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moxibustion at different times on prostaglandin and vasopressin levels in uterine tissues of rats with dysmenorrhea due to cold-dampness retention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新华 孙小雪 +7 位作者 梁玉磊 高飞 杜潇怡 陈阳 李雪娜 孙立虹 马小顺 杨燕萍(译)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CSCD 2017年第4期250-256,共7页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moxibustion at different times on prostaglandin E_2(PGE_2), prostaglandin F2α(PGF_(2α))and arginine vasopressin(AVP), in the uterine tissues of rats with dysmenorrhea du...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moxibustion at different times on prostaglandin E_2(PGE_2), prostaglandin F2α(PGF_(2α))and arginine vasopressin(AVP), in the uterine tissues of rats with dysmenorrhea due to cold-dampness retention, and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and possible mechanisms of moxibustion at different times in easing pain in dysmenorrhea due to cold-dampness retention.Methods: Forty-three female Wistar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blank control group(n=7), a model group(n=9),a pre-moxibustion group(n=9), an immediate-moxibustion group(n=9) and a pre-moxibustion plus immediatemoxibustion group(n=9). Rat models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due to cold-dampness retention were established using(0±1) ℃ ice water immersion method combined with injection of estradiol benzoate for 10 d, followed by injection of oxytocin on the 11 th day. Rats in the 3 intervention groups received moxibustion to Shenque(CV 8) and Guanyuan(CV 4), 10 min for each acupoint, once a day. Rats in pre-moxibustion group were given mild moxibustion, beginning on the 8th day during modeling, for 3 continuous days; rats in immediate-moxibustion group were given one time mild moxibustion, immediately after injection of oxytocin on the 11 th day during modeling; rats in pre-moxibustion plus immediate-moxibustion group were given mild moxibustion, beginning on the 8th day during modeling till immediately after injection of oxytocin on the 11 th day during modeling, for 4 continuous days. The level of PGF_(2α) in the rat uterine tissues was measur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and the levels of PGE_2 and AVP in rat uterine tissues were measured by radioimmunoassay.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blank control group, the levels of PGF_(2α) and AVP, the PGF_(2α)/PGE_2 ratio in the mode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P〈0.01), and the PGE_2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P〈0.01) in the rat uterine tissues in the model group. Compa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xibustion Therapy Moxa Stick Moxibustion POINT guanyuancv 4) POINT Shenque(cv 8) Prostaglandins DYSMENORRHEA RATS
原文传递
Clinical studies on different acupuncture time for primary dysmenorrhea 被引量:3
2
作者 Xue Xiao Huang Yan +1 位作者 Liu Xin Yue Zeng-hui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CSCD 2016年第6期416-419,共4页
Objective: To seek the optimal acupuncture time for primary dysmenorrhea and provide clinical basis for optimal acupuncture treatment protocol. Methods: A total of 90 eligible case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thre... Objective: To seek the optimal acupuncture time for primary dysmenorrhea and provide clinical basis for optimal acupuncture treatment protocol. Methods: A total of 90 eligible case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three groups, 30 cases in each group. Points Guanyuan(CV 4), bilateral Zusanli(ST 36) and Sanyinjiao(SP 6) were selected for patients in all