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格陵兰海海冰外缘线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牟龙江 赵进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09-717,共9页
格陵兰海作为北冰洋的边缘海之一,容纳了北极输出的海冰,其海冰外缘线的变化既受北极海冰输出量的影响,也受局地海冰融化和冻结过程的影响。利用2003年1月到2011年6月AMSR-E卫星亮温数据反演的海冰密集度产品,对格陵兰海海冰外缘线的变... 格陵兰海作为北冰洋的边缘海之一,容纳了北极输出的海冰,其海冰外缘线的变化既受北极海冰输出量的影响,也受局地海冰融化和冻结过程的影响。利用2003年1月到2011年6月AMSR-E卫星亮温数据反演的海冰密集度产品,对格陵兰海海冰外缘线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格陵兰海海冰外缘线不仅存在一年的变化周期,还存在比较显著的半年变化周期,与海冰在春秋两季向岸收缩有关。格陵兰海冬季的海冰外缘线极大值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体现了北极增暖导致的冬季海冰范围减小;而夏季海冰外缘线离岸距离的极小值呈上升趋势,表明夏季来自北冰洋的海冰输出量增大。2003—2004年是格陵兰海夏季海冰融化最严重的2年。2007年北冰洋夏季海冰覆盖范围达到历史最小;而格陵兰海夏季的最小海冰范围最大,表明2007年北冰洋海冰的输出量大于其他年份。此外,夏季格陵兰岛冰雪融化形成的地表径流对海冰外缘线有一定的影响。对海冰外缘线影响最大的不是格陵兰海的局地风场,而是弗拉姆海峡(Fram Strait)区域的经向风,它直接驱动了北冰洋海冰向格陵兰海的输运,进而对格陵兰海海冰外缘线的分布产生滞后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陵兰海 海冰外缘线 风场 卫星遥感
原文传递
一个海冰气耦合模式中格陵兰海海冰年际变异及其成因的个例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刘喜迎 张学洪 +1 位作者 宇如聪 俞永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95-804,共10页
利用一个全球海冰气耦合模式模拟结果,选取冬季年际变率最大的海冰区———格陵兰海海冰区中的一个4年海冰剧烈变化过程展开分析,试图探讨此个例过程中海冰剧烈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在此个例中,该区域海冰年际变异主要是由大气环流异... 利用一个全球海冰气耦合模式模拟结果,选取冬季年际变率最大的海冰区———格陵兰海海冰区中的一个4年海冰剧烈变化过程展开分析,试图探讨此个例过程中海冰剧烈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在此个例中,该区域海冰年际变异主要是由大气环流异常驱动的,海表面温度和海冰密集度变化主要是对大气环流变化的响应。海表面温度变化决定着海冰范围及海冰密集度的变化,但海冰变化时通过相变潜热的释放或吸收反过来对海表面温度变化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模式 海冰变化 数值模拟 格陵兰海
下载PDF
不同类型ENSO事件对初冬北极海冰的影响
3
作者 刘远盈 袁潮霞 《气象科学》 2024年第1期35-45,共11页
基于1951—2019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Hadley环流中心海温、海冰密集度资料,通过合成分析和诊断温度异常方程,研究不同类型ENSO对初冬北极海冰的影响。结果表明,EP La Niña发展年初冬(11—12月),巴伦支—喀拉海海冰异常减少;CP L... 基于1951—2019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Hadley环流中心海温、海冰密集度资料,通过合成分析和诊断温度异常方程,研究不同类型ENSO对初冬北极海冰的影响。结果表明,EP La Niña发展年初冬(11—12月),巴伦支—喀拉海海冰异常减少;CP La Niña发展初冬,巴伦支—喀拉海海冰异常增加。EP和CP型El Ni1o对初冬北极海冰的影响类似:格陵兰海海冰异常减少,而哈德逊—巴芬湾海冰异常增加。不同类型ENSO对初冬北极海冰的影响主要通过产生不同的大气遥相关,引起同期和前期的海表气温异常而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CP ENSO 北极海冰 巴伦支—喀拉海 哈德逊湾—巴芬湾 格陵兰海
下载PDF
北冰洋水体对格陵兰海混合增密对流的可能影响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史文奇 赵进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9-29,共11页
格陵兰海内发生的等密度混合后产生的增密对流是重要的对流现象之一。北冰洋正在发生快速变化,其内水团变性以及环流系统的改变都将使格陵兰海等密度混合对流发生明显变化,继而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影响。以往关于等密度混合对流的研究很... 格陵兰海内发生的等密度混合后产生的增密对流是重要的对流现象之一。北冰洋正在发生快速变化,其内水团变性以及环流系统的改变都将使格陵兰海等密度混合对流发生明显变化,继而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影响。以往关于等密度混合对流的研究很少,大都集中在对流发生海域。由于等密度混合的主体是大西洋回流水与北冰洋流出水体,本文目的是探讨北极内部不同海域的水体会对混合增密对流造成的可能影响。文中定义了有效对流速度,强调水平温度梯度和垂向层化强度是影响有效对流速度的决定性因素;水平温度差越大,垂向层化越弱,产生的对流越强。发生在东格陵兰极锋处的有效对流都是大西洋的水体,一部分是在格陵兰海回流的大西洋回流水;一部分是在北冰洋潜沉并回流的北极大西洋水,该水体在北冰洋循环的时间越长,温度差越大,产生的有效对流越强。而横越北冰洋的太平洋水因密度过低而不能参与等密度混合对流,加拿大海盆主盐跃层之上的水体也都不能参与对流。北冰洋几个海盆深层水的温度差异明显,有可能与格陵兰海深层水形成有效对流;但是,由于深层水流速低、湍流混合弱、水平温度梯度小,是否可以产生有效对流尚不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增密对流 北冰洋 格陵兰海 东格陵兰极锋 有效对流速度
下载PDF
Correlation betwee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wind speed in Greenland Sea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NAO variability 被引量:2
5
