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民协商与中国基层民主发展 被引量:102
1
作者 林尚立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3-20,共8页
基层民主建设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扩大基层民主是国家与社会的共同需求,但各自的出发点略有差异。基层民主发展要在划定的空间中同时满足国家与社会的需求,关键在于深化基层民主,其核心就是扩大基层民主的自治性和参与性,即让公... 基层民主建设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扩大基层民主是国家与社会的共同需求,但各自的出发点略有差异。基层民主发展要在划定的空间中同时满足国家与社会的需求,关键在于深化基层民主,其核心就是扩大基层民主的自治性和参与性,即让公民能够在这个空间以及这个空间所形成的民主舞台上充分行使其民主的权利,实现当家作主。基层民主运行的主体是公民,以公民为主体而展开的公民协商是基层民主的重要形态。公民协商在中国已呈现出四种形态:决策性公民协商;听证性公民协商;咨询性公民协商;协调性公民协商。但从整体上讲,中国的公民协商还不成熟,还需要更大的发展。在中国发展公民协商的关键,就是要把发展公民协商与基层民主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使其成为中国基层民主建设的战略任务。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协调党社关系,深化基层自治;整合基层民主、规范民主运行;建设公议体系,培育公民协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 公民协商 基层民主
原文传递
城市社区民主建设与制度性约束 上海市居委会改革个案研究 被引量:38
2
作者 石发勇 《社会》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0-77,共28页
To reconstruct the grassroots society in cities, the government has initiated the community-building projects and the democratic reform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neighborhoods in China. The management system affects... To reconstruct the grassroots society in cities, the government has initiated the community-building projects and the democratic reform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neighborhoods in China. The management system affects the power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actors in the field of neighborhood politics, and in addition, its transformation should be an unfolding process of imposed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refore, the inherent law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must bring about requirement for reconstruc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power structure of neighborhoods. However, where present ‘democratic’ reform of residents’ committees is concerned, it is still controlled by the government instead of residents. Due to the path dependence, local governmental agencies ‘fix’ the domination relations between them and residents’ committees, and community governance cannot break away from the ‘lock-in’ impasse. For the institutional restrections of urban administrative system, it is difficult to realize grassroots democratization in present d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区 民主建设 制度性约束 上海 居委会改革
下载PDF
村庄选举和收入分配——来自8省48村的证据 被引量:51
3
作者 沈艳 姚洋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7-105,114,共10页
运用1986—2002年间8省48村和家庭的调查数据,本文研究了村庄选举的引进如何影响村一级的收入分配,发现引进选举制度使村级基尼系数降低6·4%—8%。我们也分析了选举的时间效应,发现首届选举后的第3—6年间,选举降低收入分配差距的... 运用1986—2002年间8省48村和家庭的调查数据,本文研究了村庄选举的引进如何影响村一级的收入分配,发现引进选举制度使村级基尼系数降低6·4%—8%。我们也分析了选举的时间效应,发现首届选举后的第3—6年间,选举降低收入分配差距的效果最显著。这些结论对正确地认识和完善村庄选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选举 收入分配 动态面板模型
原文传递
基层民主和村庄治理——来自8省48村的证据 被引量:49
4
