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6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草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的探讨 被引量:213
1
作者 邓桃妹 彭灿 +3 位作者 彭代银 俞年军 陈卫东 王雷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660-2676,共17页
甘草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草药,其主要含有三萜类、黄酮类、多糖类、香豆素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病毒、抗炎、调节免疫、抗纤维化等多种药理活性。随着甘草在食品、医药及化工等行业的广泛应用,其需求量日益上涨,因此解决甘草... 甘草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草药,其主要含有三萜类、黄酮类、多糖类、香豆素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病毒、抗炎、调节免疫、抗纤维化等多种药理活性。随着甘草在食品、医药及化工等行业的广泛应用,其需求量日益上涨,因此解决甘草的质量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总结甘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并结合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概念,从植物亲缘学及化学成分特有性、传统功效和药性、入血成分、化学成分可测性、不同加工炮制方法等几个方面对甘草质量标志物进行分析,为建立甘草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质量标志物 三萜皂苷类 黄酮类 质量标准
原文传递
甘草中新发现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4
2
作者 李葆林 麻景梅 +2 位作者 田宇柔 张铁军 牛丽颖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438-2448,共11页
甘草为临床常用配伍药材,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甘草化学成分多样,至今已发现黄酮、三萜、香豆素、二苯乙烯等化合物共400余种。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甘草具有广泛的抗肿瘤、抗炎、抗菌、抗病毒、神经保护、肝脏保护等药理作用。... 甘草为临床常用配伍药材,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甘草化学成分多样,至今已发现黄酮、三萜、香豆素、二苯乙烯等化合物共400余种。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甘草具有广泛的抗肿瘤、抗炎、抗菌、抗病毒、神经保护、肝脏保护等药理作用。对甘草中新发现的化学成分、人工合成化学成分、炮制对化学成分的影响以及药理作用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甘草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化学成分 炮制 作用机制 抗肿瘤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原文传递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抗炎与抗炎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7
3
作者 张明发 沈雅琴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11年第4期261-268,共8页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能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调节淋巴细胞数量与功能、抑制IgE抗体形成、抗炎症介质及前炎性细胞因子,具有抗炎、抗变态反应的药理活性。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异甘草素、异甘草苷、甘草素、甘草查耳酮A、光甘草定、甘草醇...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能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调节淋巴细胞数量与功能、抑制IgE抗体形成、抗炎症介质及前炎性细胞因子,具有抗炎、抗变态反应的药理活性。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异甘草素、异甘草苷、甘草素、甘草查耳酮A、光甘草定、甘草醇等)、甘草多糖和甘草酸是其抗炎、抗变应性炎症的活性成分。其中对异甘草素、甘草查耳酮A和甘草酸的抗炎及抗变应性炎症作用的研究较为深入。综述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抗炎作用及抗炎机制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甘草黄酮类 甘草多糖 甘草查耳酮A 抗炎
原文传递
基于HPLC-Q-TOF-MS技术的甘草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129
4
作者 赵艳敏 刘素香 +2 位作者 张晨曦 刘岱琳 张铁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061-2068,共8页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HPLC-Q TOF-MS)对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50%甲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方法 Diamonsil II C18(250 mm×4.6 mm,5μm)反相HPLC梯度洗脱法分离各主要成分;电喷雾电离源经正...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HPLC-Q TOF-MS)对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50%甲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方法 Diamonsil II C18(250 mm×4.6 mm,5μm)反相HPLC梯度洗脱法分离各主要成分;电喷雾电离源经正、负离子模式对色谱流出物进行检测,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对各主要色谱峰进行归属;选择甲酸钠溶液为内标矫正。结果通过二级高分辨质谱分析结合对照品数据及相关文献,从甘草50%甲醇提取物中共鉴定出40个化学成分,包括28个黄酮类、11个三萜皂苷类和1个香豆素类化合物。结论利用液质联用技术鉴定甘草中的化合物并提供结构信息,为快速分析甘草药材的物质基础提供可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 黄酮类成分 三萜类成分 香豆素类成分
