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2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本的命运(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保存、刊布与版本源流考 被引量:15
1
作者 聂锦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17,共7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表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文本之一,对其思想的准确理解与把握离不开对其写作过程、刊布情形及版本源流等方面所作的考察和辨析,这也是目前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本文根据翔实的文献资料和最新...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表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文本之一,对其思想的准确理解与把握离不开对其写作过程、刊布情形及版本源流等方面所作的考察和辨析,这也是目前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本文根据翔实的文献资料和最新研究动态,梳理了这一文本原始手稿的保存和归档情况、从零散刊布到全书出版的过程、《费尔巴哈》一章的不同版本以及MEGA2的编排设想和编排顺序,并阐明了笔者对于文本研究中版本考证与文本解读、思想阐释之间关系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手稿 保存 刊布 版本
下载PDF
MEGA2《德意志意识形态》之编辑与广松涉版的根本问题 被引量:14
2
作者 大村泉 涩谷正 +1 位作者 平子友长 彭曦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24,共14页
200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文献学研究及其现代价值暨第二届广松涉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研讨会”在中国南京召开。会上张一兵对广松河出书房版相对以往《德意志意识形态》版本的优势进行了无条件的赞扬。但是,由于广松涉未能理解MEGA2... 200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文献学研究及其现代价值暨第二届广松涉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研讨会”在中国南京召开。会上张一兵对广松河出书房版相对以往《德意志意识形态》版本的优势进行了无条件的赞扬。但是,由于广松涉未能理解MEGA2版中异文一览的核心部分,即“改稿过程一览”中的异文标注,没有将阿多拉茨基之后四十年对草稿的解读、特别是关于改稿过程的研究成果的核心部分吸收到河出书房版之中,使研究史的水准倒退到四十年前。张一兵在对广松涉进行上述评价时,也没有过目MEGA2试编本中关于异文标注的核心部分,并以那样的眼光来确认广松河出书房版的局限。参加该次会议的日方代表小林昌人,尽管在补译的岩波文库版中已作出调整,但并未言明。在此问题上,涩谷正版是作为消除包括广松河出书房版在内的迄今为止的日译本的共通的致命缺陷的版本出现的,并且其调查结果也与MEGA2试编本的“改稿过程一览”的成果相一致。依据有缺陷的版本进行研究,成果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告知问题的本质,以推动真正的学术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广松涉 小林昌人 涩谷正
原文传递
从“虚幻的共同体”到“真实的共同体”:《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观 被引量:9
3
作者 石德金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13,共7页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了国家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是一种与人的力量相异化的力量。首先,他们指出以往国家理论的虚幻性,批判了黑格尔的国家理想主义,并揭示了鲍威尔和施蒂纳国家自由主义的本质。其次,他们揭示了现...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了国家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是一种与人的力量相异化的力量。首先,他们指出以往国家理论的虚幻性,批判了黑格尔的国家理想主义,并揭示了鲍威尔和施蒂纳国家自由主义的本质。其次,他们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本质,指出它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是压抑个性发展的。第三,他们阐述了只有建立真实的共同体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把国家问题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联系起来,其国家观的实质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观,有助于我们超越经济发展主义,增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虚幻的共同体 真实的共同体 人的自由发展
下载PDF
共产主义思想:跃迁与升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德意志意识形态》比较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陈曙光 余伟如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14,共10页
走向共产主义,这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共同旨趣,也是理解两者思想差异的一把密钥。然而,某些"理论家"们有意无意地歪曲解读,挑起了两者的"战争",其中的共产主义思想也未能幸免。从《1... 走向共产主义,这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共同旨趣,也是理解两者思想差异的一把密钥。然而,某些"理论家"们有意无意地歪曲解读,挑起了两者的"战争",其中的共产主义思想也未能幸免。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主义思想在创生路径、理论内涵、言说话语以及实现途径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的变革,绝不能理解为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一小步",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大步,它意味着马克思第一次离开了传统哲学的基地,意味着新的地平线已经展露出来,意味着共产主义思想的跃迁与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共产主义思想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下载PDF
文献学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的科学立场——答鲁克俭和日本学者大村泉等人 被引量:9
5
作者 张一兵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5-34,共10页
2005年以来,广松涉《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其中,鲁克俭依据西方马克思学的“最新成果”批评了该书“代译序”作者所持观点的历史“陈旧性”。其实,作者并非没有注意到陶伯特等人的... 2005年以来,广松涉《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其中,鲁克俭依据西方马克思学的“最新成果”批评了该书“代译序”作者所持观点的历史“陈旧性”。其实,作者并非没有注意到陶伯特等人的这些新资料,只是坚持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文本研究不能简单地建基于马克思学之上。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经典文本的理解和基本编排方式,不仅仅是文献的结构问题,还涉及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问题。至于日本学者大村泉等人认为的广松涉没有理解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新成果,并且审订者对广松涉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评价过高等问题,必须指出,译介广松涉是因其在国外马克思主义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更是由于他是一位自觉进行东西方对话的思想大师。中外学者的这些不同意见表明:必须认真谨慎处理西方马克思学的文献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学研究之间的复杂关系,重要的是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内在理论逻辑的认识,并用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实践成果推进这一科学思想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文本学 西方马克思学 文献学
