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GmNHX3基因克隆及遗传转化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7
1
作者 张继星 王晓宇 +2 位作者 陈永胜 黄凤兰 李国瑞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65-370,共6页
利用RACE(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方法,以大豆叶片提取总的RNA为模板克隆了大豆Na+/H+逆向转运蛋白(Glycine max Na+/H+antiporter,GmNHX)基因,并将其连接到表达载体PBI121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BI121-NHX3.分析结果表明:该基... 利用RACE(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方法,以大豆叶片提取总的RNA为模板克隆了大豆Na+/H+逆向转运蛋白(Glycine max Na+/H+antiporter,GmNHX)基因,并将其连接到表达载体PBI121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BI121-NHX3.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的ORF为1 503 bp,推测编码501个氨基酸.与所选取的10种植物同类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对比,一致性为72%~94%,并具有真核生物单价阳离子(氢离子)反向转运蛋白典型的结构域,将该基因命名为GmNHX3,GenBank接收号为JN872904.通过PCR和酶切鉴定,PBI121-NHX3构建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NA%PlUS%/H%PlUS%逆向转运蛋白 载体构建
下载PDF
大豆△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基因GmP5CS1和GmP5CS2的克隆与过表达载体构建 被引量:2
2
作者 高明潇 郭娜 +3 位作者 薛晨晨 王海棠 赵晋铭 邢邯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5-30,38,共7页
利用同源克隆方法从强耐旱栽培大豆(Glycine max)品种齐黄22中克隆得到2个编码大豆△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P5CS)的基因,分别命名为Gm P5CS1和Gm P5CS2。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Gm P5CS1包含1个长度为2 163 bp的ORF,编码720个氨基酸,等电... 利用同源克隆方法从强耐旱栽培大豆(Glycine max)品种齐黄22中克隆得到2个编码大豆△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P5CS)的基因,分别命名为Gm P5CS1和Gm P5CS2。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Gm P5CS1包含1个长度为2 163 bp的ORF,编码720个氨基酸,等电点p I为6.70,分子量大小为78.38 k Da;Gm P5CS2包含1个长度为2 271 bp的ORF,编码756个氨基酸,等电点p I为6.10,分子量大小为82.18 k Da。与NCBI公布的部分物种蛋白质序列比对发现,Gm P5CS1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的亲缘关系最高,Gm P5CS2与豇豆(Vigna unguiculata)的亲缘关系最高。组织表达分析表明,Gm P5CS1与Gm P5CS2基因在大豆的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叶和根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茎中表达量次之,花和籽粒中的表达量相对较低。利用Gateway技术得到植物过表达载体p Earley Gate103-Gm P5CS,再转入根癌农杆菌EHA105中,为Gm P5CS基因的转化及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GmP5CS基因 GATEWAY技术
下载PDF
利用大豆分子连锁图定位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QTL 被引量:37
3
作者 蒙忻 刘学义 方宣钧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3年第1期6-21,共16页
