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科技对新型智慧城市的影响效应研究——来自中国102个智慧城市经验数据
1
作者 张立华 李瑞玲 《科技创业月刊》 2024年第10期97-103,共7页
基于102个新型智慧城市2011-2021年的相关面板数据,使用熵权法测度数字科技与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水平,通过计量估计与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数字科技对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核心解释变量数字科技可以促进新型智慧城... 基于102个新型智慧城市2011-2021年的相关面板数据,使用熵权法测度数字科技与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水平,通过计量估计与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数字科技对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核心解释变量数字科技可以促进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基准回归分析证实了上述观点,并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通过区域异质性分析,研究数字科技在不同地区对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的影响效应差异,发现数字科技与新型智慧城市发展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均呈显著正向关联,但东部地区的带动作用最为显著。地理探测器模型表明数字科技、城镇化率、金融发展和外贸依存度是影响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数字科技是关键,解释力达35.9%。影响因子间存在交互效应,特别是城镇化率与数字科技的融合对新型智慧城市发展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科技 新型智慧城市 地理探测器模型 异质性分析
下载PDF
自然因子对四川植被NDVI变化的地理探测 被引量:112
2
作者 彭文甫 张冬梅 +2 位作者 罗艳玫 陶帅 徐新良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758-1776,共19页
许多研究已表明基于遥感的植被指数在地表过程和全球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对认识植被变化的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但自然因子对植被变化影响仍然难以量化。应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四川地区自然因子变化对植被分布的空间模式和植被... 许多研究已表明基于遥感的植被指数在地表过程和全球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对认识植被变化的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但自然因子对植被变化影响仍然难以量化。应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四川地区自然因子变化对植被分布的空间模式和植被变化的交互影响,并确定了促进植被生长的各主要自然因子最适宜特征。结果表明:①2000-2015年,四川植被覆盖度状况良好,中高、高植被覆盖面积之和均超过94%;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转化表现为NDVI> 0.4以上区域转化明显,中高和高植被覆盖区面积分别呈显著下降和上升趋势;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差异显著,植被覆盖较高区域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川西北高原地区,植被覆盖较低区域分布于四川盆地中部城市密集区域。②土壤类型、高程和年均温度变化等因子较好地解释了植被状况的可变性。③自然因子对植被NDVI影响存在交互作用,自然因子协同效应呈现相互增强和非线性增强关系,两种因子交互作用增强了单因子的影响。④研究揭示的促进植被生长的各主要因子最适宜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自然因素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NDVI 自然因子 地理探测器模型 四川省
原文传递
2000~2020年长江流域植被NDVI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探测 被引量:47
3
作者 徐勇 郑志威 +2 位作者 郭振东 窦世卿 黄雯婷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730-3740,共11页
研究植被动态变化并探测驱动其变化的影响因素,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林业恢复工程效应评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利用MODIS NDVI数据、基于站点的气象数据、DEM数据、人口密度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等,结合Theil-Sen Median斜率估计、Mann-... 研究植被动态变化并探测驱动其变化的影响因素,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林业恢复工程效应评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利用MODIS NDVI数据、基于站点的气象数据、DEM数据、人口密度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等,结合Theil-Sen Median斜率估计、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稳定性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在多时空尺度下分析2000~2020年长江流域植被NDVI时空演变特征及稳定性,并探测驱动植被NDVI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长江流域植被NDVI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除太湖水系外,其余流域单元植被NDVI均呈上升趋势.长江流域植被NDVI呈上升趋势的面积占84.09%,其中,呈极显著上升和显著上升的区域占53.67%,主要分布在乌江、宜宾至宜昌、嘉陵江、汉江和洞庭湖水系.除金沙江石鼓以上和太湖水系植被NDVI稳定性较差以外,其他流域单元植被NDVI整体较为稳定.海拔是影响各流域单元植被生长的重要因素,而气候因子对金沙江石鼓以上植被NDVI的影响程度最高,人文因子对乌江、湖口以下干流和太湖水系植被NDVI影响最大.长江流域影响因素双因子交互作用均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其中,海拔∩风速的q值最高,为0.68.影响因素生态探测结果表明,人文因子与除坡度以外的地形因子和除湿度指数以外的气候因子对长江流域植被NDVI空间分异的解释力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可为制定考虑区域气候、地形和人类活动的长江流域植被资源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地理探测器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交互作用
原文传递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绿色经济效率时空分异及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46
4
