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北部贵德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与构造隆升 被引量:55
1
作者 宋春晖 方小敏 +2 位作者 高军平 孙东 范马洁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93-500,共8页
通过对高原东北部贵德盆地新生代地层研究 ,为恢复高原隆升历史提供依据。贵德盆地形成于渐新世末 ,其新生代地层可划分出深水砾砂质网状河流、泥石流质网状河流、砾质网状河流、山麓洪积、三角洲、半深湖与浅湖、水下扇三角洲七个沉积... 通过对高原东北部贵德盆地新生代地层研究 ,为恢复高原隆升历史提供依据。贵德盆地形成于渐新世末 ,其新生代地层可划分出深水砾砂质网状河流、泥石流质网状河流、砾质网状河流、山麓洪积、三角洲、半深湖与浅湖、水下扇三角洲七个沉积相组合体系。根据其沉积相组合和沉积演化揭示出高原隆升过程先后经历了 :早期隆升期 (渐新世末 )、较稳定剥蚀夷平期 (早中新世 )、小幅隆升期 (早中新世末 )、稳定剥蚀夷平期 (中中新世至晚中新世 )、持续逐步较快速隆升期 (8.2~ 3.6Ma)、急剧强烈阶段性隆升期 (3.6~ 0Ma) ;其中 3.6Ma±的隆升是新生代构造运动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此前盆地海拔应不超过 10 0 0m ,此后构造活动速度明显加速 ,地形高差显著增大。可见青藏高原的隆升是一个多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沉积演化 构造隆升 新生代 贵德盆地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贵德盆地地貌演化与黄河上游发育研究 被引量:36
2
作者 潘保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43-50,共8页
贵德盆地是黄河上游所流串的重要新生代断陷盆地之一,早第三纪开始呈现堆积洼地形态;晚第三纪是其发育的鼎盛时期,其内的水体与共和、兴海、青海湖和西宁等盆地的水体相连,构成一浩瀚的“青东古湖”,堆积了上千米厚的含三趾马(Hip... 贵德盆地是黄河上游所流串的重要新生代断陷盆地之一,早第三纪开始呈现堆积洼地形态;晚第三纪是其发育的鼎盛时期,其内的水体与共和、兴海、青海湖和西宁等盆地的水体相连,构成一浩瀚的“青东古湖”,堆积了上千米厚的含三趾马(Hipparionsp)等动物化石的贵德群。早、中更新世,盆地有所收缩,但仍为河湖环境。大约14×104年前开始的构造运动使盆地抬升,黄河在这里出现,自那以来黄河累计下切了900-10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发育 盆地演化 贵德盆地
下载PDF
共和盆地干热岩地热资源的成因机制:来自岩石放射性生热率的约束 被引量:28
3
作者 张超 胡圣标 +5 位作者 宋荣彩 左银辉 姜光政 雷玉德 张盛生 王朱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697-2709,共13页
共和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我国重要的干热岩地热资源赋存区之一.成因机制研究是干热岩地热资源研究中最为基础与核心的工作之一,也是干热岩地热资源潜力精细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98块采自共和-贵德盆地岩石样品... 共和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我国重要的干热岩地热资源赋存区之一.成因机制研究是干热岩地热资源研究中最为基础与核心的工作之一,也是干热岩地热资源潜力精细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98块采自共和-贵德盆地岩石样品的放射性生热率数据,分析了盆地主要岩性岩石的放射性生热率分布特征,讨论了共和盆地干热岩地热资源的成因机制,并初步建立了干热岩地热资源的成因模式.研究表明,共和盆地恰卜恰地热区沉积岩(以泥岩和粉砂质泥岩为主)放射性生热率为1.21~2.02μW·m^-3,平均值为1.67±0.29μW·m^-3;以花岗岩和花岗岩闪长岩等为主的基底岩石的放射性生热率介于1.17~5.81μW·m^-3之间,平均值为3.20±1.07μW·m^-3.贵德盆地扎仓寺地热区沉积岩(以砂岩和泥质砂岩为主)放射性生热率为1.83~2.40μW·m^-3,平均值为2.13±0.23μW·m^-3;基底花岗质岩石的放射性生热率介于0.92~6.49μW·m^-3之间,平均值为2.81±1.40μW·m^-3.测试数据显示共和-贵德盆地基底花岗岩不存在高放射性生热率异常.但是,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板块持续性陆-陆碰撞作用造成的壳内放射性生热元素富集层增厚,导致了花岗岩放射性生热率的热贡献量同步增大(30.3~40.5mW·m^-2),因此,花岗岩放射性生热可为共和盆地干热岩地热资源提供稳定的壳内热源基础.基于放射性生热率数据和热流配分研究,结合研究区已有地质-地球物理研究资料,本文认为壳内部分熔融层作为附加热源为共和盆地干热岩地热资源提供了重要的附加热流贡献.在此基础上,本文初步构建了共和盆地干热岩地热资源成因模式:加厚地壳花岗岩放射性生热与壳内部分熔融层供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放射性生热率 部分熔融 干热岩 共和盆地 贵德盆地
下载PDF
贵德盆地深部地热资源地球物理评价 被引量:20
4
作者 龙作元 薛国强 +3 位作者 周楠楠 吴有信 朱巍 赵杰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261-2266,共6页
