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专业设置的特点与启示 被引量:49
1
作者 孙进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8-103,124,共7页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作为德国第二大类高等教育机构,在专业设置方面形成了明确区别于综合性大学的特点,体现出其特色化发展战略。具体来看,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专业设置上表现出三个特点:第一,专业设置强调应用性,注重与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作为德国第二大类高等教育机构,在专业设置方面形成了明确区别于综合性大学的特点,体现出其特色化发展战略。具体来看,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专业设置上表现出三个特点:第一,专业设置强调应用性,注重与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接轨;第二,专业设置重视跨学科性,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第三,专业设置凸显特色性,注重新设专业和原有专业之间的互补与协调。基于这些特点,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可以为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的专业设置提供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设置 办学特色 德国高等教育 行业特色型大学
原文传递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校企合作的形式、特点与发展趋向 被引量:40
2
作者 孙进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1-45,共5页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与企业合作的主要形式包括:由企业向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毕业设计岗位;委托大学进行科研或与大学开展联合研究;担任大学双元制专业合作伙伴;参与大学的师资建设;资助大学设立实验室/研究机构;参与高校的管理与决策。德...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与企业合作的主要形式包括:由企业向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毕业设计岗位;委托大学进行科研或与大学开展联合研究;担任大学双元制专业合作伙伴;参与大学的师资建设;资助大学设立实验室/研究机构;参与高校的管理与决策。德国大学与企业的合作涉及到教学、科研和管理等不同方面以及学生、教师、学校和政府等不同参与主体,表现出全方位和立体式的特点。目前,德国的校企合作正在由短期的、零散式的合作转向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高等专业学院 德国高等教育
原文传递
德国高等教育经费及绩效导向拨款 被引量:20
3
作者 迈克.列茨岑斯基 熊焱冰 韦春卉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7年第5期58-62,共5页
一个高等教育体系的运作能力有赖于经费充足并有效利用。与其他国家相比,德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略显不足。为了满足培养人才的长期需求,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势在必行。此外,由于缺乏竞争,德国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的有限经... 一个高等教育体系的运作能力有赖于经费充足并有效利用。与其他国家相比,德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略显不足。为了满足培养人才的长期需求,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势在必行。此外,由于缺乏竞争,德国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的有限经费也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德国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各州政府拨款,占其全部收入的79%,这一拨款占主导地位的现象在政府调控机制下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实施绩效导向拨款,增强院校竞争力,其意义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高等教育 教育经费 绩效导向
下载PDF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特色--类型特色与院校特色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孙进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66-70,共5页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特色体现在两个层面。首先,应用科学大学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具有明确区别于传统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特点,如教学突出实践,科研注重应用以及强调跨学科办学。这些特色是此类高校共有的特点,因此可被称作类型...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特色体现在两个层面。首先,应用科学大学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具有明确区别于传统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特点,如教学突出实践,科研注重应用以及强调跨学科办学。这些特色是此类高校共有的特点,因此可被称作类型特色。其次,不同的应用科学大学也发展和形成了各自的院校特色,如小而精、多样性、独具性和国际性。院校特色的形成与学校的发展历史和传统、所在地区特殊的经济产业结构以及特定的特色化发展策略等因素有关。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经验为我国高校,特别是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办学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办学特色 应用科学大学/高等专业学院 德国高等教育
原文传递
德国高等教育理念及体制改革对我国人才培养的启示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小桃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44-146,共3页
