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础地理知识服务的基本问题与研究方向 被引量:52
1
作者 陈军 刘万增 +3 位作者 武昊 李志林 赵勇 张蓝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8-47,共10页
基础地理数据具有空间载体和知识存量两大作用。以往人们主要关注其空间载体作用,研发和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基础地理数据服务与信息服务,但对其知识存量挖掘不够,提供的地理空间知识服务极少。近年来,"数据海量,信息爆炸,知识难求&qu... 基础地理数据具有空间载体和知识存量两大作用。以往人们主要关注其空间载体作用,研发和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基础地理数据服务与信息服务,但对其知识存量挖掘不够,提供的地理空间知识服务极少。近年来,"数据海量,信息爆炸,知识难求"现象愈加突出,从地理数据信息服务走向知识服务势在必行,已成为测绘科技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任务。借鉴知识图谱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基础地理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基本内涵,提出了以结构化和关联化为重要特征的基础地理知识服务总体思路,分析了由此带来的4方面问题;继而从领域知识体系构建、关键技术、应用服务3个方面讨论了基础地理知识服务的研究方向与重点;以GlobeLand30知识服务为例,介绍了初步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地理信息 知识服务 测绘科技 转型升级 globeland30
原文传递
基于GlobeLand30的全球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分布与变化统计分析 被引量:50
2
作者 陈军 陈利军 +4 位作者 李然 廖安平 彭舒 鲁楠 张宇硕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81-1188,共8页
城乡建设用地分布与变化是人类活动的直观标志和生态足迹,在环境变化研究、地理国(世)情监测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往人们对一些城市、区域或国家的城乡建设用地分布与变化进行过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但在全球尺度上... 城乡建设用地分布与变化是人类活动的直观标志和生态足迹,在环境变化研究、地理国(世)情监测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往人们对一些城市、区域或国家的城乡建设用地分布与变化进行过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但在全球尺度上,这方面研究尚为空白。本文是利用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上首套30m空间分辨率全球地表覆盖数据集GlobeLand30的人造地表数据层,首次开展了全球城乡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的统计分析。它采用用地面积、构成占比和增量占比等主要指标,统计全球范围内城乡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及2000年至2010年10年间的变化,重点分析了2010年全球、各大洲及主要国家的城乡建设用地分布现状与地域差异,2000年至2010年全球、主要国家的建设用地变化以及其主要土地来源。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全球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18.75×104km2,占全球陆表面积的0.88%;2000年至2010年全球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5.74×104 km2,变化率为5.08%,其中,中国和美国新增城乡建设用地约占全球的一半;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占用最多的是耕地,占总量的50.26%。这些为研究全球陆表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提供了翔实的信息和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beland30 全球地表覆盖 城乡建设用地 空间格局 时空变化 统计分析
下载PDF
全球耕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41
3
作者 胡琼 吴文斌 +6 位作者 项铭涛 陈迪 龙禹桥 宋茜 刘逸竹 陆苗 余强毅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91-1105,共15页
【目的】分析2000—2010年全球耕地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为中国粮食安全国际化战略决策制定以及全球生态环境监测等研究提供信息支撑。【方法】基于全球首套30 m地表覆盖产品数据集GlobeLand30,利用耕地总面积、面积变化量、人均耕地面... 【目的】分析2000—2010年全球耕地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为中国粮食安全国际化战略决策制定以及全球生态环境监测等研究提供信息支撑。【方法】基于全球首套30 m地表覆盖产品数据集GlobeLand30,利用耕地总面积、面积变化量、人均耕地面积占有量、面积变化幅度、面积变化量标准差、复种指数、复种指数变化量和复种指数变化幅度等8个指标,从大洲、国家、1°×1°经纬网3个统计单元,分析2010年全球耕地空间分布现状、2000—2010年全球耕地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全球耕地利用强度变化特征。【结果】2010年全球耕地面积总量为193 890.00×104 hm2,占全球陆表面积14.31%。全球人均耕地占有量为0.28 hm2。其中,大洋洲以人均1.71 hm2位列第一,亚洲以人均0.17 hm2排名最后。[10oN—45oN,65oE—125oE]、[40oN—55oN,15oE—55oE]和[15oS—45oS,45oW—70oW]是全球耕地分布最密集的区域。耕地面积最大的前10名国家依次是:中国、美国、印度、俄罗斯、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其中俄罗斯、加拿大、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还是人均耕地占有量全球前10名的国家。2000—2010年,全球耕地面积总量略微变化,总体增加2.19%;美洲是耕地面积增长最大的大洲,增长达2 128.14×104 hm2;非洲是耕地面积和空间变化最剧烈的大洲,增长幅度为7.42%。全球耕地面积总量前10名国家中,中国是唯一出现耕地面积减少的国家,10年间减少0.95%,巴西和阿根廷是耕地面积增加和空间波动性最大的国家。美国是耕地面积变化总量和变化幅度均最小的经济大国。全球耕地高强度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中美洲以及西非地区,复种指数均达200%以上。2000—2010年,全球耕地面积最大的10个国家中有5个国家复种指数呈上升趋势,其中巴西和哈萨克斯坦复种指数增加最显著,俄罗斯复种指数下降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 耕地 时空变化 globeland30
