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9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沟谷地植物群落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41
1
作者 张健 刘国彬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7-217,共11页
对黄土丘陵区3个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沟谷地植被群落的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样方调查,统计分析了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沟谷地植物群落的盖度、生物量、物种多样性、植物种群相似系数。调查共记录植物82种,隶属32个科;其中,乔木植物5科,6... 对黄土丘陵区3个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沟谷地植被群落的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样方调查,统计分析了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沟谷地植物群落的盖度、生物量、物种多样性、植物种群相似系数。调查共记录植物82种,隶属32个科;其中,乔木植物5科,6种;灌木植物8科,11种。经过20 a左右的植被恢复重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沟谷地的植被群落均呈现良好演替趋势;人工植被柠条灌丛和刺槐林恢复模式对沟谷地草本层盖度和群落枯落物盖度及生物量方面作用效果较好;而天然草地对沟谷地草本层生物量方面作用效果较好;沟谷地物种多样性指数表现出人工植被恢复模式效果优于自然恢复,而且人工柠条灌丛植被恢复模式优于人工刺槐林植被恢复模式。柠条灌丛沟谷地不同坡位植物种群相似系数较高,而刺槐林沟谷地和天然草地沟谷地不同坡位植物种群相似系数略低;沟谷地的种群相似系数在沟坡上部略高于沟坡下部和沟底,东坡略高于西坡。人工植被建设可以促进黄土丘陵区沟谷地的植被恢复进程。论文建议在今后黄土丘陵区沟谷地人工植被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大乡土树种的引入、提高树种的多样性、合理树种的空间配置和注意灌/乔树种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人工植被建设 物种多样性 黄土丘陵区 沟谷地
原文传递
城市道路雨水口设计分析 被引量:36
2
作者 高婷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55-58,共4页
雨水口位置设置不当、数量不足及堵塞是造成暴雨时道路路面积水的主要原因。而雨水口设计中往往凭经验确定布设距离等参数,针对于此,笔者对汇水面积划分不明确、径流系数不准确、设计降雨强度的确定及泄水量计算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结... 雨水口位置设置不当、数量不足及堵塞是造成暴雨时道路路面积水的主要原因。而雨水口设计中往往凭经验确定布设距离等参数,针对于此,笔者对汇水面积划分不明确、径流系数不准确、设计降雨强度的确定及泄水量计算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了分析,对雨水口的设计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道路排水 雨水口设计 汇水面积
下载PDF
基于Corona和Spot影像的近40年黑土典型区侵蚀沟动态变化 被引量:35
3
作者 闫业超 张树文 岳书平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54-160,共7页
沟状侵蚀是我国东北黑土区一种比较常见的土壤侵蚀类型。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侵蚀沟动态变化的研究多采用GPS或摄影测量的方法监测某些侵蚀沟的短期变化,由于缺少早期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对于较大时空尺度上侵蚀沟分布格局变化的研究很少... 沟状侵蚀是我国东北黑土区一种比较常见的土壤侵蚀类型。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侵蚀沟动态变化的研究多采用GPS或摄影测量的方法监测某些侵蚀沟的短期变化,由于缺少早期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对于较大时空尺度上侵蚀沟分布格局变化的研究很少报道。本文选择克拜东部地区作为典型区,以1965年的美国高分辨率侦察卫星Corona影像和2005年的Spot-5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建立了黑土区侵蚀沟的遥感解译标志,阐述了不同类型侵蚀沟的遥感影像特征,通过对遥感影像的人机交互解译,获取了克拜东部地区1965年和2005年两个时期的侵蚀沟分布图,在此基础上,探讨了1965年以来克拜东部黑土区侵蚀沟分布的格局变化和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近40年来克拜东部侵蚀沟密度高值区范围不断扩大,且呈集中连片分布趋势;沿通垦河分水岭两侧受地貌发育自然过程的影响,侵蚀沟密度变化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是促成侵蚀沟形成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林地向耕地和草地的转化过程中,侵蚀沟密度迅速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侵蚀沟 克拜地区 Corona影像 动态变化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浅沟和切沟侵蚀区的界定 被引量:28
4
作者 李斌兵 郑粉莉 张鹏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6-20,共5页