three groups, with a different treatment duration: 15 min in group A, 30 min in group B and 45 min in group C. Then the clinical efficacy in each group was evaluated by pain symptom scoring. Results: As for the pain symptom scores,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tra-group differences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ree groups(all P〈0.05); coupled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ter-group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 B and the other two groups(both P〈0.05). As for clinical efficacy, there wer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 B and the other two groups(both P〈0.05), indicating that 30 min of acupuncture is the optimal dur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dysmenorrhea. Conclusion: With the same needling manipulation, 30 min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achieves a better efficacy for primary dysmenorrh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puncture Therapy POINT guanyuancv 4) POINT Zusanli(ST 36) POINT Sanyinjiao(SP 6) DYSMENORRHEA Needle Retaining
原文传递
逆针“关元”“三阴交”对去卵巢大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影响 被引量:41
3
作者 程凯 田素领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19,45,共6页
目的:观察逆针"关元""三阴交"穴对去卵巢大鼠下丘脑-垂体-卵巢(HPO)轴的调节作用,探讨腧穴主治作用的特异性。方法:选取3月龄SD大鼠,设正常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6只)、模型组(6只)、逆针关元组(11只)、逆针三阴交... 目的:观察逆针"关元""三阴交"穴对去卵巢大鼠下丘脑-垂体-卵巢(HPO)轴的调节作用,探讨腧穴主治作用的特异性。方法:选取3月龄SD大鼠,设正常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6只)、模型组(6只)、逆针关元组(11只)、逆针三阴交组(11只)、逆针关元续针组(11只)、逆针三阴交续针组(11只),共7组。4组逆针组预先电针15次(隔日1次)后与模型组一同去除大鼠双侧卵巢造模。两组续针组于造模12d后继续电针5次(隔日1次)。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各组大鼠下丘脑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垂体中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和子宫中雌二醇(E2)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E2水平显著降低(P<0.05),FSH、LH、GnRH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电针组E2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FSH、LH、GnRH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P<0.01);但各电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逆针"关元""三阴交"能够良性调节去卵巢大鼠紊乱的HPO轴功能,两穴之间未表现出明显穴位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针 围绝经期综合征 去卵巢大鼠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 三阴交 关元
原文传递
电针正常人足三里和关元穴中枢效应的fMRI脑功能成像比较 被引量:34
4
作者 方继良 王小玲 +9 位作者 王寅 洪洋 刘河生 刘军 王雷 薛超 周科华 宋明 刘保延 朱兵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6-52,共7页
目的:利用fMRI脑功能成像,比较电针时位于肢体的足三里穴及腹部的关元穴激活的脑功能区及其功能区网络连接的异同。方法:21名健康志愿者参加电针足三里穴、关元穴时的fMRI试验。分别在针刺前静息状态、留针、电针(15Hz,3次30s,间隔1min... 目的:利用fMRI脑功能成像,比较电针时位于肢体的足三里穴及腹部的关元穴激活的脑功能区及其功能区网络连接的异同。方法:21名健康志愿者参加电针足三里穴、关元穴时的fMRI试验。分别在针刺前静息状态、留针、电针(15Hz,3次30s,间隔1min)、拔针后静息态采集fMRI脑功能数据,并记录电针任务时针感。采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分析针感,SPM 2、短程和长程"中心度"法分析脑激活功能区及其之间的功能网络连接。结果:在电针电流无显著性差异条件下,电针足三里穴较关元穴诱导出了更强的胀满感及麻木感。电针两穴均产生了相似的前下扣带回-额叶内侧回网络的显著负激活效应,留针及电针能改变脑静息态脑功能默认功能模式,于额叶内侧回、扣带前回前下部短程脑功能网络出现了明显的即时针刺后效应。足三里穴较关元穴产生了更强的短程脑功能网络连接。结论:针刺足三里、关元穴具有显著相似的对脑边缘叶-额叶内侧皮层脑网络的调制作用,但也存在小的差异,体现穴位脑效应的相对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FMRI 脑功能连接 穴位特异性 关元穴 足三里穴
原文传递
中药穴位贴敷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1
5
作者 黄火剑 陈武君 庄洪标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5期669-673,共5页