德国高等教育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灵活的教学模式对我国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德国高校注重学术与职业并重的教育理念,实行宽进严出的教育制度和灵活自由的教学模式,培养了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等人才。我国高等教育可以通... 德国高等教育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灵活的教学模式对我国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德国高校注重学术与职业并重的教育理念,实行宽进严出的教育制度和灵活自由的教学模式,培养了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等人才。我国高等教育可以通过建立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措施,特别是通过打造应用型"211"院校和放宽学生选专业及学习的"自由"度,从而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高等教育 教育理念 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
下载PDF
德国作为留学目的地国之魅力溯源——兼析德国吸引留学生的国际化政策 被引量:9
6
作者 孙进 宁海芹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8,共8页
德国是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的世界第三大留学目的地国。作为一个非英语国家,德国缘何对国际留学生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本文的分析表明,这一方面得益于德国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国家整体实力,另一方面也归功于德国近年来吸引留学生的一系列国... 德国是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的世界第三大留学目的地国。作为一个非英语国家,德国缘何对国际留学生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本文的分析表明,这一方面得益于德国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国家整体实力,另一方面也归功于德国近年来吸引留学生的一系列国际化政策,包括:采取多样化的海外招生宣传;引入与国际接轨的学制;开设英文授课专业和合作办学项目;在不收学费的同时提供多元资助;为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生活融入服务;放宽留学生就业与居留限制。这种以国家魅力为基石的积极、主动、系统化的国际化政策是德国吸引国际学生的主要原因,亦是德国作为留学目的地国的魅力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高等教育 国际化政策 德国大学 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
原文传递
从管控到治理:德国大学管理模式历史变迁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肖军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67-74,共8页
大学管理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德国大学经历了三种管理模式的时代变迁:传统上的国家和教授双元管理模式;20世纪60年代的集体决策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德国大学管理的变迁体现着时代对大学的要求,... 大学管理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德国大学经历了三种管理模式的时代变迁:传统上的国家和教授双元管理模式;20世纪60年代的集体决策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德国大学管理的变迁体现着时代对大学的要求,是不同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的过程,其中体现着权力的相互制衡与监督的理念,这符合现代大学管理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高等教育 大学治理 管理模式
原文传递
《高等教育协定2020》评述——德国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扩张政策 被引量:7
8
作者 孙进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47-51,共5页
为了满足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对更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向更多的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提升德国高校的科研实力,德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于2007年共同出台了一项中长期发展规划——《高等教育协定2020》。此规划自实施以来已经取... 为了满足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对更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向更多的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提升德国高校的科研实力,德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于2007年共同出台了一项中长期发展规划——《高等教育协定2020》。此规划自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且探索出一种在实现扩招的同时保证并提高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的发展模式。此外,政策出台的过程、对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以及实施都体现出科学性的特点,堪称科学教育决策的一个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高等教育 德国大学 德国教育政策 教育发展战略
下载PDF
德国高等教育治理新模式:进程与特征——以“柏林州高校目标合约”为中心 被引量:7
9
作者 巫锐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5,共5页
近20年来德国高等教育出现了以"新调控模式"为核心的治理理念和以"目标合约"为代表的治理工具,在传统"国家化"、"管制化"治理模式基础上增加了"去管制化"的元素。本文以"柏林... 近20年来德国高等教育出现了以"新调控模式"为核心的治理理念和以"目标合约"为代表的治理工具,在传统"国家化"、"管制化"治理模式基础上增加了"去管制化"的元素。本文以"柏林州高校目标合约"为中心,归纳了德国高等教育"新调控模式""去管制化"的三大特点,即法律规范的"去国家化"、财政拨款的"绩效化"和行政管理的"去中心化"。这三大特点体现了德国高等教育治理结构转型的新趋势,反映了德国大学与政府关系的新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高等教育 “新调控模式” 高校目标合约 “去管制化”
原文传递
选拔以学术为业的精英人才——德国大学教授资格考试制度评述 被引量:6
10
作者 孙进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13年第2期47-58,共12页
