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吡喹酮、甲苯达唑及阿苯达唑对细粒棘球蚴作用的组织化学比较 被引量:5
1
作者 杨元清 张超威 +4 位作者 肖树华 尤纪青 吴嘉彤 柴君杰 张文林 《地方病通报》 1990年第3期21-25,共5页
本文比较了吡喹酮、甲苯达唑及阿苯达唑对NIH鼠体内细粒棘球蚴组织化学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药物治疗3~14天,均能迅速引起生发层内糖原、AKP、ACP及ATP酶的减少、减弱或消失,以甲苯达唑组的为最明显,阿苯达唑及吡喹酮的较轻,但对生发... 本文比较了吡喹酮、甲苯达唑及阿苯达唑对NIH鼠体内细粒棘球蚴组织化学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药物治疗3~14天,均能迅速引起生发层内糖原、AKP、ACP及ATP酶的减少、减弱或消失,以甲苯达唑组的为最明显,阿苯达唑及吡喹酮的较轻,但对生发层内DNA、RNA、蚤白质结合的酪氨酸、色氨酸、组氨酸以及碱性蛋白质的影响仅见于7及14天。亦以甲苯达唑组的较为显著。停药后,上述变化的恢复时间,吡喹酮及阿苯达唑的分别为14~30及30天,而甲苯达唑组的则需90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组织化学 吡喹酮
下载PDF
抗癌药物索拉非尼体外抗多房棘球蚴的效果评价(英文) 被引量:4
2
作者 党志胜 奥祐三郎 +6 位作者 周晓农 胡薇 张颋 陈军虎 徐斌 赵玉敏 肖宁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17-422,共6页
目的对抗癌药物索拉非尼体外抗多房棘球蚴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从感染小鼠体内收集多房棘球蚴小囊泡,加入预先接种大鼠肝细胞的DMEM培养液(含10%胎牛血清、100 U/m L青霉素、100 mg/L链霉素)中,37℃、5% CO_2培养2~3个月后,选取直径2~4... 目的对抗癌药物索拉非尼体外抗多房棘球蚴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从感染小鼠体内收集多房棘球蚴小囊泡,加入预先接种大鼠肝细胞的DMEM培养液(含10%胎牛血清、100 U/m L青霉素、100 mg/L链霉素)中,37℃、5% CO_2培养2~3个月后,选取直径2~4 mm的完整包囊用于药物效果评价实验。实验分阿苯达唑组(阳性对照),阿苯达唑终浓度分别为10μmol/L和30μmol/L;索拉非尼组(实验组),索拉非尼终浓度分别为10μmol/L和30μmol/L;DMSO组(溶剂对照组),加DMSO(1︰9溶于PBS中);PBS组(阴性对照),仅加PBS。每孔取25~30个包囊,每个浓度设3个重复。药物处理48、72、96、120、144和168 h后,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包囊形态结构变化,计算包囊抑制率,对其体外抗棘球蚴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0、30μmol/L索拉非尼处理48、72、96、120、144和168 h后,包囊的抑制率分别为6.6%、42.4%、68.5%、77.4%、84.0%、89.5%和7.1%、45.6%、70.9%、82.6%、84.0%、89.9%。10、30μmol/L阿苯达唑在每个时间点的包囊抑制率分别为2.6%、6.6%、21.4%、47.8%、59.9%、70.6%和3.8%、12.7%、27.0%、51.4%、54.0%、73.0%。DMSO和PBS对包囊没有明显的抑制效果。索拉非尼的抑制效果均高于阿苯达唑,从处理后72 h起,索拉非尼和阿苯达唑的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学显微镜观察表明,索拉非尼处理后,包囊向内部陷塌,形成"日全食"状;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索拉非尼处理后,包囊内部生发层细胞脱落,完全失去活性。结论索拉非尼显示出较高的包囊抑制效果,是棘球蚴病治疗的潜在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房棘球蚴病 生发层 索拉非尼
原文传递
多房棘球绦虫蛋白Musashi-1的克隆及RNA结合功能初步鉴定
3
作者 吴易璇 仲顺虎 +1 位作者 郭小腊 陈轶霞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77-1384,共8页