作者 王淑娜 姚洋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1-130,共10页
本文运用1986~2002年期间48个村庄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农村基层选举对村委会问责、地方财政以及国家税收的影响。我们发现,选举增加了村庄预算中公共支出的比例,减少了行政支出以及上交给乡镇政府的份额。这说明选举强化了村委会的问... 本文运用1986~2002年期间48个村庄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农村基层选举对村委会问责、地方财政以及国家税收的影响。我们发现,选举增加了村庄预算中公共支出的比例,减少了行政支出以及上交给乡镇政府的份额。这说明选举强化了村委会的问责,但削弱了地方财政能力,因此可能损害超出村庄范围的公共品供应。在控制农村税改之后,选举对人均税收没有显著影响,因此,选举没有减弱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最后,我们没有发现选举的竞争性对结果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民主 村庄治理 地方财政
原文传递
富人治村、制度约束与公共物品供给——以农田水利灌溉为例 被引量:46
5
作者 张志原 刘贤春 王亚华 《中国农村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6-80,共15页
改革开放后,由乡村企业家担任村干部的富人治村现象出现且普遍化,但对富人治村的效果,研究者各执两端。本文利用2014~2016年27省份756个村庄的治理调查数据,分析了富人治村对以农田水利灌溉为代表的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结果显示,富人... 改革开放后,由乡村企业家担任村干部的富人治村现象出现且普遍化,但对富人治村的效果,研究者各执两端。本文利用2014~2016年27省份756个村庄的治理调查数据,分析了富人治村对以农田水利灌溉为代表的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结果显示,富人治村能够显著提升灌溉设施维护频率,但对整体灌溉状况和集体行动组织影响有限。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制度约束产生的交互作用:作为非正式制度的宗族网络规模并不能影响富人治村的治理绩效,但正式的基层民主制度可以显著提升村庄的公共物品供给水平。在劳动力外流、乡村治理衰败的背景下,兼具经济实力与政治权威的富人村干部逐渐超越传统的宗族网络,成为乡村公共事务中的主导性力量,而基层民主的发展则对富人村干部扩张中的权力构成了约束,激励其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人治村 乡村精英 农村公共物品 宗族网络 基层民主
原文传递
维权行动和基层民主参与--以B市商品房业主为例 被引量:37
6
作者 管兵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6-74,共29页
本文将讨论公民维权活动和基层民主的关系。现有文献认为,对居民来说,居委会选举通常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然而作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在住房市场化改革中成长起来的商品房业主阶层,在产权利益经常遭受侵犯的情况下,会想尽一切办法来保... 本文将讨论公民维权活动和基层民主的关系。现有文献认为,对居民来说,居委会选举通常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然而作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在住房市场化改革中成长起来的商品房业主阶层,在产权利益经常遭受侵犯的情况下,会想尽一切办法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参选居委会成为业主保护权益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当基层政府和居委会对业主的维权进行干涉的时候。本文将简要介绍作者通过滚雪球方式调查的19个小区的整体情况和一般性的趋势,并通过3个案例来具体讨论商品房业主制度性参与的维权方式,展现其内在的机制。笔者认为,业主的制度性参与,一方面有利于业主维权,另一方面也使居委会选举变得更具实际意义,有可能促进基层政府依法办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业主 维权 基层民主 居委会 业委会
下载PDF
乡村基本治理单元及其治理能力建构 被引量:33
7
作者 印子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7-114,共8页
国家治理与乡土社会的双重变奏中,乡村基本治理单元保持着简约治理的基本形态。公共资源下乡的过密化,导致目标管理责任制嵌入基层民主实践,催生半正式行政结构的科层化。多种张力下的基层治理制度供给,不仅没有带来乡村社会公共性的复... 国家治理与乡土社会的双重变奏中,乡村基本治理单元保持着简约治理的基本形态。公共资源下乡的过密化,导致目标管理责任制嵌入基层民主实践,催生半正式行政结构的科层化。多种张力下的基层治理制度供给,不仅没有带来乡村社会公共性的复兴,反而使得乡村治理走向了善治的反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村干部理应成为承接公共资源的接点性治理主体,也可能不受监管而坠入乡村"微腐败"的温床。现代国家要更好地造福于民,需不断提高行政村的基层治理能力,初步的构想是,建构行政村的社区福利评估能力、政策释义能力、组织动员能力和利益协调能力,助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单元 基层民主 半正式行政 乡村振兴 村干部 治理能力
下载PDF
林权改革、基层民主与投资激励 被引量:29
8
作者 张红 周黎安 +1 位作者 徐晋涛 赵锦勇 《经济学(季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45-868,共24页
