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4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虾虎鱼类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结构特征分析及系统发育关系探讨 被引量:17
1
作者 金逍逍 孙悦娜 +3 位作者 王日昕 汤达 赵盛龙 徐田军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391-1402,共12页
虾虎鱼类体态变异大、体型小、种类多,形态鉴定及谱系分类较为困难。为深入开展虾虎鱼类的鉴定、分类及遗传进化等研究,文章对已获得的26种虾虎鱼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虾虎鱼类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组成及排列模式与大多数... 虾虎鱼类体态变异大、体型小、种类多,形态鉴定及谱系分类较为困难。为深入开展虾虎鱼类的鉴定、分类及遗传进化等研究,文章对已获得的26种虾虎鱼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虾虎鱼类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组成及排列模式与大多数脊椎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基本一致;由于不同物种的控制区存在不同数量的重复序列而导致基因组序列长度存在明显的差异;26种虾虎鱼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及不同基因中A+T的含量均超过50%,并存在碱基G偏倚现象。基于37个编码基因序列,利用Kimura双参数法计算遗传距离,发现矛尾刺虾虎鱼与斑尾刺虾虎鱼、斑纹舌虾虎鱼与钝吻舌虾虎鱼分别为同种异名。通过对26种虾虎鱼线粒体基因组控制区序列的比较,识别了终止结合序列区、中央保守区及保守序列区。利用26种虾虎鱼线粒体基因组的36个编码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部分聚类结果不同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方式,虾虎鱼科中的5个亚科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近盲虾虎鱼亚科、背眼虾虎鱼亚科、瓢虾虎鱼亚科亲缘关系较近而聚成一大支,然后与拟虾虎鱼亚科种类形成姐妹类群,虾虎鱼亚科与其它的4个亚科亲缘关系较远,单独成为一个类群。根据分子钟估算结果推测虾虎鱼科物种可能起源于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时段,在中新世进一步分化为具有现代表征的虾虎鱼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虎鱼类 线粒体基因组 结构特征 系统发育基因组学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otolith shape analysis for stock discrimination and species identification of five goby species(Perciformes: Gobiidae) in the northern Chinese coastal waters 被引量:3
2
作者 于鑫 曹亮 +3 位作者 刘金虎 赵博 单秀娟 窦硕增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5期1060-1073,共14页
We tested the use of otolith shape analysis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species and stocks of five goby species( Ctenotrypauchen chinensis, Odontamblyopus lacepedii, 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 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 We tested the use of otolith shape analysis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species and stocks of five goby species( Ctenotrypauchen chinensis, Odontamblyopus lacepedii, 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 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 and Acanthogobius hasta) found in northern Chinese coastal waters. The five species were well differentiated with high overall classification success using shape indices(83.7%), elliptic Fourier coefficients(98.6%), or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methods(94.9%). However, shape