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Zircon SHRIMP U-Pb geochronology and petrogenesis of the plagiogranites from the Lagkor Lake ophiolite,Gerze,Tibet,China 被引量:27
1
作者 ZHANG YuXiu1,2, ZHANG KaiJun1,3, LI Bing1,2, WANG Yang1,2, WEI QingGuo1,2 & TANG XianChun1,2 1 Key Laboratory of Marginal Sea Geology,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40, China 2 Graduate Universit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China 3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7年第5期651-659,共9页
地关系与 petrographical 一起, petrological ,和 geochemicalcharacteristics ,和锆石人口,显示从在 Bangong-Nujiang 缝术地区的 Lagkor Lakeophiolite 的 plagiogranites (~ Gerze 县的 20 km 南方,中央西藏,中国),由在... 地关系与 petrographical 一起, petrological ,和 geochemicalcharacteristics ,和锆石人口,显示从在 Bangong-Nujiang 缝术地区的 Lagkor Lakeophiolite 的 plagiogranites (~ Gerze 县的 20 km 南方,中央西藏,中国),由在海洋的外壳的运输期间的可锻的砍源于含水的斑粝岩的 anatexis 。因此,这种 plagiogranite 比传播海洋的外壳晚对或很少同时代。锆石虾 166 ±使 2.5 妈变老因为 plagiogranites 显示海洋的盆在中间的侏罗记在 Bangong-Nujiang 地区的西方的部分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改则县 拉果错 湖泊 蛇绿岩 斜长花岗岩 锆SHRIMP U-Pb地质年代 岩石成因
原文传递
西藏改则的晚侏罗世石珊瑚 被引量:7
2
作者 廖卫华 纪占胜 武桂春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0-307,共18页
文中描述产自西藏北部改则县境内班公湖-怒江地层区内的石珊瑚17属23种(包括1个新种和6个未定种),根据珊瑚动物群的分析与对比可以确定它们的地质时代应为晚侏罗世(Late Jurassic),最可能是晚牛津期至启莫里期(Late Oxfordian—Kimmerid... 文中描述产自西藏北部改则县境内班公湖-怒江地层区内的石珊瑚17属23种(包括1个新种和6个未定种),根据珊瑚动物群的分析与对比可以确定它们的地质时代应为晚侏罗世(Late Jurassic),最可能是晚牛津期至启莫里期(Late Oxfordian—Kimmeridgian),那时正值全球性温暖气候环境下,在全世界不少地方,尤其是在特提斯(Tethys)海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珊瑚礁(coral-ree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珊瑚 侏罗世 班公湖-怒江地层区 改则 西藏
原文传递
古昌蛇绿岩中的斜长花岗岩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宽忠 陈玉禄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1期32-37,共6页
古昌蛇绿岩中首次发现斜长花岗岩。斜长花岗岩的地质特征和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出异常洋脊花岗岩的属性,岩浆源自地幔,与古昌蛇绿岩中的变质橄榄岩、基性岩墙、基性熔岩的岩浆同源,是基性—超基性岩浆分异的残余,应属古... 古昌蛇绿岩中首次发现斜长花岗岩。斜长花岗岩的地质特征和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出异常洋脊花岗岩的属性,岩浆源自地幔,与古昌蛇绿岩中的变质橄榄岩、基性岩墙、基性熔岩的岩浆同源,是基性—超基性岩浆分异的残余,应属古昌蛇绿岩中的浅色岩组分,是蛇绿岩的端元岩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则 古昌蛇绿岩 斜长花岗岩 西藏
下载PDF
Clay Mineralogy and its Paleoclimatic Significance of the OligoceneMiocene Sediments in the Gerze Basin, Tibet 被引量:1
4
作者 SONG Eping ZHANG Kexin +5 位作者 CHEN Jiangjun WANG Chaowen JIANG Gaolei YIN Ke HONG Hanlie CHURCHMAN Jock Gordo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5期1579-1591,共13页