大豆孢囊线虫 (SCN ,HeteroderaglycinesIchinohe)是一种土传的定居性内寄生线虫 ,是引起大豆黄萎病的病原 ,是大豆生产上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SCN的生理小种多达十几种 ,在我国大豆孢囊线虫病原主要为 4号生理小种 ,它是现有生理小种... 大豆孢囊线虫 (SCN ,HeteroderaglycinesIchinohe)是一种土传的定居性内寄生线虫 ,是引起大豆黄萎病的病原 ,是大豆生产上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SCN的生理小种多达十几种 ,在我国大豆孢囊线虫病原主要为 4号生理小种 ,它是现有生理小种中致病力最强的小种。经典遗传学研究已经确定大豆孢囊线虫抗性基因由 1- 4对核基因控制 ,估计有 10个以上的抗性座位。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及QTL定位方法的发展为深入研究该病害的抗性遗传规律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这对加速我国抗大豆抗孢囊线虫新品种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晋豆 2 3×ZDD2 315组合F2 群体 (2 5 3个单株 )为试验材料 ,其中灰布支黑豆 (ZDD2 315 )是我国山西省农家品种 ,对大豆孢囊线虫 4号生理小种表现为高抗。利用塑料钵柱法进行SCN抗性鉴定 ,构建大豆孢囊线虫抗性主座位所在区域的分子图谱 ,并进行SCN的QTL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根据已发表的大豆A和G连锁群的分子遗传图谱 ,应用BSA法 ,获得了 8个与SCN4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相关的SSR标记 ,它们是Satt0 38(176bp/ 182bp) ,Satt30 9(130bp/ 135bp) ,Satt6 10 (2 4 0bp/ 2 2 2bp) ,Sat_14 1(189bp/ 184bp) ,Satt187(30 0bp/ 2 5 0bp) ,Satt315 (2 5 3bp/ 2 4 8bp) ,Satt6 32 (2 86bp/ 2 90bp)和Sat_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孢囊线虫 4号生理小种 抗性基因 基因定位 QTl 分子连锁图 抗病育种
下载PDF
气相色谱方法定量检测大豆5种脂肪酸 被引量:38
4
作者 范胜栩 李斌 +4 位作者 孙君明 韩粉霞 闫淑荣 王岚 王连铮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48-553,共6页
为建立大豆脂肪酸组分的绝对定量方法,采用加热甲酯化提取法和气相色谱分析法(GC),以5种脂肪酸甲酯(棕榈酸甲酯、硬脂酸甲酯、油酸甲酯、亚油酸甲酯和亚麻酸甲酯)为标准样品,在制定5种脂肪酸甲酯组分的标准曲线(R2>0.99)和回归方程... 为建立大豆脂肪酸组分的绝对定量方法,采用加热甲酯化提取法和气相色谱分析法(GC),以5种脂肪酸甲酯(棕榈酸甲酯、硬脂酸甲酯、油酸甲酯、亚油酸甲酯和亚麻酸甲酯)为标准样品,在制定5种脂肪酸甲酯组分的标准曲线(R2>0.99)和回归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大豆脂肪酸组分的定量测定方法。该方法可以准确检测大豆籽粒中脂肪酸组分的绝对含量。通过对4个油份含量不同的大豆品种脂肪酸含量测定以及与粗脂肪含量的比较分析发现,该方法可显著提高籽粒中的脂肪酸提取率和检测效率,其检测的总脂肪酸含量占总油脂含量的94%以上。该方法不仅能检测样品中5种脂肪酸组分的相对百分比含量,还可以准确计算出籽粒中各个脂肪酸组分的绝对含量,对大豆脂肪酸检测及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脂肪酸 定量测定 气相色谱(GC)
下载PDF
CO_2和O_3浓度倍增及复合效应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9
5
作者 王春乙 白月明 +1 位作者 温民 黄辉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10,共5页
利用OTC 1型农田开顶式气室 ,模拟研究了大气中CO2 、O3 浓度倍增及其复合效应对大豆生长、根瘤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结果表明 ,CO2 浓度倍增促进根系生长 ,固氮能力增强 ,植株高度和基部粗度增加 ,对发育期、绿叶数和绿叶面积影响不大 .... 利用OTC 1型农田开顶式气室 ,模拟研究了大气中CO2 、O3 浓度倍增及其复合效应对大豆生长、根瘤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结果表明 ,CO2 浓度倍增促进根系生长 ,固氮能力增强 ,植株高度和基部粗度增加 ,对发育期、绿叶数和绿叶面积影响不大 .O3 浓度倍增抑制大豆根系和茎的生长 ,固氮能力下降 ,叶片伤害使绿叶数和绿叶面积显著下降 ,衰老提前 .在CO2 和O3 的复合试验中 ,CO2 浓度增加明显缓解O3 浓度增加对大豆伤害和抑制作用 ,CO2 、O3 浓度持续倍增处理下大豆生长和固氮能力与CK的数量差异明显小于单一O3 浓度倍增与CK的数量差异 ,逐渐增加CO2 、O3 浓度的刺激作用和剂量效应使大豆生长后期伤害加重 ,绿叶数、绿叶面积显著下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O3 倍增 复合效应 大豆(glycine max l.merr.)
