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抗战动员中的地方“戏改”及其艺术社会史意义——以“桂剧改革”三场讨论为中心(1936—1940)
1
作者
柏奕旻
《美育学刊》
2018年第5期68-77,共10页
抗战期间,"桂剧改革"在传统地方戏曲的现代转换方面进行了首次较完整的历史性实验。"桂剧改革"的取径与方法并非如后人回顾的那般顺遂自然,而是在三场重要讨论中艰难成形:1936年的讨论,对桂剧应以抛弃、改良或改革...
抗战期间,"桂剧改革"在传统地方戏曲的现代转换方面进行了首次较完整的历史性实验。"桂剧改革"的取径与方法并非如后人回顾的那般顺遂自然,而是在三场重要讨论中艰难成形:1936年的讨论,对桂剧应以抛弃、改良或改革的去路争持不下。1938年的讨论,迫切于抗战动员的需要,在"旧瓶新酒"的讨论中渐重于改良之径而忽视"艺人"的问题。1939年至1940年前后的讨论,伴随欧阳予倩二度入桂及大批文化人会集于桂林,以历史考辨与现实观察为基础,在继承过去改革"戏曲"思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确立了改革"艺人"及其主体性塑造"机制"的方法。这一理论取径与方法思路的艺术社会史意义在于,它为其后"桂剧改革"实践的正式展开乃至新中国"戏曲改革"方针的制订提供了潜在的历史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剧改革
地方戏
抗战动员
欧阳予倩
旧剧现代化
艺术社会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抗战动员中的地方“戏改”及其艺术社会史意义——以“桂剧改革”三场讨论为中心(1936—1940)
1
作者
柏奕旻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美育学刊》
2018年第5期68-77,共10页
文摘
抗战期间,"桂剧改革"在传统地方戏曲的现代转换方面进行了首次较完整的历史性实验。"桂剧改革"的取径与方法并非如后人回顾的那般顺遂自然,而是在三场重要讨论中艰难成形:1936年的讨论,对桂剧应以抛弃、改良或改革的去路争持不下。1938年的讨论,迫切于抗战动员的需要,在"旧瓶新酒"的讨论中渐重于改良之径而忽视"艺人"的问题。1939年至1940年前后的讨论,伴随欧阳予倩二度入桂及大批文化人会集于桂林,以历史考辨与现实观察为基础,在继承过去改革"戏曲"思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确立了改革"艺人"及其主体性塑造"机制"的方法。这一理论取径与方法思路的艺术社会史意义在于,它为其后"桂剧改革"实践的正式展开乃至新中国"戏曲改革"方针的制订提供了潜在的历史参照。
关键词
桂剧改革
地方戏
抗战动员
欧阳予倩
旧剧现代化
艺术社会史
Keywords
gui
opera
reform
local
opera
anti-Japanese
mobilization
Ouyang
Yuqian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opera
social
history
of
art
分类号
J825 [艺术—戏剧戏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抗战动员中的地方“戏改”及其艺术社会史意义——以“桂剧改革”三场讨论为中心(1936—1940)
柏奕旻
《美育学刊》
201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