下载PDF
基于GlobeLand30的中国城市扩张模式及其对生态用地的影响 被引量:19
4
作者 于溪 李强 +1 位作者 肖逸雄 陈晋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12,共8页
基于2000年和2010年的GlobeLand30地表覆盖分类数据,针对全国320个地级以上城市,应用凸壳原理提取城市范围,分析城市规模及其增长率的区域分异规律,刻画城市扩张模式和生态用地特征,揭示扩张模式与城市规模及其增长率的相关性和扩张模... 基于2000年和2010年的GlobeLand30地表覆盖分类数据,针对全国320个地级以上城市,应用凸壳原理提取城市范围,分析城市规模及其增长率的区域分异规律,刻画城市扩张模式和生态用地特征,揭示扩张模式与城市规模及其增长率的相关性和扩张模式对城市生态用地的影响。结果表明:1)城市扩张规模空间分布具有不均衡性,2000-2010年的城市扩张以东部最为剧烈,华南和东北相对缓慢。2)填充型和延伸型两种城市扩张模式并存,不同区域各具特征;扩张模式与城市规模相关性较弱,但随城市规模增长加快而向延伸型模式转化,当规模增大到一定程度则倾向均衡式扩张。3)城市生态用地指数呈现中西部高、东部低的特点;规模较小且增长较快的城市,其填充型扩张可能挤占生态用地,而延伸型扩张则可以避免对生态用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扩张模式 凸壳 填充 延伸 globeland30
下载PDF
全球地表覆盖领域服务计算的研究进展——以GlobeLand 30为例 被引量:17
5
作者 陈军 武昊 李松年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526-1533,共8页
将服务计算技术与领域需求相结合,为信息共享和协同服务提供高效技术手段,是当前互联网+地理信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本文以GlobeLand 30为例,分析了地表覆盖信息处理与服务计算相结合的基本问题,介绍了领域服务建模、在线计算方法和... 将服务计算技术与领域需求相结合,为信息共享和协同服务提供高效技术手段,是当前互联网+地理信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本文以GlobeLand 30为例,分析了地表覆盖信息处理与服务计算相结合的基本问题,介绍了领域服务建模、在线计算方法和动态服务技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所研发的GlobeLand 30信息服务平台。本文还讨论了GlobeLand 30领域服务计算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覆盖 服务计算 globeland 30 领域服务建模 在线 动态
下载PDF
Finer-Resolution Mapping of Global Land Cover: Recent Developments, Consistency Analysis, and Prospects 被引量:18
6
作者 Liangyun Liu Xiao Zhang +3 位作者 Yuan Gao Xidong Chen Xie Shuai Jun Mi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21年第1期36-73,共38页
Land-cover mapping is one of the foundations of Earth science.As a result of the combined efforts of many scientists,numerous global land-cover(GLC)products with a resolution of 30 m have so far been generated.However... Land-cover mapping is one of the foundations of Earth science.As a result of the combined efforts of many scientists,numerous global land-cover(GLC)products with a resolution of 30 m have so far been generated.However,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fineresolution GLC datasets is imposing additional workloads as it is necessary to confirm the quality of these datasets and check their suitability for user applications.To provide guidelines for users,in this study,th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currently available 30 m GLC products(including three GLC products and thematic products for four different land-cover types,i.e.,impervious surface,forest,cropland,and inland water)were first reviewed.Despite the great efforts toward improving mapping accuracy that there have been in recent decades,the current 30 m GLC products still suffer from having relatively low accuracies of between 46.0%and 88.9%for GlobeLand30-2010,57.71%and 80.36%for FROM_GLC-2015,and 65.59%and 84.33%for GLC_FCS30-2015.The reported accuracies for the global 30 m thematic maps vary from 67.86%to 95.1%for the eight impervious surface products that were reviewed,56.72%to 97.36%for the seven forest products,32.73%to 98.3%for the six cropland products,and 15.67%to 99.7%for the six inland water products.The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current GLC products was then examined.The GLC maps showed a good overall agreement in terms of spatial patterns but a limited agreement for some vegetation classes(such as shrub,tree,and grassland)in specific areas such as transition zones.Finally,the prospects for fine-resolution GLC mapping were also considered.