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层中地下冰储量估算及评价 被引量:39
1
作者 赵林 丁永建 +2 位作者 刘广岳 王绍令 金会军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9,共9页
过去几十年来,沿青藏公路/铁路多年冻土区已经完成了数千个钻孔的钻探工作.经过仔细筛选,对其中的697个钻孔剖面的地下冰分布状况和其中9261个重量含水量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水平方向上,依据地下冰的分布特征,把青藏公路/铁路沿线... 过去几十年来,沿青藏公路/铁路多年冻土区已经完成了数千个钻孔的钻探工作.经过仔细筛选,对其中的697个钻孔剖面的地下冰分布状况和其中9261个重量含水量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水平方向上,依据地下冰的分布特征,把青藏公路/铁路沿线的多年冻土划分成少冰冻土、多冰冻土、富冰冻土、饱冰冻土和含土冰层5个含冰量类别,并详细统计了各类冻土沿公路所占里程.在垂向上,将每个钻孔划分出3个深度段:即多年冻土上限以下1m范围内、上限下深1~10m段及上限下10m以下段,统计了各深度地下冰储量.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的平均厚度为38.79m,平均含水量为17.19%,据此初步估算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地下冰的总储量为9528k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钻孔 多年冻土 地下冰
下载PDF
内陆河高寒山区流域分布式水热耦合模型(Ⅱ):地面资料驱动结果 被引量:16
2
作者 陈仁升 康尔泗 +3 位作者 吕世华 吉喜斌 阳勇 张济世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19-829,共11页
以黑河出山日平均流量作为对比,利用26个降水站点、11个气温站点和14个潜在蒸发站点2000年日资料,模型设计了6套气象因子空间分布方案,进行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黑河流域现有观测站点的情况下,利用各种空间插值方法所得结果基本相当... 以黑河出山日平均流量作为对比,利用26个降水站点、11个气温站点和14个潜在蒸发站点2000年日资料,模型设计了6套气象因子空间分布方案,进行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黑河流域现有观测站点的情况下,利用各种空间插值方法所得结果基本相当,考虑地面高程的三维插值与不考虑地面高程的二维插值结果相差不大,补充距离研究区较远的站点观测资料,模型结果反而变差。最终模型采用基于二维算法的最近距离法(nearest),利用2000年资料校正模型,计算与实测黑河日出山平均流量序列的效率系数为0.6101,平衡误差为0.0808%。以1999年资料验证模型,效率系数和平衡误差分别为0.6270和-2.9824%。模型基于水热连续方程模拟了黑河山区流域水热交换和耦合过程,探讨了流域的水量平衡,分析了水量平衡因子的时空分布,其模拟结果表明,内陆河高寒山区流域主要为浅表产流,高山草甸具有拦蓄降水和水源涵养作用,并反映了高山地区浅表土壤地下厚层冰的聚集过程。各种模型结果与本区野外实际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也符合当前对寒区流域水文循环过程的定性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试验 水量平衡 空间插值 地下冰 产流特征
下载PDF
多年冻土调查和监测为青藏高原地球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和工程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被引量:14
3
作者 赵林 吴通华 +5 位作者 谢昌卫 李韧 吴晓东 姚济敏 岳广阳 肖瑶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CD 2017年第10期1159-1168,共10页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影响的日益显著,多年冻土变化对生态、水文、气候和工程建设的影响日渐突出,多年冻土的长期定位监测和大范围野外调查已经成为冰冻圈、生态、水文、气候和寒区工程建设等方面深化研究...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影响的日益显著,多年冻土变化对生态、水文、气候和工程建设的影响日渐突出,多年冻土的长期定位监测和大范围野外调查已经成为冰冻圈、生态、水文、气候和寒区工程建设等方面深化研究和解决重大科学和工程问题的重大需求。中科院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研究站(简称"高原冰冻圈站")自建站以来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进行了长期连续的监测和大范围的野外调查,开展了多年冻土水热状况的变化机理、模型模拟和生态效应综合研究。特别是近年来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科院等重大项目支持下,高原冰冻圈站积极开展国内外科研合作,规范了多年冻土野外考察和定位监测的方法,建成了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多年冻土综合监测网络;系统地开展了高原多年冻土分布、温度、厚度和地下冰空间分异规律的定量研究,基于多源数据和多模式比对,发布了空间分辨率为1 km的高原多年冻土温度、厚度和地下冰的空间格网数据。基于长期监测数据,构建和改进了适合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一维热传导模式和陆面过程模式,定量评价了过去30年来高原尺度多年冻土的变化及物理机制。这些科研成果不仅为青藏铁路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区域气候模拟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数据支撑,同时也面向国家需求和国家重大项目研究,推动决策咨询服务。有关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植被、生态和土壤有机碳氮空间分布的研究成果,填补了该领域的国际空白,为未来地球国际科学研究计划和地球系统模式发展提供了最为基础的本底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多年冻土 调查 监测 地下冰 碳循环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热喀斯特湖环境及水文学效应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牛富俊 王玮 +1 位作者 林战举 罗京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35-342,共8页
