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并多发中型及巨大型冠状动脉瘤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彭昭娴 黄萍 +3 位作者 张丽 汪周平 王燕飞 李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1623-1626,共4页
目的探讨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KD)并多发中型及巨大冠状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4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确诊为KD并多发中型冠状动脉瘤及巨大冠状动脉瘤45例患儿的临床及随访资料。31例患儿... 目的探讨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KD)并多发中型及巨大冠状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4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确诊为KD并多发中型冠状动脉瘤及巨大冠状动脉瘤45例患儿的临床及随访资料。31例患儿规律口服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试验组);14例患儿规律口服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分析2组患儿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转归情况及出血并发症等。结果(1)试验组中有22例患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冠状动脉内有血栓形成,治疗后10例血栓消失,5例血栓减少,仅2例血栓增加。对照组5例患儿冠状动脉内有血栓形成,治疗后2例血栓减少,3例新增血栓形成;试验组患儿新增血栓数目较对照组少,增加例数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54,P<0.05)。(2)试验组较对照组新增多发中型及巨大冠状动脉瘤例数增加缓慢[12.90%(4/31例)比14.28%(2/14例)]。(3)试验组较对照组巨大冠状动脉瘤数目下降快速[23.91%(11/46个)比10.00%(1/10个)]。(4)试验组较对照组瘤体回缩比例多[74.19%(23/31例)比42.85%(6/14例)]。(5)2组患儿在随访中血磷酸激酶同工酶及肌钙蛋白、心电图未见异常,超声心动图均未见心室扩大、室壁运动异常,均无活动性出血,无死亡病例。结论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治疗KD并冠状动脉瘤较安全,可有效减少血栓形成。与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比较,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可使多发中型及巨大冠状动脉瘤数目减少更多,冠状动脉瘤内径回缩比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法林 阿司匹林 川崎病 冠状动脉瘤 巨大冠状动脉瘤
原文传递
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郑远征 杜忠东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49-652,共4页
目的探索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KD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预后的影响,为改善KD合并GCAA患儿的预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1998年1月至2012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超声心动图诊断为KD合并GCAA的患儿65例。将患儿分为... 目的探索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KD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预后的影响,为改善KD合并GCAA患儿的预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1998年1月至2012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超声心动图诊断为KD合并GCAA的患儿65例。将患儿分为华法林+阿司匹林组及阿司匹林组。华法林+阿司匹林组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的治疗方案,阿司匹林组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方案,但不使用华法林。入组患儿分别于急性期出院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复诊,1年以后每6个月复诊1次。随访其临床表现、冠状动脉瘤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KD合并GCAA患儿的发病年龄最小为3个月,最大为13岁3个月,其中≤1岁的小婴儿和/〉5岁的儿童所占比例较高,均为23.1%。(2)2组患儿冠状动脉各分支的GCAA分布情况一致。GCAA最常累及右冠状动脉,其次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再次为左冠状动脉主干,较少累及左冠状动脉回旋支。(3)华法林+阿司匹林组有17例(53.1%)出现回缩趋势,阿司匹林组为5例(41.7%)。华法林+阿司匹林组有15例(46.9%)患儿的冠状动脉瘤内径无明显变化,阿司匹林组为7例(58.3%)。(4)华法林+阿司匹林组有2例(6.3%)发生冠状动脉内血栓,阿司匹林组为3例(25,O%)。华法林+阿司匹林组有1例(3.1%)发生心肌梗死,阿司匹林组为3例(25.0%)。阿司匹林组有2例(16.7%)死亡,而华法林+阿司匹林组无死亡病例。阿司匹林组有2例(16.7%)发生冠状动脉狭窄,1例(3.1%)发生冠状动脉闭塞,华法林+阿司匹林组有1例发生冠状动脉狭窄,但未出现冠状动脉闭塞。(5)华法林+阿司匹林组有1例发生严重出血事件,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另外,有8例出现鼻出血,共19例次。阿司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巨大冠状动脉瘤 华法林 抗凝治疗 预后
原文传递
