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媒介流传的艺术沟通与女性光芒——《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女性主义探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傅守祥 李馨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9-75,共7页
跨媒介的艺术名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始自17世纪荷兰著名风俗画画家杨.维梅尔的经典画作,中经美国女作家特蕾西.雪佛兰的流行小说,再到英国导演皮特.韦伯的成名电影,3位艺术家分别以颜料、文字和影像的不同艺术材质,以不同的时空艺... 跨媒介的艺术名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始自17世纪荷兰著名风俗画画家杨.维梅尔的经典画作,中经美国女作家特蕾西.雪佛兰的流行小说,再到英国导演皮特.韦伯的成名电影,3位艺术家分别以颜料、文字和影像的不同艺术材质,以不同的时空艺术表现形式,生动展现了交织着青春、爱情、欲望、诱惑、退却与隐忍的人性故事。在光影交织的空间艺术画作里,戴珍珠耳环的青春少女,珍珠上流转着女性光芒;而小说文本与电影作品共同塑造的主人公葛丽叶,映现出女性追求人格独立的刚毅与保持个体尊严的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跨媒介流传 女性主义
原文传递
沉静永恒——论《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视觉色彩与情感
2
作者 谢小涵 《设计艺术研究》 2018年第5期49-52,共4页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幅历史名作中少女回眸时神秘的微笑,让不少人为之着迷,其故事还被拍成同名电影,电影虽是虚构,却很好地传达了维米尔对于艺术的追求精神以及画作想表达的内在情感。本文结合画作和同名电影,分析了维米尔如何运用...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幅历史名作中少女回眸时神秘的微笑,让不少人为之着迷,其故事还被拍成同名电影,电影虽是虚构,却很好地传达了维米尔对于艺术的追求精神以及画作想表达的内在情感。本文结合画作和同名电影,分析了维米尔如何运用艺术创作手法形成视觉色彩、表达情感内容、创造艺术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视觉色彩 艺术情感 表现手法
下载PDF
电影如“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镜头美感解析
3
作者 李可 《美育学刊》 2014年第6期97-101,共5页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17世纪巴洛克艺术时期荷兰小画派大师维米尔·约翰内斯的画作,画面静谧纯净,少女明眸皓齿回首欲语,被称为"北方的蒙娜丽莎"。1999年,美国作家特雷西·雪佛兰据此创作同名小说跃居当年畅销书榜...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17世纪巴洛克艺术时期荷兰小画派大师维米尔·约翰内斯的画作,画面静谧纯净,少女明眸皓齿回首欲语,被称为"北方的蒙娜丽莎"。1999年,美国作家特雷西·雪佛兰据此创作同名小说跃居当年畅销书榜首。2004年,擅长历史题材的英国导演彼特·韦伯将其改编为同名影片斩获多项大奖。影片艺术性地再现了维米尔生活时代的场景,运用极具巴洛克艺术美感的镜头语言,调动一切造型手段造成视觉体验的细腻感。影片运用大量空镜头和特写镜头将维米尔的画作甚至作画过程巧妙地镶嵌进叙事中。双层滤色光线系统使得每一个影片镜头精美绝伦,如同巴洛克油画般细腻。整部电影如同一幅巴洛克艺术的长轴画卷,呈现了艺术的极致美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巴洛克艺术:镜头美感
下载PDF
不同艺术样式之间“身体”转换的多重意义——《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从油画到同名小说、电影的艺术转化
4
作者 张雯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33-137,共5页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从画作到小说再到电影,女孩的身体经过多重转换,具有多重意义。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来看,画作具有的永恒凝固性对应的是身体的仪式化——"被看";同名小说具有的强烈时间性和人物视点设置的内在性决定了...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从画作到小说再到电影,女孩的身体经过多重转换,具有多重意义。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来看,画作具有的永恒凝固性对应的是身体的仪式化——"被看";同名小说具有的强烈时间性和人物视点设置的内在性决定了身体的"看";同名电影,身体则处于"被看"的地位,电影画面的流动性又使这种"被看"与绘画中的凝视有着本质区别。以"身体"作为出发点,恰当解决在转化中所面临的艺术形式冲突问题,在不同艺术样式之间,是存在着转化的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身体 转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