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技术理论:后人文主义视角下的身体、物质与符号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永强 吴宏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76-90,158,共16页
文化的生成离不开技术性的实践。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德国兴起的文化技术研究,将技术维度引入文化研究视野,凸显文化的具身性、物质性与操作性。文化技术不仅涉及对符号的运用,更涵盖了身体技术与器具技术。符号、身体与物质之间的交织... 文化的生成离不开技术性的实践。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德国兴起的文化技术研究,将技术维度引入文化研究视野,凸显文化的具身性、物质性与操作性。文化技术不仅涉及对符号的运用,更涵盖了身体技术与器具技术。符号、身体与物质之间的交织与互动共同编织、塑造并改变着文化的意义之网。作为一种后人文主义的研究范式,文化技术弥合了文化与技术之间的对立,解构了以"造物之人"自居的人类中心主义幻觉,强调人类文化自始便由人类与非人类的耦合互动中生成。文化技术理论不仅在数字人文时代为重新审视"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厘清人与符号、人与器物、技术与文化等关系设置了全新的理论坐标。本文从文化技术理论的思想源流、理论图景、范式建构三个方面,对这一理论进行梳理,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技术 后人文主义 物质文化 文化的技术性 德国媒介理论
下载PDF
基特勒尔之后——德国最新媒介理论的文化技术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伯纳德.盖根 刘宝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5-12,22,共9页
文化技术是德国媒介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旨在对其最新研究成果作简要的介绍与解读。对于媒介研究的发展和传统来说,著名理论家基特勒尔可谓功不可没,本文将从三个角度对与其密切相关的概念迁移展开分析:第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 文化技术是德国媒介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旨在对其最新研究成果作简要的介绍与解读。对于媒介研究的发展和传统来说,著名理论家基特勒尔可谓功不可没,本文将从三个角度对与其密切相关的概念迁移展开分析:第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基特勒尔式的媒介理论在21世纪之初转向了更加行为学的分析方式;第二,德语中对于农业工程的过时指谓,在语言学的背景下进入媒介和文化研究的范畴;第三,媒介谱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探求新的研究领域,比如生命、生物政治以及行为等等,概念迁移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生物政治 德国媒介理论 基特勒尔 媒介考古学
下载PDF
德语国家媒介哲学翦论:学科进路、理论星丛与前景展望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永强 吴宏宇 《国际新闻界》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66,共21页
自1992年“媒介哲学”在德国提出,至今已逾30年。近年来,这一重要思想资源备受我国学者关注,极大地开阔了传播与媒介的研究视野。本文旨在梳理德语国家媒介哲学在过去30多年间围绕学科进路展开的讨论,呈现其中多元、异质的设想。在此基... 自1992年“媒介哲学”在德国提出,至今已逾30年。近年来,这一重要思想资源备受我国学者关注,极大地开阔了传播与媒介的研究视野。本文旨在梳理德语国家媒介哲学在过去30多年间围绕学科进路展开的讨论,呈现其中多元、异质的设想。在此基础上,重点围绕媒介先天论、媒介现象学与作为动词的媒介,批判性地回顾媒介哲学家提出的不同媒介观,同时兼顾媒介哲学领域对技术展开的讨论。未来的研究应去除对这一学科的标签,充分发挥理论自觉,联系古代哲学和本土思想资源,将政治与经济维度整合到媒介哲学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哲学 德国媒介理论 传播物质性 媒介性
原文传递
论数字启蒙的生成逻辑——文化技术理论视角下的数字人文
4
作者 刘永强 吴宏宇 《数字人文研究》 2021年第3期3-10,共8页
作为反思数字文化的重要学术资源,德国媒介理论近十余年来经由北美学界译介而获得日益广泛的国际关注."文化技术",无疑为其中最有趣、最多产的范式之一,它为理解数字文化、审视数字人文提供了全新的考察视角,开启了更为广阔... 作为反思数字文化的重要学术资源,德国媒介理论近十余年来经由北美学界译介而获得日益广泛的国际关注."文化技术",无疑为其中最有趣、最多产的范式之一,它为理解数字文化、审视数字人文提供了全新的考察视角,开启了更为广阔的学术想象空间.聚焦基特勒、克莱默尔和克拉耶夫斯基等德语学界文化技术研究者的理论思辨和研究成果,概述这一理论视角下对于数字文化以及数字人文展开的探索,可发挥这一理论的应用潜能,为数字人文学科的相关讨论丰富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数字人文学科 文化技术 德国媒介理论 数字启蒙
原文传递
德国当代媒介学派中的“本雅明支流”:诺伯特·博尔兹“感知”论初探 被引量:2
5
作者 吴余劲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5-159,共15页
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与媒介理论相关的内容大多源自于英美一脉,而对于除了基特勒以外的德国当代媒介学派学者着力不多。在本雅明逝世八十周年纪念之际,本文梳理了诺伯特·博尔兹这位德国当代媒介学派学者的"感知&q... 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与媒介理论相关的内容大多源自于英美一脉,而对于除了基特勒以外的德国当代媒介学派学者着力不多。在本雅明逝世八十周年纪念之际,本文梳理了诺伯特·博尔兹这位德国当代媒介学派学者的"感知"媒介理论,认为他是德国当代媒介学派中异于"基特勒主流"的"本雅明支流"。博尔兹的学术发展路径与德国当代媒介学派的"成长"存在关联,他基于本雅明理论所发展出来的"感知",从微观层面上是一种基于个体感官与媒介技术综合作用的感知理论,从中观层面上是一种基于某一集体的感知理论,从宏观层面上是一种基于美学理论的感知理论,这和中文学术界熟知的基特勒的理论大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伯特·博尔兹 德国当代媒介学派 本雅明 媒介理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