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侏罗-白垩纪地球圈层演化节律及相互关系 被引量:15
1
作者 刘本培 张世红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7年第3期65-74,共10页
文章根据国内外近年多学科研究新成果,结合东亚燕山构造阶段经典地区陆相地层特征,重点评述了全球中侏罗至早白垩世地质年代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与国际海相分阶、二级层序地层界面、磁性地层和较合理的同位素年龄值相协调的陆相地层... 文章根据国内外近年多学科研究新成果,结合东亚燕山构造阶段经典地区陆相地层特征,重点评述了全球中侏罗至早白垩世地质年代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与国际海相分阶、二级层序地层界面、磁性地层和较合理的同位素年龄值相协调的陆相地层划分对比方案。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地球岩石圈、水圈、气圈、生物圈以及地外宇宙圈演化节律和耦合关系,指出本阶段中地球各圈层演化节律间的一些差异性和不确定性,显示了地球历史节律中规律性和随机性的辩证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白垩纪 地球圈层 演化节律 相互关系
下载PDF
A holistic perspective on Earth system science
2
作者 Yongfei ZHENG Zhengtang GUO +5 位作者 Nianzhi JIAO Mu MU Shilong PIAO Suiyan FU Dinghui YANG Maoyan ZH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3013-3040,共28页
Earth system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parts, solid Earth system, surface Earth system, and Sun-Earth space system. These three subsystems not only have mutual transmission and coupling relationships in both energ... Earth system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parts, solid Earth system, surface Earth system, and Sun-Earth space system. These three subsystems not only have mutual transmission and coupling relationships in both energy and matter but also involve multiple scales from microscopic to macroscopic. Earth system science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globality and unity with a holistic view and a systematic view at multiple scales in both space and time. It focuses not only on the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interactions between various geospheres but also on the properties, behaviors, processes, and mechanisms of the entire Earth and its spheres. Although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study of internal disciplines of these three subsystems,there is still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verall behavior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individuals, thus facing challenges of different types and levels. The solid Earth system is composed of the crust, mantle, and core. Existing observational techniques struggle to penetrate deep into the mantle, making direct observation and data acquisition difficult;the extreme environments within Earth, such as high temperature, high pressure, and strong magnetic fields, also pose great challenges to observational equipment and scientific experiments. The surface Earth system is an open complex mega-system, in which there are complex interactions and feedback mechanisms among its geospheres(such as atmosphere, hydrosphere, biosphere, pedosphere and lithosphere), leading to difficulties in understanding of its overall behavior and long-term evolution. Biological activiti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in affecting the surface Earth system. The coupling betwee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arth systems becomes more complex. Distinguishing and quantifying the impacts of Earth spherical interactions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on the surface Earth system is a major challenge. The Sun-Earth space system involves multiple physical processes such as solar activity, Earth's magn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s interior Earth's exterior geospheres Energy exchange Material transfer
