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LR signaling in B-cell development and activation 被引量:20
1
作者 ZhaoUn Hua Baidong Hou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03-106,共4页
Expression of Toll-like receptors (TLRs) in B cells provides a cell-intrinsic mechanism for innate signals regulating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signaling pathways in B cells, including thr... Expression of Toll-like receptors (TLRs) in B cells provides a cell-intrinsic mechanism for innate signals regulating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signaling pathways in B cells, including through the B-cell receptor (BCR), TLR signaling plays multiple roles in B-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activation. The outcome of TLR signaling in B cells is largely context-dependent, which partly explains discrepancies among in vitroand in vivostudies, or studies using different immunogens. We focus on recent findings on how B-cell-intrinsic TLR signaling regulates antibody responses, including germinal center formation and autoantibody production in autoimmune disease models. In addition, TLR signaling also acts on the precursors of B cells, which could influence the immune response of animals by shaping the composition of the immune system. With TLR signaling modulating immune responses at these different levels, much more needs to be understood before we can depict the complete functions of innate signaling in host defen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IMMUNITY B-cell development germinal center Toll-like receptor
原文传递
茯苓多糖PCP-Ⅰ增强抗原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刘坤 殷瑛 +6 位作者 张军 董大勇 刘炬 李汭桦 麻浩 单俊杰 徐俊杰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17年第3期249-255,共7页
目的:以炭疽芽孢杆菌保护性抗原(PA)为模式抗原,对茯苓多糖PCP-Ⅰ作为疫苗佐剂增强抗原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的机制进行研究。方法:PCP-Ⅰ混合PA免疫BALB/c小鼠,分别采用ELISA和毒素中和实验,检测免疫后小鼠血清中PA特异性(anti-PA)抗体... 目的:以炭疽芽孢杆菌保护性抗原(PA)为模式抗原,对茯苓多糖PCP-Ⅰ作为疫苗佐剂增强抗原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的机制进行研究。方法:PCP-Ⅰ混合PA免疫BALB/c小鼠,分别采用ELISA和毒素中和实验,检测免疫后小鼠血清中PA特异性(anti-PA)抗体和炭疽毒素中和抗体;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树突状细胞(DC)经PCP-Ⅰ体外刺激后的成熟情况,及二免后7 d小鼠脾脏中生发中心(GC)B细胞和滤泡状辅助T细胞(Tfh)的频率。结果:相对于单独PA免疫组,200μg PCP-Ⅰ能够显著提高二免后2周小鼠血清中anti-PA抗体和毒素中和抗体的水平(5.38×10~3vs 6.48×10~1,8.7×10~1vs 1.54×10~1)。PCP-Ⅰ与PA混合刺激培养DC,CD80和MHC-Ⅱ分子阳性细胞频率(82.2%,74.9%)显著高于PA刺激组(51.7%,46.8%)。二免后7 d,PA+PCP-Ⅰ组小鼠脾脏中Tfh细胞频率略高于PA组(4.97%vs 4.20%),GC B细胞频率显著高于PA组(7.73%vs 6.30%)。结论:PCP-Ⅰ可通过促进DC成熟和增强生发中心反应来增强抗原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佐剂 PCP—Ⅰ 多糖 树突状细胞 生发中心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表型分型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8
3
作者 叶子茵 曹亚兵 +1 位作者 林桐榆 林汉良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54-659,共6页