验证了国外发生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判定式在黄土丘陵区的适用性。通过GPS实测数据并结合GIS空间分析与统计回归方法,建立了适用于黄土高原丘陵区的发生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判定式。研究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随着坡度的增大... 验证了国外发生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判定式在黄土丘陵区的适用性。通过GPS实测数据并结合GIS空间分析与统计回归方法,建立了适用于黄土高原丘陵区的发生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判定式。研究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随着坡度的增大,发生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的临界值a增大,高强度降雨致使判定式中汇水面积(A)的指数b值减小,从而降低了汇水面积的影响作用。在假定其它因素相同时,浅沟形成只需较小的汇水面积,而切沟形成则需要相对较大的汇水面积;当单位汇水面积相同时,发生切沟侵蚀比浅沟侵蚀需要更大的坡度。利用国外研究结果预测提取的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发生区,明显夸大了研究区的沟蚀发生区;而用作者所建立的判定式提取的浅沟和切沟侵蚀分布区与野外实际相当吻合。即浅沟侵蚀主要发生在15°~35°的沟间地上,其分布面积占整个沟间地面积的60%,切沟侵蚀主要发生在大于35°的沟坡地上,其分布面积占整个沟坡面积的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沟侵蚀 切沟侵蚀 汇水面积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沟道侵蚀现状及其防治对策 被引量:21
5
作者 张兴义 刘晓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0-326,共7页
沟道侵蚀是土地退化最严重的表现形式,东北黑土区是中国除黄土高原外沟道侵蚀最为严重的区域,沟道侵蚀严重威胁东北区域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该研究基于多年的研究积累,结合国家侵蚀沟治理专项调查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研究成果以及... 沟道侵蚀是土地退化最严重的表现形式,东北黑土区是中国除黄土高原外沟道侵蚀最为严重的区域,沟道侵蚀严重威胁东北区域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该研究基于多年的研究积累,结合国家侵蚀沟治理专项调查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研究成果以及已有文献,系统总结归纳了东北黑土区沟道侵蚀特征、发展演变趋势及其危害;梳理出现有侵蚀沟治理措施的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凝练提出区域侵蚀沟防治目标及4种主要侵蚀沟治理模式,并给出了适用范围及条件;同时提出了新时代东北黑土区侵蚀沟防治对策建议。该研究为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决策以及沟道侵蚀治理工程的实施提供了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沟道 侵蚀 特征 治理 黑土区 对策
下载PDF
漫岗黑土区坡耕地中雨季浅沟发育机制 被引量:18
6
作者 崔明 蔡强国 +1 位作者 张永光 范昊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9-65,共7页
典型黑土区雨季的浅沟侵蚀非常严重,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分析坡耕地中浅沟的发育机制以及浅沟造成的实际水土流失量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在典型黑土区3年的野外调查,结合坡长小区的试验观测资料,分析了雨季浅沟的发育机理,结果表明:由... 典型黑土区雨季的浅沟侵蚀非常严重,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分析坡耕地中浅沟的发育机制以及浅沟造成的实际水土流失量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在典型黑土区3年的野外调查,结合坡长小区的试验观测资料,分析了雨季浅沟的发育机理,结果表明:由微地形起伏以及不合理的耕作方式造成的一定范围内的水流汇集是漫岗黑土区发生浅沟侵蚀的主要原因,集水线处垄沟内的泥沙淤积使该处的水道连通是诱发浅沟侵蚀的直接原因;而只量算浅沟体积得到的侵蚀量并不能真实的反映浅沟侵蚀实际的破坏力,其汇水坡面上的侵蚀量也相当客观,甚至大于沟道的侵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浅沟侵蚀 集水线 汇水面积 汇水坡长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沟谷地植被恢复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张健 刘国彬 +3 位作者 许明祥 王兵 王翼龙 齐智军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485-490,共6页
对黄土丘陵区2个不同沟向沟谷地植被群落特征进行样方调查,统计分析沟谷地植物物种频度和植物种群相似系数。调查共记录植物81种,隶属31个科,菊科、禾本科和豆科物种分别占物种总数的19.75%、16.05%和14.81%;封禁20年左右的沟谷地植被... 对黄土丘陵区2个不同沟向沟谷地植被群落特征进行样方调查,统计分析沟谷地植物物种频度和植物种群相似系数。调查共记录植物81种,隶属31个科,菊科、禾本科和豆科物种分别占物种总数的19.75%、16.05%和14.81%;封禁20年左右的沟谷地植被演替表现出良性演替的趋势;目前该沟谷地植物群落生活型中草本植物仍占主导地位,尤其是多年生草本,而灌乔生活型植物也已占有重要地位。灌乔木树种对植物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沟谷地植被分布的斑块格局较为突出,不同沟向沟谷地的灌乔植物种的重要值构成格局存在一定差异,南北沟向较西东沟向分配均匀;沟向不同,沟谷地所形成的植被种群相似性具有一定差异,主要是由于受到一些伴生种和罕见种的影响。此研究对掌握该地形植被演替方向,明确植被恢复任务和目标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谷地 植被恢复 群落 群落相似性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沟谷地不同植被下土壤重金属纵向分异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刘晓辉 吕宪国 刘惠清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766-2770,共5页
