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5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大增长极对中国内陆地区经济的外溢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63
1
作者 潘文卿 李子奈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5-94,共10页
本文通过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技术,从最终产品对总产品生产的影响角度分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这三大增长极对中国内陆经济发展的外溢效应。区域间的后向关联系数的测度表明,三大增长极对中国内陆地区的外溢效应只有10.9%,而且主要... 本文通过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技术,从最终产品对总产品生产的影响角度分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这三大增长极对中国内陆经济发展的外溢效应。区域间的后向关联系数的测度表明,三大增长极对中国内陆地区的外溢效应只有10.9%,而且主要集中在对中部地区的外溢效应上,对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的外溢效应则十分有限。从三大增长极最终产品生产的实际影响力看,也呈现同样的特征。就三大增长极对内陆地区外溢效应的比较来看,长三角最大,其次分别是珠三角与环渤海;对东北与西北地区的影响,环渤海最大,而珠三角对西南地区的影响力居三者之首。产业层面的分析揭示出对中国内陆外溢性影响排在前5位的产业在三大增长极中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它们占到了三大增长极对内陆地区总外溢效应的40%左右,这些产业的发展无疑对内陆地区有着举足轻重的带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增长极 内陆地区 投入产出模型 外溢效应
原文传递
中原城市群的集聚效应和回流作用 被引量:20
2
作者 柯善咨 夏金坤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3-103,共11页
本文根据集聚经济与增长极理论构建产业集聚和增长极溢出作用模型,分别使用工具变量固定效应联立方程和各年截面方程检测2000-2007年间河南省126个市(县)产业集聚与自身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和中原城市群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 本文根据集聚经济与增长极理论构建产业集聚和增长极溢出作用模型,分别使用工具变量固定效应联立方程和各年截面方程检测2000-2007年间河南省126个市(县)产业集聚与自身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和中原城市群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研究结果显示:非农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互相强化,但是非农业就业的空间密度相对过高,已产生明显的拥挤效应和非经济性;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原城市群地级中心城市对各级市县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这种作用在最近几年相当稳定。研究结果为统筹制定配套区域政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城市群 集聚经济 增长极 空间计量
下载PDF
人口、产业和城市集聚在区域经济中的关系 被引量:12
3
作者 胡双梅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06-109,共4页
集聚是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集聚机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和城市集聚实现。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城市集聚三个过程在区域的经济发展中的内容、速度、规模、周期不同,... 集聚是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集聚机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和城市集聚实现。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城市集聚三个过程在区域的经济发展中的内容、速度、规模、周期不同,但又交织在一起,不能绝对分割。三者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分别起主要作用,但又互为基础、互相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聚 城市化 增长极 极化效应 扩散效应
下载PDF
“十四五”时期怎样培育文化消费新增长极?——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张苏缘 刘柏阳 《文化产业研究》 2020年第3期80-96,共17页
识别和培育有助于提升文化消费的潜在增长极,引导各增长极协同关联,并通过涓滴效应、扩散效应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形成刺激文化消费增长的长效机制,具有助推"十四五"时期文化消费增长、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现... 识别和培育有助于提升文化消费的潜在增长极,引导各增长极协同关联,并通过涓滴效应、扩散效应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形成刺激文化消费增长的长效机制,具有助推"十四五"时期文化消费增长、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以江苏省文化消费现状作为分析对象,发现其存在区域极化现象突出、供需质量不平衡等问题,由此,以"十四五"时期孵化江苏省文化消费增长的加速器为主线,围绕"谁消费、消费什么、怎样共同消费"的重要问题,提出以下结论:(1)区域层面,增长极应当由试点城市向二三梯队城市过渡。(2)产业层面,关注"5G+"文化产业业态创新。(3)消费主体层面,重视迎合"Z世代"成为文化消费主力军。最后,提出保障文化消费增长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五” 文化消费 增长极
下载PDF
基于增长极理论视角的我国综合保税区扩散效应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吴松立 李海莲 《海关与经贸研究》 2021年第5期43-61,共19页
基于增长极理论从扩散基础、扩散渠道、扩散环境三方面选取12个指标建立我国综合保税区扩散效应评价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39个综合保税区的扩散效应进行综合评价,发现综合保税区扩散效应评价指标的经济因子、环境因子和企业因子是影响... 基于增长极理论从扩散基础、扩散渠道、扩散环境三方面选取12个指标建立我国综合保税区扩散效应评价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39个综合保税区的扩散效应进行综合评价,发现综合保税区扩散效应评价指标的经济因子、环境因子和企业因子是影响扩散效应的最主要的三个因子。为进一步实证检验经济因子、环境因子、企业因子与扩散效应的关系,建立2014-2019年我国39个综合保税区214个样本的面板数据模型,通过回归分析进行实证检验,发现经济因子、环境因子对综合保税区扩散效应预期开发效果有显著影响,且环境因子的影响最大。总之,我国综合保税区发展尚不平衡,多数还处于发展期的极化过程中,扩散效应还未充分显现,已产生扩散效应的综合保税区多处于东部地区,多数综合保税区的扩散势能或扩散效应呈逐年递增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长极理论 综合保税区 扩散效应 因子分析