【目的】探讨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穴位贴敷辅助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8例CHF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 【目的】探讨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穴位贴敷辅助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8例CHF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穴位贴敷辅助治疗(取穴:膻中、心俞、关元、气海、血海、丰隆等),疗程14 d。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血清脑钠肽(BNP)水平以及6 min步行试验(6MWT)]和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MLHFQ)各维度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LVEF、LVEDD、BNP及6MWT等各项心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试验组对LVEF、BNP、6MWT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2组患者身体领域、情绪领域、综合领域和其他领域等MLHFQ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试验组对身体领域、情绪领域和综合领域评分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比较,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进一步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穴位贴敷 膻中 心俞 关元 心功能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关元穴穴位按摩联合中药贴敷预防肛肠科术后尿潴留疗效观察 被引量:29
6
作者 黄文红 黄双英 《中国中医急症》 2014年第3期491-492,共2页
目的探讨关元穴穴位按摩联合中药贴敷预防肛肠科手术后尿潴留的疗效。方法将180例肛肠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术前训练床上排尿、术后有效止痛、改变体位等传统的护理方法预防术后尿潴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目的探讨关元穴穴位按摩联合中药贴敷预防肛肠科手术后尿潴留的疗效。方法将180例肛肠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术前训练床上排尿、术后有效止痛、改变体位等传统的护理方法预防术后尿潴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关元穴中药贴敷。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自行排尿时间和尿潴留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分别为7.78%和4.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自行排尿时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关元穴中药贴敷能有效促进排尿,预防肛肠科手术后尿潴留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元穴 穴位按摩 中药贴敷 预防 尿潴留
下载PDF
中药穴位贴敷法缓解女性学生原发性痛经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25
7
作者 胡年春 熊森林 刘四军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817-822,共6页
【目的】探讨中药穴位贴敷在缓解女性学生的原发性痛经经期疼痛和减轻其症状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交叉双盲临床试验。在两阶段的临床试验中,随机将来自某中医大学院校的60例原发性痛经学生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 【目的】探讨中药穴位贴敷在缓解女性学生的原发性痛经经期疼痛和减轻其症状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交叉双盲临床试验。在两阶段的临床试验中,随机将来自某中医大学院校的60例原发性痛经学生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组均给予服用芬必得缓释胶囊的基础治疗。在第一阶段,试验组接受对关元穴(CV4)和神阙穴(CV8)的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接受不使用中药(安慰剂疗法)仅在相应穴位进行贴敷的治疗。进行2个月经周期的干预后停止干预,间隔3个月经周期以清洗周期循环。第二阶段,将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干预措施对调。分别于试验前和试验后使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语言评价量表(VRS)、数字评价量表(NRS)、行为疼痛测定表(BRS-6)、疼痛评定指数量表(PRI)及回顾性症状量表(RSS)评价疗效。【结果】经第一阶段2个月经周期治疗后,试验组对VAS、BRS-6、PRI、NRS、VRS量表评分的改善作用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经第二阶段的2个月经周期治疗后,对照组对VAS、BRS-6、PRI、NRS、VRS量表评分的改善作用均优于试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中药穴位贴敷能有效地缓解女性学生的原发性痛经经期疼痛和痛经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穴位贴敷 原发性痛经 随机交叉试验 关元(cv4) 神阙(cv8)
原文传递
艾灸三阴交和关元对女性海洛因依赖者月经不调及性激素水平的调整作用 被引量:25
8
作者 胡克翠 胡玲 +5 位作者 何璐 宋小鸽 郑保主 韦克诚 徐东彪 谢芳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观察艾灸三阴交、关元对女性海洛因依赖者月经不调和性激素水平的调整作用,并比较艾灸与艾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安徽省戒毒康复中心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海洛因依赖者月经紊乱患者90例,随机分为艾灸组、艾油组和对照组,各30例。艾... 目的观察艾灸三阴交、关元对女性海洛因依赖者月经不调和性激素水平的调整作用,并比较艾灸与艾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安徽省戒毒康复中心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海洛因依赖者月经紊乱患者90例,随机分为艾灸组、艾油组和对照组,各30例。艾灸组用艾条灸双侧三阴交和关元穴,每穴每次15min,隔日1次,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艾油组用艾油涂抹双侧三阴交和关元穴,疗程同艾灸组;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观察3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变化和月经不调的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后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3组患者血清雌二醇(estradiol,E2)、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催乳素(prolactin,PRL)、孕酮(progesterone,P)水平。