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修身科到公民科:清末民初的小学道德教育转型
1
作者 姜汉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124,共29页
本文聚焦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德育课程改革,力图结合知识阶层自身社会处境的变化来理解道德观念的演变。清末,德育被制度化为修身科,教育人士批判以经学教育为核心的传统德育,希望将西方教学理念应用到修身教学中。其后,受新文化运动的影... 本文聚焦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德育课程改革,力图结合知识阶层自身社会处境的变化来理解道德观念的演变。清末,德育被制度化为修身科,教育人士批判以经学教育为核心的传统德育,希望将西方教学理念应用到修身教学中。其后,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教育人士开始质疑修身科的合理性,认为应通过研究并参与“社会”来养成道德,由此导向了废止修身科并设置公民科的改革。对经典教育的批判标志着知识阶层开始摆脱传统社会身份,围绕“社会”的讨论则代表着他们在新的社会处境中诠释德育的尝试。本文认为,分析德育课程的转型有助于理解清末民初道德革命的社会学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教育改良 修身科 公民科 知识阶层
下载PDF
以教材出版涵化国家认同——以澳门地区人教版《品德与公民》为例
2
作者 胡晓 《港澳研究》 CSSCI 2022年第4期56-65,95,96,共12页
《品德与公民》是澳门地区教育及青年发展局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开发编写的思想品德教材。本文关注小学段《品德与公民》在其编写过程中如何塑造澳门地区公民的身份认同,又是如何将国家话语认同建构融会于教材出版过程之中。从出版角... 《品德与公民》是澳门地区教育及青年发展局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开发编写的思想品德教材。本文关注小学段《品德与公民》在其编写过程中如何塑造澳门地区公民的身份认同,又是如何将国家话语认同建构融会于教材出版过程之中。从出版角度阐述澳门地区本地教材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凝炼解决方案。坚持政府主导、创新教科书编审机制、吸纳本地编写人士、服务教学活动需要,出版符合澳门地区特区需求的教材。以教材出版涵化国家认同,并将这种认同贯通于教科书编写、课程教学与实际生活之中,以隐性教育、融合教育、共治智慧等创新策略服务澳门地区学童的国家认同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科书编辑 身份认同 出版传播 公民教育 《品德与公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