川崎病并发巨大冠状动脉瘤的远期预后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丽 于明华 +4 位作者 施婷婷 虢艳 刘特长 王红英 汪周平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3期187-193,共7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GCAA患儿的远期预后,为进一步探索KD引起心血管损害后期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1年5月至2006年5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医院诊断为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冠状动脉损害严重...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GCAA患儿的远期预后,为进一步探索KD引起心血管损害后期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1年5月至2006年5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医院诊断为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冠状动脉损害严重程度分为冠状动脉扩张(CAD)组、中小冠状动脉瘤(CAA)组和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组。随访起止时间为急性期出院后至2009年5月。所有纳入随访的患儿均于急性期出院后6个月、1年、2年和3年各随访超声心动图1次,观察冠状动脉形态;对急性期3个月后常规超声心动图提示冠状动脉形态未恢复患儿行ATP负荷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心脏室壁运动、左右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和冠状动脉分支病变情况。死亡患儿行尸解及冠状动脉病理学检查。结果CAD组纳入166例,中小CAA组纳入59例,GCAA组纳入15例。①随访3年时超声心动图显示GCAA组2/15例(13.3%)恢复正常,显著低于CAD组和中小CAA组(P均<0.001);GCAA组1例(6.7%)显示冠状动脉扩张;10例(66.7%)表现为CAA,其中3例为GCAA,3例合并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②ATP负荷超声心动图显示,GCAA组室壁运动异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CAD组(6/9例vs8/55例,P<0.001),与CA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例vs17/31例,P>0.05);非参数检验提示,3组间室壁运动异常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以GCAA组发生率较高(Z=-4.2,P<0.001)。③GCAA组6/15例行冠状动脉造影,4/6例仍存在CAA,1/6例GCAA退缩为轻度CAD。5/6例出现冠状动脉狭窄或(和)闭塞,其中1例闭塞后再通,1例合并侧支血管形成。④GCAA组死亡2例,尸解冠状动脉大体可见,左右冠状动脉各分支呈串珠样膨大,瘤样扩张的冠状动脉管腔内可见充满暗红色血栓样物质,管壁显著增厚。冠状动脉分支和前降支病理学检查均显示:内膜增厚,炎症细胞浸润。结论KD并发GCAA患儿的预后较差,冠状动脉损害可持续存在;后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巨大冠状动脉瘤 预后 超声心动图 三磷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 冠状动脉造影
下载PDF
川崎病并发巨大冠状动脉瘤的护理 被引量:10
4
作者 程婷 罗顺清 +1 位作者 龙春莉 高樱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6年第6期30-32,共3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并发巨大冠状动脉瘤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患儿10例,对其进行症状护理、药物护理、抗凝、溶栓过程的护理、冠状动脉瘤的观察,出院指导,随访资料收集、回顾、总结。结果:24个... 目的:探讨川崎病并发巨大冠状动脉瘤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患儿10例,对其进行症状护理、药物护理、抗凝、溶栓过程的护理、冠状动脉瘤的观察,出院指导,随访资料收集、回顾、总结。结果:24个月临床观察瘤体有回缩2例,瘤体扩大1例,由单侧冠状动脉瘤并发为双侧冠状动脉瘤1例,并发消化道出血1例。结论:本病的治疗周期长,病情变化快,预后差,应制定综合的护理方案,重视家长与患儿心理护理,提高家长及患儿的依从性,同时重视本病延续护理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巨大冠状动脉瘤 延续护理
下载PDF
川崎病并发巨大冠状动脉瘤患儿父母居家照护体验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唐芳 罗顺清 +5 位作者 杨红 程婷 曾莉 丁维浪 高樱 陈德芬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0年第31期2445-2450,共6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并发巨大冠状动脉瘤患儿父母居家照护的真实体验,为制订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对10例川崎病并发巨大冠状动脉瘤患儿父母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运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提炼... 目的:探讨川崎病并发巨大冠状动脉瘤患儿父母居家照护的真实体验,为制订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对10例川崎病并发巨大冠状动脉瘤患儿父母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运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提炼主题。结果:川崎病并发巨大冠状动脉瘤患儿父母的照护体验可归纳为4个主题:不断经历负性情绪;家庭照护知识缺乏;承受巨大的照护负担;迫切渴望支持力量。结论:川崎病并发巨大冠状动脉瘤患儿父母在照护患儿的过程中对患儿疾病管理、家庭照护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且承受较大的心理负担,医护人员应重视患儿父母的心理状况及相关问题,对其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促进患儿康复,提高家庭的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巨大冠状动脉瘤 父母 照护体验 定性研究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造影追踪观察川崎病引起的巨大冠状动脉瘤 被引量:6