作者 辛龙 孙慧 +1 位作者 王慧 肖涵月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28-138,共11页
绿色经济效率(GEE)提升是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剂”。该研究基于UndesirableSBM模型测度2007-2017年我国大陆30个省份的GEE,利用空间自相关及冷热点分析法,探究GEE的时空演变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进一步揭示其驱动力的空... 绿色经济效率(GEE)提升是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剂”。该研究基于UndesirableSBM模型测度2007-2017年我国大陆30个省份的GEE,利用空间自相关及冷热点分析法,探究GEE的时空演变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进一步揭示其驱动力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①GEE呈“U形尾波”的阶段性特征,整体上由“小差距高效率”向“大差距低效率”动态演进,区域间形成“东-中-西”阶梯式递减的分异格局,“分化”与“极化”现象日益加剧。②GEE存在显著的“倒U型”空间关联性,总体呈“东热西冷”的空间分异特征,“极化-涓滴”效应有所凸显。其中,GEE热点区范围逐渐扩大,呈现零星面状分布向沿海带状蔓延的演进格局,次冷点区范围有所缩小,而次热点区和冷点区变化微弱,空间格局基本稳定。③GEE提升的驱动力全局差异不突出,但局域尺度差异显著。东、中、西部GEE提升的核心驱动力分别是:东部为政府干预、对外开放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中部为能源强度、教育投入和市场化水平;西部为人力资本、能源强度、城市规模、教育投入、技术创新水平、环境规制和互联网普及率。基于此,东、中、西部要因势而谋、因地制宜。东部需激活技术密集型地区的“长板优势”,发挥科技创新的“滚雪球效应”;中西部需挖掘资源禀赋,推进新能源发展,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同时,要推进整体信息化建设,强化网络引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经济效率 时空格局 驱动力 异质性 地理探测器模型
下载PDF
延安地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驱动力 被引量:22
5
作者 聂桐 董国涛 +1 位作者 蒋晓辉 谷佳贺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40-346,共7页
植被作为反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敏感因子,对维持生态环境安全和变化具有重要作用。以地处黄土高原脆弱区的延安市为研究区,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延安地区自然、人文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植被时空覆盖变化的影响,分析影响因子促进植... 植被作为反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敏感因子,对维持生态环境安全和变化具有重要作用。以地处黄土高原脆弱区的延安市为研究区,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延安地区自然、人文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植被时空覆盖变化的影响,分析影响因子促进植被生长的适宜范围或类型。结果表明:(1) 2000—2018年延安市平均植被覆盖呈现增加趋势,增速为0.89/10 a,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95.52%区域属于增加区域,其中在2000—2010年植被覆盖面积增速最快,低植被覆盖区主要位于延安市中心城区;(2)降水、气温因素对植被NDVI空间分布的影响力最大。自然、人文因子之间对植被NDVI的交互作用以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效应为主;(3)通过分析研究区内适合植被生长的各影响因子范围或类型,为进一步促进延安市植被恢复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驱动力 地理探测器 延安市
下载PDF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时空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以新疆为例 被引量:19
6
作者 张亚如 张军民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39-848,共10页
运用城镇化率代表新疆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用人均GDP表示经济发展,选取产业结构具体分析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情况。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新疆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间的相互影响及两者之间的时空相互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新疆... 运用城镇化率代表新疆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用人均GDP表示经济发展,选取产业结构具体分析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情况。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新疆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间的相互影响及两者之间的时空相互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新疆各地州(市)的城镇化发展差异大且城镇化整体发展速率缓慢。(2)地区间的产业结构布局不均衡。(3)新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表现为波动增长;各地区的作用力大小存在较大差异。(4)新疆城镇化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强于经济发展对城镇化进程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经济发展 相互作用 地理探测器模型
下载PDF
中国县域耕地动态演变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婕 刘玉洁 +2 位作者 张二梅 陈洁 谭清华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105-2127,共23页