analysis alone was only moderately successful at discriminating among the four stocks(Liaodong Bay, LD; Bohai Bay, BH; Huanghe(Yellow) River estuary HRE, and Jiaozhou Bay, JZ stocks) of A. hasta(50%–54%) and C. stigmatias(65.7%–75.8%). For these two species, shape analysis was moderately successful at discriminating the HRE or JZ stocks from other stocks, but failed to effectively identify the LD and BH stocks. A large number of otoliths were misclassified between the HRE and JZ stocks, which are geographically well separated. The classification success for stock discrimination was higher using elliptic Fourier coefficients alone(70.2%) or in combination with shape indices(75.8%) than using only shape indices(65.7%) in C. stigmatias whereas there was little difference among the three methods for A. hasta. Our results supported the common belief that otolith shape analysis is generally more effective for interspecific identification than intraspecific discrimination. Moreover, compared with shape indices analysis, Fourier analysis improves classification success during inter- and intra-species discrimination by otolith shape analysis, although this did not necessarily always occur in all fish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bies inter- and intra-specific identification otolith morphology elliptic Fourier analysis shape indices
下载PDF
基于COI和D-Loop序列豫北虾虎鱼分子系统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毅 周传江 +4 位作者 顾钱洪 孟晓林 聂国兴 李学军 孔祥会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4-100,共7页
虾虎鱼在河南省北部广泛分布,但其系统分类和多样性未有报道.从豫北原阳黄寺、安阳小南海、淇县淇河、长垣孙东闸、林州弓上水库等地采集虾虎鱼样本共计23尾,成都岷江样本6尾,分别扩增了线粒体COI基因和D-Loop序列.联合GenBank下载虾虎... 虾虎鱼在河南省北部广泛分布,但其系统分类和多样性未有报道.从豫北原阳黄寺、安阳小南海、淇县淇河、长垣孙东闸、林州弓上水库等地采集虾虎鱼样本共计23尾,成都岷江样本6尾,分别扩增了线粒体COI基因和D-Loop序列.联合GenBank下载虾虎鱼的COI序列和D-Loop序列,构建了虾虎鱼的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采自黄寺、小南海、淇县、岷江地区的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聚为一个分支,而采自孙东闸和弓上水库的褐吻虾虎鱼(Rhinogobius brunneus)聚为一个单系群;这两种虾虎鱼遗传分化主要来自群体间.系统发育结果支持子陵吻虾虎鱼的韩国群体与中国群体构成姐妹群关系,中国不同地理种群间则相互交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吻虾虎鱼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 D-环区 系统分类分析
下载PDF
Competition for shelter between four invasive gobiids and two native benthic fish species 被引量:1
4
作者 N. VAN KESSEL M. DORENBOSCH +2 位作者 M.R.M. DE BOER R.S.E.W. LEUVEN G. VAN DER VELDE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44-851,共8页