6
作者 张丽 张明杰 +6 位作者 朱玲 汪周平 虢艳 夏树亮 李伟 曹睿 于明华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79-681,共3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导致的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的中远期变化特点,为此类儿童进入青少年期后心血管意外事件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冠状动脉造影(CAG)、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对12例急性期合并GCAA的KD患儿[男10例,女2例;...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导致的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的中远期变化特点,为此类儿童进入青少年期后心血管意外事件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冠状动脉造影(CAG)、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对12例急性期合并GCAA的KD患儿[男10例,女2例;发病年龄l~10(4.05-I-2.50)岁]进行2~10年追踪观察,分析该组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变化特点。结果本组患儿除2例急性期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单发右冠状动脉巨大瘤外,其余10例均为双侧多发冠状动脉瘤。随访CAG发现8例出现右冠状动脉节段性狭窄,其中右冠状动脉闭塞并桥样新生血管形成3例,多节段局域性狭窄4例,右冠状动脉全程编织样损害(血栓性闭塞并簇状新生血管)1例。本组9例冠状动脉瘤经治疗后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其中4例左前降支瘤远端血流充盈明显减慢。仅1例患儿(1/12)CAG见双侧冠状动脉瘤回缩至轻度扩张,未见狭窄及其他改变。本组12例患儿随访2~10年,均无自觉症状,活动未受限。静息心电图1例发现病理Q波,其余11例结果正常。静息心电图正常的11例患儿行药物负荷心电图检查仅1例出现多导联s—T段下移及T波低平;与同期CAG比较,超声心动图检出12例患儿冠状动脉近段形态改变,5例发现可疑室壁运动异常,但对观察冠状动脉中、远段狭窄欠敏感;对4例冠状动脉闭塞并新生血管形成的病例,超声观察均未能提示。结论KD引起的GCAA损害可在急性期后长期存在。表现为GCAA持续存在、回缩、冠状动脉闭塞、局部狭窄及血管再形成等。本病缺乏临床表现,常规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对KD后遗症期冠状动脉形态及功能损害检查欠敏感,CAG对本病的追踪观察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巨大冠状动脉瘤 冠状动脉造影 随访
原文传递
儿童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并巨大冠状动脉瘤的治疗及随访 被引量:5
7
作者 王燕飞 黄萍 +6 位作者 张丽 汪周平 李伟 谢小斐 杨盛春 邹明晖 陈欣欣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总结儿童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并巨大冠状动脉瘤的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6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诊断为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并巨大冠状动脉瘤的13例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4... 目的总结儿童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并巨大冠状动脉瘤的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6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诊断为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并巨大冠状动脉瘤的13例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40 d^12岁(中位年龄18个月);体质量3.8~29.0 kg(中位体质量8.8 kg)。瘘口发生于右冠状动脉8例,左冠状动脉5例。瘘入右心房3例,右心室8例,左心室2例,多发瘘口1例,冠状动脉瘤的直径8~16 mm(平均9.2 mm)。结果本组病例中,1例表现为气促、生长发育落后、听诊无明显杂音,其余12例无明显临床症状,均在常规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而就诊。1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瘘管结扎术,12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瘘矫治术(10例直接缝闭瘘口,2例心包补片连续缝合瘘口),术中对巨大冠状动脉瘤未予特殊处理。其中2例并房间隔缺损,术中同时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住院时间(11.0±2.5) d。其中2例术后3 d内出现射血分数下降最低至38%,术后1个月复查时升至50%以上,7例术后出现一过性T波改变,2例术后出现1~2 mm残余瘘。无死亡病例。术后所有患儿均服用抗血小板药物(12例服用阿司匹林,1例服用双嘧达莫),剂量为3~5 mg/(kg·d),服用时间3 d^13个月,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中位时间为1个月。随访8个月~8年,患儿均无明显症状,心电图未提示心肌缺血,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心功能正常,冠状动脉直径较术前无明显变化,冠状动脉内无血栓形成。结论儿童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可并巨大冠状动脉瘤,应尽早手术,对儿童患者冠状动脉瘤的处理和术后抗凝药及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目前尚缺乏循证依据,仍需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瘘 儿童 巨大冠状动脉瘤 抗血小板 随访