非农化和非粮化造成大量耕地不再用于农业用途和粮食生产,严重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威胁国家粮食安全。识别非农化和非粮化时空演化特征及不同阶段的驱动因素是科学管控和决策的基础。本文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评估了非农化和非粮化... 非农化和非粮化造成大量耕地不再用于农业用途和粮食生产,严重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威胁国家粮食安全。识别非农化和非粮化时空演化特征及不同阶段的驱动因素是科学管控和决策的基础。本文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评估了非农化和非粮化动态演变特征,选择耕地资源本底、社会经济及农户主观因素构建综合指标体系,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量化了不同阶段的驱动因子。分析发现,中国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胡焕庸线”以东非农化程度较高,非粮化现象呈现由东北向西南加剧的空间格局。1980—2020年非农化程度呈现减弱且范围缩小的趋势,而非粮化经历了“增长—平稳”的变化过程。1980—2020年主产区非粮化进程减缓,而2010—2020年主销区非粮化增长速度分别为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的1.49倍和1.33倍。与1980—2000年相比,2010—2020年主产区的非农化速度下降了77%,而产销平衡区非农化的增加速度分别是主销区和主产区的1.63倍和4.65倍。耕地资源禀赋是导致非粮化的基础原因,且土壤质量、地形因子与社会经济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农民的逐利行为是决定耕地非粮化根本原因。农业劳动力为非农化的显著影响因子,城镇化对非农化的解释力2010—2020年有所提升。本文提出分类设定管制规则和补贴机制、分区推进管控政策、加强动态监测与风险预警、加强责任监督与考核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农化 非粮化 动态演变 地理探测器 驱动机制 县域尺度
原文传递
京津风沙源区不同分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归因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孟琪 武志涛 +1 位作者 杜自强 张红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895-2905,共11页
以2000—2018年MODIS NDVI影像为数据源,基于像元二分模型估算京津风沙源区植被覆盖度(FVC),分析京津风沙源区FVC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自然、人类活动对区域尺度FVC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2000—2018年MODIS NDVI影像为数据源,基于像元二分模型估算京津风沙源区植被覆盖度(FVC),分析京津风沙源区FVC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自然、人类活动对区域尺度FVC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8年,京津风沙源区FVC呈增加趋势,增长速率为0.013·(10 a)^(-1),植被增加率为8.2%,FVC较高的区域在燕山丘陵山地水源保护区,其次是农牧交错带沙化土地治理区和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区,FVC较低的区域为北部干旱草原沙地治理区。不同分区各驱动因子对FVC空间分布的解释力不同。自然因素中,年降水量是控制北部干旱草原治理区、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区和燕山丘陵山地水源保护区FVC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坡度是控制农牧交错带沙化土地治理区的主要驱动因子;人类活动中,年末大牲畜头数是控制北部干旱草原治理区和农牧交错带沙化土地治理区FVC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人口密度是控制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区和燕山丘陵山地水源保护区FVC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其他因子对FVC空间分布的影响则存在区域差异。交互探测器结果显示,双因子交互作用以双协同作用和非线性协同作用为主。人类活动与年降水量、坡度等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能够更充分地解释FVC空间分布。风险探测器识别的适宜植被生长的范围为年降水量316.4~486.0 mm、平均相对湿度48.4%~57.6%、年均温2.5~7.9℃的区域,其他驱动因子则在不同分区之间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 地理探测器 京津风沙源工程区
原文传递
中国对外贸易韧性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王瑛 李舒婷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7-136,共10页
文章通过构建对外贸易韧性综合指标体系,运用核密度估计、Theil指数及分解,对2010—2019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外贸易情况进行综合测度和区域空间分析,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对主要影响因子进行科学识别,得出如下结论:我国对外... 文章通过构建对外贸易韧性综合指标体系,运用核密度估计、Theil指数及分解,对2010—2019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外贸易情况进行综合测度和区域空间分析,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对主要影响因子进行科学识别,得出如下结论:我国对外贸易韧性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明显,呈东高西低态势;对外贸易韧性总体、区域内、区域间差异不断缩小,不均衡性主要由区域内差异造成;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政府、市场、数字贸易、科技教育、结构等五个方面;各影响因素交互项在2010—2019年作用力明显提升,但跨境电商的交互影响力却在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贸易韧性 空间差异 地理探测器模型
下载PDF
榆林地区植被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聂桐 董国涛 +5 位作者 蒋晓辉 郭欣伟 党素珍 郑嘉昊 李立缠 王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6-36,共11页
植被作为反映陆地生态系统和气候的重要指标,对研究全球或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作用。以地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的榆林市为研究区,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选取坡向、坡度、气温、降水和土壤类型5类自然因子,土地利用类型、人口密度和GD... 植被作为反映陆地生态系统和气候的重要指标,对研究全球或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作用。以地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的榆林市为研究区,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选取坡向、坡度、气温、降水和土壤类型5类自然因子,土地利用类型、人口密度和GDP 3类人文因子,分析榆林地区植被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力,并揭示了促进植被生长影响因子的最适宜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2000—2018年植被覆盖趋向改善,NDVI呈现增加趋势,增速为0.11/10 a,2008年以后植被增长较为明显;NDVI在2018年中高等级(0.6—0.8)面积比2000年中高等级面积明显增加;中高等级集中于榆林市东部黄土丘陵区,中低等级(0.2—0.4)集中于榆林市西北部的风沙区,植被覆盖呈现东部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人口密度和气温因子较好地解释植被NDVI空间分异性,是影响NDVI空间分异性的主要因子,GDP、土地利用类型和坡度是次级影响因子,其他因子对NDVI空间分异存在间接影响;坡向、降水和土壤类型因子与其他自然、人文因素对植被空间分布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3)自然、人文因子对榆林市NDVI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因子之间的交互效应表现为相互增强或非线性增强关系,不存在独立关系。该研究揭示了促进植被生长的各影响因素适宜类型或范围,自然、人文因子的共同作用对植被影响更加显著,为地方政府指导区域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地理探测器 空间分异性 驱动力 榆林市
