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车轮型面磨耗诱发高速铁路轮轨接触几何参数时变的规律 被引量:8
1
作者 肖乾 昌超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5-92,共8页
将轨道系统视为无质量的黏弹性力元,运用多体动力学软件UM建立CRH2型高速列车单个车体的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并结合轮轨非椭圆滚动接触模型和车轮型面磨耗演变模型,以车轮最大磨耗深度为0.1mm作为车轮型面更新的条件,通过动力学... 将轨道系统视为无质量的黏弹性力元,运用多体动力学软件UM建立CRH2型高速列车单个车体的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并结合轮轨非椭圆滚动接触模型和车轮型面磨耗演变模型,以车轮最大磨耗深度为0.1mm作为车轮型面更新的条件,通过动力学仿真研究轨道系统振动、车辆悬挂力元非线性和轮轨接触几何非线性特性等影响下滚动圆半径差、等效锥度、接触角和接触点分布等轮轨接触几何参数的时变规律。结果表明:通过不同运营里程下车轮型面磨耗和名义滚动圆半径处磨耗仿真与实测的对比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随着运营时间的推移和运营里程的增加,车轮型面磨耗会对轮轨接触几何参数产生明显的影响:其中,等效锥度、滚动圆半径差和接触角在运营里程从0逐渐增加到10万km的过程中变化明显,而从10万km逐渐增加到20万km时变化渐缓,然后在从20万km逐渐增加到25万km的过程中车轮型面磨耗又进一步加剧,等效锥度、滚动圆半径差和接触角的变化幅度又急剧增加,轮轨接触点分布则随着运营里程的增加由一点接触逐渐向两点接触演变,车辆的动力学性能也随之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轮型面磨耗 轮轨接触 几何参数 滚动圆半径 等效锥度 接触角 动力学仿真 高速列车
下载PDF
The plate contact geometry investigation based on earthquake source parameters at the Burma arc subduction zone 被引量:8
2
作者 ZHANG LangPing SHAO ZhiGang +2 位作者 MA HongSheng WANG XingZhou LI ZhiHa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5期806-817,共12页
Accurately characteriz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geometric contacts between the crust of the Chinese mainland and adjacent regions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 this part of Asia from the viewpoint of g... Accurately characteriz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geometric contacts between the crust of the Chinese mainland and adjacent regions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 this part of Asia from the viewpoint of global plate systems. In this pa per, a method is introduced to investigate the geometric contacts between the Eurasian and Indian plates at the Burma arc sub duction zone using earthquake source parameters based on the Slabl.0 model of Hayes et al. (2009, 2010). The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 focus depths positioned in 166 sections along the Burma Arc subduction zone boundary has been investigated. Linear plane fitting and curved surface fitting has been performed on each section. Threedimensional geometric contacts and the extent of subduction are defined quantitatively. Finally, the focal depth distribution is outlined for six typical sections along the Burma arc subduction zone, combining focal mechanisms with background knowledge of geologic structure. Possible dy namic interaction patterns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This paper provides an elementary method for studying the geometric contact of the Chinese mainland crust with adjacent plates and serves as a global reference for dynamic interactions between plates and related geodynamic investig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rma arc subduction zone earthquake source parameters plate boundary geometric contact Slab1.0 model
原文传递
超疏油表面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卢晟 李梅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20,共8页
由于油类液体的表面张力很低,超疏水表面对于低表面张力液体很难保持疏液性能,超疏油表面的制备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综述了表面润湿性的基本理论和几何构建的影响因素,利用"多重凹形(Re-en-trant)"结构或"悬臂&... 由于油类液体的表面张力很低,超疏水表面对于低表面张力液体很难保持疏液性能,超疏油表面的制备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综述了表面润湿性的基本理论和几何构建的影响因素,利用"多重凹形(Re-en-trant)"结构或"悬臂"结构制备超疏液表面的原理,以及超疏油表面常用的制备方法,并且简单介绍了水下疏油材料,展望了其发展趋势以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油 几何构建 表面张力 接触角