结合国际冻土研究的热点问题和青藏高原脆弱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针对多年冻土退化过程中趋于加剧的热喀斯特现象,及其因融穿冻土、造成区域地下水位的改变而诱发的生态环境影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持下开展"青藏... 结合国际冻土研究的热点问题和青藏高原脆弱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针对多年冻土退化过程中趋于加剧的热喀斯特现象,及其因融穿冻土、造成区域地下水位的改变而诱发的生态环境影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持下开展"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热喀斯特湖环境及水文学效应"研究。项目主要通过遥感分析及野外调查,分析气候变化和工程活动影响下的青藏工程走廊内热喀斯湖时空分布规律,评价其生态环境效应;选取热喀斯湖广泛发育区域,调查其发育条件、规模和几何分布特点,揭示典型热喀斯特湖影响因素变化、水热状况等,通过水文学、同位素示踪试验等阐明热喀斯特湖与地下水之间的转换关系;结合抽水疏干试验进行热喀斯特湖对区域地下水位影响分析,并通过数值模型及模拟,依热喀斯特湖发育不同阶段、规模,分析其对区域冻土、水文条件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区域性冻土生态环境演化准确评价及趋势预测,以及深入理解诸如江河源多年冻土区水文状况演化影响因素,及其相应的生态环境响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 热喀斯特湖 冰冻圈水文效应 地下冰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热融灾害发展预测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中琼 吴青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54-461,484,共9页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多年冻土面积最大的区域,气候变化引起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年平均地温上升、地下冰融化、多年冻土退化等问题。借助ARCGIS技术手段,通过地下冰计算模型和Stefan公式计算研究区不同气候变化情景模式下...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多年冻土面积最大的区域,气候变化引起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年平均地温上升、地下冰融化、多年冻土退化等问题。借助ARCGIS技术手段,通过地下冰计算模型和Stefan公式计算研究区不同气候变化情景模式下的地下冰体积含冰量和活动层厚度变化。结果表明:在未来几十年内多年冻土的分布范围将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多年冻土的主要退化形式为地下冰的消融、低温冻土向高温冻土转化;但本世纪末多年冻土将发生大范围的退化。这一过程将引起热融滑塌、热融沉陷等冻土热融灾害。将Nelson热融灾害风险性评价模式进行修正,对研究区灾害风险性进行评估区划。最大的危险区主要分布在西昆仑山南麓、青南山原中部、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喜马拉雅山南麓部分区域,在未来几十年内有加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活动层 地下冰 热融灾害 区划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部霍拉河盆地季节融化层的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王家澄 郭东信 +1 位作者 黄以职 曾仲巩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03-214,共12页
大兴安岭北部霍拉河盆地季节融化层的特征受气温的控制,并随地面条件、含水量和土质的不同而变化。最大季节融化深度,在土类相同时,裸露的比有植被和雪盖的深0.4—0.5m;土类不同时,卵砾石的最大,碎石亚粘土、亚粘土和草炭亚粘土的分别... 大兴安岭北部霍拉河盆地季节融化层的特征受气温的控制,并随地面条件、含水量和土质的不同而变化。最大季节融化深度,在土类相同时,裸露的比有植被和雪盖的深0.4—0.5m;土类不同时,卵砾石的最大,碎石亚粘土、亚粘土和草炭亚粘土的分别为卵砾石的0.65、0.5和0.4倍。年平均地温为-0.1℃的季节融化层比年平均地温为0——0.5℃的约提前2—3个月消失。回冻融化层中的地下冰与青藏高原相比,不甚发育,冻土构造主要呈整体状、微层状和裂隙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融化深度 回冻速度 地下冰
下载PDF
北极地区热融湖分布特征及变化机制研究
7
作者 刘诗奇 王平 +4 位作者 于静洁 蔡红艳 杨林生 牟翠翠 刘昌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51-1767,共17页
北极热融湖作为多年冻土区典型热喀斯特景观之一,其分布和变化规律深刻影响着区域的生态植被、水文和碳循环过程。然而,对于整个北极热融湖分布特征和变化机制的理解仍然不足,为此,本文基于荟萃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热融湖的分布规律... 北极热融湖作为多年冻土区典型热喀斯特景观之一,其分布和变化规律深刻影响着区域的生态植被、水文和碳循环过程。然而,对于整个北极热融湖分布特征和变化机制的理解仍然不足,为此,本文基于荟萃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热融湖的分布规律和变化机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北极热融湖的分布和变化具有较强的时空异质性,且与多年冻土条件、岩石土壤类型、地下冰含量和土壤温度等密切相关。大部分北极热融湖分布在连续多年冻土区、地下冰含量高于10%、平均土壤温度在-4℃以上且存在一定垂向土壤温度差异的具有特定岩石和土壤类型的地区,而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热融湖变化趋势存在差异。总体上,北极热融湖的变化过程包括初始形成、中期扩张和晚期萎缩三大阶段,且受到水量与水热平衡的双重影响。热融湖作为反映多年冻土退化和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指示,对北极生态系统碳循环、水文过程和生态环境变化等均具有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融湖 多年冻土 土壤 岩性 地下冰 北极
原文传递
δ18O,δD and d-excess signatures of ground ice in permafrost in the Beiluhe Basin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China
8