原文传递
免疫调节抗病毒中药的特性与应用 被引量:104
5
作者 陈冉 王婷婷 +3 位作者 李开铃 尚锐峰 宋杰 张景勍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12-1426,共15页
近期中国及世界各国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严重,目前尚无特效药。西医抗新型冠状病毒(SARS-Co V-2)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在考察和试验中。中国多地用中医药治疗COVID-19临床治愈率较高,且治疗经济性较好。免疫调节抗病毒... 近期中国及世界各国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严重,目前尚无特效药。西医抗新型冠状病毒(SARS-Co V-2)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在考察和试验中。中国多地用中医药治疗COVID-19临床治愈率较高,且治疗经济性较好。免疫调节抗病毒中药在调节免疫力的同时具有抗病毒作用,在治疗COVID-19中应用较多。筛选2000-2020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Pubmed数据库明确报道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的11种免疫调节抗病毒中药(甘草、广藿香、金银花、黄芩、连翘、厚朴、柴胡、板蓝根、大黄、黄芪、鱼腥草),总结了其有效成分的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理化性质及药动学特性,以及在临床方剂和中成药中的应用,以期为中医药更好地用于COVID-19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调节 抗病毒 中药 特性和应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甘草 广藿香 金银花 黄芩 连翘 厚朴 柴胡 板蓝根 大黄 黄芪 鱼腥草
原文传递
甘草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被引量:91
6
作者 刘洋洋 刘春生 +4 位作者 曾斌芳 范冰舵 李朋收 徐暾海 刘铜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3593-3598,共6页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胀果甘草G.inflata或光果甘草G.glabra的干燥根及根茎。甘草主要分布于新疆和内蒙古,其分布区域越广泛,形态变异幅度越大,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也越丰富。形态的多样性归根结底为遗传基因的...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胀果甘草G.inflata或光果甘草G.glabra的干燥根及根茎。甘草主要分布于新疆和内蒙古,其分布区域越广泛,形态变异幅度越大,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也越丰富。形态的多样性归根结底为遗传基因的多样性,遗传基因的多样性是种质资源多样性的基础。随着国内外甘草市场需求量猛增,甘草药材产量和质量急剧下降,对甘草种质资源进行研究,培育优质的甘草种质,可科学地指导优质甘草的栽培生产,从根本上解决甘草的质量和产量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品种选育 遗传基因
原文传递
甘草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7
7
作者 肖先 李春燕 +1 位作者 刘晓龙 薛金涛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280-285,共6页
甘草是我国的传统药材,其药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及调和诸药的作用。甘草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三萜皂苷类、黄酮类、甘草多糖类等。甘草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抗炎、抗肿瘤、抗菌、抗病... 甘草是我国的传统药材,其药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及调和诸药的作用。甘草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三萜皂苷类、黄酮类、甘草多糖类等。甘草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抗炎、抗肿瘤、抗菌、抗病毒、抗氧化和免疫调节等作用,且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肝病等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本文归纳总结了甘草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相关研究成果,旨在为甘草的深入研究、开发和临床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下载PDF
甘草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71
8
作者 高晓娟 赵丹 +3 位作者 赵建军 张霞 王英华 王汉卿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3-198,共6页
