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地退化对三江源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_2通量的影响及其原因 被引量:32
1
作者 王斌 李洁 +2 位作者 姜微微 赵亮 古松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764-1771,共8页
为了揭示草地退化对三江源地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利用涡度相关技术,于2006年12月1日~2007年11月30日对三江源地区的退化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通量及生物和环境因子进行观测.结果发现:草地退化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通量... 为了揭示草地退化对三江源地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利用涡度相关技术,于2006年12月1日~2007年11月30日对三江源地区的退化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通量及生物和环境因子进行观测.结果发现:草地退化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通量产生了深刻影响,与未退化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相比,退化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全年总初级生产力(GPP)下降了36.6%,全年生态系统呼吸(Reco)下降了7.9%,全年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也由退化前的负值(碳吸收)转变为正值(碳排放),二者相差132.5gC/(m2.a),生态系统由原来的碳汇转变为目前的碳源.这些变化与高寒草甸退化后,生态系统植物地上生物量锐减、植物生长期缩短(NEE〈0的天数)、植物多样性下降、土壤含水量降低等因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 总初级生产力(gpp) 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 退化高寒草甸 三江源地区
下载PDF
三江源地区人工草地的生态系统CO_2净交换、总初级生产力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28
2
作者 吴力博 古松 +7 位作者 赵亮 徐世晓 周华坤 冯超 徐维新 李英年 赵新全 唐艳鸿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70-780,共11页
为了揭示三江源区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人工草地生态系统(100°26′-100°41′E,34°17′-34°25′N,海拔3980m)的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该研究利用2006年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数据分析了该人工草地的NEE,总初级... 为了揭示三江源区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人工草地生态系统(100°26′-100°41′E,34°17′-34°25′N,海拔3980m)的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该研究利用2006年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数据分析了该人工草地的NEE,总初级生产力(GPP)、生态系统呼吸(Reco)以及Reco/GPP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CO2日最大吸收值为6.56g CO2·m-2·d-1,最大排放值为4.87g CO2·m-2·d-1。GPP年总量为1761g CO2·m-2,其中约90%以上被生态系统呼吸所消耗,CO2的年吸收量为111g CO2·m-2。5月的Reco/GPP略高于生长季的其他月份,为90%;6月Reco/GPP比值最低,为79%。生态系统的呼吸商(Q10)为4.81,显著高于其他生态系统。该研究表明:生长季的NEE主要受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温度和饱和水汽压差(VPD)的影响,生态系统呼吸则主要受土壤温度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 总初级生产力 净生态系统CO2交换 人工草地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黑河流域植被水分利用效率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肖娟 张福平 +2 位作者 王虎威 雷声剑 高张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33-741,共9页
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产品总初级生产力(GPP)、蒸散发(ET)及气象数据估算了黑河流域植被水分利用效率(WUE),分析了WUE的时空变化及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005—2014年黑河流域单位面积上多年平均GPP为314.44gC·m^... 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产品总初级生产力(GPP)、蒸散发(ET)及气象数据估算了黑河流域植被水分利用效率(WUE),分析了WUE的时空变化及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005—2014年黑河流域单位面积上多年平均GPP为314.44gC·m^(-2),ET为363.35 mm,多年平均植被WUE为1.15gC·mm^(-1) H_2O·m^(-2);黑河流域WUE总体呈由南向北递增的空间分布格局,年内呈现单峰型结构,WUE高值区分布在酒泉-临泽东西线上及额济纳斯荒漠河岸林地带,托勒的东南部地区为WUE低值区;黑河流域生态系统WUE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特征,夏季为1.32gC·mm-1 H2O·m^(-2),冬季为0.75gC·mm-1H_2O·m^(-2);水分利用效率年均分布与倾向率的增加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莺落峡、民乐一带是WUE的高值区也是整个流域倾向率快速增长区,在WUE稳定性方面,中下游绿洲区变化最为显著,上游高海拔区、中下游戈壁区变化不显著;WUE与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以负相关为主,其中降水是影响植被WUE的主要因素,正相关的区域分布在山丹县、民乐县东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南部湖泊区域,而气温只在下游绿洲区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利用效率 总初级生产力 蒸散发 黑河流域
