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inkage between Seasonal Insolation Gradient in the Tropical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the Sea Surface Salinity of the Equatorial Indian Ocean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被引量:2
1
作者 Saraswat RAJEEV Nigam RAJIV +1 位作者 Mackensen ANDREAS Weldeab SYEE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5期1265-1275,共11页
Paired stable oxygen isotope and Mg/Ca analyses in calcite tests of the mixed-layer-dwelling planktic foraminifer Globigerinoides ruber has been used to reconstruct equatorial Indian Oceanδ18O of seawater (δ 18Osw ... Paired stable oxygen isotope and Mg/Ca analyses in calcite tests of the mixed-layer-dwelling planktic foraminifer Globigerinoides ruber has been used to reconstruct equatorial Indian Oceanδ18O of seawater (δ 18Osw ) over the last ~137 thousand years. On the basis of ice-volume-correctedδ18Osw (δ18Osw-ivc ), relative changes in sea surface salinity (SSS) have been estimated. The SSS estimates suggest three episodes of higher SSS (131-113 thousand years before present (kyr BP), 62-58 kyr BP, and 30-24 kyr BP) within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as compared with the present. SSS comparison between interglacial episodes reveals that the surface seawater over the core site was significantly saltier during the penultimate interglacial than the Holocene. We suggest that the evolution of a seasonal insolation gradient between the Indian monsoon areas and the equator over the investigated time interval was instrumental in shaping the strength of the Indian winter and summer monsoons that left their imprints on the equatorial Indian Ocean SSS via freshwater input and wind-induced mixing.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insolation difference between northern latitudes and the equator during winter affects monsoon strength in the Indian region, especially during cold interv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ygen isotope MG/CA globigerinoides ruber SALINITY INSOLATION Indian Ocean
下载PDF
热带西太平洋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白色)的基因型研究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青霞 类彦立 +2 位作者 李铁刚 翦知湣 石峻峰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共11页
Globigerinoides ruber是最常见的热带-亚热带浮游有孔虫种类,被广泛地应用于古环境重建。本实验通过浮游生物垂直拖网采集热带西太平洋海区目标站位表层200 m以浅水体中的浮游有孔虫,在体视显微镜下挑选出单个活体G.ruber(白色)个体,采... Globigerinoides ruber是最常见的热带-亚热带浮游有孔虫种类,被广泛地应用于古环境重建。本实验通过浮游生物垂直拖网采集热带西太平洋海区目标站位表层200 m以浅水体中的浮游有孔虫,在体视显微镜下挑选出单个活体G.ruber(白色)个体,采用DOC法提取虫体的总DNA,利用有孔虫特异性引物扩增SSU rDNA目的片段。我们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研究了G.ruber(白色)基因型多样性,并比较了不同基因型G.ruber(白色)的形态差异和分布特点。ML/BI树显示:在热带西太平洋海区获得的G.ruber(白色)样本中,有两大基因型Type I和Type II,Type I又包括Type Ia、Type Ib2两种类型。Type I和Type II个体的形态特征和栖息环境存在明显差异:Type I个体的三个房室呈显著的球状,主要分布在表层30 m以浅的水体中;Type II个体的三个房室呈扁平的近似球状,主要分布在水深30 m以下的水体中。本工作是对热带西太平洋浮游有孔虫DNA分子数据的重要补充,旨在为古海洋学重建提供更加精确的替代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globigerinoides ruber SSU rDNA 基因型 热带西太平洋 古海洋学
原文传递
南海北部东沙隆起西侧陆坡坡折处浊流沉积 被引量:3
3
作者 周杨锐 朱友生 +3 位作者 周松望 刘剑涛 王世龙 庄丽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33,共11页
为了分析南海北部上陆坡东沙隆起西侧海域海底稳定性,对A和B两个岩芯进行了AMS14C测年、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分析、粉色红拟抱球虫Globigerinoides ruber鉴定、粒度分析等工作。综合研究表明,A、B岩芯分别发育了距今920 ka BP、960 ka B... 为了分析南海北部上陆坡东沙隆起西侧海域海底稳定性,对A和B两个岩芯进行了AMS14C测年、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分析、粉色红拟抱球虫Globigerinoides ruber鉴定、粒度分析等工作。综合研究表明,A、B岩芯分别发育了距今920 ka BP、960 ka BP以来的更新世、全新世地层。A岩芯3.3~14.08 m层位地层发生了倒转,这与3.3m、6.12~6.18 m发育的两个浊积层有关。在71.5~71.63 m(冰期370 ka BP左右)也发育一浊积层。B岩芯在9.2 m、25.2~28.6 m等层位发育了浊积层。同样位于陆坡坡折,水深较大的A岩芯,由于滑坡导致的浊流活动略强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层倒转 粉色globigerinoides ruber 浊流沉积 沉积速率
下载PDF
印尼海区浮游有孔虫壳体Mg/Ca值的LA-ICP-MS原位微区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张鹏 Rina Zuraida +4 位作者 袁洪林 徐建 高莲凤 张振国 杨策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94-502,共9页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Laser Ablation-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er,LA-ICP-MS)为更详细地探索微量元素在有孔虫方解石壳体中的分布提供了可能,也为有孔虫壳体Mg/Ca值测试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利用LA-ICP-MS...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Laser Ablation-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er,LA-ICP-MS)为更详细地探索微量元素在有孔虫方解石壳体中的分布提供了可能,也为有孔虫壳体Mg/Ca值测试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利用LA-ICP-MS技术对擭取自印尼海区的11个钻孔顶部沉积样品中的多枚Globigerinoides ruber壳体进行了共173点位的激光剥蚀Mg/Ca值原位微区和深度分析,发现不同壳体、同一壳体不同房室以及同一房室不同部位之间,从壳壁外部到内部Mg/Ca值的变化是不同的。随后,将利用LA-ICP-MS获得的Mg/Ca值与利用常规测试手段获得的Mg/Ca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利用LA-ICP-MS测试浮游有孔虫壳体Mg/Ca值,不但可以避免常规测试复杂的前处理过程,减少化学药品对实验人员健康的危害,也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Ca比值 原位微区深度分析 LA-ICP-MS globigerinoides ruber壳体 印尼海区
原文传递
南海南部粉红色Globigerinoides ruber冰期旋回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5
作者 徐建 翦知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9-64,共6页
对南海南部ODP1143站氧同位素11—5e期大约2ka分辨率的粉红色Globigerinoidesruber进行分析,发现其冰期/间冰期旋回与代表全球冰量的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δ18O)的变化相反,即在间冰期时含量低,而冰期时高,与其他海区的记录相反。海水表... 对南海南部ODP1143站氧同位素11—5e期大约2ka分辨率的粉红色Globigerinoidesruber进行分析,发现其冰期/间冰期旋回与代表全球冰量的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δ18O)的变化相反,即在间冰期时含量低,而冰期时高,与其他海区的记录相反。海水表层温度和温跃层深度转换函数结果以及碎壳率的变化显示,在一定的温度背景下,温跃层深度的变化可能是控制粉红色G.ruber冰期旋回的主要因素,而这段时期南海南部溶解作用的影响则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期旋回 粉红色壳体 globigerinoides ruber 浮游有孔虫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