原文传递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川崎病引起的巨大冠状动脉瘤追踪随访及技巧探讨 被引量:5
8
作者 汪周平 张丽 +3 位作者 黄萍 王燕飞 李伟 谢小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1631-1634,共4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导致的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的中远期变化特点及儿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G)技巧。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心内科52例KD急性期合并GCAA患儿[男38例,女14例;发病年龄1~14(4.1±2.5...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导致的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的中远期变化特点及儿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G)技巧。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心内科52例KD急性期合并GCAA患儿[男38例,女14例;发病年龄1~14(4.1±2.5)岁]资料,对其进行SCAG,并追踪随访1~19年[(10.6±3.6)年],分析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变化特点,总结儿童SCAG技巧。结果本组52例SCAG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发生部位:左前降支21例(占40.4%),右冠状动脉20例(占38.5%),左主干8例(占15.4%),回旋支3例(占5.7%)。左冠状动脉完全闭塞2例,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4例,侧支血管形成12例。21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右冠状动脉节段性狭窄,其中右冠状动脉闭塞并桥样新生血管形成7例,右冠状动脉全程编织样损害(血栓性闭塞并簇状新生血管)4例。27例出现左冠状动脉节段性狭窄,其中左冠状动脉闭塞并桥样新生血管形成5例,左冠状动脉全程编织样损害(血栓性闭塞并簇状新生血管)2例。本组52例中,40例GCAA仍然存在,8例缩小至冠状动脉小瘤,仅4例患儿SCAG见冠状动脉瘤回缩至轻度扩张。52例患儿随访1~19年,静息心电图示6例存在病理Q波及左心室扩大,余46例正常;患儿均无自觉症状,活动未受限。与同期SCAG比较,超声心动图检出52例患儿冠状动脉近段形态改变,远端改变仅发现3例。对12例远端多发瘤伴狭窄及12例冠状动脉闭塞并新生血管形成的患儿,超声观察均未能提示。结论KD引起的GCAA损害可长期存在,后期可表现为冠状动脉闭塞、狭窄及侧支血管再形成等。常规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对KD后遗症期冠状动脉形态及功能损害检查欠敏感,SCAG对本病的追踪观察有重要价值。对于儿童SCAG,只要选择合适的器械及投射角度,掌握操作技巧,可获得满意的图像,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川崎病 巨大冠状动脉瘤
原文传递
巨大冠状动脉瘤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李荣 李卫国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7期738-741,共4页
巨大冠状动脉瘤的直径至少是正常冠状动脉的4倍以上,是普通冠状动脉瘤的2~3倍以上。该病在临床上非常罕见,根据目前临床报道它的发病率不足0.3%。与普通冠状动脉瘤一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该病的主要发病原因。在该病的患者中,大多数是... 巨大冠状动脉瘤的直径至少是正常冠状动脉的4倍以上,是普通冠状动脉瘤的2~3倍以上。该病在临床上非常罕见,根据目前临床报道它的发病率不足0.3%。与普通冠状动脉瘤一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该病的主要发病原因。在该病的患者中,大多数是无症状的,而有些患者近期会出现与心脏有关的临床急症,远期会出现血栓并形成栓塞,瘘管并形成破裂。外科矫治是目前该病首选的治疗方法,而介入治疗未来将会成为该病的重要治疗方式。本文就巨大的冠状动脉瘤诊断、临床表现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冠状动脉瘤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假性动脉瘤 冠状动脉造影 血栓栓塞 介入
原文传递
川崎病并发巨大冠状动脉瘤急性期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施婷婷 于明华 +5 位作者 张丽 曾华松 刘特长 虢艳 王红英 公亮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5期411-416,共6页
目的以川崎病(KD)并发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的病例对照研究,分析KD急性期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并发GCAA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1年5月至2009年5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医院住院的KD并发GCAA患儿为GCAA组;选取同期KD并发中小冠状... 目的以川崎病(KD)并发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的病例对照研究,分析KD急性期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并发GCAA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1年5月至2009年5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医院住院的KD并发GCAA患儿为GCAA组;选取同期KD并发中小冠状动脉瘤(CAA)患儿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对可能影响GCAA发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GCAA组纳入22例,其中男19例,女3例,发病年龄3个月至10岁,平均(2.9±2.8)岁。中小CAA组纳入65例,其中男51例,女14例。