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loud computing platforms and big data,the Google Earth Engine(GEE)greatly facilitates the production of global fine-resolution land-cover maps by integrating multisource remote sensing datasets with advanced image processing and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s and powerful computing capability.The synergy between the spectral,spatial,and temporal features derived from multisource satellite datasets and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beland30 INLAND GRASSLAND
原文传递
河南省GlobeLand30数据精度评价及对比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马京振 孙群 +1 位作者 肖强 温伯威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63-1572,共10页
全球地表覆盖数据在气候变化研究、地理国情监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4年中国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推出了全球最高30 m分辨率的地表覆盖遥感制图数据产品Globe Land30。本文以2010年1:10万中国土地利用数据为参考,采... 全球地表覆盖数据在气候变化研究、地理国情监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4年中国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推出了全球最高30 m分辨率的地表覆盖遥感制图数据产品Globe Land30。本文以2010年1:10万中国土地利用数据为参考,采用空间统计、面积一致性以及误差矩阵等分析方法,对河南省Globe Land30、Glob Cover2009、MCD12Q1数据进行精度评价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3种地表覆盖数据对河南省土地构成的描述基本一致,即以耕地、林地为主,草地、水体和人造地表为辅,但分类土地面积存在大小不同的差异;(2)Globe Land30的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最高,MCD12Q1次之,GlobCover2009最低。3种数据中耕地和林地的精度均较高,草地的精度较差,Globe Land30中水体和人造地表的生产者精度远高于其他2种数据,使用者精度相差不大;(3)地表覆盖数据与参考数据在空间上存在类型混淆情况,混淆主要发生于林地、草地、水体、人造地表与耕地之间,Globe Land30的混淆程度要低于其他2种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覆盖 globeland30 误差矩阵 精度评估 对比分析
原文传递
地理加权回归在人口空间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8
作者 赵真 徐柱 侯剑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8-134,共7页
针对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人口数据空间化方法忽略研究区间空间异质性的问题,采用分区回归和地理加权回归改进。以西南地区为例,以县级为研究单位,利用全球地表覆盖数据(GlobeLand30),对西南地区2010年县级人口统计数据进行空间化模型研... 针对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人口数据空间化方法忽略研究区间空间异质性的问题,采用分区回归和地理加权回归改进。以西南地区为例,以县级为研究单位,利用全球地表覆盖数据(GlobeLand30),对西南地区2010年县级人口统计数据进行空间化模型研究。采用二种不同方式进行改进,其一是利用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进行人口一致性分区,依据分区结果分别进行基于地表覆盖类型的统计分析建模;其二是引入局部回归建模思想的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利用局部最小二乘方法进行逐点估计。最后,基于误差理论,对人口数据空间化的结果进行误差比较和模型精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分区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提高了人口数据空间化的数值精度和空间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空间分布 globeland30 地理加权回归 分区回归 西南
下载PDF
亚洲耕地利用格局十年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陈迪 吴文斌 +4 位作者 周清波 胡琼 项铭涛 陆苗 余强毅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06-1120,共15页
【目的】亚洲作为全球人口最多、耕地面积最大、发展中国家众多的大洲,其耕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关系到各国乃至全球的粮食产量波动,影响世界粮食安全。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亚洲耕地利用格局变化,加深对亚洲耕地利用现状的认识,科学把握其... 【目的】亚洲作为全球人口最多、耕地面积最大、发展中国家众多的大洲,其耕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关系到各国乃至全球的粮食产量波动,影响世界粮食安全。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亚洲耕地利用格局变化,加深对亚洲耕地利用现状的认识,科学把握其变化特征及规律,为亚洲的农业土地系统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最新研制的2000年和2010年两期全球30 m地表覆盖遥感数据产品(GlobeLand30)及FAOSTAT统计数据,建立耕地面积数量和耕地利用格局指标群,选取耕地面积及其变化幅度、复种指数及其变化幅度、耕地破碎度及其变化幅度等指标,在国家、地理分区和县级等三个尺度上,综合分析2000—2010年亚洲耕地的数量、复种指数及耕地破碎度变化特征。