下载PDF
低磷胁迫对大豆根系生长特性及分泌H^+和有机酸的影响 被引量:27
6
作者 张振海 陈琰 +2 位作者 韩胜芳 张孟臣 王冬梅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5-140,共6页
以不同基因型大豆nf37和冀黄13为材料,溶液培养法研究大豆根系周围的酸化现象,并通过对大豆根干重、根冠比以及植株中磷含量的测定来探讨不同基因型大豆对枸溶性磷肥的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下,不同基因型大豆的根系均能主动向外... 以不同基因型大豆nf37和冀黄13为材料,溶液培养法研究大豆根系周围的酸化现象,并通过对大豆根干重、根冠比以及植株中磷含量的测定来探讨不同基因型大豆对枸溶性磷肥的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下,不同基因型大豆的根系均能主动向外界环境分泌H+;经HPLC分析得出,柠檬酸、草酸、酒石酸和苹果酸是主要分泌的有机酸;当向培养介质中添加枸溶性磷肥后,不同基因型大豆均可有效利用这一难溶性磷肥。无论是H+分泌量、有机酸分泌量还是对枸溶性磷肥的利用效率,耐低磷基因型大豆(nf37)都显著高于磷敏感基因型大豆(冀黄13)。表明,低磷胁迫均导致不同基因型大豆根系向介质中分泌H+和有机酸,同时还诱导大豆根系的加速生长,各项指标在耐低磷和磷敏感大豆基因型之间表现出显著差异,这可能是不同基因型大豆对枸溶性磷肥吸收、利用效率不同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低磷胁迫 有机酸 枸溶性磷肥
下载PDF
用AFLP标记饱和大豆SSR遗传连锁图 被引量:11
7
作者 吕蓓 张丽霞 +3 位作者 宛煜嵩 肖英华 刘丕庆 方宣钧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63-172,共10页
本研究将52个AFLP标记整合到由宛煜嵩等(2005)构建的含有227个SSR标记的大豆遗传连锁图上,绘制成一张基于SSR-AFLP标记的大豆遗传连锁图,总遗传图距为2512cM,相邻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9.0cM。AFLP标记的整合使得图谱的总图距增长了32%。在... 本研究将52个AFLP标记整合到由宛煜嵩等(2005)构建的含有227个SSR标记的大豆遗传连锁图上,绘制成一张基于SSR-AFLP标记的大豆遗传连锁图,总遗传图距为2512cM,相邻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9.0cM。AFLP标记的整合使得图谱的总图距增长了32%。在D1a、E、F、G、K连锁群上,AFLP标记主要整合在连锁群的末端,其中G连锁群尤为明显,末端增加了19个AFLP标记,使得G连锁群的长度由原来的121.2cM增加到259.1cM,相邻标记间的平均距离由原来的7.129cM变为7.197cM;在A2、B1、C2、D2、H、J、L、N、O连锁群,由于加入了AFLP标记使得这些连锁群的标记密度有所增加,改善了标记分布的均匀性。A2连锁群上添加了1个AFLP标记,消除了1个间隙;D2连锁群上添加了2个AFLP标记,提高了原来的一个超过40cM的区间(Satt301和Satt186)标记密度;J连锁群上添加了2个AFLP标记,消除了2个间隙。AFLP标记整合后,大多数连锁群上的SSR标记的顺序和遗传图距几乎与宛煜嵩等(2005)构建的大豆遗传连锁图上的顺序和图距一致,只有M、N和O3个连锁群上的SSR标记顺序发生了一些变化,如M连锁群上的Satt590、Satt201和Satt150及O连锁群上的Satt241和Satt479发生换位;N连锁群上的几个SSR标记的位置发生随机换位。我们认为构建一张理想的遗传图谱,需要来源于不同遗传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lP标记 连锁群 遗传连锁图 SSR标记 大豆 遗传图 添加 末端 构建 遗传背景
下载PDF
大豆远缘嫁接诱变技术的优化 被引量:10
8
作者 潘相文 孙晓环 +3 位作者 张凤芸 赵超 张雪松 杜维广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7-241,共5页
为完善和优化大豆远缘嫁接诱变技术体系,以与大豆远缘的8种植物为砧木,以4个大豆品种(系)为接穗进行嫁接试验。结果表明:以6~8日龄的大豆幼苗作为接穗可提高远缘嫁接成活率,其中7日龄大豆幼苗的嫁接成活率最高。砧木类型对远缘嫁接大... 为完善和优化大豆远缘嫁接诱变技术体系,以与大豆远缘的8种植物为砧木,以4个大豆品种(系)为接穗进行嫁接试验。结果表明:以6~8日龄的大豆幼苗作为接穗可提高远缘嫁接成活率,其中7日龄大豆幼苗的嫁接成活率最高。砧木类型对远缘嫁接大豆后代诱变率和诱变方向有重要影响,番茄/龙选1号、蓖麻/科绿2号、生姜/科绿2号、蓖麻/田丰90和洋姜/田丰90嫁接组合的诱变率最高,同时以生姜和番茄作为砧木与大豆接穗嫁接后代可出现高蛋白、高油和晚熟类型突变;以甘薯和马铃薯为砧木与大豆接穗嫁接后代可出现多分枝和丰产类型突变;以蓖麻和洋姜为砧木与大豆接穗嫁接后代可出现抗逆性强(抗倒伏)和植株矮化的突变类型;以南瓜和葫芦为砧木与大豆接穗嫁接后代可出现晚熟和高大植株的突变类型。嫁接亲和力评价结果表明,以南瓜、马铃薯、番茄和生姜作为砧木的嫁接亲和力较高,以科绿2号为接穗的嫁接亲和力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远缘嫁接 诱变技术 优化
