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1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程度异常分布区及形成时期探讨 被引量:156
1
作者 任战利 张盛 +2 位作者 高胜利 崔军平 刘新社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74-684,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在中生代晚期存在一期构造热事件,本文在对大量的镜质体反射率、火成岩年龄、磷灰石裂变径迹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构造热事件发生的时间、存在的地区及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晚期地热异常区主要分... 鄂尔多斯盆地在中生代晚期存在一期构造热事件,本文在对大量的镜质体反射率、火成岩年龄、磷灰石裂变径迹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构造热事件发生的时间、存在的地区及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晚期地热异常区主要分布在盆地南部的吴旗—庆阳—富县一带,构造热事件主要发生在中生代晚期早白垩世约140~100Ma,构造热事件持续时间约在10~40Ma之间。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晚期构造热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中生代晚期岩石圈深部的热活动增强,盆地南部岩石圈深部热活动性更强,早白垩世鄂尔多斯盆地处于一种弱拉张的构造环境,地幔发生底侵作用,岩石圈减薄,发生岩浆侵入和喷发。异常地温场形成可能与秦岭造山带燕山晚期强烈的构造活动导致鄂尔多斯盆地岩石圈深部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构造热事件 热异常 地温梯度 镜质体反射率 磷灰石裂变径迹
下载PDF
中国南方现今地热特征 被引量:155
2
作者 袁玉松 马永生 +2 位作者 胡圣标 郭彤楼 付孝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18-1126,共9页
根据中国南方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的数据各418个,编制了中国南方地温梯度图和中国南方大地热流图。研究了中国南方现今地温梯度分布特征和大地热流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中国南方地温梯度介于7.82—162.5℃/km。平均24.1℃/km;大地... 根据中国南方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的数据各418个,编制了中国南方地温梯度图和中国南方大地热流图。研究了中国南方现今地温梯度分布特征和大地热流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中国南方地温梯度介于7.82—162.5℃/km。平均24.1℃/km;大地热流变化于22.220mW/m^2之间,平均值为64.2mW/m^2.东南沿海和滇西南地区为高地温梯度分布区,扬子地块为中-低温地温梯度区,地温梯度不仅与区域热构造背景有关,还显著地受地下水热活动、断裂以及地层热导率影响.中国南方大地热流东部、西南部高,中部低,且异常高值点主要沿板块边界缝合带、深大断裂活动带分布.大地热流与区域构造运动、最后一次热事件发生的时间、岩石圈拉张程度、地壳厚度、壳内高导层埋深等因素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 地温梯度 大地热流 构造热事件
下载PDF
南海北部深水区地热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119
3
作者 米立军 袁玉松 +3 位作者 张功成 胡圣标 何丽娟 杨树春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7-32,共6页
对392个地温梯度数据和234个大地热流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南海北部深水区地温梯度为2.94~5.22℃/hm,平均为3.91±0.74℃/hm;大地热流值为24.2~121mW/m2,平均为77.5±14.8mW/m2。南海北部地区现今地温场具"热盆"属性... 对392个地温梯度数据和234个大地热流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南海北部深水区地温梯度为2.94~5.22℃/hm,平均为3.91±0.74℃/hm;大地热流值为24.2~121mW/m2,平均为77.5±14.8mW/m2。南海北部地区现今地温场具"热盆"属性,且深水区比浅水区更"热"。大地热流总体变化趋势为:从陆架到陆坡(从北到南)逐渐增高,且增高趋势与地壳减薄趋势一致,同时,平面上存在显著的局部异常点。新生代岩石圈拉张减薄以及新构造运动引发的岩浆、断裂活动是南海北部深水区具"热盆"特征的根本原因,南北向岩石圈减薄程度控制了大地热流总体变化趋势,新构造运动引发的岩浆与断裂活动则是局部热流异常形成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深水区 地温梯度 大地热流值 岩石圈 岩浆活动 断裂活动