【结果】2010年亚洲耕地面积69 827.94×104 hm2,10年间面积增加62.62×104 hm2,增幅达到0.09%。除东亚耕地数量减少外,其他区域耕地增加;东南亚耕地涨幅最大,西亚是耕地增减最为活跃的地区。亚洲有60%的国家耕地增加,80%的国家耕地面积变化幅度为-5.00%—5.00%。2000—2010年,亚洲复种指数提升7.77%,增幅达9.00%,五大地理分区的复种指数均呈现增加状态。超过2/3的国家耕地复种指数增加,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塞浦路斯等国家耕地复种指数减少明显。亚洲耕地地块细碎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国南方、日本、菲律宾、阿富汗,而印度、中国华北平原及东北农垦区则耕地连片、地块大。亚洲耕地破碎度总体上增加1.12%,中亚和南亚耕地破碎度大幅下降,东南亚耕地破碎程度加剧。超过半数的国家耕地破碎度降低。2000—2010年,中国耕地面积减少0.95%,复种指数增幅较大,达到6.01%,耕地破碎度小幅增加,增幅达2.17%。中国南方地区耕地破碎度高,华北平原、东北农垦区、成都平原等粮食主产区耕地破碎程度低;东部及华北经济发达地区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耕地利用 格局变化 globeland30
下载PDF
Collaborative validation of GlobeLand30:Methodology and practices 被引量:12
10
作者 Jun Chen Lijun Chen +7 位作者 Fei Chen Yifang Ban Songnian Li Gang Han Xiaohua Tong Chuang Liu Vanya Stamenova Stefan Stamenov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SCIE CSCD 2021年第1期134-144,I0014,共12页
30-m Global Land Cover(GLC)data products permit the detection of land cover changes at the scale of most human land activities,and are therefore used as fundamental inform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nvironmenta... 30-m Global Land Cover(GLC)data products permit the detection of land cover changes at the scale of most human land activities,and are therefore used as fundamental inform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nvironmental change studies,and many other societal benefit areas.In the past few years,increasing efforts have been devoted to the accuracy assessment of GlobeLand30 and other finer-resolution GLC data products.However,most of them were conducted either within a limited percentage of map sheets selected from a global scale or in some individual countries(areas),and there are still many areas where the uncertainty of 30-m resolution GLC data products remains to be validated and documented.In order to promote a comprehensive and collaborative validation of 30-m GLC data products,the GEO Global Land Cover Community Activity had organized a project from 2015 to 2017,to examine and explore its major problems,including the lack of international agreed validation guidelines and on-line tools for facilitating collaborative validation activities.With the joint effort of experts and users from 30 GEO member countries or participating organizations,a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30-m GLC validation wa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findings and experiences.An on-line validation tool,GLCVal,was developed by integrating land cover validation procedures with the service computing technologies.About 20 countries(regions)have completed the accuracy assessment of GlobeLand30 for their territories with the guidance of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and the support of GLCV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cover globeland30 VALIDATION accuracy Assessment COLLABORATIVE
原文传递
Assessment of the cropland classifications in four global land cover datasets: A case study of Shaanxi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9
11
作者 CHEN Xiao-yu LIN Ya +3 位作者 ZHANG Min YU Le LI Hao-chuan BAI Yu-q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2期298-311,共14页