下载PDF
基于60 kg/m和60N钢轨的货车轮轨动力学性能比较 被引量:6
4
作者 吴潇 丁军君 +1 位作者 王军平 李芾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7-111,共5页
为对比分析铁路货车在60 kg/m和60N钢轨上的轮轨动力学性能,以C70货车为例,采用SIMPACK多体动力学软件建立基于60 kg/m和60N钢轨的货车-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计算轮轨几何接触关系、车辆运行稳定性和平稳性、轮轨作用力等。计算结果表明... 为对比分析铁路货车在60 kg/m和60N钢轨上的轮轨动力学性能,以C70货车为例,采用SIMPACK多体动力学软件建立基于60 kg/m和60N钢轨的货车-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计算轮轨几何接触关系、车辆运行稳定性和平稳性、轮轨作用力等。计算结果表明:LM车轮踏面与60N钢轨匹配时,轮轨接触点靠近轨面中心,车辆运行有更高的稳定性和平稳性;车辆通过曲线时,车辆在60N钢轨上的轮轨接触斑面积较大,轮轨间的垂向作用力、横向作用力较大,通过小半径曲线时轮轨横向蠕滑力较大;车辆与60 kg/m钢轨之间的总蠕滑力、纵向蠕滑力、最大法向接触应力和磨耗指数较大,加剧了60 kg/m钢轨的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关系 数值模拟 几何接触 稳定性 蠕滑关系 轮轨磨耗
下载PDF
圆股钢丝绳几何建模与力学分析的探讨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晓宇 王雷 孟祥宝 《矿山机械》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5-60,共6页
主要介绍了圆股钢丝绳几何建模与力学分析的理论研究进展。在总结描述钢丝绳几何与运动学参数的基础上,结合Love-Kirchhoff曲杆理论、赫兹理论、Winkler地基模型和Archard-Kragelsky磨损定律,分析了在拉压、剪切、弯曲、扭转和局部接触... 主要介绍了圆股钢丝绳几何建模与力学分析的理论研究进展。在总结描述钢丝绳几何与运动学参数的基础上,结合Love-Kirchhoff曲杆理论、赫兹理论、Winkler地基模型和Archard-Kragelsky磨损定律,分析了在拉压、剪切、弯曲、扭转和局部接触等载荷作用下钢丝绳螺旋分层结构的非线性力学现象,并将钢丝绳的几何建模、运动描述、整体变形、接触应力与磨损之间的关系加以综合考虑,加深对钢丝绳结构和相关力学分析的理解,为进一步研究此类问题拓宽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丝绳 几何建模 接触应力 磨损
原文传递
无气轮胎几何非线性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李莉 胡立臣 邵朋礼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13,共4页
为了获得无气轮胎在静态固定载荷下的材料与变形特性,利用有限元几何非线性理论对其进行了非线性大变形接触分析。建立了无气轮胎与硬路面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模型中考虑了轮胎的几何非线性、材料非线性及轮胎接触非线性,计算了无气轮... 为了获得无气轮胎在静态固定载荷下的材料与变形特性,利用有限元几何非线性理论对其进行了非线性大变形接触分析。建立了无气轮胎与硬路面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模型中考虑了轮胎的几何非线性、材料非线性及轮胎接触非线性,计算了无气轮胎在径向位移下的变形情况、应力分布和接地压力、径向刚度等。分析结果可作为无气轮胎的设计及优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气轮胎 几何非线性 有限元分析 接触
下载PDF
基于几何接触算法的摆线针轮传动误差分析
7
作者 黄岳磊 张迎辉 何卫东 《机械传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7,共8页
在摆线针轮传动的轮齿接触分析(ToothContactAnalysis,TCA)模型中,通常将误差值设为一个定值,易造成计算结果不合理,且计算过程中常出现计算不收敛等问题。对此,建立了包含修形、加工误差等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摆线针轮传动误差分析模型... 在摆线针轮传动的轮齿接触分析(ToothContactAnalysis,TCA)模型中,通常将误差值设为一个定值,易造成计算结果不合理,且计算过程中常出现计算不收敛等问题。对此,建立了包含修形、加工误差等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摆线针轮传动误差分析模型;在对啮合点矢量方程分析后,提出了一种解决数值不收敛等问题的方法,即在求得的摆线轮和针齿上纵横坐标相等的点中,找到法向量相等的啮合点。对回转体误差形式分析后,提出了一种解决计算结果不合理的方法,即令摆线轮周节误差、摆线轮齿廓径向跳动误差和针齿中心圆半径误差在公差带内呈周期性变化。以RV-80E减速器为试验对象,对比试验结果,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研究各误差对传动误差的影响,开展了各误差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针齿半径误差和针齿与针齿壳间隙综合作用下的法向间隙是影响传动误差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齿接触分析 几何接触 法向间隙 灵敏度
下载PDF
基于60N钢轨廓形的客货共线铁路道岔区轮轨接触关系
8
作者 马俊琦 王树国 +2 位作者 王璞 安博伦 高原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29,共6页
为了研究客货共线铁路采用60N钢轨廓形时道岔区的轮轨关系,以标准60 kg/m钢轨为对比,首先建立多体动力学模型,采用基线法,从导曲线区、转辙器区及辙叉区三个部分的特征断面入手,研究了采用两种钢轨廓形时轮轨接触位置、轮径差等关键轮... 为了研究客货共线铁路采用60N钢轨廓形时道岔区的轮轨关系,以标准60 kg/m钢轨为对比,首先建立多体动力学模型,采用基线法,从导曲线区、转辙器区及辙叉区三个部分的特征断面入手,研究了采用两种钢轨廓形时轮轨接触位置、轮径差等关键轮轨接触几何参数的变化规律;然后,建立轮轨接触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各特征断面轮轨接触应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相比标准60 kg/m钢轨,车轮与60N钢轨廓形匹配时,接触点分布更集中,轮径差变化较小,接触斑呈椭圆形,应力增长相对缓和,但在转辙器区及辙叉区过渡较急促;60N钢轨廓形更适合工况较简单的导曲线区段,而标准60 kg/m钢轨廓形更适合工况较为复杂的转辙器区及辙叉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货共线铁路 道岔 轮轨关系 模型试验 有限元分析 几何关系 接触应力
下载PDF