为了评价贵德盆地深部地热资源远景,使用V8仪器进行了地面大地电磁法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工作,首次对贵德盆地深部电性特征和深部地热资源进行评价。查明贵德盆地基底埋深3600 m~4900 m。推断盆地第三系上新统贵德组(上部地层)是浅... 为了评价贵德盆地深部地热资源远景,使用V8仪器进行了地面大地电磁法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工作,首次对贵德盆地深部电性特征和深部地热资源进行评价。查明贵德盆地基底埋深3600 m~4900 m。推断盆地第三系上新统贵德组(上部地层)是浅部热储层,其厚度为370 m;其埋深为530 m。老第三纪渐新统(上部地层)是中部热储层,其厚度为640 m~800 m,其埋深为1810 m~2330 m。侏罗纪、白垩纪地层是深部热储层,其厚度为970 m~1600m;其埋深为3680 m~4990 m。提出浅部热储层属于盆地型层状热储;中深部热储层属于断裂型带状热储。推断出二条大断裂破碎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德盆地 深部地热 大地电磁 CSAMT
下载PDF
贵德盆地高氟、高砷地下热水分布及水化学特征 被引量:18
5
作者 石维栋 郭建强 +3 位作者 张森琦 叶成明 李健 马新华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6-41,共6页
贵德县是青海省地方病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通过区域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调查,表明:赋存于贵德群中的承压自流热水是当地饮水型氟中毒和砷中毒的致病水体;深度多小于400m,分布明显受控于NNW向压扭性断裂和NWW向张扭性断裂,并形成了... 贵德县是青海省地方病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通过区域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调查,表明:赋存于贵德群中的承压自流热水是当地饮水型氟中毒和砷中毒的致病水体;深度多小于400m,分布明显受控于NNW向压扭性断裂和NWW向张扭性断裂,并形成了两个异常中心。异常区围绕NEE向张扭性断裂带呈椭圆形展布,南北宽约5km,东西长约10km;其氟离子含量0.32~4.57mg/L,砷元素含量0.112~0.318mg/L,随深度和温度呈增高趋势;水温在16.0~45.9℃,pH较高,一般大于8.0,多属TDS0.2~0.5g/L的HCO3.SO4.C1—Na型淡水。为该地区防病改水提供了水文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德盆地 氟中毒 砷中毒 地下热水分布 水化学特征
下载PDF
贵德盆地黄河出现的古地磁年代及其意义 被引量:13
6
作者 聂军胜 宋春晖 +2 位作者 方小敏 徐先海 孙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9-64,共6页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其形成与青藏高原隆起有密切关系,因此,黄河上游的形成演化,对于研究青藏高原的隆升以及黄河水利的开发利用等均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科学价值。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贵德盆地发育巨厚的新生代地层,其最上部的一套湖相...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其形成与青藏高原隆起有密切关系,因此,黄河上游的形成演化,对于研究青藏高原的隆升以及黄河水利的开发利用等均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科学价值。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贵德盆地发育巨厚的新生代地层,其最上部的一套湖相沉积代表了黄河出现之前的最后沉积。古地磁测年表明这套地层的结束时代约为1 8Ma,指示黄河在本区大约同时出现,是青藏运动C幕的产物,此后至今黄河已净下切了约940m,指示本区高原的快速隆起,不支持青藏高原在中新世达到最大高度然后垮塌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磁年代 黄河发育 青藏高原 垮塌
下载PDF
黄河上游贵德盆地席芨滩巨型滑坡发育特征及地貌演化 被引量:15
7
作者 赵无忌 殷志强 +1 位作者 马吉福 秦小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09-721,共13页
黄河上游贵德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我国地质灾害最发育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的巨型滑坡因其方量大、危害严重、机制复杂等特点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以贵德盆地黄河左岸的席芨滩巨型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 黄河上游贵德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我国地质灾害最发育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的巨型滑坡因其方量大、危害严重、机制复杂等特点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以贵德盆地黄河左岸的席芨滩巨型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野外精细调查、遥感影像解译和测年数据,分析了该巨型滑坡的发育期次和诱发因素,认为滑坡发育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1全新世早期温度升高引发冰雪融水增多导致黄河侵蚀作用加强而引发的Ⅰ期滑坡;2由全新世适宜期暖湿气候条件下降水触发的Ⅱ期滑坡;3由1872年历史地震诱发的Ⅲ期滑坡;4由降雨和近年来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Ⅳ期滑坡。文章最后讨论了席芨滩巨型滑坡对贵德盆地黄河河谷地貌演化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贵德盆地 席芨滩滑坡 发育特征 地貌演化