下载PDF
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数据估算地层剥蚀厚度 被引量:92
4
作者 胡圣标 汪集晠 张容燕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2-45,共4页
认为依照Dow(1977 ) 提出的直接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数据估算不整合面地层抬升与剥蚀厚度的方法所获得的计算结果并非不整合面地层剥蚀厚度,其物理意义相当于正断层错动造成的地层缺失厚度。强调了古地热梯度随时间的变化及其在... 认为依照Dow(1977 ) 提出的直接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数据估算不整合面地层抬升与剥蚀厚度的方法所获得的计算结果并非不整合面地层剥蚀厚度,其物理意义相当于正断层错动造成的地层缺失厚度。强调了古地热梯度随时间的变化及其在剥蚀厚度估算中的意义;阐明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数据计算古地热梯度、进而估算剥蚀厚度的方法;通过对Dow(1977) 的井下数据进行的再评估, 演示了此方法的实际操作过程;为使此方法简便易用,给出了用于镜质体反射率与最高古地温换算的RoTt 曲线图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质体反射率 石油地质 地层 剥蚀厚度 数据计算
下载PDF
四川盆地钻孔温度测量及现今地热特征 被引量:116
5
作者 徐明 朱传庆 +2 位作者 田云涛 饶松 胡圣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52-1060,共9页
基于四川盆地9口钻孔的稳态测温资料和297块岩石样品的热导率数据,报道了9个高质量的大地热流数据,提出了沉积地层岩石热导率系列柱.结合前人的数据资料,绘制了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等值线图.四川盆地沉积地层的岩石热导率变化主要由岩性... 基于四川盆地9口钻孔的稳态测温资料和297块岩石样品的热导率数据,报道了9个高质量的大地热流数据,提出了沉积地层岩石热导率系列柱.结合前人的数据资料,绘制了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等值线图.四川盆地沉积地层的岩石热导率变化主要由岩性控制,与现今埋藏深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盆地的地温梯度为17.7~33.3℃/km,平均值为22.8℃/km.盆地的大地热流为35.4~68.8 mW/m^2,平均值为53.2 mW/m^2,具有典型克拉通型盆地中低热流特征.在区域分布上,大地热流明显受基地构造控制,表现为川中及川西南地区较高,川北地区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孔温度测量 地温梯度 热导率 大地热流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南海海域新生代沉积盆地构造演化的动力学特征及其油气资源 被引量:100
6
作者 姚伯初 万玲 刘振湖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43-549,共7页
通过对构造环境、地球物理场特征、盆地生储盖层发育等方面对比研究 ,讨论南海南北部沉积盆地的油气资源分布特征 ,为在南海进行油气勘查指明方向 .目前油气勘探实践证明 ,南海南部的油气资源比北部丰富 ,究其原因 ,南海北部为被动大陆... 通过对构造环境、地球物理场特征、盆地生储盖层发育等方面对比研究 ,讨论南海南北部沉积盆地的油气资源分布特征 ,为在南海进行油气勘查指明方向 .目前油气勘探实践证明 ,南海南部的油气资源比北部丰富 ,究其原因 ,南海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 ,张性沉积盆地的烃源岩体积较小 ,而南部挤压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盆地的烃源岩体积大 ;北部的地热流较南部小 ,因此地温梯度也较小 ,如北部陆架上的珠江口盆地的热流值在 5 3~ 87mW /m2 之间 ,平均 6 7mW /m2 ,而南海南部大曾母盆地平均热流值达 97mW /m2 ,最大值达 130mW /m2 ,故南部边缘烃源岩的成熟度比北部高 ;由于南部边缘处于挤压构造环境 ,因此在沉积盆地中形成了许多挤压构造 ,而北部边缘一直处于张性构造环境 ,形成的构造较少且较小 ;同时 ,南部边缘沉积盆地中 ,烃源岩生烃与构造形成在时间上搭配较好 .因此 ,在南海南部边缘沉积盆地中形成了许多大型油气田 ,而南海北部边缘沉积盆地中 ,大型油气田较少 ,中小型油气田较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被动边缘 挤压边缘 油气资源 地温梯度 生烃 南海海域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88