中国2006年开启的集体林权改革是继家庭联产承包改革后农村的第二次革命。本文利用入户调查数据实证研究林权改革和基层民主对林农投资激励的影响。我们发现:在产权得到重新界定的林地中,此次林权改革显著性地增加了近19%的家庭劳动投入... 中国2006年开启的集体林权改革是继家庭联产承包改革后农村的第二次革命。本文利用入户调查数据实证研究林权改革和基层民主对林农投资激励的影响。我们发现:在产权得到重新界定的林地中,此次林权改革显著性地增加了近19%的家庭劳动投入,但这一激励仅出现在民主决策制度通过的林权改革村中,而非民主决策通过的林权改革村中家庭林地劳动投入无显著性变化。本文还分析了基层民主决策制度影响产权改革效果的渠道,我们认为在中国不完善的民主环境下,基层民主决策可从两个方面影响产权改革的效果:一方面会增加农户对林地产权的信心,另一方面,村民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参与到村林改中更能了解林权改革,对产权明晰也有更为深入的认识,从而产权界定的正向激励被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权改革 基层民主 投资激励
原文传递
中国式的公民会议:浙江温岭民主恳谈会的过程和功能 被引量:25
9
作者 郎友兴 《公共行政评论》 2009年第4期48-70,共23页
论文以浙江省温岭市泽国镇2008年公共预算民主恳谈会为案例,从公民会议的角度具体描述了其过程,并分析了其功能与有待完善之处。通过这次民主恳谈会的实验和对其实践的研究分析,论文得出如下基本结论:民主恳谈会是一个保障农村居民的民... 论文以浙江省温岭市泽国镇2008年公共预算民主恳谈会为案例,从公民会议的角度具体描述了其过程,并分析了其功能与有待完善之处。通过这次民主恳谈会的实验和对其实践的研究分析,论文得出如下基本结论:民主恳谈会是一个保障农村居民的民主决策权、民主管理权和监督权的有效的制度设计;因其公民参与的相对有效性,某种程度上使民意能够被充分吸纳,从而使政府决策的正当性、科学性得以提升;这种中国式的公民会议包含着商议性民主的一些元素,由此表明"商议-合作型治理"模式正在中国地方治理过程中逐步生成;如果能够将民主恳谈会的实践上升到法律层面,将会大大推进中国基层的民主建设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会议 民主恳谈会 财政预算 地方治理 基层民主
下载PDF
选举与协商:村民自治的双轮驱动 被引量:22
10
作者 袁方成 罗家为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2期23-29,共7页
选举与协商是农村基层民主的两种实践形式。村民自治使民主的价值深入民心,民主选举逐渐成为村民政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主协商则因缺乏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而进展缓慢。重选举而轻协商的民主实践造成了村民自治民主选举单兵突进,... 选举与协商是农村基层民主的两种实践形式。村民自治使民主的价值深入民心,民主选举逐渐成为村民政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主协商则因缺乏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而进展缓慢。重选举而轻协商的民主实践造成了村民自治民主选举单兵突进,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进展缓慢,导致了选举与治理绩效的脱节。民主选举具有间断性、阶段性、单一性、规范性;民主协商具有常态性、全程性、灵活性、多样性。在坚持民主选举的基础上,必须加快协商制度化建设,探索协商实现形式与程序设计,培育协商主体,加快协商支持体系建设,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协商发展,实现村民自治的良性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民自治 民主选举 民主协商 政治参与 基层民主
下载PDF
村民自治的治理单元究竟如何确定?--基于对既有实践探索与理论争论梳理的思考 被引量:20
11
作者 黄辉祥 吴刚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1-107,共7页
近年来,在一些地区开展了以村民自治的治理单元调整为突破口的实践探索。这些探索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也引发了学界持续的争论。通过对既有的实践探索和理论争论的梳理和总结,笔者认为村民自治的治理单元,仍将以行政村作为基本单元,... 近年来,在一些地区开展了以村民自治的治理单元调整为突破口的实践探索。这些探索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也引发了学界持续的争论。通过对既有的实践探索和理论争论的梳理和总结,笔者认为村民自治的治理单元,仍将以行政村作为基本单元,但其在类型上、层次上、抑或形式上会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治理单元的调整,应遵循以"因地制宜"为原则,以"治理有效"为标准,以"自治落地"为目的,在坚持以"行政村"为基本治理单元的前提下,构建类型多样、层次分明和形式丰富的村民自治治理单元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民自治 治理单元 社会治理 基层民主
下载PDF
基层群众自治:中国基层民主的经验与道路 被引量:17
12
作者 肖立辉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92-96,共5页
基层民主的兴起是当代中国民主发展的一个亮点。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基层群众自治的简要历程,总结了基层民主的特点与意义,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思路。本文认为,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应以基层群众自治为重点,妥善... 基层民主的兴起是当代中国民主发展的一个亮点。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基层群众自治的简要历程,总结了基层民主的特点与意义,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思路。本文认为,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应以基层群众自治为重点,妥善界定自治区域的范围与规模,科学规范自治主体和自治机构的行为,处理好基层群众自治权与政府的行政管理权、执政党的领导权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民主 基层群众自治 村民自治 居民自治