原文传递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产力与唯物史观的构成 被引量:8
6
作者 姜海波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33-39,共7页
生产力概念最初在古典经济学中被广泛使用。马克思首次使用生产力概念(Produktionskraft)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此时还沿袭着古典经济学的用法。经过《神圣家族》、《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等... 生产力概念最初在古典经济学中被广泛使用。马克思首次使用生产力概念(Produktionskraft)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此时还沿袭着古典经济学的用法。经过《神圣家族》、《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等文本,马克思变革了生产力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在恩格斯手写稿上的加写来进一步确定生产力概念(Produktivkrafte)的哲学内涵,并且把生产力理解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概念的革命性变革还在于,它优化了德国古典哲学与英国古典经济学中的诸范畴。以生产力为理论坐标,马克思和恩格斯建构了唯物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生产力 唯物史观
原文传递
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解放思想的内在逻辑——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曹毅哲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2-49,共8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蕴含着丰富的人的解放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科学的理论逻辑和鲜明的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形成于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和对历史实践中“现实的人”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青年黑格尔派思想的过程中确立了... 《德意志意识形态》蕴含着丰富的人的解放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科学的理论逻辑和鲜明的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形成于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和对历史实践中“现实的人”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青年黑格尔派思想的过程中确立了人的解放的历史主体;在对“现实的人”的阐释过程中发现了人的解放的客观物质基础;在考察现实的人的时候没有离开“现实的生活”,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把人的解放放置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宏伟视域。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解放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看,马克思恩格斯确立了研究这一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思维方法和研究视域。理论逻辑阐明人的解放思想演进过程中观念解放、劳动解放和社会关系解放三阶段。实践逻辑指出了确立唯物主义立场、推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改变社会环境、进行共产主义运动等人的解放路径的正确方向。历史逻辑是思想形成的基础,理论逻辑是思想核心内容的具体展现,实践逻辑是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是行动的指南。这3个逻辑共同构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解放思想的内在逻辑,实现了历史必然性、理论真理性和道路正确性的严整统一,为实现人的解放提供了清晰的价值目标和实践诉求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人的解放 唯物史观 内在逻辑
下载PDF
马克思理论视阈中的“现实的人”——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文本考察 被引量:8
8
作者 莫小丽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14,共10页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新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是马克思对整个思想史上各种“片面人”的颠覆性阐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和经验论决裂的标识。它不同于性恶论或性善论或既无善亦无恶论,也不同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人,更不同于费...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新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是马克思对整个思想史上各种“片面人”的颠覆性阐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和经验论决裂的标识。它不同于性恶论或性善论或既无善亦无恶论,也不同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人,更不同于费尔巴哈的“类”。与黑格尔思想及其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等人思想交锋的过程中,马克思分别通过以所有制为轴线动态考察历史发展和以分工为轴线静态考察社会的结构性存在两条线索来阐释“现实的人”的内涵,并以生产工具为红线,对资本主义社会下“现实的人”的静态结构和动态发展予以微观透视。由此,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说,以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决定文化的序列构成的结构性存在来解释人才是马克思所谓的“现实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人 马克思 生产关系 结构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下载PDF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十大亮点——纪念《德意志意识形态》170周年 被引量:8
9
作者 张奎良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1,共11页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标志性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理论突破:作为感性世界之基础的实践、人的实践生成、作为全部人类历史之第一前提的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人类历史的四个前提、分工的历史作用、唯物史观的提出和...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标志性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理论突破:作为感性世界之基础的实践、人的实践生成、作为全部人类历史之第一前提的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人类历史的四个前提、分工的历史作用、唯物史观的提出和论证、世界历史思想、作为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的共产主义、作为实践之唯物主义者的共产主义者以及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实现的个体自由。这些理论突破构成了完整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实践唯物主义 世界观 历史观
下载PDF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看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 被引量:7
10