作者 YuZhong Yang QingBai Wu +1 位作者 HuiJun Jin Peng Zhang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7年第1期38-45,共8页
In this paper, stable isotope (δ18O, δD) investigations were completed in ground ice from a deep borehole in the Beiluhe Basin on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to unravel the isotopic variations of ground ice and... In this paper, stable isotope (δ18O, δD) investigations were completed in ground ice from a deep borehole in the Beiluhe Basin on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to unravel the isotopic variations of ground ice and their possible source water. The δ18O and δD of ground ice show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with precipitation and surface water. The near-surface ground ice is highly enriched in heavier isotopes (δ18O and δD), which were gradually depleted from top to bottom along the profile. It is suggestive of different origin and ice formation process. According to isotopic variations, the ice profile wa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the near-surface ground ice at 2.5 m is frozen by the active-layer water which suffered evaporation. It is possible that ground ice between 3 and 4.2 m is recharged by the infiltration of snowmelt. From 5 to 6 m, the ground ice show complex origin and formation processes. Isotopic variations from 6 to 11.1 m and 20.55 m indicate different replenishment water. The calculated slope of freezing line (S=6.4) is larger than the experimental value (5.76), and is suggestive of complex origin and formation process of ground 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Tibet Plateau ground ice stable isotope source water ice formation process
下载PDF
高密度电法在输电线路塔基基础附近多年冻土探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游艳辉 李党民 +3 位作者 单波 田生祥 王新斌 俞祁浩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84-692,共9页
多年冻土区输电线路塔基基础附近活动层厚度和地下冰变化与基础稳定性密切相关,塔基施工的热扰动和混凝土基础的热效应使得基础周围冻土易发生退化,不利于基础的稳定。高密度电法是冻土工程环境研究中常用的地球物理方法,其探测结果的... 多年冻土区输电线路塔基基础附近活动层厚度和地下冰变化与基础稳定性密切相关,塔基施工的热扰动和混凝土基础的热效应使得基础周围冻土易发生退化,不利于基础的稳定。高密度电法是冻土工程环境研究中常用的地球物理方法,其探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分辨能力受数据采集方式、目标体地电结构影响。为减小对输电线路塔基附近冻土特征识别的不确定性,通过建立基础周围多年冻土地电模型的正反演模拟,发现活动层处于融化状态时各种装置方式数据采集均能较好地反映活动层厚度的起伏,但由于冻融锋面附近显著的电阻率差异,难以识别多年冻土层内的地下冰空间分布特征。而活动层处于冻结状态时进行探测能显著提高对多年冻土层内的地下冰空间分布特征识别精度,其中偶极-偶极装置可较好地识别高、低含冰量区域的发育位置和形态特征。在青藏直流输电线路塔基基础附近冻土探测中证实了方法的有效性,探测结果揭示了施工过程和基础热效应导致的塔基基础附近的地下冰退化。以上研究表明,通过正反演模拟,根据具体探测目标选择合适的探测时机和数据采集方式,能显著提高高密度电法探测结果的有效性和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塔基基础 高密度电法 活动层厚度 地下冰
下载PDF
环境同位素^3H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地下冰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绍令 王平 张廷军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53-59,共7页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大气降水、地表水、冻结层下深层泉水及多年冻土层中的各类地下冰中氚含量均低于北美洲马更些河谷地区。各类地下冰中氚含量有明显的差异性,可判断冻胀丘成因类型和补给水来源及地下冰的相对生成年代和地下水类型。
关键词 多年冻土 地下冰 青藏高原 ^3H
下载PDF
基于遥感影像的祁连山区俄博岭热融滑塌发育特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尚建国 张廷军 +4 位作者 高坛光 牟翠翠 王树发 范成彦 仲文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03-1210,共8页
热融滑塌是山地多年冻土退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解译祁连山俄博岭地区遥感影像,结合实地考察,对俄博岭热融滑塌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进行了研究,明确了热融滑塌的发育特征。结果表明,俄博岭热融滑塌发育活跃,1997~2015年热融滑... 热融滑塌是山地多年冻土退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解译祁连山俄博岭地区遥感影像,结合实地考察,对俄博岭热融滑塌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进行了研究,明确了热融滑塌的发育特征。结果表明,俄博岭热融滑塌发育活跃,1997~2015年热融滑塌数量增加(11~13个),面积增大(7765~20605m^2),其中1997~2009年面积增加速率为679.9m^2/a,2009~2015年面积增加速率为780.2m^2/a。通过分析热融滑塌景观分布与地形因子的关系,发现俄博岭热融滑塌在海拔3570~3700m,坡度3°~10°的富冰多年冻土区北向斜坡发育;通过对典型热融滑塌溯源后退速率分析发现,1997~2009年其平均后退速率为2m/a,2009~2015年平均后退速率为5m/a,呈明显增大趋势,且其后退速率主要与坡度、地下冰含量和地表径流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融滑塌 发育特征 多年冻土