原文传递
地球系统模式理论与技术研究综述 被引量:1
3
作者 秦昆 周扬 +5 位作者 黄静 刘娟 喻雪松 高牧寒 刘东海 高谢庆 《华南地理学报》 2023年第1期36-50,共15页
地球系统模式是理解过去气候与环境演变机理、预估未来潜在全球变化情景的重要工具,是集成地学相关研究的重要平台,已经成为国际前沿课题。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对象正在从传统的地球表层向整个地球系统发展,文章从地球信息科学的视角,对... 地球系统模式是理解过去气候与环境演变机理、预估未来潜在全球变化情景的重要工具,是集成地学相关研究的重要平台,已经成为国际前沿课题。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对象正在从传统的地球表层向整个地球系统发展,文章从地球信息科学的视角,对地球系统模式理论与关键技术进行综述分析,包括:地球系统模式关键概念及各分量关系、地球系统模式关键技术分析(包括数值模式与求解方法、参数化方法、高性能计算方法、海量数据存储方法等)、地球系统模式关键数据分析(包括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的再分析数据等)、地球系统模式预报方法分析(包括集合预报、多尺度预报、智能预报、高时空分辨率预报等)。最后,对地球系统模式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模式 地球圈层 数值模式 再分析 地球系统模式预报
下载PDF
The Model of Dependence of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rface Layer of Atmosphere from the Earth's Albedo and Thermal Inertia of the Hydrosphere
4
作者 Nikolay N. Zavalishin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 Research》 2018年第1期13-17,共5页
The assumption of M. Milankovich about the constancy of the Earth's albedo during the interglacial period was replaced with the alternative one. The model was developed where anomalies of the average annual temper... The assumption of M. Milankovich about the constancy of the Earth's albedo during the interglacial period was replaced with the alternative one. The model was developed where anomalies of the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 of the surface atmosphere were related with interannual changes in the planetary albedo and the thermal inertia of the hydrosphere.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changes due to albedo actual and model changes were calculated. Possible external causes of albedo changes were conside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iation imbalance Hemisphere's ALBEDO Milankovich theory Model extension geospheres' heat balance Variability of the planetary ALBEDO NEAR-SURFACE ATMOSPHERE TEMPERATURE
下载PDF
汶川地震前多圈层短—临遥感异常回顾及其时空关联性 被引量:10
5
作者 何苗 吴立新 +6 位作者 崔静 王威 齐源 毛文飞 苗则朗 陈必焰 申旭辉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81-700,共20页
地震孕育过程伴随物质迁移、能量释放与信息交换。通过遥感手段获取地表、大气及电离层变化信息,进行地震异常分析与前兆识别,已成为遥感与地震科学交叉研究热点。本文收集整理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来,国内外发表的该地震潜在遥感异常... 地震孕育过程伴随物质迁移、能量释放与信息交换。通过遥感手段获取地表、大气及电离层变化信息,进行地震异常分析与前兆识别,已成为遥感与地震科学交叉研究热点。本文收集整理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来,国内外发表的该地震潜在遥感异常研究论文;回顾了盖层、大气层、电离层的20个遥感参量异常显现的个体特征,分析了其时空关联性,揭示了总体时空特征。研究表明:(1)汶川地震遥感异常显现是逐渐增多、增强和聚拢的,地震短临前兆突出;(2)震前3个月开始,短—临遥感异常由盖层、大气层往电离层渐次显现,与岩石圈—盖层—大气层—电离层(LCAI)耦合范式吻合;(3)短—临遥感异常显现位置与发震断层相关性较强,主要集中于龙门山断裂带(LMSFs)及其周边区域;(4)多种短—临遥感异常区覆盖震中,且多个条带状异常区与LMSFs走向一致,体现了孕震后期LCAI耦合的局地效应。本研究有益于内陆大地震孕育后期的遥感监测分析,也可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遥感异常 异常显现 时空关联 多圈层
原文传递
甚低频/低频人工源电波信号地震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学民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56-673,共18页
甚低频/低频人工源电波作为一种主动源发射的通讯导航信号,因其长距离波导传播的特性在地-电离层观测及应用中表现出极大的优势。本文总结了二十世纪末以来基于甚低频/低频(VLF/LF)电波观测技术及其数据分析方法、典型震例及统计研究成... 甚低频/低频人工源电波作为一种主动源发射的通讯导航信号,因其长距离波导传播的特性在地-电离层观测及应用中表现出极大的优势。本文总结了二十世纪末以来基于甚低频/低频(VLF/LF)电波观测技术及其数据分析方法、典型震例及统计研究成果、圈层耦合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通过探讨其应用成果的快速积累及前兆扰动起源等研究难点,展望了未来在我国多种地基和卫星电磁配合下的综合立体体系建设以及该技术可能发挥的最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甚低频 低频 地震 电波传播 圈层耦合机理
下载PDF
对地球系统科学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17
7
