭示深部地壳结构特征提供重要信息。本文提取了海南岛固定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远震接收函数波形,通过在地壳厚度和波速比域对壳-幔间断面的Ps转换波及其多次波震... 地壳厚度和泊松比是了解地球内部介质的重要参数,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能够为揭示深部地壳结构特征提供重要信息。本文提取了海南岛固定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远震接收函数波形,通过在地壳厚度和波速比域对壳-幔间断面的Ps转换波及其多次波震相进行振幅叠加,同时参考人工地震探测结果,获得了海南岛地区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分布。结果显示:海南岛地区地壳厚度为26—31km;受普遍发育的花岗岩以及火山作用影响,其泊松比值基本小于0.26,地壳厚度与泊松比之间存在正消长关系,表明该区的构造伸展作用主要造成富含镁铁成分的下地壳的明显减薄;部分地区的上地壳可能存在褶皱或逆冲推覆构造,其泊松比出现低值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接收函数 h-κ叠加 地壳厚度 泊松比
下载PDF
利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安徽及周边地区地壳结构和各向异性 被引量:8
6
作者 刘云昌 孙娅 张俊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42-453,共12页
为了研究安徽及周边地区的地壳精细结构及其动力学变形机制,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台网50个固定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采用"水准量"反褶积法提取P波接收函数,采用H-κ叠加技术和莫霍面Ps横波分裂技术,获得了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 为了研究安徽及周边地区的地壳精细结构及其动力学变形机制,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台网50个固定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采用"水准量"反褶积法提取P波接收函数,采用H-κ叠加技术和莫霍面Ps横波分裂技术,获得了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纵横波速比和地壳各向异性信息.H-κ叠加结果显示:研究区域的地壳厚度和纵横波速比在空间分布上均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华北地块地壳厚度较薄,平均厚度约29 km,且相对平坦,波速比较高,表明地壳中镁铁成分居多.大别造山带地壳较厚,平均为33.1 km,但波速比变化较大.造山带主体波速比约为1.75甚至更低,是长英质-中性岩石特征,与造山带中下地壳拆沉有关,而造山带北部的六安断裂带出现的高波速比与局部岩浆活动产生的基性火山岩有关.扬子地块地壳厚度介于前两者之间,平均为31.5 km,波速比局部特征明显.黄山区域波速比为1.79,反映了该区域中酸性花岗岩特征.地壳各向异性结果显示:整个研究区域的分裂时间为0.2~0.6 s.华北地块横波快波方向总体为NW-SE向,与SKS分裂方向和GPS方向一致,表明壳幔变形方向一致,再结合华北块体地壳厚度较薄和高波速比,推测华北地块在拉张应力下,上地幔物质上涌,侵蚀下地壳,导致地壳变薄和火山岩成分增多.大别造山带区域的快波方向表现为NW-SE向,这与SE向的中下地壳塑性流动或多期的拆离折返构造事件吻合.郯庐断裂带附近的快波方向为NE-SW甚至N-S向,反映了该断裂带在其东西两侧挤压作用下,近南北向拉张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h-κ叠加 Ps横波分裂 构造演化 动力学变形
原文传递
相位加权叠加方法在探测鄂尔多斯东南缘地壳结构中的应用 被引量:7
7
作者 陆一锋 徐鸣洁 +3 位作者 王良书 米宁 李华 于大勇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62-568,共7页