Recent invasions by non-native gobiid fish species that are ongoing in the Western European rivers Rhine and Meuse, will lead to interactions with native benthic fish species. Since both non-native gobiids and native ... Recent invasions by non-native gobiid fish species that are ongoing in the Western European rivers Rhine and Meuse, will lead to interactions with native benthic fish species. Since both non-native gobiids and native benthic species are bottom dwelling species with a preference for shelter during at least part of their life cycle, it is likely that competition for shelter will occur between these non-native and native species when shelter is a limiting factor. To investigate the importance of this mecha- nism for species replacements, various habitat choic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between two common native benthic fish spe- cies (Cottus perifretum and Barbatula barbatula) and four invasive non-native gobiid species (Proterorhinus semilunaris, Neogo- bius melanostomus, N. kessleri and N. fluviatilis). The first series of single specimen experiments determined the habitat choice of each individual fish species. In a second series of competition experiments, shifts in habitat choice in comparison with the previ- ously observed habitat choice, were determined when a native benthic fish species co-occurred with non-native gobiid species. Native C. perifretum displayed a significant shift in habitat choice in co-occurrence with the gobiids N. kessleri or P. semilunaris. C. perifretum was outcompeted and moved from the available shelter place to less preferred habitat types. During the competition experiments no change in habitat choice of B. barbatula was shown. Our study therefore suggests that competition for shelter is likely to occur in rivers invaded by N. kessleri and P. semilunaris at sites where shelter is limi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LLHEAD Exotic species Habitat choice Invasive gobies Rivers Rhine and Meuse Stone loach
原文传递
云南滇池入侵虾虎鱼类的共存策略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利娟 肖乔芝 +1 位作者 仇玉萍 陈国柱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357-3369,共13页
虾虎鱼类是入侵种的一个重要来源,常数种共同入侵同一区域,其种间如何实现共存是当前鱼类入侵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本研究通过形态分析、空间分布调查及摄食分析等方法,从形态分化和生态位分化角度揭示滇池新入侵的粘皮鯔虾虎鱼... 虾虎鱼类是入侵种的一个重要来源,常数种共同入侵同一区域,其种间如何实现共存是当前鱼类入侵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本研究通过形态分析、空间分布调查及摄食分析等方法,从形态分化和生态位分化角度揭示滇池新入侵的粘皮鯔虾虎鱼与先期入侵近缘种的共存策略。结果表明:粘皮鯔虾虎鱼与小黄黝鱼、子陵吻虾虎鱼、波氏吻虾虎鱼等先期入侵种在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其空间分布在研究区域上与上述物种存在显著差异,空间生态位指数显著高于其余物种。摄食分析显示,粘皮鯔虾虎鱼的食物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其余物种;其主要摄食种类为圆形盘肠溞和腺介虫等,与其他虾虎鱼类主要摄食种类也存在明显差异。在摄食生态位上,滇池入侵虾虎鱼类存在显著分化。这说明形态差异、空间生态位分化及营养生态位分化降低了种间竞争强度,促进了粘皮鯔虾虎鱼与先期入侵虾虎鱼类实现共存。粘皮鯔虾虎鱼可能凭借摄食策略上的优势在种群数量、占据栖息地范围上优于竞争对手,成为研究区域入侵虾虎鱼类中的优势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虾虎鱼类 同域共存 形态分化 摄食分化 空间分布