作者 徐淑贞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85-89,共5页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是具有创新性的理论,这种创新性长期被"虚假意识"的迷雾所遮蔽。我们再次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打破"虚假意识"成见的束缚,认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真谛。意识形态就是对现...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是具有创新性的理论,这种创新性长期被"虚假意识"的迷雾所遮蔽。我们再次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打破"虚假意识"成见的束缚,认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真谛。意识形态就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属于观念的上层建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思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莹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32,共11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感性活动分析而确立的生产力范畴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以生产力发展为主轴,以交往形式为社会内容,以共产主义革命为最终结论。新质生产力条件下新型生产工具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感性活动分析而确立的生产力范畴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以生产力发展为主轴,以交往形式为社会内容,以共产主义革命为最终结论。新质生产力条件下新型生产工具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状况的发展对我国生产关系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突破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藩篱,建立起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具有人民至上性、社会融合性、集体协作性和分配多元性,必须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激发劳动者的主体积极性、促进科技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推动分工协作和生产组织的现代化等方式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新型生产关系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下载PDF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虚假意识形态”批判再研究
12
作者 臧传钧 李龙强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30-35,共6页
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中,“虚假意识形态”始终占据一席之地。要回答该问题,必须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论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虚假意识形态”发展进路和生产机制的解析,使“虚假意识形态”能够从“虚”与“假... 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中,“虚假意识形态”始终占据一席之地。要回答该问题,必须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论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虚假意识形态”发展进路和生产机制的解析,使“虚假意识形态”能够从“虚”与“假”两个方面,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重维度进行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剖析统治阶级的“兜售”手段、阐释人的本质特征以及关注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进一步实现了对“虚假意识形态”的批判。这一批判蕴含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不仅解答了“虚假意识形态”相关问题,对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也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虚假意识形态 批判 唯物史观
下载PDF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探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俊梅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26-29,共4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使意识形态概念获得了理论上的重大意义,也为学者们研究意识形态概念提供了新路径。近代启蒙理性为意识形态概念提供了科学认识的保障,而拿破仑开创了意识形态概念的贬义史,德国古典哲...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使意识形态概念获得了理论上的重大意义,也为学者们研究意识形态概念提供了新路径。近代启蒙理性为意识形态概念提供了科学认识的保障,而拿破仑开创了意识形态概念的贬义史,德国古典哲学则使意识形态概念拥有了历史哲学的框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主要有4种方式:虚假的观念体系、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革命阶级的阶级意识以及一系列由日常风俗、行为和信仰所构成的传统的象征形式和价值观。在马克思之后,意识形态理论在理性与价值批判两个维度获得了充分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德意志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概念
下载PDF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理论及价值意蕴
14
作者 宋雨濂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1期39-42,共4页
意识形态理论形成于工业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哲学变革和宗教批判塑造了浓厚的革命氛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是统治阶级的阶级观念,阐述了“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理论形成于工业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哲学变革和宗教批判塑造了浓厚的革命氛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是统治阶级的阶级观念,阐述了“意识形态”概念的三个维度:科学批判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客观揭示了一般意识形态的规律性、初步阐释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科学性。从理论层面来看,重返《形态》这一文本,有助于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从实践层面看,重返《形态》这一文本,有助于应对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问题,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 价值意蕴
下载PDF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叙事结构及其科学内涵
15
作者 王浩斌 杨思齐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唯物史观的叙事结构鲜明地赋存了意识形态批判“由破而立”的逻辑线索。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立足于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求索导向,以确立唯物史观的叙事话语破除了以往传统旧思想体系的意识形态桎梏,充分彰显了意识形态... 唯物史观的叙事结构鲜明地赋存了意识形态批判“由破而立”的逻辑线索。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立足于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求索导向,以确立唯物史观的叙事话语破除了以往传统旧思想体系的意识形态桎梏,充分彰显了意识形态批判的否定性逻辑、建构性逻辑和超越性逻辑的科学内涵,并以此为思想视域,进一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创新发展。立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的原初语境,挖掘唯物史观在叙事层级和逻辑结构上所内蕴的意识形态批判的科学内涵,无论是对于充实当今马克思主义文本诠释和原著探究的发展来说,还是对于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张力和真理伟力来说,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 唯物史观 意识形态批判 叙事结构