本文利用在鄂尔多斯东南缘地区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记录的远震数据,提取各台站的接收函数,并利用相位加权方法进行单台多震叠加、H-κ叠加以及共转换点叠加,获得了研究区莫霍过渡带的深度及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莫霍的深度由鄂尔多... 本文利用在鄂尔多斯东南缘地区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记录的远震数据,提取各台站的接收函数,并利用相位加权方法进行单台多震叠加、H-κ叠加以及共转换点叠加,获得了研究区莫霍过渡带的深度及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莫霍的深度由鄂尔多斯块体往东南方向逐渐变浅,在不同区域莫霍具有不同的特征:鄂尔多斯的莫霍深度在42~38km;渭河—山西地堑的莫霍出现约3km的上隆;熊耳—伏牛山的莫霍深度在35~33km;河淮盆地的莫霍形态比较复杂。相位加权叠加方法能有效地压制相关性不好的噪音,在部分受噪音及沉积层多次波干扰的台站记录中,对突出莫霍的转换波Ps震相有很大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相位加权叠加 h-κ叠加 共转换点叠加 地壳结构
下载PDF
鄂尔多斯东南缘地区的地壳结构 被引量:5
8
作者 陆一锋 徐鸣洁 +3 位作者 王良书 米宁 李华 于大勇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9-64,共6页
利用布置在鄂尔多斯东南缘地区的地震台阵记录的远震资料数据,采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这一地区的地壳厚度和地壳结构.研究结果显示,各台站下方的Moho震相可以被清楚地识别,Moho深度向东南方向逐渐变浅,从鄂尔多斯块体内部的43km一直减小... 利用布置在鄂尔多斯东南缘地区的地震台阵记录的远震资料数据,采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这一地区的地壳厚度和地壳结构.研究结果显示,各台站下方的Moho震相可以被清楚地识别,Moho深度向东南方向逐渐变浅,从鄂尔多斯块体内部的43km一直减小到邻近秦岭北缘的30km左右.地壳结构和Moho形态特征在横向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在研究区可以分为4个部分:(Ⅰ)在鄂尔多斯块体内部,Moho平缓连续,深度在40km左右,具有稳定克拉通地壳的特征;(Ⅱ)渭河-山西地堑,Moho出现上隆,上隆幅度3km左右,地壳减薄,可能是由上地幔物质上涌引起的;(Ⅲ)熊耳-伏牛山地区,Moho平缓连续,深度在36~33km之间,往东南方向逐渐变浅,地壳结构相对简单;(Ⅳ)邻近秦岭北缘的的河淮盆地,Moho呈现出强烈的不连续特征,横向结构差异明显,平均深度约31km.另外,位于构造边界的两个台站(st11和st18)的下方,Moho呈现明显的不连续现象,可能受到边界断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东南缘地区地壳结构在横向上有很大的差异和变化,对研究鄂尔多斯东南缘地区不同块体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地壳结构 Moho界面 h-κ叠加 CCP偏移
原文传递
地球物理综合观测揭示秦岭-桐柏-大别复合造山带地壳及上地幔结构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巍 郭震 +1 位作者 陈永顺 张安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179-3193,共15页
秦岭—桐柏—大别复合造山带(以下称为秦岭大别造山带)属于中国中央造山带的一部分,由华北克拉通与扬子克拉通汇聚形成.对于秦岭大别造山带及其周缘地区的研究,可以为这一大陆碰撞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提供重要信息.本文整合研究区域... 秦岭—桐柏—大别复合造山带(以下称为秦岭大别造山带)属于中国中央造山带的一部分,由华北克拉通与扬子克拉通汇聚形成.对于秦岭大别造山带及其周缘地区的研究,可以为这一大陆碰撞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提供重要信息.本文整合研究区域的接收函数与背景噪声数据,采用H-κ叠加分析、接收函数与背景噪声联合反演、克希霍夫偏移成像等方法,得到了沿秦岭东西方向具有高分辨率的地壳及上地幔结构.研究结果显示:(1)莫霍面深度由西向东逐步抬升,由剖面西侧最深约55 km上升至剖面东侧最浅约30 km;莫霍面于东西秦岭之间起伏明显;桐柏以及东大别下方莫霍面局部加深.(2)西秦岭中下地壳观测到的高速异常阻隔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低速异常的向东扩张,反映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中下地壳流没有通过西秦岭继续向东流动.(3)西秦岭岩石圈地幔顶部高速异常延伸至100 km深度(剖面底部),桐柏—西大别岩石圈地幔顶部高速延伸至70 km深度,东大别、东秦岭岩石圈地幔顶部未见较大深度范围的高速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大别造山带 接收函数 克希霍夫偏移成像 h-κ叠加 联合反演 地壳以及上地幔结构
下载PDF
利用P波质点运动估算中国东北地区固定台站地震计方位角
10