Accurate and reliable cropland surface information is of vital importance for agricultural planning and food security monitoring. As several global land cover datasets have been independently released, an inter-compar... Accurate and reliable cropland surface information is of vital importance for agricultural planning and food security monitoring. As several global land cover datasets have been independently released, an inter-comparison of these data products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cropland is highly needed.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ssessment of cropland classifications in four global land cover datasets, i.e.,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meter (MODIS) land cover product, global land cover map of 2009 (GlobCover2009), finer resolution observation and monitoring of global cropland (FROM-GC) and 30-m global land cover dataset (GlobeLand30). The temporal coverage of these four datasets are circa 2010. One of the typical agricultur- al regions of China, Shaanxi Province, was selected as the study area. The assessment proceeded from three aspects: accuracy, spatial agreement and absolute area. In accuracy assessment, 506 validation samples, which consist of 168 cropland samples and 338 non-cropland ones, were automatically and systematically selected, and manually interpreted by referencing high-resolution images dated from 2009 to 2011 on Google Earth.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accuracy (OA) of four datasets ranges from 61.26 to 80.63%. GlobeLand30 dataset, with the highest accuracy, is the most accurate dataset for cropland classification. The cropland spatial agreement (mainly located in the plain ecotope of Shaanxi) and the non-cropland spatial agreement (sparsely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 and middle of Shaanxi) of the four datasets only makes up 33.96% of the whole province. FIROM-GC and GlobeLand30, obtaining the highest spatial agreement index of 62.40%, have the highest degree of spatial consistency. In terms of the absolute area, MODIS underestimates the cropland area, while GlobCover2009 significantly overestimates it. These findings are of value in revealing to which extent and on which aspect that these global land cover datasets may agree with each other at small scale on ea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cover cropland classification ASSESSMENT MODIS GlobCover2009 FROM-GC globeland30
下载PDF
Cultivated land change i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region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迪 余强毅 +3 位作者 胡琼 项铭涛 周清波 吴文斌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8年第11期1580-1594,共15页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a development strategy proposed by China - provides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for multi-dimensional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across Asia, Africa and Europe. In this study, w...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a development strategy proposed by China - provides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for multi-dimensional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across Asia, Africa and Europe. In this study, we analyse 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s in cul- tivated land in the BRI countries (64 in total)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land use status of China along with its periphery for targeting specific collaboration. We apply FAd statistics and GlobeLand30 (the world's finest