7
作者 任战利 于强 +4 位作者 崔军平 祁凯 陈占军 曹展鹏 杨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7-148,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为大型含油气盆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盆地现今地温梯度为2.8℃/100m,属于中温型盆地。根据现今地层测温及地温梯度,编制了盆地3个重要烃源岩发育层位延长组长7段、石炭二叠系、奥陶系顶面现今地温分布图,分析了3个界... 鄂尔多斯盆地为大型含油气盆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盆地现今地温梯度为2.8℃/100m,属于中温型盆地。根据现今地层测温及地温梯度,编制了盆地3个重要烃源岩发育层位延长组长7段、石炭二叠系、奥陶系顶面现今地温分布图,分析了3个界面现今地温分布特征。根据收集及实测的奥陶系沥青反射率资料,编制了奥陶系顶面镜质体反射率等值线平面分布图。盆地不同层位的镜质体反射率值随着深度增加或层位变老,镜质体反射率值逐渐增高,在各地层分界面处不存在镜质体反射率(Ro)明显的错断。各构造单元镜质体反射率(Ro)与深度关系曲线图差异主要表现为曲线斜率的差异及曲线接近地表起始值的差异,这两项差异反映了地温梯度及后期剥蚀厚度的差异。不同层位的镜质体反射率的高值区均位于盆地南部的庆阳—富县—延安—吴旗一带,盆地南部不同层位镜质体反射率高值区的存在表明盆地南部热演化程度高,存在热异常。盆地热演化史恢复表明早白垩世鄂尔多斯盆地发生过一期构造热事件,地层在早白垩世末达到最大古地温。早白垩世以后,鄂尔多斯盆地整体大幅度抬升剥蚀,地温梯度减小,地层冷却降温。现今地层温度远小于在早白垩世末达到的最大古地温,油气的生成主要受古地温控制。早白垩世的构造热事件控制了上、下古生界、中生界3套主要烃源岩油气的主要生成、成藏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温梯度 镜质体反射率 古地温 生油期 成藏期 构造热事件 热演化史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由相对地热梯度推断的腾冲火山区现存岩浆囊 被引量:73
8
作者 赵慈平 冉华 陈坤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517-1528,共12页
为利用温泉来研究和监测腾冲火山区的现今岩浆分布并探讨其活动性,提出相对地热梯度的概念:假设各热田或水热活动区的热储深度相等,则热储温度与地表温泉温度之差为该地相对地热梯度。通过对前人在该地区获得的温泉的基本要素和温泉水... 为利用温泉来研究和监测腾冲火山区的现今岩浆分布并探讨其活动性,提出相对地热梯度的概念:假设各热田或水热活动区的热储深度相等,则热储温度与地表温泉温度之差为该地相对地热梯度。通过对前人在该地区获得的温泉的基本要素和温泉水化学分析数据分析,选取了159个温泉计算相对地热梯度。用这159个数据,通过克里金插值方法获得了腾冲火山区的相对地热梯度平面分布。结果发现腾冲火山区有3个相对地热梯度在100℃以上的高值区域。结合其他资料,认为腾冲火山区现今存在3个岩浆囊,它们的几何尺度为19~28km,深度为4~12km或更深,并且目前的活动性各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冲火山 岩浆囊 地球化学温标 地热梯度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的热史 被引量:71
9
作者 李慧莉 邱楠生 +1 位作者 金之钧 何治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13-617,共5页
塔里木盆地的地质热历史与其构造演化史密切相关.塔里木盆地自古生代以来古地温总体呈下降趋势,其间存在两个相对较高的古地温期:一个是寒武纪-早奥陶世,另一个是石炭-二叠纪.早古生代塔里木盆地古地温梯度较高,寒武纪-早奥陶世古地温... 塔里木盆地的地质热历史与其构造演化史密切相关.塔里木盆地自古生代以来古地温总体呈下降趋势,其间存在两个相对较高的古地温期:一个是寒武纪-早奥陶世,另一个是石炭-二叠纪.早古生代塔里木盆地古地温梯度较高,寒武纪-早奥陶世古地温梯度为每百米3.2~3.5℃,此后地温梯度显著下降;石炭-二叠纪古地温略有上升,地温梯度为每百米3.0~3.2℃;中生代古地温梯度下降平缓,中生代末地温梯度为每百米2.5℃;新生代地温梯度持续下降,现今地温梯度为每百米2℃.由于盆地不同构造单元构造发展演化史不同,塔里木盆地各构造单元的地质热历史各具特征.沙雅隆起与卡塔克隆起以及古城墟隆起在地质历史过程中,长期处于基底隆起区,大地热流始终相对较高;而满加尔坳陷长期处于坳陷区,基底埋深大,古热流相对较低.此外,新生代期间,塔里木盆地受南北向的挤压,由于山脉的负载作用,使盆地中部岩石圈相对上拱的卡塔克隆起地温梯度变化较小或略有上升,而边缘向下挠曲的塔西南坳陷新生代期间持续的快速沉降,地温梯度下降迅速,且幅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历史 古地温 地温梯度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异常高压形成的地温场背景 被引量:71