甘草为我国传统常用大宗中药。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中国历代本草及医药典籍中甘草的记载,对甘草名称、原植物、产地、性状、质量评价、炮制方法、药性及功效主治进行考证。考证结果发现,甘草别名较多,尤以"国老"著称。其中,霝,... 甘草为我国传统常用大宗中药。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中国历代本草及医药典籍中甘草的记载,对甘草名称、原植物、产地、性状、质量评价、炮制方法、药性及功效主治进行考证。考证结果发现,甘草别名较多,尤以"国老"著称。其中,霝,大苦之称揭示汉代以前甘草品种混乱,自汉代以后才达到统一。原植物形态描述及图例考证认为,古本草记载甘草均为乌拉尔甘草,不包括《中国药典》记载正品甘草的另外2个种:光果甘草和胀果甘草。产地考证发现甘草核心产区已发生变迁,从以山西为主产区变迁为今天的以西北地区(宁夏、内蒙古、甘肃、新疆)为主要产区。性状特征及质量评价考证结果认为,从古至今甘草均以外皮细紧,紫红色外皮,断面有纹理,质坚实,富粉性为佳。炮制方法考证结果显示,其炮制方法经历了多样化的历史时期,随着应用实践,只有蜜炙法得以传承。药性及功效考证认为,本草中关于其药性的记载稍有不同,其功能主治古今基本一致。本文对历代典籍中记载的甘草进行考证,考证结果认为从古至今,甘草以乌拉尔甘草常用,主产地已发生变迁,蜜炙法是甘草唯一得到传承的炮制方法,其功效主治未发生较大变化,该研究结果为甘草的深入研究、资源开发、保护及利用提供本草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名称 产地 炮制方法 功效
原文传递
经典名方中甘草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64
9
作者 赵佳琛 王艺涵 +8 位作者 翁倩倩 金艳 张卫 彭华胜 蔡秋杰 李兵 杨洪军 张华敏 詹志来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0年第8期1162-1174,共13页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方书等文献,对经典名方中所用甘草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为涉及甘草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古代甘草入药的主流基原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方书等文献,对经典名方中所用甘草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为涉及甘草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古代甘草入药的主流基原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初以甘肃、陕西所产为最优,唐宋时期扩展至山西、陕西、内蒙古等产地;明清时期核心产区移至内蒙,近现代以来逐步形成内蒙古、甘肃、宁夏三大主产区。历代甘草的主要炮制方法为炙法,唐代之前未提及辅料,唐代出现蜜作为辅料的相关记载,宋代出现蜜炙法,明清时期蜜炙的相关记载进一步增多,并延续至今,形成“炙甘草”的炮制规范。故建议包含甘草药材的经典名方,原方标注为“炙”的,唐代之前可按清炒法进行炮制;唐代及以后处方中标注为“炙”的甘草药材建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炙甘草”的规定进行炮制;标注为“生”或未标注者,当以生品入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甘草 炙甘草 基原 炮制 本草考证
下载PDF
甘草及其有效成分的皮肤药理和临床应用 被引量:55
10
作者 张明发 沈雅琴 张艳霞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13年第2期146-156,共11页
近年来临床上正在试用甘草及其有效成分的制剂治疗各种皮肤病,包括过敏性紫癜、银屑病、湿疹、玫瑰糠疹、荨麻疹、系统性红斑狼疮、小儿丘疹性肢端皮炎样皮疹、带状疱疹、扁平疣、斑秃、白癜风和皮肤色素沉着等。综述甘草提取物及其黄... 近年来临床上正在试用甘草及其有效成分的制剂治疗各种皮肤病,包括过敏性紫癜、银屑病、湿疹、玫瑰糠疹、荨麻疹、系统性红斑狼疮、小儿丘疹性肢端皮炎样皮疹、带状疱疹、扁平疣、斑秃、白癜风和皮肤色素沉着等。综述甘草提取物及其黄酮类化合物、甘草酸等对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皮肤肿瘤、病毒性皮肤病、色素沉着等皮肤病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甘草黄酮类 甘草酸 变应性皮肤病 病毒性皮肤病 毛发生成 黑素生成
原文传递
中药甘草中微量元素与有效成分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2
11
作者 刘长利 尹艳 +3 位作者 张淑华 李倩 陈敏 郭昫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3335-3338,共4页
为明确与甘草中有效成分密切相关的微量元素种类,揭示微量元素对甘草质量的影响,依据国家药典标准,采用HPLC测定甘草样品中有效成分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微量元素(Cu)、锌(Zn)、(锰)、铅(Pb)、硒(Se)、镉(... 为明确与甘草中有效成分密切相关的微量元素种类,揭示微量元素对甘草质量的影响,依据国家药典标准,采用HPLC测定甘草样品中有效成分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微量元素(Cu)、锌(Zn)、(锰)、铅(Pb)、硒(Se)、镉(Cd)、镍(Ni)、镧(La)、钠(Na)、铬(Cr)、镁(Mg)、铁(Fe)、钙(Ca)、铝(Al)、钾(K)、锶(Sr)的含量,用SPSS统计软件对有效成分含量与微量元素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甘草药材中的甘草苷含量与Mn,Pb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Cu,N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甘草酸含量与Mg,Cd,La含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与K,Fe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初步认为,甘草药材中有效成分与微量元素之间存在密切相关关系,但确切结论还需进一步进行量效关系研究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有效成分 微量元素 相关性
原文传递
基于系统药理学的白芍-甘草药对作用机制分析 被引量:41
12
作者 李丽婷 邱海燕 +2 位作者 刘迷迷 李庆 蔡永铭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101-2114,共14页