结果艾灸组治疗后,患者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亦明显低于艾油组(P<0.05)及对照组(P<0.01);艾油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变化不明显(P>0.05);艾灸组月经不调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达80.00%,高于对照组(16.67%)和艾油组(3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艾灸组血清E2含量显著升高(P<0.01),FSH和LH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艾油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组PRL和P水平治疗前后以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三阴交、关元对海洛因依赖患者月经不调及性激素紊乱具有较好的调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灸 关元 三阴交 海洛因依赖者 月经不调
下载PDF
论厥阴病 被引量:22
9
作者 肖相如 《河南中医》 2017年第10期1683-1691,共9页
厥阴为人体阴阳之气交替转换的阶段,可以将其概括为:两阴交尽,谓之厥阴;阴极阳生,极而复返,这是厥阴的生理。厥阴病是伤寒最后的厥证阶段。外感病的发生是从太阳开始的,因为太阳主表,外邪不经太阳则无由进入人体;外感病的死亡则在厥阴,... 厥阴为人体阴阳之气交替转换的阶段,可以将其概括为:两阴交尽,谓之厥阴;阴极阳生,极而复返,这是厥阴的生理。厥阴病是伤寒最后的厥证阶段。外感病的发生是从太阳开始的,因为太阳主表,外邪不经太阳则无由进入人体;外感病的死亡则在厥阴,因为厥阴是人体阴阳之气交替转换的阶段,厥阴病乃人体阴阳之气不能正常交替,即所谓"阴阳气不相顺接",阴阳气不相顺接的临床特征就是"厥","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再发展就是"阴阳离决",即死亡。厥阴病篇讨论了很多种厥,但厥阴病主要是热厥和寒厥,厥阴病是从热厥开始的,其他的厥是为了和厥阴病鉴别。另外,要强调一点的是,如果厥阴病讨论的是厥,则326条不能作为厥阴病的提纲,因为这条原文并没有揭示厥阴病的本质特征,与之相关联的是,乌梅丸不是厥阴病的主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厥阴病 厥证 热厥 寒厥 脏厥 蛔厥 冷结膀胱关元 血虚寒凝 痰厥 寒热错杂、上热下寒 肝寒犯胃、浊阴上逆 气郁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下载PDF
针刺三阴交单穴及多穴对原发性痛经即刻镇痛效应临床观察 被引量:21
10
作者 孙铭声 薛哲 +1 位作者 于岩瀑 马玉侠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第12期1151-1153,共3页
目的通过选用两组不同穴位对原发性痛经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其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即刻镇痛效应的差异,为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优化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A组(针刺三阴交)、B组(针... 目的通过选用两组不同穴位对原发性痛经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其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即刻镇痛效应的差异,为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优化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A组(针刺三阴交)、B组(针刺三阴交、关元)、C组(空白组)各20例。观察本次月经周期针刺治疗前、针刺后及起针后3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A组及B组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痛经患者疼痛发作时,针刺三阴交及针刺三阴交、关元均有镇痛效应,但从优化方案角度考虑,单针三阴交穴即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交 关元 痛经 针刺镇痛
下载PDF
经前隔姜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 被引量:19
11
作者 罗清平 林咸明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第11期1033-1034,共2页
目的观察经前隔姜灸神阙、关元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 65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均在经前5 d采用隔姜灸神阙、关元穴治疗,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结果 65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34例,显效23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95.4... 目的观察经前隔姜灸神阙、关元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 65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均在经前5 d采用隔姜灸神阙、关元穴治疗,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结果 65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34例,显效23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95.4%。65例患者治疗前痛经症状积分为(11.02±3.76)分,治疗后为(3.45±4.13)分,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前隔姜灸是一种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疗法 痛经 原发性 隔物灸 神阙 关元 隔姜灸
下载PDF
雷火灸联合真武汤加减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观察 被引量:18
12
作者 李玉霞 周嘉洲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5期832-836,共5页