作者 韩光洁 邓文泽 杨志高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91,共11页
现代地震研究依赖于可靠的三分量观测数据,地震计的北分量是否严格指北将直接影响研究的准确性。然而,受台站附近磁异常或人为安装错误的影响,地震计的方位角可能出现偏差。基于东北地区154个固定台站2020年的远震数据,利用P波质点运动... 现代地震研究依赖于可靠的三分量观测数据,地震计的北分量是否严格指北将直接影响研究的准确性。然而,受台站附近磁异常或人为安装错误的影响,地震计的方位角可能出现偏差。基于东北地区154个固定台站2020年的远震数据,利用P波质点运动方法,估算了每个台站的北向分量方位角,以判断台站地震计是否存在方位角偏转问题。结果表明,84%的台站运行良好,12%的台站存在方位角偏差绝对值过大(>20°)或分量极性反转等问题。此外,分析后发现方位角偏转较大会导致H-κ叠加方法计算得到的地壳厚度和地震波速比出现偏差。因此,为确保地震学分析的可靠性,固定台站的地震计方位角需要进行定期校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位角 P波质点运动 地震计 东北地区 h-κ叠加
下载PDF
利用远震接收函数计算库尔勒地震台下方地壳厚度和泊松比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姗姗 李晓东 +2 位作者 张小飞 单晓琳 刘青山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年第2期27-34,共8页
基于2019-2020年库尔勒地震台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使用时域内反褶积方法提取P波径向接收函数,并采用H-κ叠加搜索法扫描计算台站下方地壳的平均厚度和泊松比。结果表明,库尔勒地震台站下方地壳厚度约为50.3 km,泊松比值为0.28,与前人研... 基于2019-2020年库尔勒地震台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使用时域内反褶积方法提取P波径向接收函数,并采用H-κ叠加搜索法扫描计算台站下方地壳的平均厚度和泊松比。结果表明,库尔勒地震台站下方地壳厚度约为50.3 km,泊松比值为0.28,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更详细地了解库尔勒区域的莫霍面分布,可为该区地质构造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h-κ叠加 地壳厚度 泊松比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立艺 王未来 蔡光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36-1049,共14页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以及华北克拉通破坏密切相关,研究其深部结构对于了解郯庐断裂带构造演化过程、强震的孕震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密集台阵波形资料,采用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获得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地壳厚度和...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以及华北克拉通破坏密切相关,研究其深部结构对于了解郯庐断裂带构造演化过程、强震的孕震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密集台阵波形资料,采用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获得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结果显示,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地壳厚度分布以庐江和新沂为分段点呈现出与地质构造相关的南北向分段特征:南段的断裂带西侧的地壳厚度比东侧厚约5 km,中段的断裂带两侧厚度差异减小至约3 km,而北段则表现为断裂带下方隆起特征.郯庐断裂带沿线的地壳泊松比较高,推测是地幔物质的热侵蚀和化学侵蚀所致.根据艾里地壳均衡理论,南段地壳厚度与地表高程相关,基本符合艾里地壳均衡模型;而中段两侧地表高程基本相同,两侧地壳厚度差异表明不符合艾里地壳均衡模型,可能与断裂带西侧的华北克拉通岩石圈比东侧扬子克拉通岩石圈具有更高密度有关,高密度岩石圈产生向下“拖拽力”导致莫霍面相对理论值偏深;北段的莫霍面也偏深,与中段断裂带西侧情况类似,该区域基本位于华北克拉通块体.在郯城地震破裂范围内,存在莫霍面的不平滑过渡、活动块体的边界带以及断裂的分叉与交汇这三类结构特征.在上述结构特征的区域应力更集中,从而孕育产生了1668年郯城8.5级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 h-κ叠加 地壳厚度 泊松比 郯城8.5级地震