目的探讨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的免疫表型之生发中心 B 细胞样(GCB)和非 GCB 两个亚型的特征及其与 DLBCL 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肿瘤细胞免疫组织化学 EnVision 法标记 CD10、bcl-6、MUM-1的表达情况,将133例 DLBCL 分为 GCB 和非... 目的探讨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的免疫表型之生发中心 B 细胞样(GCB)和非 GCB 两个亚型的特征及其与 DLBCL 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肿瘤细胞免疫组织化学 EnVision 法标记 CD10、bcl-6、MUM-1的表达情况,将133例 DLBCL 分为 GCB 和非 GCB 两个亚型。对以下指标的5年总生存率(OS)及5年无进展生存率(PFS)进行了比较:(1)CD10、bcl-6和 MUM-1的阳性和阴性病例;(2)GCB 亚型与非 GCB 亚型;(3)不同国际预后指数(IPI)分组中 GCB 亚型与非 GCB 亚型的关系。结果 133例 DLBCL 中,44例(33.1%)CD10阳性,48例(34.6%)bcl-6阳性,60例(45.1%)MUM-1阳性。CD10阳性 DLBCL 患者的5年 OS 及 PFS 均明显高于 CD10阴性患者(P=0.041和0.031);bcl-6阳性 DLBCL 患者的 PFS 明显高于 bcl-6阴性患者(P=0.044),MUM-1阳性 DLBCL 患者的5年 OS 及 PFS 均明显低于 MUM-1阴性患者(P=0.031和0.028)。GCB 型54例(40.6%),非GCB 型79例(59.4%)。GCB 型5年 OS 及 PFS 均明显高于非 GCB 型(P=0.004和0.003)。国际预后指数(IPI)0~1分组及2~5分组中,GCB 型5年 OS 及 PFS 均明显高于非 GCB 型(IPI 0~1分组P=0.019和0.014,2~5分组 P=0.006和0.009),其中 IPI 2~5分组中的非 GCB 预后最差。结论 DLBCL 亚型及其与 IPI 联合分析可以作为预测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细胞 弥漫型 生发中心 免疫表型分型 预后
原文传递
结内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表型和分化特征及预后的比较 被引量:10
4
作者 陆锦标 李小秋 +4 位作者 张培红 周晓燕 张太明 李小妹 朱雄增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70-473,共4页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生物学特征和预后并比较结内与结外的差异。方法分析142例 DLBCL 的临床病理资料,结内90例,结外52例(胃肠30例,其他22例),并随访2~108个月,制备组织芯片,并经免疫组织化学 EnVision 法染色...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生物学特征和预后并比较结内与结外的差异。方法分析142例 DLBCL 的临床病理资料,结内90例,结外52例(胃肠30例,其他22例),并随访2~108个月,制备组织芯片,并经免疫组织化学 EnVision 法染色,观察 CD10、bcl-6、MUM1蛋白的表达并进一步区分其生发中心 B 细胞(GCB 细胞)和非生发中心 B 细胞的分化特征。结果胃肠道 DLBCL 常为Ⅰ~Ⅱ期,国际预后指标评分低,预后也好于结内及其他结外 DLBCL。单个抗原的表达率,CD10为19%(27例),bcl-6为51%(72例),MUM1为58%(82例)。36%(51例)的 DLBCL 显示 GCB 细胞分化特征,64%(91例)的 DLBCL 显示非 GCB 细胞分化特征。结外 DLBCL的 bcl-6的表达(63%)高于结内 DLBCL(43%)。在不同的结外部位,甲状腺等部位多见为 GCB 细胞分化的 DLBCL;睾丸等部位多见为非 GCB 细胞分化的 DLBCL。结论 DLBCL 显示生发中心 B 细胞和非生发中心 B 细胞分化特征,结内外以及结外不同部位的 DLBCL 有着不同的生物学特征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细胞 弥缦型 生发中心 细胞分化 预后 免疫表型分型
原文传递
Recombinant rabies virus expressing IL-15 enhances immunogenicity through promoting the activation of dendritic cells in mice 被引量:5
5
作者 Tiange Chen Yajing Zhang +7 位作者 Zhao Wang Jie Yang Mingming Li Kunlun Wang Min Cui Zhen F.Fu Ling Zhao Ming Zhou 《Vir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4期317-327,共11页
Rabies remains a public health threat that kills approximately 59,000 people worldwide each year,most of which are from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of Africa and Asia where dog rabies are endemic.Therefore, developing an... Rabies remains a public health threat that kills approximately 59,000 people worldwide each year,most of which are from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of Africa and Asia where dog rabies are endemic.Therefore, developing