下载PDF
成都市新津县县域总体规划编制探讨 被引量:4
6
作者 李磊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35-39,共5页
县域总体规划能弥补现有法定规划体系的不足,作为统筹城乡基本规划管理空间单元,构筑城乡规划管理平台。其主要内容为在县域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的基础上进行县域用地布局,确定县域城乡空间形态和规模,划定"三区八线",构筑公共... 县域总体规划能弥补现有法定规划体系的不足,作为统筹城乡基本规划管理空间单元,构筑城乡规划管理平台。其主要内容为在县域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的基础上进行县域用地布局,确定县域城乡空间形态和规模,划定"三区八线",构筑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增长 增长极 消费者经济剩余 宁波市
下载PDF
上海临港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崔小芬 《科技和产业》 2011年第3期9-12,16,共5页
从2005年起,上海港口吞吐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并在航运一些重要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航运中心不仅仅要依靠港口设施、吞吐量等硬实力的完善,更重要的是要依靠航运服务、信息、科研等软实力。显然,上海在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征程上在... 从2005年起,上海港口吞吐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并在航运一些重要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航运中心不仅仅要依靠港口设施、吞吐量等硬实力的完善,更重要的是要依靠航运服务、信息、科研等软实力。显然,上海在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征程上在软实力方面需要不断完善。本文从临港产业集群角度分析航运服务业集聚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政府在临港产业集群发展中所起作用加以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港产业集群 航运软实力 增长极
下载PDF
基于城市经济视角的有机增长规划实践——以宁波市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刘纲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4-48,共5页
城市规划的本质是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高效配置,在引导城市发展的同时,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宁波市江北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采用培育优势增长核的规划手段,在有足够强势产业或功能引领、有绝对优势的空间载体为依托、有相对合理的尺度规划... 城市规划的本质是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高效配置,在引导城市发展的同时,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宁波市江北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采用培育优势增长核的规划手段,在有足够强势产业或功能引领、有绝对优势的空间载体为依托、有相对合理的尺度规划相对应的情况下,形成"三主五副"的增长极,构建具有切实可行性的城市发展框架,促进城市有机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增长 增长极 消费者经济剩余 宁波市
下载PDF
西部开发中的增长极与灰色区域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姜鑫 《重庆商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11-13,87,共4页
开发西部不可能从面到面,全局推进。一种客观而可行的方案就是孵化具有强劲经济扩散力的幅射源即增长极。不同增长极之间的互动会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中必然产生的特殊地带——灰色区域。如何解决这种经济增长链上的问题,是西部大开发中一... 开发西部不可能从面到面,全局推进。一种客观而可行的方案就是孵化具有强劲经济扩散力的幅射源即增长极。不同增长极之间的互动会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中必然产生的特殊地带——灰色区域。如何解决这种经济增长链上的问题,是西部大开发中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长极 灰色区域 核心边缘区 极化效应 扩散效应 产业综合体 西部开发
下载PDF
工业效率与中国增长极形成的关系研究——基于中国地级市数据的实证检验和理论解释 被引量:3
10
作者 徐佳宾 孙晓谛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9-38,共20页
本文阐述了工业效率的提升对增长极形成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选用了城市区域贡献率水平、城市区域增长率水平和城市区域发展水平三个判定条件,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对2001—2018年中国200个地级市,是否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极进行了筛选和识... 本文阐述了工业效率的提升对增长极形成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选用了城市区域贡献率水平、城市区域增长率水平和城市区域发展水平三个判定条件,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对2001—2018年中国200个地级市,是否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极进行了筛选和识别。本文实证检验了工业效率提升对增长极形成的作用机制,发现工业效率的提升能够显著推动增长极形成,其作用的过程机理是工业效率的提升一方面直接推动增长极形成,另一方面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间接地推动增长极的形成。同时发现,道路基础设施和互联网基础设施是通过促进工业效率提升,间接影响增长极的形成。人口规模和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对增长极的形成也有显著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长极 工业效率 核密度估计 基础设施