land cover data at a 30-m resolution), and develop three indicator groups (namely quantity, conversion, and utilization degree) for th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ultivated land area in the BRI region increased 3.73x10^4 km2 between 2000 and 2010. The increased cultivated land was mainly found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and Southeast Asia, while the decreased cultivated land was mostly concentrated in China. Russia ranks first with an increase of 1.59x10^4 km2 cultivated land area, followed by Hungary (0.66x10^4 km2) and India (0.57x10^4 km2). China decreased 1.95x10^4 km2 cultivated land area, followed by Bangladesh (-0.22x10^4 km2) and Thailand (-0.22x10^4 km2). Cultivated land was mainly transferred to/from forest, grassland, artificial surfaces and bare land, and transfer types in different regions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while large amount of culti- vated land in China was converted to artificial surfaces, considerable forest was converted to cultivated land in Southeast Asia. The increase of multi-cropping index dominated the region except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while the increase of fragmentation index was prevailing in the region except for a few South Asian countrie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negative consequence of cultivated land loss in China might be underestimated by the domestic-focused studies, as none of its close neighbours experienced such obvious cultivated land losses. Nevertheless, the increased cultivated land area in Southeast Asia and the extensive 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tio-temporal change land conversion intensification multi-cropping FRAGMENTATION globeland30
原文传递
基于GlobeLand30的缅甸地表覆盖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灿松 陈军 +4 位作者 葛岳静 陈利军 张委伟 张宇硕 赵亚博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78-489,共12页
受缅甸国内局势影响和国际环境制约,加上缺乏中高分辨率地理信息资料,外界对其地理环境研究甚少,尤其是缺乏对其地表覆盖变化及驱动因子的了解和认知。利用我国研制的世界上首套全球两期(2000和2010年)30米地表覆盖信息产品GlobeLand30... 受缅甸国内局势影响和国际环境制约,加上缺乏中高分辨率地理信息资料,外界对其地理环境研究甚少,尤其是缺乏对其地表覆盖变化及驱动因子的了解和认知。利用我国研制的世界上首套全球两期(2000和2010年)30米地表覆盖信息产品GlobeLand30,分析2000—2010年缅甸全国地表覆盖的空间分布与变化,并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政策调控、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民族文化等方面综合研究了地表覆盖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十年间缅甸地表覆盖变化较大,时空差异明显。具体为:(1)林地呈东增西减,总量增加迅速,新增林地中心向东南、东北集中并有不断增长的趋势,靠近"金三角"的缅东南、德林达依海岸的各省邦成为林地高速增长区;(2)全国范围内耕地减少,在伊洛瓦底河谷区集中依然明显,伊洛瓦底江中下游以西和掸邦耕地减少最多,林地和人造地表侵占显著,农业特许经营和替代种植影响显著;(3)人造地表增长迅速,以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为重心,向河谷中游和东部蔓延,人口较多的缅族和掸族聚居区成为人造地表高速增长区;(4)就地表覆盖变化的驱动因素而言,十年间自然灾害对南部地区地表覆盖有明显的影响,但农业政策、政治格局、经济驱动是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 地表覆盖 globeland30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地缘环境
原文传递
基于GlobeLand 30的耕地资源损失过程研究——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被引量:8
14
作者 杨洋 麻馨月 何春阳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2-79,F0003,共9页
研究目的:认识和理解耕地资源损失过程。研究方法:基于中国成功研制出的世界上首套30 m分辨率2000—2010年GlobeLand 30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综合分析环渤海地区耕地资源损失流向、质量和空间特征。研究结果:2000—2010年,环渤海... 研究目的:认识和理解耕地资源损失过程。研究方法:基于中国成功研制出的世界上首套30 m分辨率2000—2010年GlobeLand 30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综合分析环渤海地区耕地资源损失流向、质量和空间特征。研究结果:2000—2010年,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剧烈,耕地资源明显减少,主要损失流向为人造覆盖、草地、水体和森林;耕地资源损失区域主要位于降水量较少、海拔较高等耕作条件较差的地区;耕地资源重心总体向东南方向移动,破碎化程度日趋严重。研究结论:基于GlobeLand30数据的耕地资源损失过程研究能有效揭示耕地资源损失流向、质量和空间特征,为区域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提供了积极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资源损失 流向 质量 空间 globeland30 环渤海地区