研究了长春市君子兰公园孟家河沟谷地纵向剖面不同植被(乔木、灌木、菜地和裸地)下土壤重金属的分异规律.沿沟谷地纵向剖面自上游向下游方向,在距离沟边2m处的谷地坡面上,采集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土壤样方,通过对各样点的土壤表层重... 研究了长春市君子兰公园孟家河沟谷地纵向剖面不同植被(乔木、灌木、菜地和裸地)下土壤重金属的分异规律.沿沟谷地纵向剖面自上游向下游方向,在距离沟边2m处的谷地坡面上,采集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土壤样方,通过对各样点的土壤表层重金属(Zn、Pb、Cu)的全量分析,得出沟谷地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重金属的分异特征.结果显示,在不同的植被类型覆盖下,土壤重金属含量值有明显差异,Zn的变化范围在70.3~290.9mg·kg^-1,Pb在39.8~79.3mg·kg^-1,Cu在20.3~63.4mg·kg^-1,Zn、Pb、Cu全量具有裸地高于菜地土壤、菜地土壤高于乔木土壤、乔木土壤高于灌木土壤的特征.不同植被下土壤重金属实测平均值与吉林省土壤背景值的对比表明,沟谷地不同植被下土壤中Zn、Pb、Cu的含量均高于吉林省土壤背景值,土壤重金属含量有不断富集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迁移 土壤重金属 纵向分异 沟谷地
下载PDF
Gully Erosion Regionalization of Black Soil Area in Northeastern China 被引量:13
9
作者 YANG Jiuchun ZHANG Shuwen +3 位作者 CHANG Liping LI Fei LI Tianqi GAO Ya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1期78-87,共10页
Gully erosion is the frequent and main form of soil erosion in the black soil area of the northeastern China,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modity grain production bases in China. It is encroaching upon the fe... Gully erosion is the frequent and main form of soil erosion in the black soil area of the northeastern China,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modity grain production bases in China. It is encroaching upon the fertile farmland there. Regionalization of gully erosion can reveal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regular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gully erosion. Based on the eco-geographical regional background features of the black soil area, this study combined the regionalization with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gully erosion. GIS spatial analysis, geostatistical analysis, spatial statistics, reclassification, debris polygon processing and map algebra methods were employed. As a result, the black soil area was divided into 12 subregions. The field survey data on type, length, volume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indicators of gully erosion were used to calibrate the results. Then the features of every subregion, such as where the gully erosion is, how serious it is, and why it happens and develops, were expounded. The result is not only an essential prerequisite for gully erosion surveys and monitoring, but also an important basis for gully erosion preven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ionalization gully erosi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black soil area northeastern China
下载PDF
沟谷区域浅埋厚煤层开采应力场分布及矿压显现特征 被引量:12
10
作者 赵杰 刘长友 李建伟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42-750,共9页
针对沟谷区域浅埋厚煤层开采工作面易发生动载矿压灾害的情况,采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与现场实测相结合,分析了沟谷地形下煤岩层原岩应力场分布特征与煤层开采期间覆岩应力场、位移场及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表明:沟谷地形对煤岩层... 针对沟谷区域浅埋厚煤层开采工作面易发生动载矿压灾害的情况,采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与现场实测相结合,分析了沟谷地形下煤岩层原岩应力场分布特征与煤层开采期间覆岩应力场、位移场及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表明:沟谷地形对煤岩层原岩应力场的影响程度随煤岩层埋深的增大而减小,根据其对下覆煤岩层原岩应力场的影响程度的变化,可将沟谷地形下不同深度范围煤岩层分为显著影响区、影响减弱区和无影响区;工作面推进方向与沟谷沟底走向之间可分为平行、垂直和斜交3种情况,不同情况下工作面开采围岩应力场、位移场分布特征的不同,是引起工作面矿压显现差异化的根本原因。通过对沟谷地形下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及支架承载特性的实测分析,对易出现动载矿压的情况进行了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谷区域 浅埋厚煤层 FLAC^3D数值计算 应力场 动载矿压事故