作者 袁道先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1-6,共6页
地球系统科学将是21世纪地球科学的主旋律,它被定义为:“将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全部知识;对地球的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中的各种作用及各层圈间相互作用进行的研究”。此种学术思想可追溯到100多年前,见於文字也有... 地球系统科学将是21世纪地球科学的主旋律,它被定义为:“将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全部知识;对地球的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中的各种作用及各层圈间相互作用进行的研究”。此种学术思想可追溯到100多年前,见於文字也有近二十年。它对当代地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四个特点:地球现象的远距离相互联系、影响;内动力和外动力研究一体化;地质作用和生物作用研究一体化;把人类活动作为地球系统的一部分。当前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也提出了一些新问题,主要的是:在学术思路上对与岩石圈有关的地质作用有所忽视;观测研究系统不全面;还未深入到资源形成和小环境的研究中。近年来的观测试验表明,发生在岩石圈的各种地质作用正积极参与全球各圈层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对它们的忽视,可能正是目前一些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无法平衡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圈层 地质作用 时间尺度
下载PDF
地球表层系统与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发展 被引量:6
8
作者 杨巍然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2-110,共9页
地球表层系统科学与地质学史都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特征,两者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互有关联,都是从不同角度揭示地球各种地质作用和地质过程的客观规律,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地球表层系统各地质学科中,大地构造占有重要地... 地球表层系统科学与地质学史都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特征,两者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互有关联,都是从不同角度揭示地球各种地质作用和地质过程的客观规律,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地球表层系统各地质学科中,大地构造占有重要地位,因而探讨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史,对地质学史也有重要意义。文中将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分为6个阶段,总结其发展的经验和过程,说明社会环境、科学路线、科技水平、思维方法等是决定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21世纪地球表层系统科学将成为地球科学的主流之一,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应迅速融入地球表层系统的研究,同时也要积极创建新的大地构造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表层系统 中国 大地构造 地质学史 地球圈层
下载PDF
放射性核素在花岗岩地质圈中的迁移计算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建琴 熊小伟 +4 位作者 贾梅兰 赵帅维 刘伟 李洪辉 孙庆红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495-498,共4页
文章分析了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系统中核素在地质屏障的迁移途径,采用库室模型方法,通过Goldsim软件对放射性核素在花岗岩裂隙中的迁移模型,即平面单裂隙迁移模型,进行了求解,模拟了放射性核素在地质屏障中的迁移释放,给出核素从地质屏障... 文章分析了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系统中核素在地质屏障的迁移途径,采用库室模型方法,通过Goldsim软件对放射性核素在花岗岩裂隙中的迁移模型,即平面单裂隙迁移模型,进行了求解,模拟了放射性核素在地质屏障中的迁移释放,给出核素从地质屏障的释放率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圈 花岗岩 核素迁移 库室模型 Goldsim软件
下载PDF
立交隧道岩层敏感度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毅 潘国兵 《公路》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41-246,共6页
随着隧道修建技术的进步,立交隧道被广泛采用,但新建隧道对已有隧道的安全有着重大影响,而且针对立交隧道岩层敏感度的系统研究缺乏。利用敏感度数理分析方法,结合非线性有限元技术,推导出立交隧道单因素敏感度公式。利用Ansys软件建立... 随着隧道修建技术的进步,立交隧道被广泛采用,但新建隧道对已有隧道的安全有着重大影响,而且针对立交隧道岩层敏感度的系统研究缺乏。利用敏感度数理分析方法,结合非线性有限元技术,推导出立交隧道单因素敏感度公式。利用Ansys软件建立立交隧道有限元模型,对不同埋深、不同层厚以及不同等级围岩进行工程敏感度分析。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立交隧道岩层敏感度随着隧道埋深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围岩等级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新建隧道与已有隧道不同层厚的增加而减小。根据岩层敏感度制定相应加强处理措施,对完善与促进地下工程建设技术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交隧道 敏感度 层厚 围岩等级 隧道埋深 分析
原文传递
GeoSphere超深探边工具在水平井的应用
11
作者 张光辉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23年第23期105-107,共3页