教授资格考试是一种独特的学术职业准入机制,是德国大学教授聘任制度中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获得应聘教授的资格,候选人需在博士毕业后花费多年的时间完成教授资格论文,并进行公开演讲,以证明自己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和教学的能力。教授资格... 教授资格考试是一种独特的学术职业准入机制,是德国大学教授聘任制度中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获得应聘教授的资格,候选人需在博士毕业后花费多年的时间完成教授资格论文,并进行公开演讲,以证明自己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和教学的能力。教授资格考试要求高、耗时长、且不能保证通过考试便能获聘为教授(目前获聘率不足40%)。因此,它最终选拔出来的是那些有志于献身科学、以学术为业的精英。虽然经过2002年的改革,教授资格考试不再作为应聘教授的唯一前提,但仍受到很多人的青睐,因为它比其他通向教授的路径(如青年教授)具有更高的社会声望和认可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师聘任制度 学术职业 专业发展 博士后制度 德国高等教育
下载PDF
德国技术高等教育与工业技术文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咸佩心 陈洪捷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6-180,200,共6页
对德国19世纪高等技术教育文化背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工业技术文化概念,为德国高等技术教育研究开启了新视野。以高等技术教育发展为线索,梳理德国高等技术教育发展过程,分析了德国高等技术教育与工业技术文化的关系,认为技术教育既是... 对德国19世纪高等技术教育文化背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工业技术文化概念,为德国高等技术教育研究开启了新视野。以高等技术教育发展为线索,梳理德国高等技术教育发展过程,分析了德国高等技术教育与工业技术文化的关系,认为技术教育既是工业技术文化的产物,也是工业技术文化的推动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高等教育 工业高等学校 工业技术文化
原文传递
德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模式与借鉴
12
作者 陈聪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37-141,共5页
从评估制度、评估机构及职能、评估程序三方面对德国高等教育评估模式进行系统分析与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模式应在评估目标与标准的适应性和特色性方面,建设具有独立性的评估机构,构建内外协同的高等教育评... 从评估制度、评估机构及职能、评估程序三方面对德国高等教育评估模式进行系统分析与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模式应在评估目标与标准的适应性和特色性方面,建设具有独立性的评估机构,构建内外协同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完善以学生学习成果评估为核心的高等教育评估内容指标,注重评估结果执行的有效性五方面进一步改进。尤其在优化评估模式、提升办学水平、保障教育质量等方面,对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德国高等教育 质量评估 模式
下载PDF
德国一流大学建设的多源流分析
13
作者 王莉莉 《高等理科教育》 2024年第2期117-123,共7页
1990—2004年,是德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萌芽阶段。运用多源流理论对这一时期德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进行探究可知:外部挑战加剧及内部矛盾尖锐是问题源流;学者、政府及高校等政策共同体对大学改革与发展的建议是政策源流;新公共管理主义... 1990—2004年,是德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萌芽阶段。运用多源流理论对这一时期德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进行探究可知:外部挑战加剧及内部矛盾尖锐是问题源流;学者、政府及高校等政策共同体对大学改革与发展的建议是政策源流;新公共管理主义兴起、国际化趋势加强、公众对质量与效率的追求是政治源流。三条源流汇聚使得德国开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分析1990—2004年德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多源流动因,无疑会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有所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高等教育 多源流理论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下载PDF
德国高等教育“合约管理”模式的经验与启示——基于柏林洪堡大学七版目标协定文本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巫锐 皮尔·帕斯特纳克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6-133,共8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高等教育出现了以“合约管理”模式为核心的治理理念和以“目标协定”为代表的治理工具。借助目标协定进行“合约管理”,一定程度体现了德国现代大学治理中的“去管制化”趋势。通过对比分析七版目标协定文本发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高等教育出现了以“合约管理”模式为核心的治理理念和以“目标协定”为代表的治理工具。借助目标协定进行“合约管理”,一定程度体现了德国现代大学治理中的“去管制化”趋势。通过对比分析七版目标协定文本发现,这一“去管制化”模式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层面存在程度差异,反映出政府对大学“既控制又松绑”的复杂操作。德国目标协定的实施经验对我国现代大学治理以及构建大学与政府新型关系的启示是,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区分目标与措施,反思高校绩效容量的饱和度,同时发挥高等教育智库的协同作用,建立高校共享信息池,在政府统筹协调的基础上促进各大学在结构规划上的相互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高等教育 新调控模式 目标协定 去管制化 动态调整
原文传递
德国一流大学如何选校长?——海德堡大学的个案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孙进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12,共6页