初步探究Musashi-1蛋白在多房棘球蚴中的分布及其与RNA结合的能力。利用RACE技术获得Musashi-1全长,扩增该基因并克隆到载体pET-28a上,表达并纯化Musashi-1重组蛋白用于制备多克隆抗体;免疫荧光观察Musashi-1在多房棘球蚴组织中的分布;... 初步探究Musashi-1蛋白在多房棘球蚴中的分布及其与RNA结合的能力。利用RACE技术获得Musashi-1全长,扩增该基因并克隆到载体pET-28a上,表达并纯化Musashi-1重组蛋白用于制备多克隆抗体;免疫荧光观察Musashi-1在多房棘球蚴组织中的分布;双荧光素酶试验检测Musashi-1蛋白与RNA结合能力。结果显示多房棘球绦虫Musashi-1基因有两个转录本,分别为1017 bp和966 bp。Western-blot结果表明,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天然多房棘球绦虫Musashi-1蛋白。免疫荧光试验表明Musashi-1蛋白主要分布在多房棘球蚴生发层细胞中。在亚细胞水平上,Musashi-1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双荧光素酶试验表明Musashi-1蛋白能够与Musashi家族共识别RNA基序(富含GUA)结合。本研究确定了编码Musashi-1基因的全长,证实Musashi-1蛋白主要分布在多房棘球蚴生发层细胞中,具有RNA结合能力。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多房棘球绦虫Musashi-1蛋白在多房棘球蚴生发层细胞中的功能提供了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房棘球绦虫 RNA结合蛋白 MUSASHI-1 生发层
原文传递
细粒棘球蚴囊经甲苯达唑、阿苯达唑或阿苯达唑亚砜作用后其生发层的形态学变化和药物含量 被引量:1
4
作者 肖树华 杨元清 +4 位作者 尤纪青 王鸣杰 张超威 郭惠芳 柴君杰 《地方病通报》 1992年第1期5-10,共6页
小鼠的继发性细粒棘球蚴囊在含甲苯达唑阿苯达唑或阿苯达唑亚枫1及10μg/ml的培养液中培养l~7d时,囊壁所含各药物的量相近,但生发层的受损以甲苯达唑组较重,次为阿苯达唑亚砜和阿苯达唑组。感染小鼠ig上述3种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等效剂... 小鼠的继发性细粒棘球蚴囊在含甲苯达唑阿苯达唑或阿苯达唑亚枫1及10μg/ml的培养液中培养l~7d时,囊壁所含各药物的量相近,但生发层的受损以甲苯达唑组较重,次为阿苯达唑亚砜和阿苯达唑组。感染小鼠ig上述3种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等效剂量1~14d后24h,囊壁的药物含量甚低,但生发层的损害仍以甲苯达唑组的较重,并认为阿苯达唑亚矾是阿苯达唑的有效代谢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囊 甲苯达唑 阿苯达唑
下载PDF
细粒棘球绦虫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Ⅰ.细粒棘球蚴生发层细胞分离
5
作者 焦伟 伊斯拉音 +1 位作者 张文林 柴君杰 《地方病通报》 1996年第1期5-7,共3页
本文报道采用胰酶消化的方法分离细粒棘球蚴生发膜细胞的研究结果,在37℃下10分钟的效果最好,延长消化时间可使细胞浆破裂,形成较多的裸核,不利于细胞进一步培养。梯度离心的分离方法增加细胞损伤,不能达到分离不同细胞的效果... 本文报道采用胰酶消化的方法分离细粒棘球蚴生发膜细胞的研究结果,在37℃下10分钟的效果最好,延长消化时间可使细胞浆破裂,形成较多的裸核,不利于细胞进一步培养。梯度离心的分离方法增加细胞损伤,不能达到分离不同细胞的效果。分离的生发层细胞超微结构与完整生发膜超微切片上基本相同,能表现有线粒体肿胀和数量减少等特点,表明胰酶处理的细胞代谢能力受到一定的抑制。将分离的生发层细胞接种Balb/c小鼠腹腔可形成棘球蚴,并产生成熟的原头节。讨论了分离方法对生发细胞体外培养工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生发层 生发细胞
下载PDF
吡喹酮引起细粒棘球蚴囊生发层损害的囊组织药物含量的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尤纪青 肖树华 +4 位作者 杨元清 郭惠芳 焦佩英 柴君杰 焦伟 《地方病通报》 1990年第3期26-31,共6页
感染细粒棘球蚴的小鼠每天口服吡喹酮500mg/kg,连给3或7天时,大部分囊的生发层示轻度损害,少数呈中度损害,疗程末次给药后24h的囊壁吡喹酮平均含量约为0.3μg/g囊组织,这些与在体外用吡喹酮1μg/ml培养细粒棘球蚴囊的结果相仿。当疗程... 感染细粒棘球蚴的小鼠每天口服吡喹酮500mg/kg,连给3或7天时,大部分囊的生发层示轻度损害,少数呈中度损害,疗程末次给药后24h的囊壁吡喹酮平均含量约为0.3μg/g囊组织,这些与在体外用吡喹酮1μg/ml培养细粒棘球蚴囊的结果相仿。当疗程延长至14天时,部分囊的生发层呈中或重度损害,但较体外用吡喹酮10μg/ml培养囊所引起的生发层损害为轻,后者囊壁于培养1~7天的吡喹酮平均含量约为4μg/g囊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囊 吡喹酮 液相色谱
下载PDF
丝氨酸蛋白酶在细粒棘球绦虫中的表达及活性鉴定 被引量:1
7