作者 Bo QU Albert J. GABRIC +3 位作者 Jing-nan ZHU Dao-rong LIN Feng QIAN Min ZHAO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I CAS 2012年第3期304-315,共12页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NAO) is one of the major causes of many recent changes in the Arctic Ocean. Generally, it is related to wind spe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and sea ice cover. In this study, ...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NAO) is one of the major causes of many recent changes in the Arctic Ocean. Generally, it is related to wind spe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and sea ice cover.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d the distributions of and correlations between SST, wind speed, NAO, and sea ice cover from 2003 to 2009 in the Greenland Sea at 10°W to 10°E, 65°N to 80°N. SST reached its peak in July, while wind speed reached its minimum in July. Seasonal variability of SST and wind speed was different for different regions. SST and wind speed mainly had negative correlations. Detailed correlation research was focused on the 75~N to 80~N band.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s that in this band, the variation of SST lagged three months behind that of wind speed Ice cover and NAO ha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ice cover and NAO in the year 2007 was 0.61 SST and NAO also ha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and SST influenced NAO one month in advance.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SST and NAO reached 0.944 for the year 2005, 0.7 for the year 2008, and 0.74 for the year 2009 after shifting SST one month later. NAO also ha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wind speed, and it also influenced wind speed one month in advance.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NAO and wind speed reached 0.783, 0.813, and 0.818 for the years 2004, 2005, and 2008, respectively, after shifting wind speed one month earli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relation analysis NAO SST wind speed ice cover greenland sea
下载PDF
2012年夏季挪威海和格陵兰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色素表征 被引量:3
6
作者 王肖颖 张芳 +3 位作者 李娟英 林凌 高源 何剑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076-2084,共9页
对2012年中国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的挪威海和格陵兰海两个断面的光合色素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级分析,通过藻类色素化学分类分析软件(CHEMTAX)获得了不同浮游植物类群对叶绿素a的贡献,进而得到该海域表层和次表层(30 m)的浮游... 对2012年中国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的挪威海和格陵兰海两个断面的光合色素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级分析,通过藻类色素化学分类分析软件(CHEMTAX)获得了不同浮游植物类群对叶绿素a的贡献,进而得到该海域表层和次表层(30 m)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表层总叶绿素a的浓度为23.59 ng/L,低于次表层的30.38 ng/L,其中浮游植物根据粒径划分对总叶绿素a的贡献由高到低依次是微型浮游植物、小型浮游植物和微微型浮游植物。该海域同时存在葱绿叶绿素(Prasino)、墨角藻黄素(Fuco)、别藻黄素(Allo)、多甲藻素(Perid)、玉米黄素(Zea)、19-丁墨甲藻黄素(19'BF)和19-六已墨甲藻黄素(19'HF)等色素,其浓度和分布与温盐和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不同粒径浮游植物色素组成显示,微微型浮游植物群落中以S型定鞭藻(28%)、N型定鞭藻(21%)、硅藻(18%)和青绿藻(12%)占优;微型浮游植物群落的优势类群为S型定鞭藻(53%)、N型定鞭藻(20%)和硅藻(12%);而小型浮游植物群落主要为硅藻(63%)和甲藻(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色素 挪威海 格陵兰海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格陵兰海近海海域夏季海水水质特征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宋天泽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41-746,共6页