下载PDF
兴蒙造山带阿尔山火山群地壳厚度与波速比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雅茜 吴庆举 +1 位作者 张瑞青 白兰淑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49-960,共12页
利用架设在我国东北地区阿尔山火山区的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采用P波接收函数H-κ叠加扫描方法,得到了阿尔山火山区的地壳厚度和平均波速比。结果显示:阿尔山地区的地壳厚度范围为33.9—37.9 km,整体呈西北厚东南薄的... 利用架设在我国东北地区阿尔山火山区的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采用P波接收函数H-κ叠加扫描方法,得到了阿尔山火山区的地壳厚度和平均波速比。结果显示:阿尔山地区的地壳厚度范围为33.9—37.9 km,整体呈西北厚东南薄的特点,火山带附近地壳较薄;地壳平均波速比范围为1.73—1.83,主要有柴河镇—明水河镇、伊敏德仁北部和天池镇三处高波速比区。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推断,阿尔山火山区薄的地壳和高波速比值可能是由地幔物质上涌、玄武岩浆底侵下地壳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山火山区 接收函数 h-κ叠加 地壳厚度 波速比
下载PDF
基于远震接收函数计算三河—平谷地震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
14
作者 邓淼 谭萍 +1 位作者 许英才 宁冬梅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年第3期1-9,共9页
利用防灾科技学院地震遥测台网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远震波形记录,通过H-κ叠加方法反演估算得到三河-平谷地震区下方莫霍面深度和地壳平均泊松比。结果表明:三河-平谷地震区莫霍面深度在31.7-41.1 km之间,起伏较大,整体向东下倾;研究... 利用防灾科技学院地震遥测台网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远震波形记录,通过H-κ叠加方法反演估算得到三河-平谷地震区下方莫霍面深度和地壳平均泊松比。结果表明:三河-平谷地震区莫霍面深度在31.7-41.1 km之间,起伏较大,整体向东下倾;研究区域泊松比变化存在横向不均匀性,泊松比介于0.240-0.303,平均值0.276 4,略高于全球大陆和中国内地地壳泊松比平均值。根据反演结果推测,三河-平谷地震区在华北地区地壳伸展背景下,受区域内断裂带影响,可能发生过岩浆底侵,幔源物质进入地壳,在造成莫霍面抬升的同时升高了泊松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hκ叠加 莫霍面深度 泊松比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邯郸及周边地区地壳结构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丽晓 闫俊岗 宫猛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6年第6期21-26,共6页
选取邯郸地震台网记录的高质量远震波形数据资料,利用H—Kappa叠加搜索方法得到晋冀鲁豫交界地区(35.0°—38.0°N,112.5°—116.5°E)地震台站下方接收函数、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晋冀鲁豫交界地区地... 选取邯郸地震台网记录的高质量远震波形数据资料,利用H—Kappa叠加搜索方法得到晋冀鲁豫交界地区(35.0°—38.0°N,112.5°—116.5°E)地震台站下方接收函数、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晋冀鲁豫交界地区地壳厚度变化具有明显区域分布特征,以太行山脉为界,以西附近地区地壳厚度约38—41 km,以东的邯郸、邢台、河南地区地壳厚度约31—34 km,而山东地区地壳厚度略有增加,范围约32—35 km,总体呈现自西向东逐渐减薄的规律;泊松比均值约0.251,与以往研究结果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hκ叠加 泊松比 地壳厚度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壳结构
16
作者 曹旭 米宁 +5 位作者 于大勇 王良书 徐鸣洁 李华 黄周传 王攀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15-722,共8页