下载PDF
大豆种子抗老化鉴定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胡国玉 张磊 +4 位作者 黄志平 李杰坤 张丽亚 王大刚 胡晨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89-394,共6页
选用遗传差异相对较大的皖豆24、皖豆25(杂交品种)及合豆3号的种子,在温度为40℃、湿度为85%的条件下老化处理4、8和12 d,研究加速老化过程中不同基因型大豆种子成苗率、发芽率、电导率及单株幼苗干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加速老... 选用遗传差异相对较大的皖豆24、皖豆25(杂交品种)及合豆3号的种子,在温度为40℃、湿度为85%的条件下老化处理4、8和12 d,研究加速老化过程中不同基因型大豆种子成苗率、发芽率、电导率及单株幼苗干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加速老化时间的延长种子活力下降;加速老化处理8 d,3个品种的各项鉴定指标均发生改变:品种的成苗率、发芽率及单株幼苗干重显著降低,电导率明显升高,且品种间有显著差异;发芽率和成苗率的变化在品种间具有一致性,电导率、单株幼苗干重的变化和成苗率品种间一致性较差;成苗率和发芽率的相关性最高(r=0.972**)。利用国家大豆微核心种质中的91份资源对老化鉴定方法进行验证,结果在温度为40℃,湿度为85%条件下老化8 d的种子发芽率及老化指数与在自然条件下老化15个月的发芽率及老化指数极显著相关(r=0.943**,0.716**)。综合分析认为,温度为40℃,湿度为85%条件下老化处理8 d,以种子发芽率为活力鉴定指标可作为大豆种子抗老化性的鉴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种子老化 抗性 鉴定方法
下载PDF
大豆总异黄酮HPLC指纹图谱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石荣 王少云 +2 位作者 姜维林 聂磊 侯准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2-205,共4页
目的建立不同品种大豆植物药材异黄酮类成分的HPLC指纹图谱,为科学评价大豆品种内在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了25个不同品种大豆的异黄酮类提取物,并用聚类分析和相似度计算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色谱条件:C18柱(250 mm×4.6 ... 目的建立不同品种大豆植物药材异黄酮类成分的HPLC指纹图谱,为科学评价大豆品种内在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了25个不同品种大豆的异黄酮类提取物,并用聚类分析和相似度计算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色谱条件: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冰醋酸调pH为3.2)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6 mL/m in,检测波长为261 nm,柱温为室温。测定了25个不同品种大豆,运用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及相似性分析。结果该方法重现性好,不同品种大豆提取的异黄酮类成分的色谱指纹图谱有一定的差异。结论色谱指纹图谱分析方法能够全面反映出不同品种大豆异黄酮化学成分间的差异,为大豆品种内在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异黄酮 指纹图谱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三种大豆种子贮藏蛋白亚基缺失种质的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国敏 张亚琴 +1 位作者 舒英杰 麻浩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31,共9页