Pearsonχ2检验结果提示,年龄≤6个月或≥5岁、发热时间>14d、延误诊断、确诊前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Hb降低、ESR升高和ALB降低与GCAA发生相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提示,延误诊断(OR=2.998,95%CI:1.004~8.950,P=0.047),确诊前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OR=6.556,95%CI:1.561~28.542,P=0.010),ESR≥100mm.h-1(OR=3.591,95%CI:1.164~11.079,P=0.026)为发生GCAA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延误诊断、确诊前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和ESR≥100mm.h-1为KD并发GCAA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巨大冠状动脉瘤 临床特征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华法林治疗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向金星 肖政辉 +5 位作者 王丹 肖云彬 杨舟 左超 王祥 陈智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1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华法林治疗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G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川崎病合并GA患儿病例资料,收集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与单用阿司匹林患儿的用药剂量、疗程、凝血功... 目的:探讨华法林治疗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G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川崎病合并GA患儿病例资料,收集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与单用阿司匹林患儿的用药剂量、疗程、凝血功能、心电图改变、心脏彩超、出血事件及血栓事件等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病例42例,男33例,女9例,年龄2.56(0.82,5.93)岁,华法林钠联合阿司匹林抗凝组(联合组)29例,单用阿司匹林抗凝组(阿司匹林组)13例。两组患儿比较,联合组凝血酶原时间(PT)(20.01±5.47)秒、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47.82±9.50)秒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69±0.57,均高于阿司匹林组的(12.73±1.10)秒、(38.16±5.64)秒和0.92±0.76(P<0.05);联合组有20例出血事件,均为小出血,阿司匹林组无出血事件;联合组血栓形成事件1例,阿司匹林组血栓形成事件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事件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诊断发生出血事件的敏感度为60.0%,特异度为85.0%;血栓事件的ROC曲线,诊断发生血栓事件的敏感度为83.0%,特异度为70.0%。结论:INR在1.52~2.25时,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合并GA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法林 川崎病 巨大冠状动脉瘤
下载PDF
miRNA-205-3p在川崎病合并巨大冠脉瘤中的作用机制探讨
12
作者 郑洋 张慧 +3 位作者 李晓惠 张明明 林瑶 石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2年第20期16-20,29,共6页
目的探讨人miRNA-205-3p在川崎病(KD)及KD合并巨大冠脉瘤(GCAA)患儿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1年2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KD患儿36例,其中KD组30例,KD合并GCAA组6例。同期年龄、性别匹... 目的探讨人miRNA-205-3p在川崎病(KD)及KD合并巨大冠脉瘤(GCAA)患儿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1年2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KD患儿36例,其中KD组30例,KD合并GCAA组6例。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儿童和发热患儿各20例(KD组及KD合并GCAA组∶健康对照组∶发热对照组=1.8∶1∶1)。通过基因芯片筛选KD组、KD合并GCAA组、健康对照组及发热对照组差异表达的miRNA;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技术进行验证;通过生物信息分析探索可能相关的调控通路。选取3~4周龄C57BL/6 SPF级雄性小鼠1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组及对照组,每组6只,采用腹腔注射干酪乳杆菌细胞壁成分构建KD合并CAL动物模型,采用荧光qPCR技术分析小鼠心脏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SMAD5 mRNA表达。结果基因芯片筛选得到差异表达>10倍的miRNA 12个。KD组miRNA-205-3p的表达量高于健康对照组及发热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合并GCAA组miRNA-205-3p表达量高于健康对照组、发热对照组及K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信息分析提示miRNA-205-3p可能通过TGF-β/SMAD5信号通路调控KD发生及GCAA形成。KD合并CAL组小鼠心脏组织TGF-β1、SMAD5 mRNA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R-205-3p可能通过TGF-β/SMAD5信号通路参与KD的发生及KD合并GCAA的形成。该研究为临床干预KD合并GCAA的形成提供了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巨大冠脉瘤 MIRNA 转化生长因子-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