目的基于系统药理学方法,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整合中医药大数据,探讨白芍-甘草药对的功效物质基础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在TCMSP检索"白芍"和"甘草"2味中药获得其化学成分,采用双侧曼-惠特尼U检验... 目的基于系统药理学方法,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整合中医药大数据,探讨白芍-甘草药对的功效物质基础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在TCMSP检索"白芍"和"甘草"2味中药获得其化学成分,采用双侧曼-惠特尼U检验法对所有化学成分的分子描述符进行比较,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和类药性(DL)为指标筛选药对的活性成分、靶点和相关疾病,进而构建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模型和蛋白互作(PPI)网络模型,对靶蛋白进行基因本体(GO)生物过程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探讨药对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结果通过OB、DL参数筛选得到49个药物活性成分、100个作用靶点和230种相关疾病。其中度(degree)值较高的药物活性成分有芒柄花黄素(formononetin)、柚皮素(naringenin)和维斯体素(vestitol);度值较高的靶点有前列腺素g/H合酶2(PTGS2)、雌激素受体(ESR1)和钙调蛋白(CALM);度值较高的相关疾病是非特异性癌症(cancer,unspecific)、炎症(inflammation)、非特异性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disease,unspecific)、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和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主要涉及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及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16类疾病。靶蛋白参与信号传导、药物反应、细胞增殖、RNA聚合酶II启动子调控、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ERK1)和ERK2级联的正调节等生物过程,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5-羟色胺能突触等代谢通路。结论初步探索了白芍-甘草药对的基本药理作用及其机制,为该药对及其中药方剂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药理学 白芍 甘草 药对 作用靶点
原文传递
基于数据挖掘的治疗肺纤维化中药用药规律分析 被引量:39
13
作者 马林纳 王瑞 苗明三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06-1411,共6页
对治疗肺纤维化中药用药规律进行挖掘,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肺纤维化的中药防治提供参考。以"肺纤维化"为主题检索符合标准的文献,使用Excel2013、SPSS Statistics23.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频数分析发现,在符合筛... 对治疗肺纤维化中药用药规律进行挖掘,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肺纤维化的中药防治提供参考。以"肺纤维化"为主题检索符合标准的文献,使用Excel2013、SPSS Statistics23.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频数分析发现,在符合筛选标准的临床治疗文献中,单味中药黄芪(148次,45.82%)、甘草(124次,38.39%)和丹参(102次,31.58%)出现频率最高;在性味统计中,温(10次,50.00%)、平(6次,30.00%)最为常见;性味归经中脾(11次,25.58%)、肺(10次,23.26%)、甘(11次,36.67%)最多;关联规则分析中得到高频关联强度中药组合6组。数据分析所得高频、高关联中药组合功效以健脾益气、温补脾肺为主,可用于阻止COVID-19初期患者向危重症期发展、预防恢复期患者因免疫力低下再次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肺纤维化 中药 数据挖掘 黄芪 甘草 丹参
原文传递
逍遥散及其加减方的抗抑郁作用比较研究 被引量:38
14
作者 林映仙 杨文静 +4 位作者 曹宁宁 赵利斌 裴帅 陈宇洲 肖学凤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7-144,共8页
目的比较逍遥散及其加减方的抗抑郁作用,精简组方、明确药效,为抗抑郁新药的研发提供参考。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氟西汀(0.01 g/kg)组,加味逍遥散(16.20 g/kg)组,逍遥散(10.13 g/kg)组,逍遥散去生姜、薄荷(9.79 g/kg)组,逍... 目的比较逍遥散及其加减方的抗抑郁作用,精简组方、明确药效,为抗抑郁新药的研发提供参考。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氟西汀(0.01 g/kg)组,加味逍遥散(16.20 g/kg)组,逍遥散(10.13 g/kg)组,逍遥散去生姜、薄荷(9.79 g/kg)组,逍遥散去生姜、茯苓、薄荷(8.10 g/kg)组。采用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刺激(chronic unpredicted mild stress,CUMS)结合孤养建立大鼠抑郁模型,同时对照组和模型组ig生理盐水,其余各组ig相应药物。观察给药后大鼠行为学指标(体质量、糖水消耗率、敞箱实验运动得分)的变化;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浆中皮质酮,皮质和海马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phrine,NE)、5-羟色胺、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行为学指标显著降低(P<0.05),皮质和海马中多巴胺、NE、5-羟色胺、BDNF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浆中皮质酮水平显著升高(P<0.05),表明CUMS结合孤养大鼠抑郁模型建立成功;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行为学指标显著升高(P<0.05),皮质和海马中多巴胺、NE、5-羟色胺、BDNF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血浆中皮质酮水平显著降低(P<0.05),其中逍遥散去生姜、茯苓、薄荷组疗效最佳。结论逍遥散及其加减方具有抗抑郁作用,其中逍遥散去生姜、茯苓、薄荷组抗抑郁作用最强,表明柴胡、当归、白芍、白术、甘草是逍遥散发挥抗抑郁作用的主要配伍药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逍遥散 抗抑郁 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 柴胡 当归 白芍 白术 甘草