10
作者 卢庆治 胡圣标 +1 位作者 郭彤楼 李忠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10-1116,共7页
利用四川东北地区现有的钻井测温数据及测定的岩石样品热导率数据,计算了12口钻井的大地热流值.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现今地温梯度为18~25℃km,平均21℃km,大地热流值介于41~57mWm2之间,平均为49mWm2.在此基础上,利用镜质体反射率(Ro)... 利用四川东北地区现有的钻井测温数据及测定的岩石样品热导率数据,计算了12口钻井的大地热流值.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现今地温梯度为18~25℃km,平均21℃km,大地热流值介于41~57mWm2之间,平均为49mWm2.在此基础上,利用镜质体反射率(Ro)资料对研究区热史进行了恢复,认为研究区在255Ma左右古热流达到最高值(62~70mWm2),此后热流持续降低直到现今;研究区中-新生界不整合面的剥蚀厚度最大,可达约2100m;异常高压是在低热流的地温场背景下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 地温梯度 大地热流 热史恢复 剥蚀厚度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现今地热特征 被引量:68
11
作者 常健 邱楠生 +7 位作者 赵贤正 许威 徐秋晨 金凤鸣 韩春元 马学峰 董雄英 梁小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03-1016,共14页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是我国最典型的潜山油气藏富集区.本文借助117口钻井地层测温资料和45块实测岩石热导率数据系统研究了冀中坳陷现今地温梯度、大地热流、热岩石圈厚度、岩石圈热结构等地热特征参数.研究表明,冀中坳陷0~3000m统一深...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是我国最典型的潜山油气藏富集区.本文借助117口钻井地层测温资料和45块实测岩石热导率数据系统研究了冀中坳陷现今地温梯度、大地热流、热岩石圈厚度、岩石圈热结构等地热特征参数.研究表明,冀中坳陷0~3000m统一深度现今地温梯度为20.8~41.0℃·km^-1,平均值为31.6℃·km^-1,比未校正值减小1~3℃·km^-1;现今大地热流介于48.7~79.7mW·m^-2,平均值为59.2mW·m^-2.平面上,冀中坳陷现今地温梯度和热流由西向东(从盆地边缘向内部)逐渐增大,并且凸起区地温梯度和热流相对较高,而凹陷区则偏低,与基底地形起伏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同时,冀中坳陷腹部高热流凸起区广泛分布地热田.冀中坳陷现今热岩石圈厚度为98~109km,其岩石圈热结构为一典型的"冷壳热幔"型.本研究不仅对冀中坳陷油气勘探与地热能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为深部岩石圈研究(华北克拉通破坏科学问题)提供了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中坳陷 地温梯度 大地热流 岩石圈热结构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热流及地温场特征 被引量:62
12
作者 王社教 胡圣标 汪集暘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771-779,共9页
利用准噶尔盆地 1 96口井的温度资料及 90块岩石样品热导率的测定 ,计算了 35个大地热流数据 ,编制了盆地不同深度现今地温等值线图 .研究结果表明 ,准噶尔盆地现今为低地温、低大地热流的冷盆 ,盆地的现今地温梯度平均为 2 1 2℃ /km ... 利用准噶尔盆地 1 96口井的温度资料及 90块岩石样品热导率的测定 ,计算了 35个大地热流数据 ,编制了盆地不同深度现今地温等值线图 .研究结果表明 ,准噶尔盆地现今为低地温、低大地热流的冷盆 ,盆地的现今地温梯度平均为 2 1 2℃ /km ,大地热流密度平均为42 3mW/m2 .热流的分布表现为隆起高、坳陷低的特征 .影响地温场的主要因素包括盆地的深部结构、盆地演化、盆地基底构造形态、地下水活动和沉积层的放射性生热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地温场 地温梯度 热导率 大地热流
下载PDF
青海省共和县恰卜恰干热岩体地热地质特征 被引量:66
13
作者 张森琦 严维德 +10 位作者 黎敦朋 贾小丰 张盛生 李胜涛 付雷 吴海东 曾昭发 李志伟 穆建强 程正璞 胡丽莎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87-1102,共16页