作者 田梦潇 臧小燕 +5 位作者 郭刚 齐文静 郭宝平 任远 李军 张文宝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3-239,共7页
目的比较细粒棘球绦虫丝氨酸蛋白酶(EgSP)在原头节、生发层(包囊)和成虫中的表达水平差异及活性鉴定。方法采用TRIzol试剂分别提取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经胃蛋白酶消化和未经胃蛋白酶消化)、生发层(包囊)和成虫总RNA,并进行PCR分别扩增E... 目的比较细粒棘球绦虫丝氨酸蛋白酶(EgSP)在原头节、生发层(包囊)和成虫中的表达水平差异及活性鉴定。方法采用TRIzol试剂分别提取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经胃蛋白酶消化和未经胃蛋白酶消化)、生发层(包囊)和成虫总RNA,并进行PCR分别扩增EgSP基因片段,PCR扩增产物测序后通过Clustal×2.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选择具有SP活性基团的38 000亚基基因序列进行原核表达,将正确的目的片段克隆至表达载体pET-30a中,再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中,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后,用His标签亲和层析纯化柱纯化重组蛋白EgSP(rEgSP)。将rEgSP(25μg)与等量的弗氏完全佐剂混合乳化,皮下多点注射免疫5只BALB/c小鼠,从第2次免疫开始,改为等量的弗氏不完全佐剂,第4次加强免疫采用腹腔注射,每次免疫间隔1周。免疫结束后,尾静脉采血,分离血清。ELISA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测定不同阶段中EgSP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粒棘球绦虫不同阶段中EgSP的表达情况,采用Image Lab 6.0软件分析蛋白质的表达丰度。免疫组化检测EgSP在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和生发层(包囊)中的表达情况。纯化的rEgSP和囊液蛋白用胰蛋白酶样丝氨酸蛋白酶和半胱氨酸酶底物(Z-Arg-AMC)、组织蛋白酶L底物(Z-Phe-Arg-AMC)测定其蛋白酶活性。采用Graphpad Prism 7统计学软件对多组数据进行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结果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生发层(包囊)和成虫的cDNA中均扩增出目的片段,与预期大小(1 455 bp)相符。PCR产物测序结果显示,EgSP开放阅读框为1 455 bp,编码484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Mr)为54 870,与多房棘球绦虫丝氨酸蛋白酶(Em SP)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97.73%,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96.69%。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与其他绦虫属氨基酸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丝氨酸蛋白酶 原头节 生发层
原文传递
甲苯达唑对小鼠不同期的细粒棘球蚴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尤纪青 肖树华 +3 位作者 杨元清 焦佩英 柴君杰 焦伟 《地方病通报》 1994年第1期22-24,共3页
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后3,5和12个月,1次ig甲苯达唑(Med)25mg·kg-1,3组的血药含量基本相似。而3组之间囊壁的药含量却有较大的差异,以3个月组的囊壁药含量为最高,5个月的次之,而12个月组的则... 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后3,5和12个月,1次ig甲苯达唑(Med)25mg·kg-1,3组的血药含量基本相似。而3组之间囊壁的药含量却有较大的差异,以3个月组的囊壁药含量为最高,5个月的次之,而12个月组的则较低,上述3组小鼠给予igMeb25mg·kg-1,连给28d,其囊重抑制率分别为86.3,66.9和33.5%。且生发层细胞以3个月组损害较明显,5个月组次之,12个月组为最轻。结果提示体积较大和有较厚囊壁的细粒棘球蚴囊是影响Meb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囊 生发层 甲苯达唑
下载PDF
阿苯达唑亚砜对NIH小鼠体内细粒棘球蚴作用的组织学观察