原文传递
沟蚀发生的地貌临界理论计算中数据获取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浩 杨薇 +2 位作者 刘晓冰 王玉玺 张兴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127-133,共7页
沟蚀发生是一种地貌临界现象,与沟头处局地坡度及上方汇水面积有关,而沟蚀发生地貌临界理论能够预测沟头可能发生的位置。该文从沟蚀发生地貌临界理论起源、数据获取方式、参数计算方法、影响因素及应用等方面综合评述了该理论的发展及... 沟蚀发生是一种地貌临界现象,与沟头处局地坡度及上方汇水面积有关,而沟蚀发生地貌临界理论能够预测沟头可能发生的位置。该文从沟蚀发生地貌临界理论起源、数据获取方式、参数计算方法、影响因素及应用等方面综合评述了该理论的发展及近年来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数据获取方式主要包括野外实测、高清遥感影像及地形图测量。参数计算方法包括目视(下限值)法、正交回归(95%置信区间下限)、正交回归(下限值)及分位数回归等。相对剪切力指数值反映区域主要的沟蚀发生机制,临界常数值反映当前特定外界环境下的沟蚀发生临界条件。将相对剪切力指数固定后,临界常数的时间序列变化能够表征外界环境改变对沟蚀发生的影响。人类活动改变了沟头上方汇流环境,进而影响临界条件。沟蚀发生地貌临界理论可获取沟道侵蚀风险较大的区域,为沟道侵蚀防治措施布设提供参考。结合高分辨率地形图,增加表征人类活动影响汇流过程的参数能够丰富沟蚀发生地貌临界理论。该理论与已有沟道侵蚀发展模型结合,可将沟头发生位置和沟道发展过程统一,促进沟道侵蚀全过程的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 侵蚀 发生 坡度 汇水面积 临界条件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危害面积识别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欧洋 阎百兴 +6 位作者 白建宏 陈浩生 高远 李绒萱 高燕 张延玲 崔虎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4-30,共7页
目前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扩展速度快、危害严重,急需开展大规模治理,但极其缺乏侵蚀沟危害范围方面的研究成果,给政府部门决策、侵蚀沟防治规划制定及治理效益评估带来了很大困难。从侵蚀沟发生、发育特点入手,将侵蚀沟的潜在汇水面积界定... 目前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扩展速度快、危害严重,急需开展大规模治理,但极其缺乏侵蚀沟危害范围方面的研究成果,给政府部门决策、侵蚀沟防治规划制定及治理效益评估带来了很大困难。从侵蚀沟发生、发育特点入手,将侵蚀沟的潜在汇水面积界定为其危害面积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侵蚀沟危害范围不仅能够反映侵蚀沟当前在空间上的影响,又能体现长时间序列尺度上危害的范围。并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模块,开展了黑土区部分侵蚀沟现状汇水区与潜在汇水边界的识别工作。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侵蚀沟危害面积差异较为明显。大型沟危害面积显著大于中小型沟,但后者潜在危害面积所占比例极高,未来应作为黑土区侵蚀沟治理的重点,从而有效提高防护工程投入资金费效比。侵蚀沟危害范围识别方法对数据精度要求适中,30 m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与第一次水利普查侵蚀沟矢量数据相配套,就能够满足侵蚀沟汇水边界识别需要。本研究结果可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规划编制和水土保持工程效益评估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侵蚀沟 潜在汇水面积 时空尺度
下载PDF
论黄土高原沟壑区沟坡土地资源的开发 被引量:5
13
作者 周明 《陕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4年第2期64-69,共6页
黄土高原沟壑区沟坡面积广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的生产力很低.随着人、地、粮予盾的不断尖锐,开发沟坡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已势在必行.黄土高原沟壑区沟被土地资源只要因地制宜,综合开发,有可能获得较塬面土地更高的经济效益.本... 黄土高原沟壑区沟坡面积广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的生产力很低.随着人、地、粮予盾的不断尖锐,开发沟坡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已势在必行.黄土高原沟壑区沟被土地资源只要因地制宜,综合开发,有可能获得较塬面土地更高的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分析黄土高原沟壑区沟坡土地资源的有利条件及开发意义,提出了黄土高原沟壑区沟坡土地资源的开发模式及开发的具体途径与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沟壑区 沟坡 土地资源
下载PDF
沟壑密度调查应采取水文网络法 被引量:5
14
作者 党福江 戈素芬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1-33,共3页
沟壑密度是评价小流域沟蚀程度的指标,具体地反映了小流域沟蚀轮廓。目前,对于沟壑密度调查,尚无统一规定,有方格网法、小斑号法等。这些方法虽能描述小流域沟蚀现状,但不能为沟壑治理的工程设计提供前期资料。水文网络法,从沟道... 沟壑密度是评价小流域沟蚀程度的指标,具体地反映了小流域沟蚀轮廓。目前,对于沟壑密度调查,尚无统一规定,有方格网法、小斑号法等。这些方法虽能描述小流域沟蚀现状,但不能为沟壑治理的工程设计提供前期资料。水文网络法,从沟道发育入手,将大流域依沟道分布划分为若干小流域,结合工程布局进行调查,计算结果与其它方法相同,结论相同,而基础资料均为以后的工程设计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沟壑密度 水系调查 沟道治理 沟长
下载PDF
晋西沟壑区西坡传统村落营建智慧及保护发展策略 被引量:6
15
作者 石谦飞 周婧 梁变凤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42-48,98,共8页