an affordable and efficacious vaccine is crucial for rabies control in these countries. Interleukin(IL)-15, an immunoregulatory cytokine, is a pluripotent molecule with therapeutic potential, which targets many cell types and links the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e system. In this study, IL-15 gene was cloned and inserted into the genome of a recombinant rabies virus(RABV) strain LBNSE(designated as LBNSE-IL15), and the effect of over-expression of IL-15 on the immunogenicity of RABV was investigated. It was found that mice vaccinated with LBNSEIL15 could induce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 of virus-neutralizing antibody(VNA) than those immunized with LBNSE, resulting in the higher protection after challenge. Further investigation was performed to find out the possible role of IL-15 plays in the process of antibody induction, and it was found that LBNSE-IL15 could enhance the maturation of dendritic cells(DCs) in immunized mice. Furthermore, the mice immunized with LBNSE-IL15 could promote the T_(FH) cells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generation of germinal center B cells and plasma cells. Together, these data indicated that IL-15 could be a potential adjuvant in enhancing the immunogenicity of RABV, contribu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re-efficacious rabies vacci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BIES INTERLEUKIN-15 DENDRITIC CELLS germinal center plasma CELLS
原文传递
Enhancement of T Follicular Helper Cell-Mediated Humoral Immunity Reponses During Development of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Myasthenia Gravis 被引量:4
6
作者 Ying-Zhe Cui Si-Ying Qu +7 位作者 Lu-Lu Chang Jia-Rui Zhao Lili Mu Bo Sun Hu-Lun Li Tong-Shuai Zhang Guang-You Wang Qing-Fei Kong 《Neuro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3期507-518,共12页
Myasthenia gravis(MG) is a prototypical antibody-mediated neurological autoimmune disease with the involvement of humoral immune responses in its pathogenesis. T follicular helper(Tfh) cells have been implicated in ma... Myasthenia gravis(MG) is a prototypical antibody-mediated neurological autoimmune disease with the involvement of humoral immune responses in its pathogenesis. T follicular helper(Tfh) cells have been implicated in many autoimmune diseases. However, whether and how Tfh cells are involved in MG remain unclear.Here, we established and studied a widely-used and approved animal model of human MG, the rat model with acetylcholine receptor alpha(AChRa) subunit(RAChR97–116)-induced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myasthenia gravis(EAMG). This model presented mild bodyweight loss 10 days after the first immunization(representing the early stage of disease) and more obviou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body-weight loss 7 