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沥青焦颗粒尺寸对自烧结石墨块体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赵红超 何钊 +2 位作者 郭晓慧 连鹏飞 刘占军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4-192,共9页
由不同颗粒尺寸(5.1、3.1和1.9μm)的生沥青焦制得3种自烧结石墨块体,并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表征。石墨块体的结构和性能随着生焦颗粒尺寸的减小呈现出规律性变化。石墨块体的密度、机械强度、肖氏硬度和热膨胀系数随着生焦颗粒尺寸的减... 由不同颗粒尺寸(5.1、3.1和1.9μm)的生沥青焦制得3种自烧结石墨块体,并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表征。石墨块体的结构和性能随着生焦颗粒尺寸的减小呈现出规律性变化。石墨块体的密度、机械强度、肖氏硬度和热膨胀系数随着生焦颗粒尺寸的减小而提高,石墨化度、晶粒尺寸、热导率、平均孔径和孔隙率随着生焦平颗粒尺寸的减小而降低。石墨块体的平均孔径均在纳米尺度,能有效地阻隔熔盐浸渗而应用于熔盐反应堆中。此外,石墨块体因其密实结构和相对优异的机械性能,在密封领域也有较大的应用潜力。自烧结石墨块体的微观结构和性能与生焦颗粒尺寸关系密切,并讨论了生焦颗粒尺寸对石墨块体微观结构/性能的影响及石墨块体微观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沥青焦 自烧结性能 颗粒尺寸 微观结构和性能 石墨块体
下载PDF
晶粒尺寸对SiC_(p)增强纯Mg材料加工硬化行为的影响
2
作者 史权新 李翔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58-62,共5页
研究晶粒尺寸对微量SiC_(p)/Mg室温拉伸变形过程中材料加工硬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SiC_(p)/Mg材料分别在170、200和230℃下以0.1 mm/s速率进行挤压变形后,均发生完全动态再结晶,其动态再结晶平均晶粒尺寸分别为3.9、7.3和9.5μm。通... 研究晶粒尺寸对微量SiC_(p)/Mg室温拉伸变形过程中材料加工硬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SiC_(p)/Mg材料分别在170、200和230℃下以0.1 mm/s速率进行挤压变形后,均发生完全动态再结晶,其动态再结晶平均晶粒尺寸分别为3.9、7.3和9.5μm。通过对挤压变形后SiC_(p)/Mg材料加工硬化行为研究发现,随着晶粒尺寸的增大,SiC_(p)/Mg材料加工硬化作用增大,其主要是由于随着晶粒尺寸增大,晶界对位错的吸收时间较长,导致材料中位错密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_(p)/Mg材料 晶粒尺寸 力学性能 加工硬化
下载PDF
铌对重载汽车悬挂弹簧用钢脱碳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金蕾 宋新莉 +4 位作者 赵云涛 周婷 于晓瑶 王乐意 罗静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2018年第4期369-377,共9页
对比研究了含铌与不含铌两组实验钢在800~1150℃之间加热表面脱碳层深度及奥氏体晶粒大小随温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含Nb和不含Nb的钢在800℃保温,表面附着一层致密的氧化铁皮,没有明显的脱碳现象。随温度从900℃升高到1150℃,不含Nb实... 对比研究了含铌与不含铌两组实验钢在800~1150℃之间加热表面脱碳层深度及奥氏体晶粒大小随温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含Nb和不含Nb的钢在800℃保温,表面附着一层致密的氧化铁皮,没有明显的脱碳现象。随温度从900℃升高到1150℃,不含Nb实验钢表面总脱碳层深度从38. 86μm增大到730μm,含铌钢总脱碳层深度从0μm增加到200μm。两组钢的奥氏体晶粒尺寸也发生显著变化,不含铌实验钢的奥氏体晶粒平均尺寸从18μm增大到140μm,含铌实验钢奥氏体晶粒尺寸从10μm增大到80μm。弹簧钢中添加强碳化物形成元素铌,高温脱碳现象明显降低,另外高温未溶NbC存在阻碍奥氏体晶界迁移,细化了奥氏体晶粒尺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簧钢 铌元素 脱碳层深度 高温加热 晶粒尺寸