原文传递
新时期我国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被引量:16
13
作者 梅祥 时显群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6-79,共4页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而且严重影响社会政治稳定。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新时期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原因,提出了加快改革步伐,重视农民利益和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 农村群体性事件 农民利益 基层民主 法制建设
原文传递
内涵、主体与范围:梳厘中国协商民主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15
14
作者 陈怀平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0-65,共6页
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政治理想追求和政治实践模式,有其自身特定的内涵、特征和外延。准确剖析协商民主的基本内涵,有利于理解中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差异、梳理协商民主与竞争民主的共存互动关系,以及中国协商民主的典型实践形态,克服理论研... 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政治理想追求和政治实践模式,有其自身特定的内涵、特征和外延。准确剖析协商民主的基本内涵,有利于理解中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差异、梳理协商民主与竞争民主的共存互动关系,以及中国协商民主的典型实践形态,克服理论研究的"西方化";系统阐释协商民主的主体构成及其特征,有利于拓展协商主体结构层次,彰显"人民民主"国家性质,建构协商民主主体的平等关系,实现协商主体间纵向关系与横向关系的交叉和统一,避免协商主体的"精英化";理性分析协商民主的实践范围,有利于把握中国协商民主实践的切入点和关键点,探寻中国协商民主实践路径的"本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商民主 竞争民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普通公众 基层民主
下载PDF
政治信任与内在效能感对基层选举投票的影响 被引量:16
15
作者 易承志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26,共11页
现有研究对政治信任、内在效能感与城乡基层民主选举投票行为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基于CGSS2010的大样本调查数据,本文定量研究了中国公民的政治信任和内在效能感对其参与城乡基层民主选举投票的影响。研究发现,公民对基层地方政府的信... 现有研究对政治信任、内在效能感与城乡基层民主选举投票行为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基于CGSS2010的大样本调查数据,本文定量研究了中国公民的政治信任和内在效能感对其参与城乡基层民主选举投票的影响。研究发现,公民对基层地方政府的信任程度显著影响到其参加城乡基层民主选举投票的行为,而内在效能感对公民参加基层民主选举的投票行为没有显著影响。考虑到当前公民对基层地方政府的信任程度不高,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升公民对基层地方政府的信任,对于促进城乡基层民主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信任 内在效能感 基层民主 投票
下载PDF
法治社会建设中村规民约的定位与功用 被引量:13
16
作者 印子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7-36,共10页
在法治社会建设中,以村规民约为核心的特定社会规范,成为国家推动社会生活规范化的制度载体。在规范属性上,村规民约是与法律相协同的特定社会规范,具有鲜明的政策指向性。其执行力依赖自身在特定地域内的社会合法性,在实施中通过基层... 在法治社会建设中,以村规民约为核心的特定社会规范,成为国家推动社会生活规范化的制度载体。在规范属性上,村规民约是与法律相协同的特定社会规范,具有鲜明的政策指向性。其执行力依赖自身在特定地域内的社会合法性,在实施中通过基层民主方式形成社会确认。在制度功能上,村规民约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有助于降低正式制度的实施成本,弥补法律、政策的不足。村规民约的实施,有利于在村民自治框架下强化法治建设,统筹德治建设,赋予自治以实质性内容;有助于在具体治理场域中促进“三治”结合,推动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法治社会建设应当克服法治工具主义立场,强化对综合治理方式的法治约束,为村规民约的发展提供更具包容性的法治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社会 村规民约 社会治理 基层民主 “三治”结合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理论:历程、议题及趋势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俊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5-88,127,共15页