原文传递
Detection of ground ice using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method
12
作者 Gennady M.Stoyanovich Viktor V.Pupatenko Yury A.Sukhobok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5年第5期541-546,共6页
The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GPR) application for the detection of ground ice. We com- bined a reflection traveltime curves analysis with a frequency spectrogram analysis. We found s... The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GPR) application for the detection of ground ice. We com- bined a reflection traveltime curves analysis with a frequency spectrogram analysis. We found special anomalies at specific traces in the traveltime curves and ground boundaries analysis, and obtained a ground model for subsurface structure which allows the ground ice layer to be identified and deline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ground ice common-offset reflection survey wide angle reflection and refractionmethod
下载PDF
共和-玉树高速公路多格茸段冻胀丘与公路路基的相互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吉春 盛煜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53-462,共10页
冻胀丘是土层中水分向冻结锋面大量迁移集聚,并且冻结膨胀使地面隆起呈丘状的一类冰缘地貌。冻胀丘的本质特征是存在纯冰核或高含冰地层,冻胀丘地表的隆起高度即代表了地下冰层的累计厚度,在工程建设中一般采用避让措施。在我国冻土区... 冻胀丘是土层中水分向冻结锋面大量迁移集聚,并且冻结膨胀使地面隆起呈丘状的一类冰缘地貌。冻胀丘的本质特征是存在纯冰核或高含冰地层,冻胀丘地表的隆起高度即代表了地下冰层的累计厚度,在工程建设中一般采用避让措施。在我国冻土区公路建设中,过去尚未遇到道路穿越冻胀丘的先例,正在建设中的青海省共和-玉树高速公路(简称共玉高速)在玛多县多格茸盆地横跨几个冻胀丘,对公路建成以后安全运营造成潜在威胁。以共玉高速建设里程K430+070处道路所跨的冻胀丘为例,基于地温监测数据和冻胀丘钻探资料,探讨公路建设对冻胀丘下覆冰层的影响及由此带来的路基稳定性问题。监测发现目前路基下多年冻土上限已经下降至冻胀丘高含冰地层位置,由于沥青路面的强吸热性,未来冻胀丘路段将发生持续沉降。如果多年冻土完全融化,该段路基有可能发展成热融湖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胀丘 多年冻土 地下冰 公路施工 路基稳定 共玉高速
下载PDF
GENETIC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 ICE IN NORTHEAST CHINA
14
作者 刘福涛 王春鹤 宋长春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1999年第2期70-75,共6页
The southern limit of permafrost in northeast China oversteps that in the other regions of Eurasia by a few degrees of latitude. There are 11 types of ground ice found within the studied region, including vein ice, m... The southern limit of permafrost in northeast China oversteps that in the other regions of Eurasia by a few degrees of latitude. There are 11 types of ground ice found within the studied region, including vein ice, massive bedrock ice, lava caves ice and so on. The water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ground ice comes from various sources: precipitation, surface water, soil water, and ground water. The ground ice types coexist with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The correlation and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the original types of ground ice, their surrounding environments are analyzed for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ground ice formation, engineering control of hazards in ice rich area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hanging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 ice HAZARD control NORTHEAST China
下载PDF
Advances in thermokarst lake research in permafrost regions
15