days after the second immunization(representing the late stage of disease). AChR-specific pre-Tfh cells and mature Tfh cells were detected in these two stages, respectively. In cocultures of Tfh cells and B cells, the number of IgG2 bsecreting B cells and the level of anti-AChR antibodies in the supernatant were higher in the cultures containing EAMG-derived Tfh cells. In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s, a substantial number of CD4^+/Bcl-6^+ T cells and a greater number of larger germinal centers were observed in lymph node tissues resected from EAMG rats. Based on these results, wehypothesize that an AChR-specific Tfh cell-mediated humoral immune response contri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EA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LLICULAR HELPER T cells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MYASTHENIA GRAVIS ACETYLCHOLINE receptor germinal center
原文传递
免疫组化法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破坏小鼠脾脏淋巴滤泡结构 被引量:5
7
作者 王燕娟 沈玉娟 +1 位作者 徐馀信 曹建平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68-470,共3页
目的采用免疫组化(IHC)方法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破坏小鼠脾脏淋巴滤泡结构的现象。方法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20条尾蚴/鼠)8周后剖杀,取脾脏样本石蜡包埋、切片,先以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脾脏淋巴滤泡整体结构,再以IHC法用抗B220、C... 目的采用免疫组化(IHC)方法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破坏小鼠脾脏淋巴滤泡结构的现象。方法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20条尾蚴/鼠)8周后剖杀,取脾脏样本石蜡包埋、切片,先以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脾脏淋巴滤泡整体结构,再以IHC法用抗B220、CD21及Ki67抗体标记淋巴滤泡内B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FDC)及生发中心细胞,观察滤泡内具体细胞分布。结果 HE染色显示,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脾脏淋巴滤泡结构模糊难辨,相较于正常小鼠滤泡数目及面积均显著减少;IHC染色发现,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脾脏T、B淋巴细胞分区及FDC网络结构和生发中心结构均消失。结论日本血吸虫感染可显著破坏小鼠脾脏淋巴滤泡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免疫组化 脾脏 淋巴滤泡 生发中心
原文传递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如玉 戚微岩 徐寒梅 《药物生物技术》 CAS 2023年第3期319-324,共6页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是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至今仍有待阐明。目前的研究表明该病患者存在多种自身免疫反应异常,包括T、B淋巴细胞功能异常,多种先天免疫信号通路失调,上皮细胞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以及自身抗体...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是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至今仍有待阐明。目前的研究表明该病患者存在多种自身免疫反应异常,包括T、B淋巴细胞功能异常,多种先天免疫信号通路失调,上皮细胞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以及自身抗体分泌增加等,其中,B细胞异常被认为是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B细胞分泌的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在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外分泌腺上皮功能受损以及组织炎症损伤的加重也将导致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对靶向药物的研制、疾病的诊断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 自身免疫性疾病 干扰素 生发中心 先天免疫系统 抗Ro/SSA抗体 抗La/SSB抗体