青藏高原东南部作为板块碰撞的前缘地带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为了揭示碰撞前缘地带地壳结构特征,作者利用布设在中国青藏高原东南部的38个宽频带流动台站记录的2487条远震P波接收函数,采用接收函数CCP叠加(共转换点叠加)和H-κ叠... 青藏高原东南部作为板块碰撞的前缘地带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为了揭示碰撞前缘地带地壳结构特征,作者利用布设在中国青藏高原东南部的38个宽频带流动台站记录的2487条远震P波接收函数,采用接收函数CCP叠加(共转换点叠加)和H-κ叠加两种方法获得了研究区域详细的地壳厚度图像和泊松比值。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方法获得的地壳厚度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壳厚度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喜马拉雅构造区内莫霍面深度变化较大,介于65~80 km之间;拉萨地体内莫霍面深度介于72~80 km之间;雅鲁藏布缝合带两侧地壳厚度突变,缝合带北侧和南侧地壳厚度相差约8 km。研究区域平均泊松比值较小,为0.24,和大多数造山带泊松比偏低的特征类似。研究区域中下地壳广泛存在强转换界面,该界面可能对应中下地壳高速层的上界面,埋深40~70 km,表明壳内发生深熔或部分熔融作用,导致壳内发生重力分异,在中下地壳形成了高速薄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部 接收函数 h-κ叠加 CCP叠加 地壳结构
下载PDF
南岭—武夷交汇区的深部背景及地壳泊松比 被引量:21
17
作者 韩如冰 李秋生 +5 位作者 徐义贤 张洪双 陈昊 郎超 吴庆宇 王晓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477-2489,共13页
为研究南岭-武夷交汇区深部动力学过程提供深部背景资料和科学依据,本文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H-κ叠加和共转换点(CCP)叠加两种方法获取了研究区66个宽频带流动台站及24个固定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泊松比和Moho面起伏形态,揭示了扬子地... 为研究南岭-武夷交汇区深部动力学过程提供深部背景资料和科学依据,本文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H-κ叠加和共转换点(CCP)叠加两种方法获取了研究区66个宽频带流动台站及24个固定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泊松比和Moho面起伏形态,揭示了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地壳结构及泊松比变化特征,给出了南岭和武夷之间一条莫霍凸起带的高分辨图像.结果显示:(1)研究区内地壳厚度平均值为31.2km,泊松比平均值为0.23,总体呈现薄地壳、低泊松比的特点.地壳厚度从西北往东南由厚变薄,与区域地壳伸展特征相一致.(2)在韶关-赣州-吉安-南昌一线存在条带状薄地壳结构,平均值为28km,呈南西-北东向展布,对应的泊松比值略微升高.推测地壳减薄带的形成可能与来自南海方向的地幔热流上涌有关.(3)江南造山带的泊松比整体偏低,存在两处平均值小于0.21的区域.华夏地块内地壳厚度与泊松比之间存在弱的负相关,表示随着地壳厚度的增大,铁镁质的下地壳厚度在整个地壳厚度中所占的比例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κ叠加方法 地壳结构 泊松比 地幔热流 江南造山带 华夏地块
下载PDF
复杂地壳接收函数H-κ叠加——以安纳托利亚板块为例 被引量:16
18
作者 危自根 储日升 +2 位作者 陈凌 崇加军 李志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048-4062,共15页
本文理论分析了具有不同沉积层和壳幔过渡带结构的接收函数及其相关的H-κ叠加结果,然后采用接收函数H-κ叠加和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具有复杂构造演化历史的中北安纳托利亚板块的地壳厚度(H)、V_P/V_S(κ)和V_S结构.理论分析表明:厚的沉... 本文理论分析了具有不同沉积层和壳幔过渡带结构的接收函数及其相关的H-κ叠加结果,然后采用接收函数H-κ叠加和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具有复杂构造演化历史的中北安纳托利亚板块的地壳厚度(H)、V_P/V_S(κ)和V_S结构.