原文传递
虾虎鱼类入侵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姜昊辰 《绿色科技》 2017年第10期103-107,共5页
指出了虾虎鱼类是虾虎鱼亚目(Gobioidei)鱼类的统称,作为鱼类中最大的家族,它们几乎分布在除南北极的所有水域中。因为近半个世纪人类的活动等原因不断地扩散,凭借自身极高的繁殖力、丰富的食性、攻击性等行为,成为入侵物种,并通过种种... 指出了虾虎鱼类是虾虎鱼亚目(Gobioidei)鱼类的统称,作为鱼类中最大的家族,它们几乎分布在除南北极的所有水域中。因为近半个世纪人类的活动等原因不断地扩散,凭借自身极高的繁殖力、丰富的食性、攻击性等行为,成为入侵物种,并通过种种关系威胁引入地土著种的生存,降低了该地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虾虎鱼类的入侵生态学,对于抑制虾虎鱼的扩散、保护水生环境、维持当地水域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虎鱼 生物入侵 基础生物学 扩散机制 生态学效应
下载PDF
戈壁风沙流结构特性及其意义 被引量:78
7
作者 屈建军 黄宁 +6 位作者 拓万全 雷加强 董治宝 刘贤万 薛娴 俎瑞平 张克存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9-23,共5页
通过砾质戈壁风沙流野外实测数据的分析以及风洞模拟实验研究发现:戈壁风沙流结构具有与沙漠风沙流完全不同的风沙流特征,戈壁风沙地表的粗糙度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加,其表面风沙流输沙量高度分布表现出独特的"象鼻"效应,在一定... 通过砾质戈壁风沙流野外实测数据的分析以及风洞模拟实验研究发现:戈壁风沙流结构具有与沙漠风沙流完全不同的风沙流特征,戈壁风沙地表的粗糙度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加,其表面风沙流输沙量高度分布表现出独特的"象鼻"效应,在一定高度处呈现最大值,并随风速的增加而增高。该"象鼻"效应导致戈壁风沙流结构特征值λ远大于1,不论风速多大,风沙流都处于未饱和状态的非堆积搬运状态。这种特殊性质比较清楚地解释了敦煌莫高窟千年来不被沙山埋没的谜底。并且在风沙防治工程实践中,采用砾石压沙措施,构造类似与砾质戈壁的下垫面,人工促使风沙流结构呈现"象鼻"形状,可使防沙工程达到理想的输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壁 风沙流结构 输沙量高度分布 “象鼻”效应 粒度高度分异 风沙实验
下载PDF
兰新铁路百里风区风沙流结构特性研究 被引量:72
8
作者 蒋富强 李荧 +3 位作者 李凯崇 程建军 薛春晓 葛盛昌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5-110,共6页
通过对兰新铁路百里风区戈壁风沙流进行现场观测研究,提出风沙流密度的新概念,解决风沙流研究中如何利用现场定时观测研究风沙流动态变化特点的重大技术难题。根据现场实测资料分析,揭示风沙流密度沿高度变化的特点,不同高度风沙流密度... 通过对兰新铁路百里风区戈壁风沙流进行现场观测研究,提出风沙流密度的新概念,解决风沙流研究中如何利用现场定时观测研究风沙流动态变化特点的重大技术难题。根据现场实测资料分析,揭示风沙流密度沿高度变化的特点,不同高度风沙流密度与风速的关系,阐明临界风速的概念,认为风区建(构)筑物所承受的压强为净风压与沙粒冲击压之和。在自然风速超过临界风速情况下,风区建(构)筑物所承受风沙流压强以沙粒与建(构)筑物碰撞压力为主,这与传统设计中以净风压作为风荷载设计完全不同,解决了风区工程设计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避免由于对戈壁风沙流的认识不足而造成的损失,对即将修建的兰新二线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对戈壁地区风沙流科学的完善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流密度 兰新铁路 百里风区 戈壁
下载PDF
戈壁风沙流结构和风速廓线特征研究 被引量:55
9
作者 张克存 屈建军 +1 位作者 俎瑞平 方海燕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4-55,58,共3页
通过对戈壁地表风沙流特性的风洞模拟实验,旨在探讨戈壁地表性质是如何影响气流的紊动性,并对风沙流的结构和风沙活动层内的风速廓线产生影响,从而对野外风沙工程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实验发现:在戈壁地表风沙活动层主要集中在距地表20c... 通过对戈壁地表风沙流特性的风洞模拟实验,旨在探讨戈壁地表性质是如何影响气流的紊动性,并对风沙流的结构和风沙活动层内的风速廓线产生影响,从而对野外风沙工程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实验发现:在戈壁地表风沙活动层主要集中在距地表20cm范围内;由于沙颗粒与戈壁地表的砾石发生碰撞,浓度分布不再简单的服从对数关系递减,其极值出现的高度随风速的增加而上移,呈现"象鼻效应";不同风速下风沙活动层内同一高度含沙颗粒浓度之间存在很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壁 风沙流结构 风速廓线