9
作者 杨元清 张超威 +3 位作者 吴嘉彤 焦佩英 肖树华 柴君杰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20-21,共2页
本文观察了阿苯达唑亚砜150mg/kg/d×15天及×28天对NIH小鼠体内细粒棘球蚴的作用。结果表明,连续给药15天,细粒棘球蚴生发层出现变性及坏死的发生率分别为60.0%及32.0%;而囊液内原头节变性及死亡的发生率依次为36.3%及4.3%... 本文观察了阿苯达唑亚砜150mg/kg/d×15天及×28天对NIH小鼠体内细粒棘球蚴的作用。结果表明,连续给药15天,细粒棘球蚴生发层出现变性及坏死的发生率分别为60.0%及32.0%;而囊液内原头节变性及死亡的发生率依次为36.3%及4.3%;治疗28天时,生发层的变性及坏死和原头节的变性及死亡的发生率依次分别为37.9%及58.6%和16.7%及40.0%;而角质层则有破坏及大量多核巨噬细胞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苯达唑亚砜 细粒棘球蚴 NIH小鼠
下载PDF
吡喹酮长程疗法对NIH小鼠体内细粒棘球蚴的组织学影响
10
作者 杨元清 吴嘉彤 +3 位作者 张超威 焦佩英 肖树华 柴君杰 《地方病通报》 1992年第3期1-4,共4页
本文应用组织学的方法,观察了吡喹酮引起的NIH小鼠体内细粒棘球蝴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剂量为500mg/kg/d ,连续给药15及90天时,生发层变性及坏死的发生率依次分别为41.3%及36.5%和23.5%及70.7%,两组间坏死率的差别有高度显著性(P<... 本文应用组织学的方法,观察了吡喹酮引起的NIH小鼠体内细粒棘球蝴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剂量为500mg/kg/d ,连续给药15及90天时,生发层变性及坏死的发生率依次分别为41.3%及36.5%和23.5%及70.7%,两组间坏死率的差别有高度显著性(P<0.001);原头节变性及死亡的发生率依次分别为37.9%及1O.3%和28.4%及65.4%,两组间死亡率的差别亦有高度显著性(P<0.001)。连续治疗30~90天,少数细粒棘球蚴的角质层出现不同程度的局部破裂及炎性细胞侵入,部分受损生发层的表面还有炎性细胞的粘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喹酮 长程疗法 细粒棘球蚴
下载PDF
吡喹酮、甲苯达唑及阿苯达唑对感染鼠体内外细粒棘球蚴作用的组织学比较
11
作者 杨元清 张超威 +4 位作者 肖树华 吴嘉彤 尤纪青 柴君杰 张文林 《地方病通报》 1990年第3期17-20,129-130,共4页
本文比较了吡喹酮、甲苯达唑及阿苯达唑对体内、外细粒棘球蚴组织学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药物均能引起生发层表面粗糙、间质疏松、空泡变性、生发细胞结构模糊、核伊红深染及细胞崩解等病变,均以甲苯达唑组的为最重,发生率亦较高,而吡... 本文比较了吡喹酮、甲苯达唑及阿苯达唑对体内、外细粒棘球蚴组织学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药物均能引起生发层表面粗糙、间质疏松、空泡变性、生发细胞结构模糊、核伊红深染及细胞崩解等病变,均以甲苯达唑组的为最重,发生率亦较高,而吡喹酮与阿苯达唑组的相似,均较轻,发生率亦较低,停药后,一些生发层的损害逐渐恢复正常,以吡喹酮及阿苯达唑组的较迅速,而甲苯达唑组的则较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吡喹酮 组织学 生发层
下载PDF
青少年和成年人嵌甲的病因分析及其改良手术方法探讨
12
作者 欧阳阳钢 姜宗圆 +6 位作者 孙浩然 周林华 梁海 刘岸雄 陈琪 谢统明 黄晓瑜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0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及成年人嵌甲的病因,并对应用彻底切除两侧甲生发层的甲襞成形术治疗嵌甲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顽固性嵌甲症患者68例,其中青少年组:36例,成年组:32例;部位:单足第一趾60例,双... 目的:探讨青少年及成年人嵌甲的病因,并对应用彻底切除两侧甲生发层的甲襞成形术治疗嵌甲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顽固性嵌甲症患者68例,其中青少年组:36例,成年组:32例;部位:单足第一趾60例,双足第一趾8例;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3年,平均4个月;复发次数最少1次,最多6次,平均3次。分析青少年及成年嵌甲发病原因,并对所有患者采用彻底切除两侧甲生发层的甲襞成形术进行治疗。结果:青少年嵌甲致病原因主要为穿不合适、过紧的鞋子,多汗;成年嵌甲致病原因主要为修剪趾甲不当、创伤性甲损伤。68例患者中,青少年组36例,术后伤口愈合时间(6±1.38)d,成年组32例,术后伤口愈合时间(8±1.68)d。青少年组随访3~24个月,平均19个月,优良率达97.2%,成年组随访2~22个月,平均17个月,优良率达93.8%。术后拇趾外露甲体宽度患侧为(16.36±0.17)mm,术前拇趾外露甲体宽度为(16.58±O.36)mm,术后趾甲形态满意。结论:青少年和成年嵌甲致病主要原因各不相同。彻底切除两侧生发层的甲襞成形术治疗嵌甲效果满意,可获得较好的美观外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甲 病因学 生发层 青少年 成年人 手术