下载PDF
青海贵德盆地高砷低温地热水水化学特征 被引量:13
8
作者 廖媛 马腾 +2 位作者 陈柳竹 田春燕 施俊杰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1-126,共6页
文章以青海贵德盆地为研究区,在分析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采集21组水样,进行了常规化学组分、砷及氢氧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表明:(1)高砷低温地热水的水温由于受到中生代印支期花岗岩岩浆余热通过基底隐伏断裂供给的影响,达到16.3~6... 文章以青海贵德盆地为研究区,在分析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采集21组水样,进行了常规化学组分、砷及氢氧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表明:(1)高砷低温地热水的水温由于受到中生代印支期花岗岩岩浆余热通过基底隐伏断裂供给的影响,达到16.3~68.5℃,远高于盆地多年平均气温,其砷含量在10.4~35.4μg/L,主要赋存于新近系贵德群承压自流水中;(2)盆地高砷地热水的pH较高,均大于8.2,氧化还原电位显示负值,为还原环境,水化学类型复杂,占主导的阳离子是(Na++K+)和Ca2+,阴离子是HCO3-;(3)高砷地热水δ18O和δD的范围分别为-10.90‰~-12.32‰和-70.1‰~-84.4‰,氘盈余(d)值为12.78‰~15.02‰,说明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4)相较于内蒙河套平原高砷地下水和云南腾冲地区高砷高温地下水,贵德盆地高砷低温地热水也赋存于碱性还原环境,但TDS较低,水化学类型不同,这与当地的地质背景有关;(5)盆地的地热异常不仅促进了地下水中砷水平和垂直迁移,与高温伴生的偏碱性的还原环境也加剧了地热水中砷的释放,最终导致水中砷浓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德盆地 高砷低温地热水 水化学特征
下载PDF
青海省贵德盆地大地热流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郎旭娟 刘峰 +3 位作者 刘志明 蔺文静 邢林啸 王贵玲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7-232,共6页
贵德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热资源丰富,勘查发现其西部山区的扎仓寺热田赋存可供发电的干热岩地热能,但是整个盆地内的大地热流研究仍为空白,制约该区域地热资源的研究评价及开发利用。采集扎仓寺热田16块岩心样品进行了热导率测试... 贵德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热资源丰富,勘查发现其西部山区的扎仓寺热田赋存可供发电的干热岩地热能,但是整个盆地内的大地热流研究仍为空白,制约该区域地热资源的研究评价及开发利用。采集扎仓寺热田16块岩心样品进行了热导率测试,通过温度的校正,获得了扎仓寺热田的原地热导率值。利用钻孔(ZR1)的测温资料和热导率数据,根据热传导定理采用2种方法分别计算传导层段及有对流影响层段的热流值,获得厚度加权平均热流值为79.5mW/m2,高于全球大陆地区平均热流值[(65±1.6)mW/m2]和中国大陆地区平均热流值[(61±15.5)mW/m2],为高热流值,反映了该区域新生代构造活动较为强烈。本研究工作为继续探索该热田的形成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过程及地热资源评价提供了地热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热流 岩石热导率 地温梯度 贵德盆地
下载PDF
贵德盆地三河流域高砷地下水中溶解性有机物三维荧光特性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8
10
作者 梁梦钰 郭华明 +2 位作者 李晓萌 王振 修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3-254,共12页