蛋白质组分改良是国内外大豆蛋白质品质育种的研究热点之一。大豆种子贮藏蛋白主要包括11S球蛋白和7Sβ-伴大豆球蛋白,它们也是大豆蛋白营养价值和功能特性的决定组分。利用我国自然突变产生的亚基缺失体材料通过聚合育种,并经聚丙烯酰... 蛋白质组分改良是国内外大豆蛋白质品质育种的研究热点之一。大豆种子贮藏蛋白主要包括11S球蛋白和7Sβ-伴大豆球蛋白,它们也是大豆蛋白营养价值和功能特性的决定组分。利用我国自然突变产生的亚基缺失体材料通过聚合育种,并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分析鉴定表明:已获得A3+α’亚基缺失、只含有β亚基、只含有α+β亚基、只含有α’+β亚基、只含有7S亚基和A5A4B3亚基缺失、A2A1aA1b含量极低、B1aB1bB2含量极低等系列单缺、双缺、多缺的贮藏蛋白亚基组成类型新种质,其中A3+α’亚基缺失、只含有α+β亚基、只含有7S亚基3种种质均能正常生长、结实,并稳定遗传;只含7S亚基类型大豆种子贮藏蛋白的7S组分总量含量最高;A3+α’亚基缺失类型大豆种子贮藏蛋白11S组分总含量最高;在11S+7S组分总量上由高到低依次是A3+α’亚基缺失类型〉只含7S亚基类型〉只含α+β亚基类型;11S/7S比值的变异范围在0.14-1.27。三种类型种质完熟期基本在105-111 d;百粒重基本一致;A3+α’亚基缺失类型大豆单株产量最高平均为55.12 g;只含α+β亚基类型蛋脂总量最低为57.6%,蛋白质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只含7S亚基类型、A3+α’亚基缺失类型、只含α+β亚基类型,脂肪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只含α+β亚基类型、只含7S亚基类型、A3+α’亚基缺失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种质创新 贮藏蛋白 亚基缺失 创制 评价
下载PDF
长效油菜素内酯TS303和二氢茉莉酸丙酯协同提高大豆光合能力 被引量:4
12
作者 董登峰 李杨瑞 江立庚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51-756,共6页
研究了长效油菜素内酯TS303、二氢茉莉酸丙酯(PDJ)及二者复配对大豆光合作用的影响及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1)0.01~1mg.L-1TS303浸种促进大豆干物质积累,以0.1mg.L-1的浓度效果最好,TS303对干物质在地上部和根之间的分配没有明显的... 研究了长效油菜素内酯TS303、二氢茉莉酸丙酯(PDJ)及二者复配对大豆光合作用的影响及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1)0.01~1mg.L-1TS303浸种促进大豆干物质积累,以0.1mg.L-1的浓度效果最好,TS303对干物质在地上部和根之间的分配没有明显的影响,1~10mg.L-1PDJ浸种促进干物质积累,以5mg.L-1增幅最大,50和100mg.L-1则抑制干物质积累,1~100mg.L-1PDJ均促进同化物质向根系分配;(2)0.1mg.L-1TS303和5mg.L-1PDJ能增加大豆光合叶面积及净光合速率,增强光合能力,二者混合使用表现出协同效应;(3)0.1mg.L-1TS303和5mg.L-1PDJ及二者复配增加叶绿素含量和提高PSⅡ的实际光转化效率(ФPSⅡ),二者对ФPSⅡ的提高途径不同,TS303增加光合淬灭(qP)而对有效光转化效率(Fv′/Fm′)影响不大,PDJ增加Fv′/Fm′而对qP影响不大;(4)0.1mg.L-1TS303和5mg.L-1PDJ及二者复配增加大豆气孔导度、碳酸酐酶活性、RuBPCase含量和活性,增强CO2转运和固定能力;(5)0.1mg.L-1TS303和5mg.L-1PDJ及二者复配增加叶片中蔗糖的含量,提高蔗糖/淀粉比率,加快同化物质的转运,增加根中淀粉含量。总体上,TS303在光能转化和CO2固定方面效果好于PDJ,而PDJ促进同化物质运出效果好于TS303,这可能是二者协同提高大豆光合能力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效油菜素内酯 二氢茉莉酸丙酯 大豆 光合能力
下载PDF
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苗期根系性状的遗传变异及与耐逆境胁迫的关系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莹 盖钧镒 吕慧能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4-118,共5页