下载PDF
雌性中华蜜蜂胚胎发育组织形态观察
13
作者 朱翔杰 徐新建 +3 位作者 周姝婧 郝振帮 陈琳 周冰峰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5-293,共9页
【目的】探索雌性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胚胎组织发育过程。【方法】在正常蜂群中,用蜂王产卵控制器将蜂王限制在工蜂巢房的巢脾上产卵1 h,蜂王在工蜂巢房中产下的卵是受精的雌性卵,将有卵的巢脾割下放入恒温恒湿箱中培养。恒温恒... 【目的】探索雌性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胚胎组织发育过程。【方法】在正常蜂群中,用蜂王产卵控制器将蜂王限制在工蜂巢房的巢脾上产卵1 h,蜂王在工蜂巢房中产下的卵是受精的雌性卵,将有卵的巢脾割下放入恒温恒湿箱中培养。恒温恒湿箱中样本所在的位置温度严格控制在35±0.2℃,相对湿度75%±5%。把限王产卵1 h内获得的蜜蜂卵作为0 h胚胎,每隔4 h取样一次。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二倍体雌性中华蜜蜂胚胎发育过程进行观察。【结果】根据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特征,雌性中华蜜蜂胚胎发育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1)卵裂期(0-12 h),活质体迁移到卵的表面,呈双层排列;(2)胚盘形成期(12-28 h),活质体排列为单层,并形成细胞膜;(3)胚层形成期(28-40 h),侧板覆盖中板,两者在腹中线愈合;(4)胚胎器官系统形成期(40-68 h)。【结论】本研究明确了雌性中华蜜蜂胚胎发育过程的形态变化,进行了阶段划分并明确了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及对应的发育时间。本项研究结果有助于开展与蜜蜂胚胎发育的相关蜜蜂生态学、发育生物学、营养学等课题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蜜蜂 胚胎发育 卵裂 胚盘 胚层
下载PDF
泡球蚴持续感染对小鼠肝脏纤维化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高海军 庞华胜 +5 位作者 孙旭冬 张颋 景涛 王晓玲 莫筱瑾 胡薇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4-61,共8页
目的评价泡球蚴持续感染对小鼠肝脏纤维化的影响,为研究泡型棘球蚴病肝纤维化进展及其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以泡球蚴感染长爪沙鼠血清(25、50、100μL)和泡球蚴及其生发层细胞、原头节分别对肝星状HSC-T6和LX-2细胞进行体外刺激48 h,... 目的评价泡球蚴持续感染对小鼠肝脏纤维化的影响,为研究泡型棘球蚴病肝纤维化进展及其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以泡球蚴感染长爪沙鼠血清(25、50、100μL)和泡球蚴及其生发层细胞、原头节分别对肝星状HSC-T6和LX-2细胞进行体外刺激48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HSC-T6细胞培养上清中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1,Col1)和α-平滑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量。收集泡球蚴感染1、2、4、6、8个月小鼠血清和肝脏,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Col1和α-SMA含量,采用天狼猩红染色法动态观察肝脏胶原纤维沉积情况。结果泡球蚴感染沙鼠血清体外可诱导HSC-T6和LX-2细胞增殖,不同血清剂量组细胞增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HSC-T6=126.50、FLX-2=201.50,P均<0.05);其中100μL血清对HSC-T6和LX-2细胞促增殖率最高,HSC-T6和LX-2细胞增殖率分别为(573.36±206.34)%和(940.38±61.65)%。