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浮游有孔虫个体大小对硼同位素分析的影响
1
作者
倪云燕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63-372,共10页
对比分析了太平洋(Site 806)、大西洋(Site 664)和加勒比海地区(Site 999)末次冰期最盛期和全新世钻孔顶部不同尺寸大小的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500~600μm和300~355μm)和Globi-gerinoides ruber(300~355μm和250~...
对比分析了太平洋(Site 806)、大西洋(Site 664)和加勒比海地区(Site 999)末次冰期最盛期和全新世钻孔顶部不同尺寸大小的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500~600μm和300~355μm)和Globi-gerinoides ruber(300~355μm和250~300μm)的硼同位素组分变化,发现个体相对较小的有孔虫样品由于受到样品量以及样品前处理过程的影响,其硼同位素在末次冰期最盛期出现异常,浮游有孔虫硼同位素分析,尤其是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上的硼同位素分析,适合用个体相对较大的有孔虫。末次冰期最盛期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地区溶解作用可能加强,其G.sacculifer的硼同位素偏低,但G.ruber的硼同位素不受溶解作用的影响,能够反映末次冰期海水pH值的变化。三个钻孔末次冰期最盛期G.ruber的硼同位素比全新世的硼同位素平均高(1.3±1.2)‰(2s.e.),与理论预测值1.6‰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同位素
有孔虫
末次冰期最盛期
海水酸碱度
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温度对热带西太平洋活体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生长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董帅帅
类彦立
+1 位作者
李铁刚
翦知湣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3-121,共9页
2016年2-4月搭乘"科学"号科学考察船对采自热带西太平洋海区的浮游有孔虫进行船上现场分离,分别在两种不同温度(22℃和27℃)下对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进行单种培养,研究温度对G.sacculifer生长的影响。培养实验结果表明...
2016年2-4月搭乘"科学"号科学考察船对采自热带西太平洋海区的浮游有孔虫进行船上现场分离,分别在两种不同温度(22℃和27℃)下对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进行单种培养,研究温度对G.sacculifer生长的影响。培养实验结果表明:G.sacculifer的个体生长受温度的影响显著,27℃下生长率(29.72μm/day)显著大于22℃(17.28μm/day)(P<0.05)。22-27℃之间的温度系数Q10为2.96,G.sacculifer体长每天增长约17.28~29.72μm,达到成体大小(~400μm)约需2周。本研究结果显示,热带西太平洋海区G.sacculifer的温度系数较高,表明其对温度的反应极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
实验室培养
壳体生长
温度
西太平洋
原文传递
题名
浮游有孔虫个体大小对硼同位素分析的影响
1
作者
倪云燕
机构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63-372,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03014)
文摘
对比分析了太平洋(Site 806)、大西洋(Site 664)和加勒比海地区(Site 999)末次冰期最盛期和全新世钻孔顶部不同尺寸大小的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500~600μm和300~355μm)和Globi-gerinoides ruber(300~355μm和250~300μm)的硼同位素组分变化,发现个体相对较小的有孔虫样品由于受到样品量以及样品前处理过程的影响,其硼同位素在末次冰期最盛期出现异常,浮游有孔虫硼同位素分析,尤其是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上的硼同位素分析,适合用个体相对较大的有孔虫。末次冰期最盛期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地区溶解作用可能加强,其G.sacculifer的硼同位素偏低,但G.ruber的硼同位素不受溶解作用的影响,能够反映末次冰期海水pH值的变化。三个钻孔末次冰期最盛期G.ruber的硼同位素比全新世的硼同位素平均高(1.3±1.2)‰(2s.e.),与理论预测值1.6‰一致。
关键词
硼同位素
有孔虫
末次冰期最盛期
海水酸碱度
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
Keywords
boron
isotope
foraminifer
last
glacial
maximums
seawater
pH
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
分类号
P597 [天文地球—地球化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温度对热带西太平洋活体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生长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董帅帅
类彦立
李铁刚
翦知湣
机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
出处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3-121,共9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XDA110301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30959)和“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GASI3010301)共同资助.
文摘
2016年2-4月搭乘"科学"号科学考察船对采自热带西太平洋海区的浮游有孔虫进行船上现场分离,分别在两种不同温度(22℃和27℃)下对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进行单种培养,研究温度对G.sacculifer生长的影响。培养实验结果表明:G.sacculifer的个体生长受温度的影响显著,27℃下生长率(29.72μm/day)显著大于22℃(17.28μm/day)(P<0.05)。22-27℃之间的温度系数Q10为2.96,G.sacculifer体长每天增长约17.28~29.72μm,达到成体大小(~400μm)约需2周。本研究结果显示,热带西太平洋海区G.sacculifer的温度系数较高,表明其对温度的反应极为敏感。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
实验室培养
壳体生长
温度
西太平洋
Keywords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
laboratory
culture
growth
ofshell
temperature
western
Pacific
Ocean
分类号
Q958.8 [生物学—动物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浮游有孔虫个体大小对硼同位素分析的影响
倪云燕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温度对热带西太平洋活体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生长的影响研究
董帅帅
类彦立
李铁刚
翦知湣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