This study collected the early Oligocene to middle Miocene sediments from the Gerze Basin of Tibet, and used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to discuss their clay mineralolgy, clay i... This study collected the early Oligocene to middle Miocene sediments from the Gerze Basin of Tibet, and used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to discuss their clay mineralolgy, clay indices, better understand the clay mineralogy and its paleoclimatic significa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clay minerals of the Gerze Basin sediments are mainly composed of iilite and chlorite, with minor amounts of smectite and kaolinite, and their relative content varies along the section. Variations of relative contents and clay indices suggest that the Gerze Basin has experienced three-stage evolution of paleoclimate: I ) high ilUte and chlorite contents, with fluctuant smectite and low (I+Ch)/(K+S) ratio, indicative of a dominant seasonal arid climate from the early Oligoeene to late Oligocene; Ⅱ) higher illite and chlorite contents and larger (I+Ch)/(K+S) ratio but absence of kaolinite, indicating a colder and drier climate from the late Oligocene to early Miocene; Ⅲ) high iilite and chlorite contents with fluctuant (I+Ch)/(K+S) ratios and occasional occurrence of kaolinite, suggesting that the climate became warmer and more humid compared with that of stage Ⅱ in the mid-Miocene. These conclusions were also reinforced by the clay morphology, which suggests that physical weathering dominated in stage Ⅱ, while relatively strong chemical weathering was dominant in stages Ⅰ and Ⅲ Clay minerals of the sediments mainly consist of illite and chlorite, indicating that the source rock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clay origin. It is inferred that global cooling and the enhancement of denudation and obstruction of northward moisture due to the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provenance of iUite and chlorite under weak chemical weathering. Though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reached a certain elevation by the mid-Miocene, yet the mid-Miocene widespread warming might have largely impacted the Gerze clim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y minerals CLIMATE gerze (Gaize) Basin Kangtuo Formation Qinghai-Tibet
下载PDF
西藏改则县铁格隆地区含矿玢岩特征与成因探讨 被引量:2
5
作者 勾永东 陈玉禄 刘汉强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0-26,共7页
铁格隆地区含矿岩石以闪长玢石及石英闪长玢岩为主,属钙碱性岩系和高钾钙碱性岩系,显示I型花岗岩的特点。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班公湖-怒江洋盆俯冲消减构造环境,成岩岩浆属氧化型岩浆,来源于壳幔结合部,并受到壳源物质的强烈混染。与玉... 铁格隆地区含矿岩石以闪长玢石及石英闪长玢岩为主,属钙碱性岩系和高钾钙碱性岩系,显示I型花岗岩的特点。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班公湖-怒江洋盆俯冲消减构造环境,成岩岩浆属氧化型岩浆,来源于壳幔结合部,并受到壳源物质的强烈混染。与玉龙、冈底斯斑岩矿带含矿岩石进行对比,该含矿玢岩在岩石类型、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及成岩构造环境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指示其成矿动力学背景、成矿机理与"碰撞"及"碰撞后"的斑岩型矿床不同,属形成于"岛弧"环境的斑岩型铜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则 玢岩 斑岩型铜金矿 西藏