原文传递
GPR174-CCL21调控体液免疫应答的两性差异 被引量:4
9
作者 赵若竹 祁海 《生命的化学》 CAS CSCD 2020年第2期139-145,共7页
体液免疫应答具有明显的两性差异。通常女性产生的针对外来病原体或者自身抗原的抗体水平相比男性更高,因此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清除病原体的感染,但女性也比男性更容易患自身免疫疾病。长效且高亲和力的体液免疫应答依赖由B细胞形成的生... 体液免疫应答具有明显的两性差异。通常女性产生的针对外来病原体或者自身抗原的抗体水平相比男性更高,因此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清除病原体的感染,但女性也比男性更容易患自身免疫疾病。长效且高亲和力的体液免疫应答依赖由B细胞形成的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GC)反应,然而B细胞形成GC的能力是否存在两性差异从而直接导致体液免疫应答的两性差异尚不清楚。该研究提出了一套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解释体液免疫应答两性差异的新机制,即雄激素可以增强B细胞表达的GPR174在接收到CCL21信号后与Gαi蛋白的结合水平,由此促进雄性B细胞更多地迁移在滤泡外周,而不能更多地迁移至滤泡中心形成GC及抗体应答,从而直接介导体液免疫应答的两性差异。该研究为解决在增强保护性疫苗抗体应答水平以及治疗自身免疫疾病时遇到的B细胞介导的两性差异问题提供了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R174 体液免疫应答 B细胞迁移 生发中心 雄激素
原文传递
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对小鼠B淋巴细胞分化和抗体生成的影响
10
作者 宋广平 吴敏 +4 位作者 梁丽云 李慧艳 张学敏 李平 张宇程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71-679,共9页
目的 探索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对B细胞分化和抗体生成的影响,为提高疫苗有效性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方法 流式分选经绵羊红细胞免疫小鼠的脾幼稚B细胞、生发中心B细胞和浆细胞,荧光定量PCR检测GABA A1型受体(Gabra1)和Gabra2、GAB... 目的 探索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对B细胞分化和抗体生成的影响,为提高疫苗有效性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方法 流式分选经绵羊红细胞免疫小鼠的脾幼稚B细胞、生发中心B细胞和浆细胞,荧光定量PCR检测GABA A1型受体(Gabra1)和Gabra2、GABA B1型受体(Gabbr1)和Gabbr2、溶质运载蛋白6A家族成员1(Slc6a1)、Slc6a11、Slc6a12和Slc6a13 mRNA表达。建立B细胞体外分化体系,分离小鼠脾B细胞与NB-21饲养层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GABA 0.2,1.0和2.0 mmol·L^(-1)对浆细胞分化百分比的影响。每只小鼠ip给予100μg乙酰化4-羟基-3硝基苯基偶联钥孔血蓝蛋白(NP-KLH)和0.1 mL铝佐剂构建经典的抗原免疫小鼠模型,分为免疫+PBS和免疫+GABA组。正常对照组注射0.1 mL双蒸水和0.1 mL铝佐剂。免疫+PBS和免疫+GABA组分别ip给予PBS和GABA 20 mg·kg^(-1),每天1次,共12 d。第13天流式细胞术分析小鼠脾生发中心B细胞、总浆细胞和IgG_(1)^(+)浆细胞百分比,ELISA检测血清中抗原特异性抗体水平;第27天后流式细胞术分析骨髓中抗原特异性浆细胞百分比。结果 绵羊红细胞免疫小鼠幼稚B细胞、生发中心B细胞和浆细胞均表达Gabbr1。在B细胞体外分化过程中,与细胞对照组相比,GABA1.0和2.0 mmol·L^(-1)处理均显著促进幼稚B细胞向CD138^(+)浆细胞分化(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免疫+PBS组小鼠脾生发中心B细胞百分比增加(P<0.01),总浆细胞和IgG_(1)^(+)浆细胞百分比增加(P<0.05,P<0.01);骨髓中抗原特异性浆细胞百分比增加(P<0.01);血清抗原特异性抗体水平升高(P<0.01)。与免疫+PBS组相比,免疫+GABA组总浆细胞(P<0.01)和IgG_(1)^(+)浆细胞百分比(P<0.05)增加,骨髓中抗原特异性浆细胞百分比增加(P<0.05),血清抗原特异性抗体水平升高(P<0.01)。结论 神经递质GABA可促进浆细胞分化和高亲和力抗体生成,其在调控B细胞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 B细胞 生发中心 浆细胞 高亲和力抗体
下载PDF
滤泡调节性T细胞在眼肌型重症肌无力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吴娜 胡裕翔 +5 位作者 许晓璇 晏立 程艺 饶杰 吴雅俊 吴晓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83-387,共5页
重症肌无力(MG)是由抗体介导、对T细胞依赖及不同补体参与共同发挥作用导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眼肌型重症肌无力(OMG)是MG中的一种类型,其症状仅局限于眼外肌。新近研究表明,包括OMG在内的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滤泡调节性T... 重症肌无力(MG)是由抗体介导、对T细胞依赖及不同补体参与共同发挥作用导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眼肌型重症肌无力(OMG)是MG中的一种类型,其症状仅局限于眼外肌。新近研究表明,包括OMG在内的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滤泡调节性T细胞(Tfr细胞)的表达失衡密切相关。因此,对Tfr细胞的探讨或许可作为眼OMG相关性研究的一个新切入点。本文总结了Tfr细胞在OMG免疫学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 滤泡调性节T细胞 滤泡辅助性T细胞 生发中心 机制