原文传递
我国北方地区植被总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 被引量:18
4
作者 王鹤松 贾根锁 +2 位作者 冯锦明 赵天保 马柱国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82-890,共9页
本研究通过集成TerraMODIS卫星影像数据与地面通量台站的观测数据,改进了基于遥感的VPM光能利用率模型,模拟了我国北方地区2008年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的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研究表明:(1)我国北方地区植被GPP在空间分布上表... 本研究通过集成TerraMODIS卫星影像数据与地面通量台站的观测数据,改进了基于遥感的VPM光能利用率模型,模拟了我国北方地区2008年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的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研究表明:(1)我国北方地区植被GPP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东高西低的特征,年均值为518.36g/m2(C重量,下同)。(2)我国北方地区主要植被类型的GPP有较强的季节动态,大体上都表现出单峰变化趋势。GPP值按照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夏绿阔叶林(DBF)>针阔混交林(MF)>农田(Crop)>落叶针叶林(DNF)>常绿针叶林(ENF)>草地(Grass)>稀疏灌丛(Oshrub)>裸地或稀疏植被(BSV)。(3)整个区域的GPP季相变化表现为:夏季最高,达到32.80g.m-2.(8d)-1,为全年最大值;春季GPP为5.67g.m-2.(8d)-1,与秋季的5.08g.m-2.(8d)-1较为接近,冬季GPP最弱,仅为0.07g.m-2.(8d)-1。与通量台站实测值及前人研究结果的比较表明,本文所模拟的GPP与观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绝对值多小于15%,表明模拟结果具有较好的可靠性。这说明通过集成遥感观测数据与台站观测数据的方法来模拟GPP,可以较准确地模拟区域尺度的GPP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这为深入研究陆气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 光能利用效率模型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 遥感 中国北方
下载PDF
青藏高原总初级生产力估算的模型差异 被引量:15
5
作者 马敏娜 袁文平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06-418,共13页
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反映了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CO2的能力,是碳循环中的一个关键变量。光能利用率(LUE)模型在模拟GPP时空变化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但不同的LUE模型模拟的GPP存在很大的差异。首先以遥感数据驱动7个LUE... 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反映了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CO2的能力,是碳循环中的一个关键变量。光能利用率(LUE)模型在模拟GPP时空变化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但不同的LUE模型模拟的GPP存在很大的差异。首先以遥感数据驱动7个LUE模型(CASA、CFIX、CFLUX、EC-LUE、MODIS、VPM和VPRM)模拟青藏高原2000年至2010年的GPP,然后用涡度通量站的观测数据验证7个LUE模型在青藏高原的适用性,并比较不同模型模拟的青藏高原GPP的差异。结果表明:CASA模型和CFLUX模型低估了青藏高原的GPP,MODIS高估了青藏高原的GPP,CFIX模型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性较低,EC-LUE模型、VPM模型和VPRM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青藏高原的GPP;不同模型模拟的青藏高原年均GPP总量差异明显,最大值为958.74TgC·a^(-1)(MODIS),最小值为253.86TgC·a^(-1)(CASA模型);7个LUE模型模拟的青藏高原GPP总量在2000年至2010年均呈递增趋势;虽然7个LUE模型模拟的青藏高原GPP都呈现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增的趋势,但不同模型的年均GPP和GPP年际变化的空间分布格局都存在明显差异。环境要素(气温、辐射和水分)对GPP的调控作用,不同模型的空间分布格局也存在较大差异。植被状况是影响GPP模拟的重要参数,GPP与植被指数的相关性都很高,显著正相关的比例为47.33%~71.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QTP) 总初级生产力(gpp) 光能利用率模型(LUE)
原文传递
1980—2013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对干旱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15
6
作者 杜文丽 孙少波 +1 位作者 吴云涛 宋照亮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3-35,共13页