下载PDF
以京沪港渝为增长极构造中国经济发展新格局 被引量:3
11
作者 汪海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0-90,共11页
进入21世纪,我国已形成由京、沪、港、渝四大增长极引领全国经济发展的崭新格局。京沪港渝是我国北、东、南、西四方的首位大都市,以京沪港渝为中心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城市群,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群。构建以... 进入21世纪,我国已形成由京、沪、港、渝四大增长极引领全国经济发展的崭新格局。京沪港渝是我国北、东、南、西四方的首位大都市,以京沪港渝为中心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城市群,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群。构建以京沪港渝为中心的全国经济体系、城市体系,能够把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重点从少数沿海大城市大幅度拉开到包括广大中西部城市在内的全国人口和经济重心区。在京沪港渝等主要经济增长极的引领下,有序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实现资源要素的空间均衡配置,实现沿海与内地的平衡发展,实现经济由内需主导的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形成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沪港渝 增长极 中国经济格局 经济地带 经济区
下载PDF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旅游经济发展的研究——基于增长极理论视角 被引量:3
12
作者 曾冰 康晓琴 《凯里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61-64,共4页
黔东南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经济奠定了良好基础,要集中优势资源和要素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增长极理论为指导规划发展黔东南旅游业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
关键词 黔东南 增长极 旅游经济
下载PDF
三大增长极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溢出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凌宇 罗杨帆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57-1363,1373,共8页
通过构建四大经济圈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对三大增长极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外溢性影响进行静态与比较静态分析。结果表明:①珠三角经济圈的区域内产业联系强度最低,长三角经济圈的经济外溢性影响最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 通过构建四大经济圈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对三大增长极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外溢性影响进行静态与比较静态分析。结果表明:①珠三角经济圈的区域内产业联系强度最低,长三角经济圈的经济外溢性影响最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被带动能力最强。2012—2017年,四大经济圈的区域内产业联系强度呈不同程度下降,区域间产业联系强度涨跌不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三大增长极的经济带动作用大幅上升,而三大增长极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带动作用大幅下降。②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区域间溢出效应进行来源分解,发现来自三大增长极的外溢性影响对双城经济圈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但这种影响在5年内出现整体下降。因此,应不断强化地区间政策协同,推动成渝地区市场一体化建设,扩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内乘数效应产生的经济规模,并提高双城经济圈与三大增长极之间的产业联系强度,进一步推动双城经济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长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空间溢出效应 投入—产出技术
下载PDF
韩国增长极战略实践及其启示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仁贵 高鸿鹰 《亚太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1-75,共5页
20世纪60年代后,韩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程度开始扩大。为此,韩国政府尝试发展地方增长极带动首都以外区域的发展:发展工业园区并逐渐增强其辐射功能,培育东南沿海的重化工主导产业,引导人口的合理分散。韩国的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 20世纪60年代后,韩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程度开始扩大。为此,韩国政府尝试发展地方增长极带动首都以外区域的发展:发展工业园区并逐渐增强其辐射功能,培育东南沿海的重化工主导产业,引导人口的合理分散。韩国的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其对中国的区域平衡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 增长极 增长中心 分散化 区域发展
原文传递
河南省城市化水平的实证检验与建设路径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明斗 徐邓耀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44-48,共5页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促进经济发展,加快社会转型的有效保障.河南省城市化建设的特征是:城市化水平稳步提升,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城市化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差异明显;中原城市群牵动辐射力弱,首...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促进经济发展,加快社会转型的有效保障.河南省城市化建设的特征是:城市化水平稳步提升,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城市化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差异明显;中原城市群牵动辐射力弱,首位城市作用小.人口基数庞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是其基本制约因素.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背景下,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增长极作用、实施分域引导等策略可有效提高河南省城市化建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城市化水平 中原城市群 增长极