泡球蚴感染沙鼠血清体外刺激后,HSC-T6细胞培养上清中Col1和α-SMA蛋白含量均上升;且以100μL血清刺激后Col1和α-SMA含量最高,分别为(20.99±2.01)ng/m L和(305.52±16.67)pg/mL。泡球蚴及其生发层细胞、原头节均可体外诱导HSC-T6和LX-2细胞增殖,增殖率分别为(142.65±9.17)%和(189.99±7.75)%、(118.55±8.96)%和(122.54±0.21)%、(156.34±17.45)%和(160.59±31.41)%,不同刺激组细胞增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HSC-T6=11.24、FLX-2=47.72,P均<0.05);泡球蚴及其生发层细胞、原头节刺激后,HSC-T6细胞培养上清中Col1和α-SMA含量均增高;且以泡球蚴作用最为明显,Col1和α-SMA含量分别为(4.43±2.23)ng/mL和(285.20±90.67)pg/mL。泡球蚴感染后1~8个月,小鼠肝脏中胶原纤维沉积持续增加;小鼠血清中Col1水平在感染后6个月达最高,为(280.26±23.04)ng/mL;α-SMA水平在感染后8个月达最高,为(33.68±4.45)ng/mL。结论泡球蚴持续感染可促进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球蚴 肝星状细胞 胶原纤维 原头节 生发层细胞
原文传递
马唐种子萌发及幼苗建成对不同环境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6
15
作者 郭文磊 张泰劼 +1 位作者 张纯 田兴山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5-93,共9页
马唐是我国常见的旱田杂草之一,然而近年来在部分地区直播稻田危害十分严重。本研究测定了马唐种子萌发和幼苗建成过程中对不同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以期为直播稻田马唐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马唐在L∥D=12 h∥12 h,光照/黑暗... 马唐是我国常见的旱田杂草之一,然而近年来在部分地区直播稻田危害十分严重。本研究测定了马唐种子萌发和幼苗建成过程中对不同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以期为直播稻田马唐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马唐在L∥D=12 h∥12 h,光照/黑暗阶段温度分别为40℃/30℃、35℃/25℃、30℃/20℃、25℃/15℃、20℃/10℃的变温条件下均可萌发,最适萌发温度组合为30℃/20℃;光照不是马唐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但对其萌发有一定的刺激作用;马唐种子在pH 4~10条件下均可萌发,pH 7~10时萌发率均在90%以上;渗透势为-0.6~0 MPa时马唐种子萌发率在41.7%~98.3%,渗透势为-0.8 MPa及以下时基本无法萌发;马唐对盐分胁迫的耐受能力较强,NaCl浓度为240 mmol/L时萌发率达20%;马唐种子在土壤表面时出苗率最高(90%),埋藏深度6 cm时无法出苗;在水稻1~2叶期或2~3叶期保持2~3 cm水层并持续7 d以上,可使马唐成苗率降至20%以下,与对照相比干重抑制率在95%以上,且对水稻生长无明显影响。马唐对不同环境因子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适度翻耕及建立合适的水层可能有助于减轻马唐在直播稻田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唐 萌发 幼苗建成 水层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微地形对大西沟新疆野杏萌发层土壤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2
16
作者 翟朝阳 邱娟 +2 位作者 司洪章 杨新峰 刘立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168-2179,共12页