2010年7月,在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组织的北极科学考察活动过程中,对斯瓦尔巴德群岛、格陵兰岛以及冰岛的近海海域进行表层海水水样、冰样及陆地径流的采集。对采集样品的9项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海水样品中未检到F-和NO3-;其他离子含量的... 2010年7月,在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组织的北极科学考察活动过程中,对斯瓦尔巴德群岛、格陵兰岛以及冰岛的近海海域进行表层海水水样、冰样及陆地径流的采集。对采集样品的9项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海水样品中未检到F-和NO3-;其他离子含量的排序依次为:Cl-,Na+,SO42-,Mg2+,K+,Ca2+,与自然海水常规离子含量的排序基本一致;各离子含量与氯度的比值与恒比定律中给出的值基本一致,证明了北极海水主要受到陆地降水直接补给。近岸海水的离子含量远远低于远岸海水的原因是由于冰川融化,通过地表径流的方式补给表层海水有关。斯瓦尔巴德群岛的地表径流中存在有NO3-,但对所采海水样品的检验中,未检测到NO3-,说明地表径流中的NO3-在海水的对流等作用下得以充分稀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陵兰海 离子浓度 水质特征
下载PDF
2012年夏季水团输送对挪威-格陵兰海营养盐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辜帆 金海燕 +4 位作者 庄燕培 张扬 卢勇 王斌 陈建芳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2-31,共10页
依托2012年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分析了夏季挪威-格陵兰海域营养盐和光合色素的分布情况,探讨水团输送对该海域营养盐分布及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挪威海和格陵兰海域调查站位上层(200 m)水体中AT断面的硝酸盐、... 依托2012年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分析了夏季挪威-格陵兰海域营养盐和光合色素的分布情况,探讨水团输送对该海域营养盐分布及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挪威海和格陵兰海域调查站位上层(200 m)水体中AT断面的硝酸盐、磷酸盐及硅酸盐平均浓度分别为9.0(±5.0)、0.65(±0.29)和1.8(±1.6)μmol·L^(–1),BB断面的硝酸盐、磷酸盐及硅酸盐平均浓度分别为8.9(±3.8)、0.71(±0.22)和1.8(±1.6)μmol·L^(–1)。挪威海和格陵兰海域上层水体中硅酸盐相对于硝酸盐远远不足,且呈显著硅限制,该限制随纬度的升高有所减轻,表现为北冰洋入流水的硅酸盐输送。光合色素与温度和营养盐的关系表现为:与温度呈正相关,与营养盐呈负相关。光合色素的分布结果表明,挪威-格陵兰海域浮游植物群落表层以硅藻或硅藻和定鞭金藻为主,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层)则以硅藻为优势种,并且硅藻更易聚集于混合层下方温跃层上方,定鞭金藻在表层水体低营养盐的条件下更具竞争力。此外,由于受大西洋入流分支的影响,浮游植物向挪威-大西洋流流经区域聚集(温度更高且营养盐充分),形成区域浮游植物分布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挪威海 格陵兰海 水团 浮游植物 营养盐限制
下载PDF
Competition within the marine microalgae over the polar dark period in the Greenland Sea of high Arctic
9
作者 ZhangQing RolfGradinger ZhouQingso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33-242,共10页
With the onset of winter, polar marine microalgae would have faced total darkness for aperiod of up to 6 months. A natural autumn community of Arctic sea ice microalgae was collected for dark survival experiments from... With the onset of winter, polar marine microalgae would have faced total darkness for aperiod of up to 6 months. A natural autumn community of Arctic sea ice microalgae was collected for dark survival experiments from the Greenland Sea during the ARKTIS-XI/2 Expedition of RV Po-larstem in October 1995. After a dark period of 161 days, species dominance in the algal assemblage have changed from initially pennate diatoms to small phytoflagellates (<20 μm). Over the entire dark period, the mean algal growth rate was - 0.01 d-1. Nearly all diatom species had negative growth rates, while phytoflagellate abundance increased. Resting spore formation during the dark period was observed in less than 4.5% of all cells and only for dinoflagellates and the diatom Chaetoceros spp. We assume that facultative heterotrophy and energy storage are the main processes enabling survival during the dark Arctic winter. After an increase in light intensity, microalgal cells reacted with fast growth within days. Phytoflagellates had the highest growth rate, followed by Nitzschia frigida. Further investigations and experiments should focus on the mechanisms of dark survival (mixotrophy and energy storage) of polar marine microalg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ETITION marine microalgae DARK the greenland sea ARCTIC