GeoSphere超深探边工具是斯伦贝谢公司新一代随钻超深探边工具,它具有多频段多间距探测,最远能探测到距离井眼30m范围内地层变化,比地震精度高,能够进行地层构造成像。在渤海油田的开发中,开发井面临油藏构造边界变化大和动油水界面不... GeoSphere超深探边工具是斯伦贝谢公司新一代随钻超深探边工具,它具有多频段多间距探测,最远能探测到距离井眼30m范围内地层变化,比地震精度高,能够进行地层构造成像。在渤海油田的开发中,开发井面临油藏构造边界变化大和动油水界面不确定的问题。利用GeoSphere超深探边工具能够探测动油水界面、地层倾角变化及构造发育情况,指导着陆段及水平段轨迹实施,为油田高产稳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sphere 超深探边 水平井 着陆
原文传递
中国区域旅游资源的分类探讨
12
作者 张庆辉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2期38-40,共3页
本文通过对区域旅游资源分类的初步探讨,将区域旅游资源明确、简捷地划分为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类型,为旅游资源开发者提供了较为科学的区域旅游资源分类标准,可使旅游资源开发者避免对区域旅游资源定位不准和开发随意的... 本文通过对区域旅游资源分类的初步探讨,将区域旅游资源明确、简捷地划分为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类型,为旅游资源开发者提供了较为科学的区域旅游资源分类标准,可使旅游资源开发者避免对区域旅游资源定位不准和开发随意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旅游资源 分类 岩石圈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原文传递
玄武岩在研究岩石圈深部过程及构造背景中的应用 被引量:42
13
作者 张树明 王方正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2年第5期685-692,共8页
玄武岩在反演地幔物质成分、分析构造环境和岩石圈的深部动力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系统地综述了玄武岩的成因和岩浆源区性质、利用玄武岩判别地幔类型、玄武质岩浆的演化与大陆动力学关系 ,以及判别构造环境等方面研究的现状。阐述了... 玄武岩在反演地幔物质成分、分析构造环境和岩石圈的深部动力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系统地综述了玄武岩的成因和岩浆源区性质、利用玄武岩判别地幔类型、玄武质岩浆的演化与大陆动力学关系 ,以及判别构造环境等方面研究的现状。阐述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认为玄武岩研究应在大陆动力学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岩石圈深部过程 构造环境 大陆动力学 成因 地幔 岩浆
下载PDF
陆面过程研究 被引量:23
14
作者 戴永久 曾庆存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1996年第S1期40-53,共14页
系统地介绍了陆面过程研究的意义、内容及方法,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陆面过程研究已作为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和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核心部分,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在理论和实验研究方面已全面、深入开展了一系列的... 系统地介绍了陆面过程研究的意义、内容及方法,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陆面过程研究已作为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和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核心部分,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在理论和实验研究方面已全面、深入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本文全面地介绍了这些成果,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详细的综述,指出了其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 国际地圈 生物圈 水圈 气候 环境
下载PDF
地圈动力学——地质环境、灾害与工程研究基础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思敬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4年第2期113-117,共5页
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 ,探讨工程地质学的学科使命和发展问题。作者指出 ,地圈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动力过程直接决定着人类生存和活动所依赖的环境、所承受的灾害及工程建设的问题和条件 ,地圈动力学研究应是工程地质作用评价、过程预测的... 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 ,探讨工程地质学的学科使命和发展问题。作者指出 ,地圈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动力过程直接决定着人类生存和活动所依赖的环境、所承受的灾害及工程建设的问题和条件 ,地圈动力学研究应是工程地质作用评价、过程预测的基础。作者建议对工程地圈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动力过程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这将有利于工程地质学科的整体发展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圈动力学 工程圈系统 地质环境 地质灾害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当前国际古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和任务——极地—赤道—极地大断面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东生 郭正堂 +1 位作者 韩家懋 丁仲礼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7年第1期63-69,共7页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是当前地学领域最重要的科学活动之一,其核心项目“古全球变化(PAGES)”的主要目标是研究过去的全球变化问题。而PANASH计划(南北半球古气候计划)是当前PAGES活动的焦点。其主要...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是当前地学领域最重要的科学活动之一,其核心项目“古全球变化(PAGES)”的主要目标是研究过去的全球变化问题。而PANASH计划(南北半球古气候计划)是当前PAGES活动的焦点。其主要目标是通过三个PEP(极地—赤道—极地)大断面,建立气候变化的序列和相位关系。文章对PANASH及其三个PEP项目的主要科学目标和科学问题进行介绍,并对它们共同的科学问题进行分析。我国是PEP-Ⅱ断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方面研究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整个PEP-Ⅱ的工作。组织好该方面的研究是我们重要的国际科学责任和义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圈计划 古全球变化 极地 赤道 极地 断面