下载PDF
核因子-κB活性对BXSB狼疮小鼠脾脏自发性生发中心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碧飞 许韩师 +3 位作者 刘恩波 李红晖 唐平 杨京新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9期534-537,i0001,共5页
目的探讨核因子(NF)-kB活性对BXSB狼疮小鼠脾脏中自发性生发中心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18只BXSB自发性狼疮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吡咯二硫氨基甲酸酯(PDTC)干预组,PDTC组:隔日腹腔注射PDTC(120mg/kg体重);对照组:隔日腹腔注射等量... 目的探讨核因子(NF)-kB活性对BXSB狼疮小鼠脾脏中自发性生发中心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18只BXSB自发性狼疮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吡咯二硫氨基甲酸酯(PDTC)干预组,PDTC组:隔日腹腔注射PDTC(120mg/kg体重);对照组:隔日腹腔注射等量溶媒。持续8周结束实验。以电泳迁移率改变实验检测脾脏组织NF-kB活性,双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B细胞CD154表达及生发中心B细胞凋亡,组织化学方法染色脾脏生发中心,并以图像处理系统半定量分析。结果PDTC显著抑制BXSB狼疮小鼠脾脏组织NF-kB活性,较对照组下降62.82%;BXSB狼疮小鼠脾脏组织可见自发性生发中心形成,抑制NF-kB活性能下调脾脏B细胞CD154表达、使其自发性生发中心形成受阻、促进生发中心B细胞凋亡。结论NF-KB过度活化可通过上调脾脏B细胞CD154的异常表达而促进自发性生发中心形成、并减少生发中心B细胞凋亡。由此,自发性生发中心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身反应性B细胞得以逃逸凋亡,分化成产自身抗体浆细胞。提示NF-kB可成为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一个作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F-ΚB 红斑狼疮 系统性 生发中心 CD154
原文传递
生发中心B淋巴细胞活化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艺凡 沈倍奋 宋伦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20年第2期209-213,共5页
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作为机体抵御外界病原微生物的防御机制之一,在维持机体免疫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生发中心是体液免疫发生的重要部位,B淋巴细胞在此处的活化受多种因素调控。T细胞的辅助参与、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以及充足... 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作为机体抵御外界病原微生物的防御机制之一,在维持机体免疫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生发中心是体液免疫发生的重要部位,B淋巴细胞在此处的活化受多种因素调控。T细胞的辅助参与、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以及充足的能量供应都会影响B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以及发挥免疫效应的功能。此外,一些免疫相关疾病也与生发中心B淋巴细胞活化密切相关。本文就B淋巴细胞在生发中心活化的相关机制及其活化异常所导致的相关疾病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发中心 B淋巴细胞 免疫反应 淋巴瘤
下载PDF
bcl-6基因5'非编码区突变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生发中心亚型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4
作者 赵菁 赵静 +4 位作者 蔡莺莺 毛洁 杨开颜 陈国荣 周韧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595-599,共5页