下载PDF
中亚地区现代表土磁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46
10
作者 夏敦胜 魏海涛 +3 位作者 马剑英 王训明 张家武 赵晖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37-946,共10页
在中国西北地区主要沙漠、绿洲和戈壁及蒙古国南部戈壁等亚洲中部粉尘源区采集了表土(包括沙漠和土壤)样品,系统分析了样品的磁学性质(包括磁化率、无磁滞磁化率、等温剩磁、磁滞回线和热磁曲线)。结果表明,中亚地区表土样品中主要磁性... 在中国西北地区主要沙漠、绿洲和戈壁及蒙古国南部戈壁等亚洲中部粉尘源区采集了表土(包括沙漠和土壤)样品,系统分析了样品的磁学性质(包括磁化率、无磁滞磁化率、等温剩磁、磁滞回线和热磁曲线)。结果表明,中亚地区表土样品中主要磁性矿物是铁磁矿,含有赤铁矿和磁赤铁矿,并伴有少量顺磁性矿物;磁性矿物粒度主要是准单畴(PSD)和多畴(MD),超顺磁性颗粒含量较低,接近于中国西部黄土地层含量。中亚地区表土磁性矿物含量总体都较低,磁性矿物含量在空间上与降雨量成正比。研究结果指示西部地区(准噶尔盆地和南部塔里木盆地)表土样品较北部地区(鄂尔多斯高原、阿拉善高原以及蒙古高原)表土样品,其粗颗粒磁性矿物含量高,而细颗粒磁性矿物含量低。本研究结果为黄土地层古土壤磁性增强源自成土过程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磁学 表土 黄土 沙漠 戈壁 中亚地区
下载PDF
HEIFE区边界层某些结构特征 被引量:36
11
作者 王俊勤 胡隐樵 +2 位作者 陈家宜 张霭琛 王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99-306,共8页
我们于1991年8,10月,在HEIFE实验区的三种下垫面(农田绿洲、戈壁、沙漠)上进行了边界层探测。分析结果表明,被大片戈壁或沙漠包围的绿洲在整个时次上200—300m以下边界层内温度低于周围环境。湿度大于周围环境... 我们于1991年8,10月,在HEIFE实验区的三种下垫面(农田绿洲、戈壁、沙漠)上进行了边界层探测。分析结果表明,被大片戈壁或沙漠包围的绿洲在整个时次上200—300m以下边界层内温度低于周围环境。湿度大于周围环境。绿洲“冷岛效应”明显,其影响高度可达2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结构 绿洲 戈壁滩
下载PDF
荒漠戈壁大气总体曳力系数和输送系数观测研究 被引量:34
12
作者 张强 卫国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05-312,共8页
利用"我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在甘肃敦煌进行的陆面过程野外试验的观测资料,依据三种不同方法确定了干旱戈壁区动量输送的曳力系数Cd、感热和潜热交换的总体输送系数Ch和Cq。结果表明:尽管这三种方法计算的曳... 利用"我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在甘肃敦煌进行的陆面过程野外试验的观测资料,依据三种不同方法确定了干旱戈壁区动量输送的曳力系数Cd、感热和潜热交换的总体输送系数Ch和Cq。结果表明:尽管这三种方法计算的曳力系数和总体输送系数有一定的差别,但在量级上相当,尤其是Cd和Ch的平均值比较接近。本文还通过对风向的分析,剔除了附近建筑物干扰和来自绿洲湿平流的影响,得到了荒漠戈壁总体输送系数的特征及其与理查孙数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壁 曳力系数 输送系数 湿平流
下载PDF
兰新铁路戈壁地区路基周围风沙流运动特征数值分析 被引量:32
13
作者 张军平 王引生 蒋富强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4-18,共5页
运用FLUENT软件,进行兰新铁路戈壁地区路基周围风沙流场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路基周围风沙流场中,迎风侧坡脚、路基表面附近和背风侧坡脚出现气流运动的相对低速区,迎风侧路肩上方出现气流运动的相对高速区;在相对高速区产生风蚀沙害;... 运用FLUENT软件,进行兰新铁路戈壁地区路基周围风沙流场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路基周围风沙流场中,迎风侧坡脚、路基表面附近和背风侧坡脚出现气流运动的相对低速区,迎风侧路肩上方出现气流运动的相对高速区;在相对高速区产生风蚀沙害;在相对低速区产生积沙,且迎风侧坡脚的积沙多于背风侧坡脚。设置不同高度挡沙墙的路基周围风沙流场数值分析表明,流场中的最大风速区由迎风侧路肩上方前移至挡沙墙的上方,减弱了风沙流对迎风侧路肩的风蚀,且积沙大部分落在挡沙墙的前面,跃过挡沙墙的沙粒在挡沙墙和路基之间相对低速旋流的作用下继续跌落。因此挡沙墙的合理高度应满足:气流中大部分沙粒被挡沙墙拦截,在迎风侧路肩处不出现相对高速区,以避免迎风侧路肩产生强烈风蚀,且相对高低速区界线平稳穿过路基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基 风沙流 运动特性 沙害 戈壁 兰新铁路 数值分析
下载PDF
兰新铁路十三间房段的戈壁风沙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30
14
作者 李凯崇 蒋富强 +2 位作者 薛春晓 杨印海 葛盛昌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18,共4页