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控制含水层中砷的迁移转化。贵德盆地承压含水层地下水砷含量显著高于潜水含水层。为查明承压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对砷浓度的影响,对研究区地表水、潜水以及承压水进行吸光度... 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控制含水层中砷的迁移转化。贵德盆地承压含水层地下水砷含量显著高于潜水含水层。为查明承压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对砷浓度的影响,对研究区地表水、潜水以及承压水进行吸光度和三维荧光光谱的分析,利用平行因子分析法确定了水样中有机物成分及荧光特征。结果表明,贵德盆地水体中DOM包含陆源类腐殖质(C1)、受人为影响的腐殖质(C2)、类醌化合物(C3)和微生物来源的腐殖质(C4)4种组分。陆源类腐殖质C1可在地下水中富集,占总有机质的40%~55%。相比于地下水,C2和C3则在地表水中占据较高的比例。高砷承压水中C2、C3所占比例高于低砷潜水。其中,C1可以通过络合作用促进溶解性砷浓度的提高,C3作为电子穿梭体可以促进含砷铁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还原性溶解从而释放砷。微生物降解有机质生成的HCO3-可以与砷竞争吸附,促进砷的解吸附。此外,还原性溶解产生的Fe(II)与HCO3-形成FeCO3固定一部分的砷。该研究表明,地下水中的天然有机物通过络合作用和作为电子穿梭体促进铁氧化物还原导致地下水砷的富集,为分析黄河上游地区高砷地下水的成因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德盆地 溶解性有机物 高砷地下水 还原环境 三维荧光光谱 平行因子分析法
下载PDF
青海贵德盆地扎仓沟花岗闪长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2
11
作者 韩梓衡 韩世炯 +1 位作者 曹成刚 韩英善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7-195,共19页
青海贵德盆地广泛发育印支期花岗岩,但缺乏其深部地球化学特征、岩石成因及来源的研究,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西秦岭印支期花岗岩形成背景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本文选取贵德盆地扎仓沟地区钻孔ZR2花岗闪长岩样品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 青海贵德盆地广泛发育印支期花岗岩,但缺乏其深部地球化学特征、岩石成因及来源的研究,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西秦岭印支期花岗岩形成背景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本文选取贵德盆地扎仓沟地区钻孔ZR2花岗闪长岩样品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全岩地球化学以及Lu-Hf同位素研究。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的侵位年龄为(225.3±1.3)Ma,为晚三叠世岩浆活动的特点。主微量元素特征显示,花岗闪长岩为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表现出中等Eu负异常(δEu=0.59~0.91)、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U)、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的特征。锆石Hf同位素组成显示,花岗闪长岩的ε_(Hf)(t)值为-7.70~0.22,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为1747~1243 Ma,表明贵德盆地扎仓沟地区花岗闪长岩为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熔融混合的产物。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研究区中花岗闪长岩的构造背景为阿尼玛卿—勉略洋闭合后的同碰撞至碰撞后伸展的过渡构造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锆石U-PB定年 LU-HF同位素 花岗闪长岩 扎仓沟 贵德盆地
下载PDF
黄河上游阿什贡滑坡群发育期次及演化过程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魏刚 殷志强 +1 位作者 马吉福 张婷婷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3-140,153,共9页
黄河上游贵德盆地滑坡泥石流灾害制约着该地区河谷城镇化建设。文章在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划分了尕让河阶地序列,分析了阿什贡滑坡群的发育期次及与河道演变的宏观地质作用过程和机制,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尕让河至少发育了... 黄河上游贵德盆地滑坡泥石流灾害制约着该地区河谷城镇化建设。文章在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划分了尕让河阶地序列,分析了阿什贡滑坡群的发育期次及与河道演变的宏观地质作用过程和机制,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尕让河至少发育了7级阶地,根据阶地与滑坡堆积体的披覆关系,厘定了滑坡发育的时间先后顺序;(2)阿什贡滑坡演化过程分为二期,Ⅰ期滑坡为巨型滑坡并触发了前缘革匝滑坡,发生时间为16 ka BP以来,阿什贡Ⅱ期滑坡为Ⅰ期的解体滑坡;(3)阿什贡滑坡群发育时间先后顺序为:尕让滑坡→尕让河Ⅲ级阶地形成→阿什贡滑坡Ⅰ期→革匝滑坡→堰塞湖及湖相层发育→尕让河Ⅱ级阶地形成→阿什贡滑坡Ⅱ期→现代河道;(4)阿什贡滑坡群目前总体处于稳定状态,但Ⅱ期滑体发生局部解体的可能性较大,须加强滑坡灾害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贵德盆地 阿什贡滑坡群 演化过程
下载PDF
贵德盆地热结构及地热成因机制 被引量:6