Numerical Exploration of Asymmetrical Impact Dynamics: Unveiling Nonlinearities in Collision Problems and Resilienc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9
作者 AL-Bukhaiti Khalil Yanhui Liu +1 位作者 Shichun Zhao Daguang Han 《Structural Durability & Health Monitoring》 EI 2024年第3期223-254,共32页
This study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collision and impact problems’ numerical solutions, focusing ongeometric, contact, and material nonlinearities, all essential in solving large deformation problems duri... This study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collision and impact problems’ numerical solutions, focusing ongeometric, contact, and material nonlinearities, all essential in solving large deformation problems during a collision.The initial discussion revolves around the stress and strain of large deformation during a collision, followedby explanations of the fundamental finite element solution method for addressing such issues. The hourglassmode’s control methods, such as single-point reduced integration and contact-collision algorithms are detailedand implemented within the finite element framework. The paper further investigates the dynamic responseand failure mode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RC) members under asymmetrical impact using a 3D discrete modelin ABAQUS that treats steel bars and concrete connections as bond slips. The model’s validity was confirmedthrough comparisons with the node-sharing algorithm and system energy relations. Experimental parameterswere varied, including the rigid hammer’s mass and initial velocity, concrete strength, and longitudinal and stirrupreinforcement ratios.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increased hammer mass and velocity escalated RC member damage,while increased reinforcement ratios improved impact resistance. Contrarily, increased concrete strength did notsignificantly reduce lateral displacement when considering strain rate effects. The study also explores materialnonlinearity, examining different materials’ responses to collision-induced forces and stresses, demonstratedthrough an elastic rod impact case study. The paper proposes a damage criterion based on the residual axialload-bearing capacity for assessing damage under the asymmetrical impact, showing a correlation betweendamage degree hammer mass and initial velocity. The results, validated through comparison with theoreticaland analytical solutions, verify the ABAQUS program’s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in analyzing impact problems,offering valuable insights into collision and impact problems’ nonlinearit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metric nonlinearity contact nonlinearity material nonlinearity collision problems finite element method stress and strain damage criterion RC members asymmetrical impact
下载PDF
有压差下全接触刷式密封迟滞特性数值研究
10
作者 刘美红 汤俊锋 +3 位作者 康宇驰 许嘉辉 李川 Sharon Kao-Walter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0-187,222,共9页
刷式密封迟滞特性引起的泄漏问题、摩擦磨损问题及流动换热问题较为突出。刷式密封迟滞特性数值模型呈现接触对多、刷丝大变形的特点,存在非线性程度较高、收敛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有限元软件ABAQUS的刷式密封迟滞特性求解模型,考... 刷式密封迟滞特性引起的泄漏问题、摩擦磨损问题及流动换热问题较为突出。刷式密封迟滞特性数值模型呈现接触对多、刷丝大变形的特点,存在非线性程度较高、收敛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有限元软件ABAQUS的刷式密封迟滞特性求解模型,考虑刷丝之间接触、刷丝与背板接触、刷丝与转子之间接触,引入阻尼提高模型收敛性。在数值计算与实验结果、理论计算对比验证的基础上,研究了刷丝自由端长度、刷丝直径、刷丝倾斜角度以及上下游压差对迟滞特性和接触力最大值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上下游压差、直径的增大,刷式密封迟滞特性呈现增加的趋势,而刷丝倾角的增加导致迟滞特性呈现递减的趋势,刷丝自由端长度的改变对迟滞特性的影响较小;刷丝直径是影响刷丝与转子之间接触力最大值的主要因素,刷丝倾斜角度对接触力最大值有一定程度影响。上述研究为分析刷式密封迟滞特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为降低迟滞特性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刷式密封 迟滞特性 几何参数 迟滞能 接触力