民主理论诞生于民主实践,又指导着民主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理论发展先后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世纪之交、党的十八大以来三个关键时期,其间的系列民主制度创新实践助推了民主理论与知识的累积性发展。学术界着重对有中国特色的“... 民主理论诞生于民主实践,又指导着民主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理论发展先后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世纪之交、党的十八大以来三个关键时期,其间的系列民主制度创新实践助推了民主理论与知识的累积性发展。学术界着重对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基层民主”和“协商民主”等主要议题进行了集中讨论抑或争论,甄别和厘清了相应民主理论议题的核心和实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理论发展有着自身的发展逻辑,既有民主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也有不同民主思想碰撞下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坚持和完善,更有理论界围绕民主理论问题的不断反思超越。中国民主理论研究在议题、视角、方法和立场上都日趋成熟和完善,呈现出从理想感性向务实理性、从宏观价值层面向中观或微观技术层面、从规范向规范与实证相结合、从话语体系的“西方化”向“本土化”转变等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理论 人民民主 基层民主 协商民主 民主实践
原文传递
私民社会:对业主维权与民主自治实践的反思 被引量:13
18
作者 张雪霖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28,共8页
在制度设置目标上,业主委员会是全体业主维权和民主自治的社会自组织。在对既有的维权—公民社会和自治—基层民主两大范式反思的基础上,研究提出私民社会框架对业委会维权与自治实践进行解释。因业委会维权与民主自治功能缺乏相应的社... 在制度设置目标上,业主委员会是全体业主维权和民主自治的社会自组织。在对既有的维权—公民社会和自治—基层民主两大范式反思的基础上,研究提出私民社会框架对业委会维权与自治实践进行解释。因业委会维权与民主自治功能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相匹配而在实践中产生制度目标的异化,在维权阶段,无义务感的维权精英、政治冷漠的普通业主和被绑架的地方政府共同形塑的是私利驱动的维权抗争。而在自治阶段,业主民主自治被替代为精英自治和寡头统治,在集体资产价值积聚和争夺的过程中,产生不稳固的派性斗争,有损于基层民主和社区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业主委员会 公民社会 私民社会 精英自治 基层民主
下载PDF
城市基层治理转型背景下的社会组织协商:主体困境与完善路径--以北京市为例 被引量:13
19
作者 孔祥利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4-68,共5页
协商主体的能力、结构和功能直接影响社会组织协商的治理绩效。论文发现在新时代城市基层治理转型中,社会组织协商发展实质上是一种充满张力的制度设计,必须在行政权力的相对集中和社会权力的适当分散之间取得平衡,因此社会组织自身的... 协商主体的能力、结构和功能直接影响社会组织协商的治理绩效。论文发现在新时代城市基层治理转型中,社会组织协商发展实质上是一种充满张力的制度设计,必须在行政权力的相对集中和社会权力的适当分散之间取得平衡,因此社会组织自身的发育成熟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实是社会组织在价值理念、角色期待、运作过程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均存在不足,致使社会组织协商经常呈现出公众参与效能感不强、治理绩效不佳等问题。以提升社会组织能力为依托,从角色定位、能力建设、渠道拓展、技术提升和制度保障等维度推动城市治理转型中社会组织协商发展,由此成为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治理 基层民主 社会组织协商 专业能力 主体困境
原文传递
社区治理中的公共空间:特性、价值与限度——基于武汉市W社区论坛的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李海金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8-55,160,共8页
在当前的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一些新型公共组织逐渐兴起并突破了城市基层社会的体制性空间,重组了城市基层权力结构,培育了居民的公共意识,也推动了城市基层民主和社区自治的发展进程。社区公共空间是由具有公共精神的社区居民组建的公... 在当前的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一些新型公共组织逐渐兴起并突破了城市基层社会的体制性空间,重组了城市基层权力结构,培育了居民的公共意识,也推动了城市基层民主和社区自治的发展进程。社区公共空间是由具有公共精神的社区居民组建的公共讨论平台,以社区公共事务为公共话题,以公共利益为指向,以交往、对话、沟通为纽带,通过对公共问题的自由、理性讨论,形成公共意见,进而对公共管理和公共决策形成外部压力。在城市基层民主的推进过程中,社区公共组织具有不可估量的开创性价值,但也存在一定的限度。社区公共空间的存续与拓展有赖于利益相关者对共同认可的制度化保障机制的支持与维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治理 公共空间 社区发展 社区建设 基层民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