野杏是新疆野果林的主要建群种和种质资源树种。野杏在种子萌发成苗期,幼苗的根系主要分布在0—15 cm土层中。为了阐明坡向、坡位、坡度和坡形等微地形因子对野杏种子萌发层土壤特征和养分分布的影响,在新疆伊犁州霍城县大西沟的封育野... 野杏是新疆野果林的主要建群种和种质资源树种。野杏在种子萌发成苗期,幼苗的根系主要分布在0—15 cm土层中。为了阐明坡向、坡位、坡度和坡形等微地形因子对野杏种子萌发层土壤特征和养分分布的影响,在新疆伊犁州霍城县大西沟的封育野果林内(44°26′01.09″—44°26′17.12″N,80°46′27.49″—80°47′03.26″E)设置样地,测定0—15 cm土层的土壤砾石、酸碱值、有机质和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析各土壤因子和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东北坡土壤养分含量较高,其土壤砾石含量、酸碱值、有机质、全磷、水解性氮和速效钾含量与东南坡、南坡皆存在显著差异(P<0.05),阴坡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都高于阳坡,不同坡向的土壤特征和养分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5);(2)不同坡位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表现为中坡位>下坡位>上坡位,土壤砾石、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均呈现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全钾、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在同坡位分布较均匀,不同坡位的土壤特征和土壤养分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3)不同坡度下的土壤水解性氮和有效磷含量是缓坡>中坡>缓中坡>陡坡,土壤砾石、酸碱值、全氮、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陡坡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和有效磷含量均低于其他坡度,而土壤砾石、土壤酸碱值和全钾在陡坡土层中含量最高,缓坡与缓中坡的土壤养分含量丰富,陡坡较为贫瘠,坡度对土壤特征和土壤养分分布有显著影响(P<0.05);(4)不同坡形下的土壤砾石、全钾、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是凸形坡>凹形坡>直线坡,不同坡形下的土壤特征和土壤养分(除全钾和速效钾)均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野果林地形因子对野杏萌发层土壤特征和土壤养分分布有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野杏 萌发层土壤 微地形 土壤养分 土壤特征
下载PDF
发芽糙米的干燥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贾富国 韩珊 +1 位作者 曹银平 姜鹏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2-146,共5页
为探讨干燥条件对发芽糙米含水率变化的影响,应用薄层干燥试验台,研究干燥温度、表现风速以及相对湿度对发芽糙米含水率变化的影响。利用Matlab软件和Excel软件处理试验数据,建立了相关的薄层干燥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干燥温度和表现风... 为探讨干燥条件对发芽糙米含水率变化的影响,应用薄层干燥试验台,研究干燥温度、表现风速以及相对湿度对发芽糙米含水率变化的影响。利用Matlab软件和Excel软件处理试验数据,建立了相关的薄层干燥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干燥温度和表现风速对发芽糙米含水率变化影响显著,而相对湿度对其影响较小;依据试验数据建立的薄层干燥数学模型可以描述和预测发芽糙米干燥过程中水分的变化规律,其相关系数为0.9854。试验结果可以为研究发芽糙米干燥过程中水分变化规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芽糙米 薄层干燥 模型 含水率
下载PDF
低温层积和预处理对白刺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峄 杨静慧 +3 位作者 左凤月 王丹丹 刘艳军 张越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69-71,共3页
以白刺种子为试材,研究了低温层积和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白刺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层积+40%浓硫酸浸泡2h的唐古特白刺种子的预处理效果最好,萌芽率为80%;低温层积3个月+刻伤处理效果次之,萌芽率为45%;常温放置萌芽率最低,仅为25%... 以白刺种子为试材,研究了低温层积和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白刺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层积+40%浓硫酸浸泡2h的唐古特白刺种子的预处理效果最好,萌芽率为80%;低温层积3个月+刻伤处理效果次之,萌芽率为45%;常温放置萌芽率最低,仅为25%。此外,低温对不同白刺种类的种子萌发作用不同,低温层积处理唐古特白刺、泡果白刺和小果白刺的种子萌芽率依次是20%、27%、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刺 萌芽率 种子 预处理 低温层积
