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8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与应用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17
1
作者 何登发 John SUPPE 贾承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3-364,共12页
自Rich(1934)提出断层转折褶皱的几何学概念以来,Suppe(1983)首次将其定量化,建立了褶皱形态与断层形态和断层滑动之间的定量关系,奠立了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的基本模型。20年来,不但建立了断层传播褶皱、断层滑脱褶皱等基本端员类型的几... 自Rich(1934)提出断层转折褶皱的几何学概念以来,Suppe(1983)首次将其定量化,建立了褶皱形态与断层形态和断层滑动之间的定量关系,奠立了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的基本模型。20年来,不但建立了断层传播褶皱、断层滑脱褶皱等基本端员类型的几何学与运动学模型,也建立与完善了断层相关褶皱叠加样式的几何学与运动学模型,例如叠瓦构造、构造楔与干涉构造等。研究同构造沉积作用,建立了生长断层相关褶皱的几何学与运动学模型,将沉积作用与断裂作用、褶皱作用及构造隆升作用等有机地联系起来。考虑地层的力学性质与变形差异,提出与建立了剪切断层转折褶皱理论,并建立了断层相关褶皱的一系列力学模型。20年来,断层相关褶皱的基本研究方法经历了由二维剖面与平面分析向全三维空间分析的转变,由几何学、运动学模型向力学模型的转变,实验模拟技术与数值模拟技术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模型的建立与检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断层相关褶皱的理论和方法在工程地质、地震灾害预报与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中国在天山、祁连山和龙门山等相邻的前陆盆地的活动构造与含油气圈闭研究中,应用断层相关褶皱的理论与方法取得了重要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作用 褶皱作用 断层相关褶皱 几何学 运动学 力学模型 生长地层 工程地质 地震灾害 油气勘探开发
下载PDF
宽方位地震勘探技术新进展 被引量:105
2
作者 刘依谋 印兴耀 +2 位作者 张三元 吴国忱 陶夏妍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96-610,420,共15页
本文从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三个方面总结了宽方位地震勘探目前所取得的进展,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发展方向作了预测,得出以下认识:①宽方位地震采集的核心理念是如何经济可行地获取宽方位数据体,陆上多采用可控震源高效激发实现,... 本文从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三个方面总结了宽方位地震勘探目前所取得的进展,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发展方向作了预测,得出以下认识:①宽方位地震采集的核心理念是如何经济可行地获取宽方位数据体,陆上多采用可控震源高效激发实现,螺旋采集技术结合震源同步激发技术可进一步提高海上采集效率,降低勘探成本;②炮检距向量片(OVT)技术是面向宽方位地震资料处理的一项新技术,考虑了宽方位观测带来的方位各向异性问题,有利于提高地震成像精度,同时在处理过程中可以保留炮检距和方位角信息,有望在复杂构造地震成像和储层描述中发挥更大作用;③在HTI介质中地震波能量衰减方位各向异性程度较其他属性要明显,且对裂缝尺度和流体类型敏感,今后业界将应更加关注综合利用地震波能量衰减、频率、相位方位各向异性提高裂缝预测精度;④宽方位地震观测在高陡构造和复杂断块成像、岩性和裂缝型储层预测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并已得到实践检验,但对于诸如复杂山地等地表起伏剧烈、速度纵横向变化大、静校正问题严重的地区,在相关处理技术未完善的情况下,应慎用宽方位地震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方位 观测系统 OVT 方位各向异性 裂缝预测
下载PDF
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 宁波博物馆创作笔记 被引量:71
3
作者 王澍 《时代建筑》 2009年第3期66-79,共14页
文章关注的是一种和我们日益疏远的观念与做法,即传统中国对自然事物与其形态的兴趣,涉及绘画、园林、器具与建筑营造等。这种兴趣的出发点并非自闭的分析理性,而在于一种确信,即自然的山川形态影响着人的生存状态与命运。由长期经验从... 文章关注的是一种和我们日益疏远的观念与做法,即传统中国对自然事物与其形态的兴趣,涉及绘画、园林、器具与建筑营造等。这种兴趣的出发点并非自闭的分析理性,而在于一种确信,即自然的山川形态影响着人的生存状态与命运。由长期经验从自然中观照出的诸种图式,和这种先验的自然格局有可能最大限度的相符,并且是以某种特殊的方式被系统量化了的,但这种法则与量化,并不以失去面对自然事物的直观判断为代价。因此,相关的思维与做法不是限于论辩,而是一种面对自然的,关于图式与验证的叙事。或者说,与文学不同,这是关于营造活动本身的叙事。这种验证,不仅在于符合,也可以对自然根据"道理"进行调整修正,它必然涉及一种有意义的建造几何学,但显然不是西人欧几里德几何,毋宁说是一种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事物 自然形态 齐物 叙事 几何学正观 外观 内观 系列性 情趣
下载PDF