干旱事件通过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显著改变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是全球陆地碳通量中最大的组成部分,反映了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水平。本研究利用基于过程模型模拟的GPP数据(DLM GPP)... 干旱事件通过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显著改变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是全球陆地碳通量中最大的组成部分,反映了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水平。本研究利用基于过程模型模拟的GPP数据(DLM GPP)、基于通量观测升尺度的GPP数据(FLUXCOM GPP)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量化分析了1980-2013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GPP和干旱的时空格局,讨论了不同时间尺度上GPP对干旱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980-2013年,两种不同GPP数据在中国地区呈现的时间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格局较为一致,上升趋势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下降趋势主要分布在东北大部分地区;中国干旱面积的长期时间变化趋势略有下降,其中干旱化趋势主要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地区,而西北内陆地区则呈现明显的湿润化趋势;时间尺度上,GPP与SPEI年际变化格局基本吻合,1986、1997、2001和2011年等干旱年份的GPP显著降低;空间尺度上,北方大部分地区的GPP与SPEI呈正相关,南方大部分地区呈负相关,干旱对GPP的影响在半干旱地区表现更加明显;GPP对干旱的响应格局与选取干旱指数的时间尺度密切相关,而且不同方式估算的GPP对干旱响应和敏感度存在差异。因此,未来需进一步改进GPP模型和方法,增加观测站点,提高GPP估算的精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极端气候 碳循环 总初级生产力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原文传递
应用叶绿素荧光估算植被总初级生产力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雅楠 韦瑾 +2 位作者 汤旭光 韩旭军 马明国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75-989,共15页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作为光能在叶片上光合作用的伴生产物,包含丰富的光合信息,被认为是可以表征植物光合作用的快速、无损“指示器”。叶绿素荧光在研究植物胁迫、病虫害监测、估算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等方...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作为光能在叶片上光合作用的伴生产物,包含丰富的光合信息,被认为是可以表征植物光合作用的快速、无损“指示器”。叶绿素荧光在研究植物胁迫、病虫害监测、估算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陆地植被GPP是研究全球气候、碳循环变化、全球生态系统等的重要内容。准确、及时地掌握GPP的时空分布特征,有利于深入理解生物圈与大气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为开展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生态过程管理提出相应建议和对策。相比于植被指数,叶绿素荧光对植被光合作用的敏感程度更高,已被证实可以更直接有效地监测GPP,显著优于传统的GPP估算方法。深入探讨了叶绿素荧光在遥感估算GPP领域的基本原理、方法、不确定性以及最新进展,并对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趋势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荧光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 光合作用 生态系统
原文传递
基于MODIS和CLCD数据的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检测及其对植被碳吸收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吴巧丽 张鑫阳 蒋捷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0-38,共9页
该文选取MODIS LULC产品(MCD12Q1)和精度较高的CLCD LULC产品分析2001—2019年黄土高原LUCC的时空变化格局,并进一步利用陆面生态过程模型(FGM)模拟分析黄土高原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变化以及MCD12Q1时序产品分类误差对GPP模... 该文选取MODIS LULC产品(MCD12Q1)和精度较高的CLCD LULC产品分析2001—2019年黄土高原LUCC的时空变化格局,并进一步利用陆面生态过程模型(FGM)模拟分析黄土高原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变化以及MCD12Q1时序产品分类误差对GPP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MCD12Q1数据错误显示2001—2019年黄土高原地区呈“耕地增加、草地减少”的LUCC格局,主要由MCD12Q1数据对耕地和草地分类混淆导致,而CLCD LULC数据则正确捕捉到黄土高原地区“耕地减少、草地和林地增加”的LUCC变化规律;基于CLCD LULC产品驱动的FGM模拟结果显示,黄土高原陆地生态系统GPP年总量约为5210.2 Tg C a^(-1),退耕还林还草实施20年来其植被碳吸收能力显著增强(变化趋势为6.4 Tg C a^(-2),P<0.001);若采用长时序MCD12Q1数据驱动FGM模型,会造成GPP年总量高估约9.6%、GPP年际变化趋势高估22.7%。研究结果对于科学认识黄土高原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策略制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土地利用变化 黄土高原 总初级生产力