柳林县西坡村是晋西沟壑地形区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村庄呈放射型布局,村落整体顺应山势的高低变化,依山而建,形成了独特的村落格局和民居建筑形式。通过实地调研与理论结合的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对西坡村的村落选址布局及... 柳林县西坡村是晋西沟壑地形区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村庄呈放射型布局,村落整体顺应山势的高低变化,依山而建,形成了独特的村落格局和民居建筑形式。通过实地调研与理论结合的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对西坡村的村落选址布局及特点、村落整体营建、院落营建和建筑单体营建三个部分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出西坡古村落在独特的沟壑地形条件下的营建智慧与特色,并提出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策略,旨在为沟壑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视角与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 沟壑区 西坡村 营建智慧 保护发展策略
原文传递
Response of Soil Moisture to Rainfall Event in Black Locust Plantation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Restoration in Hilly-gull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被引量:6
16
作者 CHEN Weiliang LI Zongshan +3 位作者 JIAO Lei WANG Cong GAO Guangyao FU Bojie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0年第3期427-445,共19页
Precipit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water supplies that suppor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by sustaining large-scale artificial plantations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especially black locust(Robinia pseudoacac... Precipit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water supplies that suppor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by sustaining large-scale artificial plantations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especially black locust(Robinia pseudoacacia) plantations(RP plantations), which are widely planted due to R. pseudoacacia being an excellent pioneer species. Characterizing the response of soil moisture to rainfall event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restoration is important for assess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restoration in RP plantations. In this study, we quantified the response of soil moisture to rainfall events at different years of restoration(15, 20 and 30 yr) representing different restoration stages in RP plantations in a typical hilly-gully area, i.e., the Yangjuangou Catchment,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Over the growing season(June to September) of 2017, smart probes were placed at nine depths(10, 20, 40, 60, 80, 100, 120, 150, and 180 cm below the soil surface) to obtain volumetric soil water information at 30-min intervals in the three RP plantations. The advance of the wetting front was depicted, and the total cumulative water infiltration was measured. Soil moisture was mainly replenished by eight heavy rainfall events(mean rainfall amount = 46.3 mm), accounting for 88.7% of the rainfall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The mean soil moisture content profiles of RP plantations at the three restoration stages were ordered as 30-yr(14.07%) > 20-yr(10.12%) > 15-yr(8.03%), and this relationship displayed temporal stability. Soil moisture was primarily replenished by rainfall at the 0-60 cm soil depth, and soil moisture remained stable below the 100-cm soil depth. The rainfall regime influenced the advancement of the wetting front. Here, a single rainfall event of 30 mm was the