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指数和G系数对比研究 被引量:248
1
作者 张松林 张昆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3-97,共5页
研究了最常用的衡量全局空间自相关的指标:全局Moran指数和全局G系数,基于模拟的空间区域,设计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空间聚集方案进行计算,比较了两种指标的探测结果。得出的初步结论是:G系数探测高值聚集的能力强于低值聚集;当研究范围内... 研究了最常用的衡量全局空间自相关的指标:全局Moran指数和全局G系数,基于模拟的空间区域,设计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空间聚集方案进行计算,比较了两种指标的探测结果。得出的初步结论是:G系数探测高值聚集的能力强于低值聚集;当研究范围内同时存在高值和低值聚集时,G系数会受聚集区域规模的影响,当高值聚集区域和低值聚集区域规模相当时,G系数往往为正数,表明G系数对高值敏感;Moran指数主要受聚集区域规模的影响,随着空间聚集范围的扩展,Moran指数会明显增大。这些结论对于探测空间自相关模式时选择何种全局指标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自相关 全局指标 MORAN指数 g系数
下载PDF
夜光遥感支持下的城市人口核密度空间化及自相关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孙小芳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256-2266,共11页
基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街道社区人口统计数据、夜光遥感影像、Landsat8影像,融合核密度与回归方程,绘制30 m栅格空间分辨率的人口密度图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①采用核密度方法对69个社区人口计算生成人口密度分布图。建立786个... 基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街道社区人口统计数据、夜光遥感影像、Landsat8影像,融合核密度与回归方程,绘制30 m栅格空间分辨率的人口密度图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①采用核密度方法对69个社区人口计算生成人口密度分布图。建立786个居民小区点的人口密度与夜光遥感的常规QQ分位图,检测出人口密度存在较大的误差区域:五凤街道和洪山镇。②建立人口密度与夜光遥感、Landsat8线性分解的不可渗透表面影像之间的二元二次回归方程,修正两个区域的人口密度误差。③采用高/低聚类分析、热点分析、聚类和异常值分析,得到鼓楼区人口高聚类属性,显示了鼓楼区最大商业圈区域与人口密度最大居民点区域,展示了人口聚类的空间局部差异性格局。结果:①研究中所采用的人口空间化技术融合了2种空间化方法:核密度与回归方程。生成30 m栅格空间分辨率的人口密度图。②鼓楼区人口密度均值分为3种类型:11 000、25 000和50 000人/km2,人口密度分布近似正态分布。③当鼓楼区人口密度均值大于33 000人/km2,不可渗透表面灰度值与人口密度相关性更强。反之,夜光亮度值与人口密度相关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光遥感 人口密度 核密度 回归方程 空间自相关 高/低聚类分析 热点分析 聚类和异常值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实时交通出行数据的居民生活便利性评价——以武汉主城区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顾江 张晓宇 萧俊瑶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CSSCI 2017年第4期156-174,共19页
居民生活便利性是评价宜居城市最核心的方面。本文基于实时交通出行数据,将居民的现实出行状况纳入研究,并整合生活圈理论、可达性方法和大数据手段,以期完善城市物质空间环境的评价体系。本文以武汉市主城区居民生活便利性的空间差... 居民生活便利性是评价宜居城市最核心的方面。本文基于实时交通出行数据,将居民的现实出行状况纳入研究,并整合生活圈理论、可达性方法和大数据手段,以期完善城市物质空间环境的评价体系。本文以武汉市主城区居民生活便利性的空间差异为研究对象,着重揭示其整体特征和基础设施布局存在的短板,并基于街道划分对各个街道的生活便利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主城区居民生活便利性呈现显著的高值聚类、低值分散的空间特征;片区生活便利性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一致性,不同类型生活便利度高值区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交通因子存在显著的低值聚类。居民生活便利性内在地反映了一定片区各类设施的分布状况,本文指出武汉市主城区居民生活便利度的高值区域和低值区域,进而揭示武汉市主城区基础设施空间分布不均等的结构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便利度 生活圈 POI数据 实时交通出行数据 空间自相关分析 高/低值聚类分析 聚类和异常值分析
下载PDF
区域产业集聚及空间相关性实证分析研究——以河南工业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吴开 王培振 《科技与管理》 2013年第1期14-18,共5页
以2003—2010年全国与河南省工业发展数据为基础,首先利用区位熵方法测度河南省工业分行业集聚水平及增长情况,分析该区域工业分行业发展情况及主导产业;然后设计建立区域工业发展综合衡量指标,利用ArcGIS软件基于G系数方法研究各区域... 以2003—2010年全国与河南省工业发展数据为基础,首先利用区位熵方法测度河南省工业分行业集聚水平及增长情况,分析该区域工业分行业发展情况及主导产业;然后设计建立区域工业发展综合衡量指标,利用ArcGIS软件基于G系数方法研究各区域的空间相关性及工业集聚热点分布。通过研究发现河南省工业发展中部分产业已形成显著集聚优势,部分产业处于集聚形成进程中;在空间上形成郑开、郑许两大工业集聚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产业集聚 区位熵 g系数 空间相关性
下载PDF
1980—2020年安徽省土地利用时空演化特征 被引量:14
5
作者 黄安东 赵明松 +1 位作者 郜敏 王世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627-4635,共9页
为分析安徽省土地利用时空演化特征,以198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利用Sankey图、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方法分析了安徽省近40年土地利用演变特征;结合Getis-Ord General G聚类方法和多距... 为分析安徽省土地利用时空演化特征,以198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利用Sankey图、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方法分析了安徽省近40年土地利用演变特征;结合Getis-Ord General G聚类方法和多距离空间聚类(Ripleys K函数)方法对安徽省土地利用变化累积量进行了时空模式分析;并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多种驱动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单一与交互解释程度。结果表明:①1980—2020年安徽省建设用地、草地、水域面积分别增加35.04%、2.44%和0.75%,耕地、林地分别减少4.63%和0.98%;安徽省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逐渐增加,建设用地和耕地变化较快,单一动态度最高分别达到3.15%和-0.39%;林地、草地、水域变化较为稳定。②1980—2020年安徽省土地利用的剧烈变化具有显著的聚集性,通过K-means聚类可将不同程度的变化较好地分类;土地利用剧烈变化区域聚集特征受观测尺度变化的影响小于平缓变化区域。③地理探测结果表明:与人类活动强度密切联系的社会因子(夜间灯光数据、GDP、人口、到城市和主要道路距离等)和地形因子(高程、坡度)以及各因子间交互作用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 安徽省 动态度 getis-ord general g聚类 多距离空间聚类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