【目的】探讨雷火灸联合真武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肾病综合征(PN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脾肾阳虚型PNS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西药组,每组各30例。西药组给予标准化激素疗法和一般常规治疗,联合组在西药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雷火灸(取... 【目的】探讨雷火灸联合真武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肾病综合征(PN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脾肾阳虚型PNS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西药组,每组各30例。西药组给予标准化激素疗法和一般常规治疗,联合组在西药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雷火灸(取穴:中脘、关元、水道)和真武汤加减治疗。治疗3个月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及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Alb)及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1)经1个疗程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3.33%,西药组为70.00%;联合组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TC、LDL-C、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或P<0.01),Alb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且联合组在降低24 h尿蛋白定量、TC、LDL-C、中医证候积分和提高Alb水平方面均优于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火灸联合真武汤加减治疗PNS,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效降低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和血脂TC、LDL水平,提高患者血清Alb水平,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火灸 真武汤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脾肾阳虚 中脘穴 关元穴 水道穴
原文传递
艾灸关元穴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微炎症状态及肾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9
13
作者 王东梅 林星星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40-43,共4页
目的:观察艾灸关元穴对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GN)患者微炎症状态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CGN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艾灸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慢性肾脏病的常规治疗,艾灸组患者在常规... 目的:观察艾灸关元穴对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GN)患者微炎症状态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CGN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艾灸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慢性肾脏病的常规治疗,艾灸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艾灸关元穴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的24 h尿蛋白定量、高敏C反应蛋白(plasma Creactive protein,p-CRP)水平及肾功能指标[包括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GFR)]。结果:治疗后,艾灸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6.2%和45.0%,艾灸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24 h尿蛋白定量、p-CR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艾灸组患者的24 h尿蛋白定量、p-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SCr水平显著降低(P<0.05),艾灸组患者的BUN与SCr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P<0.01)、GFR水平显著升高(P<0.01),且艾灸组患者的BUN与SC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GF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艾灸关元穴对CGN患者具有明显的抑制微炎症作用,能有效缓解肾小球毛细血管损伤,降低蛋白渗出,从而改善肾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小球肾炎 艾灸 关元穴 微炎症 肾功能
原文传递
电针对“关元”穴区初级感觉传入神经元节段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4
14
作者 刘巧玲 安晓飞 +1 位作者 吴根诚 陈伯英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用CB—HRP示踪法对大鼠“关元”穴传入的神经节段分布进行研究。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电针组,分别在“关元”穴注入0.03%CB-HRP 20μL。注射后,电针组动物每天给予“关元”穴电针30min,共3d。84h后,观察两组动物的... 目的:用CB—HRP示踪法对大鼠“关元”穴传入的神经节段分布进行研究。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电针组,分别在“关元”穴注入0.03%CB-HRP 20μL。注射后,电针组动物每天给予“关元”穴电针30min,共3d。84h后,观察两组动物的双侧相应节段的背根神经节(DRG)中阳性标记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和数量的变化。结果:在两组动物的T11~L3双侧DRG中,都存在有与“关元”穴相关的CB—HRP标记细胞;电针组的标记细胞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标记细胞总数分布最多的节段,对照组在L3,电针组比对照组高一节段,在L2;两组标记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均可分为大、中、小三型细胞,其中以小型细胞占多数。结论:针刺大鼠“关元”穴,可使穴位区局部感觉神经初级传入功能活动加强,L2可能是针刺“关元”穴信号传入脊髓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关元”穴霍乱毒素B亚单位-辣根过氧化物酶(CB-HRP) 背根神经节(DRG)
下载PDF