目的 分析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bcl-6基因5'非编码区突变频率及与其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的相关性.方法 对60例DLBCL行套式PCR检测t(14;l8)易位,并经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进行GCB和非GCB分子分型.PCR扩增bcl-6主... 目的 分析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bcl-6基因5'非编码区突变频率及与其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的相关性.方法 对60例DLBCL行套式PCR检测t(14;l8)易位,并经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进行GCB和非GCB分子分型.PCR扩增bcl-6主要突变区,测序检测突变位点.结果 60例中7例(11.7%)发生t(14;18)易位,为主要断裂点发生转位;联合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和t(14;18)易位检测,筛选出GCB型18例和非GCB型42例;5'非编码区总突变率为20.0%(12/60),GCB型突变率为7/18,非GCB型突变率为11.9%(5/42);+363和+469位点频繁发生突变.结论 DLBCL的bcl-65'非编码区发生突变频率较国外低,突变多发生于GCB型中.t(14;18)易位检测有助于DLBCL的分子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细胞 弥漫型 生发中心 原癌基因蛋白质c-bcl-6 易位 遗传 突变
原文传递
脾脏白髓结构特征以及维持其完整性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燕娟 曹建平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80-84,共5页
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白髓作为脾脏内淋巴细胞的聚集地,其结构的完整性包括T/B淋巴细胞区室化、清晰的边缘区、完整的滤泡树突状细胞网络及生发中心等特征,是机体对外来病原微生物作出快速且有效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深入... 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白髓作为脾脏内淋巴细胞的聚集地,其结构的完整性包括T/B淋巴细胞区室化、清晰的边缘区、完整的滤泡树突状细胞网络及生发中心等特征,是机体对外来病原微生物作出快速且有效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深入探讨维持脾脏白髓结构完整性的分子机制将为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 淋巴滤泡 生发中心
原文传递
系统性红斑狼疮B细胞中CD154诱导转录因子NF-κB核转移异常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火亘) 张文 +2 位作者 曾小峰 张奉春 唐福林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9期537-539,共3页
目的对配体CD154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B淋巴细胞中刺激转录因子NF-资B核转移的异常进行研究。方法分离正常人对照、SLE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及扁桃体生发中心B淋巴细胞,并以后者为参照,观察与正常人对照相比,SLE外周血B淋巴细胞中CD... 目的对配体CD154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B淋巴细胞中刺激转录因子NF-资B核转移的异常进行研究。方法分离正常人对照、SLE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及扁桃体生发中心B淋巴细胞,并以后者为参照,观察与正常人对照相比,SLE外周血B淋巴细胞中CD154和抗CD154抗体对NF-资B核转移或基础活化的影响。结果①正常人外周血B细胞CD154刺激主要诱导NF-资B亚单位p50、p65及c-Rel进入细胞核,而SLE外周血B细胞与扁桃体B细胞相似,刺激前细胞核内功能性p50和c-Rel基础值即高于正常人对照,CD154刺激只进一步诱导p65进入细胞核;②抗CD154抗体可抑制SLE外周血CD154高表达的B细胞核中p65和c-Rel的基础活化值,亦与扁桃体B细胞相似。结论与正常人对照相比,SLE外周血B淋巴细胞中CD154诱导NF-资B核转移存在显著异常,类似生发中心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E B细胞 正常人 外周血 NF—kB B淋巴细胞 核转移 内功 结论 参照
原文传递
不同年龄牦牛淋巴结组织结构的比较 被引量:2
17
作者 蒲艳欢 崔燕 +4 位作者 黄玉风 余四九 张倩 何俊峰 杨雪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73-778,共6页
为观察牦牛淋巴结发育过程中组织结构的变化,研究牦牛淋巴结的结构发育特点,选取新生、1岁及成年健康牦牛肠系膜和下颌淋巴结样本,运用组织学方法对其组织结构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新生牦牛淋巴结内可见初级和次级淋巴小结,1岁及成年... 为观察牦牛淋巴结发育过程中组织结构的变化,研究牦牛淋巴结的结构发育特点,选取新生、1岁及成年健康牦牛肠系膜和下颌淋巴结样本,运用组织学方法对其组织结构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新生牦牛淋巴结内可见初级和次级淋巴小结,1岁及成年牦牛淋巴结中以次级淋巴小结为主。牦牛淋巴结单位面积内生发中心数量及皮质相对面积百分比随年龄增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岁时最高,成年次之,新生最低,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髓质相对面积百分比随年龄增长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新生最高,成年次之,1岁时最低,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除新生牦牛外,1岁及成年牦牛下颌淋巴结生发中心数量均显著多于肠系膜淋巴结(P<0.05);三个年龄组中下颌淋巴结皮质相对面积百分比均显著高于肠系膜淋巴结(P<0.05),肠系膜淋巴结髓质相对面积百分比均显著高于下颌淋巴结(P<0.05)。上述结果表明,牦牛在出生早期其淋巴结内已经形成生发中心,牦牛淋巴结组织结构的变化与年龄及其解剖位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淋巴结 生发中心 皮质相对面积 髓质相对面积