基于地热地质、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成果等布孔依据,实施的GR1干热岩勘探孔位于共和县恰卜恰干热岩体中南部,是迄今我国钻遇地层温度最高的干热岩勘探孔,为我国首个EGS示范工程与科研试验平台建设奠定了基础。GR1孔测温结果表明,2500 m深... 基于地热地质、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成果等布孔依据,实施的GR1干热岩勘探孔位于共和县恰卜恰干热岩体中南部,是迄今我国钻遇地层温度最高的干热岩勘探孔,为我国首个EGS示范工程与科研试验平台建设奠定了基础。GR1孔测温结果表明,2500 m深处温度为150℃,进入干热岩段;终孔深度3705 m处的井底温度为236℃。2500~3705 m井段平均地温梯度为71.4℃/km,高于另3眼干热岩勘探孔;2800~3705 m井段地温梯度大于80℃/km,属中等品质以上干热岩。综合地球物理勘查与4眼干热岩勘探孔钻探结果表明,该干热岩体埋深2104.31~2500 m,面积246.90 km^2;干热岩资源评价结果表明,3~5 km深度范围,100年内的潜在发电装机容量为3805.74 MW,以2%的采收率计,装机容量为76.11 MW;3~6 km潜在装机容量为7788.26 MW,以2%的采收率计,装机容量为155.77MW;3~7 km潜在装机容量为13639.25 MW,以2%的采收率计,装机容量为272.79 M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盆地 干热岩 地温梯度 地热地质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现今地热特征 被引量:59
14
作者 冯昌格 刘绍文 +1 位作者 王良书 李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752-2762,共11页
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是揭示盆地现今热状态的重要参数,它们对理解盆地的构造-热演化过程及油气资源评价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塔里木盆地约470口井的地层测试温度资料和941块岩石热导率数据,本文计算了塔里木盆地38个新的大地热流数... 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是揭示盆地现今热状态的重要参数,它们对理解盆地的构造-热演化过程及油气资源评价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塔里木盆地约470口井的地层测试温度资料和941块岩石热导率数据,本文计算了塔里木盆地38个新的大地热流数据,进而揭示了该盆地现今地热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现今地温梯度变化范围为17~32℃/km,平均为22.6±3.0℃/km;大地热流变化范围为26.2~65.4 mW/m^2,平均为43.0±8.5 mW/m^2.与我国其他大中型沉积盆地相比,它表现为低地温、低大地热流的冷盆的热状态,但仍具有与世界上典型克拉通盆地相似的地热背景.整体而言,盆地隆起区地温梯度和热流相对较高,坳陷区地温梯度和热流则偏低.此外,我们还发现塔里木盆地现有的油气田区一般位于高地温梯度区域,这可能与下部热流体的向上运移和聚集有关.影响塔里木盆地现今地热特征的因素包括盆地深部结构、构造演化、岩石热物理性质、盆地基底构造形态和烃类聚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温梯度 热导率 大地热流 热状态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北京平原区浅层地温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2
15
作者 卫万顺 郑桂森 栾英波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733-1739,共7页
本文在大量钻孔测温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平原区浅层地温场分布特征,对影响浅层地温场的多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该区20~300 m深度内平均地温梯度为7.2℃/100 m,高于北京深部(基岩)地温梯度2.5~3.0℃/100m,大地热流值为66.35~84.... 本文在大量钻孔测温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平原区浅层地温场分布特征,对影响浅层地温场的多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该区20~300 m深度内平均地温梯度为7.2℃/100 m,高于北京深部(基岩)地温梯度2.5~3.0℃/100m,大地热流值为66.35~84.14 mW/m2,较高的热流值显示岩石圈相对较薄且存在隐伏断裂。该区现今浅层地温场与深部地温场联系密切,形态分布与平原区重要隐伏活动断裂走向基本一致,主要受新构造运动控制,地下水、岩土体岩性及结构是浅层地温场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今浅层地温 地温梯度 影响因素 北京平原区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碎屑岩优质储层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46