下载PDF
Considerable increase in bowhead,blue,humpback and fin whales numbers in the Greenland Sea and Fram Strait between 1979 and 2014
10
作者 Claude R.Joiris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2016年第2期117-125,共9页
In the frame of our long-term study of cetacean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in polar marine ecosystems begun in 1979, a drastic increase in the bowbead Balaena mysticetus North Atlantic "stock" was observed from 2005... In the frame of our long-term study of cetacean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in polar marine ecosystems begun in 1979, a drastic increase in the bowbead Balaena mysticetus North Atlantic "stock" was observed from 2005 on, by a factor 30 and more: from 0.0002 per count between 1979 and 2003 (one individual, n=5430 cotmts) to 0.06 per count from 2005 to 2014 (34 individuals, n=6000 counts); the most significant part of the increase occurred from 2007 on. Other large whale species (Mysticeti) showed a similar pattern, mainly blue Balaenoptera musculus, humpback Megaptera novaeangliae and fin whales Balaenoptera physalus. This large and abrupt increase cannot logically be due to population growth, nor to survival of a hidden "relic" population, nor to a changing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within the European Arctic,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verage during this study. Our interpretation is that individuals passed through the Northwest and/or Northeast Passages from the larger Pacific stock into the almost depleted North Atlantic populations coinciding with a period of very low ice coverage -- at the time the lowest ever recorded. In contrast, no clear evolution was detected neither for sperm whale Physeter macrocephalus nor for Minke whale Balaenoptera acusrostr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land sea Fram Strait bowhead whale blue whale humpback whale fin whale
下载PDF
一个冰气相互作用数值模拟结果的可能统计解释
11
作者 刘喜迎 刘海龙 +2 位作者 李薇 张学洪 俞永强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38-646,共9页
基于一个全球海-冰-气耦合模式的数值模拟结果,选取冬季格陵兰海海表面温度(SST)、海冰密集度、海表面感热通量等物理量以及3个相关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别作经验正交函数展开,取第一模时间系数作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上一年海冰密集度偏大(... 基于一个全球海-冰-气耦合模式的数值模拟结果,选取冬季格陵兰海海表面温度(SST)、海冰密集度、海表面感热通量等物理量以及3个相关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别作经验正交函数展开,取第一模时间系数作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上一年海冰密集度偏大(小)与来年的SST偏低(高)相联系,但二者同期相关性最大。当海气热通量交换变化超前一年时,其与SST相关性最大。模式最低层大气温度与海洋表面热通量之间的同时相关性最大,冬季模式最低层气温偏高(低)与海洋表面失去的感热、潜热通量偏少(多)相联系。气温、比湿都和冰岛低压区及格陵兰海的海平面气压相关性最强,冰岛低压气压偏低(高)与模式最低层气温和比湿偏高(低)相联系。所以,在海-冰-气年际尺度的相互作用中,主要关系是大气环流调整造成大气中云量和低层气温、湿度变化,进而影响海气界面上的通量交换,造成SST的变化。SST变化决定着海冰范围及海冰密集度的变化,但海冰变化时通过相变潜热的释放或吸收反过来对SST变化有较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模式 海-冰-气相互作用 格陵兰海
下载PDF
格陵兰海冰盖与混合层深度及海表温度之间的关系分析
12
作者 郗娇娇 瞿波 《南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1期59-66,共8页