下载PDF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Moisture, and Light Conditions on the Germination of Seeds of <i>Erythronium japonicum</i>Decne
19
作者 Yumiko Kanazawa Junko Abe +2 位作者 Shinji Kobayashi Kazue Shibuya Kojiro Suzuki 《Open Journal of Forestry》 2018年第1期105-116,共12页
Erythronium japonicum is a representative species of spring ephemeral, forest floor plants in substitution forests in Japan. Seed germination tests were conducted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light, and mois... Erythronium japonicum is a representative species of spring ephemeral, forest floor plants in substitution forests in Japan. Seed germination tests were conducted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light, and moisture content on the germination of E. japonicum. E. japonicum seeds did not germinate at constant temperatures of 5&#176C, 10&#176C, 15&#176C, 20&#176C, or 25&#176C. Seeds germinated at 5&#176C and 10&#176C after storage at 20&#176C for 1 or 2 months. Seed germinability was affected by desiccation to only 40% moisture content. Seeds germinated well in both light and dark conditions. Conditions under the leaf litter layer showed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light, and moisture content. The temperature was around 20&#176C under the leaf litter layer, even though it was 30&#176C above. The moisture content under the leaf litter layer was higher than that above. The leaf litter blocked out the sunlight. The temperature of 20&#176C necessary for E. japonicum germination occurred below, but not above, the leaf litter layer. The avoidance of decreasing in germinability from reduced seed moisture content in a short tim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high moisture conditions under the leaf litter layer. The leaf litter lay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viding optimal conditions of temperature, light, and moisture content for the germination of E. japonicum see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ythronium JAPONICUM Leaf LITTER layer Life History Seed germinATION Spring EPHEMERAL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