13
作者 郎旭娟 张发旺 王贵玲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11期43-46,共4页
贵德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黄河谷地之中,四周环山,为新生代断陷盆地,地貌单元位于青藏块体,地处祁连、昆仑和秦岭三大褶皱系交汇地带;新构造活动强烈,发育一系列NWW向、NW向及NNW向断裂,为区内高温地热系统提供了较好的地热地质条件... 贵德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黄河谷地之中,四周环山,为新生代断陷盆地,地貌单元位于青藏块体,地处祁连、昆仑和秦岭三大褶皱系交汇地带;新构造活动强烈,发育一系列NWW向、NW向及NNW向断裂,为区内高温地热系统提供了较好的地热地质条件。区内地热显示类型多样,水热活动剧烈,尤其是盆地西部的扎仓寺热田,水温高达93℃,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德盆地 地热流体 热储温度 成因机制 地壳热结构
下载PDF
贵德盆地扎仓地热田水热蚀变矿物形成规律及钙华成因 被引量:6
14
作者 冯波 宋丹 +3 位作者 付雷 张森琦 陈明涛 姜振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33-142,共10页
分析热泉区水热蚀变矿物及钙华的分布特点和形成规律可以指示深部水文地球化学环境,进而揭示地热田演化过程中矿物的溶沉规律,对于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以青海贵德盆地扎仓地热田为研究对象,采取该盆地内原位岩石样品... 分析热泉区水热蚀变矿物及钙华的分布特点和形成规律可以指示深部水文地球化学环境,进而揭示地热田演化过程中矿物的溶沉规律,对于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以青海贵德盆地扎仓地热田为研究对象,采取该盆地内原位岩石样品与水样,在储层压力条件下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模拟不同温度时补给水源与热储岩石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分析水岩作用后热储层矿物成分、反应液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再利用TOUGHREACT软件模拟实验的化学反应过程,预测长时间尺度下的水文地球化学演变规律,探究了该区水热蚀变矿物以及钙华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该盆地内刚义泉水与地层岩石在水岩作用下会生成钙蒙脱石、绿泥石和伊利石,伊利石由钙蒙脱石转化而来,绿泥石则由云母类矿物蚀变产生或钾长石转化而来,并且温度对矿物的转化速率影响明显;②90℃、120℃、150℃这3种温度下100年的模拟结果显示,绿泥石是反应初期的产物,其出现代表此处水岩作用尚未达到平衡;③温度对矿物的转化速率影响明显,温度越高钠长石沉淀越快,钾长石溶解速率越快,蒙脱石沉淀速率越快;④高含量的Ca^2+和HCO3^-是形成钙华的必要水化学条件,该区地表钙华为热成因钙华。结论认为,水热蚀变矿物的溶解沉淀规律说明了扎仓地热田自封闭系统的可能性;该研究成果可以为未来使用酸性化学刺激改造热储层、开发深部地热资源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德盆地 扎仓地热田 钙华 水热蚀变 矿物 溶沉规律 室内实验 数值模拟 自封闭系统
下载PDF
基于遥感技术的贵德盆地多元信息干热岩靶区预测 被引量:2
15
作者 闫佰忠 李瑶 +3 位作者 秦光雄 于开宁 吴云霞 王亚楠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88-1300,共13页
为探明贵德盆地干热岩资源位置及分布范围,首先利用Landsat 8 TIRS(thermal infrared sensor)热红外数据,通过单窗算法和劈窗算法对贵德盆地地表温度进行遥感识别,确定了高温异常区位置;然后基于干热岩形成条件构建了包括地层、岩体、... 为探明贵德盆地干热岩资源位置及分布范围,首先利用Landsat 8 TIRS(thermal infrared sensor)热红外数据,通过单窗算法和劈窗算法对贵德盆地地表温度进行遥感识别,确定了高温异常区位置;然后基于干热岩形成条件构建了包括地层、岩体、断裂、环形构造、线性构造、水热蚀变异常、地表温度异常、温泉、地热钻探、区域重力异常、区域航磁异常、电磁勘探信息等12个因子的多元信息干热岩靶区预测模型,并对贵德盆地干热岩靶区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贵德盆地干热岩以新近系、三叠系和第四系为保热盖层,大型北西向晚三叠世中酸性隐伏花岗岩为储热岩体,北北西向瓦里贡山深大断裂及花岗岩体为导热通道,下地幔软流圈供热和壳内部分熔融层供热为主要热源,岩石放射性产热为叠加热源;2)盆地内隐伏岩体预测区、地表温度异常区、水热蚀变异常区均具有沿北西—南东方向分布的特点,且分布位置相互印证;3)经过模型确定贵德盆地内存在一个沿北西—南东方向分布的大型干热岩带,面积约820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德盆地 遥感识别 干热岩靶区 预测模型
下载PDF
贵德盆地高氟地下水稀土元素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16
作者 王振 郭华明 +1 位作者 刘海燕 邢世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05-514,共10页