下载PDF
利用多级弦长拱高复函数进行面实体综合相似性度量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马京振 孙群 +2 位作者 肖强 赵国成 周炤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51-562,共12页
目的全球最高30 m分辨率的地表覆盖数据GlobeLand30具有高分辨率、高精度等特性,为全球制图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来源。如何快速准确地识别GlobeLand30与矢量数据中的同名实体,对于空间数据的更新、集成与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该数... 目的全球最高30 m分辨率的地表覆盖数据GlobeLand30具有高分辨率、高精度等特性,为全球制图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来源。如何快速准确地识别GlobeLand30与矢量数据中的同名实体,对于空间数据的更新、集成与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该数据与矢量数据匹配识别方法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一种新的综合相似性度量方法。方法利用面实体轮廓线的多级弦长、拱高和中心距离等特性,构造多级弦长拱高复函数对其整体和细节特征进行描述;然后对面实体轮廓线进行等间隔重采样,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得到傅里叶描述子对面实体间的形状相似性进行度量;最后将面实体的位置、大小、方向和形状进行加权综合,得到一种综合相似性度量模型。结果将本文综合相似性度量模型应用到GlobeLand30与矢量数据面状水体的匹配中,实验结果为查准率P为100%,查全率Q为97.1%,匹配速度和准确率优于其他文献所提出的方法,当拱高级数为4时,匹配效果达到最优;最后,将该相似性度量模型应用到GlobeLand30数据化简和光滑前后的相似性度量上,也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结论本文方法适用于GlobeLand30与矢量数据的相似性度量,对于GlobeLand30与矢量数据的集成与融合,对利用GlobeLand30进行矢量数据的生产与更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beland30 多级拱高复函数 傅里叶描述 相似性度量 面匹配
原文传递
基于GlobeLand30的城市生态用地时空变化特征——以北京市为例 被引量:7
16
作者 裴子萱 李强 +2 位作者 刘婷婷 魏婵娟 高雨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10072-10087,共16页
生态用地是保障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稳定的土地类型。在城市高速增长而土地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北京市探索了城市总体规划统领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有效途径,探究其生态用地时空变化特征,能够为生态用地与建设用地同步规划和协调布局提供... 生态用地是保障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稳定的土地类型。在城市高速增长而土地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北京市探索了城市总体规划统领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有效途径,探究其生态用地时空变化特征,能够为生态用地与建设用地同步规划和协调布局提供参考。针对现有研究中孤立探讨生态用地相关问题的不足,将城市视为一个整体,在综合分析生态用地与其他用地的关系的视角下,基于北京市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GlobeLand30土地覆盖数据,首先分析了2000—2020年生态用地与建设用地、农用地的相互转化,揭示了各类用地变化强度在不同距离及方位的空间分布特征,应用景观格局指数刻画了空间形态变化;其次,进一步拓展了景观扩张指数的应用范围,建立景观扩张/收缩指数判定生态用地空间形态变化模式;通过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计算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的可达性。结果表明:(1)生态用地面积占比一直为13%—15%,但不同距离和方位的空间分布发生显著变化,生态条件较好区域受城市增长负面影响较大,生态条件相对薄弱区域的生态建设在城市增长中加强。(2)生态用地的空间形态变化不大,但空间分布趋于分散;生态用地增加以新生模式和扩展模式为主,减少则从消亡模式为主转向分裂模式和收缩模式为主。(3)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的可达性整体偏低,2000—2010年新增建设用地可达性的低等级占比高于既有建设用地,可达性高值区零散分布在中心区域;2010—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可达性的较高等级占比高于既有建设用地,可达性较高区域的空间分布更加均匀。研究结果有助于从北京市解决城市增长与生态建设矛盾的成效中,发现值得其它城市借鉴的有益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地 城市增长 时空变化 景观扩张/收缩指数 globeland30
下载PDF
基于GlobeLand 30数据和CA__Markov模型的郑州市2000-2020年地表覆盖变化特征及预测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培 贾守军 +3 位作者 马朝阳 卢晓峰 韩瑞梅 贾函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4期282-287,共6页