对海德堡大学校长的选拔与任命由不同的机构负责:由评议会、大学理事会和州政府代表组成的遴选委员会负责选拔与提名,大学理事会负责选举,评议会和州科学部负责认可,巴登—腾堡州州长负责任命。这些机构既分工也合作,有助于选出同时得... 对海德堡大学校长的选拔与任命由不同的机构负责:由评议会、大学理事会和州政府代表组成的遴选委员会负责选拔与提名,大学理事会负责选举,评议会和州科学部负责认可,巴登—腾堡州州长负责任命。这些机构既分工也合作,有助于选出同时得到政府、社会和大学认可的校长。这种校长选任制度既尊重大学的自治权,又允许政府和社会可以对校长选任施加恰当的影响;既保证让大学里的不同群体民主参与决策,同时又基于教授治校的传统赋予教授群体最大的影响力。海德堡大学校长选任制度对我国大学校长选任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长选拔任用 高等教育管理 现代大学制度 高校理事会 德国高等教育
原文传递
没有自由的自治——解读德国《高校自治法》兼论德国高等教育政策 被引量:4
16
作者 俞可 《复旦教育论坛》 2007年第6期58-66,共9页
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去年颁布的《高校自治法》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本文通过对德国当今高等教育与科研的现状梳理及其相关政策的分析,对此法进行深入解读。作者认为,高校作为一类特殊的社会组织,即学术共同体,其自治的特殊性以... 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去年颁布的《高校自治法》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本文通过对德国当今高等教育与科研的现状梳理及其相关政策的分析,对此法进行深入解读。作者认为,高校作为一类特殊的社会组织,即学术共同体,其自治的特殊性以联邦德国《基本法》所规制的"学术自由、科研自由、教学自由"为表征。上述三大自由是高校成员社会化的根本要素。任何以牺牲这些要素的高校自治诉求最终只能是一场泡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高等教育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 高校自治 学术自由 社会化要素 新公共经营
下载PDF
对慕尼黑工业大学及德国高等教育的一点认识 被引量:5
17
作者 唐胜景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S1期181-184,共4页
文章介绍了作者感受到的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教学运行与管理以及德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慕尼黑工业大学及德国大学的特点,如学制、学位授予、教学组织等,以期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德国高等教育 慕尼黑工业大学 教育体制
下载PDF
德国大学教育的日常文化与创造力培养--一项在德国波鸿大学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孙进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0-64,共5页
从创造力培养的角度来看,德国大学教育的日常文化中有一系列有助于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学实践,如大学教育对创造力培养的重视、对学生独立自主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大学教学和组织安排的个性化取向。不过,与其说这些是有目... 从创造力培养的角度来看,德国大学教育的日常文化中有一系列有助于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学实践,如大学教育对创造力培养的重视、对学生独立自主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大学教学和组织安排的个性化取向。不过,与其说这些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开展的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或"方案",倒不如说它们是一种对行为主体而言因习以为常而"日用而不觉"的日常文化实践。它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创新能力培养只有在成为日常文化而被明晰意识所"遗忘"时,创新能力培养才算是真正告别了"谈论"的层面而成为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文化 创造力 创新能力 德国高等教育
原文传递
从“均质”到“分化”——历史制度主义视域下二战后德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变迁逻辑
19
作者 曹晔 张兆诚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年第3期23-30,共8页
二战后德国高等教育体系实现了由“均质”到“分化”的转变,其高等教育政策嬗变经历了渐进式制度变革、激进式制度变革和断裂式制度变革三个阶段。在历史制度主义的观照下,德国高等教育政策变迁深受经济体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传统大... 二战后德国高等教育体系实现了由“均质”到“分化”的转变,其高等教育政策嬗变经历了渐进式制度变革、激进式制度变革和断裂式制度变革三个阶段。在历史制度主义的观照下,德国高等教育政策变迁深受经济体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传统大学理念的深层结构影响;政府和高校的理性选择,导致德国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呈现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来自内部多方利益主体博弈的张力和外部示范效应,构成了德国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力。借鉴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我国应突破传统的路径依赖,协调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推动高校分类与特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政策 政策变迁 历史制度主义
下载PDF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为什么不追求“升格”?
20
作者 咸佩心 王兆义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2-128,共7页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与企业为其主要特色定位,在“类型不同,但价值相同”的原则指导下,与综合性大学等代表传统大学理念的高等教育机构相互对应,共同形塑了德国学术型高等教育与应用型高等教育并举的双轨格...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与企业为其主要特色定位,在“类型不同,但价值相同”的原则指导下,与综合性大学等代表传统大学理念的高等教育机构相互对应,共同形塑了德国学术型高等教育与应用型高等教育并举的双轨格局。从高校分类管理、定位发展的角度观察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历史渊源、法律基础、分类原则及其目前的发展趋势,可以发现,明确的分类是应用科学大学特色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 高校分类管理 高校定位 德国高等教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