下载PDF
凹形弯曲液面的边界反射及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朱峰 苗润才 罗道斌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20-424,共5页
发现了凹形弯曲液面上边界反射光场的带状亮场扩张效应。当平行激光束垂直入射到两平行平板之间润湿效应引起的凹形弯曲液面上时,边界反射产生特殊反射图样,图样的中间为带状亮场,两侧为暗场,亮场中有清晰的带状衍射条纹,并且亮场宽度... 发现了凹形弯曲液面上边界反射光场的带状亮场扩张效应。当平行激光束垂直入射到两平行平板之间润湿效应引起的凹形弯曲液面上时,边界反射产生特殊反射图样,图样的中间为带状亮场,两侧为暗场,亮场中有清晰的带状衍射条纹,并且亮场宽度随入射光束宽度的增加而迅速地变大。分析了反射图样中带状亮场宽度与入射光束宽度的解析关系,进而精确地描述凹形弯曲液面的斜率和上升高度,建立了一种描述凹形弯曲液面特性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光学 润湿效应 边界反射 凹形弯曲液面 接触角
下载PDF
三维多轴孔装配几何约束 被引量:3
12
作者 费燕琼 赵锡芳 王建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3-296,共4页
针对三维三轴孔装配 ,用纯几何法分析了装配的几何特性 ,建立产生接触状态的几何约束方程 ;用最大角较优下降算法来判断运动方向 ,为三维多轴孔装配提供了理论依据 。
关键词 三维多轴孔装配 几何约束 接触状态
下载PDF
机床导轨的精度检验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保勉 《装备制造技术》 2013年第11期153-156,共4页
在机床的大、项修过程中,导轨的修复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其过程比较复杂,涉及面广,对修理工艺和精度方面的要求很高。其中,导轨的精度检验是技术准备部分,对于今后机床设备的大、项修导轨部分的修复工作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具有很高的参... 在机床的大、项修过程中,导轨的修复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其过程比较复杂,涉及面广,对修理工艺和精度方面的要求很高。其中,导轨的精度检验是技术准备部分,对于今后机床设备的大、项修导轨部分的修复工作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床导轨 导向精度 几何精度 接触精度 表面粗糙度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靴轨关系的安全测试评估方法 被引量:2
14
作者 靳守杰 李鲲鹏 +3 位作者 占栋 万永胜 钟尉 冯超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29-1034,共6页
为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初期运营前靴轨关系的安全评估,采用激光摄像、紫外光电传感、光纤光栅应变传感技术对接触轨动态几何参数、靴轨燃弧、靴轨动态接触力、集电靴硬点进行检测.根据各项检测参数的特征分别确定各参数评定标准;选择接触... 为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初期运营前靴轨关系的安全评估,采用激光摄像、紫外光电传感、光纤光栅应变传感技术对接触轨动态几何参数、靴轨燃弧、靴轨动态接触力、集电靴硬点进行检测.根据各项检测参数的特征分别确定各参数评定标准;选择接触轨工作高度、接触轨偏移值、靴轨燃弧率和靴轨动态接触力4项检测参数,采用Topsis评价方法构建接触轨质量指数评价函数;基于各参数评定标准和质量指数评价函数提出一套城市轨道交通初期运营前靴轨关系安全评估方法;利用运营车靴轨关系检测装置对广州地铁21号线镇龙西—员村段进行了全线数据检测.研究结果表明:全线接触轨动态几何参数与设计值偏离均不超过±5 mm,最大燃弧时间为53 ms,最大燃弧率为0.025%,区间平均接触力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135.6、119.8 N,集电靴硬点最大为29.8 g,全线质量指数评分大于92.89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评估 靴轨 几何参数 燃弧 接触力 硬点
下载PDF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钻柱力学模型建立和求解
15
作者 庞东晓 刘清友 李斌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5-17,45,共4页
针对钻柱力学中的几何非线性问题和接触非线性问题的特点,利用元胞自动机的基本理论建立了基于元胞自动机的钻柱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给出几何非线性问题元胞单元法和接触非线性问题元胞单元法较详细的计算步骤。通过2个具体算例进行... 针对钻柱力学中的几何非线性问题和接触非线性问题的特点,利用元胞自动机的基本理论建立了基于元胞自动机的钻柱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给出几何非线性问题元胞单元法和接触非线性问题元胞单元法较详细的计算步骤。通过2个具体算例进行了数值试验,分析对比后对元胞自动机求解钻柱系统非线性问题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胞自动机 元胞单元法 几何非线性 接触非线性 钻柱力学
下载PDF
基于图解法的渐开线圆柱斜齿轮接触线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宏天 钱宏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22年第7期87-89,94,共4页
分析斜齿轮重合度与接触线的关系及成形原理,研究重合度与接触线的变化特性,指出了端面重合度或轴向重合度为整数时任意瞬时接触线总长变化恒为零,为进一步降低轮齿振动和噪声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斜齿轮 图解法 几何原理 接触线总长
下载PDF
Sasakian 空间型中切触分布的伪脐积分子流形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新民 舒世昌 《陕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5年第2期1-4,共4页
研究了Sasakian空间型中切触分布的积分子流形,得到了伪脐积分子流形的两个内蕴刚性定理,作为推论得到:设M是M2n+1(c)(c>-3)中紧致极小积分子流形,如果,则M全测地.