Quantum Chemical Study on Geometry and Property of Cluster Ni_4P 被引量:71
4
作者 方志刚 胡红智 郭景雪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16,共10页
A series of clusters Ni4P are designed to simulate the amorphous alloy Ni80P20. After the cluster models are computed by DFT, several stable structures are gained. Their geometric, electronic and catalytic properties ... A series of clusters Ni4P are designed to simulate the amorphous alloy Ni80P20. After the cluster models are computed by DFT, several stable structures are gained. Their geometric, electronic and catalytic properties have been analyzed and discussed. It is proved that cluster Ni4P can reflect the amorphous alloy Ni80P20 very well from the geometry parameters. We find the deformed triangle dipyramid with quadruplet state (configuration 1^(4)) is the most stable structure for cluster Ni4P, which is the most possible local structure in amorphous alloy Ni80P20. And the transition energy between two isomers with the same multiple state is higher than the one with the different. Bond Ni-P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offering the system stability for cluster Ni4E P is the electron donor, and Ni is the accepter in cluster Ni4P, which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xperiment results. The 3d orbital populations and Fermi levels of clusters Ni4 have been decreased with the addition of atom E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Fermi levels of clusters Ni4P to approach the Fermi level of H2 and their density of state (DOS), the highest catalytic active property in cluster Ni4P is owned to configuration 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orphous alloy Ni80P20 geometry cluster Ni4P Fermi level
下载PDF
Delta型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正解几何解法 被引量:58
5
作者 赵杰 朱延河 蔡鹤皋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5-27,共3页
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正解的封闭解问题到目前为止没有得到全面解决 ,常用的解决方案是采用基于代数方程组的数值解法 ,该方法不足之处是推导过程复杂 ,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多解取舍的问题 .为此运用空间几何学及矢量代数的方法建立了三自由... 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正解的封闭解问题到目前为止没有得到全面解决 ,常用的解决方案是采用基于代数方程组的数值解法 ,该方法不足之处是推导过程复杂 ,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多解取舍的问题 .为此运用空间几何学及矢量代数的方法建立了三自由度Delta型并联机器人的简化运动学模型 ,求解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正解 .与基于代数方程组的求解方法相比 ,推导过程简单、直观 ,回避了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正解多解取舍的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解 几何解法 DELTA机构 并联机器人 运动学
下载PDF
宽方位角地震勘探技术评述 被引量:64
6
作者 张军华 朱焕 +3 位作者 郑旭刚 王伟 周振晓 钟磊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03-609,共7页