[目的]针对不同分类算法对地物识别结果的差异性导致地表覆盖变化分析难以为城市变化提供参考信息和决策依据问题。[方法]研究以GlobeLand 30标准产品为数据源,结合CA_Markov模型,对郑州地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幅度、程度,... [目的]针对不同分类算法对地物识别结果的差异性导致地表覆盖变化分析难以为城市变化提供参考信息和决策依据问题。[方法]研究以GlobeLand 30标准产品为数据源,结合CA_Markov模型,对郑州地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幅度、程度,以及熵值演变方向等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与模拟预测。[结果](1)2000—2010年,郑州地区人造地表显著增加,湿地、耕地、草地有一定程度的减少,其中人造地表和湿地的变化速度相对较快;(2)2000—2010年,郑州地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为8.04,土地利用信息熵和均衡度都有所提升,优势度相应降低;(3)预测2020年郑州地区地表覆盖状态同2010年相比,人造地表和草地分别增加68.88%和49.99%,水体、湿地增加幅度均在30%以上,耕地、林地有一定程度的减少。[结论]2000—2020年,郑州地区土地利用总体分布格局具有显著性差异,土地利用的复杂性增加,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beland 30 CA-Markov模型 地表覆盖变化 预测分析 郑州市
下载PDF
2000—2010年欧洲耕地时空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项铭涛 吴文斌 +3 位作者 胡琼 陈迪 陆苗 余强毅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21-1133,共13页
【目的】探讨2000—2010年欧洲耕地的数量、幅度、空间、利用程度变化和类型转换特征,科学描述欧洲耕地10年变化的总体特征。【方法】基于GlobeLand30数据产品,采用数理统计、GIS空间分析、Python批量处理等方法,选取面积数量、垦殖指... 【目的】探讨2000—2010年欧洲耕地的数量、幅度、空间、利用程度变化和类型转换特征,科学描述欧洲耕地10年变化的总体特征。【方法】基于GlobeLand30数据产品,采用数理统计、GIS空间分析、Python批量处理等方法,选取面积数量、垦殖指数、耕地类型转换等多维度指标分析2000—2010年欧洲耕地时空格局变化特征。【结果】2010年欧洲耕地总面积为42 820.84×104 hm2,不同区域耕地面积占欧洲耕地总面积比例依次为:东欧(51.17%)、南欧(19.07%)、中欧(13.62%)、西欧(13.31%)、北欧(2.83%)。欧洲的耕地分布相对集中,2010年耕地面积排名前10国家的耕地总面积约占欧洲耕地总面积的82.17%。2000—2010年,欧洲耕地面积总体增加约220.90×104 hm2,增加幅度约0.52%,海拔较低的山脚处、河流沿岸为耕地扩展区域,海拔较高处、气候寒冷带的耕地呈减少趋势。北欧(1.25%)、东欧(0.88%)、西欧(0.64%)的耕地面积呈不同程度的增加,南欧(-0.03%)、中欧(-0.34%)则减少。北欧、东欧国家内部耕地面积变化十分剧烈,西欧、中欧国家变化平缓,南欧各国变化则差异较大。2010年欧洲全域的总体垦殖指数为18.71%,各地理分区耕地垦殖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西欧(61.17%)、中欧(57.64%)、南欧(49.24%)、东欧(12.20%)、北欧(9.16%)。10年间欧洲4%的耕地与其他地类之间发生转移。耕地与森林、草地、灌木地、人造地表等类型之间的转移最为明显。东欧地区广袤的草地转入为耕地的比例最大。南欧、西欧、中欧地区耕地大量转出为人造地表的现象最为明显。【结论】欧洲现有耕地分布相对集中在东欧区域,岛屿或山地地区或气候寒冷区国家耕地面积较小。10年间欧洲耕地的空间变化总体平缓,耕地不变的区域占绝大部分,部分区域有耕地的增减。各国内部耕地面积变化剧烈程度总体较低,但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10年间欧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 耕地 空间格局 时空变化 globeland30
下载PDF
长江上游及清江流域土地覆被变化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杨旭 刘志武 武昊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0-94,121,共6页
随着长江上游电站及清江流域电站开工、投产发电,其控制的流域成为重要敏感性区域。利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于2014年研制的2000,2010年两期30 m分辨率土地覆被数据产品GlobeLand30,对2000~2010年长江上游及清江流域土地覆被的空间分... 随着长江上游电站及清江流域电站开工、投产发电,其控制的流域成为重要敏感性区域。利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于2014年研制的2000,2010年两期30 m分辨率土地覆被数据产品GlobeLand30,对2000~2010年长江上游及清江流域土地覆被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幅度、区域差异及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变化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总体上2010年较2000年,长江上游及清江流域耕地、森林变化率较低,分别为-0. 09%,0. 31%;冰川及永久积雪、人造地表、湿地、水体变化率较高,分别为-7. 25%,22. 9%,10. 60%,2. 87%。分析结果客观反映了气候变暖、城市扩张、水电站建设等活动对流域的影响,可为长江上游及清江流域调查、生态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被变化 globeland30 清江流域 长江上游流域
下载PDF
基于GlobeLand30的全球耕地利用格局变化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陈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89-1090,共2页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载体,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资源。在当前世界人口持续增加、人均耕地占有量减少、粮食安全面临巨大挑战的背景下,精细刻画全球耕地分布空间格局,准确掌握全球耕地时空变化规律,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决策具有重要意...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载体,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资源。在当前世界人口持续增加、人均耕地占有量减少、粮食安全面临巨大挑战的背景下,精细刻画全球耕地分布空间格局,准确掌握全球耕地时空变化规律,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作为重要的土地景观类型,耕地利用受到人类活动扰动剧烈,耕地的扩展、撂荒、作物类型更替以及与其他地物类型的转换,会改变耕地的物质流和能量流,进而影响地球系统的气候、水文、生物地球循环等全球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 globeland30 地表覆盖数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