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的《金阁寺》主人公的悲剧探微
1
作者 胡莉蓉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4-128,共5页
《金阁寺》中,主人公的口吃是其内心的自我认知与外部社会身份失衡的结果。作为一种存在表征,口吃又强化了他与外界的疏离,构成其“不被理解”的生存体验。出于对美和绝对者的欲望,主人公试图与金阁建立同一,却被迫成为他者注视下的耻... 《金阁寺》中,主人公的口吃是其内心的自我认知与外部社会身份失衡的结果。作为一种存在表征,口吃又强化了他与外界的疏离,构成其“不被理解”的生存体验。出于对美和绝对者的欲望,主人公试图与金阁建立同一,却被迫成为他者注视下的耻辱性存在。于是,“我”在雪中踩踏红衣娼妇的举动便可视作一次毁灭证人的暴力操演。面对外部现实,主人公一直在“认识”与“行为”之间摇摆。当意识到二者的辩证统一性之后,他火烧金阁的举动与其说是毁灭美,毋宁说是在绝望中用徒劳的行为构建一种悲剧性的虚无之美,直指三岛本人的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阁寺》 社会文化理论 口吃 他者 虚无
原文传递
《金阁寺》里的生命情结 被引量:1
2
作者 魏高修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53-55,共3页
三岛由纪夫有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生命情结。这个生命情结是与三岛的梦想相连的。生命肉体属于物质,梦想属于精神。肉体的行为永远也不能脱离精神的支配。而三岛却想逃脱精神梦想的束缚达到纯粹的生命肉体行为。这注定了三岛由纪夫的矛... 三岛由纪夫有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生命情结。这个生命情结是与三岛的梦想相连的。生命肉体属于物质,梦想属于精神。肉体的行为永远也不能脱离精神的支配。而三岛却想逃脱精神梦想的束缚达到纯粹的生命肉体行为。这注定了三岛由纪夫的矛盾和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阁寺 三岛由纪夫 生命情结
下载PDF
芝加哥世博会的中国金亭——兼论早期世博会的中式建筑
3
作者 刘瑜 杨菁 王英妮 《世界建筑》 2013年第8期116-119,共4页
早期世博会上的中国馆,都是传统中式建筑形式。193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上有一件特殊的展品——承德普陀宗乘之庙万法归一殿的复制品(因其灿烂辉煌的金顶也被称为金亭)。自1929年斯文·赫定筹划这座复制品起便引起中外多方关注,其建造... 早期世博会上的中国馆,都是传统中式建筑形式。193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上有一件特殊的展品——承德普陀宗乘之庙万法归一殿的复制品(因其灿烂辉煌的金顶也被称为金亭)。自1929年斯文·赫定筹划这座复制品起便引起中外多方关注,其建造过程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的营建方式。本文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发掘,力图还原金亭的复制过程及其在展会结束后一波三折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法归一殿 金亭 芝加哥世博会 复制
下载PDF
从《金阁寺》看三岛由纪夫畸形的精神状态
4
作者 樊天 《绥化学院学报》 2019年第12期46-48,共3页
三岛由纪夫作为日本当代文坛知名的作家,长篇小说《金阁寺》是其代表作。小说《金阁寺》取材于1950年7月震惊日本的金阁寺僧侣林养贤放火烧掉金阁寺的真实事件。小说虽以现实中发生的事件为创作素材,但绝非现实事件的简单复述。小说里... 三岛由纪夫作为日本当代文坛知名的作家,长篇小说《金阁寺》是其代表作。小说《金阁寺》取材于1950年7月震惊日本的金阁寺僧侣林养贤放火烧掉金阁寺的真实事件。小说虽以现实中发生的事件为创作素材,但绝非现实事件的简单复述。小说里的主要人物都有着与常人不同的精神状态,总是徘徊在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的分界线上。对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命运等因素的分析,明确这种不正常精神状态在小说中的反映,最后结合三岛由纪夫在成长过程中所接触的无常观、当时混乱的社会状况以及不幸的少年生活经历来分析精神状态异常形成的具体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阁寺》 三岛由纪夫 畸形 精神状态