研究了在北极格陵兰海(20°W-10°E,65°N-85°N),2003—2012年冰盖(ICE)、混合层深度(MLD)和海表温度(SST)的分布及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发现,ICE和SST在区域内存在着很强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9以上,尤其是在75... 研究了在北极格陵兰海(20°W-10°E,65°N-85°N),2003—2012年冰盖(ICE)、混合层深度(MLD)和海表温度(SST)的分布及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发现,ICE和SST在区域内存在着很强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9以上,尤其是在75°N-80°N区域,峰值的时间间隔调整后,相关性更加显著.通过Eviews滞后回归分析发现,SST在70°N-75°N和75°N-80°N分别滞后ICE 7个月和4个月,而且ICE和SST之间存在着协整,说明这两者长期存在均衡关系.ICE和MLD在区域内为负相关关系,尤其是75°N-80°N区域,相关系数达0.82以上.回归分析发现,MLD在70°N-75°N和75°N-80°N分别滞后ICE 1个月和4个月,而且两者之间也有长期的均衡关系.总体来看:随着温度的升高,冰盖在8—9月达到低谷;海表温度夏天高、冬天低;混合层深度冬季深、夏季浅.冰盖的大量融化和海表温度、混合层深度有着很大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陵兰海 冰盖 混合层深度 海表温度
下载PDF
云计算环境下格陵兰海盐度数据提取算法研究
13
作者 朱晓辉 瞿波 任红健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CSCD 2016年第7期88-92,共5页
海洋盐度与海洋浮游植物和海洋温度具有紧密联系,是研究海洋环流和海洋对气候影响的重要参量。以美国NOAA全球海洋信息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经度65°N-85°N、维度20°W-10°E之间的北极格陵兰海地区为研究区域,详细讨... 海洋盐度与海洋浮游植物和海洋温度具有紧密联系,是研究海洋环流和海洋对气候影响的重要参量。以美国NOAA全球海洋信息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经度65°N-85°N、维度20°W-10°E之间的北极格陵兰海地区为研究区域,详细讨论盐度数据的提取,提出时间复杂度为O(n)的盐度数据分步归并算法。利用微软Azure公有云按需付费、动态扩展的特点,获取廉价、便捷的计算资源,大大提升了计算效率。该算法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可以根据实际计算需求动态调整所需的计算资源,从而能满足不同计算规模的需求。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对海量原始盐度数据进行快速分析和归并,生成经纬度、时间、盐度三个维度上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度 格陵兰海 经纬度 数据提取 归并算法 云计算
下载PDF
春季格陵兰海冰与夏季中国气温和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11
14
作者 陈明轩 徐海明 管兆勇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83-490,共8页
采用英国 Hadley中心的 GISST海冰面积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 1 60站气温和降水资料 ,分析了春季格陵兰海冰面积与夏季中国区域气温和降水的关系。初步研究表明 ,春季格陵兰海冰面积变化和随后夏季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之间... 采用英国 Hadley中心的 GISST海冰面积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 1 60站气温和降水资料 ,分析了春季格陵兰海冰面积与夏季中国区域气温和降水的关系。初步研究表明 ,春季格陵兰海冰面积变化和随后夏季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之间地区气温以及 8月份华北和西南地区降水呈明显正相关 ,而和 6月黄河中上游地区降水则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同时 ,春季格陵兰海冰异常时期对应着北半球大气环流的明显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陵兰海冰 夏季 气温 降水 大气环流 春季 中国
下载PDF
春季格陵兰海冰变化及与北大西洋涛动和北极涛动的联系 被引量:10
15
作者 陈明轩 徐海明 管兆勇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33-446,共14页
采用长序列 ( 1 90 3— 1 994年 ) GISST海冰面积和海表温度 ( SST)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 ,分析了春季格陵兰海冰面积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同北大西洋海气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 :春季格陵兰海冰面积变化的主要特征可由海冰变化的 ... 采用长序列 ( 1 90 3— 1 994年 ) GISST海冰面积和海表温度 ( SST)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 ,分析了春季格陵兰海冰面积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同北大西洋海气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 :春季格陵兰海冰面积变化的主要特征可由海冰变化的 EOF第一主分量表示。春季海冰变化与前冬 NAO/AO以及冬春 1— 4月份北大西洋墨西哥湾流区 SST具有明显的反相变化趋势 ,且均具有准 6 0 a的周期变化特征。海洋向大气的热量输送 (感热、潜热 )受到海冰变化的显著影响 (冰多输送少 )。海冰作为大气的冷源 ,也明显影响地表净辐射的变化。进而 ,春季海冰变化可影响后期的大气环流变化 :海冰面积偏大 (偏小 ) ,冰岛低压和阿留申低压偏弱 (偏强 ) ,夏季北非和亚洲大陆的 SLP明显偏低 (偏高 ) ,两大陆夏季热低压加强 (减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变化 涛动 格陵兰海 北大西洋 北极 热量通量 大气环流
下载PDF
1966~1991年北极海冰模拟结果与观测的对比 被引量:5
16
