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能量、葡萄糖感受器和代谢性疾病治疗靶标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宸崧 王子涵 +4 位作者 陈燕雯 万芷辰 王心茗 陈思薇 崔立枫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25-345,共21页
代谢是一切生物体最基本的特征,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是机体内最重要的代谢调控蛋白之一.它在机体能量水平下降时被激活,通过磷酸化一系列下游因子促进分解代谢、抑制合成代谢,从而维持能量平衡.AMPK作为感知者和调节者,既能... 代谢是一切生物体最基本的特征,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是机体内最重要的代谢调控蛋白之一.它在机体能量水平下降时被激活,通过磷酸化一系列下游因子促进分解代谢、抑制合成代谢,从而维持能量平衡.AMPK作为感知者和调节者,既能感受并维持代谢稳态,也能通过对代谢的“纠偏”缓解由代谢紊乱引起的糖尿病、脂肪肝等典型代谢性疾病症状;而在更长时间尺度下调控AMPK,则可以延缓衰老、延长寿命.AMPK的这些功能和优势使其成为许多代谢疾病的重要靶标之一,并将有助于提升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 葡萄糖感受 代谢稳态 代谢疾病
下载PDF
Ternary Pd-Ni-P nanoparticle-based nonenzymatic glucose sensor with greatly enhanced sensitivity achieved through active-site engineering 被引量:2
2
作者 Jingwen Ma Yueguang Chen +1 位作者 Lin Chen Leyu Wang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8期2712-2720,共9页
We develop a unique ternary Pd-Ni-P nanocatalyst for the sensitive enzyme- free electrooxidation detection of glucose under alkaline conditions. By reduc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Pd and Ni active sites in the Pd-Ni... We develop a unique ternary Pd-Ni-P nanocatalyst for the sensitive enzyme- free electrooxidation detection of glucose under alkaline conditions. By reduc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Pd and Ni active sites in the Pd-Ni-P nanoparticles (NPs) via atom engineering, the catalyst structure is transformed from Pd@Ni-P dumbbells into spherical NPs, greatly enhancing the catalyst sensitivity. The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modified with Pd-Ni-P ternary NPs, which behaves as an efficient nonenzymatic glucose sensor, offers excellent electrocatalytic performance with a high sensitivity of 1,136 μA·mM^-1·cm^-2, a short response time of 2 s, a wide linear range of 0.5 μM to 10.24 mM, a low limit of detection of 0.15 μM (signal-to-noise ratio = 3), and good selectivity and reproducibility. Moreover, owing to its superior catalytic performance, the Pd-Ni-P modified electrode has excellent reliability for glucose detection in real samples of human serum. Our study provides a promising alternative strategy for designing and constructing high-performance multicomponent nanocatalyst-based sens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Ni-P ternary nanocatalysts ELECTROOXIDATION glucose sensing
原文传递
Enhanced Electroactivity of Facet-Controlled Co3O4 Nanocrystals for Enzymeless Biosensing 被引量:1
3