本文通过文献调研,阐述了国内外宽方位角勘探的发展现状,明确了宽方位角的定义、并给出了部分应用实例。文中列举了宽方位采集中对覆盖次数、面元、最大炮检距、最小炮检距等采集参数的设计要求,并列出了国内外几种常用的宽方位角观测... 本文通过文献调研,阐述了国内外宽方位角勘探的发展现状,明确了宽方位角的定义、并给出了部分应用实例。文中列举了宽方位采集中对覆盖次数、面元、最大炮检距、最小炮检距等采集参数的设计要求,并列出了国内外几种常用的宽方位角观测系统。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宽方位角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方位角旅行时间校正、视各向异性动校正、基尔霍夫求和法三维DMO、方位角速度谱分析等宽方位角处理方法,并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处理流程。关于宽方位角采集资料的解释,文中建议用好相干、振幅、相位等常见地震属性外,应尝试使用复合地震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方位角 各向异性 观测系统 裂缝 断层
下载PDF
几何形态测量法在生物形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60
7
作者 白明 杨星科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3-147,共5页
形态分析是生物系统学及其多样性研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随着统计学的发展,我们可以对非常复杂的数据进行分析,这在客观上导致了多变量形态测量的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在数据收集和分析上产生了重要突破——标点和标点相对位置的几何... 形态分析是生物系统学及其多样性研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随着统计学的发展,我们可以对非常复杂的数据进行分析,这在客观上导致了多变量形态测量的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在数据收集和分析上产生了重要突破——标点和标点相对位置的几何信息的匹配,从而可以将多变量分析的标点集叠加到生物原始图上,它不仅仅是生成散点图,而是试图客观反映生物的形态性状。这项研究被称为几何形态测量法(geometricmorphometrics),Rohlf和Marcus(1993)称其为形态测量方法上的一次革命。文章简要介绍了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 测量 几何 标点 轮廓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活动构造几何图像、运动转换与高原扩展 被引量:59
8
作者 郑文俊 袁道阳 +8 位作者 张培震 俞晶星 雷启云 王伟涛 郑德文 张会平 李新男 李传友 刘兴旺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75-788,共14页
基于近十几年以来青藏高原东北缘活动构造运动特征调查与定量研究结果,在总结区域活动构造运动特征基础上,指出青藏高原东北缘发育有近东西-北东东向的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祁连-海原断裂、阿尔金断裂等)、北西西向的逆冲断裂带(祁... 基于近十几年以来青藏高原东北缘活动构造运动特征调查与定量研究结果,在总结区域活动构造运动特征基础上,指出青藏高原东北缘发育有近东西-北东东向的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祁连-海原断裂、阿尔金断裂等)、北西西向的逆冲断裂带(祁连山内部及边缘断裂、河西走廊内部及边缘断裂和六盘山断裂等)和北北西向的右旋走滑断裂带(主要是鄂拉山断裂与拉脊山断裂)3组不同方向以及不同运动性质的活动断裂,它们共同控制着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活动构造几何图像和运动转换;其中,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在区域构造运动转换过程中起着控制性作用,逆冲断裂一般发育在大型走滑断裂的端部,起着调节和吸收大型走滑断裂端部水平滑动的作用,而祁连山南部右旋走滑断裂主要是对不同块体差异运动过程进行调节。结合区域新构造变形的研究结果,认为青藏高原东北缘不同方向和性质活动构造的发育、形成、生长以及扩展过程,控制着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和演化的历史;高原东北缘由南向北逐渐扩展,逐步形成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现今构造格架,而高原东北缘新活动边界在新生代晚期已越过河西走廊到达阿拉善地块南缘,同时在东北缘弧形构造带的位置也已形成了以三关口-牛首山断裂带为主的高原隆升和向外扩展的新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构造 几何图像 运动转换 高原扩展 青藏高原东北缘
原文传递
岩爆模拟试验及岩爆机理研究 被引量:46
9
作者 许迎年 徐文胜 +3 位作者 王元汉 谭国焕 徐钺 李启光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462-1466,共5页
在岩爆模拟材料筛选试验的基础上,选取了最具岩爆倾向的材料制作含孔试件进行了含洞室岩体的岩爆模拟试验。试验中考察了加载条件、开孔方式、几何特性等诸因素的影响,探讨了岩爆发生机理,得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结果。
关键词 岩爆 模拟试验 加载条件 声发射
下载PDF
Mobius Isoparametric Hypersurfaces in S^(n+1) with Two Distinct Principal Curvatures 被引量:55
10