下载PDF
浅谈固体地球科学与地球系统科学 被引量:10
17
作者 郭正堂 吴海斌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5期699-705,共7页
地球科学在20世纪的诸多进展中,对后来科学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基本认识之一是地球演化的行为具有整体性,其不同的圈层确实通过多种途径相互作用,且人类活动已成为地球演化的重要营力之一。这些认识导致地球系统科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并... 地球科学在20世纪的诸多进展中,对后来科学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基本认识之一是地球演化的行为具有整体性,其不同的圈层确实通过多种途径相互作用,且人类活动已成为地球演化的重要营力之一。这些认识导致地球系统科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并使不同圈层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理、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成为21世纪基础科学研究的前沿。地球系统科学强调地球不同圈层、不同单元相互作用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因而科学研究必须从"整体地球系统"的视野出发,但研究过程又必须从关键区域入手。我国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关键地区之一,未来研究应立足地域优势和特色,攻克全球性重大科学问题,解决社会对地球科学的知识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地球科学 地球系统科学 圈层相互作用 中国
下载PDF
地质环境中锕系元素水溶液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8
作者 赵欣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5-74,共10页
着重评述了近年来与高放废物深部地质处置有关的地质环境中锕系元素水溶液化学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锕系元素在地下水中的溶解反应、水解反应、络合反应,还原反应,胶体的形成以及各种影响因素;
关键词 锕系元素 地质环境 溶液化学 高放废物处理
下载PDF
风积土地区工程病害分类和防治系统化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玉 张向东 +1 位作者 陈铁林 刘家顺 《灾害学》 CSCD 2017年第1期11-16,21,共7页
针对风积土地区工程病害分类、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以典型的风积土地区——辽西为例,首先通过现场调查、室内试验和工程建设要求三者相结合的方法,从病害现象和病害机理两个角度分别对工程病害进行分类。然后基于"工程地圈系统&qu... 针对风积土地区工程病害分类、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以典型的风积土地区——辽西为例,首先通过现场调查、室内试验和工程建设要求三者相结合的方法,从病害现象和病害机理两个角度分别对工程病害进行分类。然后基于"工程地圈系统"和层次分析法,分析引起工程病害的四级影响因素,并针对每类工程列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最终形成了系统化的风积土地区工程病害识别和防治简单框架,以利于工程设计和施工。结果表明:1风积土是一种以粗颗粒为主、颗粒级配良好、中等压缩性、抗剪强度低、振动易液化、具有明显结构性但不具有明显湿陷性的粉质粘土;2风积土地区工程病害主要因压缩沉降、剪切破坏、振(震)陷、振(震)动液化、湿陷破坏、冻胀融沉、风化剥落、水流冲刷等原因引起;3基于"工程地圈系统",风积土地区工程病害主要受地质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的耦合影响,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风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人类工程活动和自然环境;4工程病害防治有必要形成系统化的病害识别、调控和防治框架,便于工程病害防治工作规范化、流程化、标准化和信息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积土 工程 病害 分类 地圈系统 防治
下载PDF
二次开发油藏中井眼导向和防碰方案分析
20
作者 高永明 何理鹏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223-225,共3页
底水油藏在二次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难点包括储层物性的非均质性、构造倾角和当前流体分布特征的不确定性,而且两期开发井眼之间可能存在较高的防碰风险。该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定量刻画厚储层的细节特征。为此,提出了基于GeoSpher... 底水油藏在二次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难点包括储层物性的非均质性、构造倾角和当前流体分布特征的不确定性,而且两期开发井眼之间可能存在较高的防碰风险。该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定量刻画厚储层的细节特征。为此,提出了基于GeoSphere超深随钻油藏描绘技术的综合优化方案,并进行了现场应用。在南海东部的实例分析表明:(1)沿着水平井轨迹,GeoSphere可同时识别垂向上多达4个有效边界和5套地层的特征,而且确认当前实际的油水界面仍为倾斜状态,有效的剩余油柱高于12m;(2)基于该综合方案的定量地质导向结果,不仅保证了二次开发过程中的工程安全,而且使得实际产能比设计高约30%。综合分析认为,基于GeoSphere超深随钻油藏描绘技术的综合优化方案可为单井的随钻追层和井眼防碰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油藏 二次开发 地质导向 井眼防碰 geosphere超深随钻油藏描绘技术 电阻率反演 油水界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