作者 Kuang-HsuWu Xue Leng +1 位作者 Ian R. Gentle Da-Wei Wang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期24-27,共4页
In this work, we report enhanced electroactivity of Co304 nanocrystals (nanocubes, NCs and truncated nano-octahedra, TNO) on the exposed {111} facets as compared to the {001} facets in relation to the surface densit... In this work, we report enhanced electroactivity of Co304 nanocrystals (nanocubes, NCs and truncated nano-octahedra, TNO) on the exposed {111} facets as compared to the {001} facets in relation to the surface density and the activity of the octahedral Com species.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nd 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were em- ployed to characterize the crystal facets and materials properties. The enhanced electroactivity of {111 } crystal facets was evaluated by cyclic voltammetry and amperometric titration.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111 } facets in TNO has a better electroactivity for enzymeless glucose sensing with a decent glucose sensitivity of 32.54 μA (mmol/L)-1 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304 nanoparticles Crystal facets glucose sensing
原文传递
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林志忠 叶志云 +1 位作者 林圣彩 林舒勇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9-156,共8页
代谢是细胞和有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之一.细胞和有机体通过感应系统实时监测代谢过程中的物质和能量状态,并不断地通过错综复杂的代谢调控途径来维持其稳态.代谢调控一旦出现紊乱,机体代谢就会发生异变,从而导致如糖尿病、肥胖、... 代谢是细胞和有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之一.细胞和有机体通过感应系统实时监测代谢过程中的物质和能量状态,并不断地通过错综复杂的代谢调控途径来维持其稳态.代谢调控一旦出现紊乱,机体代谢就会发生异变,从而导致如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乃至肿瘤等多种人类重大疾病的发生,并影响发育、生长、繁殖、衰老等生命过程.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作为在代谢调控中起核心作用的激酶,自其被发现以来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对AMPK调控机制的深入研究为揭示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探索其治疗和预防的策略提供了重要的新思路.围绕近年来国内外AMPK研究领域取得的进展,重点阐述AMPK在体内的激活机制以及本课题组在该领域中的一系列重要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稳态 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 葡萄糖感应
下载PDF
二氟苯硼酸源双发射碳点的葡萄糖传感与数字编码
5
作者 吴平平 王亚琴 +1 位作者 陈涛 邹文生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193-197,共5页
碳点具有价格低廉、光稳定性好、细胞毒性低和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迄今,碳点的荧光和磷光性能及其应用仍是研究热点。本工作以3,4-二氟苯硼酸为碳源,运用“一锅水热法”制备了荧光/磷光双发射碳点。通过对碳点的晶型、元素组成及表面... 碳点具有价格低廉、光稳定性好、细胞毒性低和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迄今,碳点的荧光和磷光性能及其应用仍是研究热点。本工作以3,4-二氟苯硼酸为碳源,运用“一锅水热法”制备了荧光/磷光双发射碳点。通过对碳点的晶型、元素组成及表面荷电性能等进行表征,确定了碳点的理化性质。有机硼酸官能团能够与邻羟基产生硼亲作用,并通过电子转移机理猝灭荧光信号。基于此,本工作将碳点应用于葡萄糖化学传感,猝灭率((F_(0)-F)/F_(0))在5~50μmol/L的范围内呈现了很好的线性关系。不仅如此,由于3,4-二氟苯硼酸源碳点上存在缺电子的有机苯硼酸基团,受硼键空间束缚的O原子上的n电子(B-O, n→σ*)通过相互之间的弱共轭作用,使得碳点固态粉末有良好的磷光性能,在数字编码应用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结果。由于3,4-二氟苯硼酸源荧光/磷光双发射碳点具有合成简单且光物理化学性能良好等优势,其在血糖监测和数字编码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发射碳点 葡萄糖传感 数字编码