作者 Hai Zhong LI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P. R. China Hui Li LIU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00. P. R. China Chang Ping WANG Key Laboratory of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School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P. R. China Guo Song ZHAO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4. P. R. China 《Acta Mathematica Sinica,English Series》 SCIE CSCD 2002年第3期437-446,共10页
A hypersurface x: M→S^(n+1) without umbilic point is called a Mbius isoparametric hypersurface if its Mbius form Φ=-ρ^(-2)∑_i(ei(H)+∑_j(h_(ij)-Hδ_(ij))e_j(logρ))θ_i vanishes and its Mbius shape operator S=ρ^(... A hypersurface x: M→S^(n+1) without umbilic point is called a Mbius isoparametric hypersurface if its Mbius form Φ=-ρ^(-2)∑_i(ei(H)+∑_j(h_(ij)-Hδ_(ij))e_j(logρ))θ_i vanishes and its Mbius shape operator S=ρ^(-1)(S-Hid) has constant eigenvalues. Here {e_i} is a local orthonormal basis for I=dx·dx with dual basis {θ_i}, II=∑_(ij)h_(ij)θ_iθ_J is the second fundamental form, H=1/n∑_i h_(ij), ρ~2=n/(n-1)(‖II‖~2-nH^2) and S is the shape operator of x. It is clear that any conformal image of a (Euclidean) isoparametric hypersurface in S^(n+1) is a Mbius isoparametric hypersurface, but the converse is not true. In this paper we classify all Mbius isoparametric hypersurfaces in S^(n+1) with two distinct principal curvatures up to Mbius transformations. By using a theorem of Thorbergsson [1] we also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distinct principal curvatures of a compact Mbius isoparametric hypersurface embedded in S^(n+1) can take only the values 2, 3, 4,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bius geometry Isoparametric hypersurface Principal curvature
原文传递
基于本体的几何学知识获取及知识表示 被引量:54
11
作者 钟秀琴 符红光 +1 位作者 佘莉 黄斌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7-174,共8页
文中研究了基于本体的几何学知识获取,并运用此方法获取几何学领域中的类、属性、关系及公理等;同时,研究了基于本体的知识表示,并将几何学知识转化为该领域本体,用RDF/OWL的形式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可共享、可重用、可扩展... 文中研究了基于本体的几何学知识获取,并运用此方法获取几何学领域中的类、属性、关系及公理等;同时,研究了基于本体的知识表示,并将几何学知识转化为该领域本体,用RDF/OWL的形式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可共享、可重用、可扩展的几何学本体,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几何学知识获取和知识表示体系,将其应用于建立几何学知识库,可大大提高知识搜索和知识推理的效率,并为几何学专家系统、几何学信息检索、几何学教育系统、自然语言理解等领域提供智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学 本体 知识获取 知识表示 RDF(S)
下载PDF
对接接头焊趾应力集中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41
12
作者 张毅 黄小平 +1 位作者 崔维成 卞如冈 《船舶力学》 EI 2004年第5期91-99,共9页
研究焊缝几何参数对应力集中的影响,对于提高焊接结构疲劳强度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双侧对称加强高和单侧加强高的对接接头焊趾处的应力集中系数,分析了几个主要参数,包括焊趾倾角、焊趾过渡圆弧半径和板厚对于应力... 研究焊缝几何参数对应力集中的影响,对于提高焊接结构疲劳强度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双侧对称加强高和单侧加强高的对接接头焊趾处的应力集中系数,分析了几个主要参数,包括焊趾倾角、焊趾过渡圆弧半径和板厚对于应力集中系数的影响,研究了焊趾处应力集中沿板厚方向的变化情况,在分析大量计算结果的基础上给出了估算两种形式的对接接头应力集中系数的经验公式。结果表明,减小焊趾倾角,增大过渡圆弧半径,可以减缓焊趾处截面形状的变化,改善焊趾处的应力集中;板厚的增加使得应力集中系数增大。并且单侧加强高的对接接头应力集中系数小于双侧对称加强高对接接头的,其减小幅度只与兹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焊接结构 疲劳强度 对接接头 焊趾 应力集中 有限元