下载PDF
京津冀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其时空差异与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健 谢衡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18,共9页
京津冀是我国水资源短缺情况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提高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是从根本上解决该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测度2008-2018年京津冀城市群绿色水资源利用... 京津冀是我国水资源短缺情况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提高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是从根本上解决该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测度2008-2018年京津冀城市群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并对其时空差异进行分析,随后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京津冀城市群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均值处于非有效状态,且呈不稳定的波动态势,城市群内部效率极差较大;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地区差异明显,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且南北差异呈增大趋势;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对提升京津冀城市群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驱动效应显著,城市开放程度的驱动效果提升较快但尚不稳定,而科技发展水平的驱动作用始终较低且呈减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 Super-SBM模型 时空差异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京津冀城市群
下载PDF
陕南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9
12
作者 吕沄灏 崔民 +1 位作者 夏显力 安福临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31-1545,共15页
【目的】通过探讨陕南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各因子驱动及其交互响应作用规律,更科学客观认知耕地“非粮化”现实问题,为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和治理耕地“非粮化”提供参考。【方法】本文基于2005—2020年陕南耕地“非粮化”县域... 【目的】通过探讨陕南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各因子驱动及其交互响应作用规律,更科学客观认知耕地“非粮化”现实问题,为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和治理耕地“非粮化”提供参考。【方法】本文基于2005—2020年陕南耕地“非粮化”县域数据,采用时空变率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30139份有效样本,探讨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结果】①从时间序列看,陕南耕地非粮化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从空间分布看,陕南耕地“非粮化”格局自“西高东低”向“西低东高”过渡;整体来看,耕地“非粮化”时空变率呈安康盆地、商丹盆地边缘区高、其他区域低的态势。②各因子时序过程动态性较高,且其内在时空交互对耕地“非粮化”解释力有一定的减弱作用;年降水量时序变化因子及GDP时序变化因子分别是对耕地“非粮化”时空变率解释力最高的自然、人文因子。③各因子交互均为双因子增强及非线性增强,不存在交互后独立情形。耕地“非粮化”时空动态性受人文因子交互驱动较强,且自然因子均会增强人文因子驱动作用。【结论】耕地“非粮化”演化是自然、人文因子共同作用下的复杂结果。有鉴于此,本文建议通过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科学划定耕地“非粮化”底线、均衡城乡资源投入及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等措施治理耕地“非粮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粮化” 驱动力 时空变率模型 地理探测器模型 陕南地区
原文传递
甘肃省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演化与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鹿晨昱 黄萍 +2 位作者 张彤 刘小莞 成薇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5-315,共11页
提升绿色发展效率对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采用Super-SBM模型、热点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分析2005—2019年甘肃省14个市州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时序上,绿色发展效率总体呈“M”型波动趋势... 提升绿色发展效率对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采用Super-SBM模型、热点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分析2005—2019年甘肃省14个市州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时序上,绿色发展效率总体呈“M”型波动趋势,区域相对差异亦表现出相应的波动趋势。(2)空间上,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分异性显著,南北方向梯度差明显大于东西方向。空间集聚程度弱,以低热点区、中热点区和低冷点区为主,存在俱乐部收敛特征。(3)市场化水平、创新能力、政府调控、城镇化水平是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甘肃省绿色发展效率是多因子交互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在丰富城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研究案例的同时,对甘肃省及其他欠发达地区绿色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效率 Super-SBM模型 地理探测器 甘肃省
下载PDF
中国省际交界区域城市发展研究——基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视角 被引量:8
14
作者 高新才 王一婕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8-87,共10页