下载PDF
渤海曹妃甸海域沉积物粒度激光法与综合法测试结果对比
4
作者 曾蛟 庞国涛 +2 位作者 冯永财 郭旭军 柳晓丹 《中国地质调查》 CAS 2023年第6期77-87,共11页
激光法与综合法(吸液管法-筛析法)均是测试沉积物粒度特征的常用方法,由于测试原理和流程的差异,这两种方法对同一样品分析所获得测试结果往往不尽一致。为探究两种方法的共同性、差异性和相关性,并建立适合曹妃甸海域激光法与综合法测... 激光法与综合法(吸液管法-筛析法)均是测试沉积物粒度特征的常用方法,由于测试原理和流程的差异,这两种方法对同一样品分析所获得测试结果往往不尽一致。为探究两种方法的共同性、差异性和相关性,并建立适合曹妃甸海域激光法与综合法测试结果之间的转换关系,通过对曹妃甸海域49个沉积物样品分别进行激光法和综合法实验,对比结果表明:①激光法与综合法所测砂粒含量大致相等,粉砂含量激光法所测结果高,黏土含量综合法所测结果较高;②激光法和吸液管法测试结果误差主要在发生在10φ(φ=log2 D,D为直径,φ为单位)阶段,吸液管法测将黏土含量显著升高,激光法与筛析法结果误差主要发生在粗端颗粒,激光法测得粗端颗粒含量普遍偏高;③激光法与综合法粒度参数回归分析随着粒径减小相关性逐渐降低,粒度参数回归方程的斜率、截距与前人研究结果不具有统一性。研究建立的曹妃甸海域激光法与综合法数据转换模型分析表明,在粒度范围[-1,4]φ,激光法和综合法所获得数据结果可以进行相互转换;明确了激光法与综合法测量沉积物粒度特征的差异。研究成果对使用激光法测量沉积物粒度特征和完善测试方法与流程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激光法 综合法 筛析法 吸液管法
下载PDF
新疆泥火山发育区场地震陷灾害机理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许世阳 柴少峰 +2 位作者 尹光华 王平 蒲小武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3-69,共7页
粒度组分是影响黄土震陷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采集新疆艾其沟泥火山泥质碎屑喷出样品和泥火山发育区域出露的沉积剖面泥质碎屑样品,利用激光粒度分析测试的实验方法对样品进行粒度测试,分别对样品中值(Md)、均值(Mz)、标准偏差(σφ)、... 粒度组分是影响黄土震陷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采集新疆艾其沟泥火山泥质碎屑喷出样品和泥火山发育区域出露的沉积剖面泥质碎屑样品,利用激光粒度分析测试的实验方法对样品进行粒度测试,分别对样品中值(Md)、均值(Mz)、标准偏差(σφ)、偏度(SK1)、峰度(KG)等粒度参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艾其沟泥火山泥质沉积物粒度组分中以粉粒为主,占56%左右,黏粒含量约为44%,粒度分布以偏众数,正偏态;周缘沉积剖面样品粒度组分以粉粒为主,占60%~70%左右,黏粒含量差异较大,部分地层沉积物中黏粒含量在15%~20%之间,极细粒含量占10%,粒度特征与天山黄土类型相似。黄土内黏粒含量影响其抗震陷性,含黏粒黄土抗震陷性能随黏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经泥火山沉积改造后的沉积粒度表现为黏粒组分显著增多,因此泥火山活动对沉积物的改造将粉质黄土逐渐向黏质黄土过渡,而黏质黄土的稳定性较高,从而提高了沉积物的抗震陷性能,但是黄土抗震陷性受多因素影响,定量分析泥火山活动对场地地震陷灾害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火山 粒度分析 震陷灾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