逆灸对自然更年期大鼠子宫组织形态及E_2、P和ER-α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李晓泓 解秸萍 +7 位作者 张露芬 翟景慧 周军 田阳春 周登芳 郑玲 何玉伟 曲黎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58-561,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逆灸关元穴对自然更年期大鼠子宫结构、子宫内激素和受体的影响及保护机制。方法将128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8组,采用免疫组化、放射免疫、HE染色等方法,观察在10月龄逆灸对随后12、14、16月龄大鼠子宫的组织形态及激素和受体的影... 目的探讨逆灸关元穴对自然更年期大鼠子宫结构、子宫内激素和受体的影响及保护机制。方法将128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8组,采用免疫组化、放射免疫、HE染色等方法,观察在10月龄逆灸对随后12、14、16月龄大鼠子宫的组织形态及激素和受体的影响。结果随增龄,模型对照各组大鼠子宫的结构出现明显退化,同时子宫内激素雌二醇(E2)、孕激素(P)的含量同步下降。而从10月龄介入逆灸关元方法后,各组子宫与同期对照组比较,情况明显好转;逆灸还可提高子宫内E2及受体表达,E2含量的提高主要在14、16月龄(均P<0.05);雌激素受体(ER-α)表达的加强则主要在12、14月龄组(P<0.01,P<0.05);逆灸还可调节子宫内P的含量,其效应主要体现在16月龄(P<0.05)。结论逆灸关元穴对更年期大鼠子宫退行性改变具有延缓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逆灸调节子宫局部E2、P及ER-α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灸 关元 子宫组织形态 激素 受体 更年期大鼠
原文传递
温和灸不同状态关元穴治疗原发性痛经非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谢秀俊 朱希法 +5 位作者 陈日新 石普斌 郑肖 郑嵩 葛腾 蒋行敏 《上海针灸杂志》 2018年第8期895-899,共5页
目的比较温和灸热敏态与非热敏态关元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72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于疼痛发作前5 d开始对关元穴实施温和灸,每次艾灸时间45 min,并配合常规针刺,每个月经周期治疗(7±2)d,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疗程... 目的比较温和灸热敏态与非热敏态关元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72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于疼痛发作前5 d开始对关元穴实施温和灸,每次艾灸时间45 min,并配合常规针刺,每个月经周期治疗(7±2)d,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疗程结束后,将患者在关元穴出现热敏化现象及在整个疗程中热敏化现象≥4次的归为热敏腧穴组(治疗组),没有出现热敏化现象或整个疗程中热敏化现象次数<4次的归为非热敏腧穴组(对照组),以COX痛经症状量表、痛经总体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COX痛经症状量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都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6%,优于对照组的77.1%(P<0.05)。结论温和灸热敏腧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优于非热敏腧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条灸 热敏灸 关元 痛经 COX痛经症状量表 针灸疗法
下载PDF
运用fMRI观察电针关元及中脘穴相对特异性的脑功能网络 被引量:16
17
作者 方继良 洪洋 +9 位作者 王小玲 刘河生 王寅 刘军 王雷 薛超 周科华 宋明 刘保延 朱兵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66-372,共7页
目的:比较电针关元和中脘穴激活的脑功能区及其功能区网络连接的异同。方法:21名健康志愿者参加电针关元穴、中脘穴时的fMRI配对试验,在针刺前静息状态、留针、电针(15 Hz,3次30 s,间以1 min)、拔针后静息态采集fMRI脑功能数据,并记录... 目的:比较电针关元和中脘穴激活的脑功能区及其功能区网络连接的异同。方法:21名健康志愿者参加电针关元穴、中脘穴时的fMRI配对试验,在针刺前静息状态、留针、电针(15 Hz,3次30 s,间以1 min)、拔针后静息态采集fMRI脑功能数据,并记录电针任务后的针感。采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分析针感,SPM 2、短程和长程"中心度"法分析脑激活功能区及其之间的功能网络连接。结果:关元穴显示更强的胀满感。电针两穴均产生了额叶内侧部的明显负激活,留针及电针能改变脑静息默认功能模式,额叶内侧回、扣带前回前下部及海马区(脑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系统)脑功能网络出现了明显的即时针刺后效应。两穴位脑效应存在较小的差异。结论:针刺关元、中脘穴均具有对脑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网络的调制作用,但也存在较小的差异,显示了穴位脑效应相对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FMRI 脑功能连接 穴位特异性 关元穴 中脘穴
原文传递
针刺关元穴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扭体反应和血管舒缩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16
18
作者 王洋 罗丽 +16 位作者 李晓泓 赵鹏飞 章庆庆 朱世鹏 张玲 申松希 齐丹丹 杨佳敏 沈小雨 郭孟玮 赵雅芳 嵇波 任晓暄 张露芬 朱江 李凯歌 谭莉华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第6期636-638,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关元穴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镇痛效应及血管舒缩物质的影响。方法本实验用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和缩宫素再结合全身冷冻的方法制备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观测大鼠扭体反应(扭体潜伏期、扭体次数、扭体评分),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 目的观察针刺关元穴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镇痛效应及血管舒缩物质的影响。方法本实验用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和缩宫素再结合全身冷冻的方法制备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观测大鼠扭体反应(扭体潜伏期、扭体次数、扭体评分),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TXB_2和6-keto-PGF1a含量。结果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扭体潜伏期明显缩短,扭体次数明显增多,扭体评分明显升高(P<0.01);与寒凝证类痛经模型组比较,针刺组扭体潜伏期均明显延长,扭体次数均明显减少,扭体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血浆6-keto-PGF_(1a)含量明显降低(P<0.05);血浆TXB_2含量有上升趋势(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关元)组血浆6-keto-PGF_(1a)含量有升高趋势(P>0.05);血浆TXB_2含量有降低趋势(P>0.05)。结论寒凝证类痛经大鼠血液中血管舒缩物质出现明显紊乱。针刺关元穴可在改善痛经大鼠扭体反应缓解痛经程度的同时,良性调节TXB_2及6-keto-PGF_(1a)。血管舒缩物质可能是针刺防治痛经的重要物质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关元 寒凝证 痛经 扭体反应 血管舒缩物质 大鼠