从83份黄淮海地区代表性大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系)中按根系类型选取32份,用以研究苗期根系性状的遗传特点、与地上部性状的相关以及与逆境胁迫的关系。大豆苗期一级侧根数、主根长、根干质量、总根长和根体积等性状,在品种间、各苗龄... 从83份黄淮海地区代表性大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系)中按根系类型选取32份,用以研究苗期根系性状的遗传特点、与地上部性状的相关以及与逆境胁迫的关系。大豆苗期一级侧根数、主根长、根干质量、总根长和根体积等性状,在品种间、各苗龄间均存在显著遗传变异;根系性状与整株干质量呈高度相关;根干质量、根总长和根体积的相对值与耐旱平均隶属函数值,一级侧根数、主根长、总根长、根体积、根干质量的相对值与耐铝毒平均隶属函数值呈极显著相关,且根系性状的相对值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变异,可用做耐逆性选择的根系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耐逆相关根系性状 遗传变异
下载PDF
植酸酶根特异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大豆转化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桂兰 乔亚科 +3 位作者 李明刚 崔姗姗 乔潇 乔坤艳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92-897,共6页
应用PCR方法分别从胡萝卜基因组中扩增出96bp的外展蛋白信号肽编码序列片段,从拟南芥基因组中扩增出1454bp的pyk10启动子片段,用RT-PCR方法从无花果曲霉(Aspergillus ficuum3.4322)中扩增出phyA基因,长1347bp。然后,分别克隆到pMD18-T... 应用PCR方法分别从胡萝卜基因组中扩增出96bp的外展蛋白信号肽编码序列片段,从拟南芥基因组中扩增出1454bp的pyk10启动子片段,用RT-PCR方法从无花果曲霉(Aspergillus ficuum3.4322)中扩增出phyA基因,长1347bp。然后,分别克隆到pMD18-T载体。应用已设计的限制酶切位点,通过5个中间载体将3段DNA片段连接构成2.9kb的表达单元Ppyk10-S-phJA(KSA),将KSA片段插入初始载体pC-GENERAL,构建成植酸酶根特异表达载体pPC-KSA。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无花果曲霉植酸酶基因phyA转入到栽培大豆品种吉林35中,在大豆转基因植株中正确表达,产生有活性的植酸酶,且能分泌到根外。T3代植株根系分泌植酸酶活性比未转化植株提高了2~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展蛋白信号肽 pyk10启动子 PHYA基因 大豆 转基因 植酸酶 根特异表达
下载PDF
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大豆萌动子叶节细胞 被引量:2
15
作者 薛仁镐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88-1192,T0003,共6页
利用根癌农杆菌转化萌动大豆成熟子叶节获得了高频率的转基因大豆。从萌发12~16h的大豆种子切取半片种子作为目标组织,对其子叶节组织进行伤处理后,接种于含有pGB载体的LBA4404农杆菌溶液。pGB载体含有除草剂(phosphinothricin,PP... 利用根癌农杆菌转化萌动大豆成熟子叶节获得了高频率的转基因大豆。从萌发12~16h的大豆种子切取半片种子作为目标组织,对其子叶节组织进行伤处理后,接种于含有pGB载体的LBA4404农杆菌溶液。pGB载体含有除草剂(phosphinothricin,PPT)抗性基因bar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sgfp。将接种的外植体分别在含有3或5mg/L PPT的芽诱导培养基、3mg/L PPT的芽伸长培养基及2~4mg/L PPT的根诱导培养基上进行了筛选。利用萌发5d的外植体进行PPT浓度筛选的结果表明,芽诱导、芽伸长及根诱导阶段的PPT浓度分别为5、3及3mg/L时,转化效率达到最大值,为5.3%。PCR和Southern杂交结果证实了外源基因稳定地整合在大豆基因组中。Northern杂交和GFP分析结果表明被整合的外源基因在大豆细胞中得到了稳定的表达。成熟植株对体外喷洒100mg/LPPT溶液产生抗性。转化效率达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根癌农杆菌 转化 萌动种子 子叶节
下载PDF
蒺藜苜蓿PEPC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在碱胁迫中功能的预测 被引量:3
16