理论分析表明:厚的沉积层或沉积层和厚的壳幔过渡带共存都会使H-κ叠加失效;渐变型壳幔过渡带导致H-κ叠加的H位于过渡带中间,且随着频率增大逐渐靠近过渡带上方;倒转型壳幔过渡带导致H-κ叠加具有多极值,其结果可能反应过渡带内最大波阻抗界面上的地壳结构;1km·s^(-1)的V_P变化会导致H-κ叠加的H变化7km,而κ变化较小.实际资料分析表明:中北安纳托利亚H,κ和V_S具有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大部分区域沉积层厚度<0.5km,局部地区壳幔过渡带厚度>3km;北安纳托利亚断层切穿地壳,在局部地区可能存在流体;研究区存在残留古老的小陆块体.本文研究表明,仔细分析接收函数波形和其随方位角的变化特征且用其他地震学方法进行约束,有助于采用H-κ叠加方法获取复杂地壳结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h-κ叠加 波形反演 沉积层 壳幔过渡带 安纳托利亚板块
下载PDF
一种改进的适应于倾斜Moho面的H-κ-θ叠加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0
19
作者 谭萍 陈赟 +3 位作者 孙维昭 李玮 唐国彬 崔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689-3700,共12页
地壳厚度、波速比或泊松比是研究地壳结构和性质的基本地震学参数,对于研究地壳组分特征及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经典H-κ叠加方法是利用远震接收函数资料求取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和波速比最为简便高效的方法.但该方法隐含着Moho面是水平... 地壳厚度、波速比或泊松比是研究地壳结构和性质的基本地震学参数,对于研究地壳组分特征及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经典H-κ叠加方法是利用远震接收函数资料求取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和波速比最为简便高效的方法.但该方法隐含着Moho面是水平界面的假设条件,意味着Ps转换波及后续多次波相对P波的走时主要取决于地壳厚度和纵横波速度,而忽略了界面产状的影响.理论模拟表明,如果不考虑Moho面的产状,特别是在Moho面倾角较大的情况下,利用经典H-κ叠加方法得到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会偏离实际模型,尤其会造成波速比的过高估计,从而影响到对地壳结构和性质的认知.为了解决Moho面倾斜条件下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求取问题,本文推导了界面倾斜条件下Ps转换波与后续多次波相对于直达P波的理论到时公式;基于经典H-κ叠加方法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可以同步求取地壳厚度-波速比-Moho面倾角的H-κ-θ叠加方法.通过理论模型测试,验证了该方法具备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将此方法应用于青藏高原南部Hi-CLIMB台阵资料,显示出较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厚度 波速比 P波接收函数 h-κ叠加方法 倾斜Moho面
下载PDF
当阳复向斜页岩气探测区地壳结构及其构造暗示
20
作者 危自根 储日升 +1 位作者 谢军 范心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963-2971,共9页
本文采用接收函数H-κ叠加、多频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扬子克拉通当阳复向斜区21个密集流动地震台下方的地壳厚度、V_(p)/V_(s)比和S波速度.结果表明,该区平均地壳厚度和V_(p)/V_(s)比值分别为33.8 km和1.75,推测当阳复向... 本文采用接收函数H-κ叠加、多频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扬子克拉通当阳复向斜区21个密集流动地震台下方的地壳厚度、V_(p)/V_(s)比和S波速度.结果表明,该区平均地壳厚度和V_(p)/V_(s)比值分别为33.8 km和1.75,推测当阳复向斜经历过下地壳减薄但地壳整体尚保持典型克拉通结构特征.研究区绝大部分台站都在3~4 km深度存在1~2 km厚的低S波速度层,推测可能与该深度范围内富集高孔隙度和低密度的页岩气层有关.本研究表明,基于密集流动地震台阵被动源数据资料,可为油气资源勘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阳复向斜 页岩气勘探 低速薄层 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 接收函数h-κ叠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