作者 方之芳 宇如聪 +1 位作者 金向泽 张学洪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05-317,共13页
利用宇如聪等1995年建立的北极区域冰洋耦合模式,以1966~1991年期间逐月的月平均实测海平面气温和气压场为强迫场,模拟了上述26年间北极海冰的时间演变和空间分布,着重分析了大西洋及欧洲沿岸一侧的巴伦支海和格陵... 利用宇如聪等1995年建立的北极区域冰洋耦合模式,以1966~1991年期间逐月的月平均实测海平面气温和气压场为强迫场,模拟了上述26年间北极海冰的时间演变和空间分布,着重分析了大西洋及欧洲沿岸一侧的巴伦支海和格陵兰海的海冰状况,并与目前能够得到的北极海冰密集度观测资料做了对比,结果表明:(1)模式对巴伦支海海冰年际变化的模拟是比较成功的,表现在不仅模拟的1969~1979和1979~1987这两个时段的主要变化趋势和观测事实比较一致,而且模拟出了1979和1984这两个多冰和少冰的极端年份。模拟的主要年际变化出现在巴伦支海东部和中部海域,这一点同观测事实是一致的,不过模拟的年际变化偏于新地岛西侧,而观测结果则更靠近挪威沿岸。(2)模式未能在格陵兰海模拟出与观测一致的年际变化。根据巴伦支海和格陵兰海模拟结果的对比有理由推测:巴伦支海的海冰可能更多地受到热力学过程的控制,而动力学因子对格陵兰海海冰的作用则不可忽视。(3)模拟和观测的巴伦支海和格陵兰海海冰的季节循环均滞后于气温的季节循环,但模拟结果滞后的时间更长,事实上模拟的冬季海冰极值比观测滞后1~2个月,而夏季无冰期比观测结果长两个月以上,这是模式需要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冰洋 热力学 海冰模式 巴伦支海 格陵兰海
下载PD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aerosol optical depth, ice, phytoplankton and dimethylsulfide and the implication for future climate in the Greenland Sea 被引量:4
17
作者 QU Bo GABRIC Albert J. +5 位作者 ZHAO Li SUN Wenjing LI Hehe GU Peijuan JIANG Limei ZENG Meifa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5期13-21,共9页
The sea-to-air flux of dimethylsulphide(DMS) is one of the major sources of marine biogenic aerosol, and can have an important radiative impact on climate, especially in the Arctic Ocean. Satellite-derived aerosol o... The sea-to-air flux of dimethylsulphide(DMS) is one of the major sources of marine biogenic aerosol, and can have an important radiative impact on climate, especially in the Arctic Ocean. Satellite-derived aerosol optical depth(AOD) is used as a proxy for aerosol burden which is dominated by biogenic aerosol during summer and autumn. The spring sea ice melt period is a strong source of aerosol precursors in the Arctic. However, high aerosol levels in early spring are likely related to advection of continental pollution from the south(Arctic haze).Higher AOD was generally register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study region. Sea ice concentration(SIC) and AOD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hile cloud cover(CLD) and AOD were negative correlation. The seasonal peaks of SIC and CLD were both one month ahead of the peak in AOD. There is a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OD and SIC. Melting ice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hlorophyll a(CHL) almost through March to September,but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OD in spring and early summer. Elevated spring and early summer AOD most likely were influenced by combination of melting ice and higher spring wind in the region. The peak of DMS flux occurred in spring due to the elevated spring wind and more melting ice. DMS concentration and AOD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melting ice from March to May. Elevated AOD in early autumn was likely related to the emission of biogenic aerosols associated with phytoplankton synthesis of DMS. The DMS flux would increase more than triple by 2100 in the Greenland Sea. The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biogenic aerosols could offset the warming in the Greenland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methylsulfide flux sea ice chlorophyll aerosol optical depth greenland se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