下载PDF
传感器网络自身定位方法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6
13
作者 王永才 赵千川 郑大钟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3期4-6,23,共4页
传感器网络是集无线通信、数据采集和信息处理功能于一体的新兴的分布式自组织数据采集网络,在军事和民用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传感器节点在被布置在目标区域之后,多节点协调的自身定位是应用阶段的基础。论文基于Mica2系统,研... 传感器网络是集无线通信、数据采集和信息处理功能于一体的新兴的分布式自组织数据采集网络,在军事和民用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传感器节点在被布置在目标区域之后,多节点协调的自身定位是应用阶段的基础。论文基于Mica2系统,研究利用电磁波与声波传播时间差(TDOA)进行测距,利用几何关系的自身定位算法设计与硬件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感器网络 TDOA 几何关系 自身定位
下载PDF
不同岩性地层水力压裂裂缝扩展规律的模拟实验 被引量:45
14
作者 赵益忠 曲连忠 +2 位作者 王幸尊 程远方 沈海超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3-66,共4页
利用真三轴模拟压裂实验系统对玄武岩、巨砾岩、泥灰岩岩心进行了水力压裂裂缝起裂及裂缝扩展模拟实验,得到了压后裂缝几何形态和压裂过程中压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玄武岩中天然裂缝发育程度较低,抗拉强度较高,裂缝起裂会... 利用真三轴模拟压裂实验系统对玄武岩、巨砾岩、泥灰岩岩心进行了水力压裂裂缝起裂及裂缝扩展模拟实验,得到了压后裂缝几何形态和压裂过程中压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玄武岩中天然裂缝发育程度较低,抗拉强度较高,裂缝起裂会导致明显的压降,压后能够形成比较理想的双翼缝;巨砾岩中天然裂缝较为发育,裂缝起裂不会导致明显的压降,高排量压裂后形成的裂缝为多组复杂裂缝,裂缝扩展摩阻很大,裂缝延伸压力几乎与破裂压力相当;泥灰岩抗拉强度较低,部分发育有天然裂缝,破裂压力较低,裂缝起裂后延伸压力与最小水平地应力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裂缝扩展 模拟实验 几何形态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的延伸与切割深度 被引量:42
15
作者 万天丰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96年第4期518-525,共8页
采用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中生代以来郯庐断裂带的延伸长度与切割深度。250~208Ma期间,郯庐断裂带开始形成,延展长度不超过1500km,切割深度在15~20km,是以左行走滑活动为主的基... 采用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中生代以来郯庐断裂带的延伸长度与切割深度。250~208Ma期间,郯庐断裂带开始形成,延展长度不超过1500km,切割深度在15~20km,是以左行走滑活动为主的基底断裂。135~52Ma时期,该断裂带大幅度地扩展了长度(达3500km),切割深度在30~40km之间,为略具右行平移活动的正断层,属地壳断裂。233Ma以来,断裂带以向下深切为主,深度从50km左右逐渐加深到80~10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形态学 断层延伸 切割深度
下载PDF
三维观测系统属性分析与优化设计 被引量:47
16
作者 尹成 吕公河 +2 位作者 田继东 尚应军 徐锦玺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95-498,509,共5页
三维观测系统设计及其属性分析研究是地震数据采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观测系统属性分析中炮检距分布的合理性又是最重要的参数之一。现有的地震数据采集软件也未提供一个定量分析评判的标准。为此本文从炮检距分布合理性的定量化判断... 三维观测系统设计及其属性分析研究是地震数据采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观测系统属性分析中炮检距分布的合理性又是最重要的参数之一。现有的地震数据采集软件也未提供一个定量分析评判的标准。为此本文从炮检距分布合理性的定量化判断及其观测系统参数的最优化设计出发,提出了采用面元内相邻炮检距的变化率大小来判断炮检距分布的均匀性,利用炮检距变化率的方差最小化作为观测系统参数优化选择的目标函数,这在一定程度和部分环节上为观测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 观测系统 炮检距 优化设计 三维观测系统 最优化设计 属性分析 地震数据采集 观测系统设计 数据采集软件
下载PDF
基于地球物理目标参数的三维观测系统优化设计 被引量:43
17
作者 尹成 吕公河 +2 位作者 田继东 徐锦玺 尚应军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6年第1期74-78,共5页