16
作者 顾家裕 宁从前 贾进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83-89,共7页
塔里木盆地碎屑岩储层发育,主要分布于石炭系底部的东河砂岩,三叠系、侏罗系底砂岩和白垩系、下第三系底砂岩等。碎屑岩储层以孔隙型占绝对优势,少量裂缝型;孔隙有两种类型,中生界以上地层以原生孔为主;古生界则以次生孔为主,次生孔中... 塔里木盆地碎屑岩储层发育,主要分布于石炭系底部的东河砂岩,三叠系、侏罗系底砂岩和白垩系、下第三系底砂岩等。碎屑岩储层以孔隙型占绝对优势,少量裂缝型;孔隙有两种类型,中生界以上地层以原生孔为主;古生界则以次生孔为主,次生孔中以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为主。成岩作用类型多,但以表生淋滤作用、低成熟有机释放酸的溶蚀作用和深层热化学硫酸盐还原反应产生部分酸的溶蚀和沉淀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最大。对塔里木盆地碎屑岩深埋优质储层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塔里木盆地具特殊的地质条件,低的地温梯度,新第三纪后的快速沉降短期深埋,酸性地层水对岩石颗粒和基质的溶蚀,多次构造运动形成不整合面和断裂系统改善了储集层的性能,有利的沉积相带为优质储层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岩 沉积相带 储集层 油气成因 油气地质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大地热流特征与岩石圈热结构 被引量:51
17
作者 饶松 胡圣标 +3 位作者 朱传庆 唐晓音 李卫卫 汪集旸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760-2770,共11页
沉积盆地现今大地热流和岩石圈热结构特征是岩石圈构造-热演化过程的综合反映和盆地热史恢复的约束条件,对盆地动力学研究和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系统分析了准噶尔盆地2000年以来新增的102口钻孔的系统测井温度和400余口钻孔... 沉积盆地现今大地热流和岩石圈热结构特征是岩石圈构造-热演化过程的综合反映和盆地热史恢复的约束条件,对盆地动力学研究和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系统分析了准噶尔盆地2000年以来新增的102口钻孔的系统测井温度和400余口钻孔的试油温度资料,采用光学扫描法测试了15口钻孔共187块代表性岩石热导率,首次建立了准噶尔盆地岩石热导率柱,新增了11个高质量的(A类)大地热流数据,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大地热流分布特征,并揭示了其岩石圈热结构.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现今地温梯度介于11.6~27.6℃/km,平均21.3±3.7℃/km,大地热流介于23.4~56.1mW/m2,平均42.5±7.4mW/m2,表现为低地温梯度、低大地热流的"冷"盆特征.准噶尔盆地大地热流与地温梯度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主要受控于基底的构造形态,东部隆起最高,陆梁隆起次之,乌伦古坳陷、中央坳陷和西部隆起较低,北天山山前坳陷最低.准噶尔盆地地壳热流介于18.8~26.0mW/m2,地幔热流介于16.5~23.7mW/m2,壳幔热流比值介于0.79~1.58,属于典型的"冷壳冷幔"型热结构.准噶尔盆地地幔热流值与莫霍面起伏一致,隆起区地幔热流高,坳陷区地幔热流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温梯度 热导率 大地热流 岩石圈热结构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南海西沙海槽地区的海底热流测量 被引量:48
18
作者 徐行 施小斌 +4 位作者 罗贤虎 刘方兰 郭兴伟 沙志斌 杨小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1-58,共8页