以地级行政区为基本空间单元,应用熵值法测度了2008-2017年间中国省际交界区域地级市(含地级行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并借助空间模型与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其空间同质性与分异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省际交界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 以地级行政区为基本空间单元,应用熵值法测度了2008-2017年间中国省际交界区域地级市(含地级行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并借助空间模型与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其空间同质性与分异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省际交界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的态势,但发展速度与原有基础紧密相关;省际交界区域地级市(含地级行政区)整体上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同质性,且在局部区域趋于集聚;同时,影响这些城市发展水平的因素在不同年份有所差异。进而依据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要求,提出促进中国省际交界区域城市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省际交界区域 熵值法 空间滞后模型 地理探测器模型
下载PDF
长三角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与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毅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21年第5期1-10,共10页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长三角地区2005—2018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利用泰尔指数、GIS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揭示长三角GTFP的时空演变态势和驱动力因素,对促进长三角地区的绿色发展极具实际意义。研究发现:2005—2018...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长三角地区2005—2018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利用泰尔指数、GIS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揭示长三角GTFP的时空演变态势和驱动力因素,对促进长三角地区的绿色发展极具实际意义。研究发现:2005—2018年长三角整体GTFP的变动近似呈现“U”型态势,其中江苏、浙江和上海两省一市的GTFP逐年上升,安徽省近似呈现“U”型变动趋势;样本考察期内,长三角GTFP的总体差异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其中区间差异逐年下降,区内差异呈现倒“N”型变动趋势,且区内差异是导致其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从空间分异来看,长三角GTFP各水平区近似呈现“东南—中—西北”阶梯式分布,中低水平区和中高水平区的地级市逐渐增多,中高水平区和高水平区不断向东南、中部蔓延;从各项驱动力要素上看,考察因子对长三角GTFP均有一定的驱动作用,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开放水平、政府干预、市场化水平和互联网普及率等五个因子的驱动作用有所下降,而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创新水平、人力资本和交通通达度等因子的驱动作用有所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 绿色 生产率 驱动力 地理探测器模型
下载PDF
公共服务供给与人口结构特征的时空耦合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兰峰 肖琴 达卉莉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4-65,共12页
运用耦合协调度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公共服务供给与人口结构特征的时空耦合关系、交互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时间演化上,2005—2018年中国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人口结构特征处于基本协调阶段,2019年走向良好协调阶段。... 运用耦合协调度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公共服务供给与人口结构特征的时空耦合关系、交互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时间演化上,2005—2018年中国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人口结构特征处于基本协调阶段,2019年走向良好协调阶段。在空间演化上,2010—2015年281个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人口结构特征的空间分布以失调为主。在交互作用方面,初中、高中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是影响人口结构特征的关键因素,人口规模和文化程度较高的适龄人口是影响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关键因素。老龄化和少子化对严重失调型城市影响大,15—64岁人口对基本失调型城市影响大。人口规模、流动人口、初中文化人口、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和卫生机构床位数对上述两类城市均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服务供给 人口结构特征 耦合协调关系 地理探测器模型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中四角”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非期望产出SBM-DEA和地理探测器模型 被引量:6
17
作者 袁菊红 陈拉 胡绵好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38-147,共10页
利用非期望产出SBM-DEA模型测度了2010-2019年“中四角”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GWUE),采用空间自相关及冷热点分析方法探索GWUE的时空分异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深入探寻GWUE空间分异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四角”GWUE高效... 利用非期望产出SBM-DEA模型测度了2010-2019年“中四角”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GWUE),采用空间自相关及冷热点分析方法探索GWUE的时空分异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深入探寻GWUE空间分异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四角”GWUE高效区主要来源武汉城市群,低效区主要来源于环鄱阳湖城市群;各城市的GWUE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空间自相关性不显著,但空间分布格局由随机分布逐渐向集聚分布演变。(2)2010年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是影响“中四角”GWUE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2015年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资源占用情况成为GWUE空间分异的主要推动因子,2019年医疗资源占用情况和政府重视程度对GWUE空间分异起决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四角 绿色水资源效率 时空格局 SBM-DEA模型 地理探测器模型