下载PDF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时代价值
16
作者 苏晔 张东爽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55-59,94,共6页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该理论是马克思在批判继承维科、康德和黑格尔等人的哲学基础上发展转化而来的。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立足于现实的人,指出生产力和普遍交往促进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共产主义是世...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该理论是马克思在批判继承维科、康德和黑格尔等人的哲学基础上发展转化而来的。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立足于现实的人,指出生产力和普遍交往促进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的未来趋势。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于中国在新时代条件下,抵制逆全球化行径、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世界历史理论 时代价值
下载PDF
唯物史观思想两次重要表述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安启念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7-53,共7页
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史观做过两次比较集中的阐述:一次是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另一次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一百多年来,前者被唯物史观的支持者和反对者普遍视为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后者则很少有人提及。实... 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史观做过两次比较集中的阐述:一次是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另一次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一百多年来,前者被唯物史观的支持者和反对者普遍视为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后者则很少有人提及。实际上,前者表述的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唯物史观。只是由于1859年的表述用语更成熟、更准确、写作时间更靠后,且《德意志意识形态》直到1932年才公开出版,才造成了人们的这种误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表述的是1845年春天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尚未成熟的思想,他们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全面的、哲学高度的表述则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这里的表述思想是成熟的,但是用语、概念是不成熟的。建构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是一项有待完成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德意志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意蕴——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
18
作者 杨晨晨 程科宇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82-84,共3页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条中心线索。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梳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历史演进,从能力水平的普遍发展、个性的充分表现、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三个维度总...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条中心线索。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梳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历史演进,从能力水平的普遍发展、个性的充分表现、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三个维度总结其基本特征,以个人、国家、世界三重视野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时代价值,有利于为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提供价值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人的全面发展 价值意蕴
下载PDF
“观念的异化”及其消除——唯物主义的意识理论
19
作者 韩立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9,206,207,共14页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同为扬弃“观念的异化”,马克思采取了与青年黑格尔派完全不同的方式。在他看来,观念的东西无论是采取客观化了的思想形式,还是采取人的头脑中的观念形式,只要不从物质世界和物质生活本身出发予以扬弃,就无法避...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同为扬弃“观念的异化”,马克思采取了与青年黑格尔派完全不同的方式。在他看来,观念的东西无论是采取客观化了的思想形式,还是采取人的头脑中的观念形式,只要不从物质世界和物质生活本身出发予以扬弃,就无法避免思想观念对现实的统治。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推翻“思想的统治”,就必须颠倒存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从存在出发去说明意识。由此出发,他建立起了一个唯物主义的意识理论:确立起从存在出发去说明意识的两条原则;区分出两种不同的观念,以脑体分工来解释普遍观念的诞生;将意识和对象的关系视为意识的本质,并给出意识产生的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观念的异化” 青年黑格尔派 意识理论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正本清源——基于马列著作的文本学考察
20
作者 李文才 潘静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67,共10页
中国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认识上,长期存在“三种社会形态论”和“五种社会形态论”(或作“五种生产方式论”)两种主要观点及其争论,其中后者则为中国史学界的主导性理论。改革开放以来,包括历史学界在内的中国学术界对马... 中国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认识上,长期存在“三种社会形态论”和“五种社会形态论”(或作“五种生产方式论”)两种主要观点及其争论,其中后者则为中国史学界的主导性理论。改革开放以来,包括历史学界在内的中国学术界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省思,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或阐释。但争论依然激烈,分歧继续存在,甚至对于马克思是否提出过社会形态理论这样的问题也未能形成一致性看法。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一些学者狃于寻章摘句以论证预设观点的研究方法,其结果既相悖于真正的学术探讨,也背离了马列著作的原义。立足于文本学考察,可知马克思在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的问题上,从未明确提出过“三种社会形态”或“五种社会形态”的理论,而只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社会形态”及其特征作过一些描述或设想,认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明确阐述“三种社会形态”或“五种社会形态”的说法,并不符合事实。长期支配中国学术界的“五种社会形态(生产方式)论”,实为列宁和斯大林总结出来的“理论”,特别是后者将其教条化和神圣化,因而并非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社会形态理论 “三种社会形态论” “五种社会形态论” 《德意志意识形态》 列宁 斯大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