下载PDF
三岛由纪夫《金阁寺》中“朋友”的形象及作用分析
5
作者 李奕璇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1期106-108,共3页
《金阁寺》是三岛由纪夫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作品中,主人公沟口从一个自卑的少年到纵火犯,他身边的人对他产生的影响非常大。鹤川和柏木是沟口的两位朋友,他们的形象相反,对比强烈。前者是“光明”一样的存在,曾一度让沟口感到美... 《金阁寺》是三岛由纪夫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作品中,主人公沟口从一个自卑的少年到纵火犯,他身边的人对他产生的影响非常大。鹤川和柏木是沟口的两位朋友,他们的形象相反,对比强烈。前者是“光明”一样的存在,曾一度让沟口感到美好、抱有希望,而后者是“黑暗”一样的存在,是导致沟口最终堕落的重要因素。此外,金阁寺的毁灭即美好的毁灭,而鹤川之死也是对“美好的毁灭”这一主题的体现。本文旨在通过对沟口的两位截然相反的朋友进行角色研究,分析“朋友”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岛由纪夫 《金阁寺》 “朋友”形象 “朋友”的作用
下载PDF
从“两难”到“未知”——试析三岛由纪夫小说《金阁寺》 被引量:3
6
作者 李莉 毛頔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68-75,共8页
《金阁寺》是日本文学鬼才三岛由纪夫的代表作品。小说一改传统真善美模式,以二律背反为基本构架,通过设置一系列矛盾的碰撞,构筑了一个独特的美学世界。文章以"无结论的两难结构"为理论基础,探讨了主人公沟口的成长轨迹和心... 《金阁寺》是日本文学鬼才三岛由纪夫的代表作品。小说一改传统真善美模式,以二律背反为基本构架,通过设置一系列矛盾的碰撞,构筑了一个独特的美学世界。文章以"无结论的两难结构"为理论基础,探讨了主人公沟口的成长轨迹和心路历程,从危势平衡中的对峙、矛盾调解的陷阱以及道德常理的隐蔽三个方面,解读了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阁寺》 两难结构 危势平衡 矛盾陷阱 道德隐蔽
下载PDF
《金阁寺》:物人映衬的叙事特色与物哀美学的艺术呈现
7
作者 王运涛 《中州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17-21,26,共6页
《金阁寺》中的金阁作为贯穿小说始终的重要物象,不仅为人物沟口提供了美好想象、理想幻灭、自我毁灭的契机,也在他处理同“重要他者”的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金阁的多面形象映射了沟口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构成了沟口精神嬗变的伦理... 《金阁寺》中的金阁作为贯穿小说始终的重要物象,不仅为人物沟口提供了美好想象、理想幻灭、自我毁灭的契机,也在他处理同“重要他者”的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金阁的多面形象映射了沟口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构成了沟口精神嬗变的伦理标志物;沟口的多面形象与金阁的多重物象隐喻遥相呼应,成了金阁“物语”表达的参与完成者。小说在写人状物的“双线并进”中探讨了欲望与诱惑的“无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阁寺》 叙事特色 物哀美学
下载PDF
2006—2018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回顾——来自金狮奖的启示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哲 张萌 《城市建筑》 2019年第7期178-181,共4页
文章通过对历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中国馆与获金狮奖的国家馆对比,探索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特征与启示。一个好展览应反映人类的共性问题,以包容性的态度,适应不同地域、民族与文化,这也是其虽每届都更换策展人但人文理念却始终不变的原因。