原文传递
甘草增强免疫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15
作者 王钧楠 周永峰 +3 位作者 崔园园 马艳芹 张萍 华国栋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44-1850,共7页
人体的免疫功能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生理性功能,在免疫系统的功能受损或低下时,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甘草作为一种补益类中药,有补脾益气之功,对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增强作用,在开发成免疫增强新药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发展潜... 人体的免疫功能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生理性功能,在免疫系统的功能受损或低下时,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甘草作为一种补益类中药,有补脾益气之功,对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增强作用,在开发成免疫增强新药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通过对近期国内外甘草免疫增强作用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从所含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分类及药理作用等方面阐述了甘草增强免疫的物质基础,并以甘草的药效成分为基础综述了甘草促进免疫细胞增殖、影响体内细胞因子和抗体水平以及调控相关酶表达等增强免疫的分子机制,以期为免疫增强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为甘草免疫作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增强免疫 物质基础 分子机制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甘草功效和临床用量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38
16
作者 刘萍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3-77,共5页
通过梳理历代本草专著对甘草的记载,发现甘草古今皆用的功效为补脾益气、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古存今失的功效为生肌、温中、养血补阴生津等。甘草的临床常用量范围,在汉代经方中为3.45~69g;至隋唐时期,甘草的用量范围... 通过梳理历代本草专著对甘草的记载,发现甘草古今皆用的功效为补脾益气、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古存今失的功效为生肌、温中、养血补阴生津等。甘草的临床常用量范围,在汉代经方中为3.45~69g;至隋唐时期,甘草的用量范围扩大为3.45~110g,但常用剂量与汉代相同均为2两(27.6g)。至宋金元时期,随着剂型的改变,甘草的临床用量下降,平均剂量为7g。至明清时期,甘草的剂量范围进一步缩窄为1.9~3.7g,其平均剂量仅为3.3g。至现代,甘草的常用剂量为10g。文章通过本草学及医籍考证,从古代文献中挖掘甘草的传统功效和临床用量,分析其历代临床应用的特点和规律,对丰富甘草的临床用药提供了文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功效 临床用量 考证 本草 剂量
原文传递
分子对接结合网络药理学研究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分子作用机制 被引量:34
17
作者 张青 徐月 +5 位作者 彭伟 刘佳 李若兰 邓婷 高永翔 蒲旭峰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4673-4684,共12页
目的利用分子对接和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结合中医方解配伍理论对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在TCMSP、TCM-Datebase@Taiwan、PubChen Compound数据库收集桂... 目的利用分子对接和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结合中医方解配伍理论对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在TCMSP、TCM-Datebase@Taiwan、PubChen Compound数据库收集桂枝芍药知母汤中9味中药(桂枝、芍药、知母、甘草、麻黄、生姜、白术、防风、附子)的主要化学成分。通过DrugBank、TTD数据库查找与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相关的蛋白靶点,并上传到String在线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关系。在PDB数据库下载合适的蛋白靶点晶体结构,采用Discovery studio 4.5.0软件进行化合物与靶点的分子对接,利用Cytoscape 3.6.1软件,构建药物-化合物-靶点可视化网络,阐释桂枝芍药知母汤抗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作用机制。结果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桂枝芍药知母汤中存在316个潜在的抗关节炎活性成分,作用于26个靶点,其中MAPK1、ZADH2、P38、AKR1C2、DHODH、CA2、MMP3、MMP9、RANKL等蛋白是主要作用靶点。生物功能和通路分析提示,桂枝芍药知母汤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骨吸收(28%)、组蛋白激酶活性(20%)、肽基酪氨酸磷酸化(20%)、前列腺素代谢过程(12%)等生物过程。作用通路主要是破骨细胞的分化(94.12%)。结论采用分子对接结合网络药理学的方法,从多靶点多途径的角度研究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分子机制,为更好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枝芍药知母汤 类风湿关节炎 分子对接 网络药理学 作用机制 作用靶点 桂枝 芍药 知母 甘草 麻黄 生姜 白术 防风 附子