下载PDF
TiO_2膜结构调控及葡萄糖传感性能 被引量:1
6
作者 蒙萌 吕玲红 +3 位作者 庄伟 邬新兵 徐律 陆小华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9-64,共6页
以钛酸四丁酯为前驱体、聚乙二醇(PEG)为模板剂,通过调节加入溶胶中模板剂的相对分子质量实现TiO2膜微观形貌的调控。X线衍射(XRD)结果表明制备的DENSE、PEG-600和PEG-1000 3种膜均为TiO2锐钛晶型。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及N... 以钛酸四丁酯为前驱体、聚乙二醇(PEG)为模板剂,通过调节加入溶胶中模板剂的相对分子质量实现TiO2膜微观形貌的调控。X线衍射(XRD)结果表明制备的DENSE、PEG-600和PEG-1000 3种膜均为TiO2锐钛晶型。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及N2吸附-脱附表征发现:无模板剂加入的TiO2膜呈现平整致密形貌,加入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600及1 000的聚乙二醇后,制备的TiO2膜分别呈现规则纳米颗粒及纳米介孔结构表面。将3种TiO2膜固定化葡萄糖氧化酶并制备成电极后,无需加入氧化还原媒介体,均可对溶液中葡萄糖产生直接电化学响应。葡萄糖传感测试发现具有介孔结构的TiO2膜电极具有较好的灵敏度(5.95 mA·L/(mol·cm2))及电活性蛋白密度(1.63×10-11mol/cm2),具有纳米颗粒结构TiO2膜电极的葡萄糖传感性能次之,表明TiO2材料的微观形貌对葡萄糖传感性能影响显著,具有介孔结构的TiO2膜在生物传感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膜 结构调控 介孔结构 葡萄糖传感
下载PDF
介孔Co3O4多面体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7
作者 周海 陈豪 +1 位作者 郭娅 康敏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374-1380,共7页
通过水热处理Co(NO3)2与(NH4)2S2O8合成了CoOOH多面体,再经高温煅烧得到具有介孔结构的Co3O4多面体;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和N2吸附-脱附实验等手段对其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反应时间、... 通过水热处理Co(NO3)2与(NH4)2S2O8合成了CoOOH多面体,再经高温煅烧得到具有介孔结构的Co3O4多面体;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和N2吸附-脱附实验等手段对其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NH4)2S2O8浓度等因素对CoOOH多面体形貌的影响,分析了CoOOH多面体的形成机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介孔Co3O4多面体具有良好的葡萄糖电化学检测活性,检测线性范围为0. 05~1.8 mmol/L,响应灵敏度为148μA·cm-2·mmol·L-1,检出限为1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合成 CoOOH多面体 介孔Co3O4多面体 过硫酸铵 葡萄糖检测
下载PDF
皮下植入式葡萄糖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沙宪政 《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 2003年第1期42-48,共7页
实时、连续检测葡萄糖可以有效减少和降低胰岛素依赖型的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和高血糖症的并发症的发生。现在已有许多研究者在进行皮下植入式血糖测量传感器的研究 ,但到目前还没有可供临床上使用的皮下植入式葡萄糖传感器面世。目前正... 实时、连续检测葡萄糖可以有效减少和降低胰岛素依赖型的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和高血糖症的并发症的发生。现在已有许多研究者在进行皮下植入式血糖测量传感器的研究 ,但到目前还没有可供临床上使用的皮下植入式葡萄糖传感器面世。目前正在研究的可连续测量皮下组织葡萄糖浓度的植入式葡萄糖传感器分可短期植入和长期植入两种 ,研究传感器的短期植入的特性研究者较多 ,并且大部分的传感器在植入后其灵敏度性能很快变坏。这可能是传感器在离体测试中并没有考虑传感器的生物兼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葡萄糖测量 皮下组织 皮下植入式葡萄糖传感器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二维相关光谱分析在无创血糖检测特异性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9