下载PDF
西藏改则地区阿布山岩体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及地质构造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黄强太 张霄 +5 位作者 夏中宇 石晓龙 王志龙 胡西冲 郑浩 夏斌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15-526,共12页
青藏高原西部改则地区的阿布山岩体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侧,岩性以闪长玢岩为主。岩石化学上表现为高K2O(1.11%~3.95%),高Na2O(平均4.01%),高Al2O3(〉15%,平均16.78%),低Mg O(〈3%,平均2.69%),显示为中钾钙碱性-高钾钙碱... 青藏高原西部改则地区的阿布山岩体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侧,岩性以闪长玢岩为主。岩石化学上表现为高K2O(1.11%~3.95%),高Na2O(平均4.01%),高Al2O3(〉15%,平均16.78%),低Mg O(〈3%,平均2.69%),显示为中钾钙碱性-高钾钙碱性过渡的特征。微量元素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等)。稀土元素配分图显示为右倾模式,说明是轻稀土富集型,δEu平均为0.89,δCe平均为0.91,具有弱铕、铈异常,具有典型岛弧火山岩的特征。锆石LA-ICP-MS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13.3±1.1Ma、113.6±1.3Ma,表明在早白垩世晚期班公湖—怒江洋盆北向俯冲消减过程中,导致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岛弧岩浆,由于持续俯冲消减作用使得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花岗岩熔体,并且向地壳浅部侵位、冷凝结晶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布山岩体 地球化学 锆石U-PB定年 改则 西藏
下载PDF
藏北南羌塘盆地二叠纪曲地组碎屑锆石LA-ICP-MS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7
作者 石晓龙 黄强太 +5 位作者 夏斌 王志龙 夏中宇 胡西冲 郑浩 李卓飞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266-2279,共14页
南羌塘盆地是特提斯大洋俯冲削减而产生的一套构造增生地质体,也是研究青藏高原早期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盆地内出露的石炭纪地层极少。对晚古生代曲地组2个砂岩样品进行全岩主量、微量、稀土元素的研究,并采用LA-ICP-MS同位素测定技术... 南羌塘盆地是特提斯大洋俯冲削减而产生的一套构造增生地质体,也是研究青藏高原早期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盆地内出露的石炭纪地层极少。对晚古生代曲地组2个砂岩样品进行全岩主量、微量、稀土元素的研究,并采用LA-ICP-MS同位素测定技术对其中的碎屑锆石进行U-Pb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碎屑锆石年龄具有6个峰值:330~270Ma、560~480Ma、880~720Ma、1750~1650Ma、2400~2000Ma和2800Ma;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曲地组源区的大地构造环境主要为被动大陆边缘及大陆岛弧环境;沉积物物源具有多源性,但仍需进一步研究。推测其物源主要为晚古生代二叠纪之前的冈瓦纳大陆北缘相关地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羌塘盆地 改则 晚古生代 碎屑锆石 LA-ICP-MS U-PB年龄 物源
下载PDF
西藏改则县物玛乡北部晚侏罗世吐卡日组珊瑚动物群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3
8
作者 纪占胜 姚建新 武桂春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18-438,共21页
西藏改则物玛地区发现了约33属47种及未定种的晚侏罗世珊瑚化石。珊瑚化石指示其所在的地层并非是原来认为的早二叠世下拉组,而是晚侏罗世牛津期—基末里期的吐卡日组。基于对改则物玛北剖面的研究,在吐卡日组之下新建了晚侏罗世萨波直... 西藏改则物玛地区发现了约33属47种及未定种的晚侏罗世珊瑚化石。珊瑚化石指示其所在的地层并非是原来认为的早二叠世下拉组,而是晚侏罗世牛津期—基末里期的吐卡日组。基于对改则物玛北剖面的研究,在吐卡日组之下新建了晚侏罗世萨波直不勒组。进而将班公湖-怒江地层区西段的上侏罗统自下而上划分为萨波直不勒组、吐卡日组和沙木罗组。改则县物玛乡北部吐卡日组的发现证明吐卡日组在班公湖-怒江地层区西部有着更广泛的分布。将"下拉组"修订为吐卡日组也表明班公湖-怒江地层区改则地区物玛段并不存在二叠系灰岩与侏罗系木嘎岗日岩群碎屑岩的构造混杂现象。吐卡日组以浅海碳酸盐台地相的生物礁亚相、鲕粒滩亚相为特征,厚度也十分可观,指示其具有良好的生油和储油潜力,班公湖-怒江地层区西段及南北两侧的碳酸盐岩相上侏罗统的油气前景评价工作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改则地区 晚侏罗世 吐卡日组 萨波直不勒组 沙木罗组 班公湖-怒江断裂带 珊瑚