高氟地下水是我国乃至国际社会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之一。尽管众多的研究学者已对高氟地下水形成机理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但高氟地下水中稀土元素的分异特征和迁移规律能否指示地下水中氟的富集过程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聚焦高氟... 高氟地下水是我国乃至国际社会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之一。尽管众多的研究学者已对高氟地下水形成机理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但高氟地下水中稀土元素的分异特征和迁移规律能否指示地下水中氟的富集过程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聚焦高氟地下水广泛分布的贵德盆地,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室内测试和综合分析以及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相结合的技术手段,探究了含水层中氟和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和迁移规律。研究发现贵德盆地地下水中氟的平均浓度为2.67 mg·L^(-1),75%的地下水样品中氟浓度高于1.5 mg·L^(-1),且沿地下水流程呈现出上升趋势。PHREEQC计算结果表明,地下水中氟主要以自由态F-的形式存在(浓度99.5%)。XRD和SEM-EDS的结果表明含水层沉积物中的主要矿物为石英(含量52.9%~56.5%)和斜长石(含量19.8%~21.8%),且斜长石已发生化学风化作用。贵德盆地地下水中稀土元素浓度较低(0.052~0.267μg·L^(-1)),且主要以LnCO^(+)_(3)和Ln(CO_(3))^(-)_(2)的无机络合形态存在(含量>99%,Ln代表稀土元素)。地下水稀土元素北美页岩归一化模式表现为轻稀土元素相对于重稀土元素富集,且具有轻微的Ce负异常和显著的Eu正异常特征。地下水中氟和稀土元素的迁移均受到含水层中铁氧化物矿物的还原性溶解和长石类矿物的非全等水解过程的影响,且地下水中稀土元素的富集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示地下水中氟的富集过程。研究成果拓展了稀土元素在高氟地下水研究中的应用,可以为识别和揭示高氟地下水的分布和富集机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氟地下水 稀土元素 贵德盆地 水岩相互作用 元素迁移和富集
下载PDF
Formation Mechanisms and Geomorphic Evolution of the Erlian Mudflow Fans, Eastern Guide Basin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Yellow River 被引量:2
17
作者 ZHAO Wuji YIN Zhiqiang +1 位作者 XU Qiang QIN Xiaogu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578-589,共12页
Several argillaceous platforms lie along the Yellow River(YR) of the eastern Guide Basin,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nd their compositions, formation processes, and geomorphic evolution remain debated. Using fie... Several argillaceous platforms lie along the Yellow River(YR) of the eastern Guide Basin,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nd their compositions, formation processes, and geomorphic evolution remain debated. Using field survey data, sample testing, and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s, the evolution of the Erlian mudflow fans are analyzed. The data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fans on either side of the YR. On the right bank, fans are dilute debris flows consisting of sand and gravel. On the left bank, fans are viscosity mudflows consisting of red clay. The composition and formation processes of the left bank platforms indicate a rainfall-induced pluvial landscape. Fan evolu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early-stage fans pre-date 16 ka B.P., and formed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late-stage fans post-date 8 ka B.P.. Both stages were induced by climate change. The