下载PDF
北京市大兴区旅游业生长极认定
16
作者 田至美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1期132-138,共7页
 从北京市大兴区的旅游资源入手,分析了在大北京的背景之下大兴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并以此为依据,针对大都市周边地区旅游市场特点以及当前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向,确定了大兴区旅游发展的产品开发谱系,即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开发...  从北京市大兴区的旅游资源入手,分析了在大北京的背景之下大兴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并以此为依据,针对大都市周边地区旅游市场特点以及当前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向,确定了大兴区旅游发展的产品开发谱系,即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开发与市场需求相契合的旅游产品,通过重新整合大兴区的绿甜旅游资源,重点培育大兴旅游业的3类旅游产品和9个生长极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市 大兴区 旅游资源 生长极
下载PDF
增长极理论分析及选择研究 被引量:28
17
作者 李小建 苗长虹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45-55,共11页
本文分析了皮鲁式增长极与修改式增长极的区别,指出了修改式增长极概念的不足,肯定了皮鲁式增长极在区域发展规划中的实用性,提出了从宏观到微观,从推进型产业到推进型企业区位及发展环境的增长极选择方法。并针对推进型产业及其区位的... 本文分析了皮鲁式增长极与修改式增长极的区别,指出了修改式增长极概念的不足,肯定了皮鲁式增长极在区域发展规划中的实用性,提出了从宏观到微观,从推进型产业到推进型企业区位及发展环境的增长极选择方法。并针对推进型产业及其区位的性质和有关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选择指标与方法。最后以河南开封市为例,验证了选择方法的实际可操作性与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长极 开封市 工业 经济
下载PDF
西部区域层级增长极网络发展战略构想 被引量:14
18
作者 张建军 蒲伟芬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49-51,共3页
在对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以及网络开发等理论文献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西部应走层级增长极网络开发模式,并提出了构建以“成渝”和“西咸”经济圈为核心层增长极的西部区域层级增长极网络,在实现生产与人口向“辐射带”地理集中的基础... 在对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以及网络开发等理论文献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西部应走层级增长极网络开发模式,并提出了构建以“成渝”和“西咸”经济圈为核心层增长极的西部区域层级增长极网络,在实现生产与人口向“辐射带”地理集中的基础上,利用“网络”的极化效应与回波效应促进层级增长极网络辐射带的发展,最终达到推动整个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区域 层级增长极网络 增长极理论 产业聚集
下载PDF
中国中西部发展中城市的增长极作用 被引量:10
19
作者 柯善咨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21-534,共14页
为了分析增长极在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对我国中西部地域相连、经济水平接近的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广西、四川、重庆、陕西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942个市县2000~2007年非农业GDP和就业增长的空... 为了分析增长极在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对我国中西部地域相连、经济水平接近的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广西、四川、重庆、陕西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942个市县2000~2007年非农业GDP和就业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检验。模型估计表明,中西部地区各市县非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是自身的投入,同时,中心城市也存在明显的扩散和回流效应。地级市的非农业GDP增长对县级市有扩散效应,意味着城市间经济有一体化趋势,但是地级市的就业增长对县级市有抑制作用;地级城市对相对更不发达的县镇的GDP和就业增长同时具有带动作用;相邻的县级市相互间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是对邻近县镇却有抑制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开发 中部崛起 城市增长极 扩散回流效应 空间计量模型
原文传递
武陵山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新思路 被引量:9
20
作者 陶少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134-137,共4页
武陵山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主要是发展模式和资源开发方面的不足。针对武陵山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必须通过建立梯度旅游增长极和建立遗产廊道,为这一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指导,促进旅游... 武陵山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主要是发展模式和资源开发方面的不足。针对武陵山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必须通过建立梯度旅游增长极和建立遗产廊道,为这一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指导,促进旅游业更加健康、科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陵山民族地区 梯度旅游增长极 遗产廊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