关键词 黎曼几何 Sasakian空间型 切触分布 伪脐积分子流形
下载PDF
非规则颗粒形态表征与离散元模拟方法研究
18
作者 苏栋 樊猛 +1 位作者 王翔 陈湘生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847-1870,共24页
颗粒物质在自然界和人类生产与生活中广泛存在,对于非规则颗粒,其宏观物理力学特性与几何形态密切相关.本文以本课题组和合作者的相关研究为基础,介绍了非规则颗粒几何形态的获取、重构、评价、随机生成以及离散元模拟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颗粒物质在自然界和人类生产与生活中广泛存在,对于非规则颗粒,其宏观物理力学特性与几何形态密切相关.本文以本课题组和合作者的相关研究为基础,介绍了非规则颗粒几何形态的获取、重构、评价、随机生成以及离散元模拟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非规则颗粒形态不同获取方法的优缺点;将颗粒二维形态和三维形态分别划分为星形和非星形两种类型,介绍了各类型几何形态的计算几何重构方法;系统总结了非规则颗粒不同层次形态评价指标的定义,及基于计算几何的指标计算方法;介绍了基于逆蒙特卡罗法的二维星形与三维星形随机颗粒生成方法,以及可考虑一阶系数固有关系和其他阶系数经验相关性的二维非星形与三维非星形虚拟颗粒生成方法;对于非规则颗粒的离散元模拟方法,重点总结了颗粒几何形态表示、颗粒接触判断与颗粒接触力计算方法等核心问题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规则颗粒 几何形态 非星形 形态评价指标 颗粒随机生成 离散元模拟 接触法则
原文传递
Complex geometric modeling and tooth contact analysis of a helical face gear pair with arc-tooth
19
作者 MO Shuai SONG Wen-hao +3 位作者 ZHU Sheng-ping FENG Zhi-you TANG Wen-jie GAO Han-ju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4期1213-1225,共13页
A complex geometric modeling method of a helical face gear pair with arc-tooth generated by an arc-profile cutting(APC)disc is proposed,and its tooth contact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Firstly,the spatial coordinate... A complex geometric modeling method of a helical face gear pair with arc-tooth generated by an arc-profile cutting(APC)disc is proposed,and its tooth contact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Firstly,the spatial coordinate system of an APC face gear pair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meshing theory.Combining the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 matrix and the tooth profile of the cutter,the equations of the curve envelope of the APC face gear pair are obtained.Then the surface equations are solved to extract the point clouds data by programming in MATLAB,which contains the work surface and the fillet surface of the APC face gear pair.And the complex geometric model of the APC face gear pair is built by fitting its point clouds.At las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ooth surface contact,the sensitivity of the APC face gear to the different types of mounting errors is obtain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PC face gear pair is the most sensitive to mounting errors in the tooth thickness direction,and it should be strictly controlled in the actual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tooth face gear complex geometric modeling point clouds mounting errors tooth contact analysis
下载PDF
基于直接线形变换的畸变差检校方法的检校成果和精度分析
20
作者 李贵东 刘志星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3年第12期227-228,232,共3页
近景摄影测量是通过摄影手段来确定(地形以外)目标的外形和运动状态,它是一种瞬间获取被测物体大量物理信息和几何信息的测量手段,是一种非接触性量测手段,不伤及量测目标,不干扰被测物自然状态。
关键词 近景摄影测量 物理信息 几何信息 非接触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