下载PDF
散射辐射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总初级生产力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任小丽 何洪林 +4 位作者 张黎 葛蓉 曾纳 李攀 于贵瑞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898-1907,共10页
太阳辐射的散射组分能够增强植被冠层LUE(light use efficiency,光能利用率),因此需要在生产力模型中显式地加入散射辐射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模拟植被冠层光合作用.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改进光能利用率模型,增加散射辐射模块,... 太阳辐射的散射组分能够增强植被冠层LUE(light use efficiency,光能利用率),因此需要在生产力模型中显式地加入散射辐射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模拟植被冠层光合作用.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改进光能利用率模型,增加散射辐射模块,利用站点通量观测数据估计模型关键参数;结合区域尺度气象数据和遥感数据,模拟了2003—2008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区域尺度GPP(gross primary production,总初级生产力),并量化了GPP模拟的不确定性,进而通过分析模型改进前后GPP空间分布及其不确定性的差异量化了散射辐射的作用.结果表明:考虑散射辐射对LUE的影响后,模型参数优化效果明显提升,青藏高原高寒草地GPP的模拟效果得到提升;2003—2008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GPP模拟值呈现东南部较大,西北部较小的空间格局,与不考虑散射辐射的结果一致,但GPP平均值由312.3 g/(m^2·a)增至341.7 g/(m^2·a),增幅约9.4%,说明不考虑散射辐射会低估青藏高原高寒草地GPP;GPP模拟值不确定性的空间分布与不考虑散射辐射的结果一致,但是平均不确定性大小有所降低,从9.15%降至8.66%.研究显示,若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GPP模拟中不考虑散射辐射,虽不会影响其空间格局,但会低估GPP模拟值的大小,同时增加其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射辐射 光能利用率 总初级生产力 不确定性分析
下载PDF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总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春波 张园 +2 位作者 刘雅各 吴家兵 王安志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41-1348,共8页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典型的温带原始森林生态系统,其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与地形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开展长白山自然保护区GPP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因子研究,对于了解植被生长状况和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光能利用率模...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典型的温带原始森林生态系统,其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与地形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开展长白山自然保护区GPP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因子研究,对于了解植被生长状况和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光能利用率模型(VPM)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GPP进行估算,并分析坡度、海拔、气温、降水、总辐射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长白山自然保护区GPP多年平均值为63~1706 g C·m^(-2)·a^(-1),GPP随海拔的增加而减小。气温是影响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被GPP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其与GPP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研究期间,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年GPP整体呈极显著增加趋势,年均增加值为13 g C·m^(-2)·a^(-1)。年GPP增加的区域占总区域的79.9%,且各植物功能型年GPP增加面积的比例存在差异。年降水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43.2%区域的GPP呈显著负相关,而年均温和年总辐射分别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47.2%和82.4%区域的GPP呈显著正相关。在未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长白山自然保护区GPP将会持续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初级生产力 光能利用率模型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太阳诱导叶绿素荧光卫星遥感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仝迟鸣 鲍云飞 +1 位作者 黄巧林 王钰 《航天返回与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5-55,共11页