9
作者 胡永翔 刘蓉 +1 位作者 张雯 徐可欣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91-496,共6页
主要利用二维相关光谱分析方法考察了血液中主要成分、测量过程中的系统漂移等因素对近红外光谱中的葡萄糖分子特异性的影响。首先测量了葡萄糖水溶液的近红外透射光谱,以葡萄糖浓度为外扰,计算二维相关同步谱及异步谱,通过对比分析确... 主要利用二维相关光谱分析方法考察了血液中主要成分、测量过程中的系统漂移等因素对近红外光谱中的葡萄糖分子特异性的影响。首先测量了葡萄糖水溶液的近红外透射光谱,以葡萄糖浓度为外扰,计算二维相关同步谱及异步谱,通过对比分析确定了葡萄糖在合频和倍频区域的特征吸收峰位置。当葡萄糖水溶液中加入少量白蛋白后,其二维相关谱中葡萄糖的一级倍频吸收峰(1 590nm)和二级倍频吸收峰(1 195nm)出现了不同源的现象,表明白蛋白可能破坏了葡萄糖的特异性;进一步开展了人体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测量了手掌部位的漫反射光谱,其二维相关谱中葡萄糖的同源性吸收也遭到破坏。另外,由于葡萄糖浓度变化引起的光谱变异信息较小,很容易被系统漂移掩盖,一般需要进行背景修正。在葡萄糖水溶液的透射实验和人体漫反射实验中,分别引入纯水样本和5%标准漫反射板作为参考,以时间为扰动的二维相关光谱分析的结果表明,经过参考样本的背景校正后,系统漂移在二维同步切线谱中引起的谱峰偏移变小,葡萄糖的特征吸收被增强。因此,在近红外光谱无创血糖检测中,应尽量避开与葡萄糖特征吸收不同源的波段,并有必要采取一定的参考测量方法以提高检测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相关 无创血糖检测 近红外光谱 特异性 系统漂移
下载PDF
近红外无创血糖检测中基于差动式浮动基准测量的有效信号提取 被引量:9
10
作者 韩广 刘蓉 徐可欣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99-1604,共6页
近红外光谱的相对测量对实现人体血糖浓度的在体高精度检测具有重要意义。离体检测中常用的相似背景扣除以及双光路设计等方法不适合人体的复杂背景变化,而基于位置的参考测量方法被认为是有希望实现在体参考测量的方法之一。因此课题... 近红外光谱的相对测量对实现人体血糖浓度的在体高精度检测具有重要意义。离体检测中常用的相似背景扣除以及双光路设计等方法不适合人体的复杂背景变化,而基于位置的参考测量方法被认为是有希望实现在体参考测量的方法之一。因此课题组提出差动式浮动基准参考测量方法来实现在体的相对测量。差动式浮动基准参考测量方法是一种具有普适性的参考测量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着径向检测距离的确定和差动检测信号中有效信号提取的问题。在差动式浮动基准参考测量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NAS(net analyte signal)-VIP(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SPXY(sample set partitioning based on joint X-Y distances)-PLS(partial least square)的差动浮动基准测量方法,在离体实验中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经过该方法处理后,模型的均方根误差明显降低,相关系数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对该方法在人体实验中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也表明该方法处理后所建模型的精密度和准确性有了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无创血糖检测 差动浮动基准 有效信号
下载PDF
咪唑盐调控NiZn-LDH形貌以改性非酶葡萄糖传感性能
11
作者 唐瑞君 刘子赫 +1 位作者 董译 徐燕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39-1645,共7页
检测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对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引入不同咪唑类配体,利用一步水热法合成了一系列镍锌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NiZn-LDH),探究了这些配体对NiZn-LDH形貌的影响。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和扫描电镜对其进行结构表征... 检测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对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引入不同咪唑类配体,利用一步水热法合成了一系列镍锌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NiZn-LDH),探究了这些配体对NiZn-LDH形貌的影响。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和扫描电镜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利用电化学工作站进行电化学传感测试。2-甲基咪唑辅助合成的超薄NiZn-LDH纳米片具有葡萄糖检测灵敏度高(1708.5μA·mM^(-1)·cm^(-2))、检出限低(0.31μM)、响应时间短(小于3 s)、抗干扰和可重复性优异等特点,可用于真实血清样品中葡萄糖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氢氧化物 咪唑类配体 非酶葡萄糖传感 电化学