研究目的:通过对兰新铁路"百里风区"风沙成因进行分析,研究戈壁砾漠地区风沙流密度沿高度变化的特点,不同高度风沙流密度与风速的关系及大风携沙的粒径分布特征。研究结论:戈壁地区大风携沙主要集中在3 m以下,约占总携沙量的... 研究目的:通过对兰新铁路"百里风区"风沙成因进行分析,研究戈壁砾漠地区风沙流密度沿高度变化的特点,不同高度风沙流密度与风速的关系及大风携沙的粒径分布特征。研究结论:戈壁地区大风携沙主要集中在3 m以下,约占总携沙量的87%左右;在同一高度条件下,风沙流密度随着风速的增加显现e的指数增加;而当风速条件一致时,风沙流密度随着高度的增加显现下降趋势。集沙颗粒分析则指出:在不大于3 m的高度范围内百里风区的风沙流运动形式是以跃移为主;超过3 m以后,则以悬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流密度 戈壁 风沙运动 粒度高度分异 输沙率
下载PDF
敦煌戈壁冬夏季地表辐射与能量平衡特征对比研究 被引量:30
15
作者 刘宏谊 杨兴国 +4 位作者 张强 王润元 王胜 王鹤龄 张凯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58-565,共8页
利用敦煌戈壁夏(2006年7月)、冬(2007年1月1—10日)季观测得到的微气象资料,比较了夏、冬季敦煌戈壁的地表辐射平衡、能量平衡特征。分析了地表反照率(Albedo)与土壤特性的关系,发现地表反照率和表层土壤温度日变化呈反相关;冬季地表反... 利用敦煌戈壁夏(2006年7月)、冬(2007年1月1—10日)季观测得到的微气象资料,比较了夏、冬季敦煌戈壁的地表辐射平衡、能量平衡特征。分析了地表反照率(Albedo)与土壤特性的关系,发现地表反照率和表层土壤温度日变化呈反相关;冬季地表反照率和土壤湿度的线性相关差,夏季地表反照率和土壤湿度的线性相关性好;地表反照率和土壤热通量呈反相关,并且冬季二者的拟合性好于夏季。分析了降水前后各能量通量的变化,发现阵雨时感热H是变小的,降雨过后H和净辐射Rn有明显的增大,土壤热通量Gn在降雨过后也有增大,潜热LE变化微弱,对阵性降水强迫后的非平衡态的张弛时间大约为3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壁 地表辐射 反照率 能量平衡
原文传递
戈壁分类体系与编目研究 被引量:26
16
作者 冯益明 吴波 +5 位作者 姚爱冬 曹晓阳 丛日春 姚斌 王锋 卢琦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91-398,共8页
建立统一的戈壁分类和编目体系,是进一步深入研究戈壁的理论基础,也是合理开发利用戈壁资源的前提。到目前为止,只有少量文献或著作提到戈壁或戈壁类型,关于戈壁编目的研究更鲜有报道。为了促进戈壁研究的规范化,本文在参照现有戈壁分... 建立统一的戈壁分类和编目体系,是进一步深入研究戈壁的理论基础,也是合理开发利用戈壁资源的前提。到目前为止,只有少量文献或著作提到戈壁或戈壁类型,关于戈壁编目的研究更鲜有报道。为了促进戈壁研究的规范化,本文在参照现有戈壁分类基础上,结合戈壁科学考察成果,根据戈壁的形成原因、地表物质组成与植被类型,分三级建立了戈壁分类体系,并对每一级每一类的戈壁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在戈壁分类基础上,提出戈壁编目设想,以期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戈壁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壁 戈壁分类 戈壁编目
原文传递
金塔绿洲不同下垫面辐射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28
17
作者 陈世强 文莉娟 +2 位作者 吕世华 奥银焕 张宇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13-718,共6页
利用2005年在甘肃省金塔绿洲开展的“绿洲系统能量与水分循环过程观测试验”所取得的资料,系统的分析了夏季晴天金塔地区不同下垫面的辐射收支特征,结果表明:地表反照率呈“U”型分布,戈壁的最大,日平均为0.23,依次为沙漠点0.2... 利用2005年在甘肃省金塔绿洲开展的“绿洲系统能量与水分循环过程观测试验”所取得的资料,系统的分析了夏季晴天金塔地区不同下垫面的辐射收支特征,结果表明:地表反照率呈“U”型分布,戈壁的最大,日平均为0.23,依次为沙漠点0.2、绿洲点0.19、临近沙漠的绿洲点0.18。4个观测站的太阳总辐射基本相近,在观测期内未出现超太阳常数的现象。向下和反射的短波辐射具有相同的日变化规律。4站大气逆辐射全天约在300~400Wlrn2之间。绿洲的地面向上的长波辐射强度小,日变化也不明显,白天略大于夜间;戈壁和沙漠的向上长波辐射强度较大,日变化较明显,其峰值远大于绿洲和临近沙漠的绿洲上的。绿州地表放射的净长波辐射与短波吸收辐射之比分别为25%和33%,远小于沙漠和戈壁地区的比值57%、60%,仅为沙漠和戈壁地区的比值的50%左右。在辐射平衡中地表长波贡献最大,大气逆辐射次之,总辐射第三,净辐射第四,反射辐射最小。绿洲上的净辐射可达总辐射的一半以上,而戈壁和沙漠上则仅略大于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收支 金塔绿洲 沙漠 戈壁
下载PDF
沙漠戈壁光伏电厂的生态学意义 被引量:27
18
作者 刘世增 常兆丰 +3 位作者 朱淑娟 韩福贵 仲生年 段小峰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7-181,共5页