rainfall threshold for infiltration into the 60-cm soil layer. The total infiltration time ranged from 310.5-322.0 h,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among RP plantations at different restoration stages. Young and old RP plantations had more total infilt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ificial-forest ecosystem hilly-gully area restoration stages soil water replenishment rainfall regimes rainfall event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混交林林下植被与土壤养分特征
17
作者 逯欣悦 杨光 +3 位作者 吴际 陆乃静 麻云霞 杜海 《绿色科技》 2024年第8期25-32,共8页
为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不同类型混交林林下植被多样性与土壤养分特征及两者间的互馈关系,进而筛选植被恢复的适宜配置方案,以期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防控措施中植被类型、配置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以油松×杏树(Ⅰ)、油松... 为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不同类型混交林林下植被多样性与土壤养分特征及两者间的互馈关系,进而筛选植被恢复的适宜配置方案,以期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防控措施中植被类型、配置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以油松×杏树(Ⅰ)、油松×柠条(Ⅱ)、杏树×柠条(Ⅲ)3种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立地条件类似的传统水土保持植被油松纯林(CK)为对照,通过调查林下植被多样性及0~60 cm深土层的土壤性质,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下两者间的差异与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各样地均以禾本科植物为主,植物种数比较为:混交林Ⅱ=混交林Ⅲ>混交林Ⅰ>纯林CK,各多样性指数均比较为:混交林Ⅱ>混交林Ⅲ>混交林Ⅰ>纯林CK。各样地有机质含量和全效氮、全磷、全钾含量均比较为:混交林Ⅱ>混交林Ⅲ>混交林Ⅰ>纯林CK。通过相关分析发现,Simpson优势度指数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全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5);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5);各样地土壤养分与植被多样性间联系密切,相互影响。3种混交林的林下植被多样性和土壤养分含量均显著高于油松纯林,油松×杏树混交林(Ⅱ)综合表现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 沟壑区 混交林 植物多样性 土壤养分
下载PDF
基于DEM不同路径算法的沟壑密度提取 被引量:5
18
作者 郭兰勤 丑述仁 《地下水》 2011年第6期145-147,共3页
沟壑密度是评价小流域沟蚀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反映地表破碎程度的因子。采用合理的汇流阈值设置方法,在黄土高原县南沟流域,通过基于坡向流量分配的多流向算法(DEMON)和传统的单流向算法D8实现沟壑密度的提取。结果表明:多流向算... 沟壑密度是评价小流域沟蚀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反映地表破碎程度的因子。采用合理的汇流阈值设置方法,在黄土高原县南沟流域,通过基于坡向流量分配的多流向算法(DEMON)和传统的单流向算法D8实现沟壑密度的提取。结果表明:多流向算法和单流向算法都能提取较合适的沟壑密度,其中多流向算法提取的结果更好一些。因此,本研究对地表破碎程度的描述和当地地形地貌的反映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壑密度 多流向算法 汇流阈值 汇水面积
下载PDF
雨洪管理视角下的浅山区冲沟公共绿地设计策略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牛思亚 刘志成 《中国城市林业》 2019年第2期92-95,共4页
浅山区冲沟公共绿地设计应注重加强浅山区雨水调蓄能力,提升生态屏障功能,同时丰富游憩体验。文章从雨水安全与雨水利用两个角度,综合考虑提升浅山区作为自然基底的蓄水能力和基于低影响开发的雨洪管理策略。以北京石景山五里坨浅山地... 浅山区冲沟公共绿地设计应注重加强浅山区雨水调蓄能力,提升生态屏障功能,同时丰富游憩体验。文章从雨水安全与雨水利用两个角度,综合考虑提升浅山区作为自然基底的蓄水能力和基于低影响开发的雨洪管理策略。以北京石景山五里坨浅山地区为例,从风景园林学的角度,结合使用人群需求,整理浅山区基于冲沟地貌的用地开发和绿地设计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洪管理 设计策略 冲沟 浅山区
下载PDF
沟谷区域高填方诱发桩基建筑倾斜机理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岳峰 《福建建设科技》 2023年第4期32-36,共5页
以福建沟谷区域的某高填方建筑工程项目为例,根据沟谷原状地形和填方施工资料,采用三维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填方施工对建筑及基础的不利影响。结果表明:高填方引起的负摩阻力及侧向土压力是诱发建筑倾斜的主要原因。本文的倾斜计算结果... 以福建沟谷区域的某高填方建筑工程项目为例,根据沟谷原状地形和填方施工资料,采用三维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填方施工对建筑及基础的不利影响。结果表明:高填方引起的负摩阻力及侧向土压力是诱发建筑倾斜的主要原因。本文的倾斜计算结果与监测数据十分吻合,对于研究填方坡地建筑倾斜机理及纠偏治理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谷区域 高填方 桩基 建筑倾斜 反演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