下载PDF
葡萄糖传感针及其在体测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邹立君 马逸龙 任恕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3期19-25,共7页
本文报道了一种葡萄糖传感针的研制及它对大鼠在体测量的初步应用.该传感针基于将葡萄糖氧化酶固定在外径0.4mm不锈钢针管尖端,内用pH敏感针指示酶反应产生的pH变化.本传感针的结构设计与加工工艺系首次报道,可用于在体传感与针刺治疗.... 本文报道了一种葡萄糖传感针的研制及它对大鼠在体测量的初步应用.该传感针基于将葡萄糖氧化酶固定在外径0.4mm不锈钢针管尖端,内用pH敏感针指示酶反应产生的pH变化.本传感针的结构设计与加工工艺系首次报道,可用于在体传感与针刺治疗.测定时间约3min,线性范围1~13mmol,使用寿命达30d以上,重现性及稳定性均较好,该针巳能够用于大白鼠肌肉内葡萄糖浓度变化的动态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传感针 在体监测 针刺疗法
下载PDF
无创血糖近浮动基准参考测量方法的仿体实验验证 被引量:3
13
作者 夏丹丹 韩广 +4 位作者 于旭耀 李晨曦 刘蓉 蒋景英 徐可欣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941-1945,共5页
在近红外无创血糖测量中,由葡萄糖引起的信号变化十分微弱,极易受到人体背景、测量仪器、周围环境等变化的影响,限制了无创血糖检测的精度。针对这个问题,提出应用浮动基准位置理论进行背景变异的校正。但是由于个体的差异性与人体环境... 在近红外无创血糖测量中,由葡萄糖引起的信号变化十分微弱,极易受到人体背景、测量仪器、周围环境等变化的影响,限制了无创血糖检测的精度。针对这个问题,提出应用浮动基准位置理论进行背景变异的校正。但是由于个体的差异性与人体环境的复杂多变性,浮动基准位置会因人而异。通过对人体手掌三层皮肤模型进行蒙特卡洛模拟,发现其在1 000~1 700nm近红外波段的浮动基准位置基本处于距光源径向距离2mm附近。为了提高浮动基准位置理论在不同人体之间的适用性,提出了一种近浮动基准参考测量方法,即以径向距离2mm处作为参考位置进行背景干扰的修正,并通过仿体实验验证其效果。选取与人体手掌皮肤模型的浮动基准位置较为接近的2%和3%浓度的Intralipid仿体溶液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近浮动基准修正法可以消减光源漂移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提高数据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同时通过对不同葡萄糖含量的2%和3%浓度的Intralipid溶液进行多次漫反射信号采集并建立葡萄糖浓度预测模型,发现修正后的回归模型的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降低了38.51%~79.98%和29.72%~52.22%,说明该方法能够比较有效地消除两个测量位置处共同的背景干扰,提高校正模型的预测精度。仿体实验验证的结果,为下一步近浮动基准参考测量方法的在体测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血糖检测 漫反射光 近浮动基准参考测量 背景修正
下载PDF
基于温度不敏感源-探测器距离的测量方法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明磊 刘蓉 徐可欣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163-3168,共6页
温度变化是影响近红外无创血糖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之一。为降低温度变化对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温度不敏感源-探测器距离的测量方法,即在漫反射光强对人体组织温度变化不敏感的源-探测器距离处进行光谱测量。利用Monte... 温度变化是影响近红外无创血糖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之一。为降低温度变化对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温度不敏感源-探测器距离的测量方法,即在漫反射光强对人体组织温度变化不敏感的源-探测器距离处进行光谱测量。利用Monte Carlo方法模拟了温度为30~40℃、葡萄糖浓度为0~300mmol·L^(-1)的皮肤组织在多个源-探测器距离处的漫反射光强。根据模拟结果,分析了人体皮肤组织模型中温度不敏感源-探测器距离的存在性及其受葡萄糖浓度变化的影响;比较了1 000nm处温度恒定和温度变动时,不同源-探测器距离处漫反射光强与葡萄糖浓度的相关性;进一步地,利用六个波长(1 000,1 050,1 100,1 150,1 350和1 410nm)下的温度不敏感源-探测器距离及其他距离处的漫反射光强,建立了葡萄糖的偏最小二乘(PLS)模型,并比较了这些模型在温度恒定和温度变动时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在1 000~1 440nm范围内,人体存在温度不敏感源-探测器距离,且葡萄糖浓度变化对该距离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当组织温度变化时,温度不敏感源-探测器距离处的漫反射光强与葡萄糖浓度的相关性及建模效果均明显优于其他源-探测器距离,基本接近样品温度恒定时的情况。研究表明,基于温度不敏感源-探测器距离的测量方法能有效降低温度变化对漫反射光强的影响,有望提高近红外漫反射无创血糖测量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漫反射光强 无创血糖测量 MONTE CARLO模拟 温度不敏感源-探测器距离