原文传递
基于UPLC-Q-TOF-MS/MS研究法半夏中甘草化学成分 被引量:36
18
作者 杨彬 王媛 +3 位作者 田梦 袁磊 武媛媛 李遇伯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5-49,共5页
目的: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对法半夏中所含甘草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以法半夏水提液作为供试品溶液,采用Waters Acquity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乙腈-0.1%甲酸水为流动相... 目的: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对法半夏中所含甘草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以法半夏水提液作为供试品溶液,采用Waters Acquity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乙腈-0.1%甲酸水为流动相进行二元梯度洗脱,流速0.25 m L·min-1,柱温35℃。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负离子模式下扫描采集数据,根据准分子离子及二级碎片离子,并结合对照品及文献报道的质谱数据对法半夏中所含甘草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从法半夏中鉴定出15个甘草化学成分。其中三萜皂苷类成分6个,黄酮类成分9个。结论:该研究通过UPLC-QTOF-MS/MS分析技术,明确了法半夏中含有的15种甘草化学成分,可以为阐明半夏经甘草炮制成为法半夏后功效发生变化的物质基础及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 法半夏 甘草 化学成分
原文传递
补骨脂及其与甘草配伍单次给药大鼠的毒代动力学及肝肾毒性初探 被引量:35
19
作者 赵子婧 巩政 +3 位作者 史少泽 杨津兰 马娜娜 王旗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221-2226,共6页
研究补骨脂及补骨脂-甘草配伍水煎剂中对补骨脂酚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探讨单次经口给予高剂量补骨脂及其与甘草配伍水煎剂的肝、肾毒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新的科学依据。SD大鼠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甘草组(20 g·kg-1)、肾毒... 研究补骨脂及补骨脂-甘草配伍水煎剂中对补骨脂酚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探讨单次经口给予高剂量补骨脂及其与甘草配伍水煎剂的肝、肾毒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新的科学依据。SD大鼠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甘草组(20 g·kg-1)、肾毒性阳性对照组、补骨脂水煎液(40 g·kg-1)组(雄性、雌性)、补骨脂-甘草配伍合煎液(40+20 g·kg-1)组(雄性、雌性),每组5只,单次灌胃给药。含补骨脂各组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静脉取血,HPLC测定血浆中补骨脂酚含量,DAS2.0软件拟合毒代动力学参数。测定各组大鼠给药24 h后血中肝功能生化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以及肾功能生化指标尿素氮(BUN)、肌酐(Cr)、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人肾损伤分子1(Kim-1)水平,统计分析各组间差异。结果显示雌、雄大鼠单次灌胃补骨脂单煎液,血浆中补骨脂酚的毒代动力学参数明显不同,且补骨脂与甘草配伍后,补骨脂酚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最大血药浓度(Cmax)均升高,其中雌性大鼠AUC显著升高;血浆清除率(CL)降低;半衰期(t1/2)缩短,达峰时间(Tmax)延长;雄性大鼠表观分布容积(V)显著降低。各组ALT,AST与溶剂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补骨脂组及其与甘草配伍组NAG均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补骨脂酚在雌、雄大鼠体内的代谢存在性别差异。补骨脂与甘草配伍,甘草增加了大鼠对补骨脂酚的吸收和暴露量,延长了补骨脂酚在大鼠体内的作用时间,使补骨脂酚消除减慢。提示甘草影响补骨脂酚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单次大剂量经口给予补骨脂,可引起大鼠肾损伤,未见明显肝毒性。但长期服用补骨脂或与甘草配伍产生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 甘草 补骨脂酚 毒代动力学 肾毒性
原文传递
吴茱萸炮制方法和功能主治历史沿革 被引量:32
20
作者 肖洋 段金芳 +2 位作者 刘影 李浩 窦志英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23-228,共6页
追溯吴茱萸炮制起源和发展历程,分析吴茱萸的炮制方法及功能主治的演变,为吴茱萸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通过古籍查询,对历代吴茱萸的炮制方法、炮制作用等内容进行较系统整理和总结,如盐制、醋制、酒制、黄连制、甘草制等所得的不同炮制... 追溯吴茱萸炮制起源和发展历程,分析吴茱萸的炮制方法及功能主治的演变,为吴茱萸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通过古籍查询,对历代吴茱萸的炮制方法、炮制作用等内容进行较系统整理和总结,如盐制、醋制、酒制、黄连制、甘草制等所得的不同炮制品在临床治疗上各有偏重。甘草制能降低毒性,黄连制能降逆止呕,醋制能疏肝镇痛,生姜制能散寒止呕,盐制能引药入肾,酒制治心腹气滞作痛等。说明吴茱萸不同炮制品功效主治具有明显差异,选择不同的炮制方法进行吴茱萸的炮制研究尤为重要。吴茱萸炮制历史沿革的研究可为制定吴茱萸生熟异用饮片的临床规范使用原则提供依据,同时为临床正确应用吴茱萸不同炮制品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 炮制方法 功能主治 历史沿革 黄连 甘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