原文传递
滤泡树突状细胞及相关细胞标志物在淋巴结中的分布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欢 姜拥军 高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24-525,528,共3页
目的研究滤泡树突状细胞(FDC)及相关细胞标志物在淋巴结中的分布。方法用HE染色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正常淋巴结中FDC、CD20+细胞、趋化因子受体CXCR4+细胞、CD38+细胞的分布情况。结果正常淋巴结被膜下分布着多个生发中心,其内可... 目的研究滤泡树突状细胞(FDC)及相关细胞标志物在淋巴结中的分布。方法用HE染色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正常淋巴结中FDC、CD20+细胞、趋化因子受体CXCR4+细胞、CD38+细胞的分布情况。结果正常淋巴结被膜下分布着多个生发中心,其内可见FDC网络,与CD20+B细胞分布一致;CXCR4+细胞、CD38+细胞主要分布在生发中心帽区,在生发中心明区和淋巴小结间区亦有少量表达。结论FDC网络周围分布着大量CXCR4+细胞、CD38+细胞,这种分布形式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复制等提供了便利条件,与HIV致病机制密切相关,应成为HIV感染的主要研究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 生发中心 滤泡树突状细胞 C-X—C家族超化因子受体4 CD38
下载PDF
HIV诱导产生广谱中和抗体的记忆B细胞的BCR特征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欣欣 费腾 +1 位作者 凌虹 庄敏 《国际免疫学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291-296,共6页
成功建立体液免疫记忆反应至少取决于两层防御机制:抵抗再感染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为既有体液免疫记忆,其依赖于长寿浆细胞(plasma cells,PCs)分泌的预存的保护性抗体;第二道防线为反应性体液免疫记忆,即病原体经历的记忆B细胞迅速重新... 成功建立体液免疫记忆反应至少取决于两层防御机制:抵抗再感染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为既有体液免疫记忆,其依赖于长寿浆细胞(plasma cells,PCs)分泌的预存的保护性抗体;第二道防线为反应性体液免疫记忆,即病原体经历的记忆B细胞迅速重新激活以产生抗体。其中后者在防御同源病毒的再次感染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破坏免疫系统及病毒高变异特性对预防性疫苗的研发提出了挑战。因此,了解HIV诱导产生广谱中和抗体的记忆B细胞受体(B cell receptors,BCR)的特点为HIV-1预防性疫苗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记忆B细胞 B细胞受体 生发中心 广谱中和抗体
原文传递
GCET2兔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初步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潘红阳 张昕霞 +1 位作者 翁媛媛 周韧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844-849,共6页
目的开发制备GCET2兔单克隆抗体,研究其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兔单克隆抗体技术制备GCET2兔单克隆抗体;经免疫印迹、免疫组织化学(IHC)、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术等方法鉴定其特异性;并用IHC法,... 目的开发制备GCET2兔单克隆抗体,研究其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兔单克隆抗体技术制备GCET2兔单克隆抗体;经免疫印迹、免疫组织化学(IHC)、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术等方法鉴定其特异性;并用IHC法,检测GCET2与其他DLBCL诊断相关标志物(CD10、bcl-6、MUM1、GCET1、FOXP1、Ki-67和CMYC)在81例DLBCL、5例滤泡细胞淋巴瘤和2例Burkitt淋巴瘤临床样本组织中的表达。结果GCET2(EP316)抗体能特异性识别生发中心B细胞及其来源的肿瘤组织和细胞系(Raji、Daudi和Ramos)中的GCET2蛋白;对81例DLBCL进行检测,GCET2的阳性率达到43.2%(35/81),明显高于其他生发中心标志物的阳性检出率。此外,CMYC高表达DLBCL样本在GCET2阴性表达和阳性表达样本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5.2%(7/46)和2.8%(1/35)。结论本研究制备的GCET2(EP316)抗体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是一种敏感的生发中心B细胞标记抗体。GCET2与其他分子标志物联用,可能有助于提高对生发中心B细胞型DLBCL的检测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B-细胞 弥漫性 生发中心 抗体 单克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