作者 任永晶 宋婷婷 +2 位作者 姜柳 许慧慧 才华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44-351,共8页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PEPC)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代谢酶,在高等植物中参与光合作用的碳固定、生物合成前体的供应、p H的调控等多种生物学过程。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识别、筛选、获得...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PEPC)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代谢酶,在高等植物中参与光合作用的碳固定、生物合成前体的供应、p H的调控等多种生物学过程。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识别、筛选、获得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PEPC(Mt PEPC)的氨基酸序列Medtr2g076670.2,并对与Medtr2g076670.2相似的25个豆科PEPC基因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着重对4个Mt PEPCs和6个Gm PEPCs基因进行功能域分析、蛋白二级结构域预测及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以推测蒺藜苜蓿PEPC基因的功能。结果表明,该10个基因分为两个Group分支,两个分支中存在不同的亚细胞定位信号,并且两个分支中大豆基因在地上和地下组织之间存在差异。通过蛋白相互作用的预测分析,PEPC蛋白可与苹果酸脱氢酶(malate dehydrogenase,MDH)、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及2个未知蛋白存在相互作用;在碱胁迫下,Gs PEPCs基因与苹果酸脱氢酶基因是"共表达"基因。可以推测,PEPC对碱胁迫的反应,可能是通过调节有机酸含量实现的。通过对Mt PEPC蛋白和Gm PEPC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了其相应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为PEPC蛋白在碱胁迫反应中的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蒺藜苜蓿 大豆 PEPC 生物信息学 碱胁迫
原文传递
大豆细胞质转化酶基因GmCInv的克隆与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彬 徐志华 +3 位作者 侯金锋 郭娜 赵晋铭 邢邯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8-172,共5页
利用同源克隆方法从南农菜豆6号中克隆得到一个编码大豆细胞质转化酶(cytoplasmic invertase,CInv)的基因,命名为GmCInv。序列分析发现该基因含有一个长1 956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652个氨基酸。预测其蛋白质分子量为73.88 kDa,等电点为6... 利用同源克隆方法从南农菜豆6号中克隆得到一个编码大豆细胞质转化酶(cytoplasmic invertase,CInv)的基因,命名为GmCInv。序列分析发现该基因含有一个长1 956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652个氨基酸。预测其蛋白质分子量为73.88 kDa,等电点为6.12。与NCBI公布的部分蛋白质序列比对发现,GmCInv蛋白序列与毛果杨(Populus trichocarpa)的相似性最高,达88%。组织表达分析表明,GmCInv在大豆苗期的叶、开花期的花中表达量最高,在根、茎中表达量较低。利用Gateway技术得到植物过表达载体pEarleyGate103-GmCInv,再转入根癌农杆菌EHA105中,为GmCInv基因的转化及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GmCInv基因 GATEWAY技术
下载PDF
大豆酵母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及GmSPX3互作蛋白的筛选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汐 张璟曜 +3 位作者 姚敏磊 谢凤斌 盖钧镒 杨守萍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24,共7页