关键词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金狮奖 国家馆
下载PDF
永恒与虚幻——《金阁寺》中三岛由纪夫的终极美学 被引量:1
9
作者 魏高修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54-58,共5页
国内对三岛由纪夫的研究大多从政治的角度关注其作为"军国主义分子"或者"右翼分子"的层面,随着英国记者亨利.斯各特的三岛由纪夫的传记的出版,作为小说家、剧作家、电影演员、运动员和政治评论员等多重身份的三岛... 国内对三岛由纪夫的研究大多从政治的角度关注其作为"军国主义分子"或者"右翼分子"的层面,随着英国记者亨利.斯各特的三岛由纪夫的传记的出版,作为小说家、剧作家、电影演员、运动员和政治评论员等多重身份的三岛由纪夫在研究者的视野里呈现出多维的映像。本文通过对其代表作《金阁寺》的解读梳理了三岛对人生现实的不满足,对人生价值的不确定,对永恒与虚幻这对矛盾的无休止追问,进而有助于我们理解三岛充满矛盾的短暂人生中的种种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岛由纪夫 金阁寺 梦想人生 价值
下载PDF
“背德”内容与文学叙事——以《莎乐美》与《金阁寺》为例
10
作者 栗桢 《天中学刊》 2023年第5期102-108,共7页
“背德”是一把文学叙事的双刃剑,可以增加文学作品的情感、深度和张力,但也可能带来争议和负面评价。一方面,“背德”作为对道德禁忌的触碰,其表现力来自道德哲学所界定的道德规范力,因此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构筑虚拟情境中对道德法则的... “背德”是一把文学叙事的双刃剑,可以增加文学作品的情感、深度和张力,但也可能带来争议和负面评价。一方面,“背德”作为对道德禁忌的触碰,其表现力来自道德哲学所界定的道德规范力,因此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构筑虚拟情境中对道德法则的“僭越”,最大限度地表现对立情绪或对立价值;另一方面,“背德”作为一种叙事策略也会将作品置于易受“道德主义”文论批判的不利境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德 叙事策略 《莎乐美》 《金阁寺》
下载PDF
三岛由纪夫《金阁寺》的身体叙事与身份认同
11
作者 兰立亮 申璐璐 《外国语文研究》 2023年第3期58-65,共8页
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描写了一个现代人自我丧失和自我追寻的故事。叙述者“我”在战前因天生身体缺陷而被疏离于现实和人生之外,以致于被金阁所代表的美的观念异化而迷失了自我。“我”在战后烧毁金阁的小说结局呈现了现代个体能动... 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描写了一个现代人自我丧失和自我追寻的故事。叙述者“我”在战前因天生身体缺陷而被疏离于现实和人生之外,以致于被金阁所代表的美的观念异化而迷失了自我。“我”在战后烧毁金阁的小说结局呈现了现代个体能动地通过行动来建构自我同一性的伦理诉求。《金阁寺》生动描绘了主人公在追寻自我的过程中的内心纠葛和生存之痛,体现了三岛在战后民主主义历史语境下对主体性的叩问和对现代个体的人文关怀。在此意义上,《金阁寺》的身体叙事具有浓厚的战后思想启蒙色彩,体现了三岛对战后个体现代性的执着追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岛由纪夫 《金阁寺》 身体叙事 身份认同
下载PDF
论《金阁寺》中生命与美的关系
12
作者 陈晓润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24-27,共4页
从《金阁寺》中主人公沟口与金阁的关系,探讨了《金阁寺》中生命与美的关系:对生命而言美是否客观存在、生命是否是美的遗弃物、生命如何确定美的客观存在及美对生命而言是朋友还是仇敌,三岛由纪夫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创造了一个独特... 从《金阁寺》中主人公沟口与金阁的关系,探讨了《金阁寺》中生命与美的关系:对生命而言美是否客观存在、生命是否是美的遗弃物、生命如何确定美的客观存在及美对生命而言是朋友还是仇敌,三岛由纪夫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美学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岛由纪夫 金阁寺 存在 毁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