陆地植被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定量评估对更好的理解全球碳循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卫星反演的太阳诱导叶绿素荧光(SIF)作为一种快速、直接、非侵入性的植被光合性能指标应用日益广泛,为估算区域到全球尺度陆地植被生态系... 陆地植被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定量评估对更好的理解全球碳循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卫星反演的太阳诱导叶绿素荧光(SIF)作为一种快速、直接、非侵入性的植被光合性能指标应用日益广泛,为估算区域到全球尺度陆地植被生态系统的碳汇水平提供了一种新的光学手段。文章首先回顾了用于卫星SIF反演的传感器及其反演SIF产品的特点;其次,综述了卫星SIF在陆地植被生态系统碳汇监测中的研究进展;最后,针对陆地碳循环遥感的应用需求,讨论分析了未来卫星SIF遥感发展的难点与重点。文章对卫星SIF遥感在陆地植被生态系统碳汇监测中的应用分析,可为生态系统碳源/汇管理、气候预测和卫星研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初级生产力 太阳诱导叶绿素荧光 碳循环 卫星遥感
下载PDF
新疆植被总初级生产力对大气水分亏缺的响应
12
作者 姜萍 袁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3-412,共10页
近几十年来新疆气候变化显著,“暖湿化”转型与“湿干转折”先后出现,势必对地区植被生产力、大气干旱状况以及二者间的响应关系产生影响。以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和大气水分亏缺(VPD)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1982—2018年新疆地区植被GPP... 近几十年来新疆气候变化显著,“暖湿化”转型与“湿干转折”先后出现,势必对地区植被生产力、大气干旱状况以及二者间的响应关系产生影响。以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和大气水分亏缺(VPD)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1982—2018年新疆地区植被GPP、VPD的时空分布与演变规律,并揭示了大气水分胁迫对植被GPP的影响。结果表明:(1)新疆植被GPP整体具有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年均值为256.6 g C·m^(-2)·a^(-1),呈显著上升趋势。GPP增加趋势占植被总面积的82.00%,其中增加显著区约占42.81%,多分布于南疆绿洲和北疆山前农业区;GPP下降趋势占比较小且分布零散。(2)新疆地区VPD具有“山区低、平原/盆地高”的鲜明格局,年均值为0.66 kPa,呈不显著波动上升趋势。全疆大部地区表现出VPD显著性上升,下降趋势零星出现在昆仑山脉高海拔山区。(3)新疆植被GPP对VPD的响应“正负共存”,并具有明显空间异质性。GPP与VPD的负相关占植被区总面积的54.52%,主要出现在山前草地地带;正相关则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边缘和天山北坡及其东段,以栽培作物和灌木类型为主。VPD对GPP的影响在不同植被类型间差异鲜明,而在同一植被类型内正、负响应共存。分析认为,虽然大气水分胁迫尚未成为地区植被生产力变化的主导驱动力,但在新疆干旱化急剧增加背景下,仍需加强对GPP与VPD响应关系的跟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 大气水分亏缺(VPD) 时空变化 相关分析 新疆
下载PDF
2007~2018年中国陆地植被总初级生产力与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的时空格局及其气候调控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永琳 迟永刚 周蕾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92-701,712,共11页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作为总初级生产力(GPP)的替代指标,在区域GPP估算上表现出巨大的潜力。植被SIF和GPP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但是不同的气候条件对SIF-GPP关系的影响仍不清晰。利用2007~2018年MODIS GPP和GOME-2 SIF以及环境条件(...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作为总初级生产力(GPP)的替代指标,在区域GPP估算上表现出巨大的潜力。植被SIF和GPP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但是不同的气候条件对SIF-GPP关系的影响仍不清晰。利用2007~2018年MODIS GPP和GOME-2 SIF以及环境条件(温度、降水、辐射等)研究中国陆地植被GPP和SIF的时空格局以及环境因子的调控。结果发现中国陆地植被GPP和SIF时空格局是一致的,但是作为表征光能分配的新指标GPP/SIF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此外,SIF产量(SIFYield)受到约束GPP的环境因子(最小温度、饱和水汽压差、土壤水分和APAR)的共同调控,间接证实了SIF和GPP紧密的联系。因此,由于在时间和空间上SIF与GPP的关系受到环境条件的调控,使用基于卫星的SIF准确估算区域GPP应该考虑环境因子的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初级生产力(gpp)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 gpp/SIF 时空格局 气候控制
原文传递
基于水质模型的城市河流代谢特征受外源输入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忠廉 黄静水 +1 位作者 谢如意 周琪 《净水技术》 CAS 2019年第1期98-108,共11页