下载PDF
利用InSAR资料反演2008年西藏改则M_w 6.4和M_w 5.9地震的断层参数 被引量:18
9
作者 冯万鹏 许力生 +3 位作者 许忠淮 李振洪 李春来 赵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83-993,共11页
2008年1月9日在我国西藏改则发生了一次M_w6.4地震,随后有40次3.5级以上余震发生,其中最大的一次为1月16 H的M_w 5.9余震.本文处理了ENVISAT ASAR两轨(升轨和降轨)同震资料,精确确定了同震地表位移的空间分布;随后利用弹性半空间的位错... 2008年1月9日在我国西藏改则发生了一次M_w6.4地震,随后有40次3.5级以上余震发生,其中最大的一次为1月16 H的M_w 5.9余震.本文处理了ENVISAT ASAR两轨(升轨和降轨)同震资料,精确确定了同震地表位移的空间分布;随后利用弹性半空间的位错模拟确定了上述事件的断层面参数;最后,基于非均匀滑动模型反演确定了两次地震断面上的滑动分布.结果表明,M_w 6.4主震断层为走向218°、倾角52°的西倾断层,最大滑动量约1.9 m,出现在地表以下约7.6 km处;而M_w 5.9余震发生在主震断层西3.2 km的地方,发震断层为走向200°、倾角59°的西倾断层,最大滑动量约1.0m,出现在地表以下约3.9 km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则地震 断层参数 INSAR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改则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被引量:15
10
作者 冯彩霞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73-786,共14页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西藏第二条规模巨大的基性-超基性岩带。文章通过对该带西段改则地区硅质岩的系统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硅质岩形成的成因和构造背景。研究表明:①硅质岩的w(SiO2)变化范围在85.23%~93.73%之间,Si/Al比值为34.08~56...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西藏第二条规模巨大的基性-超基性岩带。文章通过对该带西段改则地区硅质岩的系统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硅质岩形成的成因和构造背景。研究表明:①硅质岩的w(SiO2)变化范围在85.23%~93.73%之间,Si/Al比值为34.08~56.92,表明它们含有较高比例的陆源泥质沉积物;②Hf、Pb、Nb、Ta、Th和U等不相容元素亏损较明显;③Al/(Fe+Mn+Al)比值为0.41~0.69,具有生物成因特征,Ba/Sr比值和U/Th比值均小于1,Al-Fe-Mn三角图和Zr-Cr协变图上均为非热水成因的特征;④Al2O3/(Al2O3+Fe2O3)比值为0.50~0.77,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和北美页岩标准化模式图显示出LREE富集、弱Ce正异常和无明显Ce异常的特征,(La/Ce)SN、Ce/Ce*和(La/Lu)SN比值分别为1.11~1.17、0.90~0.92和1.10~1.62,w(V)〈23μg/g,V/Y〈2.8,以上特征均说明改则地区硅质岩当时形成的环境海底热液活动不强烈,而陆源物质输入较多,沉积环境以在大陆边缘形成为主;⑤从Si和O同位素值看出,其属于典型的放射虫硅质岩类型,δ30Siδ-18O呈正相关趋势,说明SiO2从溶液中晶出石英时,硅、氧同位素表现出相似的动力学分馏过程;⑥该区放射虫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沉积时可能形成于相对稳定的洋盆闭合大陆边缘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地球化学特征 沉积环境 改则硅质岩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下载PDF
青藏高原改则地区多年冻土特征 被引量:11
11
作者 乔永平 赵林 +3 位作者 庞强强 陈继 邹德富 高泽深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53-1460,共8页