下载PDF
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19
作者 刘洋 周鹏飞 +3 位作者 姜亚欣 姜楠 刘翔 刘佃温 《上海针灸杂志》 2020年第11期1362-1365,共4页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脐三穴(天枢、关元和中脘)埋线治疗,对照组取相同穴位进行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排便障碍症状积分表各项评分(...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脐三穴(天枢、关元和中脘)埋线治疗,对照组取相同穴位进行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排便障碍症状积分表各项评分(排便通畅度、排便时间、腹胀症状)及总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15 d、30 d后排便障碍症状积分表各项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30 d后排便障碍症状积分表各项评分及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三穴埋线是一种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有效方法,较针刺治疗具有更持久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疗法 埋线 便秘 针刺疗法 天枢 关元 中脘
下载PDF
Catgut implantation at acupoints increases the expression of glutamate aspartate transporter and glial glutamate transporter-1 in the brain of rats with spasticity after stroke 被引量:10
20
作者 Rui-Qing Li Ming-Yue Wan +7 位作者 Jing Shi Hui-Ling Wang Fei-Lai Liu Cheng-Mei Liu Jin Huang Ren-Chao Liu Le Ma Xiao-Dong Fe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1013-1018,共6页
Catgut implantation at acupoints has been shown to alleviate spasticity after stroke in rats.However,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are poorly understood.In this study,we used the ra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odel... Catgut implantation at acupoints has been shown to alleviate spasticity after stroke in rats.However,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are poorly understood.In this study,we used the ra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odel of stroke.Three days after surgery,absorbable surgical catgut sutures were implanted at Dazhui(GV14),Jizhong(GV6),Houhui,Guanyuan(CV4)and Zhongwan(CV12).The Zea Longa score was used to assess neurological function.The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was used to evaluate muscle tension.The 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 assay was used to measure infarct volume.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was performed for glutamate aspartate transporter(GLAST)and glial glutamate transporter-1(GLT-1)expression.Western blot assay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expression of GLAST and GLT-1.Reverse transcription an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were carried out to assess the expression of GLAST and GLT-1m RNAs.After catgut implantation at the acupoints,neurological function was substantially improved,muscle tension was decreased,and infarct volume was reduced in rats with spasticity after stroke.Furthermore,the expression of GLAST and GLT-1 m RNAs was increased on the injured(left)side.Our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catgut implantation at acupoints alleviates spasticity after stroke,likely by increasing the expression of GLAST and GLT-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STROKE Dazhui (GV14) lizhong (GV6) Houhui guanyuan cv4) Zhongwan cv12) catgut implantation at acupoints limb spasm glutamate transporter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