为了解南海西沙海槽区的地热特征,利用Ewing型地热探针在该区开展了地热测量,并利用TK04热导率仪测量了相关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热导率,获得了7个站位的热流数据。结果表明,研究区7个站位的热导率变化范围为0.88~1.06W/m·... 为了解南海西沙海槽区的地热特征,利用Ewing型地热探针在该区开展了地热测量,并利用TK04热导率仪测量了相关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热导率,获得了7个站位的热流数据。结果表明,研究区7个站位的热导率变化范围为0.88~1.06W/m·K,平均为0.96W/m·K,地温梯度变化范围为85~120℃/km,热流值变化范围为83~112mW/m^2,平均达到95mW/m^2。分析表明测量结果与20世纪80年代中美合作在西沙海槽的地热测量结果一致性较好,说明研究区仍具有高热流特征,推测高热流特征可能与本区高热背景、莫霍面埋深较浅、断裂发育、晚期岩浆活动和基底起伏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探针 地温梯度 热导率 海底热流 西沙海槽
下载PDF
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赋存地质特征及开发潜力 被引量:46
19
作者 张盛生 张磊 +2 位作者 田成成 蔡敬寿 唐保春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4期501-508,共8页
青海共和盆地贮藏有丰富的干热岩地热资源。为提升共和盆地干热岩地热资源成因的理论认识,进一步推动干热岩资源的勘探,文章从共和盆地干热岩热源机制、盖层条件、储层特征等方面对共和盆地干热岩资源成因件进行了全面分析。首先,结合... 青海共和盆地贮藏有丰富的干热岩地热资源。为提升共和盆地干热岩地热资源成因的理论认识,进一步推动干热岩资源的勘探,文章从共和盆地干热岩热源机制、盖层条件、储层特征等方面对共和盆地干热岩资源成因件进行了全面分析。首先,结合区域地质构造分析、地热地质调查、地球物理(航磁、地震)解译等手段,在共和盆地恰卜恰岩体内实施了4口深度为2927~3705 m的干热岩勘查孔,并在3705 m处钻获236 ℃的优质干热岩资源,为中国非现代火山区干热岩地热资源勘探的首个重大突破。其次,系统测试了钻孔不同深度花岗岩放射性,结果表明,共和盆地花岗岩体铀、钍、钾放射性含量略高于大地背景值,放射性生热率较低,对干热岩热源的贡献小,其热源可能来自壳内熔融体。第三,基于地质资料分析和航磁解译,圈定了共和盆地总体面积约1.4×10 4 km 2的潜在干热岩分布区。最后,采用体积法评估了共和盆地干热岩资源潜力,结果表明,共和盆地3.0~6.0 km深度范围保守的、静态干热岩资源总量为8974.74×10 18 J,换算标准煤可达3066.19×10 8 t,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盆地 干热岩 地温梯度 花岗岩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奥陶系构造-热演化史恢复 被引量:43
20
作者 任战利 崔军平 +7 位作者 李进步 王继平 郭科 王维 田涛 李浩 曹展鹏 杨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044-2056,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区构造位置独特,演化历史复杂.该区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是寻找天然气的有利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由于缺乏有效的古温标,热演化程度的确定及热演化历史的恢复一直是研究的难题.本文利用渭北隆起奥...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区构造位置独特,演化历史复杂.该区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是寻找天然气的有利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由于缺乏有效的古温标,热演化程度的确定及热演化历史的恢复一直是研究的难题.本文利用渭北隆起奥陶系碳酸盐岩大量的沥青反射率测试资料,结合上覆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的镜质组反射率资料及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等古温标,恢复了渭北隆起的构造热-演化史.研究结果表明古生界奥陶系热演化程度具有北高南低的特点.奥陶系等效镜质组反射率普遍大于2.00%,处于过成熟干气阶段.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表明渭北隆起抬升冷却具有南早北晚的特点.南部奥陶系-下二叠统抬升早,约为102~107 Ma,北部自65 Ma以来抬升,主要抬升时期为40 Ma以来.渭北隆起自早白垩世晚期(102~107 Ma)以来开始隆升,40 Ma以来具有整体快速隆升的特点.热演化史研究表明奥陶系经历的最大古地温是在早白垩世达到的,早白垩世发生过一期构造热事件,古地温梯度可达4.60℃/100 m,早白垩世是奥陶系烃源岩的主要生气期,生气期主要受构造热事件控制.奥陶系热演化程度及热演化史的研究对渭北隆起奥陶系天然气成藏条件研究及天然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温 地温梯度 镜质组反射率 沥青反射率 裂变径迹 构造热事件 构造热演化史 渭北隆起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