改则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气候寒冷干燥,位于青藏高原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南界附近.2010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本底调查”项目在改则地区采用坑探、物探和钻探等多种方法对区域内多年冻土开展了大规模野外考察工作.根据现场钻探资料和... 改则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气候寒冷干燥,位于青藏高原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南界附近.2010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本底调查”项目在改则地区采用坑探、物探和钻探等多种方法对区域内多年冻土开展了大规模野外考察工作.根据现场钻探资料和后来的地温观测资料,并结合坑探和物探资料对改则地区多年冻土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改则地区多年冻土上限深度在2.6~8.5 m之间,部分地区存在融化夹层;多年冻土含冰量在12%~35%之间,主要为多冰冻土,而且一般仅在上限附近发育有高含冰量多年冻土;多年冻土温度普遍较高,在-1.5~0℃之间;多年下限深度一般小于60 m,部分地区甚至在10 m左右;多年冻土分布的下界海拔高度约为4700 m,海拔5100 m以上区域普遍发育有多年冻土;区域内多年冻土特征受局地因素影响明显,特别是与坡向、植被覆盖、岩性和含水量等关系密切;现场记录资料和后来的测温资料都显示改则地区部分多年冻土正处于退化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特征 改则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西藏改则地区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上三叠统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12
作者 马德胜 熊兴国 +3 位作者 蒋开源 李月森 龙胜清 曾禹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701-1705,共5页
三叠系在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两侧仅有少量露头。早三叠世是怒江洋盆初始演化的开始,由于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大规模的海退持续和地壳的抬升,地层遭受剥蚀,整个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缺乏完整的三叠系地层系统,对怒江洋的演化缺乏完整的物质... 三叠系在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两侧仅有少量露头。早三叠世是怒江洋盆初始演化的开始,由于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大规模的海退持续和地壳的抬升,地层遭受剥蚀,整个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缺乏完整的三叠系地层系统,对怒江洋的演化缺乏完整的物质记录。此次有古生物化石依据的上三叠统的发现,为探讨洋盆的演化提供了较好的依据,也为区域地层对比、地层格架建立、古环境分析等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则地区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 上三叠统 古生物化石
下载PDF
西藏改则盆地渐新统—中新统康托组沉积相特征 被引量:9
13
作者 姜高磊 韩芳 +4 位作者 宋博文 韦一 江尚松 罗亮 张克信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5-174,共10页
改则盆地地处青藏高原羌塘地层区,研究程度较低。通过对西藏改则盆地新近系康托组沉积特征和沉积岩相的详细研究,共划分出3类沉积相:扇三角洲相、湖泊三角洲相和湖泊相,整体表现为自下向上沉积物粒度由粗到细、水深逐渐增大的退积序列... 改则盆地地处青藏高原羌塘地层区,研究程度较低。通过对西藏改则盆地新近系康托组沉积特征和沉积岩相的详细研究,共划分出3类沉积相:扇三角洲相、湖泊三角洲相和湖泊相,整体表现为自下向上沉积物粒度由粗到细、水深逐渐增大的退积序列。综合区域地质特征及古流向分析认为,改则盆地渐新世—中新世的沉积演化可大致分为2个阶段:盆地初始裂陷阶段和盆地稳定沉积阶段。康托组剖面沉积相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改则盆地渐新世—中新世的沉积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托组 改则盆地 渐新统-中新统 沉积相分析
下载PDF
藏北改则新生代早期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被引量:9
14
作者 吴珍汉 叶培盛 殷才云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1-38,共8页
藏北改则及邻区新生代早期发育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由不同方向的逆冲断层、不同时代的构造岩片、不同规模的飞来峰和构造窗、不同类型的褶皱构造组成。羌塘中部发育羌中薄皮推覆构造,石炭系板岩和二叠系白云质灰岩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 藏北改则及邻区新生代早期发育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由不同方向的逆冲断层、不同时代的构造岩片、不同规模的飞来峰和构造窗、不同类型的褶皱构造组成。羌塘中部发育羌中薄皮推覆构造,石炭系板岩和二叠系白云质灰岩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上白垩统与古近系红层之上,形成大型逆冲岩席和弧形逆冲断层,原地系统古近纪红层下伏三叠系—侏罗系海相烃源岩。