为研究Gm SPX3在大豆低磷胁迫响应中的作用机制,寻找与Gm SPX3发生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利用Gateway技术构建了低磷大豆根系酵母杂交c DNA文库,并使用p GBKT7-Gm SPX3融合蛋白为诱饵,采用酵母双杂交方法筛选酵母杂交c DNA文库,经过显色反... 为研究Gm SPX3在大豆低磷胁迫响应中的作用机制,寻找与Gm SPX3发生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利用Gateway技术构建了低磷大豆根系酵母杂交c DNA文库,并使用p GBKT7-Gm SPX3融合蛋白为诱饵,采用酵母双杂交方法筛选酵母杂交c DNA文库,经过显色反应验证后获得21个阳性克隆,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选择2个转录因子编码基因Gm UNE12和Gm Pos F21作为候选基因进行克隆,并分别构建AD载体p GADT7-Gm UNE12和p GADT7-Gm Pos F21,与诱饵p GBKT7-Gm SPX3进行一对一互作验证,结果证明Gm UNE12和Gm Pos F21蛋白均与Gm SPX3诱饵蛋白发生了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GmSPX3基因 GATEWAY技术 酵母杂交cDNA文库 酵母双杂交
下载PDF
黄淮海地区大豆耐旱根系性状的遗传分析
19
作者 刘莹 盖钧镒 吕慧能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1-35,共5页
从83份黄淮海地区代表性材料中按根系类型选取28份,在苗期以株高、叶龄、根干质量和茎叶干质量隶属函数的平均值为指标进行2年耐旱性重复鉴定,从中筛选出晋豆14强耐旱型材料。比根干质量、比总根长、比根体积与耐旱隶属函数值均呈极... 从83份黄淮海地区代表性材料中按根系类型选取28份,在苗期以株高、叶龄、根干质量和茎叶干质量隶属函数的平均值为指标进行2年耐旱性重复鉴定,从中筛选出晋豆14强耐旱型材料。比根干质量、比总根长、比根体积与耐旱隶属函数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可作为耐旱性的根系性状指标。利用科丰1号×南农1138.2衍生的RIL群体为材料,对耐旱相关根系性状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两亲本间比根干质量、比总根长、比根体积的遗传均为两对主基因加多基因模型,后两者主基因间有连锁(重组率4.30%,1.93%);主基因遗传率为62.26%~91.81%,多基因遗传率为2.99%~24.75%;耐旱相关根系性状各主要由1对主基因控制,另1对效应较小,三性状的改良均着重在主基因加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耐旱性 根系性状 遗传 数量性状分离分析
下载PDF
磷钾营养对套作大豆茎秆形态和抗倒性的影响 被引量:40
20
作者 向达兵 郭凯 +3 位作者 雷婷 于晓波 罗庆明 杨文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95-402,共8页
以贡选1号大豆品种为材料,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磷钾营养对套作大豆茎秆形态和抗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磷钾显著影响套作大豆茎秆的抗倒能力。茎秆基部节间粗度、C/N比、细胞壁纤维素、木质素含量、机械强度、抗倒指数(SL... 以贡选1号大豆品种为材料,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磷钾营养对套作大豆茎秆形态和抗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磷钾显著影响套作大豆茎秆的抗倒能力。茎秆基部节间粗度、C/N比、细胞壁纤维素、木质素含量、机械强度、抗倒指数(SLRI)均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施磷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而基部节间长度、主茎高、倒伏率均随磷钾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SLRI与基部第1、2节间粗度、茎秆木质素、纤维素含量、机械强度及C/N比呈显著正相关,与基部节间长度、主茎长、实际倒伏率呈极显著负相关。适宜的磷钾水平(P2O517kg/hm2,K2O 112.5kg/hm2)能提高套作大豆SLRI,降低其倒伏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作大豆 基秆特征 抗倒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