下载PDF
近红外无创血糖测量中径向基准位置的模拟及验证(英文)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越 史振志 +2 位作者 李晨曦 陈文亮 徐可欣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14-119,共6页
利用近红外光谱进行无创血糖检测时,人体自身状况的变化对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浮动基准法意在测量血糖的过程中寻找一个径向基准点,在这一位置处的漫反射光对葡萄糖浓度的变化不敏感,可以作为内部基准来消除各种背景变化... 利用近红外光谱进行无创血糖检测时,人体自身状况的变化对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浮动基准法意在测量血糖的过程中寻找一个径向基准点,在这一位置处的漫反射光对葡萄糖浓度的变化不敏感,可以作为内部基准来消除各种背景变化的干扰.以intralipid溶液作为人体组织模拟液,用蒙特卡罗方法以及实验验证了径向基准位置的存在,并研究了不同光学参数对它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1300nm波长下径向基准位置距光源1mm,且生物组织的散射特性对它的影响比吸收特性明显;设计的双光纤连续移动测量样品漫反射光能量的实验确认了模拟结果的正确性,证明了径向基准位置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向基准位置 蒙特卡罗模拟 光学参数 漫反射光能量 无创血糖检测
下载PDF
α-MnO_(2)纳米棒:一种催化葡萄糖级联反应的串联酶
16
作者 张元红 《广州化工》 CAS 2022年第11期70-72,108,共4页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α-MnO_(2)纳米棒。通过SEM和XRD对材料进行了表征,证明材料的合成是成功的。通过可行性和选择性分析,证实α-MnO_(2)对葡萄糖具有催化作用。讨论了不同pH值和温度对材料催化反应的影响。最后对葡萄糖进行检测,得到葡...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α-MnO_(2)纳米棒。通过SEM和XRD对材料进行了表征,证明材料的合成是成功的。通过可行性和选择性分析,证实α-MnO_(2)对葡萄糖具有催化作用。讨论了不同pH值和温度对材料催化反应的影响。最后对葡萄糖进行检测,得到葡萄糖检测的标准工作曲线。在0.5~250μM范围内,浓度与吸光度之间的正线性相关为Y=2.51908x+0.31578,最低检出限为0.3μM。该比色传感串联酶在临床血糖检测或食品工程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锰 葡萄糖 串联酶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无创血糖测量的极限检测浓度 被引量:18
17
作者 罗云瀚 陈哲 陈星旦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84-788,共5页
通过分析血糖浓度变化对光学参数的两种作用及其对光传播的影响,针对葡萄糖主要分布于皮肤真皮层的特点,引入了有效信噪比的概念,推导出血糖检测极限浓度与光源检测器之间距离和有效仪器信噪比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个体表皮和真皮厚度... 通过分析血糖浓度变化对光学参数的两种作用及其对光传播的影响,针对葡萄糖主要分布于皮肤真皮层的特点,引入了有效信噪比的概念,推导出血糖检测极限浓度与光源检测器之间距离和有效仪器信噪比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个体表皮和真皮厚度的差异,用蒙特卡洛方法研究了其对检测极限浓度的影响,讨论了光学测头设计的方案和适应性。结果表明,通过选择合适的光源与检测器之间距离,来自真皮层的有效信号能超过50%;假定仪器信噪比为10 000,可获得满足FDA要求的血糖检测极限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糖浓度测量 无创测量 近红外光谱 检测极限
下载PDF
脑室注射葡萄糖对翘嘴鳜摄食和糖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曾妍芝 李红燕 +7 位作者 王广军 谢骏 田晶晶 龚望宝 夏耘 张凯 李志斐 郁二蒙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5-266,共12页
