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8年北京“7.16”暖区特大暴雨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52
1
作者 雷蕾 邢楠 +4 位作者 周璇 孙继松 翟亮 荆浩 郭金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7,共17页
利用京津冀区域加密自动气象站、SA多普勒天气雷达、L波段风廓线雷达、NCEP 0.25°再分析资料及0.03°高分辨率地形资料研究了北京2018年7月15-16日暖区特大暴雨特征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这次暖区特大暴雨发生在副热带高压... 利用京津冀区域加密自动气象站、SA多普勒天气雷达、L波段风廓线雷达、NCEP 0.25°再分析资料及0.03°高分辨率地形资料研究了北京2018年7月15-16日暖区特大暴雨特征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这次暖区特大暴雨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暖气团(θse高能区)中,无明显冷空气强迫,斜压性弱,有丰沛的水汽,850 hPa以下出现强水汽辐合.(2)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有3个过程:带状对流建立和局地强雨团影响、北京北部"列车效应"南部雷暴冷池出流造成对流加强和移动、平原地区线状对流重建.(3)暴雨发生前,低层西南风出现风速脉动,低空急流建立.首先在2500-3500 m高度形成低空急流,2 h后2500 m以下风速显著增大,5 h后急流厚度由边界层伸展到700 hPa.急流出口区降压,低层出现气旋性风场或切变,有利于垂直上升运动发展,触发和加强对流.(4)西南低空急流暖湿输送导致高温、高湿、高能的对流不稳定层结反复重建,这是对流发展加强的重要原因.(5)地面辐合线是对流触发并逐渐组织成带状对流系统的关键影响因素.地面辐合线方向、低空急流轴、回波移动方向三者几乎重叠是造成对流后向传播和"列车效应"的有利条件.(6)太行山和燕山地形对对流触发和暴雨增幅有重要影响.北京最大雨强≥40 mm/h站点中的77.4%位于西南部和东北部200-600 m海拔高度处.偏东风在华北西部太行山局地迎风坡触发对流,西南低空急流在北京北部迎风坡和喇叭口地形处辐合和抬升更为显著,造成局地特大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特大暴雨 低空急流 地面辐合线 列车效应 地形
下载PDF
2016年“7.9”豫北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顾佳佳 武威 《暴雨灾害》 2017年第5期440-452,共13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区域自动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卫星云图、地基GPS水汽资料、闪电定位资料以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6年7月9日豫北特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与中尺度对流特征。结果表明:该过程发生...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区域自动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卫星云图、地基GPS水汽资料、闪电定位资料以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6年7月9日豫北特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与中尺度对流特征。结果表明:该过程发生在1601号台风北上、500 h Pa低涡缓慢东移、200 h Pa急流稳定维持的环流背景下,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边界层正负温度平流对呈对称分布,对应中尺度次级环流,加强上升运动发展。大气为强对流不稳定结构,为强降水提供了能量条件。水汽输送和辐合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湿舌伸向豫北,水汽通量高值区和水汽辐合中心对应暴雨中心;GPS可降水量(PWV)在强降水发生前急升,当PWV迅速下降时降水强度明显减弱。强降水主要由低涡云系中不断生成发展的中尺度对流云团造成,其落区与云顶亮温(TBB)梯度大值区对应且靠近其低值中心,地闪频数峰值提前于强降水峰值1~3 h。地面高温高湿环境和冷舌的侵入对中尺度对流产生有重要作用,地面辐合线为其触发机制,长时间维持导致暴雨发展;混合型回波列车效应明显,强回波伸展高度低于3 km,质心较低,不同于雹暴回波结构,类似于热带海洋型降水回波;雷达速度图上逆风区和辐合区多次出现。豫北特殊地形成为冷空气南下通道,低层维持东南气流,风向与山脉走向垂直,地形强迫抬升以及摩擦辐合作用使暴雨增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GPS可降水量 中尺度对流 地闪特征 地面辐合线 地形作用
下载PDF
北京市2018年“7·16”极端暴雨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于超 贺靓 +4 位作者 张恒德 张夕迪 杨舒楠 陈双 权婉晴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2-49,82,共9页
基于地面自动站、雷达及NCEP数据,采用标准化异常度方法,对北京市2018年7月15—16日出现的极端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极端降雨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和高空槽之间,低层有明显的西南急流,水汽充沛;暴雨发生时,环境条件标准化异常度均超过... 基于地面自动站、雷达及NCEP数据,采用标准化异常度方法,对北京市2018年7月15—16日出现的极端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极端降雨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和高空槽之间,低层有明显的西南急流,水汽充沛;暴雨发生时,环境条件标准化异常度均超过3σ,为此次极端降雨创造了极其有利的动力、水汽和不稳定条件;中尺度对流系统活动可分为对流系统触发和局地强降雨、对流系统组织化加强和强降雨区北移两个阶段,均伴有明显的“列车效应”,且降雨效率极高;低空西南急流利于大气不稳定层结的建立、水汽持续输送,地面辐合线方向与850 hPa低空急流方向、对流云团的移动方向均一致,是导致对流系统触发后增强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低空急流 列车效应 地面辐合线 北京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