下载PDF
浙江省县(市)域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变、驱动因素与调控对策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前虎 张泸少 周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90-297,共8页
[目的]探究浙江省县(市)域土地利用效率演变与优化机制,为实现土地资源高效优配提供对策和建议。[方法]综合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熵值法、自然断点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2007—2018年浙江省69个县(市)域的土地利用效率演变特征... [目的]探究浙江省县(市)域土地利用效率演变与优化机制,为实现土地资源高效优配提供对策和建议。[方法]综合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熵值法、自然断点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2007—2018年浙江省69个县(市)域的土地利用效率演变特征及优化机制。[结果]①浙江省县(市)域土地利用效率演变呈明显的“三阶段”特征,县(市)域差异持续缩小,并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异态势;根据2018年县(市)域土地利用效率分类,可将浙江省划分为高效率、中高效率、中等效率和低效率4类分区。②2007,2012和2018年,浙江省县(市)域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驱动因素分别为资本投入规模、资源环境规制和科技创新能力;2018年,各驱动因素对不同分区县(市)域土地利用效率的作用存在较大差异。③基于2018年县(市)域土地利用效率及其驱动因素特征,在遵循“效率优先”原则的基础上,提出针对不同分区的土地管控政策,并制订差异化的土地利用优化策略。[结论]浙江省土地利用效率及其驱动因素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科技创新能力为现阶段首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SBM-Undesirable模型 地理探测器模型 浙江省
下载PDF
基于Geo-D的陕西省STN空间变异因子交互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琦 常庆瑞 +2 位作者 黄勇 史博太 落莉莉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61-169,共9页
以陕西省为研究区,应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了不同气候区域土壤全氮(STN)空间变异与自然、人文环境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陕西省STN表现出中等变异强度,平均含量为0.91 g/kg。STN含量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特性,秦巴区STN平均含量最高,为1.... 以陕西省为研究区,应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了不同气候区域土壤全氮(STN)空间变异与自然、人文环境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陕西省STN表现出中等变异强度,平均含量为0.91 g/kg。STN含量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特性,秦巴区STN平均含量最高,为1.40 g/kg;蒙中区最低,为0.37 g/kg。整体上,STN含量变异受自然因素影响程度高于人文因素。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单因子影响力最大(q为0.63~0.86),其次为县级行政区划(q为0.13~0.67)。其它因素中,陕西省市级行政区划、日照时长单因子影响力较大,q均达到0.50以上;秦巴区与蒙中区土壤亚类影响力最大(q为0.22~0.30);渭河区市级行政区划单因子影响程度最高(q为0.31);晋陕甘区与蒙东区影响力最大因子分别为化肥施用量(q为0.47)、有效磷含量(q为0.26)。各因子对STN含量变异存在交互作用,交互影响力较单因子有所提升,表现出互相增强或非线性增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全氮含量 空间变异 陕西省 影响因子 地理探测器模型
下载PDF
重庆市山洪灾害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乾柱 卢阳 +3 位作者 严同金 谢谦 赵姹 胡月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0-87,117,共9页
基于2013—2015年和2016—2019年2个阶段历史山洪灾害调查成果,分析了重庆市境内有历史记录的831次山洪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利用ArcGis中的重力模型、标准差椭圆模型研究山洪灾害空间变化规律,并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开展了驱动因素分析。... 基于2013—2015年和2016—2019年2个阶段历史山洪灾害调查成果,分析了重庆市境内有历史记录的831次山洪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利用ArcGis中的重力模型、标准差椭圆模型研究山洪灾害空间变化规律,并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开展了驱动因素分析。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①从山洪灾害频次历年分布来看,重庆市历史山洪灾害大体分为3个阶段:受历史山洪灾害文献记录所限,1926—1977年和1977—2006年期间分别为灾害发生的低频期和低频波动期;随着极端暴雨事件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2006—2017年期间为灾害发生的高频波动期,同时小波分析显示灾害频次呈3.7 a的周期变化。②从山洪灾害造成的死亡、失踪人员来看,2000年以后,尽管灾害频次不断上升,但因灾死亡、失踪人数趋于平稳,体现了山洪灾害防治措施发挥了效益。③5月份重庆地区灾害重心在渝东南彭水、武隆一带,6月份灾害重心向北迁移,进入7月份以后,灾害重心向渝西地区迁移,随后8—9月份,灾害逐渐转向渝东北。④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显示,河网密度和高程因子对山洪灾害解释程度较好,各因子两两叠加后,解释力均呈非线性增强。重庆市历史山洪灾害规律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认清重庆市山洪灾害时空演变格局及驱动因素,可为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与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灾害 调查成果 重力模型 标准差椭圆模型 地理探测器模型 时空演变特征 重庆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