以非汛期低流量条件下的城市河流南淝河为研究对象,以河流新陈代谢速率为指标,探究两种不同类型外源输入对城市河流代谢特征的影响。提出利用水质机理模型(WASP模型)来计算河流代谢速率及其不同影响因素的贡献大小,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以非汛期低流量条件下的城市河流南淝河为研究对象,以河流新陈代谢速率为指标,探究两种不同类型外源输入对城市河流代谢特征的影响。提出利用水质机理模型(WASP模型)来计算河流代谢速率及其不同影响因素的贡献大小,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角度解释外源输入对河流代谢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典型的生活污水少量排入城市河流使总初级生产速率(GPP)和群落呼吸速率(CR)均有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的尾水并非不会造成负面的环境影响,大流量尾水(即占污水处理厂下游河流流量约90%)补入河道,会对水体各生物化学组分产生强烈的稀释作用,改变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代谢速率大幅下降,并使河流代谢特征从上游的自养型代谢变化为下游的异养型代谢。随着我国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的提高,城市河流受外源输入的影响将主要表现为污水处理厂的大流量尾水对河流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新陈代谢 生态功能指标 总初级生产速率 群落呼吸速率 溶解氧昼夜变化 水质模型
下载PDF
干旱影响下光能利用率模型模拟常绿针叶林总初级生产力的比较 被引量:2
15
作者 董浩 丁丽霞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09-1116,共8页
【目的】研究干旱影响下不同光能利用率模型估算常绿针叶林总初级生产力(GPP)的能力,为精准模拟北半球常绿针叶林的GPP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MODIS数据和通量站点观测数据,在8 d尺度上对常绿针叶林的GPP进行参数化建模。首先利用... 【目的】研究干旱影响下不同光能利用率模型估算常绿针叶林总初级生产力(GPP)的能力,为精准模拟北半球常绿针叶林的GPP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MODIS数据和通量站点观测数据,在8 d尺度上对常绿针叶林的GPP进行参数化建模。首先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和随机森林因子评价方法分析GPP各个驱动因子的重要性。使用降水量和潜在蒸散量(PET)构造干湿度指数,对各个站点进行干湿分类。其次在植被光合模型(VPM)的基础上,去除其中的水分参数,得到改进的植被光合模型(VPMsw)。最后定量比较各站点在不同干湿类型下,VPM模型与VPMsw模型拟合GPP的精度。【结果】(1)由驱动因子分析可知:GPP与温度、PET相关性较强,与陆表水指数(LSWI)相关性较弱,温度对GPP的重要性大于水分。(2)与VPM模型相比,VPMsw模型在干旱和半干旱站点拟合GPP的精度有所提高,均方根误差分别减少6.5%和23.4%,在半干旱地区精度提升效果更明显。【结论】干旱影响下,LSWI不能较好地反映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常绿针叶林的水分情况,所以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VPMsw模型拟合GPP的精度更高。图3表3参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初级生产力 光能利用率模型 潜在蒸散量 常绿针叶林 干旱
下载PDF
DLM-FvCB模型光合能力关键参数季节性参数化方案及模拟效果评估
16
作者 林晓凤 陈报章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60-1271,共12页
选取包含9种植被功能型的15个通量塔观测数据(60站点年),采用控制变量法,分别在月尺度和年尺度上对25℃时最大羧化速率(V_(cmax25))进行优化,并利用未参与参数反演的站点年数据集定量评估这2种参数化方案的模拟效果。研究发现:①在参数... 选取包含9种植被功能型的15个通量塔观测数据(60站点年),采用控制变量法,分别在月尺度和年尺度上对25℃时最大羧化速率(V_(cmax25))进行优化,并利用未参与参数反演的站点年数据集定量评估这2种参数化方案的模拟效果。研究发现:①在参数的季节变异方面:9种植被功能型的V_(cmax25)均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波动。V_(cmax25)的波动幅度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不同植被类型季节变化幅度相差不大,而寒带植被V_(cmax25)季节变化幅度接近温带植被的2倍;②对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GPP)估算的影响方面:V_(cmax25)季节性参数化方案显著提高了GPP的模拟能力和模拟精度,其中森林和灌木冬季提升最显著(R2提高了35.7%,RMSE降低了23.24%),春秋季次之,夏季最小。然而,对于C3草地,DLM无论采取V_(cmax25)季节性参数化方案还是年尺度参数化方案,均为系统低估GP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初级生产力 陆面过程模式 最大羧化速率 FLUXNET 季节性波动
下载PDF
冠层叶绿素荧光角度校正及其对植被总初级生产力估算精度的影响
17
作者 丑述仁 李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6期10665-10668,共4页
在典型小麦区建立多角度叶绿素荧光观测系统,对多角度叶绿素荧光进行了热点方向角度订正并计算角度校正后冠层总的荧光,利用叶绿素荧光角度校正模型校正后提高了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的估算精度。结果表明:角度... 在典型小麦区建立多角度叶绿素荧光观测系统,对多角度叶绿素荧光进行了热点方向角度订正并计算角度校正后冠层总的荧光,利用叶绿素荧光角度校正模型校正后提高了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的估算精度。结果表明:角度校正后的冠层荧光和热点荧光估算GPP的相关系数(R 2)分别提高0.22±0.06和0.23±0.02。厘清不同条件下观测几何对冠层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un-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SIF)和GPP的贡献差异,分析利用SIF估算GPP的误差,优化基于SIF的GPP估算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层叶绿素荧光 热点叶绿素荧光 角度订正 总初级生产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