作者 FuJun Niu GuoDong Cheng +1 位作者 Jing Luo ZhanJu Lin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4年第4期388-397,共10页
A thermokarst lake is defined as a lake occupying a closed depression formed by ground settlement following thawing of ice-rich permafrost or the melting of massive ice. As it is the most visible morphologic landscape... A thermokarst lake is defined as a lake occupying a closed depression formed by ground settlement following thawing of ice-rich permafrost or the melting of massive ice. As it is the most visible morphologic landscape develop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permafrost degradation, we reviewed recent literature on thermokarst studies, and summarized the main study topics as: development and temporal evolution, carbon release, and ecological and engineering influence of thermokarst lakes. The climate warming, forest fires, surface water pooling, geotectonic fault 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y are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that cause an increase of ground temperatures and melting of ice-rich permafrost, resulting in thermokarst lake formation. Normally a thermokarst lake develops in 3–5 stages from initiation to permafrost recovery. Geo-rectified aerial photographs and remote sensing images show that thermokarst lakes have been mainly experiencing the process of shrinkage or disappearance in most regions of the Arctic, while both lake numbers and area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have increased. Field studies and modeling indicates that carbon release from thermokarst lakes can feedback significantly to global warming, thus enhanc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fluences of thermokarst lakes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on regional groundwater through drainage. Based on field monitoring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infrastructure stability can be affected by thermal erosion of nearby thermokarst lakes. This review was undertaken to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rmokarst lakes, and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future comprehensive studies on thermokarst lak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okarst lake PERMAFROST ground ice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influence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层中地下冰作为水“源”的可能性探讨 被引量:20
16
作者 吴吉春 盛煜 +2 位作者 吴青柏 李静 张秀敏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50-356,共7页
多年冻土中含有大量地下冰,全球气候变暖势必导致多年冻土退化,地下冰融化,部分水分被释放并参与到区域水循环之中,改变了区域水文状况.冻土退化-释水的过程在监测上面临较大困难,无法提供直接证据,但其长期累计的效果在宏观水文过程中... 多年冻土中含有大量地下冰,全球气候变暖势必导致多年冻土退化,地下冰融化,部分水分被释放并参与到区域水循环之中,改变了区域水文状况.冻土退化-释水的过程在监测上面临较大困难,无法提供直接证据,但其长期累计的效果在宏观水文过程中表现显著.为此,利用近年来青藏高原部分湖泊水位变化监测以及地区水文情势变化研究成果,探讨了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多年冻土层中的地下冰作为一种潜在水"源"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多年冻土退化较强烈地区,补给源头在多年冻土区的封闭湖泊水位上涨、地下水位上升,排除其它补给量增加的可能性后,多年冻土地下冰很可能是补给水量增加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多年冻土退化 地下冰融化 潜在水源
下载PDF
冰缘环境研究的一些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保来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73-280,共8页
共生及后生冰楔早已被人们所熟悉,最近又发现了第三种冰楔,称为反共生冰楔。在过去认为不会有冰楔活动的地区,发现了新生的和正在活动的冰楔。人们正在探讨冰楔的多级生长与全球变化的关系。冰皋研究的进展在于建立了冰核下水体与冰皋... 共生及后生冰楔早已被人们所熟悉,最近又发现了第三种冰楔,称为反共生冰楔。在过去认为不会有冰楔活动的地区,发现了新生的和正在活动的冰楔。人们正在探讨冰楔的多级生长与全球变化的关系。冰皋研究的进展在于建立了冰核下水体与冰皋生存的关系,并为古气候恢复提供了新的依据。大块地下冰的成因机制中最重要的两种,为埋藏的冰川冰和侵入-分凝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缘 冰楔