data indicate that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experienced a cold and humid climate characterized by high rainfall. From 16–8 ka, the YR cut through the Erlian early mudflow fan, resulting in extensive erosion. Since 8 ka, the river channel has migrated south by at least 1.25 km, and late stage mudflow fan formation has occur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upper reaches of Yellow River guide basin mud-flow fan forming mechanism geomorphic evolution
下载PDF
贵德盆地干热岩开采潜力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安超 郭亮亮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93-899,共7页
文章基于贵德盆地的地热地质数据,建立了干热岩开采的温度-渗流耦合模型,并根据模拟结果对储层渗透率、储层温度、注入流速和注水温度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出了干热岩开采的最佳方案及储层温度场的时空演变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储层渗透率... 文章基于贵德盆地的地热地质数据,建立了干热岩开采的温度-渗流耦合模型,并根据模拟结果对储层渗透率、储层温度、注入流速和注水温度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出了干热岩开采的最佳方案及储层温度场的时空演变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储层渗透率对储层水流阻力影响最大;储层温度越高,干热岩开采系统的出水温度保持稳定的时间越长;注入流速对干热岩开采系统出水温度影响较大;注水温度越低,储层水流阻力越高;注水温度对干热岩开采系统出水温度的影响很小;宜开采深度为4000 m处的干热岩储层,且该储层的渗透率应被改造至10-12 m^2;在发电系统发电功率为3 MW的条件下,当注入流速分别为50,70 kg/s时,干热岩开采系统的工程运行寿命分别为9.3,8.5 a;若要保证干热岩开采系统能够持续运行20 a,则最佳注入流速应为50 kg/s,此时,发电系统的发电功率为0.98~3.76 M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贵德盆地 敏感性分析 发电量
下载PDF
青海黄河贵德段河流阶地及新构造运动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苗琦 李丽松 +1 位作者 钱方 赵志中 《地质与资源》 CAS 2012年第5期493-496,共4页
贵德盆地作为青藏高原东北部的一个构造地貌单元,盆地中河流阶地发育,但是阶地的形成时代仍存在很大争议.选择阶地作为研究对象,并从龙羊峡至松坝峡共采集阶地样品10个,进行ESR测年,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T0—T4阶地的海拔、... 贵德盆地作为青藏高原东北部的一个构造地貌单元,盆地中河流阶地发育,但是阶地的形成时代仍存在很大争议.选择阶地作为研究对象,并从龙羊峡至松坝峡共采集阶地样品10个,进行ESR测年,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T0—T4阶地的海拔、河拔高度序列,分析了贵德盆地新构造运动规律具有间歇性、差异性、不对称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阶地 构造隆升 黄河发育 贵德盆地 青海省
下载PDF
贵德盆地地热井井内热交换工艺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冯林传 赵振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16年第10期250-252,共3页
地热作为一种绿色能源,具有分布广、无污染、易开发利用等优点,在供暖、旅游、温泉洗浴、医疗保健、种植养殖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贵德地区地处"三江源"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将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 地热作为一种绿色能源,具有分布广、无污染、易开发利用等优点,在供暖、旅游、温泉洗浴、医疗保健、种植养殖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贵德地区地处"三江源"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将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一定作用,通过对贵德盆地DR1地热井深井内热交换工艺,使该井出水温度由41℃提高到46℃,实现了利用井底高温岩石自行热交换方式提高地热井出口温度的目的。同时,为类似地层地热增温提供了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德盆地 地热井 热交换工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