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物质对大鼠DRG神经元H^+门控电流的调制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师春梅 赵斌 +2 位作者 谭燕 赵奉波 李之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47-852,共6页
目的:观察P物质(SP)对神经元H+门控电流的调制作用及其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记录pH 4.0、pH 5.0、pH 6.0及共加H+与SP情况下,急性分离的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H+门控电流的形式。通过胞内透析技术分析SP... 目的:观察P物质(SP)对神经元H+门控电流的调制作用及其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记录pH 4.0、pH 5.0、pH 6.0及共加H+与SP情况下,急性分离的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H+门控电流的形式。通过胞内透析技术分析SP对H+门控电流可能的调控机制。结果:H+门控电流可划分为短暂内流型(T型)、持续内向电流型(S型)、反向电流型(O型)及双相内向电流型(B型)。SP对S型和B型中持续成分的H+门控电流有明显增强作用,这种电流幅值增强达(85.53±22.93)%,约81.8%细胞的这种增强效应不能被选择性的SP受体NK1拮抗剂阻断,而非肽类的SP受体NK1拮抗剂对约75%的DRG神经元可明显阻断这种增强效应;SP对S型和B型中持续成分的H+门控电流也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的幅值达(48.46±4.45)%,并且约88.9%细胞的这种抑制效应不能被SP受体NK1拮抗剂所阻断。通过胞内透析技术在细胞内液中加入GDP-β-S后不能消除SP对H+门控电流的调制作用。结论:H+门控电流有T型、S型、O型及B型4种电流类型。SP对H+门控电流有增强和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SP可能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通路及与H+门控离子通道的某一位点直接结合来发挥对H+门控电流的双向调节调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细胞膜片钳术 ^h^+门控电流 P物质 胞内透析
下载PDF
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H^+-门控电流及其特征
2
作者 师春梅 冯丽光 +2 位作者 李之望 赵斌 冯志博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4-298,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H+-门控电流(也称ASICs电流)及其特征;比较在SD大鼠DRG和三叉神经节(TG)神经元电流分布的异同。方法:在急性分离的大鼠DRG神经元上,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电流。结果:依据在pH5.0条件下记录的ASIC... 目的:探讨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H+-门控电流(也称ASICs电流)及其特征;比较在SD大鼠DRG和三叉神经节(TG)神经元电流分布的异同。方法:在急性分离的大鼠DRG神经元上,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电流。结果:依据在pH5.0条件下记录的ASICs电流动力学特征,将急性分离的DRG神经元上的ASICs电流分为四类:T-型、S-型、B-型和O-型;并推断此四种电流类型在周围感觉神经元上分布的一般规律。结论:在SD大鼠DRG和TG神经元ASICs电流都是以"S"型电流为主。4种电流的激活动力学τon(0~63%上升时间)和细胞直径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根神经节神经元 全细胞膜片钳技术 ^h^+-门控电流(ASICs电流) 大鼠
下载PDF
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S-型与O-型H^+ -门控离子通道外向电流研究
3
作者 张健 廖志敏 +4 位作者 李之望 赵斌 吴红玲 苏卓娃 庞红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34-138,共5页
目的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从药理学敏感性的角度出发,初步探讨S-型与O-型H^+ -门控离子通道外向电流的离子成分及其药理学特性。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急性分离的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H^+ -门控离子通道电流,测定S-型与O-型... 目的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从药理学敏感性的角度出发,初步探讨S-型与O-型H^+ -门控离子通道外向电流的离子成分及其药理学特性。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急性分离的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H^+ -门控离子通道电流,测定S-型与O-型离子通道外向电流的药理学特性,分析其成分组成。结果高浓度的胞外K^+、CsCl、BaCl2、4-氨基吡啶(4-AP)、四乙基溴化铵(TEABr)、CdCl2、阿米洛利等抑制S-型与O-型H^+ -门控离子通道外向电流,而Ca^2+络合剂EGTA和高浓度的胞外Ca^2+则增强该外向电流;胞外Na^+浓度的变化对该外向电流无明显影响。结论S-型和O-型H^+ -门控离子通道电流的外向电流离子成分可能为钙依赖性钾电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 -门控离子通道电流 外向电流 钙依赖性 电流 背根神经节 全细胞膜片钳
原文传递
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H^+-门控离子通道电流分型及其基因型组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健 廖志敏 +5 位作者 李之望 殷光脯 赵斌 吴红玲 苏卓娃 庞红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6-11,共6页
目的根据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所记录的天然H^+-门控离子通道电流特征将其进行分型,并探讨各型天然H^+-门控离子通道与其基因型组成的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s)亚基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急性分离的大鼠DR... 目的根据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所记录的天然H^+-门控离子通道电流特征将其进行分型,并探讨各型天然H^+-门控离子通道与其基因型组成的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s)亚基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急性分离的大鼠DRG神经元H^+-门控离子通道电流,结合单细胞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基因型组成的ASICs亚基。结果依据H^+-门控离子通道电流的激活及失活动力学、电流形状特点、细胞直径大小、pH依赖性等及其它参数可将H^+-门控离子通道电流分为T-型、S.型、B-型和O-型。测定了四种类型H^+-门控离子通道电流的激活(10%-90%21升时间)与细胞直径大小的相关性,其中T-型、B-型和O-型三种类型的激活动力学与细胞直径有关(r=0.69,P〈0.01),而S-型电流与细胞直径无关(r=0.12,P〉0.05)。对S-型电流(pH5.0)的浓度一效应关系进行了分析,其阈值在pH6.0左右,最大浓度〉2.0;在pH4.5-2.5之间出现-外向电流,浓度-效应曲线呈钟形。提供了Hi门控离子通道电流表型与其基因型的关系:T-型为ASIC1,ASIC2a,ASIC3;S.型为ASIC2a,ASIC4;B-型为ASIC1,ASIC3;O-型为ASIC1.ASIC3和ASIC4。结论大鼠DRG神经元天然H^+-门控离子通道随着其亚基组构的改变.其电流特征也发生改变,推测系通道内向移动离子的选择性发生改变所致:其中T-型、B-型和O-型受体的神经元分布与其胞体直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门控离子通道电流 酸敏感离子通道亚基 背根神经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