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新兴的能源产业发展很快,近些年来在我国西北沙漠、戈壁地区也建立了一批光伏发电厂。那么,在沙漠、戈壁上建造光伏电厂有无生态学意义,有何生态学意义呢?文章运用河西走廊的气象资料和民勤沙区的光照观测资料以及植被... 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新兴的能源产业发展很快,近些年来在我国西北沙漠、戈壁地区也建立了一批光伏发电厂。那么,在沙漠、戈壁上建造光伏电厂有无生态学意义,有何生态学意义呢?文章运用河西走廊的气象资料和民勤沙区的光照观测资料以及植被观测资料,对此作了探索性分析。结果表明,1 m2的光伏电池板转换的太阳能相当于民勤沙区260.75 m2沙漠植被利用的太阳能。我国沙漠、戈壁面积广大,沙尘暴和风沙流发生频繁。沙漠、戈壁地区光照资源丰富,在沙漠、戈壁上发展光伏产业,不仅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显著的生态学意义:一方面能有效调节地表的热力平衡,防止和减少沙尘暴和风沙流,光伏发电与防沙治沙相得益彰,是一种经济产出和生态防护双赢的产业;另一方面,无需占用耕地和其他可用土地资源,有利于保护国家的耕地"红线"。沙漠、戈壁地区也是多风的地区,光伏发电厂辅之以风力发电均有利于转化、消耗沙漠、戈壁地区沙尘暴和风沙流的动力源,由此减少沙尘暴和风沙流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 戈壁 光伏电厂 生态学意义 河西走廊
下载PDF
基于遥感影像识别的戈壁分类体系研究 被引量:25
19
作者 冯益明 吴波 +5 位作者 周娜 车腾腾 王锋 丛日春 曹燕丽 卢琦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35-641,共7页
戈壁是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的一种主要地表景观类型。由于戈壁所处地带自然条件恶劣,人烟稀少,不便于实地调查研究的开展,所以目前关于戈壁的研究资料非常少,就现有为数不多的研究来看,现有戈壁类型划分存在交叉问题,难以将戈壁分清,且分... 戈壁是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的一种主要地表景观类型。由于戈壁所处地带自然条件恶劣,人烟稀少,不便于实地调查研究的开展,所以目前关于戈壁的研究资料非常少,就现有为数不多的研究来看,现有戈壁类型划分存在交叉问题,难以将戈壁分清,且分类没有从全局考虑。为了促进戈壁研究的规范化,本文首先对戈壁进行明确定义,然后从戈壁分布的气候区、动力条件、地貌特征、地表物质组成、植被、水文与土壤等7个方面,对戈壁内涵进行界定。同时,本文在参照现有戈壁分类基础上,从戈壁的形成原因、地表物质组成与植被盖度角度,分三级建立了一套既考虑戈壁区生态保护与利用,又易于遥感影像识别的戈壁分类体系,对每一级每一类戈壁在影像上表现的特征以及通过遥感影像如何提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壁 定义 分类体系 遥感
原文传递
黑河地区鼎新戈壁与绿洲和沙漠下垫面地表辐射平衡气候学特征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5
20
作者 王慧 胡泽勇 +2 位作者 李栋梁 赵逸舟 马伟强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64-473,共10页
利用2006年2月至2007年1月在甘肃酒泉金塔地区进行的"绿洲系统能量与水分循环过程观测与数值研究"野外试验中鼎新戈壁下垫面地表辐射观测资料,对戈壁地区不同天气条件下和季节平均的辐射平衡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将其辐射平衡各... 利用2006年2月至2007年1月在甘肃酒泉金塔地区进行的"绿洲系统能量与水分循环过程观测与数值研究"野外试验中鼎新戈壁下垫面地表辐射观测资料,对戈壁地区不同天气条件下和季节平均的辐射平衡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将其辐射平衡各分量的年变化特征与HEIFE实验区张掖和沙漠站1991年同期的辐射观测资料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鼎新戈壁地区7月典型晴天下,其辐射各分量表现出了标准的辐射平衡的日变化形态,总辐射峰值达到1 081 W.m-2,净辐射峰值也在650W.m-2以上;由于阴天和降水天气过程的影响,使7月平均的辐射特征与典型晴天相比,短波辐射减少了30%左右.辐射收支的季节差别非常明显,季节平均日积分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和冬季,冬季的总辐射日总量不到夏季的一半,净辐射只有夏季的1/4多些;总辐射年总量达到6 500MJ.m-2以上,4月沙尘天气对这一地区总辐射有一定的影响.地表反射率整体表现为夏季小、冬季大,年平均值为0.241,比绿洲的大,而小于沙漠地区.而地面有效辐射却在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年变化趋势与沙漠地区极为相近;春、夏、秋季有效辐射与吸收辐射之比在0.5左右,冬季增大到0.7以上,年平均分别为0.56,比沙漠的稍小而远大于绿洲地区;地表净辐射年变化与总辐射相同,年总量达到2 360 MJ.m-2,大于沙漠地区而比绿洲地区小很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下游 戈壁 辐射平衡 气候学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