羌塘南部发育南羌塘薄皮推覆构造,导致班公—怒江蛇绿岩、三叠系—侏罗系海相地层及侏罗纪混杂岩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古近纪红层与下白垩统海相沉积岩层之上,形成三条蛇绿岩片带、大量飞来峰和厚度较大的构造片岩。中新世早期火山岩层和湖相沉积呈角度不整合覆盖逆冲断层、褶皱构造和逆冲岩席,不整合面上覆火山岩年龄为23.7~19.1Ma,指示中新世早期改则及邻区基本结束了强烈逆冲推覆构造运动。估算羌中逆冲推覆构造的推覆距离约100~115km,南羌塘逆冲推覆构造的推覆距离约82~110km;新生代早期改则逆冲推覆构造系统近南北方向逆冲推覆总距离为182~225km,对应地壳缩短率为(50.3±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皮推覆构造 逆冲断层 蛇绿岩片 新生代早期 藏北改则地区
下载PDF
西藏羌塘中部地区Polydiexodina类动物群 被引量:5
15
作者 程立人 李才 +1 位作者 张以春 吴水忠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2-162,共11页
描述了采自西藏羌塘中部地区■类化石的一部分,计7属13种,分属4科,两超科。其中Polydiexodina5种,含2新种。■类动物群面貌与Neoschwagerina带相当,确定产Polydiexodina地层的形成时代属中二叠世茅口期。扩大了Polydiexodina的分布范围... 描述了采自西藏羌塘中部地区■类化石的一部分,计7属13种,分属4科,两超科。其中Polydiexodina5种,含2新种。■类动物群面貌与Neoschwagerina带相当,确定产Polydiexodina地层的形成时代属中二叠世茅口期。扩大了Polydiexodina的分布范围,为较大区域性地层的划分、对比提供了生物依据,也为研究古生物地理分区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羌塘中部地区 Polydiexodina TING类 动物群 二叠世 茅口期 新种 化石 形态特征
下载PDF
西藏改则盆地渐新世-中中新世沉积物中矿物组合特征及其对气候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江军 洪汉烈 +5 位作者 刘钊 宋鄂平 王朝文 姜高磊 殷科 张克信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93-404,共12页
为了揭示西藏改则地区渐新世-中中新世古气候环境演化,结合改则盆地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并利用X射线粉晶衍射对改则盆地的样品进行了全岩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主要矿物组成为石英、长石、方解石和少量白云石等,通过沉积物中矿物含量... 为了揭示西藏改则地区渐新世-中中新世古气候环境演化,结合改则盆地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并利用X射线粉晶衍射对改则盆地的样品进行了全岩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主要矿物组成为石英、长石、方解石和少量白云石等,通过沉积物中矿物含量变化和石英/长石的比值显示青藏高原改则盆地康托组在气候总体为干冷的大背景下经历了4个阶段:Ⅰ(早渐新世):石英含量最高,碳酸盐矿物次之,长石含量最少,白云石在该阶段出现频繁,且含量变化明显,指示气候以季节性干旱为主;Ⅱ(晚渐新世):石英含量最高,但相比上一阶段有所下降,碳酸盐矿物和长石含量增加,指示气候进一步趋向干冷化;Ⅲ(早中新世):石英含量最高,但相比之前两个阶段进一步减少,长石含量进一步增加,碳酸盐总体呈现增加趋势,特别是白云石,相比之前两个阶段含量增加明显以及下降的石英/长石比值,指示气候变得更为干冷;Ⅳ(中中新世):石英含量相对上一阶段有所增加,长石和碳酸盐矿物含量降低,石英/长石比值也有所增长,但相比Ⅰ和Ⅱ阶段仍然较小,指示该阶段气候虽有所回升,但依旧处于干冷环境下。对比青藏高原隆升和全球气候变化,可知改则盆地气候阶段性变化可能是高原隆升和全球气候变化共同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改则盆地 康托组 常见矿物 古气候
下载PDF
藏北改则康托盆地逆冲推覆构造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制约 被引量:3
17
作者 于俊秋 吴珍汉 +3 位作者 赵珍 季长军 于俊博 康健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87-995,共9页
对采自羌塘地块南部改则地区康托盆地的碎屑岩及火山岩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测试及AFT热历史模拟,获得77±6Ma、62±5Ma、44±3Ma、35±2Ma四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平均径迹长度介于11.6±2.0~13.3±1.9μ... 对采自羌塘地块南部改则地区康托盆地的碎屑岩及火山岩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测试及AFT热历史模拟,获得77±6Ma、62±5Ma、44±3Ma、35±2Ma四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平均径迹长度介于11.6±2.0~13.3±1.9μm之间。AFT热历史模拟结果指示,研究区自晚白垩世至现今主要历经了3次构造抬升冷却过程:晚白垩世(100~65Ma)快速隆升剥蚀阶段,其降温速率和隆升速率分别为1.46~4.26℃/Ma、0.05~0.14mm/a,该事件为新特提斯洋洋壳沿雅鲁藏布江俯冲作用的响应;始新世中期(50~35Ma)快速隆升剥蚀阶段,该阶段降温幅度相对以第一次较小,该构造事件与印度大陆的向北俯冲具有成因联系;20Ma至现今的快速抬升冷却阶段为青藏高原整体拉张走滑构造环境所影响,其隆升速率和降温速率分别为3.25~6.0℃/Ma、0.03~0.2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径迹 逆冲推覆构造 康托盆地 藏北改则