下载PDF
基岩中的大块地下冰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保来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09-218,共10页
对松散沉积物中的大块地下冰已有多种成因假设,而基岩中的大块冰可以排除分凝,分凝—侵入及埋藏等成因机制。岩芯的破碎程度及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表明,霍拉河盆地发育于泥岩及煤层之间的大块地下冰属侵入冰,即承压地下水侵入岩层裂隙后冻... 对松散沉积物中的大块地下冰已有多种成因假设,而基岩中的大块冰可以排除分凝,分凝—侵入及埋藏等成因机制。岩芯的破碎程度及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表明,霍拉河盆地发育于泥岩及煤层之间的大块地下冰属侵入冰,即承压地下水侵入岩层裂隙后冻结而成。在冻结中,冰体的体胀力及地下水的侵入力使上覆岩层压密或有些抬升,由此为大块冰的生长创造空间条件。同时真空—渗透机制也不应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块 大型 地下冰 基岩 侵入冰
下载PDF
基于地貌分类对祁连山大通河源区多年冻土地下冰储量估算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生廷 盛煜 +2 位作者 吴吉春 李静 黄龙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86-1194,共9页
多年冻土地下冰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对高原生态、冻土环境以及冻土工程建设等都有深刻影响,但是目前对于青藏高原地下冰储量的研究很少。以祁连山中东部大通河源区为例,基于源区地貌分类、冻土分布等研究,利用源区多年冻土钻孔数据... 多年冻土地下冰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对高原生态、冻土环境以及冻土工程建设等都有深刻影响,但是目前对于青藏高原地下冰储量的研究很少。以祁连山中东部大通河源区为例,基于源区地貌分类、冻土分布等研究,利用源区多年冻土钻孔数据和公路地质勘测资料,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估算了多年冻土层地下冰储量。计算表明:大通河源区多年冻土层2.5~10.0m深度范围内地下冰总储量为(11.70±7.24)km^(3),单位体积含冰量为(0.396±0.245)m^(3)。其中冰缘作用丘陵和冰缘湖沼平原等地貌区含冰量较高,而冰缘作用台地、冲积洪积平原则含冰量较低。在垂向上多年冻土上限附近含冰量最高,并随深度增大而缓慢减小。随着未来气候变暖、多年冻土退化以及环境变化,准确把握多年冻土区地下冰储量和分布特点对生态、水文地质、地质灾害预估、冻土工程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通河源区 地貌 多年冻土 岩性 地下冰储量
下载PDF
Discussion on possibilities of taking ground ice in permafrost as water source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during climate warming
20
作者 JiChun Wu,Yu Sheng,QingBai Wu,Jing Li,XiuMin Zha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Frozen Soil Engineering,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Lanzhou,Gansu 730000,China.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2009年第4期322-328,共7页
Large amounts of ground ice are born with permafrost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Degradation of permafrost resulted from the climate warming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melting of ground ice.The water released from the m... Large amounts of ground ice are born with permafrost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Degradation of permafrost resulted from the climate warming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melting of ground ice.The water released from the melting ground ice enters hydrologic cycles at various levels,and changes regional hydrologic regimes to various degrees.Due to difficulties in monitoring the perma-frost-degradation-release-water process,direct and reliable evidence is few.The accumulative effect of releasing water,however,is remarkable in the macro-scale hydrologic process.On the basis of the monitoring results of water-levels changes in some lake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and combined with the previous results of the hydrologic changing trends at the regional scale,the authors preliminarily discussed the possibilities of the degrading permafrost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s a potential water source during climate warm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warming thawing permafrost melting ground ice potential water sourc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