对于陆上三维地震采集的线束状观测系统优化设计,记录仪器的有效利用道数、观测系统总的覆盖次数、排列片的最大炮检距是最为重要的地球物理目标参数。针对这3个目标参数所论证的期望值的偏差最小化,提出了一套三维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方法... 对于陆上三维地震采集的线束状观测系统优化设计,记录仪器的有效利用道数、观测系统总的覆盖次数、排列片的最大炮检距是最为重要的地球物理目标参数。针对这3个目标参数所论证的期望值的偏差最小化,提出了一套三维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方法,即利用有约束的数学规划求解优化的目标函数,实现三维观测系统参数的最优化设计。应用该设计方法对胜利探区4个实际区块的观测系统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窄方位角采集、纵横向覆盖次数均匀分布等方面该方法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 地震采集设计 观测系统 优化设计 数学规划
下载PDF
塔里木克拉通内盆地走滑断层构造解析 被引量:46
18
作者 杨海军 邬光辉 +1 位作者 韩剑发 苏洲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6,共16页
针对塔里木盆地超深地震资料品质差、小位移走滑断层识别与解释难,结合地震剖面建模与地震平面属性识别,开展区域构造解释成图与构造解析。结果表明,塔里木克拉通内发育北东向与北西向走滑断层,并发育多种典型走滑构造,分布面积达5X105/... 针对塔里木盆地超深地震资料品质差、小位移走滑断层识别与解释难,结合地震剖面建模与地震平面属性识别,开展区域构造解释成图与构造解析。结果表明,塔里木克拉通内发育北东向与北西向走滑断层,并发育多种典型走滑构造,分布面积达5X105/,构成环满西大型统一走滑断层系统。环满西走滑断层系统具有分区、分级、分层、分类与分段的差异性,形成塔北、满西与塔中3个分区,4级规模断层;走滑断层主要以压扭为主分布在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中,志留系一泥盆系、石炭一二叠系、中生界一古近系有张扭继承性活动;大型走滑断层沿走向具有分段性。综合分析,环满西走滑断层系统形成于中-晚加里东期,加里东末一早海西期、晚海西期和燕山一喜玛拉雅早期等有继承性活动;走滑断层演化具有继承性与改造性,连接生长是形成小位移、超长陆内走滑断层带的主要机制。本研究为复杂断裂构造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层 识别 构造解析 几何学 分布 演化 机制
下载PDF
前陆盆地构造建模的原理与基本方法 被引量:37
19
作者 何登发 杨庚 +4 位作者 管树巍 石昕 张朝军 王桂宏 王晓波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14,共8页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构造变形复杂,增大了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解释与成图的难度,是对圈闭钻探与油气田开发的严峻挑战。应用现代构造地质学的理论与方法建立前陆盆地及其冲断带合理的构造模型,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环节。构造建模...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构造变形复杂,增大了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解释与成图的难度,是对圈闭钻探与油气田开发的严峻挑战。应用现代构造地质学的理论与方法建立前陆盆地及其冲断带合理的构造模型,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环节。构造建模要综合应用地表地质、遥感、钻井、重、磁、电、地震等资料,将地表构造、浅层构造与深层构造有机结合,建立几何学上内在协调的、运动学上平衡的与力学机制上可行的构造模型。主要遵循4个基本步骤,轴面分析是基础,断层褶皱形态分析是核心,平衡观念是灵魂,构造复原是手段。中国中西部地区不同类型前陆盆地构造建模的关键环节有较大差别。构造模型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将不断得到修正,从而越来越符合前陆盆地的特点,满足油气勘探开发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构造建模 轴面 平衡剖面 几何学 运动学 力学机制
下载PDF
复杂构造解析中的几何学方法与应用 被引量:38
20
作者 管树巍 李本亮 +2 位作者 何登发 汪新 John Suppe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22-739,共18页
复杂构造地区的地震反射资料并没有直观地反映出深、浅层构造的真实形态。综合地表、地震和钻井、测井资料,应用等倾角区划分和轴面分析确定断层形态和褶皱形态在几何学上的定量关系,以达到预测地震资料较差地区的构造形态之目的,是行... 复杂构造地区的地震反射资料并没有直观地反映出深、浅层构造的真实形态。综合地表、地震和钻井、测井资料,应用等倾角区划分和轴面分析确定断层形态和褶皱形态在几何学上的定量关系,以达到预测地震资料较差地区的构造形态之目的,是行之有效的构造解释方法。在获得解释方案后可通过断层相关褶皱分析获得构造变形量、变形机制、变形过程和变形时间,进而定量模拟不同时代和不同序次台阶状逆断层及其相关褶皱的叠加过程。本文提供了塔里木盆地周边和准噶尔盆地南缘4个冲断带的研究实例,实例1详述了应用等倾角区划分和轴面分析开展构造精细解析的步骤;实例2从几何学和运动学的角度探讨帕米尔北缘乌帕尔冲断带在形成过程中断层形态、褶皱形态与位移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实例3从西昆仑山前甫沙冲断带三排背斜的生长地层底界由南向北逐渐抬升的现象阐述深部台阶状逆断层的"前列式"扩展作用;实例4运用构造趋势分析解释库车前陆盆地秋里塔格背斜带中段地表背斜轴线扭曲的运动学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解析 几何学 轴面分析 构造趋势分析 前陆冲断带 中国中-西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