为探究鳜下丘脑葡萄糖感知系统的存在和对摄食的影响,实验以翘嘴鳜为研究对象,对鳜分别进行脑室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2-DG(葡萄糖代谢拮抗剂,100 mg/kg)和葡萄糖(10 mg/kg),探究注射后3、6和12 h不同时间点鳜摄食及糖代谢的响应机制... 为探究鳜下丘脑葡萄糖感知系统的存在和对摄食的影响,实验以翘嘴鳜为研究对象,对鳜分别进行脑室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2-DG(葡萄糖代谢拮抗剂,100 mg/kg)和葡萄糖(10 mg/kg),探究注射后3、6和12 h不同时间点鳜摄食及糖代谢的响应机制。结果显示,脑室注射葡萄糖显著抑制鳜的摄食,而不同时间点鳜血浆葡萄糖含量无显著差异。脑室注射葡萄糖显著诱导下丘脑葡萄糖激酶基因gk(glucokinase,6 h),表明鳜下丘脑葡萄糖感知体系的存在。且脑室注射葡萄糖显著促进可卡因和苯丙胺调节转录肽基因cart(cocaine and amphetamine regulated transcript,3 h)的表达量,这可能与鳜mTOR(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在下丘脑(12 h)和肝脏(6 h)中的基因表达水平的显著上调有关。另外,脑室注射葡萄糖显著诱导鳜肝脏gk(6 h)和pk(pyruvate kinase,3 h)的表达,促进糖酵解,表明脑室通过感知的葡萄糖水平促进分解代谢为机体供能。综上,本研究首次通过脑室注射葡萄糖探究鳜下丘脑葡萄糖感知系统的存在,同时发现鳜下丘脑对葡萄糖脑室注射存在响应。且脑室注射葡萄糖可能通过对gk的调控影响AMPK/mTOR通路,调控机体食欲相关基因表达进而抑制摄食。研究结果为翘嘴鳜对饲料碳水化合物的高效利用和摄食调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鳜 葡萄糖感知 脑室注射 摄食调控 糖代谢
下载PDF
下丘脑主要核团对机体血糖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立 冉雪蕊 王志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97-499,共3页
最早提出大脑调节葡萄糖稳态观点的是生理学家Claude Bermard。1854年,Dr Bemard发现刺穿兔脑的第四脑室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1]。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葡萄糖代谢的中枢调节理论不断有新的突破,人们发现了糖敏感神经元,并且证明了它们在维... 最早提出大脑调节葡萄糖稳态观点的是生理学家Claude Bermard。1854年,Dr Bemard发现刺穿兔脑的第四脑室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1]。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葡萄糖代谢的中枢调节理论不断有新的突破,人们发现了糖敏感神经元,并且证明了它们在维持正常血糖中的作用。这类特殊的神经元群,能通过感知激素(如胰岛素和瘦素)和营养物质(如葡萄糖和脂肪酸)调节血糖稳态,主要集中于下丘脑和脑干等区域。其中,下丘脑在调节内分泌轴、生殖功能和能量平衡中发挥尤为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丘脑 糖敏感神经元 葡萄糖代谢 血糖稳态 室旁核
下载PDF
应用浮动基准法修正光谱光源漂移影响的模拟验证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柱楼 张婉洁 +2 位作者 李晨曦 陈文亮 徐可欣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47-551,共5页
近红外无创伤血糖检测目前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测量条件难以保证稳定、测量系统及被测对象自身的背景变化等问题,导致很难从背景变动的光谱中提取出糖浓度变化信息。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发现应用浮动基准参考测量法有望消除仪器漂移及被测... 近红外无创伤血糖检测目前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测量条件难以保证稳定、测量系统及被测对象自身的背景变化等问题,导致很难从背景变动的光谱中提取出糖浓度变化信息。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发现应用浮动基准参考测量法有望消除仪器漂移及被测对象自身背景变动的影响。但是浮动基准位置因人及测量部位不同而异,在不同的测量波长下其浮动基准点位置也不同,因此,欲在实验中验证浮动基准法的光谱修正效果需要测量出与入射光位置不同径向距离处的漫反射光强,然而在实际实验中位置精度很难保证。为此,研究了用模拟实验的方法验证多波长下浮动基准法对光源漂移所引起的光谱变化的修正效果,基于Monte Carlo模拟,分别采用浓度为5%和10%的Intralipid溶液作为被测样品,通过改变入射光子数模拟光源漂移的影响。得到模拟的光谱数据后,利用浮动基准法对其进行处理,并分别对浮动基准法修正前后的光谱数据进行偏最小二乘建模分析,将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两种浓度Intralipid溶液在存在光源漂移影响情况下修正后的模型预测精度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相比于修正前分别减小了98.57%(5%Intralipid)和99.36%(10% Intralipid)。表明浮动基准法在消除光源漂移的影响方面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动基准法 葡萄糖浓度检测 近红外光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