下载PDF
西藏改则县吉布茶卡-拉果错盐湖锂矿控矿因素分析
18
作者 李金生 李兴 +1 位作者 张庆松 魏宇 《地质找矿论丛》 CAS 2022年第4期337-346,共10页
西藏是我国内陆盐湖分布最多的省区之一,藏西北现代盐湖星罗棋布,锂资源丰富。文章简述了西藏改则县吉布茶卡-拉果错盐湖的自然地理概况,系统阐述了该区与盐湖锂矿成矿有关的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地质特征,并通过对吉布茶卡-拉果错地区的... 西藏是我国内陆盐湖分布最多的省区之一,藏西北现代盐湖星罗棋布,锂资源丰富。文章简述了西藏改则县吉布茶卡-拉果错盐湖的自然地理概况,系统阐述了该区与盐湖锂矿成矿有关的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地质特征,并通过对吉布茶卡-拉果错地区的地质、水文特征及时空关联分析,总结了该区湖盆构造、成矿物质来源、水文条件及气候条件对盐湖锂矿的成矿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布茶卡-拉果错 盐湖锂矿 控矿因素 改则县 西藏
下载PDF
西藏洞错地区郎山组晚白垩世火山岩的厘定——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导致增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新证据 被引量:1
19
作者 次琼 阿旺旦增 +3 位作者 索朗顿旦 倪金海 王新录 翟杰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5-62,共8页
郎山组地层是西藏冈底斯带中最具代表性的白垩纪地层,其时代与形成环境对于认识藏南地区的大地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最近在西藏改则县洞错地区郎山组中新发现的火山岩夹层,对该火山岩(英安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年... 郎山组地层是西藏冈底斯带中最具代表性的白垩纪地层,其时代与形成环境对于认识藏南地区的大地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最近在西藏改则县洞错地区郎山组中新发现的火山岩夹层,对该火山岩(英安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年龄值为(88.7±1.1)Ma,指示该区的郎山组地层应属于上白垩统,而非之前认为的下白垩统。进一步通过岩石化学分析发现,该火山岩具有与埃达克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出LREE富集且有轻微的负Eu异常特征,表明冈底斯带北部地区在晚白垩世早期因新特提斯洋的北向俯冲作用曾发生显著的岩浆活动,导致增厚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郎山组地层中的火山岩夹层。对郎山组地层时代的重新认定结果以及其中火山岩夹层所反映的深部构造特征,为研究该区晚白垩世岩浆作用动力学机制提供了新的依据,也表明需要重新认识藏南地区郎山组地层的区域地质与构造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改则 晚白垩世火山 新特提斯洋 地壳增厚 板块俯冲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沙木罗组火山岩锆石LA-ICP-MS年龄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彭头平 《福建地质》 2015年第3期191-198,共8页
通过西藏改则县1∶5万6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在西藏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改则县日玛村一带的晚侏罗—早白垩世沙木罗组的上部层位中发现有中-基性火山岩夹层。对该火山岩夹层开展年代学研究,获得锆石LA-ICP-MS年龄数据(72.3±0.3)... 通过西藏改则县1∶5万6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在西藏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改则县日玛村一带的晚侏罗—早白垩世沙木罗组的上部层位中发现有中-基性火山岩夹层。对该火山岩夹层开展年代学研究,获得锆石LA-ICP-MS年龄数据(72.3±0.3)Ma,时代属晚白垩世,其代表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闭合时间的上限。该火山岩夹层及锆石定年对研究班公湖—怒江洋盆的演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木罗组 火山岩夹层 安山岩 LA-ICP-MS年龄 改则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